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實用文檔 >

《漁父》的教案

《漁父》的教案

《漁父》的教案

《漁父》的教案

【教學目標】

1. 學習掌握文中的實詞、虛詞,培養學生閲讀古文的能力,將課文順暢地譯成現代漢語。

2. 通過對屈原和漁父的對話的分析,認識屈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偉大人格。

【教學重難點】

1. 屈原的精神及理想的理解。

2. 反襯和對話手法的運用。

3. 背誦第三小節或全文

【教學方法】

點撥法、對話模擬法,問題探討法

【媒體設計】

情景錄像和配音朗讀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及內容】

一、導引

“是生存,還是死亡?”這是世界著名劇作家莎士比亞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時的發問。如何解答好這個問題,真讓世人難為。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為了完成傳世之作《史記》忍辱負重,選擇了生存。孟子卻説:“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其實,生與死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死與生的價值,“生的偉大,死的光榮”才是價值之根本。今天,我們通過學習《漁父》一文,走進屈原的內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價值,去瞻仰一位偉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二、解題

1、關於本文:

見教材P75註釋①。補充:《漁父》的作者,歷來説法不一。現代研究者一般認為,此文並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郭沫若語),考之作品的實際,這一推斷比較可信。

2、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他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鋭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羣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他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浪漫主義詩人的傑出代表。作為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志士,屈原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來感召和哺育着無數中華兒女,尤其是當國家民族處於危難之際,這種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顯。

3、屈原與楚辭: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標誌着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闢了一片新天地。後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並稱為“風、騷”。“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

三、疏通字詞,翻譯課文。

1段:既:“已經”,或“以後”。行吟(於)澤畔。舉世:全世,整個人間。古今異義――顏色:臉色,形容:形體、容貌。是以見放:被。

譯文:屈原被放逐之後,在江湖間遊蕩。他沿着水邊邊走邊唱,臉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看到屈原便問他説:“您不就是三閭大夫嗎?為什麼會落到這種地步?”屈原説:“世上全都骯髒只有我乾淨,個個都醉了唯獨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2段:聖人不凝滯於物:被。何故沉思高舉:行為高出於世俗。(古今異義) 自令放為?自令-令自,讓自己、使自己。放-被流放。為-句末疑問語助。

譯文:漁父説:“通達事理的人對客觀時勢不拘泥執着,而能隨着世道變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骯髒齷齪,您為什麼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渾濁而推波助瀾?既然個個都沉醉不醒,您為什麼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為什麼您偏要憂國憂民行為超出一般與眾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場呢?”

3段:吾聞之:音節助詞。新浴者、新沐者:剛。安能以身之察察,愛物之汶汶者乎?――以:用、讓。身之察察:定語後置,皎潔的身體。

譯文:屈原説:“我聽過這種説法:剛洗頭的人一定要彈去帽子上的塵土,剛洗澡的人一定要抖淨衣服上的泥灰。哪裏能讓潔白的身體去接觸污濁的外物?我寧願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魚鼈的肚子裏,哪裏能讓玉一般的東西去蒙受世俗塵埃的沾染呢?”

4段:漁父莞爾而笑:微笑的樣子。鼓枻而去:敲打船槳。

譯文:漁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離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滄浪水清啊,可用來洗我的帽纓;滄浪水濁啊,可用來洗我的雙足。”便離開了,不再和屈原説話。

四、問題探討: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樣一個形象?顯示了屈原怎樣的人格?

明確:他一個始終不渝地堅持理想、不惜捨生取義的生活中的強者,是一個不隨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協,與眾不同,特立獨行的形象;|顯示了屈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偉大人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時,還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誰?是怎樣一位形象?為何要塑造這一形象?

明確:文章還渲染了漁父的形象。|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隱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隨遇而安、知天達命、與世推移的處世態度。作者還刻畫出他不愠不怒、不強人所難心平氣和的超然姿態。|作者塑造這一形象,對塑造屈原來講,具有對比、襯托的作用。

3、 文章採用了什麼方法表現人物的性格?

明確:文章採用了對比的手法,主要通過屈原和漁父的問與答,表現了兩種對立的人生態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4、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時,除了主要寫他的語言,還寫了他的行為、外貌,試從文中找出,並説明其作用。

明確:見第一段: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活畫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銷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寫出屈原所處的黑暗環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為下文寫屈原的守節不渝、清白終生張本、鋪墊。

5、比較閲讀:

⑴屈原與司馬遷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傑出人物,一個毅然赴死,一個忍辱而生。他們為什麼會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選擇?結合文中的相關語句談談個人的認識。

明確:屈原“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具有高潔的人生品格和遠大的政治理想,不願隨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滅後,有他的祖國淪喪後,他“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也不願“蒙世俗之塵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動迎接死亡,以死來體現生命的意志和尊嚴。

司馬遷出於公正,為李陵辯護,得罪皇上,當死降臨到司馬遷的頭上時,他選擇一種令肉體與精神,令自己與親友都極度痛苦的生――接受宮刑。司馬遷隱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他為自己規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記,成就人生的大事業,實現人生的價值,《史記》“草創未就,會遭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愠色。”

司馬遷和屈原樹立了兩種人格榜樣:一個擇生,一個擇死,一個以生踐志,一個以死明志,對後世知識分子產生了巨大影響。

⑵《報任安書》(節選)和《漁父》真實地展示了司馬遷和屈原內心世界的深刻矛盾。請思考兩篇作品分別是怎樣表現人物複雜心情的。

明確:《報任安書》採用書信的形式,面對朋友直接展示自己生死抉擇時內心的矛盾和痛苦。信中欲言又止,止而又言。自己並非貪生惡死之輩,只是“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 ,而文采不表於後”。所以隱忍苟活,發憤著書,但生活中“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內心充滿了矛盾。

《漁父》採用寓言對話體的形式,假託漁父與屈原一次相遇。通過兩人的對話,展開思想交鋒,把屈原內心的矛盾鬥爭外化出來,真實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現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

五、課外作業:

1.展開想象,將課文改寫成課本劇。注意描寫人物外貌、心理、語言等,塑造人物形象。

2.討論:屈原的精神表現在哪幾個方面?他的精神影響到哪些後來人?你怎樣實踐這種精神?討論後將你的看法寫成短文。

六、板書設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shiyongwendang/ymwkq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