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古詩絕句 >

小學的送別詩大全

小學的送別詩大全

送別詩,是抒發詩人離別之情的漢族詩歌。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李白,王維,王昌齡等。送別詩抒寫離別情緒,是分離時迸發的情感火花。要把這種情感火花表達出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小學的送別詩大全,一起來看一下吧。

小學的送別詩大全

1、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2、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3、送沈子福之江東

王維

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

4、南浦別

白居易

南浦悽悽別,、西風裊裊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襟。

6、別董大

高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8、別離

陸龜蒙

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

杖劍對樽酒,恥為遊子顏。

蝮蛇一螫手,壯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離別何足歎。

9、於易水送人一絕

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10、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11、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12、贈汪倫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贈我情。

13、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賞析:

這首詩有它自己特殊的送別情味。它既不同於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種、“宦遊人”“在歧路”的少年剛腸離別,也不同於屈原《九歌》那種“悲莫悲兮傷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似的離別,更沒有高適《別董大》那種同是失意之人的勸勉與激勵。這首詩,可以説是表現了一種得意之人充滿詩意的離別,充滿喜悦的離別,充滿嚮往的離別。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不僅僅是兩位不同尋常的風流瀟灑的浪漫派詩人的離別,還因為這次離別跟一個繁華的時代、繁華的季節、繁華的送行地點與友人慾前往的繁華的目的地相聯繫,在愉快的分手中還帶着詩人李白的嚮往,這就使得這次離別有着與眾不同的詩意。

開篇“故人西辭黃鶴樓”,一句不只是為了點題,更因為黃鶴樓是天下名勝,應該是兩位詩人好友經常流連聚會之所。因此一提到黃鶴樓,就帶出種種與此處有關的富於詩意的生活內容。而黃鶴樓本身呢?又是崔顥“昔人已乘黃鶴去”之仙人飛上神聖的天宮去的地方,這和李白心目中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揚州,又構成一種聯想,增加了那種愉快的、暢想曲的氣氛。

“煙花三月下揚州”,在“三月”上加“煙花”二字,説明詩人在黃鶴樓送別好友孟浩然去揚州的季節正是煙花三月,在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又是在這個開元盛世時代,繁華的長江下游揚州城又何嘗不是煙花之地呢?“煙花三月”,不僅再現了那暮春時節、繁華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時代氣氛。此句意境優美,文字綺麗,難怪清人孫洙譽之為“千古麗句”。

詩的後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看起來似乎是寫景,但在寫景中卻飽含着一個充滿詩意的細節。李白不是把朋友送上船就完事了,而是一直目送友人乘船順流東去,船已經揚帆而去,詩人仍然在江邊目送遠去的“孤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可見目送時間之久。帆影已經消逝了,然而李白還在翹首凝望,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的地方。“唯見長江天際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誰又能説是單純寫景呢?李白對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對遊覽揚州的嚮往,不正體現在這富有詩意的神馳目注之中嗎?詩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東去的一江春水嗎?

通觀全篇,沒有一個“送”子,也沒有一句話寫離別之情,前兩句僅僅以敍述的形式交代了送別的時間、地點和被送的人及去向,後兩句也僅僅是以描繪的筆調寫別後的場景,然而詩人與有人之間篤厚的交情,詩人內心深處淡淡的離愁,詩人對繁華揚州的美好向往已然躍然紙上,極為傳神地表現了出來。

《送元二使安西》賞析

【註釋】:

一作《渭城曲》

渭城,即咸陽故城,在長安西北,渭水北岸。漢高祖時曾改為新城,漢武帝時更名渭城。唐代從長安往西去的,多在這裏送別,詩前兩句寫景。請晨微雨,塵土不揚,柳色初綠,景色中已見離別之情。後兩句寫餞行告別,表達出朋友之間依依惜別的深厚情誼。全詩“信手拈出,乃為送別絕唱”(《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引唐汝洵語)。

蘇軾曾評王維的詩畫説:“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東坡題跋·書摩詰藍田煙雨圖》)詩的這後兩句,確是一幅餞行圖,只是詩人略去了餞別前後及餞行宴席上的種種情狀,只剪取了宴終席散之際的一個細節,但正是這一最具表現力的細節。既表達出渾長的情致,又顯出其刪繁就簡的高妙。更,再。更盡一懷酒,再幹了這杯酒。陽關,漢代所置關名,在今甘肅敦煌西,因在玉門關之南,故稱,為古代出塞之要道,當然也是詩人的好朋友元二出使安西(唐中央政府為統轄西域地區而設的安西都護府的簡稱,治所在今新疆庫車)的必經之地。故人,老朋友。西出陽關無故人,向西出了陽關,就見不到老朋友了。《唐詩別裁》:“陽關在中國外,安西更在陽關外,言陽關已無故人矣,況安西乎?”詩句看是衝口道出,不作深語,卻聲情沁骨 。首先,分別在即,離愁滿杯,往往會出現相對無言的場面。在這種情況下,“功君更盡一杯酒”,也就打破了這一讓人難以忍受的難堪。其次,分別在即,依依難捨,但要説的話早已説過。在這種情況下,“勸君更盡一杯酒”,也就自然地推遲了離別的時刻。第三,西出陽關,瀚海戈壁,荒漠絕域,長途跋涉,其艱難困苦與孤單無助之情景可以想見,“勸君更盡一杯酒”的話,不僅藴含着詩人殷重的憂慮,也藴含對“故人”的誠摯期盼與良好祝願:前路珍重!

《唐詩摘鈔》評此詩云:“先點別景,次寫別情,唐人絕句多如此,畢竟以此首為第一,惟其氣度從容,風味雋永,諸作無出其右故也。”《甌北詩話》雲:“人人意中所有,卻未有人道過,一經説出,便人人如其意之所欲出,而易於流播,遂足傳當時而名後世。如李太白‘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王摩詰‘勸君更盡上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至今猶膾炙人口,皆是先得人心之所同然也。”此詩後被譜入樂府,作為送別歌曲,傳唱不衰。如劉禹錫《贈歌者何戡》:“歸人唯有何戡在,更與殷勤唱《渭城》。”白居易《晚春欲攜酒尋沈四著作》:“最憶《陽關》唱,珍珠一串歌。”《對酒》:“相逢且莫推辭醉,所唱《陽關》第四聲,”(自注:“第四聲,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也。”)李商隱《飲席喜贈同舍 》:“唱盡《陽關》無限疊,半杯松葉凍頗黎。”

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邊疆的詩。安西,是唐中央政府為統轄西域地區而設的安西都護府的簡稱,治所在龜茲城(今新疆庫車)。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從長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別。渭城即秦都咸陽故城,在長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兩句寫送別的時間,地點,環境氣氛。清晨,渭城客舍,自東向西一直延伸、不見盡頭的驛道,客舍周圍、驛道兩旁的柳樹。這一切,都彷彿是極平常的眼前景,讀來卻風光如畫,抒情氣氛濃郁。“朝雨”在這裏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長,剛剛潤濕塵土就停了。從長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車馬交馳,塵上飛揚,而現在,朝雨乍停,天氣清朗,道路顯得潔淨、清爽。“浥輕塵”的“浥”字是濕潤的意思,在這裏用得很有分寸,顯出這雨澄塵而不濕路,恰到好處,彷彿天從人願,特意為遠行的人安排一條輕塵不揚的道路。客舍,本是羈旅者的伴侶;楊柳,更是離別的象徵。選取這兩件事物,自然有意關合送別。它們通常總是和羈愁別恨聯結在一起而呈現出黯然銷魂的情調。而今天,卻因一場朝雨的灑洗而別具明朗清新的風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塵飛揚,路旁柳色不免籠罩着灰濛濛的塵霧,一場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説“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來。總之,從清朗的天宇,到潔淨的道路,從青青的客舍,到翠綠的楊柳,構成了一幅色調清新明朗的圖景,為這場送別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環境。這是一場深情的離別,但卻不是黯然銷魂的離別。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種輕快而富於希望的情調。“輕塵”、“青青”、“新”等詞語,聲韻輕柔明快,加強了讀者的這種感受。

絕句在篇幅上受到嚴格限制。這首詩,對如何設宴餞別,宴席上如何頻頻舉杯、殷勤話別,以及啟程時如何依依不捨,登程後如何矚目遙望,等等,一概捨去,只剪取餞行宴席即將結束時主人的勸酒辭:再幹了這一杯吧,出了陽關,可就再也見不到老朋友了。詩人象高明的攝影師,攝下了最富表現力的鏡頭。宴席已經進行了很長一段時間,釀滿別別情的酒已經喝過多巡,殷勤告別的話已經重複過多次,朋友上路的時刻終於不能不到來,主客雙方的惜別之情在這一瞬間都到達了頂點。主人的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勸酒辭就是此刻強烈、深摯的惜別之情的集中表現。

三四兩句是一個整體。要深切理解這臨行勸酒中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陽關”。處於河西走廊盡西頭的陽關,和它北面的玉門關相對,從漢代以來,一直是內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國勢強盛,內地與西域往來頻繁,從軍或出使陽關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嚮往的壯舉。但當時陽關以西還是窮荒絕域,風物與內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陽關”,雖是壯舉,卻又不免經歷萬里長途的跋涉,備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因此,這臨行之際“勸君更盡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詩人全部豐富深摯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裏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着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願。對於送行者來説,勸對方“更盡一杯酒”,不只是讓朋友多帶走自己的一分情誼,而且有意無意地延宕分手的時間,好讓對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陽關無故人”之感,又何嘗只屬於行者呢?臨別依依,要説的話很多,但千頭萬緒,一時竟不知從何説起。這種場合,往往會出現無言相對的沉默,“勸君更盡一杯酒”,就是不自覺地打破這種沉默的方式,也是表達此刻豐富複雜感情的方式。詩人沒有説出的比已經説出的要豐富得多。總之,三四兩句所剪取的雖然只是一剎那的情景,卻是藴含極其豐富的一剎那。

這首詩所描寫的是一種最有普遍性的離別。它沒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摯的惜別之情,這就使它適合於絕大多數離筵別席演唱,後來編入樂府,成為最流行、傳唱最久的歌曲。

標籤: 小學 送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gushijueju/nlrge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