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克與千克》説課稿範文(通用5篇)

《克與千克》説課稿範文(通用5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説課稿,編寫説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我們該怎麼去寫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克與千克》説課稿範文(通用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克與千克》説課稿範文(通用5篇)

《克與千克》説課稿1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小學數學人教版教材第四冊第六單元的《克和千克》。本課在編排上有下面幾個特點:

(1)注意以學生已有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2)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

“克和千克”是小學數學量與計量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這節課認識質量單位,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質量單位的名稱(克和千克)和單位之間的進率(1千克=1000克),更重要的是感受和了解每一個單位的實際有多重,並能夠在實際生活中準確應用這兩個質量單位。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學時我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稱一稱、説一説等實踐活動,瞭解1克、1千克有多重,從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觀念。同時使學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秤可以幫助我們知道物品的質量。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遵循班級學生的實際,並結合教材特點,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從知識與技能方面來説,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從過程與方法上來説,經歷觀察、實踐、估計等數學活動過程,初步學會用質量單位來描述現實生活中的物體的質量,在與同伴合作中解決質量問題,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

3.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來説,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索的精神。

以上目標在教學活動中相互滲透,達成了德育、智育、知識與能力的結合。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也明白要想知道物體的輕重不能光靠眼睛去觀察,必須用秤來稱一稱。這説明學生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但他們對質量的單位還缺乏認識,特別是1克、1千克的質量概念,理解起來還是比較困難。

所以,我在任務定位時,將教學重點確立為使學生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教學難點是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算物體質量的意識。

《數學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數與代數”中指出:“在具體生活情境中,感受並認識克、千克、噸,並能進行簡單的換算。”二年級學生初次接觸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克和千克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現實生活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大課堂。因此,在本節課前,我先讓學生課前調查,讓學生積累一些關於質量的生活經驗。學生通過走進商店、超市、農貿市場去調查,發現了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質量,學生很自然地認識了各式各樣的秤,以及如何看秤。各種學習資源的整合,為本堂課教學奠定了基礎。

教學設計的基本理念是:體現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通過學生的主動地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活動建立克和千克的觀念。體驗到數學就在學生身邊,讓學生通過克和千克的學習,認識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從而激發學生繼續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

針對教學內容,以及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分析,我在教學中採用了啟發式引導法、講解法、演示法、誘思探究等方法。這樣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

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及認知規律,本節課主要採用分組實驗法,並把所學知識與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質量建立聯繫,這樣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操作中學習知識,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為了能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依據課堂設計的需要,我準備了多媒體課件一套,盤秤一個,天平一台,水果兩個(一大一小),重1千克的商品4種。學生每人準備一個2分硬幣、三袋分別約為1克、10克、100克重的大米和兩袋500克的食鹽。

新課程理念指出,學校教育中要確定新型的師生關係,構建融洽的學習氛圍,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教學的目的在於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我準備分為四個環節:

1、情景激趣,談話導入

2、操作體驗,探究新知

3、實際應用,加深理解

4、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下面分層説明我的教學設計。

1、情景激趣,談話導入。

我首先課件呈現一大一小兩個水果並提問:“你覺得哪個重?怎麼知道的?”通過學生回答內容小結:同樣的事物可以用眼睛看來判斷哪個重哪個輕,並板書“看”;接着我將小的水果放下,出示一個盒子,提問:“這個水果和這個盒子哪個重?”然後讓回答問題的學生用兩隻手分別掂一掂,小結:不是同樣的東西可以用手掂一掂的辦法判斷它們的輕重,並板書“掂”。接下來引導學生交流課前調查的各種商品的淨含量是多少,學生簡短的交流後,我利用多媒體出示商品圖片,讓學生仔細觀察商品的淨含量,由此引出“克和千克”,一邊板書課題,一邊説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做單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使學生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接着我告訴學生“克和千克”是國際上通用的質量單位,克用字母g、千克用字母kg表示,過渡到第二個環節。

2、操作體驗,探究新知。

這個環節分三層進行教學。

第一層:探究1千克。

先出示四種物品(1千克瓜子、1千克梨、兩袋重500克的食鹽和一根1千克重的火腿),讓學生猜猜它們的重量,然後啟發學生道:我們怎樣用個好辦法又快又準地知道它們的重量呢?引導學生想到用秤稱(師板書“稱”)。師隨機利用多媒體出示幾種常用的秤,啟發學生藉助已有的生活經驗説説見過哪些秤,都是量什麼東西的,激發學生將數學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繫起來,進一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之後我出示一台盤秤,講解它的用法後,將四種物品依次放入秤盤中,讓學生仔細觀察指針的讀數,並説出重量,師板書:1千克。然後讓學生用手掂一掂自己的兩袋食鹽,並説説感覺。最後讓學生觀察教室裏的東西,説説看有那些物體比1千克重?引導學生估計物體重量,培養推測意識,本環節教學結束。這樣通過掂、比、猜、稱、説等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1千克,增加學生對“千克”的感性認識,幫助學生形成千克的觀念。

第二層:認識1克、感受10克、100克。

這一環節先讓學生拿出一枚2分的硬幣,用手掂一掂,指名説一説感覺,然後教師將硬幣放入天平量,告訴學生這樣的一枚2分硬幣大約重1克。接着讓學生試着掂一掂桌上的三袋大米,説説哪袋的重量和這一枚2分硬幣一樣,進而引導學生通過比一比、估一估等活動推測出2號袋和3號袋大米的大約重量,感受“克”這個質量單位。這一層是過渡環節,設計了掂、説、估等活動,為學生感知和建立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做鋪墊。

第三層:領悟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

這個環節以“回收大米”的小遊戲開始,我用一個塑料袋到同學那裏回收3號袋大米,即回收100克的大米,每裝進一袋,請同學們大聲地數出來,直到回收10袋,即1000克大米為止。然後問學生:“這1000克的大米有多重呢?”請學生拿在手裏掂掂看,試着説説感覺。接着把它放在盤秤上稱,請學生讀出數字,説説這些大米與剛才量過的物品有什麼關係。師小結並板書:1千克=1000克,隨即引導讀關係式。

在這個環節的最後,還要引導學生説説量物體時什麼時候用克做單位,什麼時候用千克做單位。

第四層:感受千克的日常應用。

這是一個關於年“體重”的遊戲,旨在讓學生感受千克在生活中的簡單應用。開始先讓學生與同桌交流自己的體重是多少千克(這裏不排除有説自己的體重是多少斤的,師要引導其把斤數按2斤等於1千克的換算關係換算成千克,並告訴其這是國際上通用的重量單位。)然後讓學生互相背一背,感受一下同桌的體重。結合書中的練習,安排了認體重秤的內容,利用課件來學習認體重秤,本環節結束。

3、實際應用,加深理解。

在這個環節,根據本班學生實際,結合書中練習,我設計了知識性和趣味性與一體的6個習題,包括填空、連線、選擇、判斷和趣味故事等內容。這樣聯繫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加深對克和千克的理解。

4、全課總結,課外實踐。

教師以“這節課你都學會了什麼”的問題,讓學生説出本節課學習的內容。然後出示“想一想”題:1千克的鐵和1000克的棉花誰重,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會到數學的趣味性和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七、説板書設計

由於本節課的重點是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所以把它寫在黑板的中間。我這樣板書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重點難點更加突出。

附板書設計:

克和千克

g kg

1千克=1000克 看

掂稱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老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學生的學習活動是數學的關鍵,根據班級學生的學情以及本堂課的任務,學生將會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他們會經歷觀察、實踐、估計等數學活動過程,初步學會用質量單位來描述現實生活中的物體的質量,在與同伴合作中解決質量問題,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在此基礎上,學生的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動手操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索的精神都將得以培養。

《克與千克》説課稿2

一、説教材

《克和千克》是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的內容。要求學生認識兩個常用的質量單位克和千克,是學生對質量單位的初步嘗試,也是為後面“噸”的教學奠定基礎。從學生的感知規律和生活經驗出發,靈活處理教材,先認識克,再認識千克,然後理解克與千克的關係及知識應用。

圍繞這節課的內容,以新的教學理念作指導,結合課題的實驗方向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

1、學生認識克和千克,對1千克、幾千克、1克、幾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與千克的關係,能進行簡單的質量計算。

2、繼續培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鼓勵個性化的學習意識。

3、使學生充分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的重點是對千克與克的認識並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難點是對克的認識。

二、教法和學法

教法:這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二年級學生,雖然他們已養成一定的學習習慣,但因年齡小,還是好動、好玩、好奇心強,根據這一特點,為了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教師在教學中以情境教學法為主,創設學生喜歡、熟悉的遊戲情境、活動情境,讓學生充分去感受、發現,獲取新知,同時還採用啟發式教學、直觀教學等教學方法,為學生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創造了良好基礎。

學法:為了更好的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並優化多樣化學習方式,在學法上採用了讓學生掂一掂、説一説、估一估、稱一稱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積極動手、動口、動耳、動腦,在這種主動參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教師:前幾天,同學們隨家長去超市購買了一些物品,還收集了一些常用物品的質量,我們一起交流一下好嗎?

生答:媽媽買的牙膏是30克,火腿腸一根是45克,我的體重是31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師:同學們説了這麼多,你有什麼發現嗎?

生:有的後面帶:“克”,有的後面帶“千克”。

學生有可能答出:比較輕的用克作單位,比較重的用千克作單位。

2、點明課題。

師:要知道我們購買的物品的輕重,可以用什麼方法?

生答:用秤稱。

3、課件展示生活中常見的幾種秤。

教師着重給學生介紹一下天平的組成及用法。

設計理念

教材呈現給我們是一個靜態的知識,它所創設的情境有些離本地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在本節課中,我先讓學生交流平時購物中的一些發現,學生學會了認識商品的質量標註,從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識是真實的、親切的,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為學生學數學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在生活中體驗感悟

1、克的認識

這部分內容主要從以下六個環節來進行:

(1)用手掂一掂:一枚2分硬幣有多重。

(2)用天平稱:一枚二分硬幣重約一克。

(3)再用手掂一掂:一克大約有多重?説説自己的感受。

(4)舉幾個生活中大約重一克的物品的例子。

(5)掂一掂桌子上的學習用品大約有多重,用天平稱一稱。

(6)用手掂一掂學習用品,説説自己的感受。[(轉自數學網 )]

2、千克的認識

千克的認識這部分內容主要從以下八個環節來進行:

(1)用手掂一掂:估一估一袋鹽大約有多重。

(2)看標註:一袋鹽重500克。

(3)教師問:兩袋鹽呢?

生答:1000克

(4)用手掂一掂兩袋鹽的重量。

(5)教師問:兩袋鹽的重量用天平秤合適嗎?

生答:不合適。

教師:那應該用那種秤來稱呢?

生:彈簧秤。

生:枱秤。

(6)用彈簧秤稱兩袋鹽的重量,得出:1千克。

推出:1千克=1000克 板書:1千克=1000克

(7)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説説自己的感受。

(8)稱桌子上的學習用品稱一稱,掂一掂,説説自己的感受。

設計理念

傳統的教學中,知識形成的過程是由教師講的。教師的講授代替了學生的操作與思維,學生無法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學生通過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的活動,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然後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並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學生通過大量的操作:稱一稱2分硬幣、數學書、1千克重的食鹽、書包等,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彈簧稱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這些生活中的數學不是由教師教的,而是孩子們自己體驗到的,並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三)鞏固新知

課件展示:

1、 寫出體重。

2、 在括號裏填上合適的單位。

3、 連一連。

4、 找錯。

設計理念

本節課,學生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如果僅僅停留在“一個2分硬幣重1克”、“兩袋鹽重1千克”的認識上是遠遠不夠的。在教學中,我充分讓學生動手掂一掂、動腦估一估、動口説説自己的感受,在愉快的學習氣氛中體會感悟1克和1千克的實際輕重,理解克和千克的關係,符合小學生好奇好勝的心理,增強了學習興趣,又讓學生充分享受了學習、交流、體驗成功的喜悦

《克與千克》説課稿3

一、説教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青島版九年義務教育五年制小學數學第五冊第一單元第2~5頁的內容。使學生認識千克和克,初步建立起1千克和1克的質量概念,這既是本單元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教材一開始先讓學生掂同樣大小的木塊和鐵塊,通過肌肉來感覺輕重的含義。再讓學生看用牛皮筋繫着的字典、文具盒、泡沫塑料,由於重量的不同,牛皮筋伸長的情況也就不同,這樣就能使抽象的“重量”變得直觀形象。接着教材介紹了日常生活裏常見的一些秤,使學生加深用秤可以稱出物體有多重的印象。

教材還進一步聯繫實際生活,用一系列的操作讓學生認識1千克,幫助學生建立1千克重的觀念。

二、説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使學生初步認識物體輕重的含義;初步認識重量單位千克,建立1千克的觀念。

2、能力目標: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觀察、想像、交流、實驗等能力。

3、情感目標:瞭解、體驗身邊的數學,體會學數學的樂趣。

三、説教學過程:

(一)感知重與輕,認識物體輕重的含義。

1、出示大小一樣的木塊與鐵塊,放在手心裏掂一掂:你發現了什麼?

2、演示:把一塊泡沫塑料、一個文具盒、一本字典,用橡皮筋掛起來,你又發現了什麼?

師:從上面可以看出,每一個物體都有輕重。有時候物體一樣大,但卻有輕有重,有時候物體雖然大,但卻比較輕。為了表示出物體有多重,我們先要認識重量單位,這節課先學習“千克”。千克是國際上通用的重量單位,簡寫成“Kg”。

(一)實驗操作,感知1千克。

1、介紹常用的一些秤。[+小學教學設計網_=}

2、指導操作,認識1千克。

(1)秤一秤:台上的這袋大米是不是重1千克?

(2)掂一掂:把這袋大米託在手裏,掂一掂它有多重,邊掂邊告訴自己:“這是1千克重”。

(3)估一估:1千克黃豆有多少,從盆裏把黃豆裝到塑料袋裏,估計有1千克了就停下來。

稱一稱,與1千克相比怎樣?輕了怎麼辦?重了怎麼辦?調整稱出1千克黃豆。

(4)猜一猜:台上這樣大小的桔子(蘋果或熟雞蛋)1千克大約有多少個?小組合作稱一稱,看結果怎樣?

數一數後交流:分別有幾個?都是稱出1千克的桔子,為什麼個數會不同?

師:8個這樣的桔子、18個這樣的雞蛋都大約重1千克,1千克又叫1公斤。還有哪些物體大約重1千克呢?課後請小朋友到商店去了解一下,記錄下來,明天交流。

3、指導學生分組操作,瞭解幾千克、幾十千克物體的重量。

師:我們通過稱一稱、掂一掂,知道了1千克的物體到底有多重了。如果把其中兩樣合起來有多重?把其中三樣合起來呢?

(1)輪流用手掂一掂2千克、3千克的物體有多重。邊掂邊告訴自己:“這是2千克,這是3千克”。

(2)以組為單位稱出每個同學的體重是多少千克。

互相抱一抱,感受幾十千克有多重。

三、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瞭解了哪些知識?

四、運用知識,完成練習。

1、書本第5頁的第3、4題。

2、同桌先互相討論,再填空。(略)

3、趣味題:狗大叔開了一家米店,店裏沒有秤,只有一個大桶和一個小桶,大桶裝滿米,米重5千克,小桶裝滿米,米重3千克。小豬要買1千克的大米,能不能買到?為什麼?

《克與千克》説課稿4

一、説教材: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克和千克》的認識一課。本單元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也是學習"噸的認識"的前提和基礎。

學情分析:

雖然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對物體的輕重已經有了感性認識,但是大部分學生對質量觀念還比較淡薄,況且質量單位又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第一次接觸,還缺乏認識。因此,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説,要想建立克與千克質量觀念是具有一定的挑戰性的。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結合教材特點,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幾克和1千克、幾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標:

1、認識常見的稱,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會用天平稱一些比較輕的物品的質量。

2、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估計物體質量的意識和判斷能力;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知道看、稱,培養其動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強生活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知道1克和1千克的關係;

難點是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

三、教具、學具:

這節課的關鍵是讓學生建立一定的質量觀念。圍繞這個目標,本節課的設計就立足於學生的體驗和操作,我準備的教具有:盤秤4台、天平一架、、曲別針、黃豆若干;500克食鹽2袋、1千克洗衣粉4袋。

學具有各種水果、日用品若干;2分硬幣若干枚。

四、説教法和學法

針對教學內容,以及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分析,我在教學中採用了啟發式引導法、講解法、演示法、誘思探究等方法。這樣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

為了更好的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並優化多樣化學習方式,在學法上採用了讓學生掂一掂、説一説、估一估、稱一稱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積極動手、動口、動耳、動腦,在這種主動參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悟新知。

五、教學過程

設置了課前小調查,讓學生找生活中什麼地方用到“克和千克”,目的是豐富學生的感性經驗,在收集過程中自然而然的瞭解2種質量單位的不同用法和字母表示法。本節課設計了四大教學環節:一是創設情境,激發興趣;二是自主探究,感悟新知;三是鞏固深化,拓展應用;四是全課總結,生成創新。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猜一猜:

(1)出示2包大小不一的物品。這是小紅陪媽媽逛超市時買的兩樣食品,:猜一猜,哪袋輕,哪袋重? (學生憑直覺任意猜測)

(2)此時教師提問,有什麼好辦法可以檢驗?學生髮現:用秤檢驗是一種好辦法。

(3)介紹生活中的秤。

(4)用盤秤檢驗。

2、表示物品的輕重,用什麼做單位?導出課題: 克(g)和千克(kg)。

[設計意圖]通過“猜一猜”的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明白用眼睛觀察或用手掂一掂並不能準確判斷物品的輕重,用秤稱一稱才能準確知道物品的輕重。激發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親切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讓學生在遊戲中建立輕和重的初步感知,然後揭示課題。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這個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所以分3步來實施:

第一步:認識克。

1、掂一掂,感受1克。

教師拿出1枚2分的硬幣,請同學們也拿出1枚,放在手裏掂一掂,感受一下它的輕重,並告訴學生這枚硬幣的質量約1克,初步建立1克的質量觀念。

(2)説一説,自己身邊大約重1克的物品(鈕釦,螺絲釘,花生米等)。

2、估一估,稱一稱,建立幾克的表象。

(1)估一支鉛筆、一本練習本、一本數學書大約有多重並用天平驗證。

(2)學生估計自己的橡皮擦等大約有多重?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置主要是讓學生在充分的體驗、大量的操作中初步建立起1克的質量觀念,進一步建立幾克的表象。

第二步:認識千克。

1、掂一掂,在學生建立了對克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引入認識“千克”的教學,讓小組的每一位學生都輪流提一提,掂一掂1千克洗衣粉有多重。

2、數一數,説一説1千克蘋果大約有( )個;1千克果凍大約有( )個;( )瓶礦泉水約重1千克;……

3、估一估,學生估自己的書包有多重並用盤秤驗證。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先讓學生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説一説1千克物品,“掂”是對“1千克”進行初步的感知,“説”是對“1千克”的進一步體驗。接着再估一估書包有多重,以此化抽象為具體,強化學生對“1千克”的體驗。

第三步:認識千克與克的關係。

1、算一算,一包鹽重500克,2包呢?(1000克)

2、稱一稱,比一比:兩包鹽重,還是1千克洗衣粉重?

3、看一看,想一想:你發現了什麼?(1千克=1000克)

4、議一議,什麼情況下用千克作單位合適?什麼情況下用克合適?

把1克硬幣與1千克洗衣粉同時放在兩隻手上,體驗“克”與“千克”的質量區別,感悟稱比較輕的物品用克作單位,稱比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單位。

設計意圖:使學生在比較中感覺,在感覺中進一步理解克與千克的關係。

(三)鞏固深化、應用拓展。

在生活中實踐,這個層次以練習為主,通過精心設計,力求達到“有的”、“有序”、“多樣”、“有度”。為此,安排了三個層次的練習。

1、基本練習:

例如:在()裏填上合適的單位。(教材第89頁第4題)這道題和生活聯繫最緊密,可以加強學生對重量單位克與千克的對比,培養學生準確使用重量單位的能力。在這道題裏,我採用已知重量單位建立聯繫,以及排除法來指導學生填單位。

2、深化練習:

改錯題:慢羊羊收到了懶羊羊寫來的一封信,信的內容為:您好!我參加夏令營已經9天了,最近我的身體更加健壯了,體重已達50克,每天早上吃一個60千克的蛋,一袋250克的牛奶,中午可以吃掉3個100千克的饅頭,晚上吃的更多,和兩個小夥伴一起能把1克的米飯吃光。

慢羊羊看完後,笑得直不起腰,為什麼呢?接下來請同學們以小組的形式來找出文中的錯誤。看哪個小組找的又快又準!這裏使學生進一步明確了克和千克在生活中要準確使用。

3、課外練習。(運用所學知識回家與媽媽上街買一次萊或去超市購物,並記錄所購物品的重量)。這樣將數學知識延伸到課外,使學生感到數學離我們並不遠,而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得以發展。

(四)全課總結,生成創新

在練習結束後,教師讓學生總結,談一談本節課有什麼收穫和感想,教師應充分肯定學生的成績,接着又提出新的疑問:你還有什麼不懂的問題嗎?學生各抒己見,能解決的當堂解決,不能解決提出希望,既讓學生有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同時又引發學生繼續探索的慾望。

六、板書設計:

克和千克

一枚2分硬幣:1克 兩袋食鹽:1000克

一袋洗衣粉:1千克 1千克 = 1000克

《克與千克》説課稿5

一、説教材

《克和千克》是小學數學第四冊的內容。要求學生認識兩個常用的質量單位克和千克,是學生對質量單位的初步嘗試,也是為後面“噸”的教學奠定基礎。從學生的感知規律和生活經驗出發,靈活處理教材,先認識千克,再認識克,然後理解克與千克的關係及知識應用。

圍繞這節課的內容,以新的教學理念作指導,結合課題的實驗方向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

1、學生認識克和千克,對1千克、幾千克、1克、幾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與千克的關係,能進行簡單的質量計算。

2、繼續培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鼓勵個性化的學習意識。

3、使學生充分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的重點是對千克與克的認識並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難點是對克的認識。為了更好地達到這些目標,在教學中採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學法。

二、教法和學法教法:

這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二年級學生,雖然他們已養成一定的學習習慣,但因年齡小,還是好動、好玩、好奇心強,根據這一特點,為了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教師在教學中以情境教學法為主,創設學生喜歡、熟悉的遊戲情境、活動情境,讓學生充分去感受、發現,獲取新知,同時還採用啟發式教學、直觀教學等教學方法,為學生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創造了良好基礎。

學法:為了更好的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並優化多樣化學習方式,在學法上採用了讓學生掂一掂、説一説、估一估、稱一稱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積極動手、動口、動耳、動腦,在這種主動參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學環節

本節課設計了三大教學環節:一是遊戲發現,激發探究欲;二是主動參與,探究新知;三是應用新知,昇華體驗。

1、遊戲發現,激發探究欲

在這個環節中,創設了“背一背”這個遊戲情境,讓學生在遊戲中去感受輕和重,然後揭示課題,目的在於利用熟悉的遊戲情境,激發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親切感,並營造出一種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究新知打下堅實基礎。

2、主動參與,探究新知

這個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所以分3步來實施:

第一步:認識千克。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引導學生找一找,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説一説1千克物品,“掂”是對“1千克”進行初步的感知,“説”是對“1千克”的進一步體驗。接着對“三件視覺上具有一定反差的”物品掂一掂、估一估、評一評、稱一稱,還設計了讓學生想辦法找幾千克的物品,然後輪流感受,等等,這些活動不僅僅一次次強化了學生對“1千克”的體驗,更是對學生合作學習方式的培養,是對學生自主探究程度、學生體驗態度的一種信息反饋和檢驗。

第二步:認識克。克相對千克而言,沒有那麼直觀,感覺也不會那麼清晰。為了突破這一難點,在學生對千克有了一定認識的前提下,馬上讓學生掂一掂1克的物體,説出自己的感覺。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感覺上與千克形成明顯的反差,對學生進行強烈刺激,使學生在腦海中克與千克形成鮮明對比,進而建立這兩個質量單位的概念。為了使學生剛建立的概念得到進一步鞏固,於是又設計了兩道練習題。練習的目的除了鞏固新知外也是學生自主探究、獨立思考、自我檢查的一種深化。

第三步:認識千克與克的關係。試教時設計的是一道填空題:1粒釦子重1克,2粒重()克,100粒重()克,那麼1000粒重()克,從而推出1000克=1千克。教出後發現這樣設計給學生的鋪墊太厚,沒有思維度。後來把這一環節改為“由1粒釦子的質量直接到思考1000粒釦子有多重?”這樣個富有挑戰性的問題進一步激發了學生興趣,學生學習興趣很濃厚。對“克和千克”的換算公式,設計了教師讀、學生聽、學生讀、大家評多種讀的形式,使學生在讀和評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克與千克的關係,並牢牢記在心中。

3、應用新知,昇華體驗

通過前面幾個環節的教學,學生對新知有了不同程度的感知,為了使這些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創設了兩個問題情境:針對物品重量能提什麼數學問題;怎樣讓氣球載滿物體順利升空。

第一個問題情境的創設,使學生把新知和過去的學習經驗相結合,提出不同程度的問題,可以極大地擴充訓練容量,既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同時也是學生個性化學習方式的體現。第二個問題情境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並且把學生那種嚮往宇宙、嚮往太空的情感融入情境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的思維達到最活躍,情感達到最高潮,從而把本節課的感知、體驗,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得以進一步昇華。

總之,本節課在設計上儘量遵循孩子們的認知規律,充分體現教育新理念,為孩子們的自主、獨立、合作、個性等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和機會。畢竟,我們還在實驗、還在探索,所以教學中難免有一些不盡人意之處,敬請各位指出,以便大家一起討論、研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9vd2w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