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小學數學《認識圖形》説課稿範文

小學數學《認識圖形》説課稿範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説課稿來輔助教學,通過説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優秀的説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數學《認識圖形》説課稿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數學《認識圖形》説課稿範文

小學數學《認識圖形》説課稿1

一、説教材

(一)、教材簡析

《認識圖形》這部分內容,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二冊《有趣的圖形》這一單元的第一課時,本課的內容是在第一冊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和球這四種簡單幾何體的基礎上,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這四種平面圖形,為以後學習更深層的幾何知識打下基礎。教材體現了從立體到平面的設計思路,注重讓學生通過操作活動體會面與體之間的關係。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我制定三點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初步認識並辨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體會“面”在“體”上。

能力目標: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形成空間觀念和創新意識。

情感目標:通過圖形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辨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這四種圖形。

教學難點:體會“面”在“體”上。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立體圖形實物、平面圖形、白紙、彩筆、印泥等。

二、説教法

根據以上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以及一年級小學生好奇好動的特點和本節課的內容特徵,我主要採取以下兩種教法:

(一)、創境、探究法。

愛因斯坦曾經説過:“教育應該使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享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負擔”。教學中,應巧妙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產生迫不及待地,要求獲取新知的情感,激發起學生積極思維的動機,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去探究。

(二)、觀察、操作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等方式,來親身體驗“從立體到平面”的探究、建模過程,從而達到讓學生在操作體驗中學習。

三、説學法

在合理選擇教法的同時,要注重學生學法的指導。使學生不僅學會,還要會學。本節課主要指導學生以下三種學法:

(一)、運用學具發現問題的方法。

在教學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時,充分利用學具長方體、正方體、三稜柱和圓柱,通過“摸、看、描”來認識圖形,幫助學生建立平面圖形的空間觀念,體會面在體上,突破本課難點。

(二)、初步運用猜測———驗證的方法

課的開始教師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猜測,教師沒有作出肯定和否定,學生通過操作,摸一摸,看一看,描一描,經歷了整個驗證過程,,這樣使學生在獲得結論的同時,瞭解一種科學研究的方法。

(三)、小組合作交流法

《課程標準》指出:合作交流是學生學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根據班內的實際,有意識的將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學生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進行分組,讓每個學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機會。

四、説教學流程

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得數學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發展智力、能力以及養成思想品德的主要途徑,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我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系統地規劃,遵循目標性、整體性、啟發性、主體性等一系列原則進行教學設計。設計了四個主要的教學程序:

下面,我就具體講一下我的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

(1)教師出示多媒體:a冬天來了,天上下起了漂亮的雪花。圖形王國的小朋友們可高興了,它們堆雪人、打雪仗,好玩的不得了。你們瞧!雪地裏還來了一羣小畫家呢!孩子們,你們認識他們嗎?來,我們一起和他們打個招呼吧!b小畫家們在雪地裏跳呀,唱呀,一會兒就畫出了各種美麗的圖形,你們看—— c孩子們,你們認識這些圖形嗎?誰來告訴大家。(在學生認的時候,教師就在黑板上貼上相應的圖形並且讓學生猜一猜這些圖形分別是誰畫的。)

(2)學生猜測。對於學生的猜測,教師不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從學生喜歡的童話情景出發,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猜一猜使學生產生急於探索的情感。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體”上

(1)觀察、操作。

教師提出要求:孩子們,要知道你們猜的對不對很簡單,我們只要把這些小畫家們請到我們身邊來,大家親自摸一摸、找一找。

(2)彙報交流

在學生充分活動之後,提問:你在什麼物體上找到了什麼圖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圖形的面,有什麼感覺?(教師引導學生説出“面”的主要特點是平。並及時板書,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平面圖形。“認識圖形”)

這樣設計的目的:通過“摸”的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體會到物體的每個面都是平的。

(3)引導發現

然後,根據學生的發現:長方體畫出的是長方形,正方體畫出的是正方形,三稜柱畫出的是三角形,圓柱體畫出的是圓。(課件演示“面”在“體”上的分離過程)

教師小結:通過剛才的觀察發現,這些平面圖形的家都住在立體圖形上。

這樣設計的目的:通過“看”,初步體會面在體上

2、動手操作,合作學習

(1)教師啟發:誰能想出一個好辦法,把這些平面圖形從立體圖形上請出來,留在桌上的白紙上呢?

(2)學生分小組合作完成,教師在巡視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想出各種辦法,並及時給予表揚。

(3)然後,全班彙報,交流不同的方法,這時教師要充分給學生“説”的機會,讓學生陳述操作過程,培養他們語言的條理性,思維的邏輯性。

這樣設計的目的:通過這種“做中學”,讓學生積極參與操作過程,親身體驗面的形成過程,幫助學生建立平面圖形的空間觀念,突破本課難點。實現數學學習的親歷性,突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實現教與學方式的變革,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課程價值觀。

3、遊戲:我説你想

孩子們,現在我們一起來玩一個“我説你想”的遊戲,老師説一個圖形的名字,請你閉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樣子,一邊想一邊用手指畫一畫。

這樣設計的目的:通過讓學生閉眼想象所學的圖形,培養空間想象力,有效地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4、説一説

教師談話引入:其實,在我們回家的路上也能看到這些圖形,現在,我們一起去馬路上看看吧!(出示課件)誰能説一説:這些交通標誌牌是什麼形狀?在學生回答後,教師介紹交通標誌牌的作用,滲透交通安全教育。

教師接着提問:生活中,你還見過 , , , , 嗎?請你們離開座位去找一找、摸一摸,再把發現告訴大家。

這樣設計的目的:將數學課上認識的圖形與生活中的物體融合,加深對這些圖形的認識。藉助生活中的真實情境,引導學生對生活的觀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三)、反思明理

課堂小結我讓學生自己起來總結: “我學會了什麼”“我是怎樣學的?”“我還有哪些不足?”。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反思,在反思中不斷進步。

(四)、鞏固加深,遷移拓展

本節課我設計了趣味練習和開放練習。

1、趣味練習:

摸物體遊戲:教師給每個小組發一個百寶袋,裏面盛有形狀各異的物體。遊戲規則是:每個同學聽教師的口令在自己小組的百寶袋裏摸出指定形狀的物體。摸完後,哪個小組的同學摸的對就為勝,摸的不對就為敗。(比如先用手摸出面都是長方形的物體,再用手摸出兩個面都是圓的物體,最後用手摸出面都是正方形的物體。)

2、開放練習:

用準備好的學具(若干個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拼出你喜歡的圖案,看哪個小組在規定的時間內拼得圖案最多最美。

教師選出幾個有代表性的作品讓學生具體分析它都是由什麼圖形組成。

以上練習的設計,即有鞏固性,又有趣味性,還有創造性,適合不同特點的學生,特別是開放練習,思維空間大,拼法靈活多樣,為學有餘力的同學提供了一個施展創造才能的機會,較好的發展個性,同時體現了“人人學好數學”“不同的人學不同的數學”的大眾數學教育思想。

板書設計:

認識圖形

長方形 正方形 圓 三角形

我的板書設計是在教學的過程中動態生成的,它突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

小學數學《認識圖形》説課稿2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觀察、分類、建模的過程,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立體圖形。

2、能夠辨認和區別立體圖形,初步感知各種立體圖形的特徵。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可以用數學語言描述生活中一些物體的形狀。

教材:

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學習“圖形與幾何”知識的開始,主要是從形狀這一角度來使學生初步認識物體和圖形,本節主要內容是在物體分類的活動中,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四種立體圖形,感知它們的特徵。

學情:

針對剛上一年級的學生對周圍的一切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已有的生活經驗使得他們對立體圖形有一定的瞭解但不能夠用語言準確的表述出來,對"特點"一詞比較陌生。

教學方法:

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師生共同總結提升。

教學程序:

一、 引入新課

師:出示學具中顏色相同的一個正方形和一個正方體,請同學們説一説老師手中拿的兩個物體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你能形象的説出來嗎?

(這時學生的答案很多,大部分學生認同“一個胖的,一個扁的",此時對於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師再次出示學具中的一些圖形,讓學生區別哪些是“胖的`、扁的”

小結: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這些“胖”的物體,他們都屬於立體圖形,那麼那些“扁的圖形我們把他們統稱為平面圖形,在以後會學習到。

活動:打開自己的學具盒,把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立體圖形都拿出來。同桌相互檢查,教師巡視指導。

二、認識正方體

活動1、投影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實物,把你認為形狀相同的一類放在一起。

學生觀察後獨立完成分類,教師巡視。

(有的學生會漏掉其中的某些物體,有的學生會一個物體重複分類,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讓其它學生説説如何避免這種情況發生,經過討論總結出可以分一個做一個標記。)

活動2、針對分類的結果進行討論

問題1 :這些圖形一共分成了幾類?

生:四類。

問題2 :針對第一類(正方體)為什麼把它們放在一起?

(這時有的學生會説它們都是方方的,有的學生會説到正方體的一些特徵如六個面大小一樣,而且都是平平的,有的會説到名稱)

小結:經過我們剛才的討論可以得出雖然這些物體的顏色、材質、用途不同,但從形狀方面來觀察都是相同的,就是剛才同學們説到的那些特點。

問題3 :你能在學具中找出和第一類形狀相同的物體嗎?

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指導,待學生找出後投影出示正方體模型。

問題4 :我們剛才分的第一類實物圖形和這個模型是一樣的,那麼我們能不能給它起個名字?

(大部分學生可以説出正方體,但也有的學生會説正方形,這時可以強調回顧一下課前講到的體和形的區別,避免以後犯類似的錯誤。)

活動3 :説出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正方體?

學生舉例,教師點評。

(有的學生可能會提到生活中有些正方體稜角不分明,這時可以簡單的説它們是生活中美化了的正方體。)

這個環節中教師出示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有的學生就誤認為是正方體,此時可以先請其他學生説一説,之後再進行下面的討論。

師:你為什麼説它不是正方體?

生:因為它的六個面不是都一樣大的。

師:那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驗證你的想法呢?

這時學生的方法很多,有的説可以用繩子比一比他們的邊(正方體的稜長),有的説直接用尺子量一量,有的説可以把正方體放在紙上,把它的每個面畫下來比一比大小等等。

教師肯定這些同學的想法,並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驗證。

小結:如果用眼睛一下不能辨認出來的時候,這時我們就要根據圖形的特徵來選擇合適的工具和方法動手去驗證它。

三、認識長方體

同認識正方體活動一樣,針對第二類(長方體)的分類情況進行討論

問題1 :為什麼把它們放在一起?或者説它們有一些什麼樣的共同特徵呢?

(每個面都是平平的,都有6個面,對着的兩個面一樣大等。)

問題2 :你能在學具中找出和這一類形狀相同的物體嗎?(明確長方體模型後投影出示)

問題3 :那麼這一類物體又該叫什麼名字呢?(長方體)

問題4 :和我們剛才學習的正方體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呢?

(學生小組討論後教師點評,小結:正方體的六個面都一樣大,而長方體不是,或

者説正方體的稜長都相等,而長方體不是。)

問題5 :説出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

四、認識圓柱

針對第三類(圓柱)的分類情況進行討論

問題1 :它們又有一些什麼樣的共同特徵呢?

學生討論後小結:有的面是平的(平面),有的面是彎的(曲面),上下兩個面都是圓而且一樣大,出示圓柱模型圖及名稱。

活動 :從學具中找出圓柱、正方體、長方體,用手摸一摸,感受平面和曲面的不同。

問題2 :説出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柱?

五、認識球

最後一類球學生能夠很快説出它的名稱、特點(曲面、易滾動等)及生活中是球體的物體。(有部分學生會認為是圓,這裏只需結合實物如籃球或學具盒裏的球體與黑板上的圓形做對比,再次強調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的區別即可。)

六、練習設計

1、課後做一做第1題。

(讓學生通過滾動圓柱、推長方體、轉球、摸球等活動進一步感受平面與曲面的區別,初步瞭解立體圖形的特徵。)

2、投影出示生活中的一些物體,完成下題,

正方體( )個,長方體( )個,圓柱( )個,球( )個。

(鞏固對各種立體圖形的認識,學會分類的方法)

3、老師把一個月餅盒放在紙上後描出來一個圖形,出示畫有圓形的紙片,那你知道我的月餅盒是什麼圖形嗎?如果畫出來的是正方形呢?

(通過想象月餅盒的形狀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感受面在體上的關係,進一步鞏固學生對各種立體圖形的認識。)

七、板書設計

認識圖形(立體圖形)

正方體 長方體

小學數學《認識圖形》説課稿3

一、説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認識圖形》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有趣的圖形》的起始課,是在上一冊認識了幾種立體圖形的基礎上,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這些平面圖形,教材內容的安排體現了從立體到平面的思路。認識這幾種平面圖形不僅是今後學習其特徵、周長、面積的重要基礎,而且有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的要求和孩子們的認知程度,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為:

知識與技能: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會正確辨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體會“面”在“體”上。

過程與方法: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形成空間觀念和創新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圖形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與生活的息息相關,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本課的學習內容和孩子們對實際運用的需要,我將教學重難點設定為:

重點:會正確辨認四種圖形。

難點:體會“面”在“體”上。

(四)教學準備

為了突破本節課的難點,將知識化抽象為具體,提高教學效果,我選在了多媒體教室上課,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另外,我還準備了各種立體模型及平面圖形學具,彩色筆、白紙等,來作為這節課的教具和學具。

二、説學情

我所教的一年三班共有42名學生,通過平時的課堂教學我發現所有的孩子都有相同的特點:凡事充滿好奇,求知慾極強,最突出的是喜歡動手操作。經過上學期的學習,孩子們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這些立體圖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間觀念。對於已經具有一定生活經驗的他們來説,他們能夠根據老師的具體要求進行有目的的嘗試,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小組內完成有些難度的任務,並且80%左右的孩子會對計算機進行基本的操作。

三、説教法與學法

教法:新課標強調讓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親身體驗、探索,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析與運用。所以,本節課我採用情境教學法、嘗試教學法、活動教學法進行教學,讓學生通過摸一摸、説一説、做一做、塗一塗的活動,親身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

學法:在合理選擇教法的同時,我還會注重對學生學法的指導,讓學生不僅學會,而且會學。觀察操作、合作交流,這些學習方法我將它們融為一體,既體現了新教材的特點,又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多媒體輔助教學下,孩子們定會興趣濃厚,積極性高,學習效果事半功倍。

四、説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出示立體圖形)請同學們找一找熟悉的好朋友。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回憶舊知,為學習新知作鋪墊,同時介紹三稜柱,掃清學前障礙。

2、師:去圖形家族認識新的朋友。(板書課題:認識圖形)

(二)組織活動,探索新知

活動一:認識新朋友

1、(利用平面圖形學具)請同學們分一分,看看一共有幾種圖形。

2、你能叫出這些圖形的名字嗎?

3、概括:這些圖形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就是平面圖形。

【設計意圖】用多媒體演示分類過程,摒棄了傳統教學中在黑板上逐一粘貼的繁瑣,方便快捷,一目瞭然。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動態過程會與多數學生猜測的思維過程完全吻合,從新課開始就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突出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新課程理念。

活動二:瞭解新朋友

1、這些新朋友的家在什麼地方?我們到哪裏找他們?(利用實物找一找)

2、(出示實物立體圖形)摸一摸立體圖形的每個面,説説摸的時候有什麼感受?

3、(演示)“面”在“體”上滑下的過程,並概括:“面”在“體”上。

【設計意圖】多數學生在生活中已經知道這幾種平面圖形,但對體和麪的關係瞭解的不透徹,通過多媒體演示“面”從“體”分離的過程,能夠直觀的、生動的體現出體和麪的關係,即“從體上找面,面在體上”。幫助學生深刻理解這一點,從而化難為簡的解決了本課的教學難點:讓學生體會“面”在“體”上。

活動三 :給新朋友畫像

1、小組討論,看誰能想出一個好辦法把新朋友從立體圖形上請出來。

2、學生活動,提出要求:請選擇一種合適的方法得到這些新朋友。

【設計意圖】經過交流,學生想到折、印、畫、圈等方法,再一次深化了教學難點,體會到“面在體上”。在探究合作的過程中,學生的觀察、動手操作、語言表達、合作交流等能力都得到了鍛鍊,並體會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樣性。

活動四:尋找新朋友

生活中你在哪裏還見過這些圖形呢?(學生自由説後展示圖片)

【設計意圖】傳統教學中,只能是一名學生説,其他同學在腦中想象,但是藉助多媒體的演示,學生能夠真實的看到生活中的圖形和交通標誌,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刻的體會到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在生活中普遍性,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在知識與生活間精心搭設了一座橋樑,生動體現了數學的生活化。

(三)實踐應用,鞏固新知

1、連一連。

2、塗一塗。

3、畫一畫。

4、數一數。

【設計意圖】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這個環節我設置了四項不同的練習,幫助學生鞏固新知。此外,這一環節也是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手段效果最佳的環節,充分體現了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完美整合。

(四)總結反思,深化認識

你打算怎樣把這些圖形介紹給爸爸媽媽呢?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説出平面圖形各自的基本特徵,初步滲透圖形特徵,為下節課學習作鋪墊。

五、説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圖文並茂,凸顯本課的重點,有助於學生理解接受新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2rww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