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蘭亭集序説課稿模板集錦5篇

蘭亭集序説課稿模板集錦5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説課稿,説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蘭亭集序説課稿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蘭亭集序説課稿模板集錦5篇

蘭亭集序説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專家評委:大家好!

我是__號選手,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蘭亭集序》。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目標、教法與學法、重點與難點、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來説課。不足之處懇請批評指正。

一、説教材

《蘭亭集序》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二第三單元的一篇古文,這一單元幾篇文章都是探索人與宇宙的關係,思考人生的意義。本文屬於古代山水遊記類散文,在寫景的同時,表達出作者對人生、世事的感悟。這篇序言不僅是書法藝術的瑰寶,而且在思想上、語言上也具有獨特的價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確立了它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説學情

本篇課文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已經學過一些文言文,掌握了一定的文言基礎知識,能閲讀淺顯的文言文。但本文在文言字詞上、思想上有一定的深度,學生在學習中有點障礙。學生如果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藉助老師的正確引導和點撥,就能感悟人生的哲理,提高文言閲讀能力。

三、説目標

根據教材、學情及課標要求,我確定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瞭解作者及序文的特點,掌握實虛詞的意義用法,瞭解文章內容,提高文言文的閲讀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閲讀,體會文章語言精美;藉助註釋、工具,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本文的學習,獲得正確的人生觀、生死觀。

四、説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句式的理解和掌握,背誦並理解全文。

難點:理解作者深沉感歎中所藴含的積極情緒。

五.説教法和學法

教法:1、誦讀法;2、問題引導法;3、交流討論法;4、點撥法。

學法:1、自主學習法——蒐集資料、自主思考、主動探究、解決問題。

2、勾畫圈點法——勾出文中的重點句,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閲讀習慣。

3、合作探究法——交流討論,共同研讀。

六、説教學過程

(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用兩課時完成,具體步驟如下)

(一)激趣導入

生死問題,歷來是中外文學和哲學所關注的重要話題。兩千多年前,史學家司馬遷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南宋女詞人李清照有詩曰:“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一代書聖王羲之也對人生進行過探索思考。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蘭亭集序》,去感悟他的思想。(板書課題)

(二)作者介紹(由學生完成,讀課下注釋)

(三)誦讀感知

1、學生課前預讀。

2、堂上聽朗讀錄音,學生校正。

3、學生自讀,結合註釋疏通文意,難點做好圈注。

(四)合作探究

1、全文共四段可分為幾部分,試從每部分中找出一個最能表現作者情感的字眼。

明確:通過文章結構的梳理,引出樂、痛、悲的情感變化

2、思考:為何而樂?為何而痛?為何而悲?從而引發對文章情感內涵的理解。

樂——(1、2)集會盛況——良辰美景,樂事賞心

痛——(3)人生感慨——生命短暫,世事無常

悲——(4)寫序緣由——生死問題,古今同慨

(五)拓展延伸:説説文章體現了作者怎樣的人生觀?

[點撥]

東晉時因為政治原因,人們崇尚老莊,大談玄理,不務實際,思想虛無,意志消沉,不求進取,認為人生無常,生死等同。作者批判了時人的人生虛化的思想,認為生就是生,死即死,不可等同視之。由此可知,觀點是積極的。

(六)堂上總結

作者由蘭亭盛會寫起,極寫盛會之樂。可大凡美景盛會,都易引發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對蘭亭美景,不由興盡悲來,感慨萬千,進而展開議論,抒發了“人生苦短,命運難測”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溝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簡而意深,不愧為千古名篇。

七、説作業:

談談你是怎樣認識王羲之對人生的感悟的,你對人生有什麼新的體悟?寫一篇小文章 字數不限。

八、説板書設計

板書方面,我力爭簡潔明瞭,採用語詞式板書,既點名本課的教學要點,又方便學生理解、識記,達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機的結合起來。

蘭亭集序(王羲之)

樂——(1、2)集會盛況——良辰美景,樂事賞心

痛——(3)人生感慨——生命短暫,世事無常

悲——(4)寫序緣由——生死問題,古今同慨

總之,在教學中,我會堅持“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力求將語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結合起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讓每一個學生在每節課上都有所進步、有所收穫。

我的説課結束,不足之處,請各位老師指正,謝謝!

蘭亭集序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1、教材簡析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二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這個單元學習古代山水遊記類散文,此類散文多以描寫景物、記述遊覽經歷為主。但在對自然景物的客觀描繪中,往往融入了抒情、説理的內容;在記遊覽勝的同時,常常傾注了作者個人的志趣和感慨。像《蘭亭集序》《遊褒禪山記》在寫景的同時,表達作者對人生、世事的感悟;《赤壁賦》在描寫江月、山川的同時,抒發達觀超然的情緒。

這篇序言不僅是書法藝術的瑰寶,而且其文在思想、語言上也具有獨特的價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確立了它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為一篇書序,文章由敍事而寫景,感物抒懷,從一次普通的遊宴活動談到了作者的生死觀,並以此批判了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顯得不同凡響。

2、教學目標

本單元的學習的重點,一是賞析山水風物的自然之美與抒情誼認的情理之美;二是品味優美語句,感受古文的語言之美。高一學生需要積累一定的文言知識,根據該課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訂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序文的特點,掌握實詞“修、期、致、臨、次”等實詞的意義、“之”“於”“所”“夫”等重點虛詞的含義、特殊文言句式,背誦全文。

(2)能力目標:體會文章精練優美、自然清新的語言;藉助註釋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結構,提高文言閲讀能力;

(3)情感目標: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作者深沉感歎中所藴含的積極情緒。

3、説教學重點與難點

對作者感情變化的把握,以及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句式的理解和掌握,背誦全文,是本文教學重點

課文三、四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樂到痛到悲,對人的生死這一問題的議論富有哲理性,學生由於經歷淺,多數未經歷過生死,對其中表達的生死觀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將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和認識作者深沉感歎中藴含的積極情緒定為教學難點。

二、説教法

教師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慎重地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結合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準備用兩課時,採用誦讀法、點撥法進行教學。

1、誦讀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反覆誦讀,從而更深的領悟文章內容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點撥法。所謂“點”就是點擊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點撥法”能啟發學生腦筋,自己進行思考與研究,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在學習本文中,我主要點撥的是難句以及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從而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

三、説學法

《語文新課標》中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據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

1、圈點、勾畫、批註的方法,藉助工具書、課本註釋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準確、通順地翻譯課文,以此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

2、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同時,在教學中,讓學生質疑,可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難句質疑;

3、用歸納法歸納文中的特殊文言現象。讓學生學會對常見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進行系統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化,既便於記憶,又便於運用。

4、背誦課文時,要提示學生抓住文中感情變化的關鍵詞語,如“樂”“通”“悲”,以此帶動對全文的理解背誦。

四、教具準備

1、錄音機、課文朗誦帶;2、有關蘭亭和王羲之書法的圖片、資料

五、説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一)故事導入

在中國書法史上,有一件謎一樣的珍寶,它就是王羲之書寫的《蘭亭集序》。關於這幅絕世珍品的下落,傳説很多,比較統一的説法是,它被唐太宗李世民帶入了墓中。我們在責怪這位自私皇帝的同時,還能感到一絲欣慰,因為尚有唐朝書法家歐陽詢、褚遂良等摹寫的蘭亭帖流傳於世。我們在鑑賞書法美的同時,也不要忘了欣賞其文描寫的蘭亭勝景,品味作者在景中寄寓的人生哲理。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學習千古名篇《蘭亭集序》。

(二)作者簡介

欣賞完插圖後,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書法作品,讓學生直觀感受其書法“飄若遊雲,矯如驚龍”的特點,同時簡介作者和文章體裁特點,擴充學生的相關知識,完成教學目標(1)中對序文特點的瞭解。

(三)整體感知,朗讀全文

通過播放課文朗誦帶,讓學生注意字音和語調、語氣,初步感受〈〈蘭亭集序〉〉的語言特色。聽完錄音後,再讓學生齊聲朗讀一遍,教師相機作誦讀指導,這一環節是教法和學法的落實。

(四)小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學生四人小組共同合作,結合課文下注釋和工具書自主疏通文意,教師巡視點撥,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應掌握以下實詞:

修:做。禊事:禊,一種祭禮。古時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種風俗,到水邊洗濯、嬉遊,並進行祈福消災的儀式。

2、“羣賢畢至,少長鹹集。此處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畢:都。鹹:都。修:長、高。映帶:映襯,圍繞。

3、“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敍幽情。”

引以為流觴曲水:引,引導。引(之),省略賓語“之”,清流激湍。流觴,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於誰前,誰來取飲。曲水,引水環曲為渠。(展示流觴曲水的圖片資料)。

盛,盛大。觴,古代喝酒的器具,這裏解釋為飲酒。(名詞作動詞)

詠,用詩詞來讚頌或敍述,指作詩。以,來。

4、“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是,指示代詞,這。惠風,和風。

5、“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品類:指自然界的萬物。所以,用來。極,窮盡。娛,樂趣。信,實在。

其餘段落不一一贅述,此環節還可讓學生找出難句相互討論,討論不決,推舉一同學指出疑詞難句,教師集中加以講解。如此,教師重在點撥省時省力,學生積極參與,手腦並用。此外,課文中出現的“流觴曲水”這樣的字詞學生理解可能有困難,所以展示課前準備的有關蘭亭集會的圖片資料,讓學生直觀感受文中自然美,並通過圖文結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課變得生動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識更為直觀和便於理解。在欣賞的過程中,學生輕鬆的掌握了文言知識。這既完成了教學目標(1)(2)(3),同時又突破了重點難點,也是對學法的.落實。

(五)小結並佈置作業

對小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況進行總結,佈置作業:(1)熟讀課文,找出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2)歸納文中文言知識,完成課後練習二。第一課時的作業重積累,對基礎差的學生必不可少,又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歸納整理能力;同時通過反覆的朗讀,讓學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處,為下節課鑑賞評價奠定基礎。

第二課時

(一)

學生齊讀課文,檢查字音的掌握情況

(二)分析課文,理清思路

第1、2段為第一部分,主要是敍事、寫景,先敍述集會的時間、地點,然後渲染出蘭亭優美的自然環境。在這裏足以“遊目騁懷”“極視聽之娛”,可以自由地觀察、思考,滿足人們目視耳聞的需求。這裏正是與會“暢敍幽情”、盡興盡歡的絕好處所。這些描寫都富有詩情畫意,作者的情感是輕鬆愉快的。

第3、4段為第二部分,主要是抒情、議論,作者由美景妙時引發出樂與憂、生與死的感慨。他認為人生的快樂是有極限的,待快樂得到滿足時,就會感覺興味索然。往事轉眼間便成為歷史,人到了生命的盡頭就會死亡。作者由“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認識,產生了一種珍惜時間、眷戀生活、熱愛文明的思考。雖然文中的壽夭、生死不能自由決定,從而有些傷感,但作者仍然認識到盛衰、生死是必然的。人生無常,時不我待,故着文留傳後世,以承襲前人,啟示來者。

(三)問題研討(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1、文章第1、2段概述了蘭亭集會的情況,説説作者為什麼會有“興可樂也”的感受。

原因有四點:一、前來聚會的人多,“羣賢畢至,少長鹹集”;二、聚會的地點環境

優美,“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三、聚會時的活動高雅有趣,“流觴曲水”是文人雅士喜歡的遊樂形式,“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敍幽情”;四、聚會時天氣晴朗,正值春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可以“遊目騁懷”“極視聽之娛”。

2、用自己的話概括課文第3段議論的中心問題。想一想作者的感情怎樣由“樂”轉

而為“痛”?

第3段議論的中心問題是生死觀問題。

作者由開始時“興可樂也”的感覺,聯想到人的兩種不同的生存狀態。美麗的山水、盡情的歡娛,可以令人忘記煩憂,“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但是,不知不覺中時光已經流逝,“不知老之將至”,等到時過境遷後,往日的美好已經成為陳跡,人不能永遠保有美好的記憶。想到此處作者不免感慨橫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歎。“死生亦大矣”,自然轉而為“痛”。

3、“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達了作者怎樣的生死觀?

作者認為人不管以怎樣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覺中逝去,而壽命的短長只能聽憑造化,最終歸於結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樂趣;死就是死,死後一切皆無。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齊觀。暗含有生之年應當做些實事,不宜空談玄理之意。

(四)分析體會語言特點

1、品味生動、準確的語言

如:“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敍幽情”一句中“一觴一詠”四個字,寫出蘭亭集會上的兩種主要活動:飲酒和賦詩。文字簡潔,情態生動傳神,尤其是兩個“一”字,巧妙寫出了與會者快樂的神態。

2、體會工整、華麗的對偶

如:“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前句寫遙看宇宙,思緒飛揚;後者寫回望大地,

萬物葱蘢,心潮澎湃。感情美與形式美達到高度統一。

3、品味駢散結合、錯落有致的語言特點

第三段文字寫出,儘管人們的生存方式不相同,但思想卻是相通的:熱愛快樂,為流逝

的歡樂時光傷感。句子形式靈活,有駢句,如“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節奏明快,有音樂美;其他多是散句,長短不一,錯落中見精緻。

(五)總結全文

《古文觀止》評《蘭亭集序》:“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為當時士大夫務清談,鮮實效,一死生齊彭殤,無經濟大略,故觸景興懷,俯仰若有餘痛。然逸少曠達人,故於蒼涼感歎之中,亦有無窮逸趣。”東晉名士崇尚老莊,愛談玄理,大多思想虛無,不務實際,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們消極無為,認為人生像浮萍隨波逐流,漂到哪裏就是哪裏,死了就死了,因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作者對這種“一死生”“齊彭殤”的思想作了委婉的批評。他借古人的話説“死生亦大矣”,又説“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明了對生死問題的看重。

(六)收集其他名人對生死的看法,然後談談自己生死的感觸

“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衞靈公》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

李清照説:“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司馬遷説:“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藏克家説:“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

毛澤東説:“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生死問題,歷來是中外文學和哲學所關住的重要話題

蘭亭集序説課稿 篇3

一、 説教材

1、教材簡析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材第二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這篇序言不僅是書法藝術的瑰寶,而且其文在思想、語言上也具有獨特的價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確立了它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為一篇書序,文章由敍事而寫景,感物抒懷,從一次普通的遊宴活動談到了作者的生死觀,並以此批判了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顯得不同凡響。

2、本課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語文學習有這樣的要求“通過閲讀和鑑賞,體會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淵遠流長,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此文入選新教材正體現了這一理念,學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內容,就能認識作者深沉的感歎中所藴含的積極情緒,對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很有幫助,同時又能感受我國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對提高語文素養大有益處。

3、教學目標

第五單元的文言文學習魏晉散文,這一時期的散文抒情色彩濃郁,尤其是王羲之的文章文風清淡,這篇《蘭亭集序》中的寫景句子更是美不勝收,“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如此簡潔雅淨的語言是極好的誦讀材料,所以我把背誦本文定為教學目標之一;另外,我所執教的是一個平行班,學生雖有一定的文言學習基礎但仍很薄弱,且本學期文言文難度較之上學期有很大提升,學生還需要積累一定的文言知識,根據該課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訂瞭如下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瞭解序文的特點,掌握實詞“修、期、致、臨、次”等詞的意義;背誦全文。

(2) 能力目標:體會文章精練優美、自然清新的語言;藉助註釋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結構,提高文言閲讀能力;

(3) 情感目標: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作者深沉感歎中所藴含的積極情緒。

4、説教學重點與難點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高中階段的文言文教學只要求具有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而《蘭亭集序》是一篇自讀課文,文下有註釋,學生可自己藉助註釋和工具,理解詞句含義,教師只需對個別難句略做點撥即可,據此我將該課的教學重點定為:

(1)瞭解課文中的詞類活用以及歸納“修、期、致、臨、次”等詞的義項;

(2)背誦全文。

課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樂轉悲,對人的生死這一問題的議論富有哲理性,學生由於經歷淺,多數未經歷過生死,對其中表達的生死觀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將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和認識作者深沉感歎中藴含的積極情緒定為教學難點。

二、説教法

教師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慎重地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結合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準備用兩課時,採用誦讀法、點撥法進行教學。

1、誦讀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反覆誦讀,從而更深的領悟文章內容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點撥法。所謂“點”就是點擊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點撥法” 能啟發學生腦筋,自己進行思考與研究,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在學習本文中,我主要點撥的是難句以及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從而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

三、説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據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

1、圈點、勾畫、批註的方法,藉助工具書、課本註釋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準確、通順地翻譯課文,以此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

2、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同時,在教學中,讓學生質疑,可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難句質疑;

3、用歸納法歸納文中的特殊文言現象。從上學期開始,我一直讓學生學會對常見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進行系統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化,既便於記憶,又便於運用。

四、教具準備

1、錄音機、課文朗誦帶;2、有關蘭亭和王羲之書法的圖片、資料

五、説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人們常説:“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好的導入能營造適宜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由於本課作者是位書法家,故以提問的方式導入:“大家是否喜愛中國的毛筆書法?你們最喜歡誰的書法?”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作者;然後引導學生欣賞課本前頁的插圖,欣賞《蘭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課題。

(二) 作者簡介 欣賞完插圖後,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書法作品,讓學生直觀感受其書法“飄若遊雲,矯如驚龍”的特點,同時簡介作者和文章體裁特點,擴充學生的相關知識,完成教學目標(1)中對序文特點的瞭解。

(三) 整體感知,朗讀全文 通過播放課文朗誦帶,讓學生注意字音和語調、語氣,初步感受〈〈蘭亭集序〉〉的語言特色。聽完錄音後,再讓學生齊聲朗讀一遍,教師相機作誦讀指導,這一環節是教法和學法的落實。

(四) 小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學生四人小組共同合作,結合課文下注釋和工具書自主疏通文意,教師巡視點撥,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應掌握以下實詞:

修:做。 禊事 :禊,一種祭禮。古時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種風俗,到水邊洗濯、嬉遊,並進行祈福消災的儀式。

2、“羣賢畢至,少長鹹集。此處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畢:都。 鹹:都 。 修:長、高。 映帶:映襯,圍繞。

3、“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敍幽情。”

引以為流觴曲水:引,引導。引(之),省略賓語“之”,清流激湍。流觴,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於誰前,誰來取飲。曲水,引水環曲為渠。( 展示流觴曲水的圖片資料)。

盛,盛大。 觴,古代喝酒的器具,這裏解釋為飲酒。(名詞作動詞)

詠,用詩詞來讚頌或敍述,指作詩。 以,來。

4、“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是,指示代詞,這。 惠風,和風。

5、“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品類:指自然界的萬物。 所以,用來。 極,窮盡。 娛,樂趣。 信,實在。

其餘段落不一一贅述,此環節還可讓學生找出難句相互討論,討論不決,推舉一同學指出疑詞難句,教師集中加以講解。如此,教師重在點撥省時省力,學生積極參與,手腦並用。 此外,課文中出現的“流觴曲水”這樣的字詞學生理解可能有困難,所以展示課前準備的有關蘭亭集會的圖片資料,讓學生直觀感受文中自然美,並通過圖文結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課變得生動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識更為直觀和便於理解。在欣賞的過程中,學生輕鬆的掌握了文言知識。這既完成了教學目標(1)(2)(3),同時又突破了重點難點,也是對學法的落實。

(五)小結並佈置作業 對小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況進行總結,佈置作業:(1)熟讀課文,找出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2)歸納文中文言知識,完成課後練習三。第一課時的作業重積累,對基礎差的學生必不可少,又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歸納整理能力;同時通過反覆的朗讀,讓學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處,為下節課鑑賞評價奠定基礎。

第二課時

(一) 學生齊讀課文,檢查字音的掌握情況

(二) 分析課文,理清思路

由學生找出作者感情變化的句子或字詞,教師根據回答點撥各段大意 :全文共三個自然段,第一段敍述蘭亭集會的盛況,寫出了宴集的時間、地點、相聚的緣由、參加人員、環境及景物、天氣和宴集的感受。作者對這次宴集環境的描述簡潔雅緻,如“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信可樂也”,這些看出作者快樂的心情和對自然美的熱愛之情,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以一個“樂”字為基調;

第二自然段,由蘭亭集會聯想到現今人們的相處往來,即便為人處世方法各異,靜躁不同,但當 “欣於所遇”便“快然自足”,隨着時間的推移,又都是 “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作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表議論,推進到生死的大問題,抒發了對“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的無奈和 “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雖然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大發感慨,但字裏行間仍然暗含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説明古人也有感於死生;然後批判當前士大夫階層中“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虛無主義思想,這在玄談之風盛行的東晉時代是有積極意義的,體現了作者積極的人生觀。接着文章以“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的慨歎,將話題巧妙地引到詩集的編成及其意義上來,交代了作序的目的。

第二、三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寫宴集以後的感慨,這部分以一個“悲”字為基調。

同時,板書全篇思路,引導學生根據板書嘗試背誦,這是對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的再落實。

(三)問題研討(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課文對老之將至、人生無常感歎不已,情調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積極情緒又無不暗含其中,你怎麼看這一問題?學生可結合自己的人生觀自由發言,各抒己見,以此突破難點即理解作者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其中藴涵的積極情緒。

(四)總結全文,佈置作業

對課文知識進行梳理,便於學生建立自己的知識結構。作業:(1)背誦全文(2)蒐集有關王羲之和《蘭亭集序》的資料,相互交流。第二課時的作業是對課文內容的延伸和拓展,讓學生“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

五、板書設計

板書應簡潔美觀,概括性強,故將板書設計為:

蘭亭集序 王羲之

時間 :暮春之初

地點 :蘭亭

事由 :修褉事也

人物 :羣賢必至,少長鹹集

(一)蘭亭盛會 環境 :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樂

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事件 :流觴曲水,暢敍幽情

天氣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感受 :信可樂也

欣於所遇 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 已為陳跡 死生亦大矣

修短隨化 終期於盡 悲

(二)會後感慨

昔人興感 若合一契

時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後之覽者

蘭亭集序説課稿 篇4

一、 説教材地位。

《蘭亭集序》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二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為古代山水遊記類散文。山水遊記一般不只是對自然風物的客觀描繪,往往包含抒情或説理的成分,或表達物我兩忘的喜憂,或抒發時不我待的憂思,或傾訴懷才不遇的憤懣。閲讀這一類的文章,一要欣賞其中描繪的自然風光,二要聯繫作者身世和時代背景,品味作者抒發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感情和旨趣。

二、説教法和學法

反覆閲(誦)讀體味法。在反覆閲(誦)讀中體會其中節奏、語氣和韻味,養成良好的文言語感。同時培養學生對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

關鍵語句切入解讀文本法。文章閲讀的最高功夫是把厚書讀薄、把長文讀短,抓關鍵語句是達到這一境界的最佳途徑。為品味作者抒發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着重抓文本中的關鍵性語句,使學生的思維過程和方法落實,結論有據。

三、教學目標

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作者深沉感歎中所藴涵的積極情緒。

四、教學設想

《蘭亭集序》通過對宴遊之樂的渲染、鋪墊來引發自己對人生哲理的探索,發表對人生憂樂和生死問題的看法。感情由“樂”到“痛”再到“悲”,線索十分明顯。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睿智的先賢對人生的終極意義有過這樣或那樣的求索,但似乎都沒有一個完美的答案。唯一相同的感受就是:人生永遠面對變化,永遠帶着遺憾。這是一個問題,卻永遠無法解決。王羲之説:“後之視今,猶今之視昔。悲夫!”這是文章中最能打動讀者、最能撥動人們心絃的一句話。關鍵的問題是作者因何而“悲”,如何理解這個“悲”。

如果僅僅將這個“悲”理解為悲歎生命無常、人生短暫,那它就與前文的“痛”沒有什麼區別了;或者即使認識到和前文的“痛”相比,這個“悲”“有所超越”,“不是完全的悲痛而是一定程度的悲壯”,那也是失之膚淺的。

鑑於以上思考,我把挖掘“悲”字內涵的做為這屆可的中心環節(主要體現在第六步“深深‘悲’歎為哪樁”環節)。

五、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開始了關於生與死的思考;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一位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在生死抉擇中做出了響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南宋女詞人李清照有詩曰:“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生死問題,歷來是中外文學和哲學所關注的重要話題。一代書聖王羲之也為我們留下了他對人生哲理執著探索的蹤跡。今天,我們一起來繼續學習《蘭亭集序》。

(二)、自讀質疑。

提示學生: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我們要反覆閲讀,讀準字音,讀通句意,讀出感情,並爭取讀出心得。做到每一遍讀書都有目的,每一遍讀書都有收穫。

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做好正音和詞句疏通工作。

(三)總體感知:

快速瀏覽全文,試從每段中找出最能體現作者情感變化的字眼。

(樂——痛——悲)

樂因何而生?痛由何而來?悲緣何而發?

(四)、賞析暮春宴遊“樂”。

人們都説《蘭亭集序》是一篇美文。美是需要欣賞的,下面就請同學們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並對它們進行賞析。

作者因何而樂? 良辰美景、賞心樂事。

(五)、樂極而“痛”因死生。

生活中常有這樣一種現象:人快樂到極點時,常常會心情陡轉直下,產生“痛(憂)從衷來”的感覺。作者在快樂的宴集上,感情產生了怎樣的變化的? 由“信可樂”到“豈不痛”。

讀第二小節,用文中原話回答作者“痛”從何來?

人之相與、俯仰一世;修短隨化、終期於盡。——人生短暫。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世事無常

(六)、深深“悲”歎為哪樁?合作探究

學生自由組合,進行討論研究,合作探究。以下是我預設的幾個問題,可以適時的來點撥學生。

1、作者對人生短暫、世事無常的感慨是多愁善感的一己之“痛”嗎? 不,是前有古人。

2、從第幾段的哪些文字可以看出?

3、這樣的人生感歎不僅前有古人,現有今人,而且還後有來者。從文中那句話可以看出?

4、作者“深深悲歎為哪樁”?!

明確:人生代代無窮已,“嗟悼”年年只相似!我們可以這樣説,作者所感到悲哀的是:人類在認識生死的問題上,還存在着一個幾乎永遠無法徹底擺脱的“侷限性”——人生永遠面對變化,永遠帶着遺憾,卻又永遠無法解決這個遺憾。而作者的偉大、高妙之處,或者説《蘭亭集序》的動人心絃之處也就在於它揭示了這個侷限性!

讀“每覽昔人興感之由……悲夫” 。(請注意:跳過“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一句。)

5、王羲之對生死的感悟和當時人們對生死的普遍認識有沒有什麼不同之處呢?如果有,從那一句話可以看出?

6、作者為什麼會在文章中間深沉地呼喊出這樣一句呢?

政治背景:兩晉政治恐怖,社會急劇動盪,統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殘殺現象時有發生。“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力鬥爭中。士大夫不滿,普遍崇尚老莊,追求清靜無為和自由放任的生活。他們要麼談玄説道,“悟言一室之內”,要麼歸隱山林,“放浪形骸之外”。他們陶醉於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文學創作也內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現實的情調很濃。

7、有人讀了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後説,作者對生死的慨歎也是悲觀消極的,你的看法如何?

明確:王羲之的人生觀不消極。悲歎並不等悲觀,他的一句“固知”,他的一聲“悲夫”,恰恰表現了對生命的熱愛、眷戀,對人生意義的不斷求索!

齊讀“每覽昔人興感之由……悲夫”。

誦讀簡析“故列敍時人……有感於斯文”,明確寫作目的。

六、思考拓展。

提問:1、文章最後説“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我們今天讀王羲之的文章,應該算是“後之覽者”,應該有許多新的感悟。請談談你對人生有什麼新的體驗。

2、多媒體展示:其他名人對生死的看法,然後談談自己對生死的感觸

“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衞靈公》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李清照説:“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司馬遷説:“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藏克家説:“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

xxx説:“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生死問題,歷來是中外文學和哲學所關住的重要話題。

明確:人生短暫,我們要做些積極的事情。我們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我們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

七、課堂總結

我們一起聆聽了王羲之那穿越了1600多年時光的對於人生的一聲深深的悲歎,體驗了古人關於生死問題的思考。是的,我們人類確實無法改變死亡的命運,但是,我們的精神卻可以光照千古!“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後來的人看我們,就象我們看過去的人一樣!王羲之雖然已經作古千年,但他的《蘭亭集序》卻永遠散發着迷人的魅力,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那麼,我們,又該為我們的後人留下點什麼呢?這是同學們讀《蘭亭集序》應該留下的永遠的思考。最後,讓我們再隨着音樂誦讀一遍全文,體味王羲之這一聲深深的悲歎……

蘭亭集序説課稿 篇5

教學目的

一、指導學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領悟作者對人生重大問題的深切感慨。

二、指導學生體會本文情景交融、敍議結合的寫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三、指導學生品味本文精練優美、樸素清新的語言。

教學設想

一、安排兩課時。

二、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朗讀環節,指導學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三、結合課後練習(一)的回答,達到教學目的(一)、(二),應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四、利用預習效果教學,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義的講解,重點突出一些疑難字、詞、句,主要採用課堂討論的方式,教師適當點撥。

五、介紹閲讀課外文學作品《騰王閣序》,比較兩文內容和寫法上的異同,培養閲讀興趣,提高閲讀水平。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簡介作家作品,引導學生參看書下注釋(1),教師可補充以下內容:王羲之,有"書聖"之稱,也長於詩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風格瀟灑放脱。王羲之曾經一度做官,他關懷國事,在政治上曾有積極用世的一面,後辭官歸田,以山水為娛,()好服食養性,胸懷曠達,為時人敬重。

"序"是一種文體,寫在著作或詩文前的説明性文字。古人宴集時,常一同賦詩,詩成後公推一個作序,《蘭亭集序》即是膾炙人口的詩序名篇,其思想和辭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從中可以看出東晉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養、精神狀態和文學造詣。

二、朗讀

1.教師範讀。要求學生注意聽清文章語氣、節奏和讀音。出示小黑板,指一名學生讀準下列生字:

癸(guǐ)醜 修楔(xì) 流觴(shāng) 遊目騁(chěng)懷 趣(qū)舍萬殊 齊彭殤(shāng)2.學生齊讀。要求讀準字音,在預習初讀的基礎上,加深對課文的印象。

3.默讀全文。要求學生參閲註釋,理解文章大意,提出預習時不能解決的字詞句,教師答疑或學生討論。應特別強調理解"俯仰"一詞在文中的意義,"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句子含義。

三、整體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

討論: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內容要點是什麼?(分別用六個字來概括。)學生髮言後,明確本文層次,板書:

(一)記敍蘭亭盛況;

(二)抒發人生感慨;

(三)交代作序目的。

四、討論第一段內容

完成課後練習(一)中的(1),教學的同時要求學生試背誦。

提問:本段共有六句話,作者是如何記敍這次蘭亭聚會的盛況的?指名學生依次朗讀每一句的內容,然後概括出每句話的內容要點。板書明確:

(一)記敍蘭亭盛會:

(1)時間:"永和……癸丑……暮春……"

地點:"……蘭亭……"

目的:"修禊事也"

(2)人物:"羣賢……少長……"

(3)環境:"此地有……,又有……" ,

(4)活動:"引以為流觴曲水……"

(5)天氣:"……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6)感受:"……信可樂也。"

講析過程中,給定短暫時間強化記憶,然後指名學生根據板書內容提示,試背誦。

討論:這段文字在寫法上有什麼特點?

學生髮言後,明確:寫景抒情,敍議結合。如敍説"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緊接着引申而論"雖無絲竹之盛,……亦足以暢敍幽情";下面也同樣是敍議結合:"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由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得出這樣的結論:"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討論:這段話語言有什麼特點?

教師明確:記敍性文字言簡意賅,如開頭總敍,只25個字就交代清楚了蘭亭集會的時間、地點、目的,表現出高超的語言技巧;寫景的文字精練優美,樸素清新。

五、佈置作業

1.背誦第一段;

2.預習思考:作者是如何圍繞樂憂生死等人生重大問題展開議論的?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zlgjr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