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推薦】三年級語文説課稿模板錦集九篇

【推薦】三年級語文説課稿模板錦集九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優秀的説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年級語文説課稿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推薦】三年級語文説課稿模板錦集九篇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1

一、教材簡説

這篇課文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童話。描述了地球上發生了大旱災,許多人和動物都焦渴而死,一個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門為生病的母親找水,愛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發生着神奇的變化,最後水罐裏湧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鮮的水流,從水罐裏跳出的七顆鑽石升到了天上,變成了七顆星星。這個短短的童話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種社會理想:無私廣博的愛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奇蹟,愛心能為世界創造美好的未來;愛心是永恆的,它像星星一樣晶瑩閃爍,普照人間。

二、設計意圖

讀了課文,最初的認識是愛貫穿了始終!但總覺得認識不夠深入,後又細讀幾遍,頭腦中冒出了“生命”一詞,對,這是用“生命”搭建的愛!

1、複習導入──提出研學思路:

一上來,就直奔中心,扣住學生的心絃。我設計這樣兩個問題:

⑴這七顆鑽石是從哪裏來的?還記得這隻水罐在故事中又發生了哪些變化呢?(出示一隻水罐)

⑵真是一隻神奇的水罐!到底是什麼魔力使水罐發生了一次又一次的變化呢?

這些問題,意在激起學生的探究慾望。另外,文中除了神奇的水罐外,還有“水”也是至關重要的,這不是普通的水,而是生命之水。我用這樣的問題把學生帶入到童話中:

是呀,水是多麼珍貴呀!可是水呢,這生命之水又在哪裏呢?眼看着旱災將毀滅一切時,一個奇蹟發生了。一天夜裏,一位小姑娘竟意外地得到了滿滿一罐子清亮清亮的水。這罐水是怎麼來的呢?請小朋友認真讀讀課文第2自然段,邊讀邊想,可以用筆劃劃關鍵詞句。

2、引領體悟──愛是變化的力量:

對媽媽的愛,對小動物的愛,對陌生人的愛,媽媽對孩子的愛……一切的愛使水罐不斷變化着。這部分是閲讀理解的重點,也是難點。變化是一次一次地在升級,怎樣讓學生能深入地理解語言呢?我着重引導學生來感悟理解“小姑娘對媽媽的愛。”讓學生先讀課文,然後説説你知道了什麼?扣住“夜裏”“哪兒”“喜出望外”等詞語來展開豐富的想象,意在豐滿小姑娘在孩子心中的形象,不斷挖掘出文本中藴涵的濃濃情義來。

最後通過朗讀體會小姑娘對媽媽的一片孝心,真是這份真摯的愛感動了命運之神。使她擁有了這一罐清亮的水。

為讓學生更好地把握“愛心”這一主題,可以引導學生比較幾個故事情節:小姑娘為母親找水,小姑娘分水給小狗喝,母親讓水給小姑娘喝,小姑娘把水讓給過路人,從而得出“愛心”主題。應引導學生重點理解水罐的最後一次變化。首先,最後一次變化應是在前幾次變化的基礎上的,如果前面任何一次選擇有違“愛心”,水罐裏都不可能跳出七顆鑽石,湧出清澈又新鮮的水流。為幫助理解這次變化的重要性,可讓學生結合第一自然段來想象愛心帶來的神奇變化:地球上發生了大旱災,大地一片荒蕪的景象,而現在從水罐裏湧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鮮的水流,人、動物、植物乃至大地將會……可引導學生想象久旱逢甘露的美好景象,還可以讓學生想象,如果沒有“愛心”,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從而幫助學生理解體會這篇童話的內涵。也可以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結合自己瞭解到的關於“愛心”的故事來談談愛心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生受到薰陶和感染。

3、延伸閲讀──愛是真實的奇蹟:

雖然愛的內容不同,但愛的意義是相同的,是愛創造了故事中一個又一個的奇蹟。學到這兒,學生對課文語言已經有了很深的理解。但僅僅是瞭解文中故事,明白變化的原因是“愛”。對作者的意圖還不甚理解。所以,我向學生提出疑問:

⑴為什麼不把鑽石留給小姑娘她們,而讓它飛上天變成了星星呢?

(讓愛的光芒照亮世界的每個角落,照進每個人的心中;告訴我們,只要心中充滿愛,就會發生奇蹟,充滿希望;播種愛,就會收穫愛……要像小姑娘一樣,都有一顆美好的心。由愛而生的七顆鑽石化成北斗星,就是告訴人們,讓愛成為你心中光明的指路星)

⑵讀完這篇感人的故事,你想做些什麼呢?

讓學生結合實際談生活中感人的事,明白愛是真實的奇蹟。在我們生活中到處有愛,到處有奇蹟發生。所有這一切都在“愛心”中發展,這樣的愛都是用生命編織的!板書的最後,就完成一顆“紅紅的愛心”。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風箏》一文是魯迅寫於1925年1月24日,後由作者編入散文詩集《野草》。

教學設計>説的是小時候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不準兄弟弄這種“沒出息的玩藝”,行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遊戲之於兒童的意義,魯迅醒悟過來,自己當年的行徑,簡直是“對於精神的虐殺”。雖然事隔久遠,魯迅還是一心想補過,然而小兄弟卻全然忘卻,“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這篇散文中,有魯迅的兄弟之情,有遊戲之於兒童的意義,有魯迅的自省精神,有魯迅對小兄弟身受“虐殺”卻無怨恨的深沉感慨。

對於教學設計>的主題,可以從多角度去審視:從兒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從封建倫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從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從親情角度去理解,從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

教學目的:

1、(知識和能力)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訓練閲讀能力,能説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嚮往、同情等感受。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結合自己的人生經驗,在閲讀中,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

3、(過程和方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理解教學設計>的主題。

4、(寫作指導)學習本文在敍述中飽含深情的寫法。

教學重點:訓練閲讀能力,提練教學設計>主幹。

教學難點:結合個人人生經驗及閲讀體驗,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意藴豐富,選編此文,無非是因為此文為我們提出瞭如何進行兒童教育的問題,以及人要勇於自我解剖,面對錯誤,改正錯誤等等,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這些恰恰都具有廣泛地指導性,學習此文,可以讓我們體會人間至愛真情,學習自我解剖的精神,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

由於本文是學生進入初中後第一次接觸魯迅的教學設計>,不瞭解作者的寫作風格,而且教學設計>中疑難的問題較多,所以學起來有難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時對衝突誤解中的親情體會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讀課文,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與氣氛很重要。

二、説教法:

人們常説:“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語文課程中有大量具體形象的,帶有個人情感和主觀色彩的內容,由於讀者的知識背景、生活經驗、體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異……面對同樣的教學設計>,人們會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

現代語文教育特別需要提倡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也特別需要注意尊重和珍視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有獨創性的理解,那麼教師也要從文本中走出,以人為本。

閲讀《風箏》一文,我不由被魯迅先生的“真情”所感染,而教學設計>有豐富的意藴,更能引發人進一步地探究興趣。因此在教學此文時,擬在反覆閲讀中體味作者的情感變化,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教師可利用閲讀期待、反思、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閲讀效率。在這一活動中,教師只是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閲讀的促進者,閲讀的對話者之一。

1、在教學前,教師應多準備一些資料,以便引導學生多角度理解課文。

2、把課後練習融於教學的過程中。

3、可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情境,以利於體悟人物的心境,理解教學設計>主題。

教學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初讀課文,掃清閲讀障礙,整體感知課文;第二課時反覆閲讀,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

三、説學法:

新課程提倡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儘管《風箏》一文屬早期白話文,某些字詞、句子的表達方式會生澀難懂,而教學設計>本身思想深邃,但這一切都可以在反覆地閲讀中,在用心地體悟中,在教師適時點拔中,迎刃而解,而激發學生閲讀、探究興趣是扣開知識大門的鑰匙。

我們的課堂無非是為學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發揮、暢所欲言的天地,在這片天地裏,是教師、學生、文本間的對話、交流,要讓學生自己閲讀,自己學會閲讀,在閲讀中,學生不是消極地接受,索取意義,而是積極主動地發現、建構意義,甚至創造意義。

1、反覆讀課文,藉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

2、圈點勾畫文中不理解的詞或句子,提出問題。

3、課前可以網上查閲魯迅的資料,準備交流。

4、提倡多角度、有創意地閲讀,拓展思路,激發獨特的感受,抓住關鍵提問,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5、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四、説程序:

在教學過程中,按照以下程序操作:

(一)創設情境,有感情朗讀課文。

(二)多角度理解課文:

1、為什麼作者看見風箏會“驚異和悲哀”?

2、文中回憶了一件什麼事,這一幕後來作者稱之為什麼?

3、多年之後“我”對當年的行為有了新的認識,有了什麼論文,這種改變説明了什麼?

4、“我”對於自己的過錯,想到補過辦法了嗎?是什麼?弟弟是何態度?我心情釋然了嗎?

(三)學生質疑。

(四)思維拓展訓練:

1、當年的魯迅把自己的好惡強加給別人,這是一種什麼做法,是什麼思想在做祟?你的身邊、生活中有沒有類似例子,試舉例説明。

2、虐殺者的行為為什麼能得逞,是什麼助長了這些人的壞習性,在生活中有這樣的例子嗎?正確的做法該如何?試舉例説明。

(五)總結:《風箏》不僅是展現了人內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給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題,無論從哪個角度閲讀,都有意在言外的收穫。通過學習課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麼呢?反覆思索以後並用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讓自己的感情更真摯、美好,思想更豐富、深刻。

(六)作業:課後探討

1、請談談你對兒童教育的一點看法。

2、在人際關係中,你會怎樣處理親人、朋友之間的誤解和衝突?

[教學小結]

由於這篇課文是學生進入初中後第一次接觸魯迅的教學設計>,這篇教學設計>又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整潔感知課文時,不要求學生一下子理解透徹,而是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探究一個個局部性問題,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導學生探究時,引導多角度有創意的閲讀,拓展了學生的思路,激發了學生獨特的感受。儘管兩節課下來,學生還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學生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方式,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活動中全面提高素養,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精神。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3

《掌聲》是義務教育實驗教材小學語文第五冊第八單元中的第一篇精讀課文,本文生動地記敍了身患殘疾而憂鬱自卑的小英在上台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氣變得樂觀開朗的故事.作者以飽蘸愛心的筆墨,用樸素無華的語言,把學會尊重,學會關心的主題寓於這個動人的故事之中,把少年兒童純真善良,關愛別人的美好心靈生動地表現出來,讀來十分感人.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因此在教學中,我緊扣小英情感變化這條主線,將掌聲前,掌聲後的小英進行對比,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去體味小英的情感變化,從而充分領悟掌聲的內涵,進而明白文章所藴涵的道理.

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及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引導學生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詞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對課文的誦讀品味,讀懂課文內容.背誦課文最後一段.

2、過程和方法目標:以學定教,引導學生讀懂課文. 鼓勵學生運用結合語境,聯繫生活實際或查工具書等方法理解新詞.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觀察能力和評價能力.

3、情感態度目標:通過對課文的學習,懂得人與人之間需要尊重,鼓勵,要主動去關愛別人,特別是對身處困境的人;同時也要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正確地看待自己.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感受英子在掌聲前後的變化。難點是通過語言和動作的描寫來體會英子的心理變化。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準備安排兩課時引導學生達到預設的學習目標.

  第一環節:設置情境,導入課題

課伊始,我激動地向學生宣佈:“同學們,告訴你們一個好消息,這次**同學參加七巧板比賽榮獲縣一等獎。”至此,學生會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而後讓獲獎的學生説説此時的感受,也請鼓掌的同學説説這掌聲所包含的意思,從而很自然地引出課題——我説,今天我們學習一篇與掌聲有關的課文,看看文中的掌聲是誰送給誰的?這掌聲又有什麼意義?這樣就很自然地進入到第二環節的教學

  第二環節:讀通課文

讀通課文是理解課文的基礎,在這個環節中,我主要是給足學生時間和空間自由讀文。在彙報交流中,引導學生運用已掌握的多種方法識記生字,理解字詞。然後以“你讀懂了什麼?”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多層面地交流讀書體會。這一環節旨在掃除閲讀障礙,整體感知,為後續的學習蓄積情感.

  第三環節:扣牢“變化”產生情感

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我主要把第4小節與第1小節比較教學。我先引導學生自由讀第4小節,通過自由讀,説説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英子?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去體會、感悟 。然後以“可是,以前的英子是這樣的嗎?”自然引入到第1小節的研讀。在學生對比閲讀後,感知到英子的開朗、快樂與憂鬱、文靜之後,我以::“是什麼使英子發生如此大的變化?”這樣關鍵性的問題自然引入到下一環節的教學。

  第四環節:聚焦“掌聲”,感受濃濃愛意.

在感悟掌聲的內涵這部分教學中,我通過自讀重點段,談體會;細讀重點段,品字詞;再讀重點段,指導朗讀.這樣層層深入,以讀代講,保證了讀的時間,保證了讀的形式,保持了讀的興趣.這樣的讀,一遍有一遍的要求,一遍有一遍的效果,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感悟能力,使學生獲得了情感的體驗.此外我還注重對教材空白點的挖掘,通過抓描寫小英動作神態的詞,用"小英此時在想些什麼 "去引導學生體會小英猶豫不定的心理.又如在領會同學們兩次掌聲的不同意義時,我引導孩子把課文中敍述的語言轉變成自己的話,用:"如果小英此時就在我們班級裏,你想通過掌聲和目光對她説些什麼 ""小英聽懂了你的掌聲嗎 "的等生動情境將學生的心一步一步地推向小英的心,最終實現了學生和小英的"全然在場".讓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內心世界,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第五環節聯繫實際,延伸情感.

以"情"延伸課堂內容,使學生感到課雖然結束了,但學習是無窮盡的.在學完課文後,我設置了讓孩子看生活中需要給予愛的掌聲的人的圖片,如"殘疾人自強不息","生活,學習中同學們互相幫助"等圖片,再啟發孩子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説説你要把你的愛的掌聲獻給誰,你的掌聲中想表達些什麼 "引導孩子在生活中學語文,在生活中用語文,享受語文!最後的作業設計"給班級裏的一位同學或周圍的某一個人,寫一句鼓勵的話或進行一次幫助",讓學生進一步受到思想教育,延伸了情感.

通過這次《掌聲》的教學設計和教學,也讓我們教師深深懂得:只要我們能為孩子的點滴進步而鼓掌,為孩子的精彩創意而喝彩,讓我們的課堂成為孩子們抒發心靈的天堂,相信每一個孩子在我們的課堂中都能成為一個個個性獨特的自我!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4

尊敬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一、説教材

本課是小學三年級蘇教版第六冊的第一篇課文,主演讓學生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辛苦,還要讓學生增強熱愛祖國的情感。

二、説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習本課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辛苦,增強民族自豪感。

三、説教法

這裏主要説説我的教法:

首先,讓學生看圖,介紹長城和運河,讓他們有個大致的瞭解。

其次,讓學生熟讀課文,講解課文大意,讓學生理解課文,然後在理解的基礎上再讀課文,加深對課文的印象。通過聽課文磁帶,讓學生欣賞,然後跟讀。在讀中讓學生更理解課文的內容。

最後,在熟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輕鬆的背誦課文。

四、説過程

一、複習導入

1、聽寫生字詞。

2、指名有感情地朗讀第一部分。

3、哪個詞表達了作者對長城的讚歎?

二、精讀第二部分

1、導讀。

聽錄音並跟着默讀第二部分,然後畫出作者感歎的句子。

2、講讀、

(1)觀察書中插圖,填空並回答問題。

"像綢帶飄落在大地,銀光閃閃,伸向天邊、"這句話是把比成它們之間存在之處,你能説説嗎?(相似之處在於:扁,柔,有光澤等)

(2)比較:

像綢帶飄落在大地。

像綢帶飄落到大地。

像綢帶飄向大地。

(3)你從"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運河譜寫了動人的詩篇"這句話讀懂了什麼?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結構上起什麼作用?"動人"一詞可否換成"不朽"?

3、指導朗讀。

4、這部分結構完全同於第一部分,同學們自己先讀一讀,聯繫奇蹟的歷史和特點,想一想:朗讀時的語氣是否也和朗讀第一部分的語氣一致?

5、同學們不妨自己試着讀一讀。

6、指名説説兩大部分讀法的區別。

7、同座可分兩大部分互讀,互相糾正讀得不妥的地方。

8、指名讀,其他同學閉眼體會,聽後糾正。

9、師讀兩部分相同的前兩句,男生讀兩部分關於描寫特點的兩句,女生讀兩部分關於抒情的兩句,齊讀歌頌古代勞動人民的兩句。

三、總結全文

1、通過今天的學習,你讀懂了什麼?我們祖國的美僅僅在於兩大奇蹟嗎?

2、文章僅讚美了祖國嗎?

3、師總結。

四、佈置作業

1、課堂作業。

完成課後習題第三題。

2、課後作業。

五、説反思

通過教學,發現圖文結合的教學方式,學生很喜歡,在今後的教學中,還要多利用這樣的形式進行教學。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5

一、教材簡説

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從三年級開始安排略讀課文,並提出了對這類課文教學的要求:一是從內容上説,理解課文的要求要低於精讀課文的教學,一般是“粗知課文大意”,只要抓住重點、難點,幫助學生理解即可,詞句的理解不作為訓練的重點;二是從方法上説,教師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學生自己把課文讀懂,並在讀中掌握讀書方法,提高閲讀能力。由此可見,編者安排略讀課文的教學,目的之一是訓練學生略讀的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只要求“粗知課文大意”;目的之二是培養學生獨立閲讀的能力,自己把課文讀懂,在實踐中掌握讀書方法。

這篇略讀課文講的是在叢林中,一隻鹿遇到獅子而奮力脱險的故事。平時,鹿非常欣賞自己美麗的角,而抱怨四條難看細長的腿。當兇猛的獅子向它撲來的時候,鹿的四條有力的長腿幫它從獅口脱險;而美麗的雙角被樹枝掛住,險些喪了性命。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物各有所長、所短;不要因為它的長處而看不見它的短處也不要因為它的短處而否定它的長處;還告訴我們,不要光圖美麗的外表,更要講實用;美和實用在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條件下都有存在的價值。

課文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記敍的,先寫鹿在池塘邊欣賞自己的兩束美麗的角,抱怨自己細長的腿,接着寫獅子撲來,細長的腿幫它脱離險境,而美麗的角差點讓它送了命。全文情節緊湊,前後對比鮮明突出,語言豐富優美,在生動的故事中藴含了深刻的道理。

根據新課標提出的,“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於是,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讀懂課文內容,瞭解故事所藴含的道理。

3.培養獨立閲讀能力。

三、課文重點及難點

理解指導鹿對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後不同態度,是課文學習的重點;體會故事所講述的道理是課文學習的難點。

四、教學過程

教學這篇略讀課文,首先我引導學生通過觀看課件瞭解故事的主要內容,然後自由讀課文,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定的瞭解之後,再交流: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自己受到什麼啟發?

這篇課文可以通過朗讀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指導朗讀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如,鹿對自己的角和腿的不同評價,要讀出截然不同的語氣。對角是喜愛、讚美:“啊!我的身段多麼勻稱,我的角多麼精美別緻,好像兩束美麗的珊瑚!”要讀出自我欣賞、自我讚美的感情;學生對這個比喻句不太瞭解,大屏幕可以出示鹿角和珊瑚的對比圖片,來體會這個比喻句的貼切之處。“啊!”“多麼”“多麼”拉長讀,抒情一些。而對腿,則是不滿和抱怨;“唉,這四條腿太細了,怎麼配得上這兩隻美麗的角呢?”要讀出歎息、抱怨的情緒,“唉”“太細了”語調低,語速慢,“怎麼”感歎強烈,要表達出內心的不滿。在對比朗讀中,區分兩種不同的態度和感情。可以請學生帶着頭飾表演讀。增強學生閲讀的興趣。

課文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引導學生把課文和《陶罐和鐵罐》作比較學習,把兩篇課文聯繫起來説説共同之處。通過比較,學生的思路和視野會更加開闊,學會用多種方式進行閲讀。可以先讓學生回憶一下《陶罐和鐵罐》,説一説課文説明了什麼道理,再想一想本課講了什麼道理。共同點是兩篇課文告訴我們要學會全面地看問題,正確對待自己和別人;表達方法上是兩篇課文都是通過具體的事例來説明道理。

説明了什麼道理在這一過程要引導學生打開思路,放開談,可以就課文的內容來談,也可以聯繫實際舉生活中的事例,説説自己的體會。學生可能説美麗外表不一定是有用的,雖然外表不漂亮,卻很實用;再進一步可能體會到有的東西各有優缺點,在不同的情況下,優點就可能變成缺點,也不能因為有些東西存在某些缺點而看不見它的優點。鼓勵學生舉生活中類似的事例來説明自己的觀點。只要思想上沒有錯誤,教師一般不作定論,要充分讓學生思考,鼓勵説出自己的見解。

最後,以搶答的形式使學生再整體感知一下課文。

在板書設計這一環節中,我按課文的脈絡,抓住重點詞語,通過對比的形式反映故事所藴含的道理。

總的説來,雖然這節課能夠比較順利、流暢地完成,但是在教學設計、課堂組織、時間分配等還有十分多的需要改進的地方。請大家多多指教。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6

一. 説教材

1. 教材簡析

《孔子拜師》是六年制小學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的課文,這是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講述了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為師的故事,體現了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和老子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的品行,課文還滲透了“學無止境”的精神。

2. 教學目標(第二課時)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瞭解孔子拜師的經過,激發對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3) 積累課文的好詞佳句,能用查字典、聯繫生活或結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詞句的意思。

3. 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重點:流利地朗讀課文,瞭解孔子拜師的經過。

教學難點:體會重點詞句的意思。

二. 説教法和學法

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語文素養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創新精神,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同時也為體現新課標中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統一,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構建開放而有力的語文課堂。教學時巫老師採取引導法,以課題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質疑“為什麼孔子會拜老子為師呢?”然後組織學生探究並體驗,從而實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語文開放性和語文課與社會、與人生相結合的特點。

三. 説教學過程

巫老師的這一節《孔子拜師》第二課時的課堂結構是:複習生字詞——質疑導向——探究體驗——學習昇華。

1. 複習生字詞。檢查學生對本課生字詞的掌握程度,為學習課文奠定基礎。

2. 質疑導向。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學生初步瞭解到課文主要講了孔子拜老子為師的事。巫老師就此引導學生質疑:“孔子和老子都是非常有學問的,為什麼孔子會拜老子為師呢?”

3. 探究體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習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習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裏有自由朗讀後對課文內容的交流,也有句子中對詞語理解的交流,在交流中達到一定的共識。 根據提出的問題,巫老師首先讓學生自讀課文進行探究,探究定向後,巫老師又引導學生反覆讀文,學生在尋找答案過程中難免有些片面,這時,巫老師讓學生合作探究,學生由自主探究轉為合作探究。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之後,問題基本明朗化,巫老師根據學生的彙報相機版書,版書設計做到簡潔明瞭,並及時出示下列重點詞句:如(1)“風餐露宿”;(2)“日夜兼程”;(3)“學習是沒有止境的”……通過合作探究突破難點,即體會重點詞句的意思。

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要加強學生進行朗讀訓練,不但要從朗讀技巧上指導,而且要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表達思想感情,所以在學生探究過程中,巫老師及時引導學生進行朗讀體驗。比如:請用謙虛的語氣讀出孔子與老子的對話等。

4. 學習昇華。經過學生的探究體驗,最後巫老師還注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對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引導學生要做一個謙虛好學的人。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7

今天,我説的內容是《三袋麥子》。《三袋麥子》是蘇教版三年級《語文》教材中的一篇課文,是一篇童話故事,故事講了土地爺爺送給小豬、小牛和小猴各一袋麥子,小豬把麥子磨成麪粉做成各種各樣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麥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則把麥子全種下地,一年後收穫了滿滿一囤麥子。同樣是一袋麥子,由於個人採用了不同的處理方法,結果是不一樣的。這篇課文情節生動有趣,語言淺顯易懂,人物個性鮮明,很適合兒童閲讀。

我對〈〈三袋麥子〉〉的教學目標是這樣確定的: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會講述故事,學會10個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掌握多音字“幹”的用法;

2、通過故事,讓學生懂得只有播種,才有收穫的道理。

我對教學的重難點是這樣設計的:

1、重點:講述故事內容,對小豬、小牛、小猴的不同做法,能做出評價並説明理由。

2、難點: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並能就課文內容發表自己的見解。

根據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我準備的材料是

1、教學掛圖:它顏色鮮豔,直觀形象,能提高兒童的學習興趣。

2、三種小動物的頭飾:它能讓學生在講述故事的時候,幫助他們體驗角色。

根據課文內容,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本課我設計的教學步驟是:

通過“讀”、“比”、“演”、“議”四個環節,進行紮實的訓練,讓學生理解課文。 在兩課時的授課時間內,第一節課以學習生字為主,第二節課以學習課文內容為主。今天我説的是第二課時。具體環節如下:

開始環節:激趣導入。

在黑板上出示小豬、小牛、小猴三個小動物的畫像,吸引學生的注意,然後提出問題:你腦海裏的它們是怎樣的?讓學生思考後用“——的小豬;——的小牛;——的小猴。”這樣的句式回答,在學生回答後,教師進行總結,並引入課文。(多可愛的小傢伙呀?它們就是今天故事中的主人。土地爺爺給他們各送了一袋麥子,會發生什麼有趣的故事呢?)這部分時間約三分鐘。

基本環節:這部分是重點,我主要採用以下步驟和方法:

1、 初步感知課文內容。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讀課文,要求把課文讀通順、讀正確,同時感知課文大意,完成教師出示的表格。這樣安排的目的,讓學生通過讀,能初步瞭解課文的內容。

2、 精讀訓練。把課文分成兩部分進行:第一部分是1——4段,讓學生自己再讀一讀課文,然後完成兩個“比”,一是比三個小動物收到土地爺爺的麥子後,分別覺得這是怎樣的麥子,又上怎麼想的

?二是比三個小動物對待麥子的處理方法有什麼不同?(要求抓關鍵詞語,並通過朗讀讀出來。通過比後,教師進行小結,把三個小動物處理麥子的方式同當前社會人們的生活方式聯繫起來。)第二部分是

5——9段。讓學生自己輕聲讀一讀,然後找出土地爺爺看到結果後,對三個小動物的評價,並體會土地

爺爺更喜歡誰?這樣的安排,易於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3、 演演説説。讓學生自由組成小組,自己定好角色,注意小動物和土地爺爺當時的語言、表情,演出每個小動物的個性,可展開想象。演完評出“最佳小組”和“最佳演員”。然後,讓學生説説在三個小動物中,最喜歡誰?並説出理由。(對學生的回答只要有理由,都應給予肯定,不強求統一)這部分的目的是讓三個栩栩如生的小動物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中。

4、 拓展延伸。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向學生提出問題,如果土地爺爺給你一袋麥子,你會怎麼做?讓學生思考後自由説説。對於學生的回答,要充分發掘學生思維的空間,只要言之有理都要給予肯定,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能做到把三個小動物的做法綜合起來。安排這部分的目的是為了培

養學生的自我體驗、創新的能力,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

這部分時間約35分鐘。

結束部分:總結全文。

我採用了傳統教學中的教師總結全文的方法。我用一句話總結全文:“今天我們學習了一篇生動、有趣的童話故事,文中寫了小豬、小牛、小猴三個小動物對待三袋麥子的不同態度,讓我們看到了三種生活方式(消費、節約、投資)。在這裏面,沒有誰對誰錯的問題,在以後的生活中,同學們將會遇到比這更紛繁複雜的事情,到那時,你將會明白更多更多。

這部分時間約2分鐘。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8

各位尊敬的專家、評委們:

本節課的設計其來有二:一是結合我校的《加強課外閲讀,提高學生自讀自悟能力》,第二,本課位於第一單元,學生已經學過,所以我把這節課的教學定位在上一節“大閲讀課”上,而這正是符合課標要求,加強學生課外閲讀量,讓學生在課內得法,課外受益。

説説教材:

《做一片美的葉子》是我國著名兒童作家金波爺爺的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詩,文章語言優美,但藴涵的道理對於三年級孩子來講是有一定難度的。當我第一次讀這篇文章時,一下子被文章的意韻深深吸引,越讀越喜歡,儘管知道這篇文章有好多名教師執教過,自己的教學構思很難超越他們,但因喜歡還是選擇這篇課文作為自己閲讀課的文本。

説説目標:

1.在讀中品詞品句,感受葉和樹的和諧美。

2.在讀後片段仿寫,體驗讀和寫的和諧美。

説説過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因此,課堂上除了讓學生美讀課文,還欣賞了金波的另外一篇相類似的美文,通過朗讀體會到文章的'美,努力實踐以學生的“美文朗讀”替換教師的“繁講宂析”,用師生間充滿靈性的朗讀、對話營造詩情新課堂,讓學生樂學願學。針對教材,針對目標,這堂課的教學我們從三個版塊推進:

版塊一:賞讀舊文,悟情悟理

我一直認為,語文課堂教學是離不開詩意的學習氛圍的,因此,開課伊始,我説:“同學們,金波爺爺最喜歡小朋友了,這一輩子為我們寫了很多優美的詩歌,編寫了好多好多好聽的童話故事,其實,同學們也讀過金波爺爺的文章,就是我們學過的《做一片美的葉子》就讓我們再次來讚美這片美的葉子吧。”當金波畫面出現,當學生身置此景,話語便如涓涓流水,潺潺而出,心門似春之柴扉,輕輕洞開。

接下來這一環節的教學,讓學生圍繞最能打動自己的句子最能引起自己共鳴的句子反覆品讀,用自己小小的心靈去感受文字背後深邃的意境。在這裏攫取一小片段與大家分享:

當學生找出這句話時,我通過課件展示葉在不同季節的不同形態,比如“肥美”、“嫩綠”、“飄零”,然後把文本的這段話變為豎行,成為了詩的格式。色彩鮮明的畫面、與書本不同的句型,都喚起了學生學習的慾望,喚起孩子們內心對美的嚮往和追求。

版塊二:品讀新文,陶情冶性

當學生閲讀的慾望完全被調動起,我及時推薦金波老人在《做一片美的葉子》系列散文詩中的另一篇文章《綠葉》,讓孩子們運用剛才學習的方式合作學習。此時,當學生“零距離”觸摸、品味作品時,已不再是一個毫無主見、毫無思想的人,閲讀轉化一種個性化的學習活動。在這個環節的末尾,當學生充分品讀後,在樹葉的片片繁茂中,我説:“是的,我們每個人都是一片美的葉子,班集體、學校、家鄉、祖國就是一棵美的大樹,就讓我們努力去做一片美的葉子吧。”

版塊三:動手實踐,拓展延伸

品讀完兩篇文章,要求學生能按照課文第一部分仿寫一段話,此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在仿寫中感受文字的美,體會文章的內涵。

説説自己的幾點感受:

今天我所向大家闡述的,是自己和學校同事在這半個月來研究這節課,在研究信息技術如何有效地與學科整合的痛並快樂着的蟬蜕過程。

正如開始所説,文章語言優美,但藴涵的道理對於三年級孩子來講是有一定難度的。那麼,如何讓剛上三年級的學生從文字中去品味文章內涵,在大家的共同學習中,我慢慢悟出其深刻的內涵:1、“整合”中的“整”,有“調整”、“重整”、“整治”、“整改”等豐富內涵。2、“整合”的目的和意義不僅是為了發揮信息技術的工具功能,而是賦予了新的教育意義。3、通過“整合”促進教學模式的變革,“整合”,是為了更好地實現信息技術教育的目標——培養學生的獲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基於這樣的認識,反思之前的教學設計,整個教學環節還是教師在牽引學生,學生在教師預設的情景中被動學習,而不是主動探究。當初的設計意圖,就是想通過運用信息技術營造詩情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感受文章的意韻,感悟文章的內涵,而忽略了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該如何將現代信息技術整合與優化課堂教學相結合。

於是,有了現在呈現給大家的這節課。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9

一、 教材分析

《古詩兩首》這一課安排了唐代偉大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所著的《望天門山》和號稱東坡居士的北宋詩人蘇軾所著的《飲湖上初晴後雨》兩首古詩。兩者相比,都是描繪了祖國山川景色。但前者寫所見,抒發讚美之情,重在抒情,融情於景,詩中有畫。後者講所感,感悟人生哲理,重在説理,借物喻理,詩中有理。根據本組教材安排2課時教完,我想第一課時先教《望天門山》。下面我就重點分析《望天門山》這首古詩。

《望天門山》共四行詩句。全詩從“望”字着眼,前兩句描寫山川氣勢。第一句先寫山,天門山似乎是由於水流的衝擊而從中間豁然斷開,江水從斷口奔湧而出。第二句寫水,浩浩蕩蕩的長江被天門山阻擋,激起滔天的波浪。這兩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靜止的,詩人卻用“中斷”、“開”這些字詞來從動的方面把它寫活。第三、四句寫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陽光順流而下,感覺兩岸青山相對而來。非身歷其境者,不能有這樣的體會,也不可能寫得如此傳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來代表一隻船,這一片孤帆把天門山水點綴得活潑了起來。展現了生動優美的意境,使讀者彷彿也望到了天門山的壯麗風光。

《望天門山》這首詩借景抒情的古詩,通過對天門山景色和內心體驗的描述,讚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壯麗,表達了詩人樂觀豪邁的情感。根據選編這首古詩的目的,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字詞的理解,進一步領會詩意,進入詩境,品味大詩人李白詩作的藝術魅力,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領略美的景色,受到美的薰陶,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情感成了教學目的之一。據此,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一) 讀懂詞句的意思,理解詩歌內容。能用自己的話説出這首詩的意思。

(二) 體會思想感情,培養對詩的初步感受能力,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情感。

(三) 有感情的朗讀,能背誦和默寫課文(課後要求兩首古詩任選一首默寫,可在第二課時再讓學生作選擇。)

五年級了,學生對學習古詩已不再生疏。根據學生實際,我認為理解詩句含義,準確解釋字義,合理想像詩句所描繪的圖景,感受祖國風光的壯美,應該做為教學的重點。教學的難點就是通過讀懂詩句,體會詩人思想感情。

二、 教法學法

1、教法。根據高年級學生的特點,運用多媒體(幻燈、掛圖、錄音機、

課件等)直觀教學法,圖文結合創設情境,運用嘗試教學法,如繪畫、配樂呤誦等,充分調動學生的想像來體會詩中的景象,以此來落實重點。並用舉一反三法來開拓學生視野,感受祖國河山的壯美,更加喜愛祖國語言文字,更加熱愛祖國,以此來突破難點。

2、學法。學生通過讀讀畫畫,讀讀講講,做嘗試的練習 ,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

三、 教學程序

這首詩的詩中有畫,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就從這一處入手,我設計了“知詩人解題意 →抓字眼明詩意→想意境悟詩情→遷移運用”這一模式作為教學步驟。

下面,我就側重地作個解説。

1、 詩人解題意。

我首先以《望廬山瀑布》這首詩導入,(幻燈出示詩句和插圖)。學生一定非常熟悉,這首詩同是李白所著,又是從“望”字着眼,這樣讓學生結合回憶導入新的古詩《望天門山》的學習當中,既可複習舊知、加強記憶,又易找到知識的聯結點,為學習新課作平穩的鋪墊。接着(板書課題),這一環節完全讓學生根據蒐集的資料,説説自己對李白詩人的瞭解,對課題的解釋也自然明瞭。

2、 抓字眼明詩意。

①小組合作通讀全文,感知古詩。利用字典、課後註釋和文中的插

圖(幻燈出示插圖)自學古詩,互相討論。

與此同時,我引導學生抓住詩句中的關鍵字詞(如:斷、開、回、出等)討論、品味,領悟詩意,這是本模式中關鍵的一步。字詞是古詩肌體的“建築材料”,只有體會詞義的豐富性,才能創設想象的氛圍。

②通過自學,你明白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這一環節我運用了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自主探究詩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相互交流、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

3、 想意境悟詩情。

①讓學生邊讀邊想象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畫面。小組內互相交流,並把

自己的想到的畫面試着畫出來。(學生乘興作畫,再現詩境,加深理解,落實了重點)

②請學生(組內推薦代表)結合自己畫的畫面,敍述美景。我尊重他們的不同的閲讀感受,把大概的詩意敍述好就行。(我在此也可根據他們的敍述,在黑板上畫簡筆畫,讓他們也評一評)

③運用多媒體課件,邊播放長江壯麗景色,邊出示劃好節奏線的整首古詩,聽朗誦示範,以此創設他們想象的氛圍,沉浸在詩情畫意的享受中。使學生形象地感知深藏在跳動的字裏行間的深信深邃雋永的思想和委婉複雜的感情。最後配樂誦讀,學生置身於詩的美境,體察、感悟、陶醉,直至背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ykn4j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