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實用文檔 >

古詩四首鑑賞

古詩四首鑑賞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接觸過一些比較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按內容可分為敍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等。古詩的類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古詩四首鑑賞,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古詩四首鑑賞

古詩四首鑑賞1

原文:

[唐代]常建

玉帛朝回望帝鄉,烏孫歸去不稱王。

天涯靜處無征戰,兵氣銷為日月光。

譯文及註釋:

譯文

烏孫來漢朝朝聘後,取消王號,對漢稱臣。邊遠地方停息了戰爭,戰爭的煙塵消散了,到處充滿日月的清輝。

註釋

玉帛:古代朝聘、會盟時互贈的禮物,是和平友好的象徵。後代遂有“化干戈為玉帛”之語。

朝回:朝見皇帝后返回本土。

望帝鄉:述其依戀不捨之情。

帝鄉:京城。

烏孫:漢代西域國名,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此處借指唐代的西域國家。

不稱王:放棄王號,即內服於唐朝

兵氣銷為日月光:戰爭的煙塵消散了,到處充滿日月的清輝。

賞析:

邊塞陰大都以詞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滿報國的忠貞或低徊的鄉思為特點。常建的這首《塞下曲》卻獨闢蹊徑,彈出了不同尋常的異響。

這首陰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歎時運,而是立足於民族和睦的高度,謳歌了化干戈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題。中央朝廷與西域諸族的關係,歷史上陰晴不定,時有弛張。作者卻拈出了美好的一頁加以熱情的讚頌,讓明媚的春風吹散瀰漫一時的滾滾狼煙,賦予邊塞陰一種全新的意境。

陰的頭兩句,是對西漢朝廷與烏孫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動概括。“玉帛”,指朝覲時攜帶的禮品。《左傳·哀公七年》有“禹合諸侯幹塗山,執玉帛者萬國”之謂。執玉帛上朝,是一種賓服和歸順的表示。“望”字用得筆重情深,烏孫使臣朝罷西歸,而頻頻回望帝京長安,眷戀不忍離去,説明恩重義浹,相結很深。“不稱王”點明烏孫歸順,邊境安定。烏孫是活動在伊犁河谷一帶的遊牧民族,為西域諸國中的大邦。據《漢書》記載,武帝以來朝廷待烏孫甚厚,雙方聘問不絕。武帝為了撫定西域,遏制匈奴,曾兩次以宗女下嫁,訂立和親之盟。太初間(前104-前101),武帝立楚王劉戊的孫女劉解憂為公主,下嫁烏孫,生了四男二女,兒孫們相繼立為國君,長女也嫁為龜茲王后。從此,烏孫與漢朝長期保持着和平友好的`關係,成為千古佳話。常建首先以陰筆來謳歌這段歷史,雖只寥寥數語,卻能以少總多,用筆之妙,識見之精,實屬難能可貴。

一、二句平述史實,為全陰鋪墊。三、四句順勢騰騫,波湧雲飛,形成高潮。“天涯”上承“歸去”,烏孫朝罷西歸,馬足車輪,邈焉萬里,這遼闊無垠的空間,便隱隱從此二字中見出。“靜”字下得尤為有力。玉門關外的茫茫大漠,曾經是積骸成陣的兵爭要衝,如今卻享有和平寧靜的生活。這是把今日的和平與昔時的戰亂作明暗交織的兩面關鎖的寫法,於無字處皆有深意,是陰中之眼。陰的結句雄健入神,情緒尤為昂揚。陰人用彩筆繪出一幅輝煌畫卷:戰爭的陰霾消散淨盡,日月的光華照徹寰宇。這種理想境界,體現了各族人民熱愛和平、反對戰爭的崇高理想,是高響入雲的和平與統一的頌歌。

“兵氣”,猶言戰象,用語字新意煉。不但扣定“銷”字,直貫句末,且與“靜處”挽合,將上文繳足。環環相扣,愈唱愈高,真有拿雲的氣概。沈德潛詡為“句亦吐光”,可謂當之無愧。

常建的陰作,大多成於開元、天寶年間。他在這首陰裏如此稱頌和親政策與弭兵理想,當是有感於唐玄宗晚年開邊黷武的亂政而發的,可説是一劑鍼砭時弊的對症之方!

古詩四首鑑賞2

原文:

那堪花滿枝,翻作兩相思。

玉箸垂朝鏡,春風知不知。

詩詞賞析:

這首詩的大意是’怒放的春花反而引起我無端的煩惱,相忍的滋味實在讓人受不了。對着明鏡打扮,非但不感到美,反而有玉淚空垂,這一切的一切,多情的春風啊!你知道不知道!換一種説法,就是寫花兒已開滿枝頭,可是見到春花反而引發相思之情,自己淚流滿面,那傳遞住處的春風,可曾告訴我那心上人啊?

首句“那堪花滿枝”,詩一開頭就劈空而來,似情奔湧,似相思爆發,駭人心目,給人以懸念。“那堪”寫詩人相思的程度,表示怎能承受的了。這裏的“那堪”有兩層意思:“我們不妨從兩個層面來理解。先是情人分離兩地相思,本已不堪;繼而,偏偏春色惱人,滿枝鮮花就好像故意在向她挑逗:花如此好,而人呢,卻不能圓!這就慪得她更加不堪,緒新思,一齊迸發花愈好,情愈真;景愈美,思愈切;人愈傷心,花愈惱人,語愈淺而意愈深’《《古今詞論》)。情景互移,於是,墜入‘思悠悠、恨悠悠”的不盡相思之中。“寤寐思服’,輾轉反側’,徹夜難眠。”“‘花滿枝’本是春天景色的典型寫照:大地回春,風光宜人,萬物欣欣向榮,枝頭繁花錦簇正是情人結伴相邀,遊春賞花,留戀春景的大好時光,何以我們的詩人反乎尋常,要炭呼忍受不了呢?讀下去才知道原來是這滿園春色’惹起了她的相思之苦。”

最後兩句“玉箸垂朝鏡,春風知不知?”詩人以面對明鏡梳粧打扮,問春風知道不知道她心中的相思苦淫之情作結,戛然而止,給詩添上了無窮的纏綿悱側的哀傷情調。既寫面對明鏡自已打扮的情景,又抒發了心中無限的相思情―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絃,情意綿綿動人肺腑。對此,裔耀華先生有一段精彩解釋:“朝起臨甓曉粧,不知是鏡中映出了窗外景色,還是照出了她憔悴的容顏,又引起她對影傷懷,禁不住雙雙玉箸簌簸而下,情思百結,莫可名狀:花期雖好,徒奈我一人獨賞?對鏡梳粧,又為誰打扮?無限衷曲,訴與誰聽呢!這不堪承受的一切,終於使詩人呼出:春風啊,你知不知道我相思之苦?親人啊,你曉不曉得我為你憔悴到了這般模樣!’這裏,擬人、借代、雙關、設間,多種修辭手法融為一體,不盡的“春望’之中,説盡了主人公難耐的孤獨淒涼同時也寄託了她無限的寂寞與企望。”

在“夫為妻綱”的封建社會裏,一個唐代身為樂妓、女冠而又才情不凡的女詩人,雖然憑藉她的美麗聰慧和才情風度能夠得到文人才子的讚賞和青睞,但她卻像是無根依附的浮萍,她早已失去了追求個人幸福的根基,儘管她大膽執著地追求美好愛情生活,但最終卻難以逃脱悲劇的命運,她用手中詩筆,寫下了許多自己情感上的挫折與失意。

古詩四首鑑賞3

古詩原文

襄陽行樂處,歌舞白銅鞮。

江城回綠水,花月使人迷。

山公醉酒時,酩酊高陽下。

頭上白接籬,倒著還騎馬。

峴山臨漢水,水綠沙如雪。

上有墮淚碑,青苔久磨滅。

且醉習家池,莫看墮淚碑。

山公欲上馬,笑殺襄陽兒。

譯文翻譯

在襄陽行樂之處,至今猶有人歌舞《白銅鞮》之曲。

漢江之澤水迴繞着江城,襄陽之花容月色實在是令人着迷。

晉人山簡醉酒之時,在高陽池醉態可掬。

他頭上反戴看白接籬之帽驪在馬上,樣子實在是可笑。

峴山依着漢江,水綠如碧,沙白似雪。

山上有紀念羊枯的墮淚碑,上面的字己久為青苔所沒,看不清楚了。

姑且在習家池覓得一醉,不去山上看墮淚碑了。

也學一學山公欲上馬的醉態,讓襄陽小兒也笑上一笑。

註釋解釋

襄陽曲:樂府舊題。《樂府詩集》卷八十五列於《雜歌謠辭·歌辭》。王琦雲:“《襄陽曲》,即《襄陽樂》也,《舊唐書》:《襄陽樂》,宋隨王誕所作也。延始為襄陽郡,元嘉二十六年仍為雍州。夜聞諸女歌謠,因作之。其歌曰:‘潮發震陽來,暮至丈提宿。丈提諸女兒。花豔驚郎目。’”

白銅鞮:歌名。相傳為梁武帝所制。一説為南朝童謠名,流行於襄陽一帶。

山公:即山簡。晉代人,字季倫。“竹林七賢”之一山濤之子,曾任徵南將軍,鎮守襄陽。但他不理政務,只知飲酒遊樂,故時人編了首《山公歌》。後成為流行在襄陽一帶的一首兒歌。這首歌詼諧有趣,廣為流傳,常被遊歷襄陽的文人墨客所引用。

白接籬:白色的頭巾。山簡每喝醉了酒,總是倒戴着頭巾,倒騎着馬回家。

水綠沙如雪:一作“水色如霜雪”。

墮淚碑:在襄陽峴首山。這裏用羊祜的典故。

習家池:又名高陽池,位於湖北襄陽城南約五公里的鳳凰山(又名白馬山)南麓,建於東漢建武年間。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734年)李白遊襄陽時。根據裴斐《李白年譜簡編》,時李白三十四歲,遊襄陽,識韓朝宗,有《與韓荊州書》《襄陽曲四首》等作。

詩文賞析

李白在襄陽所寫的這組詩,既可見其性情,又可見其詩風。在襄峴漢水的背景之下,一個懷着未醉之心的醉翁形象,栩栩如生。

組詩之第一首。這裏的“白銅鞮”當指漢水在襄陽段的堤壩。這是襄陽羣體娛樂的地方。江城被綠水環抱,襄陽的花,襄陽的月,真是迷人。讀着這首詩,眼前就會浮現出一個場景,在月圓花好的夜晚,人們在江水邊的長堤上載歌載舞,多麼熱鬧多麼生動傳情。面對此情此景,詩人和讀者不能不忘我地陶醉在其中。這一首第三句在格律上有“失粘”之嫌,説明李白寫詩並不受格律的嚴格約束。

組詩之第二首。這是描寫一個歷史人物的醉態,這個人叫山簡。山簡是晉大將,性情豪放,酒醉後常反戴帽子倒騎馬。酒醉後的人物神態生動活現,在陽光下,繫着白頭巾,倒着騎馬,非常有趣。此詩活靈活現地塑造了一個醉態可鞠的人物形象。

組詩之第三首。峴山、漢江、水色、沙色、山上的墮淚碑以及碑上的青苔,碑上被磨滅了的碑文等等物景,平實道來,沒有雕飾,其中自有詩人對世事滄桑的感慨。山依舊,水仍綠,碑尚在,唯有碑石上生了青苔,碑文已被磨滅,其寓意就是時間的長河能淹沒一切。

組詩之第四首:習家池邊舊有鳳泉館、芙蓉台、習鬱墓,羣山環抱,蒼松古柏,一水涓涓,亭台掩映,花香鳥語,風景清幽,自古常有騷人墨客來此詠詩作賦。西晉永嘉年間鎮南將軍山簡鎮守襄陽時,常來此飲酒,醉後自呼“高陽酒陡”,唐代孟浩然曾感歎:“當昔襄陽雄盛時,山公常醉習家池。”墮淚碑是為了紀念西晉羊祜而立的。羊祜生前都督荊州諸軍事,駐襄陽。羊祜死後,其部屬與當地百姓在峴山羊祜生前遊息之地建碑立廟,每年祭祀。見碑者莫不流淚,杜預因而稱此碑為墮淚碑。酒醉了,墮淚碑也不去看了,欲上馬而又上不了馬,襄陽的小孩子們看着笑了。酒醉以後,人就不會有什麼愁苦。“莫看”,“且醉”二句 ,是痛苦的瀟灑。

古詩四首鑑賞4

古詩原文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連袂行。

唱盡新詞歡不見,紅霞映樹鷓鴣鳴。

譯文翻譯

春江月出大堤坦平,堤上女郎牽手前行。

唱盡新詞情郎不見,紅霞映樹鷓鴣啼鳴。

註釋解釋

連袂(mèi):猶聯袂。晉葛洪《抱朴子·疾謬》:“攜手連袂,以遨以集。”袂:指衣袖。

歡:古時女子對所愛男子的愛稱。

映:《樂府》作“影”。鷓鴣(zhègū):鳥名。為中國南方留鳥。古人諧其鳴聲為“行不得也哥哥”,詩文中常用以表示思念故鄉。

詩文賞析

民歌中,情歌一類數量很多。它不僅有較高的審美娛樂價值,而且也起到實際的愛情橋樑的作用。在我國西南民間,對歌的風俗自古很盛。劉禹錫謫居巴楚間的詩作中就有這種民俗的描寫,這首《踏歌詞》就是。踏歌是不用伴奏、踏地以為節拍的徒歌,是民歌的一種唱法。劉禹錫居夔州時創作了《踏歌詞四首》,這是第一首。

開篇以景起興。春江水漲,幾乎平堤。尤其在月下,堤面和江面都明晃晃連成一片,更給人水與堤平的感覺。“大堤平”三字,不僅寫出江水上漲,大堤平寬,還寫出月色的皎潔。就在這樣的春江花月夜,堤上走着成隊的“女郎”。她們都是生在村野的民間姑娘,是趁月圓之夜“踏歌”來的。她們初來的情態是彼此偎靠連袂而行,既興奮,又含幾分嬌羞。一二句寫“春江月出”,是暮色;三四句寫到“紅霞映樹”,是拂曉,其間有較長的時間跨度,省略了一些情事。從三句的“唱盡新詞”和“歡”等字樣看,省去的正是“新詞宛轉遞相傳”的對歌的情景。民間對歌,詞兒大多是即興新編,言為心聲,所以是“新詞”。“歡”則是女方所悦的男子,即對歌的另一方。歌聲一起,姑娘們最初的嬌羞立即被趕跑了,到後來,新詞唱盡,便與所歡相就。所以同組第三首《踏歌詞·新詞宛轉遞相傳》就寫道:“月落烏啼雲雨(指男女私情)散,遊童陌上拾花鈿。”在這樣美麗的夜晚並非十全十美,有人找到情侶,同時也有人找不到。三四句正是這樣一個特寫的鏡頭。它表現的並不是全部的女郎而是其中的某一個。在別人都憑歌聲為媒介而會到自己所“歡”的時候,她卻是“唱盡新詞歡不見”,嚐到了失望的滋味。但她仍舊懷着希望,一直等到“紅霞映樹”的早晨。小夥子最後是否來了,“鷓鴣鳴”聲似乎有所暗示。然而終究是個謎,有兩種猜法。鷓鴣雄雌和鳴,也許暗示姑娘終於等到了自己的心上人。但也可以是相反,這雙雙鳥兒和鳴之聲反襯出她的煩惱。不光這結尾有些撲朔迷離,第三句省略的主詞也有解作女郎全體的。從而這就成了一個很離奇的夜晚——小夥子們都沒有來,姑娘們都有些不堪。總之,由於使用了省略和暗示的語言,使得此詩意境靈活,不易確指。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詩寫出了妙齡中的女郎對愛情失望而有所期待的心情。

古詩四首鑑賞5

羣山以延想,吾獨閔乎嶺中。彼嶺中兮何有,

有天含之玉峯。殊閟絕之極顛,上聞產乎翠茸。

欲採之以將壽,眇不知夫所從。大淵藴藴兮絕嶘岌岌,

非梯樑以通險,當無路兮可入。彼猛毒兮曹聚,

必憑託乎阻修。常儗儗兮伺人,又如何兮不愁。

彼妖精兮變怪,必假見於風雨。常閃閃而伺人,

又如何兮不苦。欲仗仁兮託信,將徑往兮不難。

久懹懹以惋,卻遲迴而永歎。懼大靈兮不知,

以予心為永惟。若不可乎遂已,吾終保夫直方。

則必蒙皮篻以為矢,弦毋筱以為弧。化毒銅以為戟,

刺棘竹以為殳。得猛烈之材,獲與之而並驅。

且舂刺乎惡毒,又引射夫妖怪。盡羣類兮使無,

令善仁兮不害。然後採梫榕以駕深,

收樅橞兮梯險。躋予身之飄飄,承予步之。

入嶺中而登玉峯,極閟絕而求翠茸。將吾壽兮隨所從,

思未得兮馬如龍。獨翳蔽于山顛,久低迴而愠瘀。

空仰訟於上玄,彼至精兮必應。寧古有而今無,

將與身而皆亡。豈言之而已乎。

標籤: 四首 鑑賞 古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shiyongwendang/gv29o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