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實用的小學語文説課稿合集八篇

實用的小學語文説課稿合集八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説課稿8篇,歡迎大家分享。

實用的小學語文説課稿合集八篇

小學語文説課稿 篇1

教材剖析

《趕海》是任務教導課程尺度試驗教材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

本文是一篇記敍文,敍述了“我”在童年時期跟孃舅去趕海的事,生動顯現了趕海的無窮興趣。課文語言活潑、意見意義橫生,字裏行間滿盈了童年的無窮興趣,到處洋溢出作者酷愛大海、酷愛生活的情懷。課文插圖再現了課文情境,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悟課文。

全文共5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每當“我”唱起《大海啊,故鄉》這首歌,便想起童年趕海的趣事。作文以歌詞開始,奧妙地引出下文。“每當……便……” 突出趕海給“我”留下了深入的印象。第二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按“趕到海邊——抓蟹、捉蝦——滿載而歸”的序次詳細記敍了趕海的歷程。第二自然段中“海水嘩嘩往下退,只要浪花還時時回偏激來,宛如不忍離開似的”付與浪花以人的樣子容貌形狀生理,使浪花奔湧跳躍的形象躍然紙上。“我開心極了,飛跑着追趕……”寫出“我”趕海的開心與快活。第三自然段既用“有的……有的……”句式,總體寫出趕海的人們的活動,又通過細節形貌,寫了“我”和一個小同伴的個別活動。此中抓蟹、捉蝦是重點,形貌得生動詳細,富有童趣。第四自然段寫趕海的人們在斜陽中歸家,海灘也規復了平靜。既顯現了傍晚大海的美景,又給人留下想象與回味的餘地。作文的末端再一次引用歌詞,照顧開始,使全文十全十美。

教學目的

依據新課程的三維目的,我制訂了以下的教學目的:

1、知識與技巧:

(1)準確、流暢、有情緒地朗讀課文,培育良好的瀏覽習慣。

(2)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9個字只識不寫。認識1個多音字“似”。

(3)通過接洽高低文,懂得重點句中“武將”、“俘虜”等詞語的意思。

2、進程與方式:

通過抓住文本語言,或藉助多媒體、朗讀等多種情勢,調動學生的生涯經驗,啟示想象,感悟趕海的樂趣。

3、情緒、態度、價值觀:

懂得課文內容,感受“我”童年趕海時的樂趣,激發酷愛大海、熱愛生涯的思想情緒。

重點難點

1、重點:

通過抓螃蟹、捏大蝦領會趕海的樂趣,激發學生熱愛大海、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2、難點:

通過學習感受趕海給“我”帶來的樂趣。

教學設計

一、初讀感知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出示大海的背景圖,在播放《大海啊,家鄉》的樂曲,把學生帶入情境。

、領導學生説説大海是什麼樣子?大海退潮後,人們常去幹什麼?

3、學生答覆,教師歸納:大海退潮後,人們常去海邊捉魚蝦、撈海帶、撿貝殼,這就是——趕海。

4、板書課題,揭示課題,並引讀。

5、齊讀課題,學生質疑。

[設計意圖:小學生的感情極易受到環境氛圍的沾染而發生共識,基於這一點,我藉助背景圖畫和樂曲等手腕營造氛圍,將學生帶入情境,為課文的學習奠定感情基本,拉近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時空距離。]

(二)初讀課文

1、學生自讀(讀準字音,讀順句子,讀通課文)

2、檢討自讀後果,改正錯音。

3、領導學生再讀課文,邊讀邊想,用自己的話説説每個自然段的意思。在此基本上,再讓學生瀏覽課文,弄清作者寫了趕海時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和捉大蝦這些有趣的事,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4、讓學生選自己愛好的趣事再自由朗讀,教師領導學生用驚喜、好奇等適當的語氣讀好練習4中的句子。

[設計意圖:課標強調,整體感悟是深入領會的基本。而學生對作文的整體把握,是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的成果。所以,我設計了讓學生初次自讀、再次自讀的環節,讓學生在重複的朗讀中去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

二、精讀感悟

本文的內容比擬淺易,同時“趕海”對本地的大部分學生而言是非常接近生活的。教學中,我通過抓住文本語言,藉助多媒體、朗讀,調動學生平時的生活經驗等道路,領導學生感悟趕海的樂趣。

(一)學習第一自然段

1、播放一段《大海啊,家鄉》的歌曲,藉助精美的音樂創設情景,喚起學生對大海的憧憬和回想。

2、齊讀課文,引誘學生抓住“每當……便……”句式,領會趕海給“我”留下的深入印象。

(二)學習第二自然段

1、媒體展現大海退潮時的畫面,讓海水湧動、浪花跳躍的情景和嘩嘩的海浪聲打動和沾染學生。

2、領導學生讀課文,從“還不時回過火來,好像不忍分開似的”、“飛跑着追趕”體會海浪與趕海人相互迷戀、嬉戲的情趣。從“鬧着”、“高興極了”體會“我”想去趕海的迫切心境。

(三)學習第三自然段

1、撒手讓學生繚繞“趣”字自讀課文,找出文中的語句,依據課文的描寫,想象運動中哪些處所是有趣的。

組織合作學習,小組成員間議議自讀的感受,互讀對方覺得有趣的內容,並相互評議。

[設計意圖:合作學習,可以讓學生在小組中表達自己的學習成果,同時也能分享別的同窗的學習成果。在這樣的交換中去相互比擬、相互評價,既能豐盛學生的學習收穫,也培育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2、組織集體交換,引誘學生從“不甘束手就擒”、“東逃西竄”、想像螃蟹逃生時有趣的樣子;從“小夥伴只努努嘴兒,不作聲……突然,小夥伴‘哎喲’一聲叫起來,本來……”體會小夥伴抓蟹時的專注盡力以及被螃蟹的大螯夾住時疼得齜牙咧嘴的有趣樣子;從“本來是一隻大蝦在逗我”、“搖擺着兩條長鬚,活像戲台上的一員武將”、“輕輕伸過手去,只一捏……成了我的俘虜……”等詞句中體會大蝦看似威武,實則無力抗爭,只能束手就擒的有趣情景。在把握這些句子的進程中,滲透着對“武將”、“俘虜”等詞語的懂得。

同時在交換過程中,相機再次出示課後練習4中的句子,接洽高低文體會並讀出小作者趕海時喜悦、歡樂的心境。

3、經過前面充足的交流和朗讀,引誘學生把有趣的情景演演,在富有情趣的表演中,讓學生入境悟情,加深情感體驗。抓住第三自然段的省略號展開想象,説説人們趕海時還會做什麼,怎樣的有趣,進一步豐盛學生的體驗。

[設計意圖:情景表演是學生由:“理解文本——感知文本——表示文本”的一個認知昇華的過程,對鞏固學生的理解起到非常主要的作用。]

(四)學習第四自然段

展示斜陽西下、海鷗飛翔的景象,讓學生藉助圖景朗讀課文,想象此時海灘的平靜,感覺人們三三兩兩滿載而歸的高興心境。

(五)學習第五自然段

再次出現音樂與畫面,引導學生讀文,感覺“我”對大海深深的愛,明白課文首尾呼應的特色。

小學語文説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堂課是北師大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春天中的一篇課文。

這首兒歌,通過想像和比喻,以“水田是鏡子”一句領起,詩化了插秧的耕作過程,詩化了農民伯伯艱苦的農業勞動,詩化了農民伯伯們辛勤勞動的.勞作場面。

這裏一切都是那麼美好,那麼和諧,富有詩情畫意。讀了這首詩,要讓學生感受到春天是美的,大自然是美的,人在自然之中是美的,人的勞動是美的!

二.學生的分析

小學低年級的孩子對於感性的知識接受的很快,思維活躍、想象力強、知識面廣及有初步的空間概念,喜歡動手動腦,並有個別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基礎。針對這一特點,我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和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鼓勵學生髮表見解。

讓學生通過對兒歌的學習,來感受春天,感受自然,以及審美能力的培養。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習兒歌,認讀學習生字,能流利正確的朗讀、背誦課文,並能在老師的引導下分析,理解課文的內容,以及內涵。

2.能力目標:

朗讀、背誦、獨立識字、想像力及看圖説話能力的培養。

3.德育目標:

讓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來來感受春天,感受自然,並能體會到勞動的創造力和勞動創造美這一道理。結合學校進行的小種植活動,來教育學生對勞動的正確理解和認識。

四.教學過程

(一)看圖

1.看圖觀察,説一説圖上的內容,引導學生結合圖來記憶課文。

2.出示課題,動態的表現出“插秧”。

(二)課文

1.過渡到對課文的學習,配樂聽教師範讀,標記出不認識的生詞。

2.自由讀課文,學習字詞。

(三)學習字詞

1.學生自由選擇要學習的字詞,並能根據提示拼讀,組詞,理解。

2.學習完生字後,進行詞語的抽讀鞏固複習。

(四)在課文中識字

1.學完字詞後,返回到課文中,在文中通過朗讀來加深記憶。

2.請學生朗讀課文,並進行全班評議。

3.對於課文的理解,讓學生説説自己知道了什麼?還有什麼問題,提出來,教師板書到黑板上。

(五)難點理解

“插秧”怎麼會插到藍天上、白雲上、青山上、綠樹上?

通過演示課件演示來解釋現象,並請學生上來嘗試。

(六)色彩的內涵

引導學生髮現圖中的色彩,並説一説自己知道的春天的顏色

(七)有感情的讀課文

回到課文中,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色彩和美麗的境界。

(八)課文的引申

1.再學生充分領會到課文(包括圖、音、語句和韻律)的美之後。進行德育教育,出示學生的美術畫、長高了的水稻等圖片來發現人們生活中創造的美。

2.出示學校小種植活動的圖片,讓學生們體會到,“人們在勞動中創造了美,在勞動中的人才是最美的。”這也是本堂課的主旨所在。

小學語文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天鵝的故事》主要講了一羣天鵝為了生存,在一隻老天鵝的行動的感召下,用自己的身體破冰的神奇而又壯觀的場面,反映了天鵝勇敢奉獻、團結拼搏的精神。文章情節感人,令人深思,同時又能給人以啟迪。文章語言優美,款款讀來,使人對這羣可愛的鳥兒頓生喜愛之情,是一篇朗讀訓練的好教材。課文清晰地表達了作者的愛憎情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好文章。課文中描寫天鵝破冰的場面,既有典型場面描寫,又有整體場面描寫,是指導學生學習寫作的好文章。

二、説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理解本課生字,理解有生字組成的詞語。

3、憑藉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體會天鵝勇敢奉獻、團結拼搏的精神,培養學生愛護珍惜動物的思想感情,懂得保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三、説教法、學法

1、先從整體把握課文的情節,再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感受老天鵝及天鵝羣的勇敢奉獻、團結拼搏的精神。

2、通過朗讀指導幫助學生理解感悟,並通過朗讀來表達自己的敬佩之情。

3、朗讀感悟、自讀自悟。

4、小組合作,自主學習。

四、説教學過程

一、複習

1、齊讀課題。

2、課文主要講了什麼?板書:破冰

二、新授

1、本文三次寫到天鵝的叫聲,默讀課文,找出描寫天鵝叫聲的語句,朗讀揣摩:這三次叫聲分別是在什麼情況下產生的,叫聲表達了天鵝怎樣的內心世界?2、交流。

第一次:

(1)交流出示:這時,從一大羣天鵝。

(2)理解清脆)

(3)指導朗讀。

(4)這清脆的啼叫聲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生的?表達了天鵝怎樣的內心世界?自由朗讀三、四小節,把你認為重要的詞、句畫出來。

(5)交流:

(6)小結。

(7)指導朗讀。

第二次:

1、指名讀第二次叫聲,注意破折號要延長。

2、交流討論:這叫聲是在什麼情況下產生的?讀五、六小節,畫出最讓你感動的語句。讀一讀,把你的感受寫下來。

3、組織交流。指導理解破冰勇士。指導體會天鵝不怕犧牲的奉獻精神和團結拼搏的可貴品質。

4、指導朗讀。

第三次:

1、引讀。

2、指導學生抓住昂着、挺着胸、來體會天鵝們為自己的成功而感到自豪的心情。

3、指導朗讀。

4、引讀最後兩小節,説説我為什麼放下了槍?5、總結齊讀課文。

三、拓展

你還知道哪些鳥也很可愛,説説理由。

四、作業

學了課文,你一定很感動,你想對老天鵝説些什麼?請你把他們寫下來。

小學語文説課稿 篇4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人教實驗教材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我要的是葫蘆》一課,這裏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説明:

一、教材分析:

首先説説教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版教材第三冊的一篇看圖學文。這篇寓言故事生動有趣,簡短精悍,講一個人種葫蘆,不管葉子只想得到葫蘆,結果葉子上的蚜蟲越長越多,最後葫蘆都落了。課文通俗易懂,但意義深刻。

學情分析:我所教授的班級是二年級的孩子,他們聰明活潑,領悟能力強,善於表現自己,這些都有助於他們很好的理解課文。

(課件)葫蘆是一種非常可愛的植物。我們知道植物的生長一般要經歷生根、發芽、長葉、開花、結果。通過學習這篇課文使學生懂得在這一過程中,前一環節直接影響着後一環節,要想得到好果實,就得細心呵護植物各部分的生長,不能只注意結果。該寓言故事就是想通過一個有趣的故事告訴我們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繫。

之所以選擇這篇課文,一方面是因為學生喜歡讀寓言故事,另一方面則是故事富含哲理,可以引發學生對生活的理解,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課件)根據以上教材分析確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會認6個生字。會寫8個字。

2、自讀課文,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3、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為了達到預期目標確定瞭如下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難點是:1、正確認讀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植物葉子與果實之間的聯繫。

2、教學難點是讓孩子們自己領悟到事物之間是有聯繫的。

二、教法與學法

(課件)《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故事性較強,考慮到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設計了情境創設法、採用變序閲讀法等教學方法,既使學生的語感得到訓練,個性得到張揚,創造性也得到培養。又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通過讀讀、找找、畫畫、想想、説説等方法讓學生充分閲讀,自主探究。另外,由於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學生很喜歡讀,因此,教學中採用不同形式的讀,再加上合作、探究等學習方法,能使學生更好地去領會含義深刻的詞語和句子。學生對課文的內容以及中心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人物的神態、語言都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淋漓盡致地再現出來。

三、教學預備: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流程:

在此基礎上,我的教學過程分為四個部分。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濃厚的學習興趣、強烈的求知慾,是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那麼怎樣才能讓學生成為學習語文的樂知者呢?我覺得首先應該在活躍課堂氣氛這一環節上下功夫。我根據低年級孩子喜歡的動畫的特點,因此,在上課伊始,教師利用課件出示各種葫蘆製品,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老師引出課題並引導學生學習 “葫蘆”二字。(課件)這樣,學生在説的過程中會不知不覺地瞭解更多的有關葫蘆的知識。然後老師再進行簡單介紹,補充有關葫蘆知識。告訴學生,它可以用來盛東西,裝水、裝酒,可以炒着吃,也可以放在櫃子裏供人們觀賞,多可愛啊!學生對葫蘆一定會充滿興趣,從而轉入對課文的學習。

(二)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根據課標中指出的: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應該為學生創設優良的閲讀情境,同時讓學生在讀中解決一些簡單的基礎問題。因此,這一環節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不認識的字藉助拼音或請教同桌多讀幾遍,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順。(課件)新版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低年級段課本每篇課文都配有一定的插圖。這些插圖使教科書圖文並茂,提高了學生的閲讀興趣,更重要的是這些插圖可以作為課堂教學最為直觀的教學輔助用具。在此基礎上我利用書上的插圖,把它變成一本有趣的連環畫,藉助連環畫師生一起來合作,講故事,這樣既帶領學生熟悉了課文,又為後面的朗讀指導打好了基礎。在完成合作講故事後,讓學生就課文質疑。

(三)還原畫面,讀中積累

在把課文讀通讀順,學生就課文提出自己對課文的疑問後,老師接着説“我們聽了這個故事,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學了整篇課文之後啊,相信你的問題能夠得到解決。”激發了學生學文的興趣,引入學習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在第一自然段的學習中,我考慮到學生學習課文可能存在的閲讀困難,教學中將課文以連環畫的方式呈現,融整體感知、初讀反饋、學習字詞於一體,展開教學。並巧創情境,以補充連環畫為抓手,充分發揮板畫的功能,逗引孩子反覆讀書,在讀中還原畫面,在讀中積累語言。讓學生告訴我們,該在畫面上畫寫什麼,同時引導學生從課文中圈圈畫畫,找出描寫葫蘆藤、葫蘆花、葫蘆葉、小葫蘆的句子,教師進行板畫(課件)既找到了這一自然段的學習重點,又進行了學法的滲透指導,讓學生體會到“不動筆墨不讀書,養成邊讀書邊圈畫的好習慣。在二年級,識字寫字依然是學習的重點,在本課中,我採用隨文識字的方法,(課件)在學習第一自然段的過程中,讓學生髮現其中比較相似的兩個字——哇和掛,這兩個字在本課中既是要求會認的生字也是要求會寫的生字,在處理上,讓學生採用字形和字義聯繫的方法,利用偏旁來進行區分,並且利用換一換的辦法,換不同的偏旁對這兩個生字進行擴展,由兩個字擴散到水窪的窪、青蛙的蛙、娃娃的娃,為了便於識記,我引入了一首生字童謠,在節奏和律動中我們既學習了知識,又感受了趣味,符合二年級孩子的學習特點。

( 課件)在學生找到描寫葫蘆藤、葫蘆花、葫蘆葉、小葫蘆的句子,讀出來跟大家分享時,我相機進行朗讀指導,並且通過給葫蘆藤添葉子的環節讓孩子體會”長滿了”一詞的意思,並且以添葉子作為激勵手段,鼓勵孩子讀好“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這句話。

(課件)在把葫蘆畫好後,我又有了一個“誇一誇”的設計,首先以誇可愛的小葫蘆作為示範,讓學生仿照誇一誇葫蘆葉、葫蘆花、葫蘆藤,其中既點燃了孩子對小葫蘆的喜愛,又進行了説話訓練,同時還為與後文葫蘆葉變黃、小葫蘆的掉落進行對比作了鋪墊。

(四)首尾對比,造成懸念

我們知道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怎樣讓如今的課堂成為充滿愛意的課堂,體現創意的課堂,就要在“教與學”上下功夫。這裏教師主要是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打破了按課文順序分析的常規教學法,採用變序閲讀法,先學習課文的

第一段和最後一段,課件出示課文中的兩幅插圖進行對比,直觀形象,在對比中感悟種葫蘆的人傷心之情,達到使學生真正走進文本,同時也起到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的目的。而在惋惜難過之時學生心中可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小葫蘆為什麼會慢慢變黃而且一個一個都落了呢?產生了新的疑問“是呀,這麼可愛的小葫蘆為什麼會一個一個都落了呢?”,發現問題使他們對下面的學習充滿了期盼,再一次激發他們繼續學習課文的興趣。

(五)隨樂起舞,趣味兒歌

在課堂的結尾,教師通過一首兒歌進行拓展延伸,讓學生跟着熟悉的兩隻老虎的旋律進行哼唱,這樣的形式是二年級的孩子們所喜聞樂見的,使學生們展開想象的翅膀,讓語文和音樂相結合相滲透,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小學語文説課稿 篇5

首先,先談一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將相和》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第第十冊第五組第一課的內容。《將相和》是根據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傳》改寫的一篇歷史故事課文,這篇課文以戰國時期為大背景,以藺相如的言行活動為主要線索,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歷史故事,寫出了將相之間有不和到和好的經過,讚揚了藺相如勇敢、機智、愛國的高貴品質,同時也讚揚了廉頗勇於改過的精神。從而告誡人們“以和為貴”的道理。

其次我談一下學情

對於六年級學生,他們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有了一定收集資料的能力和理解能力。但是對於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生往往容易忽略。加上這篇課文寫作年代相比學生較為久遠,學生容易與文本產生一定的時空距離。所以學生對一些關鍵詞句的理解不可能很到位,朗讀的情感更是欠缺,需要我在教學中進行由淺入深的引導啟發,使學生理解課文。

根據新課標對小學語文教學的要求和本文的教學內容和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了以下幾點作為本課時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能正確讀寫本課要求掌握的生字詞;能夠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文章主要內容,抓住重點語句,品味重要詞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研讀課文文中的“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歷史故事,培養學生敢於質疑,解決問題、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及初步學會探究性的學習方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有感情朗讀課文,感受文中人物的形象,體會人物的愛國情感,品悟“和”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從現實的生活經歷與體驗出發,體驗“以和為貴”的深刻道理。

由於本課是根據歷史故事改寫而成的,我將本課的重難點確定為:

教學重點

緊扣課文語言文字,抓住關鍵詞,通過反覆閲讀,着重體會故事中人物的形象。

教學難點

通過理解文中的三個小故事,感悟做人的道理,使學生能學以致用。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為讓學生充分理解本節課教學內容,結合五年級學生閲讀實際情況,教學中我主要通過學生參與式的教學模式,採取朗讀感悟法、情境教學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學方法,配合現代化教學手段,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樂於學習,勤于思考。

1.朗讀感悟法:結合本課的語言特色,以讀代講,以讀促學,通過自讀自悟讓學生在讀中“思考”,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想象”,在讀中“理解”。

2.情境教學法:有情有趣是教學。我藉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利用圖畫、語言、音樂來再現、描繪、渲染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在其情境中理解課文,感受人物的形象。

3.合作探究法: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我給學生自由的發展空間,讓學生在讀中提出問題,然後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從而達到自己提出問題,組內交流解決的效果。

在學法上,我力求學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在語言實踐中學習語言,在品味語言中積累語言,在內容體會中掌握方法。

圍繞以上教學目標,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小故事,依據教材本身的特點,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為宗旨,讓學生邊學、邊悟、邊總結、邊創造,達到既鞏固知識又培養能力的目的。我設計了以下五個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基於這點,開課之初,我首先通過多媒體出示課題《將相和》,隨即提問:文中的“將”是誰?“相”又是誰?“和”是什麼意思?説明了什麼?通過談話,營造氣氛,將學生帶入情境,為課文的學習奠定情感基礎,進而可以拉近學生與課文之間的時空距離。簡要闡述課文的主要內容,順勢進入第二環節。

第二環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因此,在導入新課後我先讓學生自由朗讀,把自己最喜愛的語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多讀幾遍,並適時對某些容易讀錯寫錯的生字詞進行個別指導,如廉頗、藺相如、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等。同時可以提出問題:“你讀懂了什麼?告訴老師你怎樣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這樣做,目的是讓學生在初讀課文時對於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理清課文寫作思路,為接下來的研讀賞析,體驗情感做好鋪墊。

第三環節:研讀賞析,體驗課文中的人物形象。

葉聖陶先生説: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學生自己讀書,不待老師講。

鑑於此,在本環節中,我讓學生在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根據三個小故事的情節,將課文分成三個部分,抽選幾個學生分段朗讀課文,此時其他學生邊聽邊勾畫關鍵詞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朗讀完後,讓學生分組討論交流,議一議:“這篇文章應分為幾個部分?每個部分分別講了什麼?能用什麼詞語概括,段落中給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誰?”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將事情發生的經過、結果清楚地説出來,既理清文章脈絡又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概括能力。力圖使學生在反覆朗讀和討論交流中對課文有所思、有所悟。

緊接着,讓全體學生品讀重點詞句,並藉助多媒體圖片和片段,適時加以引導和闡述,讓學生圖文結合地品味和理解本節課重點詞句。如讀到“現在璧在我手裏,您要是強迫我,我的腦袋就和璧一塊撞在這柱子上” 時,用多媒體展示藺相如舉璧欲撞的畫面。這一幅幅畫面,不僅將學生們帶入課文的情景之中,還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完璧歸趙”這個詞語,體驗藺相如的聰明過人。當讀到“他脱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時,出示廉頗背背荊條的圖片,不但能幫助學生理解“負荊請罪”這個詞語,還能讓學生感受到廉頗知錯能改的優良品質。

最後,藉助多媒體向學生再次展現一組配樂的畫面,引讀課文,使學生與文本、作者再次產生共鳴,身臨其境地體會作者當時的感受,激起他們向文中的兩位人物學習,學習他們做人的高貴品質。

總之,這一系列的“讀、悟、議、賞、再讀”,讓學生在循序漸進的學習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最終達到突破教學重難點的目的。

第四環節:總結評價,拓展延伸。

新課標指出:學生帶着疑問走出課堂是學生可持續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必需。

因此在對課文做出總結和評價後,我通過問題引導學生知識延伸,讓學生想一想:藺相如、廉頗各有什麼高尚品質?他們的共同點是什麼?這個問題,能又一次激發學生的思惟,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

以“情”延伸課堂內容,使學生感到課雖然結束了,但學習是無窮盡的。在學完課文後,我設置了讓孩子看生活中愛國的圖片,如運動員為國爭光等,再啟發孩子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説一説作為小學生應如何愛國。引導孩子在生活中學語文,在生活中用語文,享受語文。

第五環節:安排作業,複習強化。

一節課的結束並不意味着學習活動的完結,而應該以此為一個新的起點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熱情。

本節課計劃安排兩道課後作業:

作業1:請大家將本節課中自己喜歡的優美詞句摘抄到專用小筆記本上;

作業2:寫一寫:我能為國家做些什麼?

這是我教學過程的安排,下面説説本節課的板書設計。

根據課文內容和特點,我設計了這樣的板書:先在黑板上寫上“將”和“相”, 再在對應寫上廉頗和藺相如,用一根橫線將二位人物連起來,寫上一個“和”。

該板書力求讓學生抓住課文的內容主線,表現課文的大體脈絡,簡單明瞭。

總之,本節課通過朗讀、討論、交流合作以及多媒體展示等課堂活動,我設想能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使絕大部分的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認識生字,讀懂新詞,交流討論,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均有收穫,同時力求讓學生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以上就是我今天説課的全部內容,如有不足之處,還望各位老師多多指點,我力爭在以後做得更好。

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小學語文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今天,我説的課文是人教版語文二年級上冊的第7課《一分鐘》。課文以小學生喜愛的故事形式出現,內容較為通俗。主人公元元因為早上多睡了一分鐘,帶來的卻是20分鐘的遲到,是一路焦急地等待和不停地歎息,是步行的辛苦和臉紅的尷尬,是深深的後悔和寶貴的教訓。故事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繫十分緊密,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體驗、理解課文內容,從中受到教育和影響。

由於學生小,時間觀念不強,對於如何珍惜時間缺乏感性認識。本文正是一篇十分優秀的文章。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創設情境,在讀中感悟,從中體會元元的焦急與尷尬,也使這件事成為寶貴的教訓,促使每個學生都能對自己嚴格要求,珍惜時間、科學利用時間。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認識9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知道時間的寶貴,懂得嚴格要求自己,珍惜時間。

二、説設計理念:

1、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學習活動積極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以學生自讀自悟、自學探究為基礎。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而要二年級小學生達到這個理想目標,還不太可能,因此教師的有效引導顯得更加重要。

2、架設生活與教材聯繫的橋樑,引導和調動學生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內心感受、注意培養學生對事物有正確的情感態度。讓學生想到"分秒必爭"年年如此,一生堅持。

3、使朗讀成為學生學習探究的重要手段。讓學生在自主、民主的氣氛中學習,自主地讀、説;在自讀自悟、主動探究中認識生字,讀懂故事,初步瞭解"一分鐘",珍惜"一分鐘"、科學利用"一分鐘".

三、説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故事導入

二、讀文識字

三、熟讀初悟

四、寫字指導

五、拓展實踐

第二課時

一、複習鞏固

1、課前交流。在課前幾分鐘,組織學生交流自己蒐集到的有關"珍惜時間"的名言警句,讀一讀,背一背。

2、遊戲活動

(1)"一分鐘"組詞。讓學生聽從教師指令,從"我會認"和"我會寫"的生子中選擇幾個,進行組詞比賽,看誰組的詞多。

(2)"一分鐘"找朋友。讓學生聽從教師的指令,用"找找説説"中的偏旁和字組成新字,看誰組得多。

(3)"一分鐘"猜謎。教師把生字編成謎語。如:門裏有市場(鬧),每人都用心(悔),過去一寸來一尺(遲),人戴鴨舌帽(欠)……以組為單位讓學生猜謎,看哪組猜得多。

設計意圖:通過有趣的遊戲活動,既鞏固生字識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在活動中體會"一分鐘"的時間意義,完成課後"找找説説"的練習,可謂一舉三得。

二、動畫複述

按順序出示課文的六個鏡頭:睡覺、過馬路、等公交車、走路、遲到進課堂、後悔,請同學們邊看邊讀有關的課文段落,然後進行復述。

設計意圖:故事複述的引導,一是可以內化課文的語言與情感,二是對學生進行口頭表達訓練,三是複習課文主要內容,為重點問題精讀感悟做好準備。

三、精讀品味

1、討論。在上述複述的基礎上,教師現提出問題"元元只多睡了一分鐘,為什麼會遲到20分鐘呢?"然後,讓同學們再讀課文,自己思考,最後小組討論、交流。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用課文的語句來談談自己的見解,從而知道前因後果。

2、品味。引導學生再讀課文的2-6自然段,然後説説自己從課文中感受到了什麼。教師可讓學生自由説説自己的感受,但要説清從哪個句子或詞語,體會到了什麼。

(1)品讀2-4自然段。第二自然段,要注意抓住"剛剛走過去、紅燈亮了"來體會元元"要是早一分鐘就好了"的歎息和心情,並指導朗讀,讀出歎息、自責的語氣。第三自然段,要注意抓住"好一會兒"、"才"、"跑"、"眼看"、"車子開了"來體會元元又一次的歎息"要是早一分鐘就好了",並指導朗讀,讀出焦急、後悔、自責的語氣。第四自然段,要注意抓住"等呀等"、"一直"來體會元元的焦急心情。教學時,先分別品讀,再把三段合起來進入情境引讀。

(2)品讀第5、6自然段。要抓住"紅着臉"、"低着頭"、"非常後悔"引導學生想象:元元此刻會怎麼想?如果你是元元,你會對自己説句射什麼話?

設計意圖:本環節主要是引導學生抓具體語句來説説自己的感受,通過朗讀、想象、品味,感受元元一路焦急的等待合不停的歎息、步行的辛苦和臉紅的尷尬、深深的後悔和寶貴的教訓,從而感悟要"珍惜時間,分秒必爭"的道理。

四、表演朗讀

在小組裏,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表演朗讀。

設計意圖:在精讀感悟以後,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讓學生從整體上進一步加深對課文內容和情感的感悟。同時,給學生創設展示能力與表達情感的集會。

五、拓展實踐

組織學生從活動中體會"一分鐘"的價值。

1、通過查找資料,説明人們一分鐘能做多少事。

2、以"我一分鐘能做什麼"為主題,交流自己的切身感受,體會時間的寶貴。

設計意圖:本環節的安排,目的是通過自己的語文實踐,進一步豐富閲讀感受,延伸並深化閲讀感悟。

小學語文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本課是蘇教版一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第四課的內容。教材採用形聲字歸類的識字方法,內容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利用轉盤圖,顯示基本字“青”換上不同的偏旁組成新字,揭示了這組形聲字的構字規律。“轉盤圖”下面是這組字和由字組成的詞。第二部分是兒歌和插圖。兒歌編入新學的大部分字詞,為學生理解字詞提供了語言環境。插圖再現了語言內容,給人以美得享受,有利於幫助學生理解兒歌。

二、説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會本課9個生字,認識一個偏旁,豎心旁。能為生字組詞,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過程與方法:初步瞭解形聲字的構字規律,創設情境,幫助孩子掌握知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誦讀兒歌,培養語感,積累詞語。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樹立學生學好漢字的信心。

三、説教法

1、温故而知新

在教學中,我先安排孩子們複習幾組已學過的形聲字,幫助孩子找到形聲字的特點,從而展開教學。如:"他"和“她”字的讀音一樣,結構一樣,只是字的偏旁不一樣,我們可以依據偏旁區分,我們是用“他”,還是用“她'.

2、通過小組合作獲取新知識

在這一部分,我安排孩子認識今天所涉及到的偏旁,並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説一説從每個偏旁中你知道了些什麼。如:日字旁和太陽有關係,目字旁和眼睛有關係等等。

3、展開想象,藉助音節讀準字音,認準字形。

在這一部分,主要引導孩子自己識字,當然是運用方法,巧妙地識字,並藉助課文插圖,把字與現實生活相結合。

4、拓展延伸,擴大運用

讓孩子們以小組為單位,讀生字以及詞語,注意遇到讀音不準的問題時,同學之間相互幫助,予以糾正。並且在讀準的基礎上,小組合作為詞語造句,加深印象。

5、指導書寫

孩子們已經積累了不少寫字的方法與技巧,今天的書寫指導,還是以孩子為標準,讓他們自己溝通每一個字的特點,以及在書寫時的技巧,老師只是適當的加以補充,以幫助孩子得到更好的方法。

小學語文説課稿 篇8

説教材:

我作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長春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5 板塊第一課《一串快樂的音符》。本課是一篇充滿幻想、充滿陽光的童話。課文藉助小小的音符傳遞着人們心中的美好願望:它們串聯在一起,快樂地奔跑,自由地歌唱;伴隨着孤獨的老奶奶,喚起她心頭的幸福時光;它們輕輕地哼唱,哼唱的是一首真誠的愛之曲。

説目標:根據這首詩歌充滿幻想、充滿陽光,語言優美流暢,情意深長的特點,考慮到四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並參考課程標準對本冊教材的具體要求,我確定本課的教學三維目標,如下: 知識與能力: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感悟排比句的特點以及在文章中的作用。並學會運用排比句。

過程與方法:教師引領學生學會學習方法,掌握排比句的用法,省略號的用法,指導學生通過情感朗讀,感悟作者在文本中體現的情感。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學習課文,感受人與人之間真誠的愛。

説教法:這篇課文語言優美,基調歡快,適於指導學生朗讀。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悟情,在讀中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生活情趣,喚起學生心中美好的情感,從而自主地聯繫身邊的人和事體驗誠摯的人間真情。並鼓勵學生採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方式來突破難點,感悟人間真情。

説教程:

下面簡單談談我對教學環節的設計:

一、抓住題眼,讀出“快樂”。

教學要省時,高效。所以在開課伊始我就抓住題眼,也就是“一串快樂的音符”中的“快樂”一詞,直入文章的重點。引導同學通過找體現小音符快樂的句子,體會文本中優美的語言文字,體會字裏行間流露出的豐富情感。並引導學生感悟到,小音符的快樂是因為獲得生命的滿足和到處奔跑的自由。為後文,與小音符的另一種快樂進行對比打下伏筆。 在讀的同時,適當插入説和寫的訓練,也就是抓住3 自然段末的省略號進行續寫,讓學生初步嘗試仿寫排比句。從而實現四年級的語文教學向讀寫結合的邁進。

二、討論交流,感悟“快樂”。

教學似一幅寫意畫,要在關鍵處濃墨重彩。文章的9——15 自然段,是全文感情的凝結點,是小音符兩種快樂變化的矛盾點,也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所以,我設計了默讀找讓自己感動的句子,以體會老爺爺與老奶奶之間的愛;師生、生生之間相互交流疑難,以體會小音符對老奶奶的愛。讓學生在自主、合作中撞擊出智慧的火花,在質疑、探究中實現思維的創新。

三、昇華主題,對比“快樂”。

學語文,我們要引領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温度,探索語言文字的廣度,挖掘語言文字的深度。本文作者將美好的人間真情寄託於小小的音符,告訴我們快樂的真正內涵便是給予。而我們沒有理由不引領學生去品味文章的精神內核。所以當學生體會到了老奶奶和老爺爺之間的愛之後,我趁機提出:小音符留在了老奶奶的心裏,他們還會快樂嗎?這種快樂與之前的快樂有什麼不同呢?為了便於理解,我將14 自然段,和前文的8 自然段進行對比,這樣前後聯繫,學生自然體會到前者是自由奔跑的快樂,而後者是給予的快樂。從而準確地把握了文章的主旨,而從中也滲透了聯繫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學法指導。

四、深情總結,歌唱“快樂”。

教學進行到此,同學們對文章情感內涵的把握已有水到渠成之意。那麼小音符們唱的是什麼歌呢?是關於愛的歌,是老爺爺對老奶奶的愛,是小音符對老奶奶的愛,是人世間最平凡卻又偉大的愛,愛就是給予別人快樂,愛就是最真誠的奉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dklqk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