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實用文檔 >

《訪蘭》教育教學反思

《訪蘭》教育教學反思

《訪蘭》教育教學反思

《訪蘭》教育教學反思

在講述這篇課文的時候,我首先板書的是“蘭”,想引導學生交流對蘭花的瞭解,但是,從學生反映來看,學生對這一事物瞭解還是不夠,不能激起同學們的學習興趣。我只好將自己蒐集的資料向學生做一介紹。開課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第二課時,從課題導入重新開始,首先讓學生從課題感知課文內容,學生的回答是:課文要講的是“訪蘭”這件事;從課題上可以看出作者對“蘭”的尊重。因為我們看花常常用的是“賞”而不是“訪”,作者把蘭花當做了人。然後,以課題質疑,問:看了課題,你想從文中瞭解什麼?學生提出的是:誰去訪蘭?到哪去訪?訪到了什麼?結果怎樣?引導學生自讀課文,然後引導交流,檢查學生對自己提出的問題的理解情況。

在反饋的時候,學生説:知道了是我和爸爸一起去訪蘭;知道了我們是去山中訪蘭;知道了山裏的蘭花跟家裏的不一樣。於是,我引導學生理解“山中的蘭”與“家中的蘭”有什麼不同?學生對“山中的蘭”的概括是“空谷幽物”。抓住文中這個詞語,來理解爸爸説的話,“蘭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氣,長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經培栽,便成了玩賞的盆景。”結合學習第二自然段,理解“空谷”(第二自然段:我們走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處。那裏有一道瀑布,從幾十丈高的山崖直直垂下,老遠就聽到了轟轟隆隆的響聲,水沫揚起來,瀰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暈出七彩迷離的虛幻。)、“幽物”(我們沿谷底走,便看見有很多野蘭草,盈尺高的,都開了淡淡的蘭花,像就地鋪着了一層寒煙;香氣濃烈極了,氣浪一衝,站在峽谷的任何地方都聞到了。)

理解環境的描寫在文中的作用,理解文中在此對蘭花的描寫,體會“天地自然的原氣”“山野水畔的趣姿”,抓住第十一自然段,進一步探討,理解蘭怎麼就成了“玩賞的盆景”,一經培栽的蘭究竟變成了什麼樣子。理解父親為什麼帶我去訪蘭?要訪的是什麼?只是蘭的品格嗎?使學生明白,“訪蘭”,訪的`是“蘭”的品性,學習“蘭”的精神,學做“蘭”一樣的人。理解“這正是它的不俗處。它不為被人欣賞而生長,卻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長的葉純,開的花純,楚楚地有着它的靈性。”

再次迴歸課題“訪蘭”?討論此處為什麼用的是“訪”?瞭解作者對“蘭”的態度,從而瞭解文章“以蘭喻人”,探討做人處事的道理。最後,以明朝薛網的《蘭花》結束全文。“我愛幽蘭異眾芳,不將顏色媚春陽。西風寒露深林下,任是無人也自香。”這首詩,不正是對課文的最好註解嗎?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在課題的導入上存在問題。我認為,對於遠離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即便是讓學生查閲了資料,學生的理解仍然存在問題,不要給學生過高的估計,否則,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致。如對“蘭”的認識,我們成年人對它知之多少,更何況是孩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shiyongwendang/vkwmv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