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專業資料 >

春節家鄉的風俗作文(精選20篇)

春節家鄉的風俗作文(精選20篇)

春節家鄉的風俗作文

春節的含義與文化習俗

春節,即中國農曆新年,俗稱新春、新歲、歲旦等,口頭上又稱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歲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春節的起源藴含着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藴。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這些活動以除舊佈新、驅邪攘災、拜神祭祖、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凝聚着中華傳統文化精華

春節家鄉的風俗作文(精選20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春節家鄉的風俗作文(精選20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春節家鄉的風俗作文1

我的家鄉是大宋才子黃庭堅的故鄉——江西九江修水,我的家鄉不止有黃庭堅一個名人,還有五傑等名人。要談起風俗啊,那可是數不勝數。暫且不説過年過節的風俗,就算是平日裏也有規矩,如:後輩的一定要尊重長輩,子女一定要聽父母的話等。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春節過年的風俗吧!

春節過年是一年的開端,所以中國人都特別注重春節過年。因此純潔的隸屬是非常多的。

春節過年那天早上,一定要起早牀,並且要有精神。因為春節過年那天代表着全年,所以春節過年那天有精神,就代表着全年你都有精神。若春節過年那天你沒精神,萎靡不振,那麼你一年也就會無所作為。起牀後第一件事就是王家門上貼新春聯,假如你早上不貼上新聯的話,就會成為別人嘲笑的對象。早餐一定要吃糖水蒸蛋,這代表着全年的甜甜美美。上午,不管房屋乾不乾淨,都要徹徹底底地打掃一遍,以便接待客人的到來,讓別人對自己新年的第一印象好,從而讓別人注意到自己。中午一定要邀請很多客人到自己家裏來一起吃新年的第一頓飯,人們以誰家邀請的客人多來看待一個人,你家來的人越多,你就會越有面子。下午就要出門到別人家去拜年,拜年時要雙手抱拳,鞠躬,才成禮。拜年要拜的人越多越好,因為這樣別人會認為你廣交好友,成為人們討論的話題。晚上要聚集親朋好友到一個地方,親友之間要互相給對方的子女發壓歲錢,子女收到壓歲錢後不能馬上打開,而是要壓在枕頭下睡一覺後才可打開。在這十餘是自己紅紅火火,更上一層樓。

春節過年的禮節雖然很多,但不可忽視,忽視了的話,會有不祥的事發生的呀!

春節家鄉的風俗作文2

俗話説“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我的家在被譽為“道德之鄉”——渦陽縣城的一個村莊,也有獨特的民風民俗,就拿過年來説吧!

大年三十俗稱除夕,在這一天家家都吃肉餃,寓意是昏昏沉沉地過完了一年。在吃餃子時要比家裏的人口數多盛一碗,就是希望“年年有餘”呀!

除夕晚上,每家都會點上兩根大紅蠟燭,徹夜不滅,並且一直點燃到大年初一早上。也有人會在這一晚“守歲”,老年人守歲是對匆匆流去時光的惋惜,而小孩守歲,則是為了延長長輩的壽命。俗話説“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

大年初一凌晨五、六點的時候,我們這可不是去拜年,而是去上墳。一大早,我們便動身去上墳,拿着冥幣、黃紙,還有鞭炮。人們在上墳的時候,會將黃紙點燃後放在墳頭前,那燃過的黃紙灰被寒風吹起,像是逝者對人間親人的問候。

大年初一,家家吃素餃,而不會像前一天那樣吃肉餃,寓意是今年不能像去年那樣昏昏沉沉地過了。吃完早飯,男人通常會帶着一羣小孩去挨家挨户地拜年,而女人們則在家裏接待來拜年的客人。拜年時,最能吸引孩子們的就是拿紅包了,不過這紅包得來的可不容易呢,因為這是小孩跪地磕頭得來的。

隨後在大年初幾的這幾天,吃飯都要放鞭炮,而且放鞭炮的時間都是在一天三頓飯之前,所以,這幾天鞭炮聲會此起彼伏,不絕於耳,顯示出春節歡慶而熱鬧的氣氛。

一個普通平凡的習俗,更能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這些文化是先輩們智慧的結晶,這些結晶需要我們繼承與保護。

春節家鄉的風俗作文3

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是人們最重視的節日,它代表着團圓、幸福、平安。人們在春節這一天會有很多的講究,也形成了各地不同的風俗習慣。下面我就來介紹家鄉的飲食小風俗。

春節這天,人們會早早的醒來,在開口説話之前,一定會拿出除夕晚上放在枕下的糕點,吃上一兩口,我們稱之為“開口糕”。薄薄的糕點吃在嘴裏,軟軟的,甜甜的,讓人忍不住想多吃幾口,從嘴裏蹦出的話也一定是甜甜的了。“糕”與“高”同音,小孩吃了開口糕,預示着新年中個子長得高,成績節節高;大人們吃了,在新年中一定“福運高、財運高”;老人們吃了則希望來年“福壽高升”。正是因為人們對新年的這些渴望,吃開口糕就成了新年的第一件事。

我的家鄉雖然沒有大城市那麼豪華,那麼美麗,但是一但到過年,那是多麼令人難以忘記!下面,我給大家講一講吧!

每當快要到過年的時候,人們會把家裏裏裏外外打掃地乾乾淨淨,一塵不染.打掃完以後,人們就會去天虹,大超市裏賣各種各樣的年貨,比如糖,水果等,這一去就會大包小包地提回來。

你知不知道人們為什麼要在過年的時候在自家門上貼上對聯和放鞭炮嗎?我來給大家講解一下吧!

從前在一個山谷裏有一個黑漆漆的山洞裏,山洞裏住着一隻叫做“年"的怪獸。在這個山谷下面有一個小村莊,這個年到了過年的最後一天的時候,就會下山來害人,這村莊裏的人就會把門關得緊緊的。可是,年依然有辦法進入村民的家中吃村民的東西,村民沒有一點辦法。有很多村民都到了城市裏過年。有一年,村民們正在去城市的路上,有一位仙人對村民們説:“這怪獸最怕紅色的東西和響聲了。”村民們聽了後,就把紅色的對聯貼在了門上,把鞭炮放在了門前,怪獸一來,就會看見紅色的東西和“砰砰砰”的響聲,嚇得直往山裏跑。就這樣,過年放鞭炮和貼對的習俗就持續到現在。

我家鄉過年的時候,每家每户都會做上一頓豐盛的飯——年夜飯。家家户户忙東忙西的,燒了一桌子的菜,有雞,魚等。讓人看了一定會口水流不停。吃完後,媽媽會給我一件很帥氣的衣服,大人會給我們壓歲錢,裏面的錢還不少哦!

過年還真是令人難忘啊!

春節家鄉的風俗作文4

“春節過年”是中國一個十分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春節過年期間,全國是上下舉國歡慶,處處洋溢着歡樂和諧的氣氛。

佛山的春節過年一般在農曆的二十幾就開始了。主要的活動包括逛花街,辦年貨等。佛山人喜愛逛花街,久而久之,這便成了佛山人過春節過年必不可少的活動。因此,按歷代習俗,都會舉行一次年宵花市。

“年廿八,洗邋遢”這句是廣東話。佛山人會在農曆二十八的時候把家裏的每一個角落打掃得乾乾淨淨。把這一年不好的東西去除掉,迎接新年的來臨。年前,佛山人還會開油鍋、蒸年糕。開油鍋炸蛋散、油角、煎堆等,寓意來年的日子像只油鍋,油油潤潤,富富足足。佛山人還愛蒸年糕,寓意年年高。

在年三十晚這一天,是整個春節過年的高潮。這一天,孩子們都會到處燃放煙花爆竹。不僅如此,大家還會忙於做年夜飯。佛山人對年夜飯的菜色十分講究,既要美味可口,還要好意頭。一般的年夜飯都會有雞,俗話説“無雞不成宴”,所以,雞是少不了的。其次,就是一些應景的菜,例如:魚,代表年年有餘;髮菜,代表發財;蠔豉,代表好事……吃過晚飯,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去逛花街,越接近十二點,人氣就越旺。

大年初一,大家都會睡到近中午才起牀。吃過午飯後,佛山人會到公園去看錶演或到親友家去拜年。拜年時,不論帶了多少禮物都不能是單數,因為俗話説“好事成雙”。進了門,首先要對象説不同的祝福語。對老人要説“新春如意”,“壽比南山”;對有工作的人説“工作順利”,“新年進步”;而做生意的人,最中聽的莫過於“新年大賺”,“發財利市”了。拜年時,長輩會將事先準備好的利是給未成年人,表示把吉祥和祝福帶給他們。

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是春節過年的另一個高潮。在佛山,有這麼一個俗語“行通濟,無蔽翳”。這意味着在正月十五那一天,人們都會拿着行運風車和與“生財”同音的生菜走通濟橋,祈求身體健康、財運亨通。除此之外,這一天還要吃湯圓,寓意和和美美,團團圓圓。

春節家鄉的風俗作文5

我的家鄉在四川省廣元市。家鄉人最看重的節日是春節,俗稱“過年”,還有“寧窮一年,不窮一節的”説法。家鄉人過年一般從臘月二十三開始,等到元宵節過了,才算過完了年。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是祭灶的日子。據説這天灶王爺要回天宮,人們都希望他能上天給玉帝説些好話,便在這一天為灶王爺擺上,並且上香,燒麥。過完小年就要準備大年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為過年的吃的,喝的,用的做準備。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這天,一般人家都要蒸白麪饅頭,炸油餅,果子,燉雞,鴨,羊肉,備好下酒菜。到了下午,家家户户都要貼春聯,年畫,掛燈籠,屋裏屋外一下子就有了節日的氣氛。晚上,全家人都要坐在一起邊吃年夜飯,邊看春節晚會。在我們這裏,吃飯或敬酒前,晚輩要給長輩磕頭作揖,表示祝福。午夜十二點鐘,在新年的鐘聲敲響之際,小孩子就坐不住了,那自然要放煙花爆竹!輕輕劃然一根火柴,“嗖--”天空上開滿了七色花。似乎在向人們高呼:“過年了,過年了!”

正月初一到初三的光景截然不同,孩子們要出去拜年,女人們在家待客,孩子們拜年,自然少不了壓歲錢。可是,壓歲錢不是白給的,要磕頭,搗蒜,孩子們去拜年,一樣也要一些糖,瓜子,花生什麼的。這才是重點呢!

元宵節是廣元人過年的最後一天,也是春節的最後一個高潮。春節年年要過,對聯年年要貼,鞭炮年年要放,秧歌呢,年年也要扭。在鄉下,社火辦的是紅紅火火,這兒是耍獅子的,那兒是舞龍的,最絕的當然是高台表演了。瞧!孫悟空扛着芭蕉扇,鐵扇公主雙手持劍立於扇上,許仙站在白娘子的劍上,夜晚,全城成了燈的海洋,有屬相燈,宮燈,走馬燈,還有印有動漫人物的卡通燈。這天大家還必須吃湯圓,寓意:團團圓圓。

過完元宵節,全城冷清了許多,人們又恢復了往日的生活。如今,“年”早已離人遠去,可是過年時的熱鬧,和家團圓的場景還不時浮現在我的眼前。真希望快一點再過一次年啊!

春節家鄉的風俗作文6

新年的腳步滴滴答答,新年的爆竹劈劈啪啪,新年的煙花紛紛灑灑,新年的祝福不能落下。

過年啦!過年啦!

我的家鄉在博興縣興福鎮村高村那裏。過年時,通常都吃餃子。

在年三十上午炸年貨,炸肯定是用油,過過油的意思是“越過越有”。下午兩點左右,男人們準備好給祖先上墳的供品,這裏面有糖果、蘋果、香蕉、炸的年貨有魚和丸子,還有白酒,再拿上鞭炮告訴祖先過年了!還有香和黃紙(給祖先在另一個世界裏花的錢)。男人去上墳,女人在家包水餃,有的人準備肉餡,有的人準備白菜和韭菜,有的人和麪,準備好後女人們動手包水餃,我也在一邊忙這忙那,把一個個切好的面丸摁扁,在我們還沒有包完時,爸爸、大爺、二爺爺、小叔上墳都已經回來了。奶奶對大爺説:“把這上墳的供品給孩子們吃了,代表着祖先保佑着孩子們在新的一年中平平安安、健健康康”。餃子不一會兒就出鍋了。奶奶先把剛下好的餃子供給驢和馬,叫驢和馬揹着金子和銀子來咱家過年然後把一根長木頭擋在門外,意思是不讓驢和馬走了。年三十下午五點鐘放鞭炮,告訴我們過年啦!放完鞭後,我全家人圍在一起吃水餃。

晚上八點時,全家人坐在電視機前看春節聯歡晚會,直到深夜十二點時聽到外面一片鞭炮聲,這預兆着20xx年的第一天就要來臨了。

到了明天四點左右就起牀把包好的水餃下出來,吃完後,我先給奶奶拜年,然後出去挨家挨户地去拜年,直到六點時又會再次聽見那響亮的爆竹聲。

這就是我的家鄉過年的風俗。

春節家鄉的風俗作文7

春節踏着農曆12月24日零時的鐘聲,走入桂林的城鄉。這天是桂林人的“小年夜”,也就是“過小年”。過小年這天,人們宰狗、殺鴨,慶賀春節來臨。這天的爆竹聲,帶着人們送灶王爺“上天言好事”的心願噼哩啪啦地炸響,聲傳高宇。人們認為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惡功過禍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將盡,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為全家降福免災。祭灶的儀式多由家裏的長輩去辦,他們將糖果放在灶頭祭祀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用糖果祭灶神,目的是讓糖“粘住”灶神的嘴巴,讓他甜甜的嘴巴盡説好話。除夕夜幕降臨後,再放爆竹接灶王爺下凡。這是桂林“過小年”的古俗,現在即便是鳴放鞭炮,也僅是古俗遺存的儀式罷了。

從臘月二十四到三十,人們忙着置辦年貨,打掃居室內外,以乾乾淨淨迎接新年。過節的傳統食品種類繁多,且寓有美好的願望:臘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葷、有素,吃了年糕(高),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昇。

除夕的晚餐,人們喜歡闔家團聚,菜餚中必有“圓子”、“歡喜”,取其團團圓圓,歡歡喜喜之意。這個夜晚,萬人空巷,都在家中守歲。守歲時,要把火盆的炭火燒得紅紅火火,以象徵生活歲歲興旺。當零時一到,老老少少喜氣盈盈,以爆竹聲聲迎接新年。這喜炮聲不絕於耳,此起彼伏,直到更深夜靜,人們仍無睡意,爐火依然旺着,就是要去休息,也依然不會忘記把火盆的火偎好,留下火種,等明天一早燃上一盆好火。新年的火種猶如人的生命,它是新年財旺、家旺的好兆頭。人們對火的感情如此深厚,或許是因為火給人類帶來了文明、帶來了温暖吧。愛火就如同熱愛自己的生命,在新年尤其如此。

春節家鄉的風俗作文8

我的家鄉在茂名,我們的茂名有一個獨特的節日——年例。顧名思義,年例就是年年有此例。年例來由歷史悠久,早在明清時期的地方誌就有記載,光緒《茂名縣誌·風俗》載:“自十二月到是月(農曆二月)鄉人儺,沿門逐鬼,唱土歌,謂之年例。”也就是説,在年例那一天要進行遊神,用於驅鬼。

“遊神”就是把神像抬起來,繞着村子走一圈,據説這樣做可以驅鬼,也可以保佑自己家以及全村的村民身體健康,五穀豐登。説起遊神,這裏面還有一個小故事:傳説在光緒時期,有一個地方出現罕見的大旱災,當地的縣官不忍心看到老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便開倉救人。誰知縣官因為這件事得罪了朝廷,有一大批官員上奏將他斬首示眾。在他行刑前的一個晚上,他夢見了一位神仙,神仙對他説:“你是個好人,你不應該死的,當你重新生活後,要把我抬出來繞着村子走一圈,以保佑全村各家平安、吉祥、五穀豐登。”第二天,他果然沒死,他再三回憶着夢,發現夢中神仙與小廟裏的安濟聖王長得一模一樣。於是這個地方便有了年例,也就是遊神這樣一個習俗。當然,每個地方抬的神像不一樣,我們的茂名所抬的神像是觀音菩薩像。

年例不僅要遊神,還要在家中擺上十幾圍的酒席,菜主要是白切雞、鴨、炒白菜、炒米粉……在年例,每家每户都要趕回家鄉,準備酒席、食物、飲料等東西。年例一定要吃雞、鴨、鵝,這樣可以保佑自家的雞鴨鵝不受病毒感染,而且越養越多。

年例是我們的家鄉一個獨特的節日,它擁有獨特的習俗,所以我們的一直保留着這個節日。

春節家鄉的風俗作文9

“過年”是中國人經幾千年流傳演變、積累豐富的年俗文化,被人們視為一年中所有節令中最隆重、最喜慶的節日。各個地方過年的習俗、講究各不相同。

我家鄉的春節過年習俗到了農曆十二月二十四開始籌備過年的東西,家家户户把家裏的每一個角落打掃得一塵不染,家裏變得煥然一新;用物和被帳都行清洗,謂之“採囤”。人們便忙碌張羅備辦各式年貨了:買雞、鵝、鴨、魚肉;添制新衣飾;新購傢俱、器皿;選購年畫、春聯等。尤其要買柑桔、青橄欖等水果作象徵吉祥如意和迎送親友的佳果。舊俗過年前,男必新理髮,女必“挽面”,現女子多為剪髮美容。到了年三十(除夕),清晨時,在門口掛上紅紅的大燈籠,貼上新的對聯。主婦們便忙着準備做一年之中最豐盛、最富意義的團年飯。團年飯,顧名思義,是一家在過年時歡聚在一起吃飯,連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記的。一家人團團圍堅,這是每個家庭大團圓的美好時刻。一家人不論平時天各一方,或者平時有多少疙瘩,這個時候也應該歡聲笑語,不能説傷心事或吵鬧。將至新年的鐘聲,每家每户把掛着的衣服都摺好,免得日掛夜掛。然後趕着熬糖水,每條小巷都飄着糖水的香味,讓人直流口水。深夜十一點時,鞭炮聲逐漸響起,人們爭先恐後地去寺廟,看舞獅表演。

每個小孩爭着摸龍頭,象徵在新的一年裏龍精虎馬。大人拿着美味佳餚,誠心拜祭廟裏的大王,託他保佑全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整個寺廟人山人海,擁擁擠擠,鞭炮聲日夜不絕。正月初一,不許掃去鞭炮紙。以免掃去財氣,因為春節過年期間燃放鞭炮,人來客往,地上紙屑、垃圾特別多,不打掃一下的確有礙大雅,因此,人們從外面掃到裏面,把財氣掃進屋來。我去衣櫃拿新衣服準備換上去拜年,因為新衣服肯定有線,所以我拿剪刀,但是我怎麼也找不到剪刀,我恍然大悟——因為年初一不能動剪刀,免得口舌之爭。去親戚家拜年時,要説一些吉利的話,千萬別説“破”、“壞”、“沒”、“死”、"光”、“鬼”、“殺”、“病”、“痛”、“輸”、“窮”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説出口來。正月初二,人們買一條鯉魚,用來拜神後,就帶鯉魚到大海放生。正月初五,人們放鞭炮迎接財神爺。正月十五,是春節過年最後一天。家家户户都煮元宵,老人家吃一碗長壽麪。鬧元宵,吃元宵,骨肉團聚滿歡喜!

喜氣洋洋的春節過年,雖然各地的風俗各有不同,但是中國的五十六個朵爭奇鬥豔的鮮花,心連心,開心度過一個有一個的春節過年。因為春節過年正是中國人最重視的節日。

春節家鄉的風俗作文10

母親的家鄉在鍾祥,那麼鍾祥也算是我的另一個家鄉了。

按照鍾祥的叫法,春節,叫過大年,而元宵,則叫做過小年。

要説過年的氛圍,城區也許感覺不到什麼,要想真正體驗,還得去鄉村田野間看看,領略保存下來的年的原汁原味。

相對於城裏,這兒過年似乎着急一些:剛進入臘月,便能隔三差五地聽見殺豬聲。殺豬的是鄉親們用少許的煙和錢請來的,他們通常以此為生,鄉親們叫他們“殺豬佬”。“殺豬佬”一般由三至四人組成,自帶工具和一個大桶。一到臘月,便挨家挨户地幫人殺豬。

到了臘月二十,要過年的氣氛就更濃了。雖然是一年最冷的時候,可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們並不因為寒冷而減少過年與迎春的熱情。

進入臘月二十以後,人們便緊鑼密鼓地開始準備年貨。吃的方面當然是最重要的。春節必備菜,如蟠龍菜、魚、蒸肉、香腸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當然還有瓜果:臍橙、蘋果、蘆柑……更是數不勝數;值得一提的,是鍾祥的傳統點心:交切(芝麻糖)、酥糖、金麻果……到了年三十兒,親朋好友聚在一起,主人拿出這些,直看得小孩口水流!

從臘月二十起,街上的貨攤子就多了——賣春聯的、賣年畫的、賣祭祀用品的等等都只會在這時出來。

到了臘月二十五、六,炒花生、炒蠶豆的時候到了。是需要用乾燥的河沙炒的,但二十七到二十九是忌做這些的,民間有“七不炒,八不鬧,九號炒了惹強盜”的説法。

二十七、二十八是做包子、蟠龍菜的時候。所謂包子也不是普通意義上的包子,是沒有餡兒的,説白了就是“包子的外形,饅頭的內心”。而蟠龍菜的工藝太過複雜,現在人們基本買現成的了。

到了二十九,家裏的長輩便不再準備,等着在外拼搏的孩子們回到家的港灣。

年三十兒,大人們會去先輩的墳上燒幾柱香,放幾掛鞭,稱上墳,以表達對先輩的懷念。外婆也常跟我和弟弟説,這是在請祖宗們過年。但現在為了低碳環保,放鞭炮的也就少了些。

到了下午,準備年夜飯時,是一片温馨祥和。婦女們在廚房準備饕餮盛宴,而男人們則張羅着貼春聯,小孩們則坐在沙發上,對着取暖器,吃着、喝着、笑着、鬧着。好一片其樂融融!

紅燭和香點燃了!當家的燒着紙錢,口中唸唸有詞。等放了鞭炮,便可開始大飽口福。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什麼人睡覺,都要守歲。

正月初一開始拜年。鍾祥有“初一拜父母,初二走丈母”之説。初三之後,則根據親戚的遠近,依次拜年。當然,這是小孩們最高興的時候,因為他們的紅包是大人們免不了的。

元宵,是鍾祥人民的小年,這是新年的又一個高潮。這天會有許多煙花盛宴,並有觀花燈、猜燈謎、舞龍等節目。街上人們摩肩接踵,往日再冷清的街道也是車水馬龍。人們無不沉浸在節日的喜悦之中。

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學生陸陸續續地返校,大人們又照常做事。“一年之計在於春”,喜慶的新年和春姑娘攜手。新的一年,在火紅的“福”中,在碧根的嫩芽裏,美麗地綻放……

春節家鄉的風俗作文11

當新年的'鐘聲敲響時,每家每户的院子裏都竄出火光,映紅了天,映紅了人們一張張喜氣洋洋的臉,這就是我們的春節特有的風俗—點旺火。

點旺火的這個“點”也是有講究的,是得用金黃金黃的麥秸才行。爺爺總是在每年挑麥秸時淨了手,鄭重其事地用他那濃厚的鄉音道“金閃閃,亮堂堂,來年有個好收成。”

到了三十夜裏,老爸總把先前挑好了的麥秸,買好了的爆竹一一擺在院中,美其名曰“五瓣梅花陣”,其實就是用了麥秸放於正中,周圍用了五門的花炮環個圈,當作梅花五瓣罷了。

待到新年的鐘聲敲響,各個家的院子裏一齊點火,火光一現,也點燃了周圍的引線,煙花爆竹也上了天,在天空中炸開一朵朵瓊花,曼妙無比,這年味也愈濃愈重了。

問到為什麼要點這旺火呢?一提起這個來,奶奶老是扯着她那獨特的大嗓門,嚷道“好了麼,可不是那個老灶頭兒,不是老糊塗了,不識得自家門在哪了”。她口中的老灶頭兒當然就是灶王爺了,自打臘月二十三送了灶王后,到了兩年的界點這一日子,得把灶王爺接回來。可是這一家一户的這麼多,哪裏去找自己家啊!於是便引起了旺火放上了炮作一個信標,給灶王爺示意下,讓他好找地兒了吧!

旺火————燒去的是舊年的煩惱,點燃的是新春的美好!在這裏我祝願老師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同學們學有所成!

春節家鄉的風俗作文12

我的家鄉在樂陵南邊的'一個小村子裏,那裏有那裏的過年習俗,那麼作為一個在濟南生濟南長的樂陵人,就讓我來一一闡述這裏的習俗。

第一,掛燈籠、放鞭炮:先説一句題外話,濟南的年味好淡哦!鞭炮放的也少,至於燈籠嗎,也就小區門前掛一兩個。而老家就不一樣啦!大年三十晚上五六點鐘,家家户户掛上通紅的燈籠,鞭炮也響得和打雷一樣了。每户人家都要放一堆鞭炮,有大鞭炮、小鞭炮、煙花、鑽天猴,大鞭炮震耳欲聾;小鞭炮清脆響亮;煙花五顏六色;鑽天猴拔地而起,升上天空後綻放出五顏六色的光彩,把整個村莊照的跟白天一樣;家家户户還燃放起了篝火,不是為了取暖,而是預示新的一年紅紅火火,大吉大利!

第二,給逝去的祖輩磕頭,在我們的老家,家家户户都供有家譜,上面列有逝去祖輩的名字,大年三十晚上放完鞭炮,小輩子孫就要給祖輩磕頭,希望祖輩可以保佑子孫平安、健康、幸福。看到大爺們磕得那麼虔誠,我也跟着跪下磕頭,絲毫沒有覺得不好意思。

第三,吃水餃,拜年,在我們的村裏,大年初一這一天都起的很早,大概也就五六點鐘就起牀了,抱柴火,燒大鍋,煮水餃,不知怎麼的,感覺大鍋裏煮出的水餃格外的香!吃完水餃大家都走街串巷給自己的長輩拜年,互致問候,那鄉音不是一個親切可以形容的!

第四,扭秧歌:扭秧歌的時間在大年三十後的幾天,大概在每天晚上七八點鐘,已經是鑼鼓喧天了,敲鼓的敲鼓,打鑼的打鑼,剩下的都在扭秧歌,除了一些舞步熟練的老爺爺老奶奶,也不乏一些新手,他們依葫蘆畫瓢的扭着,倒也有模有樣,其中數小孩子的舞步最搞笑了,簡直可以當春晚小品看了,他們的舞姿張牙舞爪,把人逗得捧腹大笑。突然有一個小孩自己絆到了自己的腿,一屁股跌坐到地上,嚎啕大哭起來,接着就是親戚們的安慰聲……

我老家的習俗還有很多很多,在這裏就不一一列舉了,祝老師和同學們春節過年愉快!

春節家鄉的風俗作文13

正月裏,中國農曆的春節,在這個萬眾歡欣的時節,各種各樣的香味在這個月份裏集中釋放。有水仙花、蘭花等散發出來的香味;有祭祖拜佛燒香的香味;有煙花爆竹的火藥香味......

依稀記得前幾年的春節,我們在老家過年。年夜飯後,大家開始放煙花爆竹。我覺得很好玩,但又膽小,害怕那火苗,尤其喜歡又怕那一聲“砰”。父母親便陪我一起,我們手裏提着爆竹來到空曠的院子裏,父親先點燃一根香煙,並告訴我只需要藉着這小小的火苗就可以引燃。父親邊説邊慢慢地彎下腰,手中的香煙穩穩地伸向爆竹,碰到火線了,咦,沒點燃,父親非常鎮定地又點了火線,然後不緊不慢地移開腳步,燃了,“砰”一聲響。

而這時,母親已緊緊地捂住着我兩隻小耳朵,爆炸聲也變得沒那麼響亮,但我聞到了濃濃的火藥味,在這特殊的日子裏,我吸着鼻子狠狠地捕捉那一絲爆竹燃放的氣息。父親熟練的放了一個又一個,過了一會兒,他喊着依偎在母親身邊的我過去放一個。我一步一步的挪過去,心裏害怕極了,父親的鼓勵給了我膽量,爆竹的魅力也使我加快腳步走到父親身邊,他耐心地彎下腰再一次示範給我看,用肯定的語氣説:“沒危險,別怕,我在!”父親的話不多,卻讓我內心不再慌張。點燃爆竹時爸爸就站在我身邊,手伸開着,好像時刻會把我拉進懷裏。我小心翼翼把顫抖的手慢慢地伸向引火線,又快速縮了回來,沒點燃。再一次,火苗剛接觸上我拔腿就跑,咦,沒聲音呢。又再一次,終於,我點燃了爆竹。

父親臉上綻開了鼓勵的微笑,母親走過來温柔地摟着我並誇我是個小男子漢。在這一瞬間,我感覺自己是最幸福的孩子,高興、緊張、興奮都混合在了一起。隨着濃濃火藥味的散開,我在這種味道里像是找到了勇氣和幸福。

濃濃的年味依舊,爆竹和煙花在不停地燃放。抬頭仰望星空,絢麗燦爛的焰火,伴隨着瀰漫在空氣中的味道,還有父親那一雙大手,這種場景在回憶中長久留存,而那年節的香味,在正月裏始終散發着獨特的氣息。

春節家鄉的風俗作文14

我美麗的家鄉在浦城,這是一個很小的縣城,但僅管如此,我們浦城的人民一直崇尚着中華的傳統民俗,這表示着大家對祖先的尊重。

我先從春節開始説起吧!沒到除夕之夜的時候,家家3點多就開始吃年夜飯,蛋卷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它的顏色是金黃色的,象徵着家家年年都繁榮,兒女能夠孝敬長輩。

吃完晚飯後,我們是從不出門的,聽奶奶説:若出了門會把大家的好運給帶走的。雖然我們不能出門,但是在家中,我們不能出門,但是在家中,我們依然能夠玩的有聲有色。大人們在家中打牌打個通宵,孩子們放煙火放得起勁!這表示大家的好運年年,財運年年除夕過後,換來的正月初一也是很受人歡迎哦!早晨起來,洗漱完畢後就先喝一杯桂花蜜,這是我們孩子的最愛,味道甜甜的,香香的這表示希望大家的日子過的紅紅火火,甜甜美美。

吃完飯後就給長輩們拜年,長輩們就要包壓歲錢,孩子們得到壓歲錢後可開心了,但初一至初三是不可以亂花錢的,這又代表着大人們在這一年裏很難很難掙到錢,運氣也不太好給長輩們拜完年後,女孩在家幫父母幹活,男孩就跟隨大人們去各自的親戚好友家去拜年,大家都過的十分開心。而正月初四全家人都要去山上的廟裏去燒香,給菩薩請安,讓菩薩保佑子孫滿堂,兒女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滿。

在過了初六之後,大家的一切就都恢復正常了,大人們工作的就繼續工作,孩子們該去複習功課,迎接新學期的到來了,這個春節是令人難忘的。

春節家鄉的風俗作文15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晚飯過後,一個人坐在沙發上,靠近窗邊,肌膚沐浴在窗户玻璃裏映襯的煙火中,眼前茶几前的綠植盆栽的花花草草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是有説不盡的悄悄話。可惡的新型冠狀病毒在閤家團圓的日子裏作威作福,間隔了親人們的團聚,破壞了家人們團聚的美好場景。我在沙發上發着呆,思緒飄到了去年的除夕夜晚。

基本上每年的除夕夜我都會和父母在鄉下外婆家一起度過,家人吃過年夜飯後,就圍坐在炭盆邊一起守歲。炭盆裏燃着的火很旺,且有一股淡淡的樹木香味。在童年的記憶中,這木碳的淡香味,就是除夕夜的特有氣息。

家鄉的過年有許多習俗,放鞭炮、吃餃子、貼春聯可我第一時間想起的卻是守歲。等待着春晚上的新年鐘聲的敲響,等待見證自己的成長,我喜歡和家人一起守歲的氣氛。

除夕那天我發誓,一定要把今年整場春晚給熬夜看完,為了這個吹出去的大話,我還特意泡了一杯奶茶來為自己提神,看着還在廚房裏忙碌的外婆,正忙活着給大家包着守歲吃的餃子,我迅速的挽起袖子,打算幫外婆一起包餃子,看着桌上整齊排放的餃子,便好奇地問着外婆,“除夕守夜為什麼要吃餃子,而不是吃饅頭湯圓什麼的呢”外婆立刻解答了我的疑問,笑呵呵的説道:"你看餃子形狀和元寶是不是很像,人們除夕夜吃餃子取“招財進寶”的意思。外婆又問到“你知道為什麼我們要守歲嗎?"我的好奇心立刻又被外婆勾起,外婆沉思了一會,便開始了她的精彩的故事講述"傳説很久以前,有一個妖怪,叫“祟”。每到大年三十晚上,他就會如飢似渴地跑出來害人。它在半夜進門,一進門,什麼也不幹,直奔牀邊摸睡着了的小孩的頭。小孩子接着就會頭疼發熱,病情越來越重,最後會變成傻子。每個家長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當然不希望那個無惡不作的“祟”讓自己的孩子變成傻子呀。於是就在除夕的晚上整夜亮着燈,守在孩子身旁,他們整夜不能閤眼,一直提防着興風作浪的祟,這就叫“守祟”,後來因為祟與歲諧音,而且因為過一年長一歲,就把“守祟”改為了“守歲”。"外婆繪聲繪色地講着,我的眼睛睜的銅鈴大,手心冒着涼汗,緊握着外婆的手聽完了這個古老的傳説。

家人在一起團聚的時間總是感覺像鳥飛兔走般的快,我抬起頭看了眼掛在牆的鐘,23點58分,離守歲成功只有兩分之差,此時外面世界彷彿被爆竹聲給籠罩着,即使相隔1米遠的人們都聽不見對方嘴裏説出來的話,只看見彼此的笑容滿面,電視上的春節年歡晚會上的主持人們拿起話筒,開始大聲的倒計時來10、9、8、7、6過年咯!我也興奮的歡呼起來:“我又一年守歲成功了,我又長大一歲咯”此刻外公正拿着打火機,在門前點燃一個巨大的煙花,我捂着耳朵臉貼着門上的玻璃往外看。只聽"嗖"一枚絢麗的煙花飛上天空,炸出來一朵朵五顏六色絢麗的煙火。現在,雖然科技高度發達,人們不再迷信,也沒有“祟”這個妖怪,但親人們依然為我們守歲。我想,這守的更多的是一種親情,一種對孩子美好的期望、深情的愛吧。我長大了,一定要好好地孝敬和報答他們,為他們守歲,守着他們慢慢變老,守着他們平平安安。

雖然今年的除夕無法和和親人們一起守歲,但家人的心卻是無法切斷的,就像家鄉的習俗會永遠流傳下去一樣,守歲與我緊緊相連。這是我記憶最深刻的家鄉風俗。

春節家鄉的風俗作文16

還是不太適應家鄉鞭炮聲的噼裏啪啦,家鄉深夜依然燈火通明,家鄉煙花?爛的閃耀天際;在城市裏就連20xx跨年夜都是寂靜無聲,只有手機和電視作伴。怪不得説家鄉的春節最特別,最有年味。

農曆臘月廿十多時家鄉就熱鬧起來,小販們掛出了紅紅的春聯,大街小巷都擺滿各種各樣的年貨,人來人往,熙熙攘攘,人們都隨意地挑選着自己喜歡的年貨。大年三十那天,大家都忙着貼春聯和門神,到處喜氣洋洋,一派新年氣息,紅紅的祝福語映襯着人們紅紅的期許。在中午的時候都要祭祀香火神和祖先,每家每户都帶着雞、肉、飯、酒水、水果、元寶,還有一顆虔誠的心去拜祖先,感謝這一年來的一切,喜悦、收穫、挫折和淚水。拜完年後還要放鞭炮除舊歲。年夜飯擺滿了雞鴨海鮮,親人們因團聚而開心的笑容為春節添上了別樣的温暖。還有一項特別的風俗,從今晚一直到初三必須整夜亮燈,今晚的十二點放鞭炮還要下牀踩地板,為自己下一年的事情做得踏踏實實。

大年初一清晨有些冷淡,可能因為昨晚整夜的鞭炮和煙花而興奮吧,清晨都聽不見喇叭聲,似乎是不願吵醒還在酣甜睡夢中的人們。大街小巷的商店都關了門,放眼望去只剩滿地的炮灰和斜灑下來的幾道晨光,伴隨着蹦蹦跳跳的小孩的身影,拉開了新年的第一天。旭日東昇,小鎮開始熱鬧起來,鑼鼓喧天,遊園、舞獅、耍武術、球賽,顯揚出一派喜洋洋的節日氣氛。今天的飲食比較清淡,而且忌操刀、殺生,只能吃齋,顯得更加清淡。

初二在鄉下還有一個重要的儀式——拜年。但初二拜年的意義不同,重在為新的一年祈禱,希望新的一年一帆風順,萬事如意。接下來就回歸往常一樣了。初六左右回鄉下過年的人都陸陸續續地返回工作之地,小孩安心學習,大人忙於工作,生活似乎步入正軌,小鎮又恢復了往日的寧靜。

但在正月十五那天,當地特有的風俗習慣又激起了人們的熱情。元宵鑼鼓相繼擂響,大人小孩都放下手中的活,都來觀看遊行,只見遊行大隊浩浩蕩蕩,一輛輛花車閃着五彩繽紛的燈光開過,幾個小孩宛如疊羅漢一樣搭得一個比一個高,頭旗、紅綠大旗、六國牌、八寶花、獅子班、彩龍、鑼鼓棚、八音隊、飄色台……甚為壯觀,圍觀的人們也被這氣氛感染不停地吶喊助威。

突然有點不適應城市的靜謐和一如既往,天空還是那般藍,有時望着望着,就開始想念家鄉的樹葉年糕,還要多久才能回家鄉過那個別樣的年?

春節家鄉的風俗作文17

我的家鄉山西忻州過春節的時候,有很多習俗,今天我給大家介紹其中的一項——蒸花饃。花饃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除了過年,小孩子過十二歲生日,結婚辦喜事都要蒸花饃。花饃可以捏成不同樣子的,十二生肖,各種花鳥,技藝高的連龍鳳都能捏出來,這往往是民間女性一展靈巧手藝的大好機會,一個花饃,就是一件藝術品。

我過十二歲生日時,奶奶要送給我一份厚禮,我十分好奇,所以跟着來到廚房,到底要做什麼呢?我一再追問下,奶奶終於説出了這份厚禮——花饃。奶奶在案板上撒了些麪粉,拿出發好的面,就在案板上使勁揉搓,不一會兒就揉出了一個大面團。奶奶還説麪糰不能太硬,否則蒸出的饅頭容易裂開,也不能太軟,否則成不了形,我似懂非懂地在旁邊點了點頭。揉了好長時間,奶奶將大面團切成幾小塊,又開始揉起來,我詢問奶奶要做什麼樣子的,奶奶想了會兒説要做十二生肖。奶奶拽了一點面在案板上搓,越搓越細,最後在較粗的那一端用剪刀剪開一個小口,在兩側粘上黑豆,一條小蛇便做了出來。接着,奶奶又揪了稍大一點的麪糰,捏出上下大小一致的形狀,輕輕拉出耳朵,用剪刀在靠上的面部中間剪了一下,在中間的身子部分剪出手腳,再用紅豆做眼睛,兔子也做好了,奶奶用蛇纏住兔子,名為“蛇盤兔”,祝我節節高升,我高興地拍起掌來!

後來我瞭解到,“魚”指五穀豐登、“龍”指時運亨通、“蓮”指喜氣迎門。“花饃”這種藝術我們不應該讓它失傳,應該永久保留下來,因為那是老祖宗們留下來的東西,值得我們每一箇中國人去學習,去研究,去把它發揚光大!

春節家鄉的風俗作文18

我喜歡春節,因為過一個春節我就又長大了一歲,我更喜歡家鄉的春節,因為家鄉的春節很有趣,它給我帶來了很多的歡樂。怎麼樣,現在就聽我説説我們家鄉的春節故事吧!

春節幫爺爺貼春聯、貼門神,這是我自依依呀呀蹣跚學路時候就樂於乾的“活兒”, 剛開始看着門神那炯炯有神的雙眼,別説是妖怪,就連“天不怕、地不怕”的我也不敢和它對視,它好威風啊,爺爺告訴我這是保衞咱家的衞士,是貼到門上的。瞧我,拿起大刷子,一下、兩下……漿糊飛到了春聯上門神上、飛到了我的新衣服上、也飛到了爺爺的褲子上,爺爺誇我真能幹,抱起我就用鬍子“親”我的臉蛋,當然這是我很小的時候,現在已經成長為標準的“小幫手”了。

包餃子,這可也是我喜歡乾的“活兒”,大年初一一個奶奶會給我一個小麪糰,任由我捏成各種形狀。過年家家都要包一枚硬幣餃子,大年初一一大早誰能吃出來就預示着一年來誰福氣最大,我已經連續兩年蟬聯“福星”了,嘿嘿!。

還有我最高興做的一件事就是放煙花,家鄉的天空夜晚繁星點點,很適合放煙花。每次聚集了很多的觀眾,看着禮花彈在天空中像天女散花一樣照亮了整個夜空,聽着鄉親們嘖嘖的讚歎聲,我心裏美極了!

再有意義的事就是大年初一早上了,天還不亮,我就會被鞭炮聲叫醒,新的一年開始了,街上會像集市一樣熱鬧上了,鄉親們會互道祝福、互拜新年,家家都會拿出最好的禮物招待客人,我就跟着爸爸媽媽去各家各户拜年,也就成為了最受歡迎的小客人。

當然,我們家鄉的春節還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呢,想知道的話,就歡迎到我們的家鄉來吧!

春節家鄉的風俗作文19

我們家鄉的春節按照我們家鄉的習俗,春節就是在除夕那天開始的。到了除夕,家家户户都忙碌起來。大人們要上街買很多菜和零食回來,還要打掃衞生,而且家家户户都要貼上對聯和紅豔豔的“福”字。有一些人家帖的是倒“福”,有一些帖的是正“福”。我就問媽媽:“為什麼有一些家是倒“福”呢?”媽媽笑眯眯地説:“倒“福”和正“福”都是一樣的,它們都是代表福氣來到了。”媽媽又對我説:“除夕要守歲,不到十二點是不能睡的。守歲,就是全家人要在除夕的夜晚用虔誠的心守住平安。”午夜十二點整,家家户户都放起鞭炮和煙花,頓時,整個城鎮響聲四處,真是震耳欲聾,熱鬧非凡呀!到了正月初一,爺爺.奶奶會煮我們最喜歡吃的東西,比如:龍蝦.蝦菇.螃蟹.海蟄皮.蝦.跳魚等。

等吃過了飯,小孩子們都要去給長輩們拜年,拜了年,長輩們會給小孩子們壓歲錢,有的孩子會拿錢買玩具,也有的會把錢存起來,將來再買學習用品。拜完了年,大人們就要上寺廟去進香。在我們老家有很多寺廟,每個寺廟都要進香。等大人們進完了香就會帶着小孩子去遊樂園.公園等。正月初一就這樣過了。

等到了元宵節,是我們家鄉最熱鬧的一天,也是我們小孩子最渴望的。最歡喜的時刻到來了,因為家家户户都擺上了年貨,每家都要殺雞來拜神,桌子上堆滿了糖果點心等之類的東西,小孩子都喜歡吃的,有一些嘴饞的孩子會忍不住偷一個吃呢!讓孩子們開心的不止這個,是在公廟上,擺着許多各色的旗子,讓人來拿着,幹什麼呢?對了,就是遊村,還有醒師,每逢家節,都有機會的,這就是我家鄉的春節風俗習慣。春節過後,小孩子們要上學了,大人們也去做平時該做的事了。我真是難忘家鄉的春節呀!

春節家鄉的風俗作文20

今年春節剛剛過去,過年期間我看到許多户人家的門上都貼了倒過來的福字,我家也不例外。這是為什麼呢?我問媽媽,可媽媽也説不清楚,後來,我在書上看到,關於倒貼福字還有由來呢。

明太祖朱元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準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后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一個福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的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侄了。皇帝聽取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璋説: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后。

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zhuanyeziliao/nrqw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