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實用文檔 >

《弈喻》教案

《弈喻》教案

《弈喻》教案

《弈喻》教案

《弈喻》教案(一)

教學目標

1.繼續培養和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加大積累文言文知識的力度,並能逐步提高熟練駕馭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和學習借事喻理的手法,並初步體會深入淺出、層層深入的論證方法。

3.掌握文中所講為人治學的重要準則,學會時時處處內省自己,正確對待自己及他人。

教學重點

1.朗讀、翻譯,把握文章基本內容。

2.理解和學習借事喻理的寫作手法。

課前準備

1.預習課文,查工具書,解決疑難字句,瞭解文章大意。

2.查閲資料,瞭解作者錢大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我們生命的歷程中,總會有各種各樣的生活經歷。一次旅行,讓我們一睹大千世界的多彩;一次閲讀,讓我們久久回味,悠遠綿長。而一次觀棋、對弈的經歷又會有怎樣的感悟呢?這節課就讓我們一同走近錢大昕的《弈喻》中,去體會人生百味,盡在棋中。

二、作者簡介。

錢大昕(1728—1804),字曉徵,號辛楣,又號竹汀。嘉定(今上海市嘉定縣)人,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他初始以辭章聞名,後來精研經史,也長於詩文,著有《潛研堂集》。

三、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

要求:(1)準確、流暢地誦讀,正確地斷句。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好文中的反問句、感歎句和判斷句語氣。

2.藉助工具書,結合註釋,疏通語句,瞭解文章大意。

3.梳理文章結構並理清其間關係。

文章共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1):敍述觀棋下棋經歷。尾句過渡,承喻啟理。

第二部分(2):借下棋喻理。又分兩層:

第一層,“今之學者”起。“今之學者”與“予”比較,提醒弟子反省自己,學會“易地以處”,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

第二層,“弈之優劣”起。深入闡述在無法判斷是非之時,更應反省自己,並且指出得與失的辯證關係。

四、問題探究。

1.本文説理前,敍述了一次怎樣的經歷?有了怎樣的教訓?

(1)指名學生複述觀棋、對弈的經歷。

(2)教師適當點撥:以“予觀弈”為開頭,寫了自己嗤笑別人不如自己,結果卻吃了輕視他人的苦頭,以致“不能出一言”。教訓是“後有招予觀弈者,終日默坐而已”。

2.作者敍述下棋的事以後,本可直接借事説理,而文章第2自然段卻沒有一句涉及與上文下棋有關的事,其原因是什麼?

作者由下棋想到生活中諸多現象,揭示了“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見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見吾之大失”。這樣使內容更加有意藴、有深度,引發讀者深思。

3.“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論人哉”中“吾求吾失”的含義是什麼?

“吾求吾失”是不斷完善自己,不斷提高自己,永遠處於不自滿的境界。從這個角度説,自己的“失”一旦自覺發現乃是一大“得”,失與得的辯證關係,為下文預伏脈理。

4.本文借下棋為喻,這樣的寫法有什麼好處?本文提示了一個什麼道理?

(1)作者是以自己切身感受“現身説法”,敍述為後文説理議論服務,先講故事,深入淺出,通俗,易為人接受。

(2)本文通過作者觀棋、下棋的獨特體驗的敍述,並結合現實中那些喜稱人過、愛吹毛求疵的人的行為,説明了觀人之失易,見己之失難。警戒主觀臆斷、驕傲自大、強不知以為知的人,從而教人領會做人的正確道理。

五、小結。

本文以下棋設喻,借事説理,告訴我們,下棋事小,做人事大;多看別人優點,反省自己的不足,方能下好人生這盤棋。

六、佈置作業。

寫一段自身經歷,並借事説理,要求要有説服力。

《弈喻》教案(二)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使其樹立寬以待人、嚴以律己的人生觀。

2.學習本文“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

二、作者簡介

錢大昕(1728一1804年),清朝歷史學家、學者。字曉徵,一字辛楣,號竹汀,晚稱潛研老人。江蘇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區)人。自幼聰慧,喜歡讀書,善於詞章。後又博覽羣籍,綜貫六藝。乾隆進士,由編修累官至詹事府少詹事。以後主講鐘山、婁東和紫陽等書院。學識廣博,尤精音韻訓詁。在歷史學研究方面,對校勘考訂古籍頗有成績。其著作有《潛研堂文集》、《廿二史考異》、補《元史藝文志》和《氏族表》、《潛研堂金石文跋尾》等。

三、課文內容提要及問題設計

(一)課文內容提要

本文以下棋作喻,具體生動地揭示了生活中的一個哲理,即觀人之失易,見己之失難。只有“易地以處,平心而度之”,才能公允地評價一切事物。因為事物總有它的客觀真理,如果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甚至各執己見,彼此相譏,就會爭論不休,得不出正確的結論。文章由事入理,以小見大,邏輯性強,議論不是憑空而發,富有辯證意味,給人人生哲理的啟迪。讀來真實、自然,富有感染力。文以感歎作結,言已盡而意無窮,耐人尋味。

(二)問題設計

1. 本文是以下棋作比喻來闡明道理的,請想想作者是如何寫下棋的 ? 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

文章既沒有介紹下棋的一般規則,也沒有描述下棋的一種情形和場面,而是十分簡要地敍述了作者自己在友人寓所的一次下棋經過。其中作者特別突出地敍述了自己在由觀棋到下棋過程中前後態度的不同變化。

作者之所以這樣寫下棋,正是為後面的議論和説理作鋪墊。實際上在這樣的敍述中,雖然還未説理,但理已寓於事中了。同時,由於作者並不是從旁觀者的地位客觀地敍述下棋者的優劣,而是以自己的切身感受“現身説法”,因而就使讀者格外感到“事事確鑿”,也使下面的議論説理有了堅實可靠的事實基礎,而不致流於空洞浮泛。

2. 作者在寫完下棋的事以後,本已水到渠成,可以直接即事言理,點明題旨,但是,在第二段中作者卻旁遷它事、生髮議論,一句也沒有涉及與下棋有關的事,這是為什麼?

從文字上看,第二段確實一句也沒有提到下棋的事,似乎與第一段不相銜接。然而這兩段實際上卻是貌離神合、表異實同。作者由點到面,從下棋這件小事而聯想、擴展到生活中許多現象,進而從為人處事的高度立論,揭示了生活中一個人們往往習焉不察的事實:“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見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見吾之大失。”從而使文章的主旨從“下棋”這一狹窄的小圈子中突破出來而具有了更為普遍的社會意義,也使文章的內容更加富有力度。

再從寫法上看,作者在寫完下棋之事後,有意宕開一筆,拓展開去,不僅可以引發讀者的思考,增強讀者的印象,使文章的意味更為深遠,而且也使得文章本身顯得有波瀾,有起伏。

3.本文以下棋作喻,向我們説明了生活中一個什麼樣的道理 ? 作者認為怎樣才能比較公允地評價生活中的事物和現象 ? 本文的主旨是什麼?

(1)在本文中作者通過對自己在由觀棋到下棋過程中兩種不同的心理感受的敍述,生動地説明了生活中一個人們往往司空見慣卻並不留意的道理,即觀人之失易,見己之失難。

(2)作者認為,人不可能總是正確的,也不可能沒有一點過失,因此,只有“易地以處,平心而度之”,才能比較公允地評價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和現象。本文的主旨在於警戒那些主觀臆斷、盲目自強不知以為知的人,從而教人領會做人的正確道理。

《弈喻》教案(三)

教學目標

1.通過工具書、書下注釋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理清文章思路,熟讀成誦。

2.理解和學習借事喻理、層層深入的論證方法。

3.學習文章的寫法,掌握這種寫作技巧。

教學重點

理解借事喻理、層層深入的論證方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清代文學家錢大昕憑觀棋所得的一番感悟寫下了耐人尋味的散文《弈喻》,這種緣事悟理的寫法,便於表達我們在生活中的思想收穫,大家通過研讀此文一定會在成長中得到難得的啟示。

二、作者簡介。

錢大昕(1728—1804),字曉徵,號辛楣,又號竹汀,嘉定(今上海市嘉定縣)人。乾隆進士,官至少詹事。歷任山東、湖南、浙江、河南鄉試考官,提督廣東學政。乾隆四十年(1775),因父喪歸裏,後稱病不復出。歸田三十年,先後主講鐘山、婁東、紫陽等書院。他初始以辭章聞名,後來精研經史,對經義聚訟難決的問題,皆能剖析源流,於音韻、訓詁方面,尤多創見,對史學精於校勘考訂,當時推為通儒,也長於詩文。著有《潛研堂集》等。

三、朗讀課文。

四、解題。

“弈”就是下棋,“弈喻”意思是用下棋來打比方。從題目可知這篇短文是用下棋來講道理的。

五、課文理解。

1.本文是以下棋作比喻來闡明道理的,作者是如何描述自己下棋的一番經歷的?這樣寫有哪些好處?

文章十分簡要地敍述了作者自己在友人寓所的一次下棋經過。其中作者特別突出地敍述了自己在由觀棋到下棋過程中前後態度的不同變化,即由觀棋時的躍躍欲試和因客人的“數敗”而在內心裏譏笑他,“以為不逮己”的傲慢,到自己與客人下棋時的思竭智窮、不堪一擊,因而內心十分羞愧,“不能出一言”的狼狽。這件事對作者震動很大併產生了很深的影響,於是作者説:“後有招予觀弈者,終日默坐而已。”

作者之所以這樣寫下棋,正是為後面的議論和説理作鋪墊。實際上在這樣的敍述中,雖然還未説理,但理已寓於事中了。就好像箭在弦上又引而未發,不僅充分調動起讀者的期待心理,而且迫使讀者也不得不參與進來要探明其中的究竟。同時,由於作者並不是從旁觀者的地位客觀地敍述下棋者的優劣,而是以自己的切身感受“現身説法”,因而就使讀者格外感到“事事確鑿”,也使下面的議論説理有了堅實可靠的事實基礎,而不致流於空洞浮泛。

2.作者在寫完下棋的事以後,本已水到渠成,可以直接即事言理,點明題旨,但是,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卻寫起讀書事來生髮議論,一句也沒有涉及與下棋有關的事,這是為什麼?

從文字上看,第2自然段確實一句也沒有提到下棋的事,似乎與第1自然段不相銜接。然而作者指出,今天有許多做學問的人,在讀古人書時,常常喜歡吹毛求疵,百般挑剔;在與人們相處時,也往往以指責別人的過失為快意,似乎真理都握在他們手中一樣。這類人事實上正與那些在觀棋時愛指手畫腳的人為同一類。因此,作者由點到面,從下棋這件小事而聯想、擴展到生活中許多現象,進而從為人處世的高度立論,揭示了生活中一個人們往往習焉不察的事實:“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見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見吾之大失。”從而使文章的主旨從“下棋”這一狹窄的小圈子中突破出來而具有更為普遍的社會意義,也使文章的內容更加富有力度。再從寫法上看,作者在寫完下棋之事後,有意宕開一筆,拓展開去,不僅可以引發讀者的思考,增強讀者的印象,使文章的內容涵蓋更加豐富,也達到了教育弟子的目的。

3.本文以下棋作喻,向我們説明了生活中一個什麼樣的道理?作者認為怎樣才能比較公允地評價生活中的事物和現象?本文的主旨是什麼?

在本文中作者通過對自己在由觀棋到下棋過程中兩種不同的心理感受的敍述,並結合現實中那些常常喜稱人過、愛吹毛求疵的人的行為,生動地説明了生活中一個人們往往司空見慣卻並不留意的道理,即觀人之失易,見己之失難。

作者認為,人不可能總是正確的,也不可能沒有一點過失,因此,只有“易地以處,平心而度之”,才能比較公允地評價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和現象。如果不管真理之所在,只是一味地“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就會導致無休止的爭論,也就永遠不會得出正確的結論。

本文的主旨在於警戒那些主觀臆斷、盲目自大、強不知以為知的人,從而教人領會做人的道理。

六、理解和學習緣事悟理、層層深入的論證方法。

學生熟讀課文,把握文章的基本內容後,採用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思考對弈、治學和判斷事理三者的關係。

作者以自己下棋的切身體會設喻,現身説法,借做事來講道理,不僅容易把道理説清楚,讀者也會感到親切而樂於接受。本文2個自然段,第1自然段説下棋不可小看對手,第2自然段説讀書不可輕易指責古人,辯明事理不應相互嗤笑。論述的範圍由小到大,意思一層比一層深,呈現出層進式的論證結構。結尾“曾觀弈者之不若已”又照應開頭,使首尾圓合,結構嚴謹。

七、總結。

一局棋一番感悟,一篇文一種思想,仔細品來,修身養德常思己過,閒談靜坐莫論人非才是。

《弈喻》教案(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工具書、書下注釋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理清文章思路,熟讀成誦。理解和學習借事喻理的手法,並初步體會深入淺出、層層深入的論證方法。繼續培養和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加大積累文言文知識的力度,並能逐步提高熟練駕馭文言文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自主學習、藉助資料,合作交流、展示達標。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掌握文中所講為人治學的重要準則,學會時時處處內省自己,正確對待自己及他人。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借事喻理、層層深入的論證方法。

難點:理解和學習借事喻理的寫作手法,掌握這種寫作技巧。

課型:預習課 課時:1 課時

預習目標

1、作者簡介2. 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理清文章思路,熟讀成誦 3、整體感知全文內容4. 理解和學習借事喻理、層層深入的論證方法5、掌握這種寫作技巧

《弈喻》教案(五)

1、作者簡介。

2、解題。

3.本文説理前,敍述了一次怎樣的經歷?有了怎樣的教訓?

4.作者敍述下棋的事以後,本可直接借事説理,而文章第2自然段卻沒有一句涉及與上文下棋有關的事,其原因是什麼?

5“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論人哉”中“吾求吾失”的含義是什麼?

6.本文借下棋為喻,這樣的寫法有什麼好處?本文提示了一個什麼道理?

7.本文是以下棋作比喻來闡明道理的,作者是如何描述自己下棋的一番經歷的?這樣寫有哪些好處?

8.作者在寫完下棋的事以後,本已水到渠成,可以直接即事言理,點明題旨,但是,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卻寫起讀書事來生髮議論,一句也沒有涉及與下棋有關的事,這是為什麼?

9.本文以下棋作喻,向我們説明了生活中一個什麼樣的道理?作者認為怎樣才能比較公允地評價生活中的事物和現象?

10、本文的主旨是什麼?

預習反饋

梳理文章結構並理清其間關係。

預習

小結

一局棋一番感悟,一篇文一種思想,仔細品來,修身養德常思己過,閒談靜坐莫論人非才是。本文以下棋設喻,借事説理,告訴我們,下棋事小,做人事大;多看別人優點,反省自己的不足,方能下好人生這盤棋

課型:展示課 課時:1課時

環節

具體內容

教法學法設計

知識回顧

1、本文説理前,敍述了一次怎樣的經歷?有了怎樣的教訓?

2.本文是以下棋作比喻來闡明道理的,作者是如何描述自己下棋的一番經歷的?這樣寫有哪些好處?

3、本文的主旨是什麼?

展示目標

1完成、明確預習目標及提綱內容,寫出展示內容。

2、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應變能力。書寫能力、合作精神。

展示內容

第一組題

展示導學案中(1-----3題)

第二組題

展示導學案中(4-----6題)

第三組題

展示導學案中(7-8題)

第四組題

展示導學案中(9-----10題)

展示總結

本文以下棋設喻,借事説理,告訴我們,下棋事小,做人事大;多看別人優點,反省自己的不足,方能下好人生這盤棋。

反饋檢測

本文借下棋為喻,這樣的.寫法有什麼好處?本文提示了一個什麼道理?

課後反思

《弈喻》教案(六)

教學目標

1.通過工具書、書下注釋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理清文章思路,熟讀成誦

2.理解和學習借事喻理、層層深入的論證方法

3.學習文章的寫法,掌握這種寫作技巧

教學重點

理解借事喻理、層層深入的論證方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清代文學家錢大昕憑觀棋所得的一番感悟寫下了耐人尋味的散文《弈喻》,這種緣事悟理的寫法 ,便於表達我們在生活中的思想收穫,大家通過研讀此文一定會在成長中得到難得的啟示

二、作者簡介

錢大昕(1728—1804),字曉徵,號辛楣,又號竹汀,嘉定(今上海市嘉定縣)人乾隆進士,官至少詹事歷任山東、湖南、浙江、河南鄉試考官,提督廣東學政 乾隆四十年(1775),因父喪歸裏,後稱病不復出歸田三十年,先後主講鐘山、婁東、紫陽等書院他初始以辭章聞名,後來精研經史,對經義聚訟難決的問題,皆能剖析源流,於音韻、訓詁方面,尤多創見,對史學精於校勘考訂,當時推為通儒,也長於詩文著有《潛研堂集》等

三、朗讀課文

四、解題

“弈”就是下棋,“弈喻”意思是用下棋來打比方從題目可知這篇短文是用下棋來講道理的

五、課文理解

1.本文是以下棋作比喻來闡明道理的,作者是如何描述自己下棋的一番經歷的?這樣寫有哪些好處?

文章十分簡要地敍述了作者自己在友人寓所的一次下棋經過其中作者特別突出地敍述了 自己在由觀棋到下棋過程中前後態度的不同變化,即由觀棋時的躍躍欲試和因客人的“數敗”而在內心裏譏笑他,“以為不逮己”的傲慢,到自己與客人下棋時的思竭智窮、不堪一擊,因而內心十分羞愧,“不能出一言”的狼狽這件事對作者震動很大併產生了很深的影響,於是作者説:“後有招予觀弈者,終日默坐而已”

作者之所以這樣寫下棋,正是 為後面的議論和説理作鋪墊實際上在這樣的敍 述中,雖然還未説理,但理已寓於事中了就好像箭在弦上又引而未發,不僅充分調動起讀者的期待心理,而且迫使讀者也不得不參與進來要探明其中的究竟同時,由於作者並不是從旁觀者的地位客觀地敍 述下棋者的優劣,而是以自己的切身感受“現身説法”,因而就使讀者格外感到“事事確鑿”,也使下面的議論説理有了堅實可靠的事實基礎,而不致流於空洞浮泛

2.作者在寫完下棋的事以後,本已 水 到渠成,可以直接即事言理,點明題旨,但是,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卻寫起讀書事來生髮議論,一句也沒有涉及與下棋有關的事,這是為什麼?

從文字上看,第2自然段確實一句也沒有提到下棋的事,似乎與第1自然段不相銜接然而作者指出,今天有許多做學問的人,在讀古人書時,常常喜歡吹毛求疵,百般挑剔;在與人們相處時,也往往以指責別人的過失為快意,似乎真理都握在他們手中一樣這類人事實上正與那些在觀棋時愛指手畫腳的人為同一類因此,作者由點到面,從下棋這件小事而聯想、擴展到生活中許多現象,進而從為人處世的高度立論,揭示了生活中一個人們往往習焉不察的事實:“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見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見吾之大失”從而使文章的主旨從“下棋”這一狹窄的小圈子中突破出來而具有更為普遍的社會意義,也使文章的內容更加富有力度再從寫法上看,作者在寫完下棋之事後,有意宕開一筆,拓展開去,不僅可以引發讀者的思考,增強讀者的印象,使文章的內容涵蓋更加豐富,也達到了教育弟子的目的

3.本文以下棋作喻,向我們説明了生活中一個什麼樣的道理?作者認為怎樣才能比較公允地評價生活中的事物和現象?本 文的主旨是什麼?

在本文 中作者通過對自己在由觀棋到下棋過程中兩種不同的心理感受的敍述,並結合現實中那些常常喜稱人過、愛吹毛求疵的人的行為,生動地説明了生活中一個人們往往司空見慣卻並不留意的道理,即觀人之失易,見己之失難

作者認為,人不可能總是正確的,也不可能沒有一點過失,因此,只有“易地以 處,平心而度之”,才能比較公允地評價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和現象如果不管真理之所在,只是一味地“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就會導致無休止的爭論,也就永遠不會得出正確的結論

本文 的主旨在於警戒那 些主觀臆斷、盲目自大、強不知以為知的人,從而教人領會做人的道理

六、理解和學習緣事悟理、層層深入的論證方法

學生熟讀課文,把握文章的基本內容後,採用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思考對弈、治學和判斷事理三者的關係

作者以自己下棋的切身體會設喻,現身説法,借做事來講道理,不僅容易把道理説清楚,讀者也會感到親切而樂於接受本文2個自然段 ,第1自然段説下棋 不可小看對手,第2自然段説讀書不可輕易指責古人,辯明事理不應相互嗤笑論述的範圍由小到大,意思一層比一層深,呈現出層進式的論證結構結尾“曾觀弈者之不若已”又照應開頭,使首尾圓合,結構嚴謹

七、總結

一局棋一番感悟,一篇文一種思想,仔細品來,修身養德常思己過,閒談靜坐莫論人非才是

《弈喻》教案(七)

第一課時 字詞句含義

教學目標:

理解文中字詞含義。熟讀課文,能翻譯全文。

學生情況分析:

學習古文,多數學生仍停留在死記硬背上。對於加點字詞的理解能靠背默來完成,而對句子的翻譯則不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

關鍵在於讀得少語感差。

所以,學習古文仍注重多讀為主,在理解的基礎上補充適當的語法知識,為句子翻譯奠定基礎。

字詞要求:

讀準字音,書寫正確,解釋明確。

嗤:譏笑。

輒:就。

逮:及,趕上。

甫:剛剛。

赧:臉紅。

訾:挑毛病,説壞話。

度:猜測,估計。

曾:竟,乃。

朗讀全文,做到通順流暢。

題解:

弈喻——標題揭示文章的寫法,是“緣事而發,以小見大”。文章以弈棋為喻,論述了一個什麼道理呢?

語法現象:

“易置之”——“易(之)置之”,替他下棋;成分省略要補出。

“頃之” ——不久,“之”無意,句子中調節音節的作用。

輒欲易置之 替 一客數敗 屢次

易 { 予頗易之 輕視 數{ 甫下數子 幾(個)

然易地以處 交換 竟局數之 計算

反覆朗讀,字詞分析理解,句子翻譯。

佈置作業:

抄寫生字新詞,註釋。

熟讀課文,口頭翻譯全文。

《弈喻》教案設計2

錢大昕《弈喻》原文和譯文(翻譯)

原文:

予觀弈於友人所。一客數敗,嗤其失算,輒欲易置之,以為不逮己也。頃之,客請與予對局,予頗易之。甫下數子,客已得先手。局將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餘。竟局數之,客勝予十三子。予赧甚,不能出一言。後有招予觀弈者,終日默坐而已。

今之學者讀古人書,多訾古人之失;與今人居,亦樂稱人失。人固不能無失,然試易地以處,平心而度之,吾果無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見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見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論人哉!

弈之優劣,有定也,一着之失,人皆見之,雖護前者不能諱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無孔子,誰能定是非之真?然則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無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無有已時,曾觀弈者之不若矣。

譯文:

我在朋友家裏看一棋。一位客人屢次輸掉,我譏笑他計算失誤,總是想替他改放棋子,認為他趕不上自己。過一會兒,客人請求和我下棋,我頗為輕視他。剛剛下了幾個棋子,客人已經取得主動的形勢。棋局快到中盤的時候,我思考得更加艱苦,而客人卻輕鬆餘。終局計算雙方棋子,客人贏我十三子。我很慚愧,不能説出一句話。以後有人邀請我觀看下棋,我整天默默地坐着看而已。

現在求學的人讀古人的書,常常非議古人的錯誤;和現在的人相處,也喜歡説別人的錯誤。人本來就不可能沒有錯誤,但是試試彼此交換位置來相處,心平氣和地估計一下,自己真的沒有一點失誤嗎?自己能夠認識別人的失誤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失誤,自己能夠指出別人的小失誤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大失誤,自己檢查自己的失誤尚且沒有時間,哪裏有時間議論別人呢!

棋藝的高低,是有標準的,一着的失誤,人們都看得見,即使想回護以前的錯誤也是隱瞞不了的。事理方面的問題,人人都贊成自己認為正確的,人人反對自己認為不正確的。現在世間沒有孔子那樣聖人,誰能斷定真正的正確與錯誤?那麼別人的失誤未必不是有所得,自己沒有失誤未必不是大失誤,但是人們彼此互相譏笑,沒有停止的時候,簡直連看棋的人都不如了。

(所〕處所,住的地方。

〔數(shuò)〕屢次。

〔嗤(chī)其失算〕譏笑他計算得不好。

〔輒欲易置之〕代其下棋子改變他下棋的路數。易,變易 取代

〔逮(dài)〕及,趕上。

〔頃之〕過一會兒。

〔對局〕下棋。局,棋盤。下棋一次叫一局。

〔易之〕輕視它 以為它很容易。

〔甫〕剛剛。

〔先手〕下棋時主動的形勢。

〔益苦〕更加艱苦。意思是難於想出招數。

〔竟局數(shǔ)之〕終盤計算棋子(以定勝負情況)。竟,完了。

〔赧(nǎn)甚〕很慚愧。赧,臉紅。

〔學者〕求學的人。

〔訾(zǐ)〕詆譭。

〔居〕相處。

〔固〕本來。

〔易地〕彼此交換地位。

〔平心而度(duó)〕心平氣和的、冷靜的推測,估計。

〔果〕真。

〔不暇〕沒時間,忙不過來。

〔優劣〕(棋藝)高低。

〔定〕定準,公認的準則。

〔一着(zhāo)〕走一步棋。

〔護前〕迴護以前的錯誤 泛指護短。《三國志·朱桓傳》:“桓性護前,恥為人下。”

〔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贊成自以為正確的,反對自以為不正確的。

〔無孔子〕意思是沒有大智的聖人。

〔是非之真〕真正的是非。

〔失〕意思是表面看來是錯誤。

〔得〕意思是道理正確。

〔無有已時〕沒完沒了。

〔曾(zēng)觀弈者之不若已〕簡直連看棋的人都趕不上了。曾,乃,竟。不

若,不如。已,同“矣”。

標籤: 弈喻 教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shiyongwendang/y3eje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