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實用文檔 >

小學語文國培學習心得體會

小學語文國培學習心得體會

小學語文國培學習心得體會

小學語文國培學習心得體會

小學語文國培學習心得體會(一)

參加20xx年“國培計劃”初中語文的學習,我很受啟發,現將自己的學習心得總結如下:

一、關於閲讀教學

閲讀是蒐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我的收穫:

1、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學生鑽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不應完全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代替個人閲讀,或遠離文本過度發揮。

2、培養學生廣泛的閲讀興趣,擴大閲讀面,增加閲讀量,提高閲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優秀的閲讀材料。

我的打算:

1、在文本教學方面,精心準備,研究學情,深入閲讀文本 ,結合教學實際選取文本的解讀角度,以幾個主問題帶動學生對整個文本的理解。簡化教學內容,爭取一課一得。注重閲讀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閲讀,利用閲讀期待、閲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閲讀質量。

2、在課外閲讀方面,首先,結合實際學情,加強對學生課外閲讀的指導,借鑑廣東吳海寧老師提出的六個積累模塊即:我知道(文章出處板塊);我理解(文章理解板塊);我賞析(精彩賞析板塊);我想説(讀後心得板塊);五我會寫(仿寫板塊);我積累(好詞共賞板塊 )。切實提高學生的閲讀品位和閲讀能力。其次,積極開展各種課外閲讀活動,創造展示與交流的機會,每週拿出一節課作為“好書推介會”,請學生交流閲讀體會並推薦優秀的閲讀材料。每週再拿出一節課來做“主題閲讀”。以讀一讀、談一談、背一背、寫一寫的形式,力爭取得實效,營造人人愛讀書的良好氛圍。

二、關於寫作教學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 我的收穫:

1、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注重培養學生觀察、思考、表現、評價的能力。要求學生説真話、實話、心裏話,不説假話、空話、套話。

2、激發學生展開想像和幻想,鼓勵寫想像中的事物。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

3、寫作教學應抓住取材、構思、起草、加工等環節,指導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

我的打算:

1、培養興趣入手激發寫作慾望。 興趣是推動學生求知的一種內在力量。我國古代教育 家孔子説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透徹地説明了興趣的重要性。培養作文興趣是不斷地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前提。

2、指導學生觀察生活熱愛生活尋找寫作靈感。生活是寫作的源泉一切寫作素材都來自於生活。生活中許多不經意的小事得都是值得一寫的。而作文無非是把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思、所感用文字的形式寫出來。

3、將寫作教學與閲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結合起來,以讀促寫、以説促寫,在讀中借鑑技巧,啟迪智慧;在説中拓展思維,獲得靈感。讓讀、説、寫相互結合、相互促進。

4、改變作文批閲方式。以魏書生的作文教學法為主線,每篇作文由學生先互批,然後教師再批閲。在互批過程中,學生欣賞語言、借鑑技巧、規避不足。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還可以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培養寫作興趣,可謂一舉多得。而教師的批閲,可以讓學生在比較中,獲得更為深入和理性的思考,提升為文的品格。

以上是我在此次學習中感受最深的兩點,我很珍惜這次學習機會,打算再學習一遍,相信還會有更大的收穫。

小學語文國培學習心得體會(二)

11月我帶着一顆忐忑不安的心情開始參加學習國培教育,因為我教二年級數學語文,工作壓力非常大。而且自己年令也大了。很有一些顧慮心理上也有一些抗拒。

其我內心深處非常渴望知識。帶着真誠的心來參加小學語文國培培訓。

在這次培訓的過程中我聆聽到多位教育專家的生動、形象、精彩的講座,提高了自己對課標的理解,在閲讀、習作、綜合學習、語文實踐等教學中的疑惑也豁然開朗。同時我也深深地感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我會細品所學,把本次培訓的所學、所感、所得用於教學實踐中。使我充分認識到,作為一名教師,從心底熱愛自己從事的教育工作。既然以教育事業為生,就要做好本職工作,就要通過不同的渠道不斷吸取新知識,不斷的學習,做一名學習型的教師。網絡學習給我提供了這樣的機會。使我有了很大的收穫。

從專家學者的講座中明白,注重對學生的教育,啟發學生親其師,信其道,不斷創設一個傳道、授業、解惑的和諧氛圍。在學習中受到啟發我們要教育好學生,就要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學生才能在向師性的驅動下健康成長。只有這樣,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可能性才會更高,落實好素質教育才能水到渠成。

常説磨刀不誤砍柴工,此理一點不假。通過參訓,我從名師專家的教導中領悟到,教材是學本而不是教本,教材是藍本並非聖旨;教改勢在必行而非雁過無跡,教改是循序漸進而非一蹴而就。學生之所以如牛一般攆不動,是因為我們沒有用綠草去喂。學生之所以遠離我們,是因為我們沒有把他們看做自己的孩子。也就是説,我們奢望不了天上掉下教育教學的餡餅,但是我們可以一切從實際出發,以學生為本,以教材為源,把培訓化作動力。如果我們用心尋找到各種教育教學資源交叉的點,那個點即是開啟學生心智的金鑰匙,進而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那麼,無限的知識將迎着方法之刃而解。

下面我就如何設計好低年級語文閲讀教學談幾點自己的心得:

兒童步入小學就意味着閲讀成為學生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實現這一跨越必將對它們日後的閲讀,包括閲讀興趣、閲讀能力、閲讀習慣等產生深刻的影響。根據《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階段目標,一年級的閲讀教學應着重落實以下幾方面的目標:一年級的閲讀教學應注重落實以下幾個方面的目標:

第一,喜歡閲讀,感受閲讀的樂趣。

第二,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切實過好認讀關,體會文中的感情和語氣。

第三,藉助讀物中的圖畫閲讀,瞭解課文中的意思,並達到樂於與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的目的。

四,感受語言的優美,積累自己喜歡的詞句。要順利達到以下目標,我覺得作為教師的我們一貫採取以下策略。

1、加強認讀,逐步提高

入學前學生的認識的字都很少,入學一段時間後,他們就逐漸能借助漢語拼音認讀生字,從而為閲讀奠定了一點基礎。但由於低年級學生缺乏注意分配能力,所以,即使課文中沒有生字,好多學生也會一字一頓地讀,或者回讀,難形成連貫的語流。因此教師應把“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作為教學重點。課堂上要捨得花時間,讓學生一遍一遍地讀,可以採用自由讀、同桌互讀、指名讀等多種方式。對於較難讀的句子,教師可示範甚至領讀。讓學生在實踐中領悟,習的經驗,切實過好認讀關,從一字一字地讀到以詞或以詞組為單位進行閲讀。

2、感受樂趣,啟發對話

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加工處理課文的符號信息,與課文和作者對話交流,受到課文豐富內涵的影響。於是學生體會到閲讀可以跨越時空,將世界各地的風光盡收眼底,將古今中外的人物一一道來,其樂無窮。漸漸地,這種閲讀的樂趣轉化成需要,而需要又是人進行實踐活動的原動力,是學生閲讀積極性的源泉。因此?語文課程標準?把 “喜歡閲讀,感受閲讀的樂趣”作為低年級閲讀教學目標的第一條。可見低年級閲讀教學必須從激發閲讀興趣開始。然而文字畢竟是抽象,對初學兒童來説容易產生畏難情緒,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藉助課文插圖、實物、音響手段等,讓學生帶着問題、帶着猜想、帶着嚮往進入閲讀,啟發學生與文本對話。

3、自主閲讀,感受語言

學生主體性發展的過程是在教育影響下與客體環境積極的相互作用中主動建構的,而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又使體驗、感悟這種心智活動成為可能。因為閲讀是一種個體行為,學生是閲讀主體,是閲讀行為的發行者和操作者,而且自始至終決定着閲讀的目的、任務、方式和效果,所以學生在興趣的激發下理應始終處在積極主動的位置。

總之,本次培訓收穫的不僅僅是專家們講解的內容,同學們在一篇篇教學設計中迸發出來的光芒。還有不曾謀面同學們真摯的友誼。更是一種理念,一股動力。我會抓住這次機遇,在今後的工作中,將樹立終身學習的觀點,努力實踐,在教學崗位上積極進取,鋭意創新,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shiyongwendang/7gll7v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