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哲理作文 >修養作文 >

文化修養的作文通用6篇

文化修養的作文通用6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作文可分為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文化修養的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文化修養的作文通用6篇

文化修養的作文1

每個人都想成為一個有修養的人,要成為有修養的人,最好是從小就開始培養好的習慣。一個人在一生的道路上會犯一些小毛病或小錯誤,一點毛病和錯誤不犯的人是不存在的。小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更會出現這種現象。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要不斷的提醒,不斷的灌輸正確的思想。給孩子創造一個文化氛圍的環境,使之健康的成長,成為有修養的人

如果能從書中不斷地吸取營養,則童年不荒廢青年成長的更好。

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自然增長科學知識。文學作品能提高文學修養。還有一些人文哲理的書,其中有為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道理也極值得品味。

書中自有黃金屋,多讀書,多讀世界名著,可以改變人生價值觀。讀書要有計劃,完成目標要有詳細計劃,不能空想,不能白讀書。多讀名著,多學學大作家的手法。如果感到寂寞了就要多讀書。通過讀書體味讀書的快樂。

書讀多了自然而然的寫作能力也提高了。女兒小的時候經常讀一些書,在讀書的時候抄寫一些書中的段落。我對女兒説抄寫太麻煩了,太費時間了。女兒説經過這樣的過程之後,以後寫作文時,那些好的描寫,好的句子就會自動地跳出來。讀書要認真,要用心讀,要讀進去。人要進入文章之中。切記不可走馬觀花,不能只圖看故事,看熱鬧而去讀書。

讀書時要做恰當的摘錄,讀完書之後最好寫點東西,當然可多寫,也可以少寫。

通過讀書到喜歡讀書是個過程。不花多的時間去多努力爭取自己想要的,只是得過且過,混日子是必不能取的。你需要做的,只是比別人更多的努力。努力了就可以書香飄逸在自己生命之中。

通過讀書提高寫作能力,提高修養,提高素質,提高知識水平。從書中學習做人處世的學問更是極需的。這就是文化與修養的關係。

時間寶貴的,讀書要有收穫,這才是所花時間有所值。

浪費時間就等於浪費生命,每個人一生的時間真的是很有限的。通過讀書讓寶貴的時間有所值。引導孩子小時候多讀書,讀好書,養成孩子自覺讀書習慣,掌握好的讀書方法,這也是做家長的應盡責任之一。

文化修養的作文2

説起筷子,這是我們每天都在使用的餐具。筷子在中國源遠流長,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現在使用筷子的人越來越多。據醫學專家的研究,使用筷子還能開發兒童的智力。

筷子的種類非常多,如:竹筷子、象牙筷子、銀筷子、金筷子,筷子有粗有細,有方有圓,形狀各異,竹筷子:上面方方的下面呈圓形,有時還有一點點的粗糙;你瞧這象牙筷子,雪白光滑,晶瑩剔透;再瞧這銀筷子,一個渾身銀光閃閃,上端還雕刻着精美的圖案,一看就知道這是大官家裏用的筷子;皇帝用的筷子又有所不同,他用的筷子閃着耀眼的光芒,體現着高貴、優雅的氣質—金筷子。這銀筷子和金筷子對於我們的現代人來説都太過奢侈了,我們現代人一般都使用竹筷子和木筷子。

我們家人使用筷子的方法主要分三種:“三指派”“四指派”和“雙手並用”。我和媽媽是“四指派”,使用的時候把中指夾在兩根筷子的中間,食指放在第一根筷子的邊上,無名指墊在下面,大拇指就握住了,用這樣的方法來夾食物比較輕鬆、靈活。外婆和爸爸是“三指派”握筷子的姿勢和我比差不多,所以有時候碰到滑溜溜的食物,經常會讓它溜走了,這種取食物的方法不太便捷。在我家用筷子最特別的是我弟弟“雙手並用”。使用的時候一手拿一根筷子,來去食物,這種方法最不便捷,經常會把菜“拋”到外面,太不衞生,但弟弟畢竟也只有四歲。

原來筷子也有這麼豐富的文化啊!讓我們去知識的海洋裏去探索更多的知識吧!

在我們的周圍,還發現有一些人使用筷子的方法和有意思。

有一次,中午我去幼稚園看我弟弟的時候他們正在吃午飯,有的人直接用手握住筷子,直接去戳食物,簡直是把筷子當叉子了。還有早攤上炸油條的伯伯,他們的筷子可真長,足足和我手臂一樣長。他在夾油條時握在筷子的頂端。我想:這樣的話,他就不用擔心自己的手被油燙了。

今天,老師還讓我們做了一個試驗,讓我們分別試一下拿在筷子的上端、中間、下端自己有什麼感受。開始試驗了,我拿在筷子的上端,感到非常舒適,這樣我們可以夾到離你遠的菜。握在筷子的中間,感到還好。握在筷子的下端感到非常的不舒適,一難夾菜,二夾菜時,自己手還會沾上一層油,真不方便,我還是習慣握在筷子的上端,如果能靈活並用雙手就能更加靈活了。

文化修養的作文3

文化,來源於知識。很難想象沒有知識的人可以稱作“文化人”。因而知識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書架上擺再多的書,主人還不是“文化人”,只有等這些書全裝進了主人的腦袋,他才具備了文化人的基本條件。

修養,其實就是一個人的內涵。其外在表現就是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或者歸納起來,就是文明。雖然修養並是文明的全部,但文明必須具備修養才行。

文化和修養雖然有許多交集,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支撐,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文化和修養脱節的事例比比皆是。

兩個“高級知識分子”據説在公共汽車上因為一件小事吵了起來。先是國語,既而是英語,然後是法語,最後是德語。雙方誰都沒有料到,原來以為自己是“文化人”,比對方高人一等,沒想到對方也不是“孬種”,竟也懂多國外語;本想佔個上風,結果卻打了個平手,都覺得顏面丟盡。而在旁人看來,這兩個所謂的“文化人”,都不是什麼“有修養”的人。

有文化尚且不能視為有修養,那麼沒有文化的人是不是就一定沒有修養呢?非也。家中原來有一老阿太,活到96歲。她大字不識,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可是修養卻超乎常人。她常常教導我們:工作要做好,盡力而為;同事之間關係要好,吃虧是福;生活上要知足,不求最好。她從不與人爭吵,年輕時跟着太公“私奔“出來,受盡誤解和欺負也無怨無悔。她的生活實踐為我們樹立了寬容忍讓、善解人意、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一個沒有一點文化的人,居然比我們有知識的人境界高得多,讓我們即使在身處逆境時也倍感鼓舞和教育。

沒有文化的人都成了有修養的人,有文化有知識的人更應該成為有修養的人。

比如做教師的,如果凡事斤斤計較、不肯吃虧,總要佔別人的上風,得理不讓人,他(她)其實是不配做教師的。再比如做領導的,“誰跟我過不去,我就跟誰過不去”,你沒按照我的要求做好工作,我就讓你沒好日子過。這樣的人其實也是不配做領導的。因為在常人心目中,教師是為人師表的表率,領導是高大形象的典範。

有人把人從優到劣分成四等:一等人有本事沒脾氣,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氣,三等人沒本事沒脾氣,四等人沒本事有脾氣的。想想也不無道理。有本事卻依然不計較名利得失,這樣的人自然最受人尊敬,而沒本事的人卻還常要吹毛求疵,到哪兒哪兒的人都避之惟恐不及。這,其實就是文化和修養在一個人身上的具體體現。

文化修養的作文4

“小學生,講文明,儀表大方修養好;懂禮儀,要熱情,以禮相待才是好……”這段朗朗上口的童謠一直圍繞着我們的身邊。現在是倡導文明、和諧的社會,有許多人都知道要講文明,樹新風,卻往往仍然欠缺一些不注重文明的人,例如:隨地吐痰等。

身為少先隊員的我,在校園內我要求自己無時無刻都講要文明、懂禮貌。記得有一次,我回校幫助老師批改整個年級的試卷,走到辦公室的時候,老師案頭上的一疊試卷正等着我呢。我心裏想:批改一個班的試卷就已經很麻煩了,現在還要改整個年級的試卷,那我豈不是壓力很大嗎?心裏不由得打起退堂鼓來,但轉念一想,不能被困難阻擋。我接過這一大疊試卷後,身負“神聖”般任務的我快速走回班級。忽然,有一個捧着一大堆作業本的小女孩從我身邊走過,我回頭看了看她,心裏想:那麼小的身子,怎麼能捧得起那麼厚的一大堆作業本呢?真厲害!當我繼續前行的時候,只聽見“啪”的幾聲,那個小女孩手上的作業本掉到滿地都是,我回頭看了一眼,見到這個情景,便毫不猶豫地放下手中要批改的試卷,跑過去幫小女孩撿起地上的作業本。我邊撿邊説:“下次小心點,要是拿不過來的就分兩批,我幫你拿到辦公室去吧。”她看着我,臉上露出了兩個甜甜的酒窩。

除了在校園內,在社會上我們也要做一位文明的小公民。還記得那一次放學,我揹着沉重的書包等候公共汽車,幾分鐘後,我要坐的公共汽車緩緩靠站,上車後,我往車內放眼掃了一遍,發現還有一個座位,太好了!我興致勃勃地坐下。放下書包後,肩膀一下子得到了解放,“哎呦,真舒服!”我拍着肩膀説道。舒服的時刻很快到了下一站,一位上了年紀的老爺爺帶着剛放學的孫女上了這輛滿座的公共汽車,但是,車上的乘客故意裝作視而不見,每個人都面面相覷,似乎在説“你去讓座吧,我可不去”,我見了後,無奈的搖了搖頭,背起了沉重的書包,走到老爺爺的身邊,對他説:“老爺爺,你們坐那兒吧。”老爺爺看了看我,説:“小姑娘,還是你坐吧。”我搖了搖頭,扶着老爺爺的手,對他説:“不,老師常教我們要尊老愛幼,在公共汽車上要主動讓座,走,我扶您過去吧。”我小心翼翼地扶老爺爺到座位上,他對我投來了感謝的目光,頓時覺得渾身充滿了力量,書包也不再沉重。

文明是每個人身上必不可少的基因,正是因為“文明”二字,才使社會更進步、更和諧。讓我們一起來當一個文明的少先隊員、文明的社會公民,讓文明之花永駐校園、永駐社會吧!

文化修養的作文5

對文化創作內涵的思考,我認同兩個基本特徵,一是羣體認同,橫向可傳播;二是代際認同,縱向可傳承

文化對人生而言就是一次修心,修的是一顆鑑賞之心,從簡到繁的修心過程,又修的是生命的一段厚重之情。從無到有返璞,深入淺出歸真。當滿頭華髮、生命禪悟的一剎那,文化會償還予你幸福,也會記得加倍償還予你最美的風景。不管你是在路上,還是在你走過的心海上,心中湧動的永遠是那一圈又一圈感動的漣漪,迴轉的是最真實的靈魂迴歸到內心!

生活中最使人疲憊的往往不是路土的遙遠,而是心中缺乏對文化精髓體味的鬱悶。最使人糾結的往往不是生活的幸福,而是幸福的時候由於沒有禪悟人生的鑑賞之心。對於文化苛求的今天,要想賦予文字純正的意義,或許,放下了那一抹生活的落漠之情,才可以了卻生命中靈魂那端一直不可調和的眷戀之心。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生活長期感知世界形成的產物,它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歷史殘垣之間積澱的印記。認真地説,文化是凝結在人與人之間又遊離於物質生活的體驗之外,能夠被人們的意識或社會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感性形態。由於人本身文化的層次差異和地域文化不同的風格,人的思維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地域文化的變化,因而,如果長期忽視和遺忘文化和歷史發展的銜接點,與之伴隨着的就是對舊文化的漠視和新文化的興起。

我喜歡,放眼世界美麗又温暖地域風情;更喜歡,打開心窗獲得地域文化差異富裕養分的藍天。我喜歡,原生態的地域文化鑑賞時的陽光沐浴臉龐;更期盼,古風古韻的地域人文之情靠在我愛的胸膛;因為,一個博大精深的文化世界,無論無何對人,對一座城市、乃至一個地域的.歷史都是傾城的節奏,都是安靜與懶散先交織的篇章;只不過,當時沒有深情地融入那個地域的環境裏,而給自己柔弱的內心穿上了一層厚厚的蠶繭外衣,雖然華麗但是冰涼。悽悽然不知所為,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雖然丰韻了眼球,卻冷落了品讀、鑑賞地域文化的研古之心……

文化修養的作文6

近年來,拜讀了一些稱得上美文的作品,其作派或抒情、或勵志、或悠然南山之境。每次悦目之後不僅為他們的文美所感動,且又被他們文章的空洞而惋惜不已。一篇精彩的文章主題是其靈魂,只有緊抓所要描寫、敍述事物的特徵,才能闡明事物發展的過程,寫出新意。通過對事物的描述、比較找出事物的共性特徵。用精準的角度,從不同的層面反映、刻畫事物在社會意識形態中普遍存在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道德情操、審美趣味、宗教感情、以至靈魂個性;這樣觀點才能鮮明、立意才能彰顯、情節才能起伏、文章才能產生共鳴。其次,思想內容和作者的寫作觀點態度,運用那種藝術手法,表現一個怎樣的主要思想,反映怎樣的社會現實。這些存在的硬傷直接影響了美文的內涵所在。一篇沒有鮮明態度和積極意義的文章,就沒有持久的生命力,一篇沒有生命力的文章失去了靈魂如同“行屍走肉”是無病的呻吟。歸根結底是曇花一現,禁不起時間的推敲,淪落為文章靈魂之敗筆。

感受人生純正的文美,領略靈魂質樸的風範,享受一篇美文故事的盛宴。顧名思義,就是“明白”文章的靈魂,就是通曉人生心靈之道。把自己“引”向或者“導”向讀者感懷的靈魂之路。理性為人生布局,真誠為靈魂的完美之態修心,在借鑑、取捨、思考中,在且行且珍惜中走向主題鮮明、立意深刻的美文寫作之地,去抒發靈魂的真諦,不失為是一種對人生的昭示。

時光似乎也走過了人生的一半,一路上人生修行或大或小、或深或淺;酸甜苦辣俱全、心肺作痛依然,面對人生中如何自己創造自己純正的靈魂,沒有人可做借鑑。希望大家能像一隻蠶蛹,為了蜕變的美麗只有破繭成仁,不去奢望化蝶一般的舞媚,但渴望用自己赤誠的修行之情打開禁錮心靈的枷鎖,去探索文字中張望的靈魂……

既然不知道人生的路程能走多遠,也不知道世事彌留多少遺憾?清新而純淨的人生,只要有文字相伴,靈魂就散發着一種難以割捨的力量。那是一種不棄不離的情懷、是心靈的香吟在人生孤寂的時後播撒的一份慰藉。

寫文,是人生飽受煎熬的征途,又是靈魂洗禮、人生昇華的幸事。沒有對生活刻骨銘心的吶喊,靈魂就得不到爍爍生輝的不息光芒,更沒有素籤與靈感無緣無故的碰撞,情愫的筆尖主動流淌出唯美的修心主線。那些浸透骨髓、浸潤心脾、喚醒心靈,抖落人生每一處落於紙上的塵埃,便不可能換來抒情靈魂深處的熱情奔放。

標籤: 通用 修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elizuowen/xiuyangzuowen/rjemy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