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古詩絕句 >

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全詩翻譯賞析

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全詩翻譯賞析

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這兩句是説,人生聚散無常,遙念故人,感慨世事多變,心緒煩惱苦悶——世間事,渺渺茫茫,他日如何,實難預料;春愁淒涼黯淡,滿懷哀傷,我獨自在這悽傷的氣氛中難以入睡。詩人的苦悶心緒是有來由的。

[出自] 韋應物 《寄李儋元錫》

去年花裏逢君別,今日花開已一年。

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裏,邑有流亡愧俸錢。

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

註釋:

李儋(dān):字元錫、武威(今屬甘肅)人,曾任殿中侍御史。

黯黯:低沉暗淡。

思田裏:想念田園鄉里,即想到歸隱。邑:指屬境;流亡:指災民。邑有流亡:指在自己管轄的地區內還有百姓流亡。愧俸錢:感到慚愧的是自己食國家的俸祿,而沒有把百姓安定下來。

問訊:探望。“聞道”兩句説,聽説你們想來探望我,我渴望你們來,在州城西樓盼望,已經有幾個月了。

譯文1:

去年花開的時候和你分別,到今日花開已經過了一年。世事茫茫難以預料,春愁暗淡獨自入眠。身體多病想歸隱田園,縣裏有災民,領着皇帝的俸錢很慚愧。聽説你要來探望,我不知在西樓望了幾回月圓了。

譯文2:

去年花開時節,適逢與君分別; 今日春花又開,不覺已經一年。

人間世事茫茫,件件難以預料; 春愁昏昏黯黯,夜裏獨自成眠。

身體多病,越發思念鄉田故里; 治邑還有災民,我真愧領俸錢。

聽説你想來此,探訪我這孤老; 西樓望月圓了又圓,卻還不見。

韋應物 (約737~約792),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望族出身,少為皇帝侍衞,後入太學,折節讀書。代宗朝入仕途,歷任洛陽丞、滁州刺史、江州刺史、蘇州刺史,罷官後,閒居蘇州諸佛寺,直至終年。其詩多寫山水田園,高雅閒淡,平和之中時露幽憤之情。反映民間疾苦的詩,頗富於同情心。韋應物是中唐著名詩人。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感懷時事,思念友人的情懷。開頭意在説明花落花開,別來不覺又是一年。中間四句觸景生情,寫一年來的感受。世事渺茫難料,因而愁緒滿懷;從自身來講,既多病而思歸,又為沒有能做好父母官而自愧。最後兩句表示渴望和友人暢敍。全詩章法嚴密,對仗工整,用語婉轉,為七律中名篇。

這首七律是韋應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公元783年(唐德宗建中四年)暮春入夏時節,韋應物從尚書比部員外郎調任滁州刺史,離開長安,秋天到達滁州任所。李儋,字元錫,是韋應物的詩交好友,當時任殿中侍御史,在長安與韋應物分別後,曾託人問候。次年春天,韋應物寫了這首詩寄贈李儋以答。詩中敍述了別後的思念和盼望,抒發了國亂民窮造成的內心矛盾和苦悶。

在韋應物赴滁州任職的一年裏,他親身接觸到人民生活情況,對朝政紊亂、軍閥囂張、國家衰弱、民生凋敝,有了更具體的認識,深為感慨,嚴重憂慮。就在這年冬天,長安發生了朱泚叛亂,稱帝號秦,唐德宗倉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復長安。在此期間,韋應物曾派人北上探聽消息。到寫此詩時,探者還沒有回滁州,可以想見詩人的心情是焦急憂慮的。這就是此詩的政治背景。

詩是寄贈好友的,所以從敍別開頭。首聯即謂去年春天在長安分別以來,已經一年。以花裏逢別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憶的意味;而以花開一年比襯,則不僅顯出時光迅速,更流露出別後境況蕭索的感慨。次聯寫自己的煩惱苦悶。“世事茫茫”是指國家的前途,也包含個人的前途。當時長安尚為朱泚盤踞,皇帝逃難在奉先,消息不通,情況不明。這種形勢下,他只得感慨自己無法料想國家及個人的前途,覺得茫茫一片。他作為朝廷任命的一個地方行政官員,到任一年了,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只有憂愁苦悶,感到百無聊賴,一籌莫展,無所作為,黯然無光。三聯具體寫自己的思想矛盾。正因為他有志而無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辭官歸隱;但因為他忠於職守,看到百姓貧窮逃亡,自己未盡職責,於國於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這樣進退兩難的.矛盾苦悶處境下,詩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末聯便以感激李儋的問候和亟盼他來訪作結。

這首詩的藝術表現和語言技巧,並無突出的特點。有人説它前四句情景交融,頗為推美。這種評論並不切實。因為首聯即景生情,恰是一種相反相成的比襯,景美而情不歡;次聯以情歎景,也是傷心人看春色,茫然黯然,情傷而景無光;都不可謂情景交融。其實這首詩之所以為人傳誦,主要是因為詩人誠懇地披露了一個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員的思想矛盾和苦悶,真實地概括出這樣的官員有志無奈的典型心情。這首詩的思想境界較高,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裏,邑有流亡愧俸錢”兩句,自宋代以來,甚受讚揚。范仲淹歎為“仁者之言”,朱熹盛稱“賢矣”,黃徹更是激動地説:“餘謂有官君子當切切作此語。彼有一意供租,專事土木,而視民如仇者,得無愧此詩乎!”(《鞏溪詩話》)這些評論都是從思想性着眼的,讚美的是韋應物的思想品格。但也反映出這詩的中間兩聯,在封建時代確有較高的典型性和較強的現實性。事實上也正如此,詩人能夠寫出這樣真實、典型、動人的詩句,正由於他有較高的思想境界和較深的生活體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gushijueju/gzmg4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