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專業資料 >

高中化學説課稿(精選15篇)

高中化學説課稿(精選15篇)

高中化學説課稿

一、什麼是説課稿

“説課”是教學改革中湧現出來的新生事物,是進行教學研究、教學交流和教學探討的一種新的教學研究形式,也是集體備課的進一步發展,而【説課稿】則是為進行説課準備的文稿,它不同於教案,教案只説“怎樣教”,説課稿則重點説清“為什麼要這樣教”。教師在吃透教材、簡析教材內容、教學目的、教學重點、難點的基礎上,遵循整體構思、融為一體、綜合論述的原則,分塊寫清,分步闡述教學內容,以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

二、高中化學説課稿(精選15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那麼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化學説課稿(精選1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高中化學説課稿1

《化學能與熱能》是高一化學必修二第二章的第一節。

知識與技能:

關於化學反應與能量之間的關係,學生在初中化學中已經有所瞭解,在他們的生活經驗中也有豐富的感性認識。本節教學內容是讓學生在學習物質結構初步知識之後,從本質上認識化學反應與能量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

1、具有較強的問題意識,能夠發現和提出化學能與熱能的探究性問題,敢於質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

2、在教師的指導下與同學合作完成科學探究實驗。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實驗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情感。

2、培養學生嚴謹求實、勇於探索的科學態度。

本節教學重點:

化學能與熱能之間的內在聯繫以及化學能與熱能的相互轉化。

本節教學難點:

1、從本質上(微觀結構角度)理解化學反應中能量的變化,從而建立起科學的能量變化觀。

2、學會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的定義。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首先讓學生觀看人類開發和利用能源的錄像、圖片等,或提出一個有關能源的社會實際問題進行討論→進入實際應用教學→使學生認識到化學反應所釋放出的能量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研究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重要意義。

[板書]第一節、化學能與熱能

化學能與熱能的相互轉化

[學生實驗]課本實驗2-1

[思考]為什麼要用砂紙打磨鋁片?

[學生思考回答]因為鋁片表面有氧化膜,它阻止鋁片與酸的接觸,使反應不能進行。

[分組探究]實驗中不能用眼睛直接觀察到熱量變化,那我們應換什麼方法去了解熱量變化呢?

[學生思考]討論出多種方案,同時紀錄實驗現象,完成下面表格。

實驗步驟:眼睛看到的現象-用手觸摸的感覺-用温度計測量的數據

在一支試管中加入2~3mL 6mol/L的鹽酸溶液

向含有鹽酸溶液的試管中插入用砂紙打磨光的鋁條

結論

[演示實驗]課本實驗2-2

[學生活動]學生觀察實驗現象並思考

1、為什麼要將八水氫氧化鋇晶體磨成粉末?

2、為什麼混合後要立即用玻璃棒攪拌?

3、反應後有什麼氣體產生,應如何處理?

[學生探究]根據實驗現象完成下面表格:

實驗步驟:實驗現象-得出結論

將晶體混合後立即用玻璃棒快速攪拌混合物,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產生,該氣體能使濕潤的紫色石蕊試紙變藍,有NH3氣生成。

用手觸摸燒杯下部,感覺燒杯變涼,反應吸熱。

用手拿起燒杯,燒杯下面的帶有幾滴水的玻璃片(或小木板)粘到了燒杯底部,反應吸收熱量使體系温度降低,使水結成冰。

將粘有玻璃片的燒杯放在盛有熱水的燒杯上一會兒再拿起,玻璃片脱離上面燒杯底部,冰融化。

反應完後移走燒杯上的多孔塑料片,觀察反應物,混合物成糊狀,有水生成。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上述反應:

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演示實驗]實驗2—3酸鹼中和反應

[實驗要點]通過三組強酸和強鹼之間的反應對比實驗,定性的抽象出“中和熱”概念。在實驗中要注意:

(1)三組實驗所處條件要相同,如使用的儀器、外界環境中温度和壓強要相同;

(2)三組實驗酸和鹼的用量要相同,以保證生成水的量相同;

(3)控制相同的反應時間。

[學生活動]彙總實驗現象和數據並列表比較。

反應物及用量:

酸 HNO3 50mL 1mol/L HCl 50mL 1mol/L HCl 50mL 1mol/L

鹼 NaOH 50mL 1mol/L NaOH 50mL 1mol/L KOH 50mL 1mol/L

混合前温度 室温 室温 室温

混合後温度 t1 t2 t3

結論:HNO3與NaOH發生中和反應時放熱,HCl與NaOH發生中和反應時放熱,HCl與KOH發生中和反應時放熱。

對實驗進行歸納和概括:強酸與強鹼發生中和反應時放出熱量

[學生探究]對實驗進行原理性抽象——為什麼強酸與強鹼發生反應時都會放出熱量?

[本質分析]三個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和離子方程式分別為:

HNO3+NaOH=NaNO3+H2O,H++OH-=H2O

HCl+NaOH=NaCl+H2O,H++OH-=H2O

HCl+KOH=KCl+H2O,H++OH-=H2O

由此可見,三個反應的化學方程式雖然不同,反應物也不同,但是它們的反應本質相同,都是H+與OH—離子反應生成水的反應,屬於中和反應,其離子方程式都是:H++OH—=H2O。所以,可提出推測,即中和反應都放熱。由於三個反應中H+和OH—離子的量都相等,則生成水的量也相等,故放出的熱量也相等(在上述三個實驗中,温度上升的幅度接近)。

[概念引入]酸與鹼發生中和反應生成1molH2O時所釋放的熱量稱為中和熱。

[課堂小結]

熱量變化是化學反應中的主要表現形式,有些化學反應表現為向環境放出熱量,有些化學反應表現出向環境吸熱。

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意向學生滲透化學的常用研究方法和思想。學生如果對化學問題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瞭解,將對化學知識領會的更加深刻,同時也學到了一些研究化學問題的思維方法,增強了學習能力。

高中化學説課稿2

一、教材分析

原電池原理是中學化學重要基本理論之一,從能量轉換角度看,本節課程內容是對前一節課中“一種形式的能量可以轉化為另一種形式的能量……能量也是守恆的;化學能是能量的一種形式,可以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熱能和電能等”論述的豐富和完善。

從反應物之間電子轉移的角度看,原電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還原反應本質的拓展和應用;從思維角度看,“將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思想,是對火力發電的原理“化學能→熱能→機械能→電能”思維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原電池是一種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知道原電池的本質是氧化還原反應。

(2)掌握原電池的組成條件,會判斷正負極,會判斷電流、電子、溶液中離子流動的方向。會書寫銅鋅原電池的電極反應式。

(3)能用日常生活中的材料製作簡易水果電池。

(4)能舉例説明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關係及其應用。初步認識傳統乾電池、二次電池及常見的新型電池。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分析火力發電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將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新思路,通過對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的分析,提出實現新思路的各種推測和猜想等,培養創新思維能力。

(2)通過實驗2-4(改進)的層層推進,培養學生在實驗中觀察現象、分析現象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自己歸納、概括形成“原電池”的概念,並根據已有電學知識生成跟原電池相關的概念(正負極、離子移動方向判斷等)。

(3)通過科學探究,讓學生根據實驗2-4的已有知識設計實驗,並初步學會控制實驗條件的方法。

(4)通過思考與交流,讓學生學會聯繫實驗和已有知識,學會用比較歸納的方法認識事物的本質特徵。

(5)利用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分析常見化學電源,學會用基本理論指導實際應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科學探究和實踐活動——水果電池的製作,體驗科學探索的樂趣。

(2)通過化學電源的發展和新型化學電源開發利用的介紹,讓學生體會化學的實用性和創造性,通過認識化學電源可能會引起的環境問題,初步形成較為客觀、正確的能源觀。

三、教學重點:

初步認識原電池概念、原理、構成及應用。認識化學能轉化為電能對現代化的重要意義。

四、教學難點:

通過對原電池實驗的探究、引導學生從電子轉移角度理解化學能向電能轉化的本質。

五、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引導】經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化學反應的能量變化通常表現為熱量的變化,同時瞭解了化學能與熱能的相互轉化。而電能是現代社會中應用最廣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二次能源,化學能在什麼條件下能轉化為電能,又是如何轉化,這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主要內容。

【過渡】通過圖2-7,我們可以瞭解到我國目前發電總量構成中,火電仍居榜首。結合圖2-8燃煤發電過程中能量是如何轉化的?

【學生回答】化學能 熱能 機械能 電能

【提問】上述能量轉化過程有何弊端?

【小結】環境污染,轉化步驟多、損失大。

【提問】要將化學能直接轉化成電能,必須要選擇合適類型的化學反應。電流是電子的定向移動引起的,在前面學過的哪種反應類型有電子的轉移?

【學生回答】氧化還原反應。

【過渡】要想使氧化還原反應釋放的能量不通過熱能直接轉變為電能,就要設計一種裝置,使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分別在兩個不同的區域進行,並使其間的電子轉移,在一定條件下形成電流。

【學生活動】分組實驗(實驗2-4改進)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教師引導

①將銅片插入稀硫酸中,觀察銅片表面有何變化。Cu和稀硫酸能反應嗎。

②將鋅片與銅片並排插入稀硫酸中,觀察銅片、鋅片表面有何變化。寫出相應離子方程式。

③將銅片和鋅片用導線連接起來,再次觀察銅片、鋅片表面有何變化。以下問題依次展開:

①銅片表面的氣泡可能是什麼?

②該氣體是如何產生的?

③電子從何而來,如何流動?

④該過程有電流產生嗎?如何證明?

④在銅片和鋅片之間連接電流表(或小燈泡)以下問題依次展開:

①這個過程實現了哪些能量之間的轉化?(引出原電池的概念)

②如何判斷該原電池的正負極?

③如何用式子表示正負極表面的變化過程?

④在內電路中,溶液離子的流動方向如何?

實驗改進:學生分組實驗可以改成“小試管+鋅粒+銅棒+稀硫酸”原電池,現象更明顯,而且能明顯觀察到銅片表面產生氣泡速率的變快。

【過渡】原電池的發明實現了化學能和電能的直接轉化,怎麼判斷一個類似的裝置能否組成原電池?(能否有電流產生或使用電器能夠運行)

【學生活動】P41“科學探究”,學生自行從給定的用品中選擇組成原電池,畫出電池裝置示意圖。根據小組畫出的示意圖進行實驗,討論哪些裝置可以形成原電池。(使學生學會控制實驗條件的方法,探究原電池的組成條件)

實驗用品:鋅片、銅片、鐵片、石墨電極各兩套,導線、金屬夾、靈敏電流表、果汁、酒精、250mL燒杯。

【講解】根據學生實驗結果Cu-Zn、Cu-Fe、Cu-C、Cu-Cu、Zn-Fe、Zn-C、Zn-Zn、Fe-C、Fe-Fe、C-C等可能組合進行分析,得出可形成原電池的裝置。

【思考與交流】通過以上實驗,原電池應由哪幾部分構成,各起什麼作用?構成一個原電池需要哪些條件?

【小結】原電池應由有兩種活動性不同的金屬(或一種是非金屬導體)作電極;電解質溶液作反應介質,提供離子移動;導線,使兩極相連形成閉合電路。

【課外作業】

1.製作水果電池,並畫出水果電池的構造示意圖,下節課作交流展示。

2.從課本、商場、網上等了解化學電源的發展,瞭解乾電池、充電電池、燃料電池的組成、工作原理,使用中應注意的問題。下載相關圖片、錄像、製作簡單的演示文稿。以備下節課交流。

(第二課時)

【引導】將上節課介紹的原電池真正應用到生活中是很不方便的,但是真正要改造成化學電源給予應用也經歷了漫長的時間。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幾種有代表性的化學電源。

【展示】一粒鋅錳電池

【投影】圖2-11(省去電子轉移方向)

【提問】①圖片中幾種物質的作用;②電子移動方向;③負極電極方程式

【學生回答】

【思考與交流】P42“思考與交流”,分析鋅錳電池為何失效,如何改進?

【過渡】鋅錳電池、鹼性鋅錳電池的最大弊端是什麼?(一次電池,電池垃圾,引出二次電池)

【投影】圖2-12(略去正負極的標註)

【提問】①圖片中幾種物質的作用;②電子移動方向

【學生回答】

【過渡】現代社會對耗電量高的便攜式電器需求量越來越大,因此對封閉式體積小的充電電池更加青睞。

【投影】展示一系列新型充電電池,包括鎳鎘電池、鎳氫電池、鋰離子電池

【講解】每種電池優勢

【過渡】燃料燃燒的本質也是氧化還原反應,但是直接燃燒轉化成的熱能再轉化成電能時轉化率不高,燃料電池的面世正是解決了這個問題。

【投影】圖2-15(略去電子移動方向、正負極標註和H+移動方向)

【提問】①判斷正負極;②電子移動方向;③負極電極方程式;④H+移動方向;⑤該電池總反應;⑥與乾電池或蓄電池的不同之處

【小結】化學電源的發展歷程和發展趨勢。

第二課時:發展中的化學電源

【教師】請同學們展示你們製作的水果電池,並分組討論,推出最優秀的作品。

【學生】交流與展示自己作品,並講解制作過程。

【教師】原電池轉化成技術產品就是化學電源,最早使用的化學電池是乾電池。下面請我們的同學展示有關三種化學電源工作原理的演示文稿。並講解。

【學生】交流與展示。(①乾電池:鋅錳電池的組成、工作原理,使用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②充電電池:鉛蓄電池、鎳鎘電池、鋰電池的組成、工作原理,使用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③燃料電池:氫氧燃料電池的組成、工作原理,使用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教師】組織學生討論:

1.為什麼要回收廢電池?廢電池如何處理?

2.為什麼説燃料電池是綠色能源?

高中化學説課稿3

一、教材分析

化學反應的速率和限度是高中化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整個中學化學教材的重點內容之一。學生通過對初中化學的學習,瞭解了化學反應的本質是舊鍵的斷裂和新鍵的形成,而在前一專題中又學習了化學鍵的相關知識:一般來説,化學鍵的鍵能越大,鍵就越牢固,物質的化學活性就越小。在此既基礎上,就比較容易理解化學反應速率的快慢首先取決於反應物分子的內部結構即內因,外界條件如温度是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外因。在必修1中學生已經知道了可逆反應的概念,此時,通過實驗幫助學生認識化學反應的可逆性,瞭解化學反應的限度,知道什麼事可逆反應的平衡狀態。

因此,教材編排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即從易到難,層層推進,保持了學習的連貫性。

二、學習目標的確立

依據新課程理念,本着對教材結構和內容的深刻理解,結合學生的學習基礎和認知特點,確定學習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基本的化學反應速率的概念,認識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外界條件,並能用於説明有關問題。

2、認識可逆反應有一定的限度,知道可逆反應在一定條件下能達到化學平衡狀態。

過程與方法:

1、重視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2、通過實驗探究分析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外界條件。

情感、態度、價值觀:

有參與化學科技活動的熱情,將化學知識應用於生產、生活實踐的意識,能夠對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和生活問題作出合理的判斷。

三、學習重、難點分析

基於我對本節教材價值的認識和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將教學重點確定為:化學反應速率的概念;瞭解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難點: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在實際生活生產中,很多方面都涉及到化學反應速率問題,所以把化學反應速率的概念;瞭解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定為本節重點。而學習的目的在於應用,對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原理的學習顯得尤其重要,那麼如何根據具體外界條件的變化,造成反應速率變化,通過實驗分析比較。便成為突破難點的關鍵。

四、教學分析

(一)教法設計

本節課以培養學生自主獲取新知識的能力為目的來設計教學,採用發現,探究的教學模式,其主要過程設計為:

創設情景、引導發現、探索問題→提出新的概念→提出研究題目→組織探究學習活動、收集信息→概括→實際應用→完善體系。

(二)説學法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學生通過直觀生動的實驗來學習,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最具有説服力。教學時,應及時創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同時利用這些富於啟發性的問題,活躍學生思維,學會或增強分析總結問題的能力。

在學習化學反應速率時,使學生認識濃度、温度和催化劑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引導學生尋找知識間的相互聯繫,掌握科學有效的記憶方法,提高識記的效果。

(三)教學程序設計

本節雖然屬於化學基本理論教學,但並不枯燥。在進行化學反應速率的教學時,先讓學生利用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預測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再組織學生進行實驗探究,驗證假設,得出結論;最後再回到生產、生活,利用所學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同學們以前所學的化學反應知道,不同的反應有快慢之分,而有些反應需要加熱或使用催化劑等問題進行設問引起學生的思考和興趣。密切結合學生已有的化學反應知識,從“問題”直接引入新課題,使將要學習的內容一目瞭然,從實驗探究入手創設學生積極探究學習的氛圍。讓學生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認識化學反應-化學反應的快慢和限度。

第一、化學反應的快慢的教學

【情景設計】讓學生列舉出日常生活中或化學實驗中的一些化學反應速率有快有慢的實例。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討論】在物理上用單位時間內物體運動的距離來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那麼在化學上怎樣定量的表示化學反應進行得快慢呢?運用物理知識引出化學反應的速率的概念加強化學與其它學科之間的聯繫。

【自學】學生閲讀課本,歸納出化學反應速率的表示方法、表達式及單位。通過自學對3個要點的總結,對學生掌握知識起到了一個循序漸進的作用,培養了學生自學和總結的能力。

【練習】解答習題,鞏固化學反應速率的的概念,理解化學反應速率的表示方法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通過習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突破了本節課的第一個難點。

【總結】理解化學反應速率的表示方法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上述化學反應速率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時速率。

2.無論濃度的變化是增加還是減少,一般都取正值,所以化學反應速率一般為正值。

第二、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的教學

可從化學反應的快慢主要取決什麼?一個實驗的結果會受到哪些外界因素的影響?它們是如何影響的?來進行質疑。從幾組實驗比較得到結論:實驗的結果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温度、濃度、表面積等。

第三、化學平衡的教學

建立化學平衡的觀點是重點。教學過程中,先利用學生熟悉的“溶解一結晶”現象,複習溶解結晶平衡認識平衡的特點,從教學的模式,採用直觀的圖示認識平衡,幫助學生建立化學平衡的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學習變得直觀、易懂。通過邏輯分析、化學實驗等遷移至化學。

五、板書設計

(一)化學反應速率

1、概念:

2、表示方法:

3、表達式:v(B)=△c(B)/t

4、單位:mol/(Ls)或mol/(Lmin)

(二)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1、內因:參加反應的物質本身的性質

2、外因:

〔1〕温度的影響

〔2〕濃度的影響

〔3〕壓強的影響

〔4〕催化劑的影響

〔5〕接觸面積的影響

三)化學平衡

1.化學平衡的概念

2.化學平衡的特徵

3.化學平衡的標誌

高中化學説課稿4

一、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甲烷》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有機物結構和性質。烴作為一切有機物的母體,而甲烷又是最簡單的有機物,學生對甲烷的理解將直接影響到今後對各種有機物的理解。通過這堂課的教學,希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有機學習方法。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理念和新教材特點,結合高中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能力水平確定了一下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①瞭解自然界中甲烷的存在及儲量情況。

②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深刻認識甲烷的結構特點。

③通過實驗探究理解並掌握甲烷的取代反應原理。

④通過對甲烷結構和性質的學習,使學生初步建立從結構角度學習有機物性質的有機化學學習模式。

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探究實驗、模型、圖片、動畫等,培養學生關心科學,研究科學和探索科學的精神。

②通過講授、討論、自學、小組合作等教學方法和比較,類比等科學方法與邏輯方法,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

③培養學生設計實驗,觀察實驗,並根據實驗現象得出可能的規律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引導學生關注人類面臨的與化學相關的社會問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參與意識。

②通過甲烷的結構和性質的探索,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3、教學重點和難點

甲烷分子的結構和甲烷的取代反應

二、説教法

本節課採用教師引導,學生自己自主,相互合作,探究實驗的方法進行教學。

三、説學法

和教法相呼應,引導學生採用自主學習、相互討論、及時對比、和實驗探究等學習方法來完成學習任務。

四、説教學過程

採用板塊教學,分為四個學習板塊。即:板塊一:甲烷的結構探究;板塊二:甲烷的物理性質;板塊三:甲烷的氧化反應;板塊四:甲烷的取代反應。在活動中相互交流、相互評價,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並幫助學生形成“結構決定性質,性質體現用途”的認知關係。具體的教學流程:

【引入】隨着“西氣東輸”工程的順利實施,越來越多的家庭使用上了天然氣,請問天然氣的成分是什麼?主要分佈在哪些地方?它作為能源有哪些優點?請同學們快速閲讀教材第一段並思考以上問題。

【學生活動】學生閲讀教材,並思考回答

【投影】“西氣東輸”工程全線分佈圖;“西氣東輸”工程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開採和使用天然氣造成的事故圖片

【過渡】天然氣好比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作為一種很好的能源,另一方面在開採和使用的同時上演了一幕幕人間悲劇,為了防止悲劇再次上演,為了更好地利用天然氣,剛才我們已經知道,它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我們有必要進一步瞭解甲烷的相關知識,這節課我們就來討論和學習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甲烷。

設計思路:通過自主學習獲取天然氣成分,存在及作為能源優點等相關信息;展示“西氣東輸”工程全線分佈圖;“西氣東輸”工程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的圖片;開採和使用天然氣造成的事故圖片,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設計意圖:通過自主學習讓學生了解甲烷的存在和儲量境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獲取信息的能力。通過對西氣東輸工程的瞭解,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激發學習興趣,並引出《甲烷》課題。

高中化學説課稿5

一、説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離子反應》是人教版高一化學必修一第二章第二節內容,本節課着重介紹“酸、鹼、鹽在水中的電離”。這在中學階段基礎理論知識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貫穿於中學化學教材的始終,是中學化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之一。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物質的分類,這為過渡到本節課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後面《氧化還原反應》內容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節內容在整個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學習瞭解電離,電解質的概念;能用電離方程式表達常見、典型的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電離,並從電離理論的角度認識酸、鹼、鹽;通過酸、鹼、鹽的本質探究,感悟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培養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問題,分析問題,歸納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從更深的層面研究物質發生化學反應的意義,培養學生透過現象認識事物本質的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電解質的判斷、電離及電離方程式的書寫

二、説學情

對於高一年級年級的學生來説,他們雖然對化學基礎知識有了一定積累,但程度參差不齊,差別較大,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這一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有強烈的好奇心,雖然處於抽象思維階段,但本節概念比較抽象,應適當增加實驗和電腦動畫以使微觀離子的活動變得直觀。

三、説教法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節課實際內容,我確定本節課的教法為指導發現法、微觀演示法。

四、説學法

根據本節課實際內容,我確定本節課的學法為分組討論法、實驗探究法

五、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

將學生分組,進行小組探究。探究活動為:讓每組學生根據所提供的物質(銅片、石墨、氯化鈉固體、氯化鈉溶液、無水酒精、蔗糖、蔗糖溶液、蒸餾水、自來水、硫酸溶液)進行思考並動手操作,怎樣才能使燈泡亮起來?通過小組內統一分工、互相協作,使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探究、學會組內交流評價,參與評價。

探究結束之後,各組推薦一位語言表達能力較強的學生,把本組的做法邊用實物投影展示,邊進行介紹。動員全班同學在小組內進行討論,對每小組展示的成果進行綜合評價,找出本組的優缺點,確定最佳小組,並説出最佳的理由。通過此種方式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讓學生學會交流,學會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成果。

(二)新授

引導學生利用上節課所學的分類方法,對導電材料進行分類。然後引導學生從純淨物和混和物、單質與化合物等分類標準對能導電的物質進行分類,從而引出電解質概念。在此過程中,使學生掌握分類的標準,學會分類。

之後,讓每組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來理解電解質的定義,把自己的理解與其它組員交流,組內形成統一意見,舉手發言。我引導學生總結,並對學生的説法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與學生交流。同時為了加深對電解質定義的理解,讓學生説出開始呈現的物質哪些是電解質。結合學生回答中出現的問題,引導學生對學生開展評價,讓學生進一步理解電解質概念。(電解質是在水溶液裏或熔融狀態下能夠導電的化合物。如, 酸、鹼、鹽等。)

提出梯度問題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帶着問題自主學習課本相關內容。問題1:氯化鈉是電解質,為什麼氯化鈉固體不導電,而它在水溶液中或者在熔化狀態下能導電呢?利用flash課件展示氯化鈉固體不導電,在水溶液中或者在熔化狀態下能導電的本質。從而引出電離的概念,像NaCl這樣溶解於水或受熱熔化時,離解成能夠自由移動離子的過程稱為電離。同時強調電離的條件有2個:溶於水或受熱熔化,酸、鹼、鹽在溶解於水或受熱熔化時都能發生電離。)

問題2:如何來表示電解質在水溶液中電離生成了自由移動的離子呢?從而引出電離方程式的書寫。學生先自主學習,然後開展組內討論,提出預設。讓學生走上講台試着書寫電離方程式,教師對學生書寫中出現的問題給予糾正。學生閲讀課本,學習電離方程式的書寫方法和注意點(寫電離方程式,要遵循質量守恆定律和電荷守恆定律)。通過自主學習、不斷探究,培養學生熱愛化學的積極情感,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分析鹽酸、硫酸、硝酸的電離的特點,推導出酸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請學生寫出NaOH、KOH、Ba(OH)2的電離方程式。

NaOH=Na++OH-

KOH=K++OH-

Ba(OH)2=Ba2++2OH-

學生通過分析上述電離的特點,總結出鹼的概念。電離時生成的陰離子全部都是OH-的化合物。

接着進行探究學習,請學生寫出Na2SO4、KNO3、NH4Cl的電離方程式。

Na2SO4=2Na++SO42-

KNO3=K++NO3-

NH4Cl=NH4++Cl-

引導學生分析上述電離的特點,總結出鹽的定義,即,電離時能生成金屬陽離子(包括NH4+)和酸根陰離子的化合物。

(三)小結

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髮言,自主概括本節課內容(電解質、電離的概念,需要掌握電離方程式的書寫,知道酸、鹼、鹽的定義)。通過學生的回答瞭解學生的掌握情況並調整教學策略。

(四)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1-4題

2.書寫下列物質在水溶液中的電離方程式

(1)硫酸鈉溶液;

(2)氯化鐵溶液;

(3)硫酸鋁溶液;

(4)氫氧化鋇溶液。

高中化學説課稿6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今天説課的主題《評價理念下的二氧化硫教學》,設計本節課的核心理念:解放學生,通過學生互評,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以下是我的説課流程,我準備從三個大方面分析本課。

一、教材因素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

“二氧化硫”是人教版化學新教材必修1“第四章非金屬及其化合物”第三節“硫和氮的氧化物”第一課時內容。

本單元放在基本實驗和基礎理論、以及第三章金屬及其化合物之後,我認為教材這樣的用意有三:通過這些知識的學習,一方面可以形成完整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識體系,一方面以元素化合物為載體鞏固離子反應、氧化還原反應等基礎知識,另一方面為元素性質的遞變規律、元素週期表的形成以及化學反應及其能量變化的感性認識積累材料。

本單元的化學學科知識體系遵循着:硫——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對大氣的污染——三氧化硫——硫酸。學生可形成對硫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總體認識,形成知識網絡。實現了課程標準對本部分教學內容的要求。

(二)《課標》規定

《課程標準》對本節課做了立體性的要求:“通過實驗瞭解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質,認識其在生產中的應用和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關注人類面臨的與化學相關的社會問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參與意識和決策能力。”指出了本節教學的價值,給教學留出了靈活的空間。

新教材對元素的單質及其化合物的編排有了較大的調整,打破了按照族的編排方式,從物質分類的角度對元素化合物進行處理,使元素其化合物知識壓縮為兩章內容。這就要求教學中使學生夯實基礎,嚴格控制教學內容的深廣度,徹底解決教學中出現的繁、難、偏的現象,以保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積極性。

(三)學情分析

學生系統的學習了典型的金屬及非金屬元素中的硅和氯,無論在元素化學的感性認識還是在理論學習的積累上都具備了一定的基礎。這時候來研究難度較大的硫元素正是恰到好處,但學生的思維、探索和評價能力尚不成熟,還不能成為完全獨立探索和評價主體,探索和評價活動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的進行.

二、教學策略的制定

依據高一學生的知識儲備、心理特點,我確定本課

(一)教學重點:1、二氧化硫的化學性質;2、學生樹立環境保護意識。

(二)教學難點:二氧化硫的化學性質。

(三)教學目標:基於對教材的整體分析和學生情況的綜合考慮,我確定本課三維一體的教學目標如下:三維目標中知識與技能是載體,過程與方法是核心,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本課學習效果終端體現。

(四)教法與學法:

現代教學認為,教學過程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它不僅是一個認識的過程,而且是一個交流、合作的過程。《化學課程標準》指出“善於與人合作,具有團隊精神”。這要求高中化學課堂的教學要以學生為本,構建合作、評價等新教學模式。

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本節課採用評價式教學。教師設置評價任務,引導學生有目的的開展調查、探究,通過評價的標準,讓學生自己檢驗任務的完成情況。評價不僅是教師的教法,更是學生的學法。評價是學生認知目標的水平,鼓勵學生參與評價活動,形成學生互評,學生既能變換角度審視自已的學習,又能在實踐中確立並提高自己的評價意識、評價能力,有利於學生的認知發展。

這樣設計的好處:引領學生通過親身參與評價活動來學習,是一種能真正體現學生主動性的學習方式。同學們在評價的要求下,更加主動地學習化學,自覺地將所學的化學知識應用於學生評價之中,逐步形成以問題為動力、以探究為形式、以評價為主體的、以學習能力的養成為目標的學習方式。體會學習的快樂,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教學過程的運行

(一)教學思路:依據上訴教學方法,我設計了本課教學思路如下,主要圍繞以評價任務驅動學生展開活動,通過對學生自己學習成果的四次互相評價:查閲資料、設計方案、交流合作的評價——探究二氧化硫重要化學性質的評價——總結性質、展示二氧化硫的利與弊的評價——反思活動中的表現,樹立環保意識的評價,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過程:共分五個環節。

第一環節:設計問卷,引入問題

在新課前一週,展示有關二氧化硫引起危害的圖片,同時佈置問卷。內容如下:

1、學習之餘,你對自己生存的環境有多少了解?

2、你知道有一種環境問題叫酸雨嗎?

3、你知道酸雨的成因嗎?你知道有一種顏色雪白的銀耳不能食用嗎?

問題:

1、使學生對二氧化硫引起的環境問題和食品安全問題的產生共鳴。

2、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願望,通過問卷讓學生理清思路,確定學習目標。

同時展開第二環節;佈置任務調查評價給出評價任務表:以小組為單位,查閲關於二氧化硫的性質資料,收集關於二氧化硫引起的酸雨和食品安全的.資料,自行設計驗證二氧化硫的性質的方案?

第一次評價設計意圖:

有針對性的設計評價方案,學生在評價任務的驅動下,主動展開對二氧化硫重要性質及其危害的自主性學習,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課前的準備給予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通過“自己獨立”和“小組合作”解決了能夠解決的絕大部分問題,建構起初步的二氧化硫的知識結構,發現並提出了需要教師指導、分析、提升的問題;教師通過與多組同學的交流,充分了解了學生,清楚了學生存在的疑惑和需提升的“點”。

前期的充分準備工作,為課堂的高效奠定了基礎。

第三環節:實驗探究交流評價

課堂之中:讓學生展示收集的關於二氧化硫的環境問題和食品安全問題的資料。交流以組為單位進行,每個小組選出代表,向全體師生介紹課前準備的成果。

介紹完畢,學生可以評價這一小組調查的成果是否真正找到了形成酸雨和食品不安全的原因。

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生對二氧化硫這種物質充滿了好奇。

進而引入二氧化硫的形成原因和物理性質,學生通過查閲資料,對這部分內容已有很大程度的瞭解。讓學生自己總結,幻燈展示,教師在黑板寫標題即可。

追問:

1、正常的雨水和酸雨有什麼區別,為什麼?

2、為什麼二氧化硫可以使銀耳變得雪白?

通過學生的回答,引入二氧化硫的化學性質。

首先讓學生分析二氧化硫具有的性質(通過剛才的引入,學生順理成章的想到二氧化硫的酸性氧化物和漂白性兩個重要的化學性質)。

此外,讓學生從化合價的角度分析二氧化硫的性質,由於學生此前的氧化還原的知識在金屬化合物及非金屬硅和氯中經常應用,學生分析出二氧化硫具有的氧化性和還原性。

進而追問你設計了什麼方案來驗證這些性質,學生有準備的回答。讓學生展示探究實驗,觀察學生實驗儀器的連接和實驗的操作,以及小組成員的配合情況。每一個性質讓一組學生完成,實驗結束讓學生總結實驗現象,解釋原因,得到相應結論。用相關的化學反應和離子反應解釋:

其他小組針對這一小組的實驗,在以下方面評價:

以學生自評為主,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成果進行第二次評價,使學生對二氧化硫的化學性質有更深刻的認識。

第二次評價設計意圖:

1、通過評價內容指導學生有目的性的進行二氧化硫的性質探究實驗。

2、通過恰當的評分比例,強調了核心的內容,使學生清楚本節課的重點為二氧化硫的化學性質。

3、通過自評與他評,交流促進學生對自己的探究方案和二氧化硫重要化學性質的反思,在實際操作中落實二氧化硫知識中的難點。

4、通過相互評價使學生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表達自己的觀點,分享到參與評價的快樂。通過第二次表現性評價的設計,突出重點,讓學生在交流評價中突破難點。為了使學生對二氧化硫有更系統的認識,設計第四環節。

實踐應用形成認識本環節設計兩次評價

二氧化硫性質小結性評價二氧化硫的污染及用途的評價

例如:總結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能否提出幾點大氣污染的防治措施?二氧化硫是否一無是處,二氧化硫的用途等第三次評價設計意圖:

1、使學生對二氧化硫的內容有整體性的把握;

2、使學生能以辯證的眼光來看待二氧化硫利和弊。

通過以上三次評價,學生基本掌握了本節課的主要內容。

第五環節:評價反饋反思提升

設計例如:實驗探究中我做了些什麼?本實驗中的感受和收穫是?關於二氧化硫你有了那些更深的瞭解,你是否願意為環境保護作義務宣傳等問題。

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進行打分,進而給出評語和等級。

第四次評價設計意圖:

1、使學生對環境和食品安全關注的提高。

2、使學生逐漸樹立環保意識

3、學生能夠了解自己目前的學習狀態,反思自己的成長和不足,可以得到老師、同學對改進學習所提出的建議,有助於促進學生的發展。

四次表現性評價:以評價內容為任務,以落實評價標準為目標,以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為主體,通過對學生課前準備、課中展示和課後反思的四次評價,不僅落實了本節課既定的教學目標,而且使學生在互評中,合作精神、探究能力、認知水平以及表達交流技能等方面得到了進步與發展,進行了全方位的自我審視,有助於學生更全面的認識自我。

(三)紙筆性評價:設計目的:檢測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

高中化學説課稿7

一、説教材

《物質的分類》是高中化學必修1第二章第一節的內容,主要包括了簡單分類法及其應用和分散系及其分類兩個內容。物質的分類是新課程背景下化學教學的新內容之一,簡單分類法及其應用更是伴隨新課程而生的一個內容。新課標中要求根據物質的組成和結構進行分類。在整個高中化學必修1和必修2中,本節課起到很好的承先啟後、提綱挈領的重要作用。學生通過對分類法的學習能夠對以往的化學知識進行系統化的梳理,並且為今後將要學習的更為龐大的化學知識體系奠定重要的基礎。同時學生學習了這種分類方法,打破了以往化學中以“族”的概念來學習化學知識,而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類別的視角去研究化學,從而使得化學知識更具有生活性。

二、説學情

學生處於初高中的過渡時期,對化學物質和化學反應有了一定的基礎,對物質的組成及分類也有了一定的基礎,學習了混合物、純淨物、單質、化合物、有機物、無機物、氧化物、酸、鹼、鹽等物質分類方法的具體應用的相關知識。但在思維上,學生正從直覺型經驗思維向抽象型思維過渡,學生還沒有把分類形成一種方法,沒有形成化學學習的思想。而高中涉及到的化學物質很多,學生不會根據其性質進行分類學習,從而加大了學習負擔,增加了學習難度。本部分教學內容正好對學生學習過的化學物質及反應進行總結和歸納,並進行適當的拓展和提高,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化學物質,進而掌握分類方法,形成分類觀。使原本瑣碎的知識將會系統化,學習也會輕鬆很多。本節內容的學習對於學生深入瞭解化學的世界有着深遠的意義。

三、説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能夠根據物質的組成和性質對物質進行分類;能夠運用“交叉分類法”和“樹狀分類法”這兩種常用的方法對化學物質及其變化進行分類。

【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化學學習過程中,逐漸養成問題意識,能夠發現和提出有價值的化學問題,學會評價和反思,逐步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善於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對自己所熟悉的知識進行分類,感受到分類法對化學科學研究和學習的重要性,能在以後學習生活中中進行實際應用。

四、説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以及教學目標的確立我將本節課的重難點確定如下:

【重點】

常見的物質及變化的分類方法。

【難點】

常見的物質及變化的分類方法、應用。

【過渡】根基新課標倡導的學生觀及教師觀,為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以及教師教學的主導地位我將本節課的教育教學方法做了如下設計:

五、説教學方法

本部分教學內容少,也很簡單,如果採用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僅學生沒什麼興趣,就是教師自己也覺得教之無味。而新課程理念下我們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來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一個設計者、組織者、指導者,學生處於主動地位,是學習的主角。所以本節課採用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下的“知識問題化、問題情境化”的教學模式,在共享集體成果的基礎上達到對所學知識比較全面、正確的理解,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在採用的活動探究式教學中每一個活動以問題作為情境,採取多種小組活動,通過學生組內的合作與交流,不同小組間的交流與共享,問題得以解決,學生得出相應的結論,並學會總結歸納。

六、説教學過程

教與學是有機結合而又對立統一的,良好的設想,必須通過教學實踐來實現,因此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導入新課

首先是導入環節,在此環節中我準備採用學生常見的生活場景-超市購物引入“分類”的話題。由於本節課的課題很簡單,也很生活化,只是沒有進行系統的學習。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知識來源於生活,也服務於生活,學會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是化學知識也更具有系統化,便於以後的學習和教學。

第二環節:新課教學

接下來進入新課教學環節。此環節我將採用“知識問題化、問題情境化”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為出發點,結合問題情境,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參與新知的建構。

1.交叉分類法

教師通過問題,在初中化學中我將元素、物質如何分類,引出化學中“分類”的概念。提出學習任務,將Na2CO3、Na2SO4、K2SO4、、K2CO3進行分類,在任務的驅使下,學生自主學習到交叉分類法的相關知識。

由於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習了混合物、純淨物、單質、化合物、有機物、無機物、氧化物、酸、鹼、鹽等物質,對物質的組成及分類也有了一定的基礎。通過複習舊知識的形式引入分類話題,再讓學生對已經學習的物質進行分類,分類的過程中,學生會用到新知識交叉分類法,學生也會自主地學會交叉分類法。此時的老師只需簡單的提點,會使得學生的學習輕鬆化。

2.樹狀分類法

教師通過分配任務,大家分組閲讀P25頁第一段,小組交流合作討論完成圖2-3。然後選擇下列合適的物質填在物質類別上,HCl、H2SO4,CH3COOH,NH3H2O,Ba(OH)2,KNO3,NaHCO3,Cu2(OH)2CO3。學生通過分組合作,查閲資料,探究學習,師生通過共同交流,學會樹狀分類法,並可以對化學物質進行分類,完成化學分類圖。

本部分是整節課的亮點,是本節課的高潮。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對學過的知識重新進行有意義的建構,分類的方法過去一直在使用,今天學會了把它作為一種很重要的方法對學過的知識進行歸納梳理,從低層次的無意識使用到高層次的有意義建構,實現了思維上的質的飛躍。

3.化學反應的分類

通過複習初中四種基本反應,找出它們是按照什麼標準進行分類的,引出化學反應又可以按照新的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

因為本板塊教學內容簡單,學生有能力獨立完成這一教學任務,可以幫助學生對剛學過的分類知識進行進一步強化應用。

第三環節:鞏固提高

在知識學完後為學生呈現幾道道物質分類的題,鞏固所學知識,並提升他們的綜合運用能力:

第四環節:小結作業

1.課堂小結

先採取學生小結的方式,目的在於訓練學生概括總結的思維能力。再結合教師評價的方式進行結課。由於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中要求堅持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努力將評價貫穿於化學學習的全過程。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

2.佈置作業:

為了體現素質教育的理念,本節課的課後作業預留了必做題、選做題的方式,以及學生自主實踐類題。主要是考慮到學生的個性發展,以及讓學生學會學有所用。

七、説板書設計

我的《物質的分類》説課稿板書本着簡潔、直觀、清晰的原則,採用的是綱領式的板書,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高中化學説課稿8

一、教材分析

(1)《氨》是人教版《化學1》(必修)的第四章&ldqu;非金屬及其化合物&rdqu;的第四節內容。是繼第三章金屬及其化合物之後的第二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識,是高中化學教學的重點之一。

(2)氨是非金屬元素氮的最低價化合物,是沿着非金屬元素學習思路(氫化物→單質→氧化物→含氧酸→鹽)學習的第一種物質,在生活中比教常見,重要的化工產品。

二、學情分析

1、氨氣在生活中常見,對部分物理性質已經比較熟悉。

2、經過第三章元素化合物學習,已經具備了繼續學習元素化合物的能力

3、思維活躍,喜歡動手,有一定的推理能力和觀察能力。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瞭解氨的物理性質、用途,銨鹽的共性。掌握氨的化學性質。

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根據實驗現象觀察、分析、推理、及判斷的能力。

通過對氨氣的認識,進一步鞏固學生對物質認識方法的學習。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有趣實驗現象原因探索,激發學生對化學學習興趣,培養嚴謹科學態度。

通過氮肥能提高糧食產量解決飢餓問題,讓學生感悟化學和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巨大貢獻。

通過諾貝爾獎獲得者哈伯的故事,幫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四、重難點

教學重點:氨、銨鹽的性質,依據本節課內容,課標要求確定本節重點。

教學難點:噴泉形成原理,利用課堂實驗,結合學生生活接觸(如我校噴泉)的例子,可分析得到噴泉工作原理,再結合典例的練習,可突破難點。

五、教法與學法

1、教法

設計問題,啟發思考;實驗探究,突破難點;適時點撥,釋疑解惑。

2、學法

自主預習、合作展示、探究討論。

六、教學模式(化學組教學模式——三步達標)

自主預習→自主檢測→探究討論→探究練習→課堂小結→課堂檢測

七、課後反思

本節課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目標達到、時間把握合理,總體來説比較成功。下面,我從兩個方面反思:

1、成功之處

①線索學習法、歸類學習法成功運用。新課程特別注重線索學習法和歸類學習法,可以克服人們一直以來認為:化學方程式記不完的困惑。只要能將所學物質歸類,將反應的原理歸類,將所學習對象用線索串起來,就可以達到高效。本節所學習的氨氣、上節所學習的氮的氧化物、下一節所學習的硝酸、初中所認識的氮氣和硝酸鹽,形成線索,學生學習既有成就感又不會感覺繁雜。

②學生學會提綱挈領式學習。本節課是很有化學特色的一節課,學習物質的性質、認識用途。在最後一個環節,由學生來完成課堂小結,既對本節內容進行了回顧和總結,同時也教會了學生學習的方法。

③大膽推測、質疑、辯論,提高認識。學生的預習只能是課本內容的淺顯認識,要真正的體會課本的內涵和外延就要認真研讀之後思考、辯論,在本環節,學生能積極提問解決了很多使用的問題如:⑴易液化怎麼理解;⑵還有氣體遇水顯鹼性嗎;⑶氨氣與其他酸反應有白煙嗎;⑷銨鹽受熱分解都產生氨氣嗎;⑸氨水的溶質是氨還是一水合氨。經過全班的共同探討,對所學習的內容的認識更提高了。

④結合生活經驗,實驗現象的觀察,感受化學魅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本節課所認識的對象在生活中學生經常接觸,學生興趣很濃;利用噴泉實驗現象,引發思考,突破難點;通過化學家哈伯的故事讓學生體會化學的價值和魅力,同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不足之處

①課堂上,能積極提出問題、回答問題、展示預習效果、探究結果的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已經掌握。但個別不善於發言的學生的學習情況的掌握在當堂並沒有得到反饋信息,又待於作業和以後練習鞏固。

②課堂最後歸納小結時,由於時間緊張,沒有對學生進行的歸納板書進行點評。

高中化學説課稿9

一、説教材

1、根據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實例或通過實驗探究,介紹金屬化合物的主要性質。

本節課的知識是鐵的化學性質知識的延伸和發展。教材從鐵在地殼中含量僅次於氧、硅和鋁為引入,以及在介紹鐵的氧化物時,列舉了氧化鐵作為塗料在生活中的常見應用,説明了研究鐵及其化合物的意義與價值。在介紹鐵的氧化物、鐵鹽和亞鐵鹽性質時,以實驗探究為手段,重點介紹了Fe(OH)2的、Fe2+的還原性與Fe3+的氧化性。

2、教材內容編排注意與第一、二章知識的銜接。

本節課教材內容突出了課程標準中要求的鐵的化合物的主要性質,並且注意與已學知識的聯繫與銜接,引導學生主動運用已有知識分析和解決新的問題,並逐步形成較為系統的知識網絡:

(1)與“物質分類”知識的銜接。本節對鈉、鋁、鐵、銅四種重要金屬的化合物的性質按氧化物、氫氧化物和相應鹽的順序編寫。同類化合物的性質有許多相似性,這樣編排便於從一類化合物的性質中找出共性,形成規律性的知識,有利於對同類其他化合物的認識和推斷。例如:鹼性氧化物與酸反應,鹼與酸反應,這些通性在教材中都是直接一筆帶過,沒有安排相應實驗來介紹。

(2)與“離子反應”知識的銜接。離子反應代表了反應的實質,教材“學與問”欄目中要求學生根據Fe(OH)2和Fe(OH)3都是不溶性鹼,寫出它們與酸反應的離子方程式,以及Fe2O3、FeO與酸的反應、鐵鹽和亞鐵鹽性質均以離子方程式書寫,充分體現了與“離子反應”知識的銜接。

(3)與“氧化還原反應”知識的銜接。Fe3+與Fe2+相互轉化的實質就是發生氧化還原反應,這是本節課一個重點內容。教材以實驗探究的形式,引出了Fe3+遇到強還原劑、Fe2+遇到強氧化劑的變化,正是利用化合價變化來對反應類型進行判斷。

3、通過對實驗探究獲取知識與培養能力

教材介紹Fe(OH)2的製備與性質、Fe3+離子檢驗、Fe2+與Fe3+相互轉化等知識的介紹,主要通過實驗探究的方法,引導學生思考實驗現象背後所反映的物質性質。做好幾個教材安排的幾個實驗,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與分析能力。

二、説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瞭解鐵的氧化物和鐵的氫氧化物的物理性質。

(2)初步掌握鐵的氧化物和鐵的氫氧化物的化學性質,通過對灰綠色沉澱成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2價鐵的化合物易被氧化的性質。

(3)知道溶液中Fe3+的檢驗方法。

(4)知道Fe3+與Fe2+之間能夠相互轉化,能從氧化還原的角度分析轉化發生的條件。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初步學會從物質分類和氧化還原的角度研究物質性質的方法。

(2)通過對鐵的化合物氧化還原性的預測,初步學會用氧化還原反應理論研究物質氧化還原性。

(3)通過對鐵的化合物實驗演示與探究活動,初步學會通過實驗研究物質化學性質的思路和方法。

(4)通過對“氫氧化亞鐵”製備實驗條件的思考與交流,初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目標

(1)通過實驗現象的觀察,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品質。

(2)體驗學習過程中新舊知識的銜接和運用,逐步培養學生主動運用知識、遷移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三、説方法

1、運用分類的方法,根據物質所屬類別(金屬氧化物、鹼、鹽)預測物質性質

2、整合實驗過程,設計問題情景進行引導、啟發式教學

本節課安排了3個實驗,氫氧化鐵與氫氧化亞鐵的製備、Fe3+離子的檢驗以及Fe3+與Fe2+的轉化。相對而言本節課實驗的內容較多,而不管是Fe(OH)2的性質或是Fe2+與Fe3+的轉化,均涉及到+2鐵元素的還原性這一特點,以及都使用到Fe2+溶液。為此,筆者在授課過程中,通過對把“Fe(OH)2的製備與性質實驗”、“Fe3+離子的檢驗”和“Fe2+與Fe3+的轉化”三個實驗進行整合,同時設計了幾個問題情景,以起到優化課堂效率,形成知識系統的作用。

同時,通過問題情景的創設,能夠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與思考,發揮學生課堂學習的主動性。

四、説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閲讀課文關於鐵的氧化物的介紹,利用分類法歸納FeO、Fe2O3、Fe3O4的性質,填寫以下表格:

【學生實驗1】氫氧化鐵、氫氧化亞鐵的製備與Fe3+離子檢驗(整合實驗)

實驗步驟:

①取兩支試管分別加入2mLFeCl3溶液,另取兩支試管分別加入2mL新制FeSO4溶液(在大燒杯加入鐵釘與稀硫酸反應得到,並保持Fe與H2OS4反應不斷進行,放在公共藥品台上,學生自行取用)。

②先往兩支FeSO4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和KSCN溶液(動作要迅速),觀察與記錄現象。再往兩支FeCl3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和KSCN溶液,觀察與記錄現象。

【問題情景1】閲讀課文,結合實驗現象,思考與討論:

1、利用KSCN溶液,可以根據什麼現象檢驗溶液中Fe3+的存在?Fe2+離子遇到KSCN會產生相同的現象嗎?

2、FeSO4溶液滴加KSCN溶液一段時間後,再次觀察溶液的顏色,出現了什麼變化?該變化説明了什麼?由此你可以得出什麼結論?

3、Fe(OH)2沉澱是什麼顏色?為什麼往Fe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後生成的沉澱會出現顏色變化?

【師生小結】

1、含Fe3+的溶液遇KSCN溶液變紅,Fe2+離子沒有此現象,利用這一反應可以檢驗Fe3+的存在。

2、含Fe2+離子的溶液放置一段時間後,與KSCN溶液會出現紅色,證明生成了Fe3+,由此説明Fe2+溶液容易被空氣中的O2氧化為Fe3+。

3、Fe(OH)2為白色絮狀沉澱,但在空氣中因被氧氣氧化會而迅速變成灰綠色,最後變成紅褐色的Fe(OH)3沉澱。

【問題情景2】

1、從Fe2+被O2氧化為Fe3+,體現了Fe2+的什麼性質?除了O2,還有哪些物質可以氧化Fe2+?

2、若要實現從Fe3+轉為Fe2+的變化,需要加入什麼物質?

【學生實驗2】Fe2+與Fe3+的轉化,按照教材P61科學探究進行實驗,觀察與記錄實驗現象。

【問題情景3】結合實驗探究的現象,思考與討論:

1、Fe3+與鐵粉充分反應後的產物是什麼?如何證明?

2、回憶前面有關Fe2+的實驗,為什麼用Fe與稀硫酸製備FeSO4溶液,並保持鐵過量?

3、實驗中如何判斷Fe3+已充分反應?反應不充分對實驗結果有何影響?

【師生小結】

1、以鐵粉為還原劑,可以將Fe3+還原為Fe2+,此時溶液與KSCN不變紅,説明溶液中已無Fe3+離子。加入氯水後溶液重新變紅,説明前面反應的產物是Fe2+,遇到氯水後重新被氧化為Fe3+。

2、Fe與稀硫酸製備FeSO4溶液,並保持鐵過量,可以防止溶液中的Fe2+被空氣中的O2氧化。

3、往FeCl3溶液中加入鐵粉充分振盪試管,一段時間後仍有鐵粉過量,説明溶液中已無Fe3+(已充分反應)。若反應不充分,滴加KSCN後溶液會出現紅色,不能證明Fe3+已被鐵粉還原。

【問題情景3】學生課後思考與討論

通過學習我們指導,Fe2+離子和Fe(OH)2中+2價的鐵均易被氧化。根據所學的知識,思考:利用FeSO4溶液和NaOH溶液時,如何通過實驗條件的控制,製備較純淨的Fe(OH)2白色沉澱?

高中化學説課稿10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實驗修訂本。必修)。化學》第一冊第二章第一節鈉的第一課時。

本節課我主要採用實驗探究法。首先創設探究問題的情境,以啟發質疑,引起學生好奇、驚疑,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然後是實驗探究,以準確的演示實驗現象讓學生找出其中的規律,培養學生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結果、分析實驗現象的能力,從而歸納出鈉的性質。

下面從五個方面談一談關於鈉的第一課時的一些想法:

1、教材分析:

1.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鹼金屬編排在化學反應及其能量變化之後,可以把前一章氧化還原反應和離子方程式的知識在此更好地應用,並得到鞏固,也為下一章元素週期律提供了豐富的典型金屬元素的感性認識,本章實質上起到了承前起後的作用。鈉是鹼金屬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種金屬,學好鈉的性質可為後面學習其它鹼金屬打下良好的基礎。所以,本節教材是本章的重點。

1.2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是從鈉的原子結構特徵認識鈉的化學性質。

難點是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

2、目標分析

2.1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第一次在高中階段遇到一族元素,要指導學生去認識鈉是一種很活潑的金屬,瞭解鈉的物理性質,掌握鈉的化學性,為以後學習其它族元素作一個鋪墊。

2.2在能力方面,通過鈉的有關性質實驗以及對實驗現象的討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通過改進實驗讓學生體驗化學實驗創造的激情,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3、過程分析

(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鈉為什麼要保存在煤油中?直接放入空氣中會變成什麼呢?把鈉投入水中有什麼現象?會不會"一石激起千層浪"?帶着這些問題去觀察實驗,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探索欲。

(二)演示實驗,觀察現象

通過實物鈉歸納出鈉的顏色、狀態、硬度、密度、熔點、沸點、導電、導熱性等物理性質。演示鈉在空氣中點燃觀察其產物;再演示鈉和水的反應,讓學生總結,最後我歸納其反應現象:"浮"、"球"、"遊"、"消"、"紅".(課本上對生成氣體的檢驗方法效果不好,我對此進行了改進:用一裝有半瓶水的塑料瓶,瓶塞上扎一黃豆大的鈉的大頭針,瓶倒置使鈉和水充分反應,取下塞子、點燃火柴靠近瓶口有尖鋭的爆鳴聲,效果得到大大改進。)

(三)分析現象,深入探究

鈉是銀白色的,其表面顏色是灰暗的,而鈉在空氣中燃燒後又呈現淡黃色,這些説明了鈉在常温下易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成氧化鈉、點燃則與氧氣反應生成了過氧化鈉,條件不同,產物不同。鈉與水反應的實質是鈉與水電離出的氫離子反應,當氫離子濃度越大,反應越劇烈,鈉與稀鹽酸的反應會發生爆炸原因就在於此。

(四)總結性質,得出結論

通過鈉的性質得到鈉是一種活潑金屬,具有很強的還原性。結合鈉的性質去解釋鈉的用途,利用多媒體演示鈉的用途。

4、學法分析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教給學生對金屬鈉的認識,掌握金屬鈉的性質,透過現象看本質,分析、歸納物質的性質,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5、歸納小結,佈置作業

利用多媒體演示鈉的化學性質。從鈉的性質可以類推其他鹼金屬的性質,這樣,由點及面、由表及裏,對鈉的性質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

下課後小組研究:

(1)鈉為什麼保存在煤油中?

(2)把鈉投到苯和水的混合液中鈉在水和苯間跳上"水上芭蕾",為什麼?

(3)鉀與硫酸銅溶液反應的本質是什麼?寫出其離子方程式。

高中化學説課稿11

一、説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金屬的化學性質》是人教版高一化學必修一第三章第一節的內容,是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的起始節。元素化合物知識是中學化學重要的基礎知識,也是學生今後在工作、生活中經常要接觸,需要了解和應用的基本知識。通過這些知識的學習,既可以為前面兩章所學的實驗和理論知識補充感性認識的材料;又可以為在化學2中學習物質結構、元素週期律、化學反應與能量等理論知識打下重要的基礎。本節學到的鈉是一種典型的金屬元素,是必修化學課程標準中要求的重要元素化合物知識,也是高中階段學習的第一種金屬元素,學習本節內容對以後其他金屬元素的學習具有指導性作用;本節內容安排在氧化還原反應之後,可對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做進一步鞏固;而在本節學習中所用到的許多方法如觀察法、實驗法、比較法、歸納法等也是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的重要方法,所以學好本節內容可為後繼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學習奠定堅實的方法論基礎。

(二)教學目標

依據新課程理念,本着對教材結構和內容的深刻理解,提出本節教學的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能説出鈉的主要物理性質;認識鈉的還原性,能描述鈉與水、鈉與氧氣反應的實驗現象,並會書寫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動手實驗,學會科學、合理地運用觀察方法,體會實驗方法在化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通過探究活動,親身參與實驗的操作,體驗解決問題的樂趣。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通過奇妙的化學實驗的操作(如鈉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學實驗現象(如鈉的燃燒反應)感受化學世界的美妙變化,提高學習化學的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鈉在不同條件下和氧氣的反應以及如何從實驗的角度揭示反應過程

教學難點:由於學生以前沒有看到過鈉,更談不上鈉的化學反應了,燃燒後得到的過氧化鈉化學式特殊,學生比較難以接受,因此鈉在不同條件下的反應及其產物的比較分析是本節教學的難點。同時也應該由點到面,能夠學會幾種金屬之間性質的比較具體情況,以及金屬的性質和金屬原子的結構之間的密切關係,這些都是本節教學的難點所在。

二、説學情

對於高一年級的學生來説,他們已學習了氧化還原反應理論,初步建立了從物質類別和化合價角度去分析理解物質的化學性質的方法基礎,但學生觀察能力不足,對實驗現象的觀察不全面;表達能力不足,對實驗現象的描述和現象的解釋可能會辭不達意;知識遷移運用能力、發散思維能力還有待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不足。這一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有強烈的好奇心,雖然處於抽象思維階段,但還需藉助直觀演示等方法進行學習,因此本課注重實驗探究。

三、説教法

(一)教學方法

1.實驗法。這是化學教學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識的建構過程,充分體現建構理念。我演示和學生實驗相結合,讓學生去實驗,去體驗,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自己去思考。

2.談話法。在做實驗的同時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展開討論。可以是老師提出問題,也可以讓學生在充分認識實驗現象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可以是學生與學生的討論,也可以是師生討論。

3.講解法。在做實驗、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的基礎上,教師進行歸納總結,對重要知識點及難點進行講解。

(二)教學用具:

實驗儀器:燒杯、鑷子、小刀、濾紙、坩堝、鐵架台、火柴、酒精燈、滴管、玻璃片

實驗試劑:金屬鈉、蒸餾水、酚酞

四、説學法

1.實驗探究。通過做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2.合作學習法。讓學生分組準備實驗,分組討論,使學生在交流中取長補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

五、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

讓學生自己暢所欲言,去列舉在生活中瞭解到的金屬的反應,比如鐵的生鏽,銅綠的產生,鐵質菜刀為什麼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銀白色等,激發學生學習本節課的學習興趣。

(二)實驗探究

初中已經接觸到一些金屬,這裏複習金屬的物理性質,讓學生認識金屬的通性;複習和金屬相關的化學性質,並分類歸納:鐵可以和氧氣反應,活潑的金屬可以和酸、鹽發生置換反應等。最後總結性思考這些反應中金屬原子的失電子情況,引出性質和結構的相互關係。

由此及彼,提出問題。鐵可以和非金屬單質氧氣反應,那麼其他的金屬呢?從金、鐵、鎂和氧氣的反應看,難易程度是不一樣的。可以讓學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屬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屬鈉、鋁分別和氧氣反應的情況。

1.發現問題

通過多媒體展示網上新聞——一炸起千層浪珠江"水雷"迷團待解,播放"水雷爆炸"的模擬視頻。通過設置情境,使學生從中發現問題,鐵桶中裝的什麼物質?為什麼會爆炸?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從而為本節課的講授打好基礎,同時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的現象提出問題的能力。

2.提出假設

通過新聞可知,鐵桶內裝的是金屬鈉。通過直觀的認識,引起學生對實驗時鈉的用量的重視。接着請學生從一個化學專業者的角度,根據新聞中描述的有效信息對鈉的性質做合理的假設和推斷。

3.實驗求證

提出問題讓學生通過實驗進行探究,問題如下:怎樣取用金屬鈉?應取多大的鈉塊?我對實驗過程進行指導,告知學生用鑷子取鈉塊置於玻璃片上,用濾紙吸乾表面的煤油,並用小刀切下綠豆大的一塊鈉。

接着進行實驗。問題(1)鈉能與水反應嗎?讓學生通過實驗探究驗證鈉與水反應後生成的溶液成分。請學生邊實驗邊記錄現象,同時交流實驗時觀察到的現象。

問題(2)鈉能不能燃燒?把一小塊鈉放入坩堝中加熱,會有何種變化。寫出鈉與氧氣反應生成淡黃色過氧化鈉的方程式,同時請學生標出電子轉移數目與方向。由此,鞏固氧化還原反應舊知識,明白反應條件對結果的影響。

再次提出問題:鈉的化學性質為何如此活潑?使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明確物質結構決定其性質。

4.得出結論

通過提問的方式請同學描述:

(1)在鈉與水反應的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及原因;

(2)推測生成的是什麼氣體;

(3)鈉燃燒時的現象及原因。通過對實驗現象的描述,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提取化學信息的能力。

學生回答後,教師投影出鈉的物理性質:

(1)金屬鈉外觀像石頭,灰白色。鈉很軟,可以用小刀切開。(硬度小)

(2)切開金屬鈉的斷面,能觀察到金屬銀白色的光澤,但光澤很快變暗,重新變成灰白色。(易被氧化4Na+O2=2Na2O)

(3)金屬鈉可以與水劇烈的反應:浮在水面上(密度比水小)、變成光亮的小球(熔點低且反應放熱)、四處遊動、發出噝噝的聲音、有氣體產生、有白色煙霧產生等,向生成的溶液中滴入酚酞後變紅(生成氫氧化鈉)。

(4)得到的氣體是氫氣,可由元素組成進行分析。

(5)鈉燃燒時發出黃色火焰,生成一種淡黃色的固體,過氧化鈉。(有的略帶黑色)

請學生書寫出鈉與水、與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並標出電子轉移數目與方向,改寫為離子方程式。從而鞏固化學用語,複習氧化還原知識及離子反應知識。

(三)拓展應用

我提出問題,使學生將本節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相聯繫,使學生能根據新學知識指導生活生產實際。問題如下:1.鈉應當如何保存?2.鈉着火時能否用水撲滅?為什麼?3.如果金屬鈉着火,該用什麼滅火?

(四)課堂小結

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由點到面,讓學生思考金屬化學性質的相似性:很多金屬可以和非金屬氧氣發生反應,從化合價的變化認識到這些反應中金屬都體現出還原性。這樣和前面的氧化還原反應相呼應,並和本節課開始的時候金屬的物理性質的通性相呼應,增強課堂的完整性。還可以進一步提出問題,從反應的難易程度入手讓學生認識到不同金屬還原性的強弱區別。

(五)佈置作業

1.請學生設計檢驗鈉和水反應生成氣體的裝置圖。

2.從鈉的用途和鈉的製取角度,試着追查新聞中提到的這些鐵桶可能的來源或去處?

高中化學説課稿12

各位領導、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今天的説課內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學課文《氧化—還原反應》。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此次課選自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學》上冊第一章。氧化—還原反應是一類重要的化學反應,研究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和規律,對學好化學是非常重要的。在學習許多重要元素以及化合物知識時,凡涉及元素價態變化的反應都是氧化—還原反應,只有讓學生掌握氧化—還原反應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們理解這些反應的實質,所以本節內容在本章中既是重點又是難點。

2.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以及教學大綱的要求,參照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確定一下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初步掌握根據化合價的變化和電子轉移的觀點分析氧化還原反應的方法,加深對氧化、還原、氧化劑、還原劑,氧化—還原反應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學會用化合價的變化和電子轉移的觀點判斷氧化還原反應;學會用箭頭表示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理解氧化還原的實質。

能力培養:通過對氧化—還原反應分析,使學生學會分析問題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科學思想:對學生進行對立統一和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

科學品質:激發創造意識,培養勇於探索認識新事物的優良品質。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用化合價的變化和電子轉移的觀點認識氧化—還原反應、氧化劑、還原劑等概念,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

難點:從電子轉移的觀點來分析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過程。

二、教學方法:

以講解、分析、體温、概括為主體,抓住化合價變化跟電子得失的關係着一關鍵,通過氫氣與氧化銅反應,鈉在氯氣中燃燒等例子,從得失氧、化合價升降、電子的轉移等一一揭示反應的實質,這樣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又教給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有助於培養學生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講練、提問、討論、歸納、總結的程序將問題逐步引向深入,使學生在瞭解程序下一步步完成學習化學的思維活動,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使學生對知識有清晰的認識,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讓學生明白氧化—還原反應是矛盾對立的,同時又是統一的,以此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三、學法指導:

複習初中學過的知識,注重初、高中知識的銜接,採用講練結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每一個學生都學有所的。鼓勵學生做筆記並思考,分析歸納總結,讓學生參與“學中練,練中學”。在練習中,可讓學生依老師的思維模式,將知識運用到實際中,理解後再按適合自己的方法理解、記憶,最後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四、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

複習初中學生的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自然過渡到新知識,使學生的思維很快進入課堂學習狀態,導語是這樣設計的:首先讓學生寫出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化學方程式,同學思考回答:

“氧化銅失去銅,發生還原反應,氫氣得到氧發生氧化反應,像這樣一種物質被氧化,另一種物質被還原叫氧化—還原反應。”同學們在氧化反應、還原反應,已經掌握了有關氧化—還原反應的基礎知識,現在我們就進一步學習有關知識。

2.講授新知識

以Na在Cl2中燃燒和H2與CuO反應為例,通過得失氧情況和價態分析,總結如何判斷氧化—還原反應,即:

(一)氧化—還原反應的外部特徵:化合價升降。啟發學生通過現象看本質,分析元素化合價變化原因,認識反應前後元素化合價的改變是氧化還原反應的主要特徵。

(二)氧化—還原反應的內部本質:電子轉移。電子得失、電子對偏移,氧化反應,失e、價升;還原反應,得e、價降。從而解除疑難,進行下一環學習。

(三)氧化—還原反應、氧化劑、還原劑:氧化劑,得電子的物質(化合價降低),具有氧化性;還原劑,失電子的物質(化合價升高),具有還原性。就這樣邊講課邊板書,在化學方程式上畫線,標明化合價及電子得失,啟發學生分析討論,並總結歸納。教會學生用箭頭表示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即:化合價降低,得2e,被還原。

化合價降低,得2e,被還原氧化劑

為了理解,加深記憶,讓學生先看幾分鐘書,然後讓一位學生上台寫出H2在Cl2中燃燒這個化學反應,並分析,即:

價升,(電子對偏離)發生氧化反應;價降,(電子對偏向)發生還原反應。

為了使知識更清晰,可以給出小節,並給出類似題型的練習題,達到鞏固加強。最後一起總結出氧化—還原反應的規律,即:

接受電子,失去電子

化合價降低,化合價升高

被還原,被氧化

具有氧化性,具有還原性

五、氧化—還原反應的規律和記憶方法:

1.總結:元素化合價升高則原子失去電子,被氧化,發生氧化反應,該物質是還原劑,具有還原性;元素化合價降低,則原子得到電子,被還原,發生還原反應,該物質是氧化劑,具有氧化性。

2.分析四種類型的化學反應,總結出複分解反應不是氧化—還原反應,置換反應都是氧化—還原反應,分解反應和化合反應是否是氧化—還原反應,得看元素化合價在反應前後有無變化。

3.聯繫反饋:寫出Zn與HCl反應,Cu在Cl2中燃燒的反應式,並標出化合價、氧化劑、還原劑並同時佈置課後作業,以達到鞏固新知識,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可以發生學生的理解方面存在的問題,及時給予透徹講解,使其完全理解。

4.小結

5.佈置作業

高中化學説課稿13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初中化學第三章“水氫”的內容可劃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水和氫氣,第二部分為原子結構知識的擴展。對於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節以水是人類寶貴的自然資源為題,討論了水與工農業生產等的緊密關係,在學生了解了水污染產生的嚴重後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義之後,就應該對水作進一步認識,但教材只講了水的物理性質和水的組成,把水的化學性質分散到以後的其他章節中去,而把本節重點放在分析水的組成。教材的編排還注重了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繫,本節是在學習了原子、分子、元素、單質、化合物等概念基礎上編排的,因此,通過本節的學習,鞏固和加深了這些知識。通過實驗現象引出的氫氣,又為學習氫氣的性質作出鋪墊。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使學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質;

b、通過電解水的實驗,使學生認識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瞭解水的化學式;

c、通過本節學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關係,並可進一步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

(2)能力目標:

a、培養學生的觀察探究能力;

b、培養學生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3)德育目標:

a、通過電解水的實驗對學生進行物質無限可分性教育,培養實事求是的態度;

b、通過觀看有關水資源和水的污染的錄像,增強環保意識。

3.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電解水的實驗和根據實驗現象分析確定組成水的成分元素。

(2)教學難點:用分子、原子的知識解釋電解水,即從宏觀現象轉向微觀分析。

二、説教學

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創設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生動、直觀的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過程如下:

1.以問題導入新課,簡潔明瞭在講授新課前,通過計算機展示出兩個聯繫實際的問題,然後進入新課。

2.歸納出水的物理性質。展示一杯水,培養學生從觀察中發現問題,學生結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質。

3.分析實驗現象,探究水的組成,進行微觀解釋(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課件展示出一組富有探究性的問題,引出水的組成這個重要知識點。因此,作好演示實驗尤其關鍵(展示實驗),書第48頁,這是未改進的演示實驗,實驗效果不直觀,效果不好;這是改進後的實驗,使實驗效果更清晰、更直觀,更便於學生主動根據實驗進行探究。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出水的電解產物——氧氣和氫氣,然後學生根據化學反應前後元素的種類不變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水屬於化合物,重點知識得以解決。

(展示課件)分析了水的組成後,接着展示電解水的微觀解釋圖片,將微觀過程進行宏觀模擬,從討論中發現,問題得到解決,進一步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難點也得以突破。

4.課堂練習鞏固,達標檢測。

5.觀看錄相:有關水資源及其污染。

三、説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堅持“教與學、知識與能力的辨證統一”和“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的原則,採用演示教學法、課件展示教學法、探究教學法等諸方法之長,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組織,並體現以下特點:

1.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探究能力:重點改進了演示實驗,利用實物投影將實驗投在屏幕上,將實驗加以放大,實驗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包括實驗裝置、步驟、現象都展現在每一個學生眼前,使實驗效果更清晰、更直觀,讓每個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得出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突出了重點。

2.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通過課件展示出一組富有探究性的問題(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組成的?水屬於哪類物質?水分子是由什麼構成的?)給學生創造思維的良好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思考、分析,最後探究得出結論。自制電解水的微觀解釋圖片,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將微觀過程進行宏觀模擬,化枯燥為生動,從而降低了學習難度,使教學難點得以順利突破。學生也為其形式之新穎,從而產生樂學情緒,激發了他們以探究為特徵的求知慾望。

3.加大教學密度: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做到高密度的學習知識,大信息量的優化處理,

大大提高課堂效率。利用文字閃動,圖象移動,顏色變換的手段,不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為了增強學生對水的分佈和水的污染的感性認識,課上選擇一段“有關水資源和水污染”的錄像,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4.優化教學過程:計算機以其獨特的功能創造良好的思維情景,培養探究能力,發展智力,教師、計算機、學生形成一個有機的組合。通過計算機不僅能學懂、學會、學活、學精,而且能促使學生樂學、善學、勤學、活學,師生共同進入教與學的自覺狀態和最佳狀態,增加了課堂教學的活力,優化了課堂教學過程。

總之,我在設計本課教學程序時,力求符合探究學習的三個特徵:

(1)學習者由問題或設計任務出發;

(2)學習者通過觀察、假設、實驗等探究活動提出自己的解釋;

(3)學習者通過表達和交流,檢驗或修正自己的解釋。

高中化學説課稿14

一、説教材

1、教材簡析

本説課的內容是化學學科人教版高中選修3第四章《生命中的基礎有機化學物質》的第一節《油脂》。

2、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糖類、油脂、蛋白質是生命的基礎有機化學物質,是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素,也是重要的工業原料。人類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中糖類、油脂、蛋白質,廣泛運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學習內容與人的生活、生命及社會活動息息相關,通過學習,能夠提高科學素養,豐富生活常識,讓學生體會到“身邊化學”“生命的化學”,欣賞化學魅力,熱愛學習化學。

從知識的內在聯繫看,此部分內容在必修2中均有涉及,在必修2中,糖類、油脂、蛋白質課程要求只是從組成和性質上認識。在選修5中由於學生已經系統學習了有機化學基礎,學生對烴的衍生物中各種官能團的結構、性質和反應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和理解。對於對有機化學感興趣的學生則要求從結構角度認識油脂的性質,教學中要突出“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結構”的基本思想。

本節內容有着承上啟下的作用,是烴的衍生物知識的延續和發展,從單官能團的化合物延續發展到多官能團化合物。在學習本章內容的過程中即對前面所學習的知識複習和鞏固,加深認識和理解,同時也學習新知識。

油脂是人類主要食物之一,也是重要的工業原料。課標要求學生通過學習油脂的組成和結構,掌握油脂的性質和應用。學生對烴的衍生物中各種官能團的結構、性質和反應具有一定的認識和理解,是學習本節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這些有機物在自然界有着廣泛的分佈,學生在生活中更是經常接觸,具有較好的感性認識,是學習本節的另一有利條件。

3、本節教材內容分析

本節教材包括三部分內容:

⑴油脂的結構、組成、性質。

⑵油脂的加工和利用。

⑶肥皂去污原理及合成洗滌劑知識。

油脂的結構、組成、性質。着重強調“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結構”的基本思想。

油脂的加工和利用,着重強調性質與用途的關係。

肥皂去污原理及合成洗滌劑知識,着重強調原理的相似性。

4、教學目標分析

課程標準:認識油脂、糖類的組成和性質特點,能舉例説明油脂、糖類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質能源開發上的應用。

知識與技能目標:瞭解油脂的概念、用途以及物理性質;理解油脂的結構、油脂的氫化及皂化反應;掌握油脂的化學性質;瞭解肥皂及洗滌劑的去污原理等聯繫生活實際的知識。

過程與方法目標:用結構決定性質這一化學基本思想指導學習,培養觀察能力、知識遷移能力和推理能力。通過觀察實驗現象,認識實驗的本質,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養成嚴謹治學的品質。

5、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油脂的概念、結構;油脂的化學性質、油脂的氫化及皂化反應等概念。

難點:油脂的結構、油脂的皂化反應及化學方程式的書寫。

二、説教法

教學活動是教和學的雙邊活動,教學中要教師要從新課程教學本質的定位——“交往”的視角,正確認識和實踐師生民主、互動、平等的相互關係,教師應成為學生髮展的引導者和促進者。此外,還應聯繫化學在健康、環境、材料等方面應用的實際案例,幫助學生認識生產、生活中與化學有關的問題,拓寬視野,開闊思路,綜合運用化學及其他學科的知識分析和解決有關問題,引導學生認識化學學科的實用價值。

為此,我採用了“問題解決”的教學模式,即採用“①創設問題情境→②提出問題→③分析問題→④解決問題→⑤強化遷移”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創設問題情境,以問題組織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引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油脂的組成和結構是本節的教學難點,可以用遷移、替代、變換、延伸等思維方法進行突破。通過選擇適當的媒體和方法,讓學生通過自讀、自學、實驗、討論等方法,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收集、處理有關資料、文獻、數據的能力,並在探索中訓練概括新知識的能力,提出解釋或解決問題的方案,從而培養創新能力。

三、説學法

學習本節內容時,學生對烴的衍生物中各種官能團的結構、性質和反應具有一定的認識和理解,在生活中更是經常接觸油脂,因此,在教學中,應指導學生採用對比討論、自學閲讀、分析歸納、實驗等方法,將學生的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思考,培養學生善於觀察思考,勇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歸納總結能力,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認識過程統一為一個整體。

四、説教學程序

教學思路:

①創設問題情境→②提出問題→③分析問題→④解決問題→⑤強化遷移。

設計思路:

(一)導入新課

通過血液化驗單中甘油三酯直接引入油脂的定義、結構。

(二)教學過程

1。油脂的定義、結構。

(1)先讓學生寫出甘油的結構簡式,包括羥基在左邊的豎式、羥基在右邊的豎式、碳架橫寫的結構簡式,再寫出酯化產物。然後選取不同學生書寫的結構簡式,用實物投影儀進行展示、對比、討論、糾正。

(2)以金龍魚油的成分引入油和脂的區別及成分。

對比討論“酯”和“脂”的區別、“礦物油”(如汽油)與油脂的區別

2。油脂的性質

創設問題情境,以問題組織教學

問題一:金龍魚油所倡導的膳食脂肪酸的均衡比例1:1:1的含義是什麼?

通過對金龍魚的配料分析,引導學生理解飽和脂肪酸與不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與多不飽和的區別,從系統命名法的角度理解n—3、n—6的含義。

問題二:為什麼食用油或者食用調和油的成分達到1∶1∶1的比例,就會變成固體?

引導學生理解油脂的不飽和度與其熔沸點的關係。

問題三:金龍魚的配料中為什麼要有抗氧化劑?

引導學生掌握油質的性質及其保存,並理解油脂氫化的原理及目的。分析狀態的變化、反應類型。

問題四:油脂屬於酯類,從其官能團出發,它還應具備什麼性質?分析斷鍵方式。

油脂的水解反應規律與酯的水解反應規律完全相同。油脂在鹼性條件下的水解反應也叫皂化反應。

問題五:如何設計實驗檢驗油脂的鹼性水解產物,確定油脂的組成和結構?

通過學生的討論,得出實驗步驟:

(1)待測液(油脂的鹼性水解後的濾液)與新制氫氧化銅懸濁液的反應(可以在此補充一元醇與鄰二醇的區別);

(2)待測液與氯化鈣或氯化鎂溶液的反應;

(3)待測液與酸性高錳酸鉀溶液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應。

五、課堂教學反思

這節課突出“創設情境、問題解決、實驗探究”的課堂教學理念。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學問題為線索,創設生動的學習情景,引導學生通過調查、討論、諮詢、對比、實驗等多種方式獲取化學知識,教師的協助歸納總結,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訓練學生實驗操作技能;培養學生實驗觀察、歸納總結能力。並讓學生體會探索科學的樂趣。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係,理解和處理生活中的有關問題。突出新課標的理念,重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興趣。

高中化學説課稿15

我説課的內容是高中化學新課程選修5《有機化學基礎》(人教版)第三章《烴的衍生物》第一節《醇、酚》第二課時,依據課程標準要求,並結合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實際能力,體現化學新課程“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的新理念,貫徹新課改自主、合作、探究等精神,我將從以下五方面設計這節課:

一、説教材

1、內容和地位

本節內容從知識結構上看,可分為四部分,即苯酚的分子組成結構,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和它在日常生產、生活中的用途。 從教材整體上看,芳香族化合物在中學化學裏面,教材只着重介紹兩種物質——苯和苯酚,其中苯是最簡單的芳香烴;而苯酚既是很重要的芳香烴衍生物,又是酚類物質的代表。可見,《苯酚》在高中有機化學裏面也處於較重要的地位。從教材結構上看,本節內容是安排在《乙醇》後,學生在學習乙醇的過程中已初步掌握了官能團對有機物主要性質的決定性作用,對乙醇中官能團羥基的性質也已有較深的理解和掌握。教材在這一基礎上緊接着安排苯酚知識的學習有其獨特的作用,既能聯繫前面已學過的知識,又能為後面烴的衍生物的學習提供方法,作好鋪墊。而苯酚的結構與乙醇結構中都含羥基,因此,苯酚和乙醇的性質有相似之處,但事實上苯酚性質與乙醇性質又有不同之處,本節內容安排在此還有對比作用,通過本節課的對比學習,使學生對酚羥基和醇羥基的性質將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理解官能團的性質與所處的化學環境有一定的相互影響,從而學會全面的看待問題,更深層次的掌握知識。

2、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的知識層次和認知特徵並結合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

a、認識酚類物質,能夠識別酚和醇。

b、掌握苯酚的分子結構、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和主要用途。

c、理解苯環和羥基的相互影響。

(2)過程與方法方面:通過對苯酚性質的探究學習,培養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分析、推理、判斷的能力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與他人合作學習的習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a、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

b、通過對結構決定性質的分析,對學生進行辯證思維教育。

c、培養學生關注化學與環境、化學與健康、化學與生活的意識。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苯酚的化學性質。

難點:官能團的性質與所處的化學環境的相互影響。

二、説教法

本節課前,學生已學完了烴和烴的衍生物中的乙醇等內容,對有機化合物的學習特別是有機分子中的官能團和有機物的化學性質之間的相互聯繫有一定的認識,能掌握常見的有機反應類型,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通過對外界信息的感知加工建構知識體系,在該過程中,學生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知識建構的幫助者和促進者。而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建構。

苯酚結構與乙醇結構的相同點(都有羥基)為學生對苯酚性質的探究提供了基礎;苯酚結構中與乙醇的不同點(羥基與苯基相連)又為學生的進一步的探究提供了空間。因此,我將該節的內容設計成探究式教學模式。主要採用通過創設情景——探究實驗——理論推導——反思應用等教學方法,並充分利用實物感知、演示實驗和現代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動腦想”、“動手做”、“動口説”的機會,體現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

三、説學法

圍繞本節課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採用類比類推,以舊促新和實驗探究等學習方法。

四、説教學過程

【情景一】新課引入

我利用生活中的化學來引入新課,先展示藥皂、苯酚軟膏以及苯酚軟膏的説明書,讓學生閲讀苯酚軟膏説明書,提問:從化學的角度分析苯酚可能具有哪些性質?根據學生的認知特徵,引導學生初識苯酚,組織學生觀察苯酚的顏色、狀態,指導學生動手做探究實驗一,根據苯酚在不同溶劑中的溶解情況,自主探究苯酚的溶解性。在此過程中,學生很容易主動的獲取苯酚物理性質的知識,傳統的教學一般是把物質的物理性質直接傳遞給學生,顯然,這些知識通過學生主動建構比老師將知識簡單地傳遞更易接受和掌握。

【情景二】初識苯酚

【探究實驗一】物理性質

學生實驗:

(1)組織學生觀察苯酚的色、態,並小心的聞它的氣味。

(2)溶解性實驗(溶劑分別為冷水、熱水和乙醇)

重點歸納出苯酚的色、態、味和溶解性。

(3)產生疑問:在苯酚藥膏説明書中還提到了“色澤變紅”、“不能與鹼性藥物並用”那麼,色澤變紅的原因是什麼?不能與鹼性藥物並用説明苯酚可能具有什麼化學性質?

【情景三】結構特點

結構分析:觀察分子模型,類比醇、酚、酸中羥基的性質

【情景四】極弱酸性

【探究實驗二】苯酚溶液是否有酸性?

學生觀察到渾濁的苯酚溶液滴加氫氧化鈉溶液後變澄清,説明苯酚顯酸性,因此,苯酚又名石碳酸,聯繫已學過的知識:向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試劑,溶液會變紅,那麼,苯酚溶液也顯酸性,向苯酚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是否也有此現象呢?通過演示實驗,發現苯酚中滴加紫色石蕊後並不顯紅色,學生產生了疑問,苯酚的水溶液為什麼不能是石蕊變紅呢?引導學生分析該現象產生的原因是苯酚酸性太弱,苯酚的酸性究竟有多弱呢?提起了學生的興趣,這樣自然的過渡到二氧化碳與苯酚鈉的反應,指導學生動口向苯酚鈉溶液中吹入二氧化碳,此時學生既興奮又有很濃厚的興趣,這樣設計既是課堂生動活潑,又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實驗學生對苯酚鈉溶液與二氧化碳反應已經完全掌握。

【情景五】三元取代

【探究實驗三】取代反應

接着組織學生討論:乙醇和苯酚同樣含有羥基,但為什麼乙醇不呈酸性,而苯酚呈弱酸性?這説明什麼問題?點撥學生:由乙醇和苯酚的結構上分析,並展示他們的分子結構以幫助理解,得出是苯環對羥基的影響,使羥基具有一定的特性,這同時也更進步加深化學環境對官能團性質的影響,突破了難點。繼續設疑,那羥基對苯基是否也有影響?

聯繫前面已學的知識:苯與液溴的反應,推測:將濃溴水加入苯酚中會發生什麼反應呢?指導學生完成探究實驗三,根據已有知識學生很容易得出是取代反應,那麼,是幾元取代呢?引導學生回憶甲苯與濃硝酸反應的產物,類比類推苯酚與溴水反應的產物是三元取代。接着,我請學生回憶苯和液溴發生取代反應的條件和產物現象,並與該反應對比,哪個取代反應更容易?學生很容易得出結論,苯酚更易取代,為了加深理解苯酚更易取代這個事實,我從苯和苯酚的結構上對比説明,由於羥基對苯環的影響,使得苯酚中苯環上羥基鄰、對位碳原子上的氫原子易被取代。因而苯酚中苯環的性質與苯的性質有了差異,加深對難點官能團對所處的化學環境有影響的理解。

【情景六】顯色、氧化

回顧情景一,學生們通過分析色澤變紅可能是苯酚與空氣中某些成分反應了,不能與鹼性藥物並用可能是苯酚具有酸性,這兩點包含了苯酚的主要化學性質,也就緊扣這節課的重點,以下就圍繞這兩點來展開,首先,我引導學生們分析空氣的成分,得出最有可能與苯酚發生反應的物質是水和氧氣,設問:苯酚是與水反應而色澤變紅的嗎?根據剛才的探究實驗一,學生很容易判斷出苯酚變紅不是與水反應造成的,既然不是與水反應造成的那就可能是與氧氣反應造成的,因此,在這個猜想下,我做演示實驗一,很快同學們觀察到苯酚液變紅了,該實驗證明了苯酚確實因與氧氣反應變紅,學生們推斷出苯酚具有還原性,接着我就追問:既然苯酚具有還原性,那麼,除了能與典型氧化劑氧氣反應外,還能否與其他氧化劑反應呢?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出我們學過的氧化劑,從學生羅列的氧化劑中我選擇了兩種:溴水和三氯化鐵,這樣的教學設計使溴水與三氯化鐵在本節的出現顯得很自然,

性質小結: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應用途

【情景七】苯酚用途

五、總結反思

引導學生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帶着剛才的思考、討論的結果再次梳理思路,從整體上把握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最後用一道習題來運用本節課的知識。

六、反饋練習

(1)苯酚與濃硝酸反應可生成一種烈性炸藥,請寫出化學方程式。

(2)選擇合適的試劑和儀器,除去苯中的苯酚。

七、課外探究

設計實驗證明葡萄和葡萄飲料中含有酚類物質。通過這個生活小常識和一個課後實驗,加強學生對酚類物質的辯證的認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zhuanyeziliao/qkxe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