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實用文檔 >

關於大學生情緒現狀報告

關於大學生情緒現狀報告

關於大學生情緒現狀報告

關於大學生情緒現狀報告

1. 焦慮

焦慮是指一種缺乏明顯客觀原因的內心不安或無根據的恐懼,預計即將面臨不良環境的緊張害怕,擔憂,焦急混合的情緒體驗,表現為持續性的精神緊張或發作性驚恐狀態。

在這個刺激不斷增多,競爭不斷增強社會裏,大學生處於焦慮的情緒狀態是十分常見的,當他們在學習工作生活各方面遭遇挫折或擔心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事情來臨時,便會產生這種體驗。它是大學生處於應激狀態時的正常反應,適度的焦慮可以喚起大學生的警覺,使之集中注意力並激發鬥志。大學生中常見的焦慮有自我形象焦慮,學習焦慮與情感焦慮。

2. 抑鬱

抑鬱症是一種情感障礙性精神疾病,是狂躁抑鬱性精神病的抑鬱狀態,它也是一種情緒困擾現象,是一種無力應付外界壓力而產生的持續時間較長的消極情緒體驗,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鬱鬱寡歡,沮喪愁苦,失望悲觀,常常伴有孤寂,自卑,厭煩,羞愧等情緒體驗。對大多數人來説,抑鬱只是偶爾出現,為時短暫,但有些人長期處於抑鬱情緒狀態,會發展為抑鬱症,使人生活在悲觀的陰影下。

抑鬱的情緒多具有針對性,性格內向,孤僻,敏感多疑,依賴性強,交際範圍窄,生活挫折多,付出與回報不均衡的大學生經常易產生抑鬱情緒。

3. 憤怒

憤怒是由於客觀事物與人的主觀願望相違背,或因願望無法實現時,人們內心產生的一種激烈的情緒反應,特別是在所遇到的挫折是不合理的,或被人惡意地造成時,最容易產生憤怒。

大學生的情緒情感具有好激動,易動怒的特點,遇事缺乏冷靜的分析思考,這種情緒易使大學生失去自控能力,思維受阻,行動莽撞。

4. 嫉妒

嫉妒是指由於他人在某些方面勝過自己引起的不快甚至是痛苦的情緒體驗。從本質上來講,嫉妒心理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

現代社會是一個崇尚成功的社會,在激烈的競爭當中,有人成功,有人失敗,因為每個人都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別人的嫉妒,或自己本身也在不知不覺中對別人產生嫉妒之心。嫉妒心理在大學生中普遍存在,具體表現為當看到他人學識能力,榮譽甚至身材容貌超過自己時,內心產生不平,痛苦,憤怒等感覺,當別人身陷不幸或處於困境時則幸災樂禍,甚至落井下

5.冷漠

冷漠,即是冷淡漠然,對外界刺激缺乏相應的情緒反應。冷漠是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主要表現為對人懷有戒心甚至敵對情緒,既不與他人交流思想感情,又對他人的不幸冷眼旁觀,無動於衷。

二. 影響大學生不良情緒的原因分析

1. 客觀因素

① 社會環境

近年來,競爭機制開始在社會範圍內普遍適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一些傳統的價值觀念由於受到衝擊開始發生深刻的變化。這些都給社會閲歷尚淺,心理應對和承受能力較弱的學生帶來了很大沖擊,容易引發大學生的心理與行為嚴重失調,使之產生不良情緒。而且隨着大學生面臨社會就業市場競爭的日益加劇,對人才要求高,就業難等問題也使大學生的心理壓力和焦慮程度加重。

② 學校環境影響

由於高考壓力的存在,大多數中學教學依然採用了填鴨式的授課模式和封閉的管理模式。這一方面限制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和人格的完善,不利於其認知水平的發展和情緒的成熟,另一方面又使得相當數量的學生無法迅速適應大學的教學管理模式而產生適應不良,甚至一部分大學生因此而產生嚴重的挫折感,導致長期的情緒低落。更為重要的是高等院校為了適應市場的需要,提高自身辦學水平,培養優秀人才,對學生的學習,綜合素質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並制定了日益完善的考核標準。高校改革不斷深化而帶來的各種獎學金制度,考試淘汰機制以及就業機制,無不衝擊着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影響着他們的情緒。 ③ 家庭因素的影響

家庭經濟狀況,成員關係及變更都會觸及大學生脆弱的心理。一些貧困生由於經濟問題,過早的承擔了生活壓力,又由於缺少社會支持,易產生認知偏差,在同輩羣體中表現為自卑和退縮性行為,並以消極的眼光來審視自己和他人及社會,同樣產生情緒困擾。

家庭的經濟狀況與人際環境,家長的教育內容與方式,對一個人的情緒,情感水平的培養有着非常重要的影響。毫無疑問當今社會對家庭的衝擊較大,各種家庭問題增多,越來越深刻的影響着大學生的情緒。另外,家長對子女過高的期望值或要求對家中子女的心理負擔,使其產生焦慮不安情緒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一些大學生因為害怕不能滿足家長的要求而引發高度焦慮和極度苦悶的情緒反應。

① 不能正確地評價自我

個體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對自我的接受和認可。大學生又缺乏社會檢驗,往往不能正確的認識自我,常常陷入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主觀自我與客觀自我的矛盾之中。許多大學生自我設計不切實際,自我評價過高,忽視自己的缺陷和弱點,預定的目標未達到,失落,自卑,焦慮等情緒就容易滋生。

② 期望值偏高與現實狀況的反差

大學生一般對自己的前途和未來懷有美好的嚮往和設想,成就動機很強,自我期望值很高。然而現實狀況卻不盡如人意,由於各種因素制約,大學生並不能夠輕而易舉達到自己的期望,如果經過更多的努力仍然不能實現願望,就會感到理想破滅,就很容易萎靡不振,情緒低落,產生自我懷疑和不安,並陷入焦慮情緒之中,甚至產生逆反情緒,與社會對立。 ③ 人際交往受挫

大學學習的過程不僅是簡單書本知識的學習過程,更是對社會知識的學習過程,是大學生成人化,社會化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大學生不可避免的需要與人交往,特別的是有的學生進入陌生的環境中,對友誼的需求特別強烈,而一旦期望難以達到,就容易對人際交往採取消極冷漠的態度。當出現心理困擾時,又無人傾訴排解,得不到及時的幫助和治療,就極有可能引發精神上的疾病。

④ 重要喪失

重要喪失是指對一個人有重要價值的方面不能實現或是丟失。重要喪失容易對一個人的心理造成強烈的衝擊,導致失落,焦慮,憤怒,不安等消極情緒。大學生的心理髮展還不成熟,心理承受能力有限,更容易遭受重要喪失的打擊,從而引發情緒問題。

大學期間的重要喪失主要包括以下幾種:一是與個人學業有關的重要喪失,如考試失敗,考級失敗,考研失利等;二是與大學生自我發展有關的榮譽的喪失,如入黨,評優失利等;三是情感方面的重要喪失,如失戀,好友失和或是遠離親人,造成親情缺失等;四是其他重要喪失,如親人去世,家庭發生重大變故等,都對大學生的情緒構成影響,特別是負性生活事件對大學生不良情緒的滋生和蔓延起着不容忽視的作用。

⑤ 依賴性與自主性的矛盾

大學校園為大學生提供了較為自由和開放的環境,大學生逐漸參加到成人社會生活中,與社會成員的交往日益增多,獨立意識日益增強。他們渴望凡事依靠自己的力量,彰顯個人的才能,從而積極參與各種活動。但是大學生心理成熟落後於生理成熟,認知能力落後於活動能力,社會經驗,生活經驗明顯不足,面對紛繁複雜的社會生活,如何處理好個人與社會

理能力差,長期形成的依賴心理一時難以擺脱,使得大學生由不得不從父母那裏尋求幫助,再加上經濟上不能獨立,父母的權威作用又強迫他們去依賴與服從父母,這種獨立性與依賴性的矛盾,是大學生社會化過程較為突出的矛盾,容易導致部分學生對大學生活嚴重不適,處於悲傷,抑鬱狀態。

三. 調控情緒的辦法

1.自我鼓勵法。

也就是用生活中的哲理或某些明智的思想來安慰自己,鼓勵自己同痛苦和逆境進行鬥爭。自我鼓勵是人們精神活動的動力源泉之一,一個人在痛苦、打擊和逆境面前,只要能夠有效地進行自我鼓勵,他就會感到力量,就能在痛苦中振作起來。

2.語言暗示法。

當為不良情緒所壓抑的時候,可以通過言語暗示作用,來調整和放鬆心理上的緊張狀態,使不良情緒得到緩解。比如,你在發怒時,可以用言詞暗示自己"不要發怒","發怒會把事情辦壞的"。陷入憂愁時,提醒自己"憂愁沒有用,於事無益,還是面對現實,想想辦法吧。"等等,在鬆弛平靜、排除雜念、專心致志的情況下,進行這種自我暗示,對情緒的好轉將大有益處。

3.請人引導法。

有時候,不良情緒光靠自己獨自調節還不夠,還需藉助於別人的疏導。心理學研究認為,人的心理處於壓抑的時候,應當允許有節制的發泄,把悶在心裏的一些苦惱傾倒出來。因此,當青年人有了苦悶的時候,可以主動找親人、朋友訴説內心的憂愁,以擺脱不良情緒的控制。

4.環境調節法。

環境對人的情緒、情感同樣起着重要的影響和制約作用。素雅整潔的房間,光線明亮、顏色柔和的環境,使人產生恬靜、舒暢的心情。相反,陰暗、狹窄、骯髒的環境,給人帶來憋氣和不快的情緒。因此,改變環境,也能起到調節情緒的作用,當你在受到不良情緒壓抑時,不妨到外面走走,看看美景,大自然的美景,能夠曠達胸懷,歡娛身心,對於調節人的心理活動有着很好的效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shiyongwendang/pjjrk3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