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實用文檔 >

關於《只有一個地球》教學反思

關於《只有一個地球》教學反思

關於《只有一個地球》教學反思

關於《只有一個地球》教學反思

《只有一個地球》教學反思1

《只有一個地球》首先講地球的美和小時,把地球比作一葉扁舟,讓學生通過這一比喻,明白地球像一葉小舟,行駛在茫茫宇宙中,而這葉小舟上載着60多億人,人類的安危全繫於這葉小舟,如果人類在這“生命之舟”上任意破壞,後果則不堪設想。

地球這個生命之舟將不復存在,而人類就更無處容身了。因而人類更應該精心保護地球,對課文的理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接着課文講到人類對可再生資源的破壞時,為了淋漓盡致地揭露人類給地球造成的危害所在,我從“一系列”這個詞着手分析,我根據課文內容讓學生進行句子的練習,以此來體會用詞的精妙所在:我是____資源,____可以不斷再生,長期給人類作貢獻的。

可是,由於人類的破壞,我____不能再生,____造成____生態災難。如____、____。這樣的練習多了,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一種模式,學會使句子的表達更具體生動。此練習答案的多樣化無疑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

然後課堂上教師和學生讀書,讓課堂上生動活潑,趣味盎然,通過讀洋溢着師生情,形成一種“相似的和諧的振動”。情生趣,趣激學,在師生讀書的過程中,學生學習情緒高漲,練習讀書十分投入,其表現欲、好勝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在不知不覺中,課文讀得流利了,讀得有感情了。我們平時有效實施語言文字訓練,需要紮紮實實體現在每一課的教學中,使學生領會其博大精深,進一步發展祖國的語言文化。讓我們的語文課堂不但具有人文性,而且具有工具性,不失“語文味”,這將是我們語文教師的不懈追求。

最後,讓學生拿起筆寫了關於保護環境的作文,學生都認識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決定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做環保小衞士。

《只有一個地球》教學反思2

《只有一個地球》這是一篇説明性的文章,其教學的重點應是引導學生在自主閲讀的過程中領悟“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我想在本節課中努力體現新的教學理念,但是,“粉墨登場”之後,我反觀整個教學過程,我總覺得丟了點什麼。現就這課作以下幾點教學反思,與大家切磋:

1、在教學中,我根據教材特點,採用了變序教學的方法,抓住“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這一句中心句直奔主題,再輻射全文,避免了瑣碎的、按部就班地講解課文,同時讓學生自主讀書,邊讀邊劃,為學生創造了一個寬鬆的、自由的與文本直接對話的空間,尊重學生獨特的理解與思考,所以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發表的意見也比較全面和獨到。

2、能較好地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突破重難點,如:讓學生體會地球的可愛時,在學生讀了句子有了理性的認識後,再輔以課件演示,就更加形象地展示了地球的可愛、美麗,使學生對地球媽*的感性認識更加豐富生動,這時再次讀文,理解和朗讀就非常到位了。

3、在學生充分理解了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適時的補充有關知識:我國的森林資源危機及我國耕地面積減少的原因,這使學生心靈上受到了震撼,加深了對文章的感悟,接着我出示我國生態環境的幾個數字及我國主要資源人均佔有量在世界144個國家的排序,這更讓學生深深地感悟到宇航員發出“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歎的意義了。這時學生在前面深刻感悟的基礎上,感情的抒發水到渠成,同時自然地引用課前閲讀的資料故事發散地從我們身邊環保、生活實際來談體會,這一環節給予了學生開闊的思維空間,使學生在情感上和作者產生共鳴,因而“我們只有一個家園一一地球,精心保護它吧!”終於成了所有學生的呼聲。最後的拓展延伸,讓學生整理蒐集到的有關地球奧祕的資料,辦一份小報,這樣不僅拓寬學生的課外閲讀,而且也培養了學生蒐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不過回想起這一節課,也有一些遺憾:

1.學生理解宇航員説的這句話不夠全面,學生回答的面有點窄,而我也沒加以適時引導,這證明課前備課不夠充分。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訓練還不夠。指導學生朗讀這類作品,除了同朗讀敍事性作品一樣要注入自己的感情以外,還要注意行文的嚴謹,表達出這類作品的邏輯力量。如,“不錯,科學家們提出了許多設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但是,這些設想即使能實現,又有多少人能夠去居住呢?”讀這段話,“但是”之前為一個層次,可用較平直的語調,把“設想”讀得稍重一點,以強調這僅僅是設想;“但是”要強調,以引起人們注意“但是”之後的內容,“即使”可強調,使人們感到,這種設想能否實現還是未知數,“又有多少人”稍加強調,以便使人們意識到,即使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了移民基地,能去居住的也只是極少數人。

3.合作學習能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參與學習以及表現自我的機會。就我們班級現狀:有六十多人,在開展學習過程中,老師提出一個問題,舉手者數十人。只有一人有幸發表高見,其他人則無露臉的機會。開展合作學習,可化整為零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參與和交流的機會。能搭起展示才華的舞台,使學生感到有被人尊重的愉悦機會。但也有着不完善的地方,比如時間的分配,小組時間的不均衡,小組成員能力水平的差異等等,決定了我今後將會更加努力去探索、完善。

《只有一個地球》教學反思三

各位領導、老師們:

大家好!非常感謝給我提供這樣一個鍛鍊和學習的機會。説句實話,自接到這個任務之後,我心裏一直在打鼓。因為借班上課,面對一羣自己一點兒都不熟悉的學生,想上一節好課,我還沒有這麼大把握。

《只有一個地球》是十一冊第三組的一篇科學知識説明文。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可是許多人對地球瞭解甚少,不注意保護它,這篇課文就告訴我們這個地球是怎樣的、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它兩個問題。文章雖然只是科學小品文,可卻洋溢着作者滾燙的情感,為地球的現狀而沉重,為地球的命運而擔憂,為地球的遭遇而憤慨,為地球的前途而吶喊。教學時,只有緊扣這種人文環境,才能把學生內心最美好的東西激發出來,同時,也使他們的語言豐富起來。課前,結合新課程理念,經過反覆的思索,我給這節課定了一個指導思想: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促進者、合作者的角色,重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掌握方法。因此,我精心設計瞭如下教學步驟:一是速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二是集體交流讀書心得,引導感情精讀最打動自己心絃的段落,教師抓住重點,適時點拔,引導突破難點;三是引導學生將自己的獨特感受用一兩句話寫下來,以內外文本。上課時,結合課文和學生實際,我努力體現以下教學理念:

一、做平等的合作者。課堂上,我全身心融入到學生中去,與學生一起交流、一起活動,真正充當一個平等的合作者,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與學生一起共建一個快樂、和諧、發展的課堂氛圍。

二、摒棄煩講宂析、環環緊扣的教法,真正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特點。整篇課文我只提了“讀了這篇課文,你的心情怎樣?”這個問題貫串課堂始終,它直接觸動了學生的情感,把學生的內心感受全部引發出來,起到牽一髮而動全篇的效果。這個問題的空間很大,學生完全可以展開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心靈去體會,真正當家做主”。

三、體現以讀代講的特點。我把大量的時間都讓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研讀、去品味、自理解、去感受、去跟文本進行個性化的對話,我只在必要時給予啟發或點撥,努力體現以讀為本,以讀悟情這一閲讀教學讀的本質特徵。

四、以感情為主線構築對話的流程,努力避免常識課的嫌疑。語文課中“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維目標的融合,感情是一個不錯的平台,俗話説動人心者,莫不動於情,課堂上的40分鐘是教師激情燃燒的歲月,教師教學不僅要重視知識的傳授,還應重視學生的情感活動。因此在課堂上,我一方面努力讓自己的語言充滿美感,讓優美的語言傳達語文的美麗,使學生自己與語文殿堂更接近;另一方面,通過充滿強烈抒情色彩的導語創設情境,使學生沉浸在對地球真摯的愛和對人類的憂患這種美好的情感之中。

五、對課文語言進行必要的咬文嚼字和字斟句酌,努力烹製出一堂語文味十足的課。如“生態災難”一詞 ,雖然平平淡淡,貌不驚人,但卻寫盡了“只有一個地球”的全部憂患和震憾,如果不加品味,其中的信息、形象、情感、意藴難以生成,怎麼品味?我先是讓學生説説自己瞭解的某種生態災難,然後聲情並茂的朗讀每天發生在我們地球上的污染數據,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字、詞、句、篇將語文和人文牢牢地粘在一起,還有最後設計讓學生動手寫感受的環節,以促進學生將課文語言內化,提高語言實踐能力。因為新課標指出:語文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不能因為強調了人文性,就淹沒了工具性;也不能重視了工具性而放棄人文性。語言文字是文化載體,在教學過程中,只有讓學生觸摸語言、感受語文、使用語言,才能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從而使情感受到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40分鐘的時間轉瞬就過去了,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後,我的心卻怎麼也輕鬆不起來。儘管在上課之前對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都做了十分詳盡的預設,儘管很想在一堂課中把各種新的思想、新的理念融注進去,可真正面對起課堂上的生成因素,我還是舉步難艱,效果不如人意,還望諸位提出寶貴的批評意見,以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謝謝大家!

《只有一個地球》教學反思四

《只有一個地球》是一篇説明性的文章,其教學的重點應是引導學生在自主閲讀的過程中領悟“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課文通過介紹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人類活動的範圍很小、地球所擁有的自然資源有限而又被不加節制的開採或隨意毀壞後沒有第二個星球可供人類居住這幾個方面,使學生從中感悟到人類的選擇只有一個,那就是精心保護地球,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基於現在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對宇宙與地球感性認識很淺顯。而對文章內容沒有一個很深的瞭解是很難在情感上產生與作者那樣的共鳴的,學習時體會也不深刻。因此首先我組織學生在課前收集閲讀有關宇宙與地球的有關書籍資料等,併為學生提供地球的奧祕的相關網站,充分的讓學生通過資料去感受。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在語文教學中,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理念不僅強調了學習方式的變化,而且,強調了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學生。《只有一個地球》一文是緊緊圍繞“地球的樣子”“地球小、人類活動範圍小”“地球所擁有的自然資源有限”和“當地球資源枯竭時,沒有第二個星球可供人類居住”這幾個方面介紹的,教學時,我充分讓學生去自主閲讀,自主探究,自由談體會和感受,使學生在讀中感悟,在思中質疑,在議中交流,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又做到時時在進行切實的語言訓練。

在學生充分理解了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適時的補充有關知識:我國的森林資源危機及我國耕地面積減少的原因,這使學生心靈上受到了震撼,加深了對文章的感悟,接着我出示我國生態環境的幾個數字及我國主要資源人均佔有量在世界144個國家的排序,這更讓學生深深地感悟到宇航員發出“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歎的意義了。這時學生在前面深刻感悟的基礎上,感情的抒發水到渠成,同時自然地引用課前閲讀的資料故事發散地從我們身邊環保、生活實際來談體會,這一環節給予了學生開闊的思維空間,使學生在情感上和作者產生共鳴,因而我們只有一個家園一一地球,精心保護它吧!終於成了所有學生的呼聲。

最後的拓展延伸,讓學生整理蒐集到的有關地球奧祕的資料,辦一份小報,這樣不僅拓寬學生的課外閲讀,而且也培養了學生蒐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不過回想起這一節課,也有一些遺憾,學生理解宇航員説的這句話不夠全面,學生回答的面有點窄。

《只有一個地球》教學反思五

一、精選訓練點

一篇課文就是一個語言文字的大千世界,字詞句篇,語修邏文各種語言現象無處不在。在講課時,我們不能貪多求全,詞詞講,句句説,這樣會違背學生語言發展的實際水平,破壞課堂教學有限的容量。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主導全都滲透在語言文字裏,對語言文字訓練越準確,對文章主旨就把握得越深刻。《只有一個地球》在講地球的美和小時,把地球比作一葉扁舟,我選擇“扁舟”一詞作為訓練點,讓學生通過這一比喻,明白地球像一葉小舟行駛在茫茫宇宙中,而這葉小舟上載着60多億人,人類的安危全繫於這葉小舟,如果人類在這“生命之舟”上任意破壞,後果則不堪設想。地球這個生命之舟將不復存在,而人類就更無處容身了。從“扁舟”這個詞中,我們不難看出地球的“飄搖不定”,從中體會出了地球的容易破碎。因而人類更應該精心保護地球,對這一講詞語的深刻領悟無疑為課文中心的理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巧設訓練法

課文講到人類對可再生資源的破壞時,為了淋漓盡致地揭露人類給地球造成的危害所在,我從“一系列”這個詞着手分析,什麼叫“一系列”就是連鎖反應,體會生態災難的危害所在,從而意識到環境保護的燃眉之急。

我根據課文內容讓學生進行句子的練習,以此來體會用詞的精妙所在:我是()資源,()可以不斷再生,長期給人類作貢獻的。可是,由於人類的破壞,我()不能再生,()造成()生態災難。如()()。這樣的練習多了,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一種模式,學會使句子的表達更具體生動。此練習答案的多樣化無疑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

三、精選片段練讀

課堂上讓學生比賽讀書,讓學生替老師比賽讀,讓課堂上生動活潑,趣味盎然,通過讀洋溢着師生情,形成一種“相似的和諧的振動”。情生趣,趣激學,在師生比賽讀書的過程中,學生學習情緒高漲,練習讀書十分投入,其表現欲、好勝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在不知不覺中,課文讀得流利了,讀得有感情了。

我們平時有效實施語言文字訓練,需要紮紮實實體現在每一課的教學中,使學生領會其博大精深,進一步發展祖國的語言文化。讓我們的語文課堂不但具有人文性,而且具有工具性,不失“語文味”,這將是我們語文教師的不懈追求。

《只有一個地球》教學反思六

在接觸了小學教學以後,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學生需要有充足的時間去感受去表現。在課堂上要做到或者是做好這一點,我覺得讀是很好的途徑。而在聽了白健橋老師的《只有一個地球》後,指導學生如何去讀、去領會這方面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師:“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個球體叫地球,我們除了可以稱它為地球之外,還能稱它為什麼?”

生:“生命的搖籃,地球村,母親……”

指生讀課題,在讀中融入自己對地球的認識,並把自己的認識傳遞給其他同學。

從剛一進入課堂,白健橋老師就把學生帶入自己在讀中領會的情境中,讓學生能主動的進入課文,從自己的角度去體會,去學習。

師:“想不想去看看太空中的地球?地球給你什麼感覺?”

生:“美,渺小。”

指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並指出應怎樣融入自己的感情。

師:“地球像母親,那我們在讀的時候應懷着一種怎樣的感情呢?”

生:“感激,尊敬……”

就這樣輕輕一點,便讓學生很快的掌握住了感情基調,並很快的融入其中。同時,白老師在組織教學語言中也是下了一番功夫,有他的成功之處的。特別是環節間的過渡語,用的很自然,很巧妙。如:

1:“地球是美麗的,卻又是脆弱的;地球是渺小的,但他的胸懷又是廣大的。那人類又是怎樣對待這位偉大的母親的呢?大家看了3,4段,你從中體會到什麼?”

生:“地球無私的把資源提供給人類,人類卻肆意破壞,使很多資源不能再生……”

2:“大家的事例也看出人類對地球的破壞都受到了大自然的懲罰,所以,破壞大自然也就是在毀滅人類自身,為了避免這些慘劇的發生,我們應該怎樣?”

老師的語言對學生起到示範和引導的作用,語言到位而又有節奏,很容易讓學生接受,進而更好的去配合老師。

注重學生有感情的朗讀,體會地球的美麗,以及環節間巧妙的過渡語,這些在這節課中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白老師讓學生利用課餘時間自己蒐集資料,並在課堂上進行了一場小小的辯論賽,這不僅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他們的知識,也促進了對課文的學習以及口頭表達能力的提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shiyongwendang/8v497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