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推薦】二年級語文説課稿模板集錦十篇

【推薦】二年級語文説課稿模板集錦十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麼問題來了,説課稿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二年級語文説課稿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推薦】二年級語文説課稿模板集錦十篇

二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1

《畫家和牧童》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課文講述的是唐代一個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畫家戴嵩畫中出現的錯誤,戴嵩虛心接受批評的事。課文以生動的敍述深深的吸引學生去朗讀、去品味,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畫家的虛心好學和牧童實事求是敢於提意見的優秀品質。

下面,我就粗略地説一説我的設計思路:

一、識字教學:趣有法,法有趣

識字教學要激發學生的興趣。首讀課文,我讓學生圈出自己不認識或讀不準的生字,因為目標明確,學生樂於做。接着,請學生小組內交流學習,“看看怎樣和這些字寶寶交上朋友”,學生興致高,發揮了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但是,僅僅依靠興趣是不夠的,識字教學必須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方法,讓他們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成功的樂趣。這一課中,要求學生會認的字很有代表性,學生容易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總結、提煉和創造識字規律。看看怎樣和這些字寶寶交上朋友的教學環節,充分體現了這一點。比如認“戴”字,學生不光能讀這個音,還能説“戴帽子”戴手套”“戴領巾”等等,老師鼓勵大家邊做動作邊説詞,真是學得既輕鬆又牢固。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學生用這種做動作識字的辦法又解決了 “抹”“翹”“拱”等幾個字。老師給學生讚賞,學生就會給老師驚喜,孩子們在高漲的熱情中不斷髮現各種識字的好辦法,如“驅”“墨”是由原來認識的兩個字加起來組成的,“蠅”是由原來學過的“繩”字換偏旁得來的,“慚”和“愧”連在一起是一種感受,不一而舉。

二、課文學習:讀中品,品中讀

讓學生讀書,讓學生自由、充分地讀書,這一點老師容易做到。但是,要學生願意讀、善於讀、讀後有收穫,卻不是每位老師都能做到的。結合這篇課文的特點,我的具體指導是:

1、教學生賞析。低年級學生閲讀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一條重要途徑是指導精讀。

對於關鍵詞句,要賞析,要學會咬文嚼字,不能一目十行或囫圇吞棗似的閲讀。課文中説“他的畫一掛出來,就有許多人觀賞”,這裏的“一……就……” 就值得品味,去掉這兩個字念這句話,表達的意思有什麼不同。把這個問題拋給學生,自然一石激起千層浪,大家會在仔細比較、反覆吟誦中有所感悟。還有“他一會兒濃墨塗抹,一會兒輕筆細描……”這句,先突破兩個重點詞“濃墨塗抹”和“輕筆細描”,請學生結合繪畫經驗上黑板演示,是很直觀和容易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方法。在理解了這兩個詞之後,再抓住“一會兒……一會兒……”完整、連貫地體會這句話,學生頭腦中的畫面應該會更鮮活。我認為,學生只有深刻地體會了課文,才會深刻地朗讀課文;否則,朗讀只會是浮在表面和流於形式的。

2、教學生思考。不伴隨智力活動的閲讀是膚淺的。

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可以是學生主動質疑,可以是教師巧妙提問。但是前者要適當取捨,後者要精心設計。在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後再讀課文,我的提問是:“課文中誰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什麼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這個問題既有統領性,又有發散性。它能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將蒐集的信息加以概括和提煉,同時又能讓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人物身上談開去,不受拘束和限制。學生這時你一言、我一語的感受,由淺入深的評價,都是積極的思想交流和碰撞。當牧童説戴嵩的畫畫錯了,戴嵩把牧童叫到面前,和藹地説:“小兄弟,我很願意聽到你的批評,請你説説什麼地方畫錯啦?”我請學生看課件,展示課文中的插圖,然後提問:“你們知道圖中哪位是大畫家戴嵩嗎?”學生無不興奮,我讓他們指出來,又追問:“你是怎麼看出來的?”學生表現得更踴躍,有的説從站的位置判斷出來的,有的説從臉上的表情看出來的,閃現的是不同的智慧。戴嵩的話藴含的信息很多,我於是發問:“們從這句話中體會到了什麼?”學生分別摳住“小兄弟”“很願意”“請你”談體會,真真切切的感受使他們的閲讀有了相當的深度。

3、創設情境,激發情感。有如臨其境的情境,學生的體會才不會抽象模糊。

帶着真切感受去讀書,情感自然會飛揚。首先,注意讓學生完整地把握故事情節。課初通讀課文並説印象,起到了這個作用。課中儘管有幾處語段賞析,但我不忘連綴起來閲讀,使故事情節不割裂,大體分為兩部分學習:一是戴嵩作好畫,人們紛紛誇讚;二是牧童指錯誤,戴嵩虛心請教並接受。其次,注意揣摩人物。這篇課文的主要人物是畫家戴嵩和小牧童,他們各有特點,在朗讀中我讓學生仔細體會他們的表情、動作和語言,甚至猜度他們的心理。對課文內容有了理解後,我還請學生扮這兩個角色,演故事的後一部分。我相信,只有讓人物形象鮮活在孩子的眼前,才能把人物品質烙印在孩子的心上。

4、蒐集資源,製作多媒體課件,服務教學。

為了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學生與故事人物的距離,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我搜集了大量的圖片資料。一是來自中央電教管的資源庫裏戴嵩的畫,齊白石和徐悲鴻的作品;二是從台節目裏積累的圖片 (如電子課本中的課文情景圖);三是從互聯網下載的真實鬥牛圖片以及李苦禪的畫等。

課初觀看戴嵩的《三牛圖》、《歸牧圖》,既是學習欣賞,又是親切導入;圍觀者紛紛誇讚,牧童説戴嵩的畫畫錯了,是教學要突破的一個重點——到底錯在哪裏?這時候,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鬥牛圖片,學生的眼球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文字的理解就迎刃而解;最後,在美妙的音樂聲中欣賞圖畫大師的名作,是對學生審美情趣的無形薰陶。

二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學會本課12個生字,理解“盛產、茂密、涼棚、五光十色、展開”等詞語的意思。

理解並掌握句子跟句子之間的連接方法——按時間順序連句成段,並能自我體會葡萄溝是個好地方。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1、2節。

二、説教學重難點

1、理解並掌握句子跟句子之間的連接方法——按時間順序連句成段,

2、準確領會第二自然段的詞句,並體會其中藴涵的情感:葡萄溝是個好地方。這兩點是教學重點也是難點,即文章的第二節。

閲讀教學以讀為本,是由閲讀教學的基本任務所決定的。閲讀教學的基本任務是培養獨立閲讀的能力和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而完成上述基本任務的基本途徑是學生自己的讀書實踐。讀可以顯形,讀可以激趣,可以動情,可以啟智,可以育人。因此在本課時的閲讀教學中我設計了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讓學生在琅琅書聲中益知、怡情,發展語言和能力。

新課程導引的新課堂,其本質特徵在於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實踐主體、認識主體,又是道德主體、審美主體。一句話,他們應當是自主發展、自我構建的主體。而活動是主體存在和發展的方式。離開了自主的、具體的、感性的學習活動,學生是無法獲得主體地位,也不能發揮主體作用的。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儘可能地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自主選擇學習內容,自主選擇朗讀方式,自主選擇作業方式,自讀自悟,自己觀察發現……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教學第一板塊:在導入新課中走近葡萄溝

學生一:(葡萄溝在新疆。)學生二:(葡萄溝在吐魯番。)學生三:(葡萄溝在新疆吐魯番。)説的都沒錯,哪位同學説的讓大家聽了更明白?

二、教學第二板塊:在初讀課文中走進葡萄溝

過渡:是呀,那裏的葡萄太棒了,那裏的人們太好客了,現在你們最想讀哪一節?(第二節)

1、那好,自己趕快去讀第二節吧,想想你能讀懂些什麼。(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體會暢談)

(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1)你知道這個小節有幾句話嗎?有哪幾個表示時間的詞語?看看哪幾句是寫夏天的?哪幾句是寫秋天的景色的呢?(夏天和秋天、這時候)這時候指什麼時候啊?自己讀一讀。(秋季)

(2)看看葡萄種在哪兒?學生讀文後,看圖理解“山坡、梯田”。(梯田是沿着山坡開闢的一級一級的農田。)

2、葡萄溝的夏季和秋季,你更喜歡哪個季節?再讀一讀第二小節,自己選擇喜歡的季節,多讀幾遍,邊讀邊想直到眼前出現了一幅幅圖畫、電影再停下來,好嗎?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人,是自主發展、自我構建的主體。但這不可避免地會造成教師的顯性(定形的)教學設計與學生主體學習、自主發展的衝突和矛盾。因此,在此我設計了隱性設計,學生喜歡夏季則先學第二句,若學生喜歡先學秋季的,則先學第三四句,以此作為課堂調節手段去調適和引導學生的主體行為。)

你最喜歡什麼時候的景色?

A夏季(你看見了什麼?)

根據學生的回答,理解“茂密、一個個”

(學生可能會説枝葉,也可能會説葡萄可以按順序學習)

(1)怎麼樣才算茂密呢?(老師貼幾片葉子,再由學生上前繼續)對,這樣層層疊疊向四面展開的樣子就是茂密。再看圖,理解“茂密”。你能做一個枝葉向四面展開的樣子嗎?

(只有把文字所描述的場景還原、再現,把教師、教材和學生的心靈之間組在一種相似的和諧振動,才能使學生與所學知識產生共鳴。讓學生自己來貼一貼葉子,用手做一做向四面展開的樣子,將“茂密”二字還原成具體的畫面,形象地理解“茂密”即是表示枝葉層層疊疊,密密麻麻。)

(2)(看到了許許許多的綠葉,像涼棚)看到了多少涼棚,一個兩個還是……看到了幾個涼棚?(一個個)

想象:老師查過資料,夏天那裏天氣太熱,最高温度達到了49度。悶熱的夏天,新疆的小朋友可在“涼棚”下幹什麼?老人們呢?

一個個涼棚攔住了陽光,給你什麼感覺?能讀出涼爽的感覺嗎?

同桌準備——指名讀

站在這茂密的樹下,你想到了什麼?那茂密的預示着什麼嗎?現在樹葉茂密,以後呢?是啊,秋季的葡萄一定會大豐收的。那麼這一個個涼棚呢?這葉子、這涼棚,帶着一種希望,有着希望之美,你能讀出來嗎?

指名讀——男生讀——女生讀

(怎麼才能讓學生理解課文呢?依照教師的講,即逐段地作煩瑣的內容分析,還是讓學生多讀熟讀,以讀代講,讀中感悟?聽懂和讀懂的意義是不大一樣的。我國古代著名的文論家劉勰説得好: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讓學後反覆地讀,在多讀的過程中逐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逐步瞭解葡萄枝葉的茂密,感受葡萄溝夏季景色的美麗,更在讀中感悟到秋季葡萄豐收的期待、希望。)

B、到了秋季,葡萄果然豐收了!老師為什麼要用果然?快抬頭看看葡萄架透過茂密的枝葉你從哪兒發現葡萄成熟了!(若學生先説秋季,則如此引導:為什麼喜歡秋季啊?)

(1)唉呀,有幾種顏色啊?這麼多顏色的葡萄你都見過嗎?認識哪種顏色的葡萄?(課件出示)讓孩子認識紅的、白的、紫的、暗紅的、淡綠的葡萄,悟出葡萄顏色的不同。(讀)讀時要引導學生注意這裏一連4個頓號的作用。

(許多葡萄的品種是我們這些學生所沒有見過的。通過課件,穿越了時間與空間的阻隔,親眼目睹大家所陌生的甚至是從沒見過的白葡萄、紫葡萄等。)

(2)這麼多顏色,可以同什麼詞來形容呢?“五光十色”和“五顏六色”,可以換嗎?看圖,出示“五光十色”和“五顏六色”,在比較中悟出有什麼不同(教師引導學生在詞語中的“光”中發現)(讀)

(新課標中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通過兩幅直觀的圖片,淺顯易懂地理解了“五光十色”與“五顏六色”的區別,讓語言文字訓練不露痕跡。)

(3)“一大串一大串”,一大串一大串是不是隻有兩串啊?(讀)

比較:

{葡萄一串一串掛在綠葉底下}

{葡萄一大串掛在綠葉底下}

{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掛在綠葉底下}

這葡萄串兒這麼大,數量這麼多,顏色這麼多,種類這麼多,而且水靈靈的,再看看,像什麼呀?(一個個瑪瑙)(一顆顆寶石)(一顆顆珍珠)(一顆顆明珠)晶瑩剔透,真是美麗極了!讓我們美美的讀一讀。(板書:五光十色,讓學生帶着感受反覆朗讀)

3、往下讀,你還能讀懂什麼?(老鄉的熱情)哪裏看出老鄉的熱情呀?

(孩子喜歡錶演,也喜歡看別人表演。這不僅是因為那富有情趣的角色形象特別接近兒童生活的戲劇形式,而且有角色效應的作用。當了角色,孩子就由“本角色”我——一個小學生為“他角色”——維吾爾人老鄉,那種新異、好奇心,使孩子激動不已。)

4、朗讀

多麼熱情好客的老鄉,趕快誇誇老鄉吧(帶着感受讀課文)

三、教學第三板塊:在朗讀中讚美葡萄溝同時理解構段方式

葡萄溝盛產水果,景色美麗,老鄉熱情好客,千言萬語化做一句話:葡萄溝真是個好地方!捧起書來,老師和大家分句子讀第兩節,再一次讚美讚美那裏的葡萄,那裏的老鄉,怎麼樣?

趁熱打鐵,圍繞本課教學重點,我設計既有準對性又有開放性遷移模仿作業,並讓學生自主選擇一題來先説後寫,這樣做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鍛鍊了學習能力。

我們家鄉—象山出產的水果可多了,五月有,六月有,七八月有,到了九十月份,人們最喜愛的成熟了。

陽春三月

夏天

秋高氣爽的時候。要是這時候您到我的家鄉——象山來,我。

二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3

一、 出示《遊子吟》古詩。指名讀。

二、 檢查預習。

1、 你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板書:孟郊)他是哪個朝代的人?(唐朝)

2、 他為什麼寫這首詩?(生:他想銘記母親對自己的慈愛)板書:銘記(什麼叫銘記)生:永遠記住

3、 師小結:他就是想記住母親的恩情,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請學生伸出小手和老師一起書寫課題)師生共同板書師提示學生注意恩是上因下心。

三、 自由讀一節,動筆畫出給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小組內交流最感動的句子。生1: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補衣服。從一針針一線線體會到了母親很關心很愛他,縫得很仔細,指名2-3人讀中體會問:她在縫衣服時還會想些什麼?你從中又體會到了什麼?(生1説捨不得兒子走;生2説她想兒子早點回來)

第二節中還有哪些地方讓你感受深?指名説並讀。(師點評你讀出了母親對兒子的不捨)生2讀(師點評你讀出了依依不捨)生齊讀。這時孟郊看到母親頭上怎樣?他心裏又會怎樣想?生1她昨夜肯定沒睡好,為我操心生2母親昨晚睡遲起早生3:母親為兒子操心把頭髮都弄白了。師:濕潤是什麼意思?(眼淚在眼眶裏打轉轉沒流下來)

師小結:母親的恩情一方面體現在行動上,一方面體現在語言上。板書

四、 讓我們輕輕地讀這首詩,找出文中和詩句相對應的句子,仔細聽。

師:沐浴着陽光的小草,無論怎樣都報答不了母親的恩情啊!(生:):

師:有一天,兒子要出遠門了,母親給他縫補衣服。

師: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着。生;臨行密密縫

師讓學生説意恐遲遲歸的意思。

讓學生練習背誦,看誰在最短的時間內背上。一組展示背誦(齊背)背得怎樣?有感情嗎?另一組挑戰背。師小結:剛才兩小組同學把最後一行詩句背誦的特有感情又《遊子吟》齊讀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是千古名句,要記住。那麼我們能為母親做些什麼呢?小組內討論,看誰能做一個愛母親的孩子

生1幫母親洗衣服、刷碗、切菜、等做家務。生3:洗腳。

師:希望你能説到做到,落實到行動上今晚給母親洗腳。

板書: 行動上

母親的恩情 太陽的光暉

銘記 語言上

孟郊

二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4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下午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上冊《稱讚》。下面我從教材、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以及教學板書這幾個方面進行説課。

【説教材】

首先説説教材,《稱讚》這課是一篇新教材,是一個有趣的童話故事,小刺蝟和小獾相處得多麼融洽,多麼富有人情味兒!看來只要是發自內的稱讚,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話,也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平時的生活工作中,我們都希望受到別人的稱讚,得到別人的肯定。我們經常也有這樣的感覺,加班加點地拼命工作,能得到領導的一句表揚或者同事的一句稱讚,也就滿足了。

老師對學生,何嘗不是這樣呢?老師在學生的心目中是何等神聖啊!當學生獲得成功或者取得進步的時候,不要説稱讚,就是一個笑容,一個眼神,一次親切的撫摸,也許都能讓學生的心中湧起一陣暖流,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根據新課程標準和本組課文訓練的主意圖以及學生的實際,我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説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①認識10個生字詞。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力目標:通過朗讀,瞭解課文內容,體會相互稱讚帶來的快樂。

3.情感目標:教育學生要學着發現別人身上的優點。

【説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懂課文。

難點:知道小刺蝟是怎樣發現小獾的優點,從而學習發現別人身上的優點。

【説教法與學法】

在這堂課中,我們採用了創設情境法,情感朗讀理解法,直觀教學的方法,引導學生自學、討論、交流。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形成學生質疑問難,自主合作學習的局面。

【説教學流程】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們採用了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激發他們的潛能,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力求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教學。

(一)創設情境、談話導入。

好奇是小學生的天性,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從而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開始,我們根據兒童的特點,讓學生認識“刺蝟”、“小獾”,有機地把學生帶進喜聞樂見的生活中,看看互相鼓勵與稱讚會有什麼神奇的作用,這樣導入符合低年級兒童的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遊戲激趣、鞏固識字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我們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課上通過了摘蘋果、開火車等遊戲來激發學生的興趣,鞏固了生字詞。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課堂氣氛也活躍起來。

(三)讀文理解、感悟道理

語文新大綱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本課教學安排了充分的讀,通過自讀,範讀、齊讀、分角色讀,從整體上體會課文的情感,抓住重點語句進行品讀,具體感受課文中的真情。如,小獾的板凳做得很粗糙,小刺蝟為什麼還要稱讚他呢?對這個問題,我們抓住幾個句子進行感悟。“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認真。”(這句話肯定別人的認真態度);“你真能幹,小板凳做得一個比一個好!”(這句肯定別人的點滴進步);再如,稱讚別人有什麼意想不到的效果呢?對這個問題,我們抓住下面的句子進行感悟:“在我有點兒泄氣的時候,是你稱讚了我,讓我有了自信。”這句話培植了自信。小刺蝟和小獾的對話彬彬有禮,富有真情,我們抓住角色對話為訓練重點,取用了分角色讀、表演讀,切身體會作者的真情實感,用內心的情感朗讀課文,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和表演能力,達到了品讀感悟的台階,使學生受到美好情感的薰陶。

(四)拓展文本、延伸課堂

通過質疑引導學生知識延伸,讓學生想想:假如小刺蝟一開始不是稱讚小獾,而是取笑他的板凳做得很粗糙,會有什麼樣的結果?這個質疑,能又一次激發學生的思惟,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

【説板書設計】

這堂課的板書做到圖文結合,形象直觀,條理清晰,便於學生理解,起到深化主題,回顧中心的作用。

二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5

説教材

《揠苗助長》位於本冊教材的'第七單元,本單元教材圍繞着“要正確看待問題,善於思考”這個專題選擇了幾篇不同體裁的課文,內容豐富,意在引導學生通過學習,懂得做事要善於動腦思考,要正確地認識自己。《揠苗助長》是一則寓言故事,講的是古時候有個人盼望禾苗長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爬,結果禾苗都枯死了。這則寓言告訴人們:不顧事物發展的規律,急於求成,反而會把事情弄糟。作者安排這篇課文的意圖是:讓學生讀懂課文,初步瞭解寓言表達上的特點,體會寓言包含的道理。寓言本身通俗易懂,故事情節鮮明有趣,但寓意深刻,體會這個故事中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踏踏實實,不能急於求成學習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本課我準備用一課時來完成。

根據新課程標準,課文特點和中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讀本課“焦、喘、截”3個生字,會寫“焦、望、費、算”4個字,理解並掌握“巴望”、“焦急”“筋疲力盡”等詞語。掌握由本課生字組成的詞語。

2、讀懂故事內容,體會故事中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老老實實,不能急於求成。

3、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寓言故事。

 教法學法

1、自主識字法

新課程的識字教學重在教給學生識字方法,教師不以零為起點,鼓勵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字。打破以往傳統的老師教讀學生跟讀的做法,體現學生的學習自主性。

2、情境教學法

我除了充分運用課文中的精美插圖外,還應該充分運用多媒體資源,為學生提供一種氛圍,一個場景,從而有效地喚醒學生的內心體驗,

3、朗讀感悟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引導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形成語感、在讀中學會讀書。

教學流程設計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求知獲藝的先導” 新課程理念強調:課堂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所以上課伊始,我先播放《揠苗助長》的動畫視頻)有效地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然後引出課題:同學們,我們剛才看的動畫片有個名字叫《揠苗助長》,是一個寓言故事。接着在學生討論什麼是寓言的基礎上我簡單介紹:寓言是一種文章的體裁。“寓”是寄託的意思。“言”是話,比喻故事,寓言就是以比喻的手法講一個有趣的故事,用來説明一個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啟發。那麼揠苗助長這個寓言故事中包含這什麼道理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故事吧。以此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順利地帶學生進入文本的學習中。

(二)自學字詞,整體感知

1、自主識字,交流方法。《課標》指出“要讓兒童喜歡閲讀,感受閲讀的樂趣”,這就必須先幫助學生掃除文字的障礙,這樣,他們的情感才能融入到語文學習之中,才能引發他們的探究慾望。不過本課生字並不多,而且二年級學生已經有一定識字能力,所以先我引導學生先自主學習,然後通過小組討論,全班交流,互教互評,教師點撥等方式,鼓勵學生採用多樣方法來識記生字,如:區別比較法、部件分析法,動作演示法、自編兒歌法等。

2.學生再讀課文,並把自己最喜歡的段落多讀幾遍,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讀給同學聽,師生共同評議。這一設計意在引導學生進一步熟悉課文,同時體現尊重學生選擇,以生為本,體現個性化閲讀。

3、出示古時候有個人,因為想讓禾苗___________,就把禾苗___________,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引導學生用這個句式,説説自己對課文的初步理解。這樣學生對課文會有一個整體上的感知,有了這個淺層次的理解。為下面深層次的學習打下基礎。

(三)品讀課文,悟出寓意

《新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所以在這一環節中,我準備引導學生從課文內容和種田人心情變化兩個方面展開學習與討論。抓住幾個主要問題,讓學生自主學習基礎上交流討論,同時以讀貫穿始終。如:“你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希望自己的禾苗長得快些,畫出有關的詞語”,再如“此時,農夫的心情如何?請帶着這種着急的心情讀一下”如:課文的最後提出“兒子看到禾苗都枯死了,就急匆匆的趕回家,他會怎樣對他的父親説”“而農夫聽了兒子的話,看見枯死的禾苗,想着自己拔禾苗那麼辛苦,他會説些什麼呢?”。就這樣通過品詞析句、通過朗讀指導、通過想象補白等方法,逐步引導學生從中體會種田人的急切、興奮、得意、後悔;從中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從中明白做事要遵循規律,不能急於求成的道理。

在這一環節中,我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理解課文,激發情感、培養語感。這樣設計與安排,能夠讓學生在朗讀中理解文本內容;在想象創造中加深對文本內容的感悟;將較深刻的寓意層層推進地展現在學生面前。

(四)演演比比,加深理解

在學生對故事情節比較熟悉的情況下,分小組讓學生自己演一演這個寓言故事,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小學生,尤其是中低年紀的小學生,對錶演的慾望很強烈,他們非常想把自己當作課文中的人物。這一環節的設計既使學生好表演的天性得到了釋放,同時也再現了課文內容,使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同時為學生複述課文降低了難度,三全其美。

(五)文本延伸,訓練語言

在課末,通過“複述故事”、“運用詞語”的設計,既訓練了學生的複述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力求體現寓言梗概和深刻寓意,既重點突出,又便於學生複述。

説效果

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我認為我的這課時設計注重培養孩子們的語文學習能力,突出了四個亮點:1、引導學生在情境中識字,提高了認字能力。2.注重書寫指導,培養了良好書寫習慣 3.以讀為本,提高了學生的閲讀能力。4.注重語文實踐,培養了學生的聽説、表達能力。

二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6

各位評委、同行們:

大家好!

我是興旺鄉中心小學教師王春霞,我今天向大家彙報的説課內容是教科版語文二年級下冊《小鴨子得救了——看圖編故事》,我説課分以下幾部分。

(1)教學內容簡單介紹

《小鴨子得救了》是單幅圖的看圖訓練,圖上表現的是有一隻小鴨子掉進坑裏,小猴子拿着竹竿,小熊拎着一桶水,大象站在坑邊想辦法救小鴨子的場面。這幅圖以小鴨子掉進坑裏為起因,以三個小動物想辦法救小動物為主要經過,小鴨子救上來為結果,説明了別人遇到困難,我們要積極想辦法幫助。

(2)教學目標設立及重點難點制定的依據

在講課之前我首先學習了大綱,大綱指出:“作文教學應該從説到寫,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從本次看圖作文訓練在教材中的位置來看,本組教材是在原教材基礎上重新排列組合的,文章體裁一致,都是童話,借小動物的故事説明一個道理,從不同側重滲透實踐、認識的哲學觀點,以及做事積極動腦,不要盲從的思想方法,從而達到學習語文、認識事物、發展語言、發展思維、發展認識的目的。從思想內容來看,前單元是向學生進行全面看問題,注意事物之間聯繫的教育,後一單元又是向學生進行怎樣做人的教育,幾個單元內容前後呼應,渾然一體,學生通過對課文的閲讀分析,有了一定的認識,即做事要動腦想辦法。同時,二年級學生又具備了最基本的,語言表達能力,因此,《小鴨子救上來了》一課,實際上在學生學習了五、六單元后,對學生觀察思維、想象和口語表達能力的一個綜合檢閲。

從作文訓練的目的來看,作文訓練無論是口頭或筆頭的訓練,要解決的無非是兩大方面的問題,第一方面是用詞造句,連詞成段的能力,即表達能力,也就是解決怎樣寫的問題。第二方面是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即認識能力,也就是寫什麼的問題,明確了寫什麼,再把所觀察的材料經過頭腦的思維加工整理,實現於筆頭,落實成文章。即通過思維將寫什麼與怎樣寫聯繫起來,概括説:先觀察——思維——表達。

根據大綱的要求,教材內容及作文訓練目的以上三方面分析,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確定如下:

知識目標:通過觀察,弄清小鴨子掉進坑裏,小動物想辦法救它及最後得救的經過,並能用一段完整的話敍述出來。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想象、分析、表達等綜合能力。

德育目標:滲透事物間聯繫,教育學生當別人遇到困難時要積極動腦、想辦法去幫助解決。

教學重點;按事物發展經過用準確恰當的語言敍述畫面內容。

教學難點:仔細觀察畫面,合理想象三個小動物救小鴨子的經過。

(3)教學本課的總體思路及構想

總體思路:

1)導入新課,弄清畫面人物,從整體感知畫面內容;

2)合理想象小鴨子掉進坑後的情景(起因),小動物們分別想了什麼辦法救小鴨子(經過),小鴨子救上來後的情景(結果);

3)指導學生按照事物的發展經過完整地講述這個故事。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首先使學生感知畫面,弄清靜止畫面的內容,即小鴨子掉進坑裏,小動物們想辦法救它,這樣就給我們這節説話課定了主要基調,後面我們展開的情節,都要圍繞這一事件來説。

接着在第二部分主要引導學生合理想象小鴨子怎樣掉進坑裏(即弄清事件的起因),小動物分別想了什麼辦法救小鴨子(即事件的經過),小鴨子救上來後的情景(即事件的結果)。這個過程實際是使訓練學生學習記事文章的寫作方法,即敍述一件事情一定要有起因、經過、結局。

然後指導學生按照上述方法將這幅圖用一段通順的話敍述下來,實際上也就是成文的過程。

因本幅圖是單幅畫面,在觀察和敍述時要考慮到畫面多個人物各自的活動,又要協調查閲畫面人物與人物的關係,此外還有敍述畫面人物活動的先後次序的問題,所以從這個意義來説,它較多幅圖要難得多,所以我在教學時,採用了把畫面分解成幾個小部分,引導學生逐一觀察、思考的辦法,即先小鴨——小猴子——小熊——大象,然後把分解的意義合起來就是整幅圖的內容。這種分解、觀察、突出了觀察目標,提供了觀察次序,為有層次觀察和有次序敍述圖意打下了基礎。

(4)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的辦法

突破難點:本課難點是引導學生合理想象三個動物各想什麼辦法救小鴨子的經過,這個合理想象的過程,實際是引導學生觀察到的畫面內容:1)小猴子拿着竹杆在樹上玩;2)小熊拎着水桶;3)大象甩着長鼻子站在坑邊,進行分析、比較和綜合的思維訓練過程,二年級的學生,往往對事物的認識,只侷限於表面,想象往往缺乏合理性,所以,我採取如下辦法突破難點。

1分散難點:如下面所説,分部觀察、想象;

2問題針對性強:如小猴子手裏有竹杆,同學們自然可能想到用竹杆救小鴨子,然而小鴨子能否救上來呢?我設計了:竹杆有什麼特點?小鴨子能爬上來嗎(腳扁、平抓不住竹杆)兩個問題。

3看看——説説——議議:如果分析小猴子救小鴨子的經過有一定難度的話,那麼小熊和大象想辦法的經過就更難合理想象,因此,我在這部分教學時,首先請同學觀察畫面(看看),然後提問,小熊和大象各想了什麼辦法(説説),最後請同學們自己分析討論(議議),同學們可能提出以下幾種看法:A小熊去河邊打水,水多了,小鴨子浮上來了;B小熊和大象一起去河邊打水;C小熊把桶掛在大象鼻子上,小鴨子坐在桶裏;D大象用鼻子把小鴨子捲起來,等等。

學生可就這幾種辦法展開熱烈的討論,第一種辦法,坑深水少,浪費時間;第二種辦法即大象鼻子有長而玲巧的功能,我們採用直接捲起的辦法,這樣不更具合理性嗎?通過分析、比較,最後得出一種基幾種最佳的辦法,這種分析比較,就比教師為了節省時間直接給出小動物們救小鴨子的辦法,限定一種合理想象,更具説服性。同時,在爭論的過程中,調查動了思維的積極性。

確定了小動物辦法的合理性,怎樣引導學生表達出來,這是本課的重點所在,高年級教師常常責備、埋怨學生作文精製濫造,條理混亂,造成這局面的原因就是在兒童語言發展的最佳階段,七八歲時,沒有捕捉教育時機,教師往往只給學生提出簡單的提示問題,就而面對這樣有難度且複雜的畫面,學生只好瞎編一氣。因此,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低年作文訓練時,就要採用恰當的辦法,使學生口頭作文能力在低年階段獲得最大的發展。為了突出表達的重點,我採用如下辦法:

1) 説話訓練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每一部分內容都請同學用恰當的語言描述。

2) 在指導學生敍述時重在教給學生表達的方法,學習一詞一句的運用,布 局計劃謀篇的方法、表達的次序,而不是讓同學抄一篇範文就解決問題。例如,在指導學生表述小鴨子掉進坑裏的經過時,我提示按小鴨子是怎樣掉進坑裏,小鴨子怎樣做的説説第一部分;指導小猴子救小鴨子的經過時,按照看、聽、想、做的過程敍述;在敍述全文時,使學生結合板書,依照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來敍述,這樣長期堅持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就會大大提高。

3) 及時修改。這個過程實際是對學生口頭作文的批改過程,二年級的小學生,由於識字量、閲讀量及語言感受運用能力的水平較低,還正處於作文訓練的起步階段,因此,我們要求他們一次表達完整到位是不現實的,所以我們允許學生表達欠妥,卻不允許我們面對學生錯誤的表達置之不理,所以在學生出現錯誤時,或教師指正,或學生指正,這樣即完善和發展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同時學生間相互的批改,又可提高學生的修改、評價、正確運用和錘鍊語言能力。

(5)教學環節間的轉換

這節作文訓練課是要求我們根據畫面編故事,從作文訓練的角度來説,屬記敍文中的記事範疇,就應該有事情發展的經過(起因、經過、結果),既然是故事,所以又能具備了情節絲絲入扣、扣人心絃的特點,因此,在課堂環節轉換上,我採用:A開篇以情入境導入,設立懸念;B中間情節過度,展開豐富的想象;C結尾、欣賞全文,達到高潮。

1) 開篇我採用了交待和描述事情環境和背景的辦法,把學生們帶入小動物們所生活的大森林裏,學生進入情境後,彷彿自己也置身於美麗的大森林裏,這樣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説,篇頭故事情景的交待又降低了坡度。

2)情節過度。我設計瞭如下問題:①小鴨子掉進坑裏,它多麼着急呀,這時誰聽見叫聲趕來了?②誰可能最先想出辦法?③小熊和小象想出了什麼辦法?④小鴨子得救了嗎?幾處過渡,不僅將畫面內容巧妙地聯繫起來,同時又不露痕跡地將觀察點提到學生面前。

3) 結尾處由學生自己作文到欣賞全文的轉換。通過運用現代 化的聲、光、電的電化教學手段,色彩鮮豔的畫面,聲情並茂的敍述,優美動人的旋律,視覺藝術和聽覺藝術的效應再次將學生帶入情境,激發學生的創作願望,以便更好地將本課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以達到鞏固複習的作用。

(6)德育目標的實現

小學語文課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得天獨厚,《小鴨子得救了》故事雖短,但意義深刻,他通過小動物們積極動腦、想辦法幫助小鴨子擺脱困境這一故事,教育學生別人遇到困難要積極想辦法去解決,這對於入學不久,而多是獨生子女一貫依賴別人,缺乏獨立解決困難的小學生來説,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我積極調動小學生想象小動物們想辦法救小鴨子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同學們自己動腦想辦法的過程。同實,本課教學的結尾我順應進行了幾句總結,達到了教育學生的目的。

(7) 教學效果預測

1)通過集體練説,全班同學應該達到合理敍述故事梗概。

2)大部分學生表達具體完整。

3)尖子同學敍述生動具體。

二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十四課《小馬過河》,這是一篇家喻户曉的童話故事。講述了小馬在幫媽媽馱麥子到磨坊去的途中遇到一條小河,不知是深是淺,最後在媽媽的指引下安全過河的故事。本文以“過河”為線索,採用簡潔生動的語言,使學生懂得做事不能只聽別人説,要動腦筋想想,親自去試試才行的道理。

二、説學情

二年級的學生閲讀能力還不是很成熟,注意力也不能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因此我採用圖文並存的方式來吸引學生,從而使學生們愛上學習,愛上語文。

三、説教學目標

遵循課標重在培養和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理念,根據二年級學生愛讀童話,能初步讀懂童話的特點,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與技能:認識馱、磨等生字,理解相關詞語。

2.過程與方法: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分角色朗讀課文。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知道做事不僅要動腦筋想,而且要勇於試,初步懂得“實踐第一”的道理。

四、説教學重點、難點

依據以上教學目標,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是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讀懂課文,那麼如何理解文中老馬對小馬説的話,明白其中藴含的道理,便成了本課的難點。

五、説教法、學法

為了突出重點,巧破難點,順利實現上述三維目標,在教學方法上我採用了“以讀促悟”法,通過朗讀讓學生自己產生疑問解決疑問,在不同形式的朗讀中感悟文本的內涵。為了更好的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我摒棄了傳統教學的“以教為主”,採取了“以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為主,以“教師的適時引領”為輔的新型學習,目的是在愉悦的氛圍中,學生能輕鬆掌握所學知識,進而能更加喜愛語文的學習。

六、説教學流程

我將本課的教學流程分五個環節進行:

第一個環節:激趣導入,啟發質疑

上課伊始,我首先出示一條謎語,引導孩子打一動物名稱,如此激趣的導入新課,使孩子在輕鬆的猜謎活動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體驗到了老師更像一個共同學習的夥伴,接着出示小馬,問:誰能有禮貌的和小馬打個招呼?通過剛才的打招呼拉近孩子與小馬的距離,彷彿這個故事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即揭示課題《小馬過河》。啟發質疑,看到這個課題,你有什麼問題想問問小馬嗎?通過前面的鋪墊,孩子們覺得小馬就在我們當中,又通過剛才的問題“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的興趣被激發,問題匣子被打開了,這時孩子們的思想也很自然地被引入到積極主動的學習氛圍之中。

第二個環節:初讀課文,探究識字

對於二年級的小學生,已經學過幾十篇短小有趣的課文了,因此在識字認字方面,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方法,這裏我對學生提出了自學要求:

在反饋中,我用認—帶—找三步進行,“認”拿出生字卡片與大家一起學習。“帶”你是用什麼好辦法來記住這些生字的,一個學生的方法變成大家共有的,達成共享創意。“找”老師準備字謎,如一個人白頭髮原來是個老伯伯(伯),等等,這樣學生在遊戲中嚐到了探索的快樂,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悦。

第三個環節:以讀代講,品文析句

在這一環節中以讀為主,我會引導學生以不同的形式反覆讀文,如,指名讀、默讀、跟讀等。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才能達到簡簡單單教語文的目的,這期間隨着教學的推進,圖文並存的出示,讓學生進入情境,感知情境,進而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讀出應有的語氣。

第四個環節:研讀課文,解疑感悟

《小馬過河》這篇童話故事的關鍵就在面對同一條河,老牛説很淺,剛沒小腿,松鼠卻説河很深,能淹死人,兩者截然相反的觀點促成小馬過河左右為難,那麼河水到底是深是淺?為什麼?弄清這個原因是學生正確感受此篇文章的客觀因素。因此,讓學生通過討論確定答案,教師充當學生的引導者,將深奧的道理淺顯化,生動、形象地讓學生感觀到:牛説很淺松鼠説很深,而小馬親自試試,卻發現:即不像牛伯伯説的那麼淺,也不像松鼠説的那麼深,進而使學生深刻地領悟文中所揭示的道理,理論支點是:從文中來,到文中去,跳出文本,實現文與道的統一。

第五個環節: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這一環節分兩步進行:一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目的是使學生達到熟讀成誦,更是對學生學文情況的有效檢驗,二説寫結合,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小馬過河回來後會對老牛,松鼠,媽媽説些什麼呢?這一問題的提出,既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又使學生説的能力得到提高,寫的能力得到訓練,“讀説寫”三者的有機結合是學生語文能力的有利保障。

以上就是我今天説課的全部內容,雖然我已經做到了認真準備,精心設計,但其中還定有不完善之處,敬請大家多提寶貴意見。

二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8

一、本課的設計思路

《木蘭從軍》是一篇歷史傳説故事,學生對花木蘭有一些瞭解,但不多。要讓學生通過本文故事中三件小事的簡述悟到花木蘭尊老愛幼、熱愛祖國的優秀品質,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為了較好地完成這個目標,老師作了以下設計:

1、抓住“緊急”、“焦急萬分”讓學生感悟木蘭的尊老愛幼、為國為家。

教學第二自然段時,圍繞“花木蘭為什麼去從軍”看圖、範讀、思考、朗讀、感悟。在理解了木蘭的心理活動的基礎上,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拓寬學生的思維,拓展“説服了家人”的具體內容,感悟她為國為家敢於自我犧牲的可貴之處。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及插圖可得出,家人包括:父親、母親、弟弟。他們都不同意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要想説明木蘭是怎麼説服家人的,那就得先設置一個場景,家人們是怎樣阻止的,要根據人物的身份,想象出適合特點的語言,這樣,一場勸阻的口語交際就這樣開始了。

母親勸阻時,(木蘭回答):媽媽,我從小練功習武,身體強壯,在不怕他們。您就放心吧!

父親勸阻時,(木蘭回答)父親,您可是咱們家的主心骨,您一定會健康常壽,我去替您從軍,説不定還能立下戰功呢!

弟弟勸阻説,(木蘭回答)弟弟,你在家要好好照顧父親、母親,我走了,家裏的一切都交給你了,你要做個懂事的孩子。

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鍛鍊了思維能力。

2、抓住表示動作的重點詞感受木蘭的威武形象。

抽象的字符是很難讓二年級學生感受到木蘭的英勇形象,在教學中,老師憑藉多媒體播放可視、可聽的形象畫面,帶給學生視聽感官上的衝擊,激起學生無限的思想情感和想象,着重感受花木蘭躍馬橫槍、英勇善戰的威武形象。人物的形象在孩子們的腦海中漸漸豐滿起來,學生也就有話可説,有情可表。最後引導學生去讀,讓學生通過讀表達自己對花木蘭的敬佩之情。

3、結合插圖、角色想象,體會人們對木蘭的欽佩之情。

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學中,仍以課文插圖引路,結合“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將士,會對木蘭説什麼?”(將士:怎麼英勇善戰的花將軍竟是個女的?我們竟然沒發現!)體會人們的驚訝和對木蘭的欽佩之情。

這樣,通過在一系列多向互動的情境中閲讀、感悟、表達與創新,學生對花木蘭的認識步步深入,情感進一步得到昇華。

二、本課的不足

這節的緊湊度還不夠,老師在指導學生讀課文,理解課文這個教學環節還可以緊湊些,不要讓學生講得太多了,應該在讀中悟。還有第二自然段教學中,老師提的一個問題:“木蘭是個女子,她要不要去從軍呢?”學生回答的範圍太廣了,而且會亂,就沒辦法把第二自然段的前半部分講到位。以後還學會再適當的加快些節奏。

二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9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小學語文第三冊識字二〈〈讀讀詞語識漢字〉〉的第一課時。

一、説教材

〈〈讀讀詞語識漢字〉〉是S版語文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識字寫字課文,它將在生活中常見的樹木 、花、蔬菜、水果等類名詞彙在一起,編成生動上口的詞串,讓學生在朗讀詞串的過程中,認識一些木字旁和草字頭的字,進一步瞭解漢字的構字規律,體驗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樂趣。

根據教學內容,我確定了本課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認識“菊、荷、菠”等10個生字,會寫“語、茶、卷”3個字。

2、能夠姿勢正確地書寫,並能把字寫得正確規範。

3、激發學生自主識字的興趣,提高學生課外自主識字的積極性。

教學重點、難點:

1、 啟發學生自主識字,提高識字能力。

2、 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遊戲中認識生字,書寫生字,鞏固生字。

二、説教法

1、情景教學法。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課前我就把孩子們帶到萬紫千紅,美不勝收的植物園中欣賞各種植物,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2、示範引導法。本課生字是按漢字的構字規律進行歸類集中識字的,我在識字教學中重方法的引導,在寫字教學過程中重示範,重欣賞,重引領。

3、遊戲鞏固法。在識記漢字的教學環節中我通過“找朋友”的遊戲給生字以鞏固和拓展,讓語文學習充滿生機和活力。

三、説學法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採用叫學生領讀,小組合作學習,小組競賽等多種手段方法,促使學生愛讀樂讀。

四、教學流程及設計理念: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學習就會成為學生沉重的負擔。”的確,興趣是學習活動的強化劑,在學生的認識活動中起着巨大的推動作用。新課標對識字、寫字教學提出了這樣一個要求: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我想,學生也只有在感興趣的基礎上才會產生主動識字的願望。因此,本課的教學中,我時時注重激發學生興趣,處處催化學生的情感,讓他們玩得不亦樂乎,學得不亦樂乎。

1、情境導入,激發興趣。開課後,教師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我們生活在美麗的大自然中,萬紫千紅的花草樹木是大自然的點綴,在我們的生活中,你都見過哪些植物?今天,楊老師就帶我們去植物王國參觀,你們願意嗎?於是就把孩子們帶到萬紫千紅,美不勝收的植物園中欣賞各種植物,營造了一個輕鬆愉快的課堂學習氛圍,在欣賞的同時初步認識了本課時要學習的12個詞語。這一環節的設計,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快速進入課堂學習狀態,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從而產生主動識字的願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形式多樣,自主識字。在這一環節教師採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學模式為主線,把時間、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中學習,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緊扣課題中心,很好地調動、引導學生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競賽比拼的方式;互助方式;教師範讀方式;小老師領讀方式;分組拼讀方式;去掉拼音帽,看誰認讀快又好方式;打亂詞組順序的方式;自創自編式等,讓學生反反覆覆的讀,在讀中發現,糾正輕聲音、平翹舌音、前後鼻音的讀法。讓學生在讀中準確掌握字詞讀音、區分字形,真正充分落實《讀讀詞語識漢字》課題中的“讀讀。”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學生不但熟讀成誦,而且對字詞的形,有了很深的印象。

同時,在教學中,教師根據低年級學生喜歡做遊戲這一心理特點,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適時地有選擇地運用遊戲,為學生創設愉快的學習氛圍,使識字教學步入“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理想境地。在本環節中設計了一個給詞語“找朋友”的遊戲。教師製作了與課文詞語相應的植物圖片,這些圖片直觀形象、色彩鮮豔,學生通過這個遊戲,鞏固了詞語,認識了植物,感受到識字的快樂和自己獲取知識後的喜悦。同時,本環節中還設計了一個“摘星星”的遊戲,教師充滿讚美的語言,漂亮的星星,深深地吸引了學生。這些都體現課程標準所説的“運用多種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景。”理念。

3、動手動腦,學寫生字。 “不動筆墨不讀書。”

一堂課下來只讀、只記是不夠的。還需學生動手實踐,練寫,加以鞏固。做完摘星星的遊戲老師會説:“星星迴家了,現在我們來寫寫字吧!”如何書寫的端正、美觀呢?教師以3個生字(語、茶、卷)為代表,讓學生自己分析字的結構,思考在田字格里如何規範寫生字,重點指導“卷”字的書寫。學生動筆練寫學生書寫時教師關注孩子書寫,認真巡視,及時提醒,寫完後及時評議。新課標對寫字提出:能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做到規範、端正、整潔。本環節“鞏固識記,多動筆。”主要是引導學生掌握基礎的書寫技能,重視對學生寫字姿勢的指導和良好書寫習慣的養成。

4、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貫穿了以下教學理念:

1、針對低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創設生動、活潑、有趣的識字環境,讓他們在學中玩,玩中學,激發他們自主學習的興趣,快快樂樂地去讀、識、記,讓識字的過程變得輕鬆而有效。

2、在課堂中儘量創造生字復現的機會,在語境中復現生字,反覆見面,以達到鞏固認字的目的。

我的説課完畢,謝謝大家!

二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10

一、説教材

《蜜蜂引路》處於本組教材中的第二篇課文,課文篇幅短小,情節簡單,卻能給人很深的啟迪。無數的蜜蜂在花叢中飛舞,看似紛亂的蜂羣,在列寧的眼中清晰的規律:"那些蜜蜂採了蜜就飛進附近的一個園子裏,園子旁邊有一所小房子",那一定是養蜂人的所在。勤於觀察、善於思考的列寧,把不會説話的蜜蜂當作嚮導,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想要找的人。看來只要肯動腦筋,許多好象不可能的事情也能辦成。通過本課的學習,列寧善於觀察,勤于思考的品質,是值得我們大家學習的。

二、説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一)單元總體目標:

1、認識38個生字,會些39個生字。

2、培養學生多動腦,多思考的能力,生活中許許多多的問題,通過自己的努力,一定得到解決。

3、讓學生明白:"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

(二)本課教學目標:

1、會認7個生字,會寫7個及一個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區別"常常"和"往常"的不同用法。

3、初步培養學生抓住事物之間的聯繫,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的能力,培養學生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優秀品質。

(三)説教學重點:

1、會認生字,會寫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四)説教學難點:

瞭解"蜜蜂怎麼會引路"的道理。

三、説教具準備:生字卡片、課文朗讀錄音。

四、説教法:讀書指導、談話、討論、講授、演示

五、説學法:預習、讀書、閲讀、質疑問難、聽課

六、説教學過程:

一、讀題導入。

1、平時我們到一個不熟悉的地方去,不知道路該怎麼辦?

2、板書課題、讀題。蜜蜂怎麼會引路呢?

二、初讀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1、自讀課文,要求:讀準音、讀通句子。

2、同桌互相讀一讀本課全部生字。多種情況檢查識字情況。

3、檢查讀課文情況,指導學生讀正確、讀流暢。

三、細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1、自讀自悟一、二自然段,彙報交流,點播釋疑。

2、重點指導讀第三自然段。

(1)列寧是怎樣找到養蜂人的?

A列寧的住處在哪兒?

B誰能説説花叢在哪兒?

C那麼,園子在哪兒?

D養蜂人的小房子呢?

E房子旁邊還有什麼?

(2)現在誰能看着圖把列寧的住處、花叢、園子、小房子各在什麼地方連起來説一説?

(3)下面我們來看看列寧是怎樣動腦筋,想辦法找到養蜂人的。第三段課文一共有三句話,請大家讀讀第一句。

A(讀)列寧一邊走一邊看,發現路邊的花叢裏有許多蜜蜂。列寧在路邊發現了什麼?(板書:發現)他是怎麼想的?

B列寧觀察什麼?他是怎樣觀察的呢?

C我們再來看看列寧觀察的和想的對不對。請大家讀讀第三句話。

D列寧是怎樣找到養蜂人的?下面我們把三句話連起來讀一讀。等一下我還要請一位小朋友説一説。誰會看圖説説,列寧是怎樣找到養蜂人的?

3、學習第四段。

小朋友,養蜂的人看見列寧會怎麼想呢?

(1)請一位小朋友讀讀第四段課文。

(2)請你們看書上的圖,再圖文對照,想一想,圖上畫的是誰在説話?

(3)養蜂人見到列寧為什麼會感到驚訝呢?

(4)指導讀一讀這句話。那麼誰能用驚訝的語氣讀一讀養蜂人説的話?

(5)小朋友,什麼叫嚮導?(嚮導就是帶路的人。)列寧指的嚮導是誰呢?(齊)蜜蜂。

(6)但是你們想一想,蜜蜂真的能當嚮導,能引路嗎?(點課題)不能。

(7)列寧是*什麼找到養蜂人的呢?

四、課堂小結:列寧是*動腦,想辦法,仔細觀察,利用蜜蜂採蜜要飛回蜂房去的這個特點,找到養蜂人的家的。這就告訴我們,今後我們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難,只要開動腦筋,仔細地看,認真地想,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七、説板書設計:

蜜蜂(嚮導)——園子

蜜蜂引路觀察思考

列寧——小房子(養蜂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pj74pz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