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流動的音符説課稿

流動的音符説課稿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麼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流動的音符説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流動的音符説課稿

各位老師,大家好!

下面我從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學情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五個方面進行説課。

一、説教學內容

我執教的是湘版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流動的音符》第一課時。本單元屬音樂創造的教學領域。《中小學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創造包括兩類學習內容,其一是與音樂有關的發掘學生潛能的即興創造活動;其二是運用音樂素材創造音樂,它不同於專業作曲學習,旨在通過學生參與、創作、體驗,培養他們一定的音樂想象力和表達能力。本單元教學內容包括3個相互關聯、逐層深化的部分:

1.展現音樂創造的基本材料和曲調生成最初始的方式:七個基本音級的隨意組合(即教材中“七個小矮人的遊戲”)。

2.認識和體驗音級組合的一般規律:這些規律往往潛存於樸素的民歌之中(即從民歌中探索遊戲規則)。

3.通過遵循音樂材料組合的基本規則和模仿民歌實例,嘗試進行2-4小節的曲調創作(即遊戲從模仿開始)。我選取了前兩部分作為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音樂課程的總目標,我設計以下3個教學目標,涵蓋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三個層面:

1.在音樂活動中,體驗創編的樂趣,明白音符是流動的;

2.欣賞、學唱中國民歌,能在較短的時間內記住1―2首民歌曲調;

3.在對比討論中,發現曲調組合的一般規律,初步瞭解“同頭換尾”的創作手法。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讓學生體驗“音符是流動的”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通過參與“流動的音符”活動而激發學生動手創作是本課的難點。

三、説學生

七年級學生經過小學階段的學習,在音樂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礎,但在小學階段的音樂創造,主要是創造性地進行歌曲、樂曲的藝術表現,多是即興性的活動。而本節課的音樂創造,主要是運用音樂素材創造音樂,逐步引導學生進入“非即興性”的創作練習(按要求編寫、創作曲譜)。這種創作不同於專業作曲學習,注重的是學生創作的“過程”而不是創作的“成果”,教學中從學生的能力和水平出發,使他們感到創造活動是一種輕鬆、愉快,力所能及的事情,使他們體驗到創造成功的喜悦和“滿足感”。

四、説教法、學法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只有符合教學內容、符合教師與學生實際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情境教學一直以來被教育者視為能達到最佳效果的一種教學方法,創設情境的課堂才會有滋味,有趣味,在有限的時間內,能充分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與學習熱情,使課堂煥發出旺盛的活力。引課環節,通過創設音樂情境,把學生帶入音樂殿堂,在聽歌曲《Do Re Mi》的同時,感受音符的流動,體驗音樂的美。教學過程中,通過創設激趣情境、問題情境及活動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實踐活動,積極進行音樂創作,體驗創作的樂趣,有效地突破了教學難點。

2.啟發探究式教學法:在分析《我的家鄉日喀則》、《小白菜》、《信天游》、《康定情歌》四首民歌時,教師經過暗示與引導,由學生自己去發現曲調組合的一般規律,並初步瞭解“同頭換尾”的創作手法,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3.合作教學法:音樂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與“技能移植”的過程,而是師與生、生與生、師生與環境、師生與社會共同合作共同進步的過程,沒有合作就沒有成功。教學中,我將學生分為四個學習小組,通過合作,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通過以上的教學方法,主要引導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在探究中學習,以學生在創作過程中的積極性、創造性為主要評價內容,以肯定、鼓勵的評價為主,體驗他們創作成功的喜悦。

五、説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感悟“流動的音符”

1.播放美國音樂故事片《音樂之聲》的插曲《Do Re Mi》,創設音樂情境,把學生帶入音樂殿堂,感受音符的流動,體驗音樂的美。

2.引出音樂大家庭裏的七個成員,1、2、3、4、5、6、7

(二)新課教學

1.以課本上的樂譜為例,讓學生感受音符的組合。

2.四個音樂小組根據教師給出的節奏進行隨意的組合,也就是“七個小矮人”的遊戲。

3.學生哼唱自己的曲譜,老師以鼓勵為主肯定學生的創作,稍提些建議,為小組打分。

這一環節,採用小組競賽的方式,創設激趣情境,符合學生的好奇心,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在“隨意”的創作活動中,體驗樂趣。

4.四首民歌的分析

(1)《我的家鄉日喀則》(西藏民歌),引導學生尋找歌曲的逗號句號,用音樂記號好標記。

(2)《小白菜》(河北民歌),引導學生學生尋找:5在這裏面起了核心的作用,還有其他四個音:1、2、3、6這就是我國民歌常用的五個音。

(3)《信天游》(陝北民歌),引導學生觀察旋律線的'特點,劃分出音樂的“句逗”,發現“同頭換尾”的創作手法。

(4)《康定情歌》(四川民歌),引導學生進一步感受同頭換尾創作手法在民歌中應用。

這四首民歌的分析與學唱,我在教材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巧妙地設計問題,把學生引入一種與所學密切相關的問題情境之中,讓學生經歷問題-深思-探究-發現-解決問題的過程,從容完成學習任務,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三)實踐教學

1.“尾閘中學”杯少年歌手大獎賽,小組長抽籤決定四個小組分別演唱哪首民歌。老師將舞台交給同學們。

2.聽老師彈奏樂曲,辨析該曲的創作是否運用了“同頭換尾”的創作手法?視聽A、《小白船》B、《兩隻老虎》C、《長城謠》D、《可愛的一朵玫瑰花》

3.進行“同頭換尾”的創作聯繫

4.對各組表現進行評價,打分。

這一環節,通過創設“少年歌手大獎賽”的活動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民歌演唱,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保證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進一步體會音樂創作的一般規律,在知識的鞏固與檢查過程中,繼續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課堂小結

1.師:同學們,《流動的音符》這節課到這就結束了,但“音樂”卻是永無止境的。請記住:“音樂”就在我們身邊,同學們應該去發現她,大膽的去創作你自己喜歡的音樂,這樣的話,你就會發現原來你的生活是如此的精彩!

2.在頒獎中結束課。

標籤: 流動 音符 説課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mwyz9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