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衣服哪裏來的説課稿

衣服哪裏來的説課稿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説課稿,藉助説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快來參考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衣服哪裏來的説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衣服哪裏來的説課稿

品社學科的課程理念已從“道德觀念灌輸優先”經過“學科體系完整優先”,轉向了“社會生活優先、學生髮展優先和培養人文精神優先”。教師的角色地位也從“傳道、授業、解惑者”轉向為“學生學習、發展的組織者、引導者、激勵者、合作者”。這恰與教育的服務性質是吻合的。因此,本堂課的教學設計定位是:

1、 服務學生髮展。 這裏的發展我們認為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遠比知識結果的獲得重要,包括道德情感、探索興趣、研究態度、合作能力、生活行為等;

2、 整合課程資源。 社會是個萬花筒,生活好比七色光,我們的學生更是一個個充滿生命活力和內在潛力的個體,這一切都和我們的教材同屬寶貴的課程資源。我們的試驗教材、教參編得都相當不錯,但它僅是一個提供了豐富範例的載體。要讓每一個學生得到發展,需要我們教師自主、能動、創造性地整合有效資源。

第一步,充分利用實物資源,調動感官認識面料。

教材46頁七色光中“各式各樣的衣服”包括了各種式樣、各種季節、各種年齡適用的衣服,學生都能一目瞭然。唯獨“不同面料”這一點光看不清楚(照片與實物畢竟有區別)、光聽不明白(二年級學生生活經驗不夠),只有讓學生直接觸摸才能真正體驗。因此,我在課前佈置了一次小調查,要求學生向父母請教今天所穿衣服的面料,讓學生帶着一個初步的概念走進課堂,然後尊重學生興趣,自主選擇探究主題,以重組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面料的特點,在大組交流中進一步觸摸認識面料,使概念與體驗達成共識。

第二步,充分利用教師、教材、教參資源,探究棉布衣服由來、感受勞動艱辛。

平等的師生關係營造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教師的問號形象、探究意識和現身説法,引發了學生進一步探究的興趣。根據教參71頁“棉布衣服的自述”製成的錄音和教材48頁故事的圖片以及社會三年級《衣服的來源》配套音像資料,我自制課件,形象生動地讓學生在聽聽、看看、做做、想想、説説以及遊戲活動中,循序漸進、層層深入地瞭解了棉布衣服生產加工過程中的`六大環節、若干工種及許許多多人付出的艱辛勞動。

第三步,充分利用社會、校園資源,學以致用解決生活問題。

在備課過程中,我們原擬邀請校外輔導員棉農、紡織工、服裝廠工人走進課堂,由學生對他們進行採訪,在面對面的交流中感受勞動者的艱辛,體會衣服的來之不易,產生珍惜他人勞動成果、愛惜衣服的情感。由於條件不夠成熟,只能請孩子預先採訪相關職業的家長來説一説,並通過媒體中的音像資料讓學生感受了衣服加工的艱辛。此時,兩個生活問題現實又尖鋭:①校門口的失物招領箱裏總有無人認領的校服,怎麼辦?②我個子長高了,衣服實在穿不下了,總得扔了吧?——探究過程中埋下的珍惜他人勞動成果的情感種子開出了美麗的心靈之花,學生的節儉和愛心意識油然而生。這樣的設計正是源於生活又迴歸生活,用教材教會了孩子生活。同時,孩子的奇思妙想——設計一種超彈性、會“長大”的衣服面料也為第二教時“面料的拓展、科技的創新”(瞭解合成面料及原料,暢想發明新型面料,滿足人類需求)打下了埋伏。整堂課對棉布的探究過程可以説教給了學生探究的方法(採訪長輩、上網調查、書中查詢、實地考察、實物考證等)、激發了探究的興趣,而課後各小組對麻布、絲綢、皮革、羊毛織物的探究也給了學生自主發展、拓展實踐、追求成功的空間。

標籤: 衣服 説課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zgx4v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