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課文 >

土地的誓言課文分析(精選6篇)

土地的誓言課文分析(精選6篇)

《土地的誓言》是當代作家端木蕻良創作的一篇散文。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土地的誓言課文分析(精選6篇)內容,歡迎大家閲讀學習。

土地的誓言課文分析(精選6篇)

土地的誓言課文分析 篇1

一、整體把握

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著飽滿、深沉的愛國熱情。作者這種情緒的表露,並不流於空泛,他把九一八事變以後東北流亡青年壓抑的情感用火一樣熾熱的語言表達出來,彷彿使人諦聽得到心臟的跳動,感受得到熱血的沸騰。眷念鄉土,這是一種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戀的關東原野,當時卻已被日本侵略者強佔十年之久,對作者來説,她是失去的美好家園;對國人來説,她是祖國完整版圖上淪喪的土地,因此,眷念鄉土就有了讓人產生共鳴的強烈的愛國色彩。

這篇課文在藝術上體現了端木蕻良濃郁的抒情風格與獨特的抒情方式,那就是以傾訴式的語言表達激情,以富有力度與濃度的情感打動人心。幾個突出的特點是:

1.運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對著土地傾訴自己的熱愛、懷想、眷念,並且將傾訴對象擬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稱,隱含將土地比做母親的意思。比如: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呼喚我的名字,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召喚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喚著我的名字,聲音是那樣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這種感情經過多次反覆,像音樂的主旋律一樣得到加強,自然會在讀者心裏掀起重重波瀾,激起強烈的共鳴。

2.選擇有特徵、有意味的景物組成疊印的一個又一個畫面,像電影鏡頭一樣閃現,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比如我想起那參天碧綠的白樺林原野上怪誕的狂風一段,白樺林、蒙古狗、奔馬羣、紅高粱、黑土地等東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對讀者的衝擊力。

3.大量運用排比造成連貫的、逐漸增強的氣勢,例如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當我仰望天上的星星等處。

4.課文中有憂傷、舒緩的回憶,有強烈急切近乎吶喊的誓願,敍述的方式和內在感情的起伏表裏相應,形成文章的波瀾與節奏。以土地是我的母親,我的每一寸皮膚,都有著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變得平靜我必定為她而戰鬥到底一段為例,先是以平靜的敍述,一組對句強調我與土地不可分離的關係。接著,是一個總結性的語句:我不能離開她。從在故鄉的土地上到多麼豐饒,這一段話回憶我在故鄉成長的足跡,用詩一般的語言抒發思鄉之情。感情舒緩,境界優美,幾乎令人忘卻了現實的傷痛。由衷的沉醉之後,卻以一句沒有人能夠忘記她急收,思想跳回到現實當中,發出堅強的誓言:我必定為她而戰鬥到底。至此,情緒漸強,達到高潮: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這些藝術特點都要結合語言揣摩才能更細緻地體會得到。

本文的結構看似複雜,實則線索清晰,結構簡單。第一段的主要內容是:我常常想起關東原野上的一切,我時時聽見故鄉的呼喚,我的內心為此熱血沸騰!第二段的主要內容是:故鄉美好的生活令我夢縈魂牽,我發誓要為故鄉母親而戰鬥而犧牲!兩段文字一氣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傾瀉,在結構上有如雙峯對峙,又宛若對仗工整的一副長聯!

二、問題研究

1.如何理解本文的標題──土地的誓言?

這一標題是比較獨特的,其要點在於誓言。從文章來看,這誓言是作者對著土地發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壯懷激越地發誓:我要回到她的身邊為了她,我願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這種擲地有聲的誓言讀者自可強烈地感受到。因此,這一標題應該理解為面對土地發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發出的誓言。

這種表達方式並不是獨一無二的。例如朱德的母親的回憶,其意就是關於母親的回憶而不是母親自身的回憶。作者之所以作如此表達,估計是在不影響意思表達的前提下力求簡潔,在擬寫標題之時就更是如此。況且,本文集中筆力寫土地,將土地二字置於最醒目的位置也確實是一種較好的選擇。

2.怎樣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中的泛濫與在那田壟裏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葬這兩個詞語的確切含義?

這兩個詞語的運用都逾越了常規。凡是反常之處總是格外引人注目並且令人感到困惑的。對於這些特殊的用法,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求解:一、明確該詞的本意;二、分析該詞所處的語境。最後在本意和語境間可以發現詞語的具體確切的含義。

氾濫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沒土地,又引申為思想、事物到處擴散。細細品味這一詞語會覺得十分貼切:作者的心情正如決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氾濫奔流,作者那激憤狂放的心情用了氾濫來形容較之用澎湃湧動等詞語更多了幾分野性和難以駕馭的力量。至於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作者為什麼不用飄蕩著我的歡笑、迴響著我的歡笑之類的語句呢?須知,埋葬只用於已經死去的事物,那麼,我的歡笑已經死去了嗎?是的,昔日在田壟間留下的歡笑曾經是晶瑩如露珠般點綴在壟上,散發著迷人的光澤。而今,這一切早已不復存在。昔日的快樂歡笑早已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只是悽苦、哀愁和悲憤!作者的歡笑確實死了,它被埋葬在故鄉的田壟間。作者的歡樂只屬於失去的故園。這樣想來,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層沉重的感覺和悲憤的心緒呢?誰埋葬了我們的歡笑,誰奪去了我們的田壟,我們就要埋葬他們!讓埋葬我們歡笑的田壟成為埋葬侵略者的墓地!這是不是使作者發出錚錚誓言的原因之一呢?

3.怎樣理解當我記起故鄉的時候,我便能看見那大地的深層,在翻滾著一種紅熟的漿液在那亙古的地層裏,有著一股燃燒的洪流,像我的心裏噴湧著血液一樣等語句?

這幾句確實較為費解,因為它包含了好幾個層面的意思。

從表層看,這是寫實。在任何一塊大地的深層,都湧動著沸騰的巖漿,這些巖漿就是文中所説的紅熟的漿液。這一表層含義必須理解。那麼,作者為什麼會有這一種聯想呢?因為他的內心也正如地下沸騰的巖漿一樣在燃燒在沸騰在奔突,似乎正要噴湧而出!這時,充滿激情的作者就進入了寫意的層面:他用詩一般的語言塑造了兩個顫慄著、憤怒著並且不可阻擋地將要爆發出來的意象──一個是大地之心,一個是作者之心。這塊廣大的關東大地因為這些擬人化的描寫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於是可以像人一樣召喚著我、激勵著我為之奮鬥為之犧牲!

4.為什麼文章起初寫關東大地用她來稱呼,而到了後面時卻又改口説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

人稱的變化實際上是情感的變化的結果。文章開始用第三人稱,是因為感情起初比較平穩,但隨著作者情緒一步步的激動,作者就不滿足於使用向第三者介紹的人稱代詞她了,於是拋開讀者直接與自己所敍述的對象進行對話交流,對土地以你相稱,情感顯得更加直接而迫切。這在修辭上叫做呼告,具有強烈的抒情效果。

土地的誓言課文分析 篇2

“不要問我從哪裏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

《土地的誓言》讓我首先聯想到這首歌。我覺得文中關內的東北人就像歌中所唱的一般,遠離了親愛的家鄉,四處流浪飄蕩,無家可歸。而對故土的依戀是無法遏制的熾痛。她在呼喚我,呼喚我回家,呼喚我拯救故鄉,她的彭湃熱情是我心中奔騰的血液。憶及兒時美好的一切,我和她擁有同樣的心跳,同樣的熱血,同樣的默契,我和她會融為一體,無法分離。故鄉的土地,你是我偉大的母親,我的皮膚是你留下的愛撫,我愛你,所有的一切都屬於你!思念讓我瘋狂地回憶,那聲聲歡笑,讓我無法忘記你。我愛你,我要保衞你,我對着故鄉的土地發誓,我要讓你自由幸福,或許灑下淚水,或許獻出生命!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唐)杜甫

啊,遠離家鄉的人們,他們無時無刻不思念着故鄉,思念他們的一草一木,思念哪兒美麗的風景,思念那兒母親親切的笑容。

是戰爭!毀掉了原有的和諧,讓美麗的大草原成為廢墟!我們只能眼睜睜地看着大地母親身上的污穢,卻不能幫助。我們的心是痛的,在流淚,在哭泣,那是無助的淚水,戰爭何時才能停止,我們何時才能迴歸大地母親温暖的懷抱?

讀了《土地的誓言》這一篇文章之後,我感到熱血沸騰,胸中升起了一股熾熱的愛國豪情,一種衝動的為國報效的熱血。中國,在日本的鐵蹄下苦苦抗爭了8年多。而東北,那一塊首先遭到侵略的華夏領土,在日本統治下,呻吟了 8年多。而那廣大的東北領土,那華北的人民,那炎黃子孫,湧現出了無數的愛國志士。而端木蕻良以自己那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寫出了感人肺腑的愛國詩篇,表現了他對淪陷故鄉的思念,對收復國土的信心,對民族復興的希望,這也正是全中國人民共同的心聲。

讀了這篇文章之後,無論從哪個方面而言我都深有感觸。“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已經過去整整十年。抗日戰爭正處於十分艱苦的間斷,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依舊無家可歸。”文章的導言是這樣説的.,這為我們介紹了作者創作這篇文章的背景。戰爭的兵荒馬亂,使多少無辜的老百姓承受着因戰亂而無家可歸、無依無靠的痛苦!國家是他們的,土地是他們的,但是他們只能用憤怒的目光去怒視那些侵略中國的日本人。但是他們無力反抗,他們只能眼睜睜地看着那曾經滿流着青春、快樂的樂土,在這殘酷的戰爭中,一點一點被割去、被奪走。不僅是百姓,甚至是土地,也不平。那已經埋葬在地下幾千、幾百甚至是幾億年的古老地層的“地之血”沸騰了!她怒號,她奔流,為自己正在被宰割、被搶奪!她不平,她要燃燒,她要沸騰!用自己打動中國人,感染中國人,讓這個已經被戰爭打破寧靜的民族甦醒!

讀完這篇文章,就算不被作者那慷慨激昂的感情所感染,也被作者那大氣但又不乏優美的文筆所陶醉。作者在寫這篇文章時,心裏一定十分悲憤,不然他的文筆不會這樣大氣,同時他也一定堅信終有一天能夠再次回到祖國,不然他那優美的語句怎會飽含着對家鄉的熱情。

作者在文中運用了不少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排比等,使文章更加生動具體,還用了許多四字短語,使文章讀起來更加通順流暢。作者對自己家鄉的描寫十分細緻,寫出了家鄉景物的特點。

從文章的字裏行間中,都可以看出作者對家鄉土地的摯愛,對祖國的強烈愛國精神。總的説,這是篇不得不讀的文章。

美麗、富饒的大地是我的母親,我熱愛大地、熱愛家鄉、熱愛祖國。作者用他精妙絕倫的語言描繪出了一副美麗的大地圖,表達了他對大地、故鄉的熱愛。天下興旺,匹夫有責,作為一個熱血男兒,我應當拿出力量擔負國家的興旺,就算是為了我美麗的故鄉也在所不辭。在這片哺育我的大地上,我宣誓一定要讓我美麗的故鄉永遠如此豐饒、美麗,就算我看不見了,我的心也一定會感應到,因為我和大地有着最和諧的默契。因為我愛這大地!

本文的愛國情意以及對祖國的眷念感情十分濃厚,表達了作者無限的愛國情懷。中國的大江南北是廣闊美麗的,他代表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也是堅強不屈的。我們愛祖國的每一寸山河,每一寸小溪,甚至是每一顆沙礫,它們都是我們所景仰和驕傲的。因此我們不能讓那些殘忍的侵略者剝奪它們,不能被他們所污穢。文章作者的愛國之情讓我深深感到震撼,被作者的思鄉之情所感動。讀完之後,我發現我們祖國的領土是多名富饒,多麼神聖,我愛我們的祖國,更愛“祖國”那剛強不屈的精神!

這是一片抒情散文,充溢着飽滿、深沉的愛國熱情。作者這種情緒的表露並不空泛,他把九八事變後東北流亡青年壓抑的情感用火一樣熾熱的語言表達出來,方法使人諦聽得到心臟的跳動,感受得到熱血的沸騰。眷念鄉土,這是一種具有共同性的靈感,對作者來説,是失去的美好家園;對國人來説,她是祖國淪陷的土地,因此便激起了我們滿腔的熱血!

本文是一篇飽含激情的愛國文章,它的語言優美,值得我們欣賞。作者大量地運用修辭手法:比喻、排比、擬人,比比皆是。作者將大地賦予生命,它是和我們人一樣,有着心跳,有着思想,就是我們的母親。她同黃河一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象徵。這篇文章是在九一八十週年時寫的,作者一定不單單是寫中國的土地。同樣,我們也要緬懷曾經在這篇土地上流過鮮血或犧牲過的戰士,他們不屈的精神在這片土地上生長、發芽、開花,將香氣撒發給下一代人。中國人要永遠地團結下去,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難都要走過去。中國人是不屈的!

炎黃之帝曾統治過她,春秋戰國諸侯爭奪過她,商鞅變法奠定過她,大唐帝國使她達到了頂峯。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説,都是她的精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是她的文化根源。

她,就是我們的母親──中國!我們已在她的懷中酣睡了幾千年,現在該挺起我們錚錚的傲骨來保衞她!

拿起手中的堅強,不放過身邊的每一寸土地,因為他們都是母親的一部分。捏緊手中的堅強,使她永遠屹立!

追隨未來的我們,帶着她,衝出這條撲朔迷離的路,前方的陽光正在召喚我們,彷彿在對我們説:“人,最重要的是靈魂和生命,而他的意義就是為自己的祖國,浸透奮鬥的淚泉,灑遍犧牲的血雨!”

讀了這篇文章,我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那深切的愛國之情,原本生在東北長在東北的作者,在日本侵略者佔領東三省後,不得不逃難離開那生他養他的最親愛的土地。看着那肥沃的土地被日本侵略者佔領,心裏有着無比的悲憤,卻不能為祖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眼睜睜地看着自己的家鄉被燒被毀,就算逃離故鄉很遠,也能感到土地在哭泣,在流血。那摯愛的土地彷彿無時無刻在召喚他回去。那兒才是他的家鄉,這種感覺愈發強烈,直到手中握住一把泥土,就彷彿感覺到大地的心跳,那麼沉穩,跟他的心跳是那麼融合。

作者眼看着自己的家鄉被外地踐踏,自己卻只能遙遙相望,無能為力,心中滿是焦急、憤怒。作者在文中表達了自己對家鄉的思念以及強烈的想回到家鄉的慾望。那是當然,有誰能眼睜睜看着自己的家鄉淪陷,卻還在一旁坐視不理呢?不,是誰都不會的,也必須!因為那是生我們、養我們的地方,我們如何能坐視不管?如何能當亡國奴?如何能當叛國賊?不!中國人的血性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當民族陷於危難的時候,激起的是我們不顧一切保衞國家的決心!

我親愛的祖國,我親愛的土地,不能忘記你在春天百花競豔,不能忘記你在夏日蛐叫蟬鳴,不能忘記你秋至時的黃葉紛紛,不能忘記你在冬寒裏的銀裝素裹。

我們對你的遭遇悲痛、憤懣,讓我們好好捍衞你,不讓歷史再重演!

土地的誓言課文分析 篇3

“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雖然對於人生而言,生命是極其值得珍惜的,然而在維護名族大義,在國家興亡之時,胸中一腔熱血,猶能像怒海碧濤般噴湧而出,即使犧牲生命也不在乎。在這篇文章中,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抒發對祖國熾痛的熱愛,激情的讚美和深切的懷念。作者在異國他鄉,卻仍然對淪亡的故鄉有着強烈的思念,併發誓誓死保衞故鄉的每一寸土地。“當我記起故鄉的時候,我便能看見那大地的深層,在翻滾着一種紅熟的漿液,這聲音便是從那裏出來的……”,作者的內心也正如地下沸騰的漿液,似乎要噴湧而出!飽含着一份為國奮鬥,為國犧牲的壯志豪情!

“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從古至今,有多少英雄豪傑為了保衞每一寸國土,棄兒女私情,視衞國為己任,獻出了珍貴的生命,他們的豪氣無不令人驚心動魄!現在,我們生活於樂土,我們在這兒幸福成長。不過,我們不能忘懷,戰士們的點點血液,誓死為國的情懷和百戰不驚的精神,他們時刻激勵着我們的靈魂:盡所能及,處變不驚,誓死為國,國富兵強!

“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土地的誓言課文分析 篇4

這兩週我們初一語文組在學校教研組的組織下開展互聽互學活動,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我們所教的課文是《土地的誓言》。這是一篇蒼涼悲壯飽滿濃郁愛國情感的散文,教前我精心備課,查閲資料反覆閲讀,體會感受。

《土地的誓言》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近乎散文詩的文章,文中充溢的是眾多的鮮明的意象和豐沛激越的情感。寫於特定的時代,有着深刻的時代內涵,激盪着濃厚的愛國激情。我把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語言設定為教學的重點。

這節課為了創設情景,激起學生的情感,我播放了歌曲《松花江上》,並且出示日本侵略者屠殺中國老百姓的圖片,努力喚起學生的內心情感。在悲涼的音樂聲中,所有學生的情感被調動起來了,我聽見有學生小聲的説鬼子真壞,真不是個東西!”。通過這畫面、音樂,把學生們樸素的情感充分調動起來後,就能順利帶領學生走進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聆聽作者的心聲。我想我最初設計的目的已經達到了。只是讓我沒有預計到的是,這首歌比較長,佔用了許多時間,如果我利用課前的時間就開始播放,也許就好些。趁學生還沉浸在悲憤的情感之中,我馬上導入課文,走近作者,並播放了課文的錄音,並且向學生提出要求: 1.注意聽準字音。 2、整體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 3、劃出自己深受觸動的句子或詞語。讓學生帶着問題有目的的去聽讀課文。

感情飽滿的朗讀使聽者無不動情。教室一片沉寂,學生都沉浸在朗讀所營造的氛圍中。就在此時,我提出了第一個問題:“請同學們談談自己聽讀後的感受,或從中體會到作者藴含於文中的情感。”問題一提出有許多學生都舉起了手,我知道學生的情感被調動了,心裏暗暗高興。 有學生説:“本文作者抒發了對家鄉的思念之情”,有答 “抒發了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有答 “抒發了失去家園的悲憤之情”,有答“抒發了對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之情”,對這些回答我都給予了一一肯定。如此看來,學生已經走入文本,把握住了文章的情感基調。

接下來我要求學生選取自己深受觸動的句子,深情朗讀。希望學生能在讀中品味關鍵語句,體會作者藴含於文中的情感。遺憾的是在這一環節中學生的表現並不如意,多數同學朗讀時語調平平,缺乏感情,需要重讀的地方也沒讀出重音來。雖然我也適時進行了朗讀評析指導,但效果還是不能令人滿意。其實學生朗讀能力差的問題我早就注意到了,在平時自習或課堂上我也加強了這一方面的訓練,可長進並不明顯。我常在思考,我們的朗讀教學要麼就是齊讀,要麼個人讀,頂多來個範讀,方法簡單,形式單調,不能不讓人生厭。也許根據課文特點,來個分角色朗讀、男女對讀、接力朗讀、挑戰賽朗讀等方法,更能激起學生的朗讀興趣。這將是我今後應更多關注的地方。

由於學生的朗讀並不到位,我想也許是因為學生對文章理解不深造成的,所以我讓學生先理清文章結構,明確本文的主旨後再去品讀賞析。再次要求學生深情地朗讀最能表達作者的感情的句子和詞語,還要談談自己的理解和體會。並提示可從思想內容、修辭表達以及詞語內涵等多角度去發現、品味。這個環節我要求小組合作完成,結果我發現只有部分小組在很認真的完成,有不少的學生並沒有參與進去,倒把合作學習當成了學習之餘的休息,這讓我覺得小組合作學習難以保證活動的有效性,以後要注意這種形式的運用。我想在教學中組織合作學習要把握契機,精心設計合作學習的內容、要求、呈現的方式、學習的組織等。不用大事小事都合作,每一次合作學習都要有合作學習的必要、合作學習的價值,否則這種合作學習就會浮於表面。

在全班交流時,有學生讀:“我必須看見一個更加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而我將我的淚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穢和恥辱。”我問他什麼地方讀得不夠。現在回想我這種發問有着消極的暗示性,我應該問的是,你覺得自己什麼地方讀得好。另一位女生朗讀了作者描寫在故鄉生活的那一段,我馬上問其他的學生,還有沒有讀的更好的,我現在後悔我的這種發問,也許她鼓起很大的勇氣才站起來讀的,我沒有及時的給她更多的激勵。只有肯定和賞識才能激勵孩子進一步的努力和進取。

在備課時,我的腦海裏想着,在教學環節要有“出示目標”這一環節。為此我在備課時選了這四個環節,也是四個學習驛站。

(1)題目解讀;

(2)情感品讀;

(3)深情誦讀;

(4)心潮宣讀 。 我知道要教好本課,既要把課文解讀透。又要了解學生的狀況。由於我們班的孩子們性格內向,不愛發言。我決定選擇給這個班的孩子上課,這也是對我的一次自我挑戰。,在對孩子們進行友好而默契的交流之後,我的課堂就這樣開始了。

課前,我製作好課件,歌曲《松花江上》九一八之後東北人民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的慘狀和悲痛的flash動畫素材。艾青《我愛這土地》、秦牧《土地》,我覺得整個教學過程得心應手。開始我先送給大家一首歌曲《松花江上》,然後通過視頻展示九一八之後東北人民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的慘狀和悲痛。讓這些形象畫面、音樂強烈的撞擊學生的心靈,使之產生強烈的震撼,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然後我讓學生對題目進行解讀,將“誓言”與“語言”作對比,可見作者感情強烈。古人云:“詩緣情,情動而辭發。”讀好這篇文章是品讀好課文的關鍵。接着我讓孩子們交流討論一下文章所讀的感情基調:讀出蒼涼悲憤;讀出熾痛熱愛;讀出深切懷念;讀出誓言吶喊。學生讀前,我先泛讀了一段後,孩子們被我的配樂朗讀所感染,他們情緒激昂,蒼涼悲壯的情緒怒不可遏。在情感品讀這一環節,我巧妙的激發孩子們的愛國熱情。一些思鄉、愛國在那一瞬間,達到完美結合。我和孩子們都很投入,都在享受教學的快樂,真希望這一刻 永恆。

最後的環節也很精彩,我讓孩子們找詩人對故鄉的訴説與誓言的句子,他們找得很認真,讀的很深情,這讓我吃驚,我想他們此刻已完全投入其中,時間一秒秒流逝,這節課美中不足的是,我拖堂了,這也是我唯一覺得遺憾的。我希望以後的教學中多展現智慧的火花。,能讓孩子們愉快的學,我自己也樂在教中。

土地的誓言課文分析 篇5

今天備課《土地的誓言》,讀之,不禁寫下一些感受。

這是一篇作者的內心獨白,情感熾熱而真摯,語言深沉而感人。只有這樣思念深入血液的人,強烈的愛國的人,至情至愛的人,才能寫出這樣真情流露的文章。

作者的情感熾熱而真摯。作者對關東原野懷着熾痛的懷念,在幽夢之中,在星空之下,在沉思知識,作者感受到了故鄉的呼喚,感受到了故鄉的召喚,感受到了故鄉的聲音。這種思念迫不及待,這種思念深入血液,作者隨着這種思念回到了故鄉,看到了故鄉的白樺樹、馬羣、蒙古狗……聽到了皮鞭的脆響、狐仙的讕語、幽遠的車鈴……但美好的故鄉正蒙受着恥辱,作者的情感變得強烈起來,他直接與故鄉對話,為故鄉吶喊,為故鄉加油:“土地,原野,我的故鄉,你必須被解放,必須站立!”作者注視北方大熊的金色光芒之下的故鄉,心中發誓:“為了她,我願意付出一切代價,我必須看到一個更加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而我將用我的淚水,洗去她的一切污穢和恥辱。”這是作者的情感達到高潮,而文章戛然而止,耐人尋味,雋永深刻,意味深長。

語言感人而深沉,痛苦之中帶有堅強,堅強之中帶着希望。作者的思緒在家鄉的原野飄蕩,用排比的方法將故鄉事物呈現,將作者對家鄉的熾痛之情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這種熾痛之情促使作者堅定想法:“我一定要回到她的身邊”,“用淚水洗去她的污穢和恥辱”,語言鏗鏘有力,堅定有力,而這堅定有力的語言背後孕育着希望:“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

土地的誓言課文分析 篇6

“不要問我從哪裏來,我的故鄉在遠方....”讀了《土地的誓言》這篇文章使我想起了這首歌。文中的關內的東北人不正和歌中所唱的“我”是一樣的嗎?都是同樣的背井離鄉,多麼可憐吶!

1931年的9月18日,距離現在已經整整八十年,抗日戰爭正處於十分艱苦的階段,流亡在外的東北人無家可歸iu。作為東北人的一員,作者端木蕻良懷着難以抑制的思鄉之情寫下了這篇文章。

從文章的內容上看,這誓言是作者對土地發出的誓言,作者要回到故鄉的身邊.....為了故鄉,作者願意付出一切,甚至是他自己的生命,多麼可貴的精神呀!文章中還提到了許多景物和東北豐富的礦產資源,恨不得把整個東北平原的美麗景象都呈現在讀者面前,使人不由自主的熱愛這片土地。喜歡這片土地。

這篇文章有一處是我最難忘的。作者以回憶自己在故鄉的美好生活來襯托現實生活的殘酷,痛苦。可想而知,我們如果和那時相比,我們當然是幸福多了,不用被迫離鄉,離開自己熱愛的這片土地。那時候的東北人民一定十分痛恨日本人,是他們奪走了自己的家鄉,如果不走,不離開家鄉就只有死路一條。而作者當時,雖然離開了家鄉,但他發誓:一定要解放家鄉,一定要回到自己的家鄉。把對土地重新獲得自由解放的迫切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kewen/qwzjv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