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初中物理功説課稿範文

初中物理功説課稿範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編寫説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藉助説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功説課稿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初中物理功説課稿範文

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功》,《功》是初中物理八年級第十一章第一節的內容。現就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對這節課教學的一些設想和體會: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能量是《課標》中科學內容的三大主題之一,這充分説明了能量在初中物理課程中的重要地位。本章通過功、功率的教學,為學生認識能做了鋪墊。由於只要求初中學生初步認識能量的概念,所以教科書並未追求能量概念的嚴密性,而是在功的知識的基礎上,直接從功和能的關係引入能量的概念——物體能夠對外做功,我們就説這個物體具有能量。

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功是物理學中最基本、最重要、又是與能量密切聯繫的一個物理量。研究功的重要意義在於,可以通過做功研究能量的變化,為研究能量轉化過程奠定定量分析的基礎。對功的概念的認識水平直接影響能的概念的形成和功能關係的建立。對功的研究為以後學習功率、功的原理、機械效率、能量等知識奠定基礎。另外,功的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着較大的現實意義。

從新課程標準來看,這節課的內容既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又重視學生應用實例去體驗、分析的過程,充分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這節課計劃用1課時來完成。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知道力學中做功的含義。能説出做功包含的兩個必要因素,並能判斷出力是否對物體做功。

⑵記住功的計算公式,國際單位,會應用W=FS做簡單計算題。

2、過程與與方法

⑴通過觀察和分析,瞭解功的含義,學會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

⑵通過實驗和生活中的例子,知道做功包含的兩個必要因素,能判斷出力是否對物體做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⑴通過對生活中實例的解釋,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的應用,增強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

⑵通過合作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體驗探究的樂趣,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

本節內容由“力學中的功”和“功的計算”兩部分構成。其中,“力學中的功”通過研究工作是否有成效使學生認識到做功包含的兩個必要因素,為功的計算打好基礎。“功的計算”明確了功的計算方法,從定量的角度研究功。因此,我設立了兩個教學重點:1.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2.能利用公式W=FS進行簡單的計算。

【教學難點】

在尚未講到能的轉化概念之前功的定義是不容易清楚給出的,所以教材中

沒有對物理學名詞“功”下定義,而是從漢字“功”的含義中“成效”的意思出發,説明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在這個力的作用下移動了一段距離,這個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學裏就説這個力做了功,這樣從“成效”出發引出力學裏的“做功”,對學生理解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有好處。學生常常把生活中的“做工”與物理學中的“做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沒有做功,是哪個力在做功,因此,我把明確力學中功的含義,從而判斷力是否對物體做功作為本節課的難點。

二、學情分析

功的概念比較複雜、抽象,教學中應遵循具體--抽象---具體的原則。本節之前學生還沒有學習關於能的知識,在沒有能的轉化的知識的情況下,功的定義是很難下的;但學生已有一定的力學基礎知識,可以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已有的認知水平來構建“功”的概念。在學習過程中仍需一些直觀認識作為依託,因此,在教學中可以藉助實驗和實例分析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法、學法分析

(一)、根據課堂學習的內容特點,本節課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引導啟發: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所起的作用不再是一味“傳授”,而是巧妙地創設問題情境,以問題的形式啟發學生髮現、解決問題,在學生思維受阻時給予適當引導。

2、激趣教學:學習本應是件快樂的事,為了讓學生“樂”學,教師通過圖片欣賞、現場遊戲等活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拉近教學內容與生活的距離,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二)、在合理選擇教法的同時,注重對學生學法的指導。本節課主要指導學生以下兩種學法:

1、自主探究:“書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本節課功的定義和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都是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觀察、猜想、分析、概括等活動得出的,使學生親歷了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的全過程,從而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

2、合作學習:教學中鼓勵學生分工合作,充分交流,幫助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最大的成功,體驗成功的快樂,促使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四、教學評價分析

1、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

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與發展;既要關注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思維、情感的變化與發展。在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中,把學生自我評價、學生互評、教師評價結合起來,實現評價主體的多樣化。課堂中採用回答、課堂觀察、實驗、書面作業等評價方式,多層面瞭解學生。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識,獨立思考的習慣,以及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及時調控教學進程。真正做到“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學生學習評價。

五、教學過程設計

1、關於新課的引入:

我是從功的字面含義入手引入新課,功是個多義詞,有“貢獻”的意思,如功勞,還具有“成效”的意思如成功,同學們還可以列出別的含義。那麼力學裏所説的功包含“成效”的意思,但是它還有更確切的含義,讓我們去探索力學中的功吧。

2、關於功的概念的建立:

多媒體中給出了兩個同學推同一重物的.例子,為了能讓學生親身體驗,符合實際情況,在課堂中改換成兩位同學推五張桌子,觀察現象。根據現象引導學生思考這兩位同學用力的成效是否一樣?

這樣把功這個抽象的概念以生活中的直觀認識為依託引入,幫助學生建立功的概念。

3、關於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的教學

在引入功的概念後教師引導學生從功的概念分析怎樣才算做了功,學生根據已有的力學知識能夠得出:物體受了力,並在力的方向上移動距離,那就表示力做了功。我利用了兩個實例:力的方向與物體移動方向一致,分別在豎直方向和水平方向,讓學生從實例中感受這些力是否有成效,是否對物體做了功,從而加深對功概念的瞭解。同時,我又利用了三個實例:有力但在這個力的方向沒有移動距離的;力的方向和物體移動方向垂直的;有移動了距離但是沒有受到力的。讓學生在逐漸認識功的同時明白:不是物體受到力並且移動距離就可以説這個力做了功。通過學生對五個實例的思考,觀察進而總結得出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體上的力。

(2)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趁熱打鐵,利用身邊的物體,讓每個學生親身經歷,感受做功的過程,正確的認識到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缺一不可。之後,通過多媒體出示五個實例,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討論,分析這些實例中哪些力做功,哪些力不做工,踴躍發表自己的意見,每組選一個代表展示交流結果。最後我用多媒體作圖分析演示,確定學生得出的結論,加深學生印象。

4、關於功的計算公式與單位的教學:

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W=F×S

W----功-----焦耳(J)

F-----力-----牛頓(N)

S-----距離----米(m)

在物理學中,把力與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的乘積叫做功。

在引導學生理解W=Fs各符號代表的物理意義後,充分利用學生已構建的物理公式的知識,讓學生自己得出變形公式F=W/S和S=W/F,認識功的單位的規定:1J=1N.m。在介紹功的單位時,教師通過對焦耳的生平簡介,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並體驗1J的功有多大。通過多媒體圖片展示實例,學生親身體驗,讓抽象的東西具體化。

用多媒體展示課本例題,帶領學生針對例題所給條件進行分析:

1、明確研究對象,分析研究對象受到幾個力的作用。

2、哪個力做了功?

3、做功的力是對什麼物體做了功?

4、重力是否做了功?為什麼?

例題教學分析旨在為學生養成良好的理性思維習慣創設條件。讓學生從直觀到抽象又到直觀,真正的讓物理走向社會。

我安排了兩道計算題讓學生交流探討:第一個題是對功的定義的瞭解,引導學生在審題時要注意關鍵的詞。第二個題主要引導學生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和運動情況,從而判斷是哪個力對物體做功,這樣既可培養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和歸納能力,同時通過練習着重訓練學生對公式及變形公式的運用(突破難點),鞏固學生對功的概念的瞭解。

5、各小組學生暢談收穫

讓學生小結反思這課節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我有哪些收穫?還存在哪些困惑?與其他同學説説。 為了鞏固本節課所學的知識,我緊扣重點,難點,分層次的設計了幾個題目,全面的涉及到本節的知識點,突出重難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0zojk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