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實用的三年級語文説課稿模板合集6篇

實用的三年級語文説課稿模板合集6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總歸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年級語文説課稿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的三年級語文説課稿模板合集6篇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1

説教材分析:

這首詩歌描寫了情趣盎然的春天。詩人以清新優美的語言引導人們去欣賞大地回春的動人景象,給大自然的景色賦予了純真的生命:讓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富有了靈動的色彩,讓所有的小生物都成了孩子們親密的小夥伴。表達了作者對春天、對大自然的濃濃愛意。

全詩共六個小節,描寫了孩子們從殷切地盼望了“整整一個冬天”,到盡情地在大自然中尋找、感受春的消息,直至盡情地嬉戲、玩耍,將喜悦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第一小節彷彿是一個個特寫鏡頭,春風、春水、樹枝、水鴨構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圖畫,春天的美好躍然紙上;

第二小節總寫換了春裝的孩子們歡笑着投入大自然的懷抱尋找春天的消息;

第三小節至第六節詩歌為我們“推”出四幅戲春圖:捉、放飛舞的蝴蝶,是愛,是憐,是珍惜;問候開放的雛菊,是欣喜,更是朋友般的親密。枝條吐出綠苞、溪水被春天喚醒;明麗的太陽、搔癢面頰的嫩草……一切都是那麼生機勃勃,讓喜歡春天的孩子陶醉於春的消息之中。

詩中的孩子們在大自然中歡笑,於是,讀詩的孩子在詩人筆下的大自然中徜徉,便也擁有了大自然般博大的情懷,濃濃的愛意,從而更加熱愛大自然,熱愛我們這個世界!

説教學設計>教學設計:

這是一首有關春天的詩歌,詩文意境很美,也琅琅上口,適合學生品讀。在教學時,應引導學生多讀,讓學生在充滿感情地朗讀中領悟內容、體會情感、品味美感,做到朗讀與感悟交融。

根據詩歌特點和兒童情感的特點,採用“走進春天——尋找春天——感受春天——回味春天——再找春天——寫寫春天”的教學思路。首先以“尋春啟示”為導入,激起尋找春天的興趣。接着在不斷的品讀中感悟春天的美麗。再閲讀課外春的文章,使得對春天的感知更加豐富。在課後拓展中,讓學生給春的朋友回信的形式,去當一當小收藏家,小作家,小歌手,小畫家,讓課堂無限延伸,讓孩子們在課後還能去尋找春的消息。

説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

2、展開想象,説説自己對詩歌的理解,並講述自己還捕捉到了哪些春天的消息,與大家一起交流。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多種手段引導學生進入春天的世界。

2、分段落精讀詩歌,通過個別朗讀、啟發思考、討論、比賽等各種方式讓學生充分參與,師生互動進行詩歌的學習和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春天是萬物復甦的季節,我們要激發學生用愉快、欣喜的心情走進春天,感受春天,熱愛春天。

2、讓學生感受到要珍惜春天的大好時光,用有意義的行動充實整個春天。

説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重點在於有效地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引導他們對於春天、對於詩歌所描繪途徑的想象,體會精彩詞句的妙處。

難點在於幫助學生生動地、再現式地想象春天的圖景,並根據自己的見聞準確地表達自己所捕捉到的春天的消息,順利地與大家交流。

説教學準備:

春景圖、小草、雛菊圖。

説教學流程:

一、走進春天——課前交流

1、課前交流有關春的詩歌,歌曲。

2、播放春天在哪裏的音樂,讓學生一起唱。

此環節設計是要讓學生在優美的詩歌中、動聽的音樂中培養審美情趣,激發對春天的熱愛,讓大家帶着喜悦的心情走進春天。

二、尋找春天——尋春啟示

1、導語:小朋友們,今天我們班裏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她想在我們班,登一個廣告,我拿不定主意,只好來徵求大家的意見,課堂的小主人們,你們同意讓他登廣告嗎?

2、出示廣告:

尋春啟示

親愛的夥伴們,我的一個朋友走丟了,她穿着一身漂亮的衣服,走到哪裏,哪裏就變得活潑有趣。她的名字就叫春天,你們能把她的消息告訴我嗎?

春的朋友

3、説春天、找春天(交流春天)

(1)哦,原來是春姑娘走丟了,它的朋友正着急地四處找他呢!

(2)誰知道春天的消息呀?它藏在哪裏呀?

此環節創設了一個春的朋友尋找春天的情景,目的是通過情景的設置激發學生尋找春天的慾望,讓學生能儘快溶入課堂。

三、感受春天——品讀各小節

1、導語:春天像個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的,得我們仔細地找啊找啊!我們班的火眼金睛們,請擦亮眼睛,去這優美的詩歌中找一找春的消息吧!請打開書152頁,自己趕緊選一小節,先讀一讀這一小節,再找一找,你選的這一小節中,有哪些春的消息。

此環節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自主選取喜歡的段落的方法進行品讀、感悟,激發學生神遊春景,培養學生捕捉細節的興趣和能力,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地感悟詩歌所表達的感情,賞析詩歌的精彩之處,激發學生對春天的熱愛。

2、交流:你選的是第幾小節?請你先來讀一讀這一小節。那你在這一小節中,又找到了哪些春的消息?(在學生説出春的消息後,教師適當點撥,總結,讓學生回味。在這一部分學生選的哪一段,教師就帶領學生先學習這一段。)

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設計了當小詩人這一環節。

(一)、第一小節

1、枝條綠了。

當小詩人:風,搖綠了樹的枝條,風,————。風,————。

2、羽毛白了。

當小詩人:水,染綠—————,水,映出—————,……

為了讓學生讀出感情,真正地溶入課本中設計了以下兩點:

3、盼望春天的到來。可以採用以下激勵性語言來激勵學生大膽朗讀。

(1)導語:春姑娘這麼美麗,你們歡迎她的到來嗎?誰願意來讀一讀第三四行,把你的渴望用朗讀聲來表達出來!用你的朗讀把春姑娘叫出來!

(2)她有點想出來了,誰再來把她呼喚出來。她能聽到你這麼希望她來,真高興!

(3)我們一起把她帶到我們面前吧!(齊讀)

4、感受美麗的春天。

(1)你看,春天已經來到!(欣賞春天圖片)

(2)小朋友們,讓我們和清風流水一樣,把春的消息傳遞給這位找春天的朋友吧。(齊讀這一小節)

(二)、第二小節(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用心靈去擁抱春天)

1、我們像小鳥一樣還飛過什麼地方?飛過——,飛過——。

2、那就讓我們脱掉厚厚的棉襖,換上輕鬆舒適的春 裝吧,讓我們用心靈擁抱春天吧!

(三)、第三小節

1、感受蝴蝶飛。(可以設計以下問題)

(1)誰想和這隻美麗的蝴蝶交朋友?

(2)蝴蝶肯定願意和你做朋友,還有誰也想當蝴蝶的好朋友?為什麼?

(3)我感覺到你情不自禁地被蝴蝶牽引着,還有誰也被蝴蝶吸引了?

(4)美麗的蝴蝶四處飛舞,而我們的腳也不由自主地跟着它跑,你想對它説些什麼?

2、保護小動物。(滲透關愛動物、關愛生命、關愛自然的思想)

(1)和蝴蝶玩耍,你這麼喜歡它,為什麼要放掉蝴蝶呢?

(2)這隻美麗的蝴蝶又能在無邊無際的天空中玩耍了,它這時候,會想説什麼呢?

(3)是呀,蝴蝶是有生命的,它更希望能自由地飛翔。讓我們和美麗的蝴蝶四處飛舞吧!(有感情地齊讀第三小節)

(四)、第四小節

1、走進美麗的雛菊。(出示圖片,讓學生認識雛菊)

(1)出示2張圖片)這裏有兩幅圖,你知道哪一幅圖是雛菊呢?為什麼是這幅圖呀?

像這樣剛出生的,我們就叫做雛。

(2)剛出生的小鳥叫雛鳥,哪剛出生的小鷹你知道叫什麼嗎?

還有雛什麼呢?

2、感受欣喜,雀躍的心情。(讓學生用肢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1)導語:看到第一朵雛菊,你會怎麼樣呢?(高興、興奮)用你的動作讓我感受一下你的高興好嗎?

(2)同時把你的欣喜大膽地展示出來吧!

(3)你發現了第一朵剛剛開放的雛菊,確實值得高興!誰能把這種高興的心情讀出來。

(4)看到這麼美麗的雛菊開放,我也忍不住想像小鳥一樣連蹦帶跳,誰願意把這好消息告訴大家?(讀課文

3、與小花朵對話。(形象思維)

(1)見到這麼可愛的小花朵,誰想和它打打招呼?還有誰想和它説説話?你想和它説些什麼呢?

(2)練習句式:小花朵,——————?

4、比高擂台。(讓學生懷着自豪、羨慕的語氣來讀課文。)

(1)誰再來親切地問候一下可愛的雛菊?(出示:小花朵,你還記得我嗎?你看我又長高了多少!)

(2)我們來比一比高吧!誰長高了?

(3)自豪極了,真羨慕你,又長高了!還有誰想長高的?

(4)還有誰想和他們比一比的?誰能讀出這種自豪的感情。

5、再次感受雛菊的美。

自豪的孩子們,讓我們一起去感受這朵美麗的雛菊吧!

(五)、第五小節(理解想象綠苞和沉睡的溪流的樣子)

1、“綠苞”是什麼?(綠苞,就是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可以讓學生看圖片感受)

2、什麼説是沉睡的溪流?(預設:冬天溪流結冰了,春天來了,溪水融化了。)

(六)、第六小節(和小草零距離接觸,體會不同的小草)

1、與小草的親密接觸。

(1)誰想和小草來個親密接觸?

(2)讓學生閉眼,用草去碰他的臉頰,讓他説感覺,再讓他把這種感受讀出來。

(3)還有誰也想試試……

2、用朗讀表現不同的小草。

(1)有的時候,同樣的一句話,但是不同的朗讀可以表現出不同的感覺,比如最後一行(啊,身邊又鑽出嫩綠的小草……)它介紹的是小草,可是不同的人,卻會讓人看到不一樣的小草。誰想來試一試。

(2)這根小草正偷偷地探出頭來呢(學生輕輕地讀)

(3)這根小草早就忍不住想露出身子了(學生重重地讀)

(4)這真是一根調皮的小草(學生讀地快)

(5)看來這根小草可是費了好久的工夫才鑽出來的(學生讀的慢慢的)

(6)感謝你們的精彩朗讀,它讓我看到了各種各樣,徐徐如生的小草。

四.回味春天——配樂背誦全文。

1、導語:春天是這麼美,使人這麼快樂,讓我們再一次在優美的音樂中,去體會快樂的春天吧!

2、媒體畫面演示春天五彩斑斕的美景,伴隨優美的輕音樂,引導學生背誦。

五.再找春天——閲讀課外春的文章

1、導語:春回大地,萬物復甦,柳綠花紅,鶯歌燕舞,到處都向我們傳達春的消息。讓我們再找一找春還有哪些消息?請你自己讀一讀,找一找,把你找到的消息,可以用筆來橫一橫。可以一邊讀一邊橫。

2、交流:你找到了哪些春的消息可以告訴春的朋友呢?(學生讀一讀橫的句子)

六.表達感受,深化感悟:寫寫春天——回信呼應

1、導語:春天是無處不在的。讀書的時候,春天就藏在詩文裏,唱歌的時候,春天就在音符上跳躍,畫畫的時候,春天就在畫筆下變得豐富多彩。

2、課外拓展:(回信)

剛才在開始上課的時候,有一位春的朋友在找春天,那就讓我們把這些春的消息在下課以後,動筆寫一寫,然後放在這信箱裏,告訴他,幫他找到春天,好嗎?讓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一起去尋找這美麗的春天吧!

3、畫春天。用自己五彩的筆畫出你心中的春天。

4、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這麼美好,你最想做些什麼呢?

説板書設計:

1 春的消息

枝條 變綠

小鳥 換羽毛

蝴蝶 飛舞

雛菊 開放

春天來到 熱愛春天

溪流 歌唱、奔跑

陽光 明麗

小草 鑽出地面、搔癢面頰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2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課標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是閲讀教學的中心”。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是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經驗,將課文裏的外部語言內化為自己的內在語言的心理過程,而促進這一過程順利進行的方式就是“讀”。我非常重視讀在閲讀教學中的作用,努力在我的課堂裏貫徹“以讀為本”的理念,引導學生在讀中悟,在讀中培養良好的語感,與文本進行有效對話。

二.教學背景分析

1.學習內容分析

《錫林郭勒大草原》是課改實驗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一篇寫景的精讀課文。寫的是我國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大草原美麗而歡騰的景象,表現了作者讚美大自然、熱愛祖國的寬闊胸懷。本篇課文有4個自然段,依據重點句和段的關係,可以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圍繞重點句“草原是廣闊而又美麗的”,通過對野草、湖水、野花等事物的描寫,描繪了一幅靜態的畫面;第二部分圍繞重點句“草原……是個歡騰的世界”,通過對動物和人的描寫,描繪了一幅動態的場景。動靜有序,畫面優美,生動感人,引人嚮往。

中年級重點是進行“段”的教學,本篇是一個很好的範例。其中一二自然段是總分關係,三四自然段也是總分關係。而第三自然段又是一個過渡段,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認識。

2.學生情況分析

中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閲讀能力,他們喜歡閲讀,但草原離學生生活很遠,所以要根據課文引導學生想象,並結合相應的多媒體課件,增加學生的直觀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教學方式與手段説明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選用“讀中感悟”式的教學方式,採用創設情境法、情感朗讀理解法和欣賞圖片直觀教學的方法,帶着問題一邊讀,一邊思考。由於這是一篇寫景的文章,教學中讓學生通過朗讀把大草原的美麗、神奇的感覺表達出來,並引導學生自學、交流和展開想象。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當中。

三.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大草原的美麗和歡騰。

2.能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展開豐富想象理解句子意思。

3.培養積累和運用語言的能力,產生對草原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點:

抓住重點詞句,理解、體會。

教學難點:

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展開豐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體會草原神奇而美麗的景象。激發情感,想象創新。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出示字詞,學生認讀:內蒙古鋪滿草灘歡騰矯健悠閒廣闊

2、能用以上的幾個詞語説説錫林郭勒大草原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

二.深入學習

(一)小聲朗讀課文,邊讀邊思考:課文介紹了錫林郭勒大草原是個怎樣的地方?

(二)學習第二自然段。

1、讓我們來感受一下草原的廣闊美麗,請大家默讀第二自然段。同時提出閲讀要求,用鉛筆畫出你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了草原的廣闊美麗?

同桌小聲討論後回答。(讀書,理解,討論,回答)

2、指名反饋,教師相機板書。

3、出示課件,對照品讀課文中各種景物所對應的句子。

(1)藍天底下,滿眼綠色,一直鋪向遠方。

先出示相應的畫面,讓學生看圖説話,然後比較句子:

藍天底下,全是野草。

藍天底下,滿眼綠色,一直鋪向遠方。

品句,指名説説哪一句寫得好?為什麼?(學生自由發言)

分組讀出你的感受來。

(2)指名讀描寫野草的句子,品詞品句(這裏的草很多,到處都是;也很高,能把我們沒過,還能捉迷藏,很有意思,説明草很茂密。這裏的景色很美。能夠説出自己的理解)然後出示課件中相應的畫面感受美麗與有趣,再出示句子,男生有感情地讀出大草原的廣闊與美麗來。(有感情地朗讀)

(3)指名讀描寫湖水的句子,品詞品句,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學生自由發言(草原的湖水很清亮,像寶鏡一樣。在草灘之中,

嵌着一窪窪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陽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話故事裏的寶鏡一樣。一窪窪説明湖水很多,清亮説明湖水很清,能映出太陽的七彩光芒,真美!)

課件展示,理解“嵌”的意思,並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水面映出了太陽的七彩光芒,想想還映出了什麼?

(展開想象:映出了藍天白雲的倒影;映出了小草那綠油油的身影;映出了牛羊喝水的身影。)

(4)除了青青的野草,像寶鏡一樣的湖水,還有什麼呀?

指名反饋,相機出示課件,欣賞各種各樣的野花,感受野花的美麗迷人,全班齊讀課件出示的句子。然後細細品讀句子:文中哪個詞寫出了花多?文中哪些地方寫出了花美?哪個詞寫了花的味道?

男女生對讀句子後,展開想象:清香單單是花朵的味道嗎?學生自由發言。

4、師帶領學生小結:

第二自然段作者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美麗的畫卷,是從哪幾方面介紹錫林郭勒大草原是廣闊美麗的?

學生試着填空: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是廣闊美麗的,因為那裏有()的(),有()的(),還有()的()。

小結:先是青青的野草,再展現了清亮的湖水,最後是各種各樣的野花。這樣美麗迷人的草原,像是把我們帶入了仙境一般,我們大家試着把這段背誦一次。(老師引導背誦)

(二)、學習第四自然段。

1、默讀第四自然段,想一想這一段寫了什麼,從哪兒能讓我們感受到草原是歡騰的,用“ ”圈出來。

2、輕聲讀一讀第四自然段,想想他們在做什麼,口頭完成下列填空。

雄鷹( )地( )

百靈鳥( )地( )

牛羊( )地( )

小馬駒( )地( )

黃羊( )地( )

小牧民( )地( )

3、生對讀,再次感受草原是個歡騰的世界。(老師讀名稱,學生讀描寫並唱出最後一句)。

(三)、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引導瞭解過渡段的作用。

1、文中哪段介紹了草原的美麗,哪一段又介紹了草原的歡騰?

2、引導發現:哪句話與它前後兩個自然段的內容有什麼聯繫?

3、教師總結説明:在這句話中,前半句介紹了上一段的內容,後半句又介紹了下一段的內容,起了承接上下文章內容的作用,叫過渡句,獨立成段的叫過渡段。我們在以後的寫作中要學會使用。

三、想象、創新

1、師引導:草原的廣闊美麗深深地吸引着我們,我也想象馬背上的少年一樣放聲歌唱,請你繼續—

小組合作,續寫幾句歌詞。交流展示。

2.師小結:是的,人與動物和諧生活,非常地友好,並且十分的快樂。這麼美麗歡騰的草原,不僅是草原人的,也是我們的,讓我們像小牧民一樣放聲歌唱,在歌聲中結束這次草原之旅。(全體起立,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學生跟唱,在歌聲中結束。)

板書設計:15、錫林郭勒大草原

美麗:野草、湖水、野花

歡騰:人和動物

五.教學效果評價

1.通過朗讀,及時評價,進行反饋。

2.填空,瞭解學生的自學情況,以及運用語言的能力。

六.本次教學的特色

1.根據三年級的特點,在這節課中,我非常重視段的教學,引導學生認識段與段的關係,以及過渡段。從而瞭解整篇的關係

2.重視一課時與二課時的有效連接,在課始,複習字詞時,讓學生有一兩個詞説説對文章的感受,這既是説話又是對課文的整體感知。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驚弓之鳥》是語文第五冊的第三單元中的第二篇精讀課文。這是一則成語故事,講的是古時候魏國一位有名的射箭能手更羸不用箭,只需拉弓,便使天上飛過的一隻大雁掉下來的事。從中反映出更羸善於觀察;善於思考;並能根據所見所聞做出正確分析。全文共八個自然段。先講述了更贏射大雁的經過和結果;接着講述了更贏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我上的是第一課時,我預設了如下教學目標:

二、説教學目標:

1、認字9個,寫字7個,學習多音字“更”。

3、能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知道課文主要內容。

三、説教學重點:

認字寫字;朗讀課文

四、説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

五、説教具:課件

六、説教學過程

1、設疑導入,激發興趣。

為了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我在設計導語時,採取了設疑導入的`方式。

2、教師讀目標,為學生樹立學習自信心。

此環節我設計的是:在我讀完目標後,隨即問學生:“同學們有信心完成學習任務嗎?”雖然只是簡單的一句話,但我認為是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的。

3、學習字詞。

此環節我設計的是:先出示自學指導(一)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學“射、郊、慢、指、翅、膀、悲”會讀、會寫、會組詞。

(2)、認讀“更、箭、獵、疑惑、弦、慘、愈、孤”,會給多音字“更”注音組詞。

讓學生用不同的方式學習,教師在教室裏巡視指導,督促學生快速的完成任務。5分鐘後,我組織學生進行交流。我會指中等學生先認讀,如果有錯誤,就請優等生來糾正,然後再請優等生多領讀幾次。最後請幾位後進生來讀一讀,出現錯誤後,找學生來糾正。下一步是提問:哪些字容易出錯?誰來提醒大家一下?對於易錯的字,隨即讓學生在課桌上書空。最後找幾位(後進的)學生板演,其餘學生在練習本上進行聽寫。聽寫完後找同學批改黑板上學生寫的。對於綠色通道的生字,我會找不同層次的學生反覆地認讀,直到讀熟。然後學習多音字“更”指名給它組詞。然後帶領學生多讀幾次,以鞏固記憶。

4、初讀課文。瞭解大意

在這一步,我同樣是先出示自學提示: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添字、不漏字、不斷句。

(2)邊讀邊思考: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並且完成填空。讓學生根據提示進行學習。教師巡視指導學生有序進行。小組交流完後,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首先指幾名學生分段朗讀,其餘傾聽並圈畫錯誤。每個學生讀完後就進行評讀,及時糾正錯誤,會給學生加深記憶。然後我會出示一個填空題,讓學生根據提示來總結課文的主要內容,降低難度。最後找不同層次的學生來給課文分段。有了不同意見讓學生説出自己的依據,最後大頻幕展示正確的答案。

學完後我會對本課的學習內容進行小結。

5、當堂檢測,精煉促效。

本節課的我結合目標設計了鞏固練習:

(1)在文中找近義詞。

(2)給加點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3)多音字“更”組詞。

(4)畫一畫。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温暖》是西師版三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片看圖課文。是關於關愛主題的課文,主要講了雷鋒同志為了幫助小韓同志縫補棉褲而半宿沒睡,小韓同志心裏深受感動,感到無比温暖的故事。讚揚了雷鋒同志樂於助人,做好事不留名的奉獻精神。同時也對學生進行助人為樂的思想教育。內容不是難事。教學的重點在於引導學生由人物的動作、語言等重點語句體會人物品質,同時對記敍方法作初步瞭解,為作文打一定基礎。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結合教材特點和三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學會本文九個生字,正確讀寫本課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瞭解本文的寫作順序,掌握本文內容。

文章情節簡單卻動人,描寫細膩,三年級的學生要通過自讀課文了解文章的

3、教學重難點

(1)學會本文九個生字,正確讀寫本課詞語。

(2)瞭解課文按事情的發展順序來敍述的方法。

三、説教法學法

運用先學後教的模式,教學過程中以學生自學為主,整個學習過程以小組競賽的方式進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課標》中指出課堂上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語文課的開放性。故在本課中,運用這種方法,讓學生更好的學習課堂知識,體會求知、探索的快樂。還可以為以後的學習中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説教學過程

1、 導入環節中我採用淺談人物,激趣導入的方法先出示雷鋒掛圖:你知道他是誰嗎?他是個什麼樣的人呢?簡介雷鋒生平(生介紹,師補充)。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關於雷鋒的文章(板書課文題目)。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初讀分為三個步驟:首先是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讀課文,找出生字詞,讀準,同桌交流識記方法。教師將生字製成課件,讓學生通過帶拼音讀、去掉拼音讀進行檢測。同時教師根據學生讀的情況及時正音、糾錯進行後教從而解決字詞問題,這是學生自學和檢測的過程,整個過程以小組競賽並獎勵紅星的方式進行。其次是指名朗讀課文,對學生朗讀中出現的問題教師進行範讀糾正;最後是學生仿讀,同樣採用小組比賽的方式進行。這也是一個學習與改進的過程。通過反覆地朗讀,學生可以讀準字音,讀順句子,對課文內容也會有一個大概印象。緊接着我設計討論環節:首先提問:這篇課文寫了哪些內容?

主要人物是誰?説的是什麼事?勾畫出讀不懂的地方。並討論本文是按照什麼順序來寫的?從那些地方看出來?本環節要明確:是按時間順序也就是事情的發展先後順序來寫的。學生分組討論,老師引導學生找出文中表示時間的詞語,如“出車回來”“值夜班回來”在討論過程中,老師適時提示,引導學生理出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3、回顧課文,迴歸整體 出示學習提示二: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小韓為什麼會感到心 裏暖烘烘的?此時你理解“温暖”這個詞語了嗎?

(2)讀了課文請你用一兩句話誇一誇雷鋒。在我們班有人幫助過你嗎?請給同學們講一講。

這兩個題目讓學生初步瞭解雷鋒樂於助人的精神,並知道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互相關心的事,進行情感的遷移。

4、寫字練習,鞏固新知

分析生字字形及書寫難點,練習寫,緊扣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體現語文教學的工具性。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風箏》一文是魯迅寫於1925年1月24日,後由作者編入散文詩集《野草》。

教學設計>説的是小時候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不準兄弟弄這種“沒出息的玩藝”,行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遊戲之於兒童的意義,魯迅醒悟過來,自己當年的行徑,簡直是“對於精神的虐殺”。雖然事隔久遠,魯迅還是一心想補過,然而小兄弟卻全然忘卻,“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這篇散文中,有魯迅的兄弟之情,有遊戲之於兒童的意義,有魯迅的自省精神,有魯迅對小兄弟身受“虐殺”卻無怨恨的深沉感慨。

對於教學設計>的主題,可以從多角度去審視:從兒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從封建倫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從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從親情角度去理解,從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

教學目的:

1、(知識和能力)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訓練閲讀能力,能説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嚮往、同情等感受。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結合自己的人生經驗,在閲讀中,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

3、(過程和方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理解教學設計>的主題。

4、(寫作指導)學習本文在敍述中飽含深情的寫法。

教學重點:訓練閲讀能力,提練教學設計>主幹。

教學難點:結合個人人生經驗及閲讀體驗,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意藴豐富,選編此文,無非是因為此文為我們提出瞭如何進行兒童教育的問題,以及人要勇於自我解剖,面對錯誤,改正錯誤等等,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這些恰恰都具有廣泛地指導性,學習此文,可以讓我們體會人間至愛真情,學習自我解剖的精神,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

由於本文是學生進入初中後第一次接觸魯迅的教學設計>,不瞭解作者的寫作風格,而且教學設計>中疑難的問題較多,所以學起來有難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時對衝突誤解中的親情體會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讀課文,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與氣氛很重要。

二、説教法:

人們常説:“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語文課程中有大量具體形象的,帶有個人情感和主觀色彩的內容,由於讀者的知識背景、生活經驗、體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異……面對同樣的教學設計>,人們會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

現代語文教育特別需要提倡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也特別需要注意尊重和珍視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有獨創性的理解,那麼教師也要從文本中走出,以人為本。

閲讀《風箏》一文,我不由被魯迅先生的“真情”所感染,而教學設計>有豐富的意藴,更能引發人進一步地探究興趣。因此在教學此文時,擬在反覆閲讀中體味作者的情感變化,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教師可利用閲讀期待、反思、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閲讀效率。在這一活動中,教師只是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閲讀的促進者,閲讀的對話者之一。

1、在教學前,教師應多準備一些資料,以便引導學生多角度理解課文。

2、把課後練習融於教學的過程中。

3、可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情境,以利於體悟人物的心境,理解教學設計>主題。

教學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初讀課文,掃清閲讀障礙,整體感知課文;第二課時反覆閲讀,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

三、説學法:

新課程提倡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儘管《風箏》一文屬早期白話文,某些字詞、句子的表達方式會生澀難懂,而教學設計>本身思想深邃,但這一切都可以在反覆地閲讀中,在用心地體悟中,在教師適時點拔中,迎刃而解,而激發學生閲讀、探究興趣是扣開知識大門的鑰匙。

我們的課堂無非是為學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發揮、暢所欲言的天地,在這片天地裏,是教師、學生、文本間的對話、交流,要讓學生自己閲讀,自己學會閲讀,在閲讀中,學生不是消極地接受,索取意義,而是積極主動地發現、建構意義,甚至創造意義。

1、反覆讀課文,藉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

2、圈點勾畫文中不理解的詞或句子,提出問題。

3、課前可以網上查閲魯迅的資料,準備交流。

4、提倡多角度、有創意地閲讀,拓展思路,激發獨特的感受,抓住關鍵提問,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5、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四、説程序:

在教學過程中,按照以下程序操作:

(一)創設情境,有感情朗讀課文。

(二)多角度理解課文:

1、為什麼作者看見風箏會“驚異和悲哀”?

2、文中回憶了一件什麼事,這一幕後來作者稱之為什麼?

3、多年之後“我”對當年的行為有了新的認識,有了什麼論文,這種改變説明了什麼?

4、“我”對於自己的過錯,想到補過辦法了嗎?是什麼?弟弟是何態度?我心情釋然了嗎?

(三)學生質疑。

(四)思維拓展訓練:

1、當年的魯迅把自己的好惡強加給別人,這是一種什麼做法,是什麼思想在做祟?你的身邊、生活中有沒有類似例子,試舉例説明。

2、虐殺者的行為為什麼能得逞,是什麼助長了這些人的壞習性,在生活中有這樣的例子嗎?正確的做法該如何?試舉例説明。

(五)總結:《風箏》不僅是展現了人內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給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題,無論從哪個角度閲讀,都有意在言外的收穫。通過學習課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麼呢?反覆思索以後並用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讓自己的感情更真摯、美好,思想更豐富、深刻。

(六)作業:課後探討

1、請談談你對兒童教育的一點看法。

2、在人際關係中,你會怎樣處理親人、朋友之間的誤解和衝突?

[教學小結]

由於這篇課文是學生進入初中後第一次接觸魯迅的教學設計>,這篇教學設計>又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整潔感知課文時,不要求學生一下子理解透徹,而是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探究一個個局部性問題,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導學生探究時,引導多角度有創意的閲讀,拓展了學生的思路,激發了學生獨特的感受。儘管兩節課下來,學生還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學生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方式,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活動中全面提高素養,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精神。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6

説教材

現就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第七單元中的一篇課文《少年王冕》,來談談我個人在課堂互動方面的感想。設計教案時我力爭體現如下理念:一、重視問題情境的創設,在問題中實現學生和教師之間的對話互動;二、重視朗讀情境的創設,在多樣性的朗讀感悟中實現學生和文本之間的有效互動;三、重視思想情感的感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實現學生情感的互動。

因此,我主要遵循以上理念來設計這堂課。

説理念

一、在逐層的問題中,實現互動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課堂上,不應該讓教師的“告訴”扼殺了屬於孩子的一切!應該讓他們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自己。此時,問題是顯得如此重要。

課文描寫少年王冕主要從兩個方面來刻畫人物的人格魅力:一是他的孝順母親,二是他的勤奮好學。對此,我做如下設計:

在教授這一課的一開始,我是從文本出發,在母親對王冕説的一段話中,讓學生思考母親當時的心情如何;再讓學生感悟面對母親的決定,王冕是如何回答的;在他的回答中讓學生思考王冕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從而在這一層層的問題中揭示少年王冕對母親的孝順,從這一點出發,再回到文本,讓學生找表示王冕孝順這一方面的語句,從而來更加深入地感悟他的孝順。另一方面,我以一個貼近學生想象思考的問題:一般的孩子等牛吃飽了你覺得他會做什麼?來引出王冕是如何做的,從中你感受到王冕又是一個怎樣的孩子,這些問題情境的創設讓學生逐步地感悟王冕的勤奮好學,清晰地呈現少年王冕的形象。這些問題情境的創設,目的是要達到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與文本之間的互動。

二、在多樣的朗讀中,實現互動

俗話説:“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應該去親自嘗一嘗。”同樣,對於課文的感悟也是如此。光看,光理解,光分析,不讀,是不會有真正的體驗和感受的。要學得充實,學得深刻,課堂上多樣的讀是必不可少的。語文教學新大綱也明確指出:“朗讀是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各年級要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因此,在整堂課的教學中,每一個環節我都設計了多樣性的朗讀。個別讀,齊讀,男女生分讀,師生配合讀等等,都是為了一個目的,感悟文中所要傳達的、學生需要理解的感情。如我讓學生在讀中體會母親的不捨與無奈,在讀中體會王冕的懂事孝順,在讀中體會王冕的勤奮好學,在讀中體會王冕的善於觀察,在讀中體會王冕的自信,等等。因此,整堂課,通過朗讀,學生從文本中清晰地感受少年王冕的形象,認識到他的孝順懂事,體悟到他的勤奮好學,從而對照自己,從思想上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產生敬意,促使自己也向王冕靠攏,達到讓學生在這種讀的互動中,悟情,品味王冕的人格魅力,達到文本和學生互動的效果。

三、在情感的體驗中,實現互動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因此在對課文情感的深入感悟中,我主要讓學生把自己放在課文情景中,人性相通,人情相通,學生內心將有什麼樣的感受,把文本內容和自身實際聯繫起來,也就能很好的達到這種情感上的互動了。因此,我在學了課文的內容之後,以:“作為同時少年的你們,此時有什麼話想對王冕説”這樣一個問題來讓學生談自己的感受,目的其實就是為了達到一種情感上的互動。

理想課堂是學生的夢想之旅,在這裏,他們學會思考,學會合作,贏得效率;在這裏,他們學會朗讀,學會感受,不斷地生長夢想,滿懷激情地與書本擁抱;在這裏,他們敞開心靈,放飛夢想,暢所欲言。教學,從互動開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n2ylk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