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課文 >

《將相和》課文分析

《將相和》課文分析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對課文都不陌生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將相和》課文分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將相和》課文分析

《將相和》通過記敍“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這三個相對獨立而又緊密聯繫的小故事,寫出了將相之間由不和到和的經過,刻畫了足智多謀、智勇雙全的藺相如,驍勇善戰、勇於改過的廉頗的形象,再現了戰國時期國家紛爭的歷史,揭示了“和為貴”的傳統思想。

一、典型事例彰顯個性。

三個小故事就是三個典型事例,人物的性格特點就在這三個典型事例中充分彰顯。趙國得到“無價之寶”和氏璧,秦國倚強欲奪,趙國束手無策之際,藺相如臨危受命。“藺相如想了一會兒”初顯他的沉穩和鎮定,“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表明藺相如對“完璧歸趙”已胸有成竹,想好了對策。藺相如一出場就預示着他的足智多謀。待到與秦王以城換璧時,藺相如察言觀色,“知道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假借“璧有點兒小毛病”奪回和氏璧,然後理直氣壯與秦王抗爭,爭取主動權;隨後以“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要舉行個隆重的典禮”為由,為派人把和氏璧送回趙國贏得時間。舉行典禮時,藺相如大大方方的面對秦王,要求秦王先交城,否則“您殺了我也沒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用的”陷秦王於不仁不義的兩難之中。一個步步為營,智勇雙全的藺相如展現在讀者眼前。

澠池會上,藺相如的足智多謀得到進一步的體現。為了不在秦王面前失去尊嚴,藺相如隨同趙王會見秦王,藺相如以死相拼捍衞了趙王的尊嚴,擊敗了秦王的又一次陰謀。至此,一個足智多謀、以國家利益為重的人物形象豐滿起來。屢屢立功,身居高位,導致廉頗的“不服氣”,藺相如處處避讓,進一步彰顯了他的顧全大局、以國為重的高風亮節。

課文中又一主要人物廉頗,雖然着墨不多,但血肉豐滿,性格鮮明。澠池之會,廉頗屯兵邊境以應對不測,讓秦王“不敢拿趙王怎麼樣”,足見廉頗的驍勇善戰。“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雖然出自廉頗自己之口,卻把一個馳騁疆場,出生入死的大將形象展現在眼前,更讓人看到了一個性格直爽、敢愛敢恨、口快心直的廉頗。當得知藺相如避讓是為了國家的利益,是大局為重,廉頗“覺得自己為了爭一口氣,就不顧國家的利益,真不應該。”便負荊請罪,一個知錯能改的可愛形象躍然紙上。

二、情節曲折引人入勝

課文開篇點出:“戰國時期,秦國最強,常常進攻別的國家。”這既是課文的歷史背景,又是故事的起因。正是國家紛爭,才有了下面的故事。

“完璧歸趙”故事起因於秦王要騙取趙國的和氏璧,秦國倚靠自己強大,巧奪豪取和氏璧是輕而易舉的事,所以滿朝大臣左右為難。藺相如的到來讓為難的局面得以緩解,藺相如帶着和氏璧來到秦國,沒想到秦王真如事先所料,“絕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以城換璧一場騙局,怎麼辦?機智勇敢的藺相如見機行事,一舉粉碎了秦王的陰謀,贏得了“完璧歸趙”的'勝利。

一波才平一波又起,“澠池會”又讓趙王和滿朝文武進退兩難,硬着頭皮前往,沒想到秦王是借澠池會報“完璧歸趙”之仇,要趙王“鼓瑟”以是羞辱,又是藺相如當仁不讓,拼命要秦王“擊缶”為趙王挽回面子,再次擊敗秦王的陰謀。

藺相如憑藉自己的膽識和智慧為趙王及趙國維護了尊嚴,沒想到引得了廉頗的妒忌和不滿,“將”“相”矛盾由此產生,廉頗處處為難藺相如,讓人又為趙國的安危擔憂起來,好在藺相如胸懷大度,處處避讓,廉頗靜心反思,勇於改過,避免了將相直接衝突,換取了“他們倆成為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衞趙國”的美好結局。

單獨看,每個故事都有各自的前因後果,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但三個故事連起來又構成一個完整的因果故事。“澠池之會”是“完璧歸趙”的發展,藺相如“完璧歸趙”“澠池之會”立功,職位高於廉頗,又是“負荊請罪”這個故事的起因,環環相扣,一波三折,引人入勝。

三、含蓄結尾引人深思。

課文結尾説:“從此以後,他們倆成了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衞趙國。”這一結尾既照應了題目“將相和”;又揭示了課文中兩位主要人物的高尚品格;還深化了主題,只有將相和好,才能國泰民安。表面上看,將相不和是因為藺相如一升再升,官位比廉頗高,實質是廉頗的錯誤認識;他們和好表面上是廉頗用於改過、負荊請罪,實際上是他們的愛國思想。因為他們都認識到將相不和,趙國危矣!

一個國家的安定團結是如此,其實小到一個集體、一個家庭也是如此。“和為貴”的優良傳統與現實生活是如此的合拍。

標籤: 將相和 課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kewen/9mxjy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