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訪蘭教學反思

訪蘭教學反思

在教師在進行訪蘭的教學之後都有怎樣的反思呢?相關的反思內容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訪蘭教學反思,歡迎閲讀

訪蘭教學反思

訪蘭教學反思【1】

在講述這篇課文的時候,我首先板書的是“蘭”,想引導學生交流對蘭花的瞭解,但是,從學生反映來看,學生對這一事物瞭解還是不夠,不能激起同學們的學習興趣。我只好將自己蒐集的資料向學生做一介紹。開課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第二課時,從課題導入重新開始,首先讓學生從課題感知課文內容,學生的回答是:課文要講的是“訪蘭”這件事;從課題上可以看出作者對“蘭”的尊重。因為我們看花常常用的是“賞”而不是“訪”,作者把蘭花當做了人。然後,以課題質疑,問:看了課題,你想從文中瞭解什麼?學生提出的是:誰去訪蘭?到哪去訪?訪到了什麼?結果怎樣?引導學生自讀課文,然後引導交流,檢查學生對自己提出的問題的理解情況。

在反饋的時候,學生説:知道了是我和爸爸一起去訪蘭;知道了我們是去山中訪蘭;知道了山裏的蘭花跟家裏的不一樣。於是,我引導學生理解“山中的蘭”與“家中的蘭”有什麼不同?學生對“山中的蘭”的概括是“空谷幽物”。抓住文中這個詞語,來理解爸爸説的話,“蘭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氣,長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經培栽,便成了玩賞的盆景。”結合學習第二自然段,理解“空谷”(第二自然段:我們走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處。那裏有一道瀑布,從幾十丈高的山崖直直垂下,老遠就聽到了轟轟隆隆的響聲,水沫揚起來,瀰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暈出七彩迷離的虛幻。)、“幽物”(我們沿谷底走,便看見有很多野蘭草,盈尺高的,都開了淡淡的蘭花,像就地鋪着了一層寒煙;香氣濃烈極了,氣浪一衝,站在峽谷的任何地方都聞到了。)

理解環境的描寫在文中的作用,理解文中在此對蘭花的描寫,體會“天地自然的原氣”“山野水畔的趣姿”,抓住第十一自然段,進一步探討,理解蘭怎麼就成了“玩賞的盆景”,一經培栽的蘭究竟變成了什麼樣子。理解父親為什麼帶我去訪蘭?要訪的是什麼?只是蘭的品格嗎?使學生明白,“訪蘭”,訪的是“蘭”的品性,學習“蘭”的精神,學做“蘭”一樣的人。理解“這正是它的不俗處。它不為被人欣賞而生長,卻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長的葉純,開的花純,楚楚地有着它的靈性。”

再次迴歸課題“訪蘭”?討論此處為什麼用的是“訪”?瞭解作者對“蘭”的態度,從而瞭解文章“以蘭喻人”,探討做人處事的道理。最後,以明朝薛網的《蘭花》結束全文。“我愛幽蘭異眾芳,不將顏色媚春陽。西風寒露深林下,任是無人也自香。”這首詩,不正是對課文的最好註解嗎?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在課題的導入上存在問題。我認為,對於遠離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即便是讓學生查閲了資料,學生的理解仍然存在問題,不要給學生過高的估計,否則,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致。如對“蘭”的認識,我們成年人對它知之多少,更何況是孩子。

訪蘭教學反思【2】

不止一次教過《訪蘭》這一課,因為面對的孩子不同,每次的授課經歷不一樣,收穫各不相同。今天,當我再次執教時,感受頗多。

以往,我會按照課文敍述的順序,和學生們一邊讀,一邊思考,一邊交流。感覺課堂是鬆散的,節奏是單一的.。總感覺課堂中少了點什麼。課堂中究竟少了些什麼?少了問題意識的激發與關注。雖然,在進行預習時,強調讓學生提問題,但如何將學生提出的問題作為資源,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卻不曾嘗試。常常是提出的問題在書上睡大覺,講課結束時問上一兩句:“你們的問題都解決了嗎?”孩子們齊刷刷地迴應:“都解決了。”事實讓我很快發現,孩子所説的“解決”背後,“問題”依然存在。

執教本課時,我萌生了一個想法,“讓問題成為點燃孩子頭腦風暴的一個契機。”有了這個想法,我嘗試改變教學設計,順學而教,順勢而導。

上課伊始,在簡單交流文章內容之後,我開門見山:“讀《訪蘭》,你有什麼問題?”孩子們提出了幾個問題:“大家來我家賞蘭,父親為什麼愠怒?父親為什麼不再帶回蘭草?父親為什麼制止我挖蘭草?文中的“味”指的是什麼?為什麼説是訪蘭?……“我將大家提出的問題板書在黑板上,和孩子一起歸納整理,梳理出三個“議題”。

一、父親為什麼“愠怒”?

讀書思考勾畫交流。徐子軍找到了父親的話,揭示了緣由。“蘭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氣,長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經栽培,便成了玩賞的盆景。”反覆品讀,思考“空谷的幽物”與“玩賞的盆景”。

1、聚焦“空谷的幽物”

哪一段話介紹了“空谷”,展現了“幽物”?學生很快找到了課文的第二自然段。研讀“空谷”的環境,想象那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在閉眼中想象,在朗讀中體味。好一個世外桃源!好一個人間仙境!“空谷”不俗,“幽物”不俗。“盈尺高、淡淡的綠煙、香氣濃烈”的“幽物”給學生留下了真切的感官。“天地自然的原氣,山野水畔的趣姿”無需多言,只需要在文字中揣摩,在內心中意會,在朗讀中表達。“清妙、清爽的蘭”給孩子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好一個“空谷的幽物”!

2、品味“玩賞的盆景”

聯繫生活説“盆景”,品“玩賞”。於佳欣説:“盆景是栽種在花盆中,供人們把玩的。為了吸引大家來觀賞,它們經過人工的培植修剪。“野蘭經過栽培之後呢?”“但它確實葉更嫩,花更繁更大了呢!”欣賞盆景的美。

二、文中的“味”指什麼?

“家蘭和野蘭都很美,只是‘味’有所不同罷了。怎樣理解‘味’的內涵?”查字典瞭解“味”的內涵,聯繫課文尋求“味”的答案。孩子們很快理解了“味”在這裏不僅指蘭的“氣味”,還揭示了蘭的“氣質、品格”。提煉家蘭和野蘭的“味”:“甜、媚、俗”“清爽、純樸、有靈性”。

三、為什麼説“訪蘭”?

研讀野蘭的不俗處“它不為被人欣賞而生長,卻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長的也純、開的花純、楚楚的有着它的靈性。”一種敬仰之情藴含其中。學生在朗讀中品出了情,在思考中悟出了理。一個“訪”字將父親和我對“野蘭”的情愫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訪”幽谷之蘭,“訪”心中之蘭,做人當如蘭!

整個教學過程輕鬆流暢,學生從文本提出問題,帶着問題走進文本,帶着感悟解讀文本,自主性、積極性被調到起來。在理解內容之後,迴歸文本,發現語言表達上的奧祕,得言得意又得法!老師教的輕鬆,學生學的愉快。

標籤: 教學 訪蘭 反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zy83w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