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鄉愁優秀説課稿範文(通用5篇)

鄉愁優秀説課稿範文(通用5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鄉愁優秀説課稿範文(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鄉愁優秀説課稿範文(通用5篇)

鄉愁優秀説課稿1

一、説教材

《鄉愁》是語文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詩歌。本單元所選的四首詩都是現代詩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豐富的人文教育資源,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是為具體落實國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要求編排的。《課程標準》中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設身處地地體驗和理解作品”,“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作出自己的評價”,“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余光中的《鄉愁》選擇了特定歷史時期的四個意象,表達了千萬遊子的思鄉之情,表達了他們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結束,祖國統一大業儘快實現的心情。

學情分析:學生對鄉愁的理解、對領悟詩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我的教學設計是把本課教學分為四大模塊,即“聽讀——朗讀——品味——遷移”。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學習現代詩的基本朗誦技巧,學會劃分節奏、重音, 能有感情地朗讀。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體會美,欣賞美的詩歌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誦讀體會作者深沉的思鄉之情,展現愛國情懷,以便激發學生“為中華之掘起”而讀書。

余光中自稱《鄉愁》具有“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現實感,又根據現代詩歌的特點,本詩的教學重點為學習現代詩歌的基本朗讀技巧,學會劃分節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讀;通過朗讀體會作者深沉的思鄉之情,讓學生體會美。而教學難點則是通過誦讀體會作者深沉的思鄉之情,培養學生的想象和聯想的能力。

二、説教法

《鄉愁》是一首新格律詩,也可以説是一篇帶有淡淡哀傷情思的美文,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我準備採用欣賞法、誦讀法、發現法、聯想法 。

欣賞法:通過欣賞歌曲《鄉愁》和配樂詩《鄉愁》,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誦讀法:這是本課教學的主要方法,正所謂:“熟讀百遍,其意自現。”誦讀可讓學生體會情感美,節奏美。

發現法:引導學生髮現、體會作者情感的變化,例如由家愁到國愁的昇華。

聯想法:讓學生體會詩歌的意境美。

三、説學法

本課教學過程分為四大板塊,即“美美地聽——美美地讀——美美地品——美美地説”,指導學生通過“聽讀、誦讀、品味、遷移”四個環節感受詩歌的意境之 美並在此過程中培養能力。

教具準備:自制課件(多媒體教學)

四、説教學程序

(一)導入

1、我們常説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於是我就採用在課前3分鐘播放佟鐵鑫演唱的歌曲《鄉愁》,營造氛圍。

設計意圖:歌曲《鄉愁》是根據余光中《鄉愁》所譜的曲子,播放這首曲子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鄉愁》的印象,引導學生欣賞美、感受美。

2、瞭解作者有助於理解詩的主題,所以我將在教學本課前向學生介紹作者的經歷及其作品。總結主題:鄉愁。

(二) 詩歌賞析

這是本課的重點部分,所以我將用課件展示提示學法

即:美美地聽——美美地讀——美美地品——美美地説

第一個環節:美美地聽——播放配樂詩《鄉愁》

聽詩是一種高雅的活動,聽美好的詩能讓我們陶醉。這時我將帶領學生進入詩中美妙的境界。 第一遍聽,要求學生感受詩中的真情,邊聽邊想象詩句呈現的畫面;第二遍聽,要求學生注意聽朗誦的技巧。

第二個環節:美美地讀——本節的教授重點

第三個環節:美美地品

品詩是一種個性化的閲讀行為,請大家從詩的語言、結構、情感幾個方面,自選內容,説一句品評詩歌的句子。(讓學生自由發揮)

第四個環節:美美地説

品味了余光中先生的鄉愁,我就帶領學生進入美美地説這一環節,讓學生嘗試着仿句練習,以“鄉愁是……”的句式説一兩句或一段有詩意的話。

例如:鄉愁是一輪皎潔的明月

鄉愁是 (天邊那輪圓圓的月亮,我走到哪,它便伴隨我到哪……)

設計理念:能力訓練。教學如何將抽象的意象物化成形象的東西,掌握比喻的修辭手法。

(三)深情朗讀,課堂小結

設計理念:鍛練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

為了檢驗全體學生對朗讀技巧的掌握情況以及所定目標的完成情況,從內容、語言、音韻等方面引導,鼓勵學生對課文作小結,給學生提供一個充分表現自己才華的機會。最後再以朗讀結束課堂。

(四)佈置作業:

1、 背誦《鄉愁》——下節課課前背誦比賽

設計意圖:寓教於樂,讓學生自願而又歡快地背誦詩歌,同時掌握如何完整地背誦詩歌。

語音 感情 流暢度

2、選取課文中任選一節詩,發揮想象,給它補充情節,寫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散文。注意要突出原詩的感情——鄉愁,可藉助景物描寫來渲染。想象情節應緊扣郵票、船票等。

鄉愁優秀説課稿2

一、説教材。

《鄉愁》是長春版教材七年級上冊的一篇詩歌,本詩要求學生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欣賞詩歌凝練的語言。余光中的《鄉愁》抒發了千萬遊子的思鄉之情,表達了期盼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結束,祖國統一大業儘快實現的心情。

(一)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由於自身的人生閲歷的缺乏和知識結構的不完善,對鄉愁的理解,對領悟詩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可以通過了解余光中解詩,也可以通過讀詩品余光中。考慮到一方面本詩是寫實性很強的特點,另一方面語文課文的學習首先是通過篇章完成的特點,確定本文總體的教學順序是先讀詩,然後在解詩中讀人。對詩歌的分析,注重先整體感知,再具體分析,理解感悟。

(二)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瞭解本課作者余光中,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過程和方法目標:整體感知課文,培養學生體會欣賞詩歌中美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通過誦讀體會作者深沉的思鄉愛國之情。

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詩歌教學重在閲讀,通過作者對詩歌的範讀自身的簡介及談寫作背景能幫助學生領會情感,能有感情的朗讀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三)教學難點:

因學生對詩歌意境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難,通過品析詩中文字詞語提煉作者情感,透過文字讀出作者在文字當中像杜鵑啼血一般寫出來的情感和其中所藴含的悲歡離合。

二、説教法。

《鄉愁》是一首新格律詩,也可以説是一篇帶有淡淡哀傷情思的美文,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我準備採用情境教學法、誦讀法、點撥法進行教學。

1、情景教學法:

作者胸中的境界具體表現在文章,文學作品的言語情景之中,教師應採取一定的教學手段和方式來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披文入情。在本課教學中通過觀看余光中朗讀《鄉愁》以及他的簡介談寫作背景,調動學生認知的積極性,理解詩歌情感。

2、誦讀法:

正所謂:“熟讀百遍,其意自現”。詩歌教學重點應在讀上下功夫,本文我採取學生自讀、齊讀、余光中讀詩方式進行教學,在反覆誦讀中不斷加深對詩歌的理解,讓學生在讀中品,讀中悟、讀中感。

3、點撥法:

教師是在學生有疑問的時候,給學生提供一些相關信息,把學生導入“最近發展區”(維果斯基心理學發展理論),給學生搭建“腳手架”。

三、説學法。

愛因斯坦説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創造出令學生感興趣的情景後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去學習新知識。而學生獲得知識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很重視讓學生主動參與和互相學習,強調一些學習習慣的養成,在兼容並舉中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合作性、發展性、創造性。

四、説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我們説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上課伊始,播放一九九二年春節晚會歌曲《鄉愁》,學生觀看後拋出問題,這樣一首不到一百字的唱詞,曲調也談不上悠揚,為何能引起人們的推崇?(設計意圖:情境教學法,提高學生認知積極性,通過音畫結合,引導學生感受愛國之情,欣賞鄉愁之美)

(二)詩歌賞析。

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部分,想要詩歌成功重要一點是情感遷移。遷移到自己、到學生身上,受感染,有感悟。就要給學生搭“腳手架”,也就是台階,支點。

第一環節:對比賞讀。

屏幕呈現《鄉愁》全詩,同時提供學生朗讀的背景音樂《江河水》。

讀詩是情感表達的一種方式,要像演奏家一樣,把詩歌的潛在生命激發出來,這樣的引導學生情緒飽滿,有感染力。但還有比學生讀的更好的,那便是余光中,提出問題:余光中和我們讀的有什麼不同?

進而分析出餘先生雖然沒我們讀的激情,但在感情上多了滄桑和難以言表的哀愁,所以讀一篇文章就是通過文字讀出文字背後的人生。

第二環節:背景填充。

播放余光中簡介及他談寫作背景的資料。

利用多媒體的優勢,讓學生們更加了解詩人的所思所想所感,才能瞭解他的感情,學生便對詩人對詩歌的理解大大加強,在此基礎之上學生的誦讀也更有情感。

第三環節:品字煉情。

蘇霍姆林斯基説:“教會學生善於思考是學校的首要任務。”“教給學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之所在。”在新課程標準下,教師更要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所以我設置了幾個問題培養學生思考的能力。

1、請學生找出詩歌中表現時間的詞,作者以此寫出的四個鄉愁是並列關係,還是側重其中一個?

明確:

這組表現時間的詞是小時候、長大後、後來啊、而現在。相比第四個鄉愁,之前三個都是往昔的,是隨着時間推移,也就變得不那般濃重了。“而現在”的“而”的轉折以及片段視頻裏,作者在讀這這三個字時語氣較之前要沉重,語速要緩慢,同時讀前三個“鄉愁”兩個字的時候,遠不如第四個讀的凝重,那樣滄桑,所以作者有所側重第四小節。這些都是學生能夠分析出來的,老師只是給予點撥便可。

2、“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四組形容詞所藴含的深意以及四組形容“鄉愁”的意象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明確:

這四組形容詞都是形容微小的,那麼這幾個詞真就那麼微不足道嗎?學生能分析出郵票、船票和墳墓確實很小,但海峽並非淺而是很深。而作者並非認為淺,而是他希望海峽淺容易渡過,由他內心情感所左右。文學講究的是合情而非合理,也因此才會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白髮三千丈”的詩句。

四組意象中郵票表明他與母親的來往可以書信,船票表明可以通過坐船與妻子重逢。前兩個作用相同,這種鄉愁是可以聯繫見面的。可墳墓是他和母親的一個障礙,不能相見了,縱有萬般思念,也無法再對話,只能深深的祭奠。海峽與墳墓起到相同的作用,也是障礙,是隔離,但墳墓是穿越不了的,可海峽穿越就能跟大陸相見了。前者是死別,作者內心會逐漸接受,而後者則是生離痛於死別,所以這種情感在作者看來更悽楚、沉痛。

第四環節:情境創設。

講述余光中對家鄉思念的緣由。

同學們會更加理解遊子余光中對那片土地的想念,想念那片土地上的歷史,想念那片土地上的文化,現實無法穿越,所以詩歌更能傳情達意。

現在海峽真如作者期望已經變淺,可以通郵通航,余光中也終於回來了,我們一同接他回家,跟他説幾句話,此處環節是對詩歌情感延續的表達。

深情朗讀,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從內容、語言、結構、情感等對課文加深理解,給學生提供一個自我思考的機會,然後全班同學再深情的朗讀課文。落葉終能歸根,有傳説狐狸死的時候,他的頭一定朝向出生它的那座山丘。草木尚能如此,動物尚能如此,人怎麼能忍受得了呢?回來吧!他一旦聽到可以回鄉的消息,他一定會以最快的速度回來的!最後在余光中回家視頻的歌曲《回家》中結束課堂(設計理念:將個人的閲讀體驗和作者的情感體驗融為一體,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鄉愁優秀説課稿3

【説教材】:

《鄉愁》是義務教育階段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這一單元以“土地情思”為主題,所選詩作都藴含着作者深沉而熾熱的情感,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吟詠並欣賞這些詩作,可以陶冶情操,淨化心靈。《鄉愁》一詩所體現的就是詩人余光中思想中最執着的主導情感—中國意識,詩人抓住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意象,層層推進,最終詩情由個人思鄉情感昇華為家國之思。

【説教法】:

由於本詩所體現的是詩人余光中最執着的主導情感—中國意識,字裏行間飽含着作者的深情,在教學過程中要反覆朗讀,體驗作者所創設的意境,所以我首先採用了反覆閲讀法。這首詩由四小節詩組成,每節都是一幅簡單而生動的畫面,為了體會作者情感,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作者所勾畫的畫面,這時我主要用了探究法、陶冶法、實踐法等教學方法。用自己的語言描寫了幾節詩作之後,學生對詩歌已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這是可以欣賞詩歌之“美”了,所以我啟發學生去分組討論、發現詩作中的“美”,這時我主要用了討論法、發現法、探究法等教學方法。最後延伸拓展,我要求學生仿照《鄉愁》的寫法,以《童年》為題寫一首小詩,這時我主要採用了作業實踐法。

【説學法】:

1、 瞭解作者及詩作的創造背景,便於理解詩歌的主題。

2、 誦讀法,反覆誦讀體會情感。

3、 整體感知,理解全詩,能準確概括出詩歌的主題。

4、 隨學隨用,仿照《鄉愁》寫法學寫《童年》。

【説教學過程】:

一、 從學過的關於“鄉愁”主題的詩詞名句導入(投放第二張幻燈片。注:開始時投放第一張“大家好”幻燈片)。

二、 學生簡紹自己所瞭解的余光中後,教師總結作者簡介(投放第三張幻燈片),進行背景介紹(投放四張幻燈片)。

三、 範讀全詩(投放第五張幻燈片),劃分節奏,標明重、輕音。

四、 播放朗讀帶,體會詩歌感情(點擊第五張幻燈片中的小喇叭,播放杜橋朗讀的《鄉愁》)。

五、 學生反覆朗讀,整體感知全詩。

六、 結合詩歌中的意象(投放第六張幻燈片),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作者所勾勒的畫面,教師示例第一節(投放七張幻燈片)後,學生描述後三節,以深層理解全詩內容(投放第八、九、十張幻燈片)。

七、 教師示例(投放第十一張幻燈片)後,學生分組討論、探討、欣賞詩歌之“美”,教師總結(投放第十二張幻燈片)。

八、 延伸拓展(投放第十三張幻燈片),仿照《鄉愁》寫法以《童年》為題練習寫詩。

九、 背誦、小結全詩(投放第十四張幻燈片)。

十、 結束本節課(投放第十五張“再見”幻燈片)。

鄉愁優秀説課稿4

《鄉愁》是語文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詩歌。本單元所選的四首詩都是現代詩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豐富的人文教育資源。余光中的《鄉愁》,表達了他渴望祖國統一的心情,具有愛國主義教育意義。

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由於人生閲歷的缺乏和知識結構的.不完善,對鄉愁的理解、對領悟詩歌意境有一定的困難,利用電化教學手段可以使抽象的鄉愁形象具體,有助學生理解和記憶。

學習這首詩,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習現代詩的基本朗誦技巧,學會劃分節奏、重音,有感情地朗讀。

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體會與欣賞詩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誦讀體會作者深沉的思鄉之情和愛國情懷。

根據現代詩歌的特點,本詩的教學重點是學習現代詩歌的基本朗讀技巧;根據學情分析,教學難點是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和愛國情懷。

説教法

本節課,我準備採用欣賞法、誦讀法、發現法、聯想法。

欣賞法:通過欣賞歌曲和配樂詩,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誦讀法:可讓學生體會詩歌情感美,節奏美。

發現法:引導學生髮現作者情感的變化。

聯想法:培養學生想像能力,讓學生體會詩歌的意境美。

説學法

把學生分成四個小組,香港組/澳門組/台灣組/大陸組,分組交流、討論。符合以生為主、自主探究的方針。

 説教學程序

利用FLASH歌曲《鄉愁四韻》導入,營造出濃濃的鄉愁氛圍。

瞭解作者有助於作品的理解,接着介紹作者,導入主題:鄉愁。

本節課以讀為主,設計了四讀,即“誦讀”、“品讀”、“解讀”和“聯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作者的感情。

1、誦讀:

先讓學生試讀課文,指出誦讀這首詩的三點要求:①要讀出節奏;②要讀出重音;③要讀出感情。這是本節課的重點。

接着播放flash範讀,提高學生的朗誦水平。

通過本環節讓學生掌握現代詩歌的朗誦方法,對《鄉愁》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在此基礎上進入品讀階段。

四個小組分別討論、交流,提出問題,教師參與學生討論,並適當引導。概括出有代表性的問題全班交流。

第一個問題,找出四個時間序詞,可以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結構。

第二個問題,讓學生對作者的鄉愁深入理解。

第三個問題,讓學生感悟詩歌的語言魅力。

接着,教師設計一個打比方,相當於一個小訓練,可以讓學生有設身處地的體驗。

各小組分別板書主要內容,教師完善,展示板書,讓學生根據板書嘗試記憶,可以達到快速記憶的效果。

2、解讀環節。

要求各小組展開想象,進行聯想,把每一小節形成生動清晰的畫面,然後推薦代表描述出來。

本環節的設計,重在展開學生的想像,利用想像法理解詩歌內涵,展現詩歌意境,突破教學難點,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思鄉之情和愛國情懷。

3、聯讀環節。

教師推薦席慕蓉的《鄉愁》詩,學生也可以展示自己熟悉或蒐集到的其他作家的鄉愁詩,進行比較。

通過比較的方法可以發現余光中鄉愁中深沉的愛國情懷。

學唱歌曲《紙船》,《紙船》也是余光中的一首鄉愁詩。通過學唱歌曲,達到三個效果,一是調整學習情緒,消除學習疲勞;二是使整個課堂貫穿一種鄉愁的氛圍;三是利用歌曲和詩歌在節奏、重音、感情上的通性,引起學生共鳴,鞏固教學重點。

通過四讀一唱,學生對作者的思鄉之情和愛國情懷產生了共鳴,再通過寫作練習讓學生表達出來。

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把《鄉愁》用自己的感覺唱出來,或者畫成連環畫,培養學生個性特長。

為了有效拓展詩歌內涵,設計一些探究活動推薦給學生選做,讓他們通過自己的探索有更多的發現和更深的理解。

最後,説一下對本節課設計的反思。

不足之處是受條件限制,學生在資料蒐集方面還不能滿足課堂需要。

説課完畢,謝謝!

鄉愁優秀説課稿5

一、説教材

(一)對教材的理解

《鄉愁》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詩歌。本單元是一個現代詩單元,要求學生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體會其中豐富的想像,優美的意境和詩人抒發的真摯的感情。鄉愁作為人類普遍的一種情結,是詩歌創作歷久常新的主題之一,文學史上留下了許多抒寫鄉愁的名篇佳作,余光中的《鄉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長動人的一曲,因為他抒寫的不是一般的遊子思鄉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由於海峽阻隔而產生的對大陸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鮮明的時代感。詩人從平凡的生活中提煉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一組意象,層層推進,生動形象地抒發了鄉關之思,故國之戀。全詩構思精巧,復沓手法以及疊音詞的運用更增添了詩的音韻美。

(二)目標的設定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的特點,我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作者其人及寫作背景,準確理解這首詩的主題。

能力目標:提高學生欣賞、分析詩歌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崇高感情。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特確定以下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體會本詩運用獨創的詩歌形象,表現主題的特點。

二、説教法

1、語感教學法。

充滿濃厚的感情,感悟詩中藴涵的語言色彩和意境。

2、誦讀法。

鑑賞詩歌的第一步就是讀。“三分詩七分讀”,教學中,教師採用配樂朗讀,學生練讀,到交替運用輪讀、個讀、齊讀和閉眼跟讀(展開聯想)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真正學會讀書,欣賞、領悟短文的優美語言和意藴。

三、説學法。

1、誦讀法。詩歌的鑑賞離不開朗讀,通過反覆朗讀,品味詩歌內容,領悟詩歌的主題。即誦讀——想象——悟情。

2、想景悟情法。學會展開想象與聯想,欣賞詩歌優美的意境,培養審美情趣。

四、説教學程序。

1、語感訓練:

語感訓練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語感實踐,二是語感分析。語感實踐,就是指導學生感受語言材料和運用語言。也就是要讓學生多讀、多聽、多背、多説、多寫成套的語言,這是語感形成的基礎。但是,僅有語感實踐是不夠的,為了使學生由無意識的自發狀態提高到有意識的自覺狀態。語感教學還要注意把握四個“結合”:語感訓練與思想教育結合,與思維訓練結合,與審美陶冶結合,與語言知識傳授結合。

我的課堂重視讀,不但要反覆讀,而且還要背。在此基礎上,對語言進行琢磨。這就是語感分析。“四個結合”也有體現.不搞架空分析,不是大講一通時代背景,不是大講一通祖國統一,但學生還是感受到了余光中那種熱愛祖國、希望祖國儘早統一這樣一種情感、思想。課堂上我提出的幾個問題,除了第一個問題的“時間順序”比較容易.其他都不容易,需要動動腦筋,這就是與思維訓練的結合。此外,對詩歌的欣賞,讀出美感來就是一種審美:至於語文知識傳授,我今天也傳授了一點——在本詩中“是”不能改為“像”,“是”在這裏不是暗喻。

2、想景悟情。

鄉愁本來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但在本詩中作者用什麼事物來形象寫出。學生討論回答: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創設意象是詩歌中經常用到的創作手法,抓住詩作中的意象來感悟詩歌是詩歌學習的一種方法,那麼如何來感悟呢?展示:

詩是精當含蓄的藝術,我們不能僅停留在這四項事物上,要知道“一切景語皆情語”,更應該透過這些形象的事物來想象在何時、在何地、何人在做什麼事,這樣特定的氛圍中流露出怎麼的情感。

我的第三個問題,將原詩改成用直白的方式表達出來,就是想讓學生品味詩歌所藴涵的意象。因為詩本身就是一種韻味,用直白的手法寫出來就不叫詩了,原詩藉助四個具體的事物,來寄託作者的鄉愁,顯得特別的形象,特別含蓄、婉轉,耐人尋味。為了使同學們更多地感受詩的那種韻味,讓學生欣賞顧城的《遠和近》。

這首詩初看起來就是愛情詩:兩個相識的人並不相愛,我在苦苦地等待,你卻心不在焉,“一會兒…。。一會兒…。”。

這首詩可以這樣理解:在那特定的社會環境中,人與人之間冷漠、無情,人與自然反而比較親近、和諧:“你看雲時很近”。

還可以這麼理解:人往住不珍惜眼前所擁有的一切,總喜歡追求那些虛無縹緲的東西。

3、歸納四種鄉愁

展示:

小時候————郵票,母子分離,對母親的思念:長大後——船票,夫妻分離,對妻子的依戀:後來——墳墓,母子死別,對母親的追念:現在——海峽,遊子與大陸的分離,對祖國的眷戀。

最後一小節與前三小節在情感的抒發上有什麼不同和聯繫?

(前三小節是逐層推進個人思鄉之情,最後一小節上升到普遍的家國之思。真是一首懷鄉詩,滿腔故園情。是這首詩的立意、作者寫首詩的的意圖、落腳點。)

4、佈置作業

(1) 品味下列詩句,説説劃線的詞的表達效果。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2)背誦這首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o07no2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