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學習資料 >學習方法 >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15篇)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15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不斷進步,正確的學習方法,能夠讓我們學習事半功倍!想必很多人都在為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而苦惱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歷史學習方法,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15篇)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1

1.培養學習歷史的興趣可以説是非常重要的,現在有些同學歷史沒學好,主要是在平時對歷史沒有興趣,多數的人都認為學歷史就得死記硬背,需要在平時大量地背時間、人物、地點、事件等。我們要知道這些都是誤解,歷史中的重要人物、地點、時間等當然要背了,不過得要看怎麼背,有的人理解地去背,有的人就是死記硬背,背的效果截然相反。對於歷史比較感興趣的人就會主動地去背,理解着去背,就能把握歷史學習的要求。在學生的生活中,人們談論的許多事情經常和歷史有關,有的是古代的,也可能是近代史或現代史,不過我們要留心把它和書本的東西結合起來,就能對學習歷史產生興趣。

2.想要學好歷史課,我們應該要選對發放,大家要知道歷史的學習是有規律的,我們應該要知道每個歷史事件都有其發生的地點、時間、人物、情節和作用。掌握了這些基本點,就掌握了一個歷史事件的主要內容,也就掌握了事件的來龍去脈。

3.生活中大家應該要建立歷史網絡體系,學生們學歷史是一課一課地學的,在學習的時候都是學習一些單獨的歷史事件,學完一個單元或一本教材之後,就成了一個很完成的歷史,這時就可以根據教材的內容去進行歸納整理,形成歷史知識的網絡體系,學生還應該要達到歷史知識的融會貫通,這不僅對加強記憶很重要,對加強理解也是很重要的。

4.學生在學習的時候要有自我分析的能力,主要的目的不僅是掌握歷史知識、開闊視野,並且也要知道歷史的分析方法,這樣就能系統地從歷史事件出發,學生們應該用歷史的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樣就可以從複雜的歷史變化中看到歷史發展的規律,看到歷史發展的必要性。

5.學會的知識點要運用社會在發展,歷史在前進,我們現在生活在21世紀初期,歷史不會重演,但是,歷史發展中也會出現很多相似的事件。在人們的生活中總是會聽到這樣或那樣的'社會發展的信息。人們現在已經有一定的歷史知識去分析、評價這些新的歷史時間,做到學以致用,這樣做做能夠幫助學生強化自己的基礎知識,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會不斷提高自己學習歷史的興趣。

6.做好筆記,學生在學習的過程自,應該要做好課堂筆記,筆記要記得簡明扼要、重點突出,最好要把整個歷史時間有關的因素都勾畫出來,看起來簡潔清晰,這樣方便我們理解,消化知識。

7.科學地應對歷史考試在中學學習期間,無論是期中考試還是期末考試,都不要孤立地去背知識點,而要用發展的觀點、聯繫的觀點,把學過的知識串聯起來,融會貫通,既要記住重要歷史事件的相關重要知識點,也要在頭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歷史發展的脈絡。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2

一、內容濃縮法:就是根據材料主幹,將其內容的精華和核心進行高度壓縮或分解,用最簡單、最本質、最概括的文字表達出來。如複習中國古代史的井田制,可將其內容濃縮為:“國王所有,諸侯享有,奴隸耕作,形似井字”。或者進一步濃縮為:“王有、侯有、奴耕、井形”。這樣記憶的好處是在需要回憶這段內容時,只要酌情在每段話上“添枝加葉”就可以了。內容濃縮法需要積極的思維和辛勤的篩選,只有這樣,才能把精華提煉出來。在濃縮的過程中刪繁就簡、擇精選萃,使知識在數量上大大減少,在質量上成倍增加,顯著地提高記憶效率。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其內容如下:(1)頒佈均田令;(2)接受漢族的先進文化,實行漢化政策。(3)遷都洛陽,採用漢族的統治政策。可濃縮為:“一均、二化、三遷治”。這樣讀起來順口,記起來便當。

二、字頭濃縮:就是將每句話、短語或詞的字頭提出並按順序串聯起來進行記憶。字頭濃縮法在記憶中形成知識結構的整體縮影,特別在記憶較多的人名、地名時能發揮良好的效果。如記憶絲綢之路中的幾個地名,可將長安、河西走廊、安息、西亞、大秦等濃縮為:“長河新,安西大”。再如,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的建立,其主要領導人----興中會的孫中山,華興會的黃興,光復會的蔡元培,日知會的劉靜庵,可濃縮為:“興華光日,孫黃蔡劉”。

三、口訣濃縮法:就是以整齊壓韻的句式概括出所要記憶的內容,形式上近於順口溜,內容上極其概括,然後實行強化記憶。應用時根據口訣進行聯想展開,達到準確全面記憶的目的。如紅軍四次會師編成口訣:“56-四懋,510---陝吳:66---二四甘,610---三會字(每句5個字分別代表年份、月份、部隊番號和會師地點)”。口訣濃縮法簡單有趣,但是在開始時需要動一番腦筋,把識記材料編成生動有趣甚至有韻味的口訣,這是要下點工夫的,不過,一旦編好,便終身難忘。

濃縮記憶法形式多樣,實效性強,希望廣大同學們,在各科的學習中都能加以利用,最好是有發揮、有創新,並相互交流,讓經驗、體會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讓每個同學都能成為學習的主人。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3

第一遍,是高二下學期為歷史會考而準備的

這一次的複習與以前差不多,就是逐字逐句看,一個個知識點的背。記得當時背中國近現代史,看一個小節就得花上一兩個小時,對史料不熟,由此可見一斑了。

第二遍,是在高三開始

這一遍的複習比起第一次無太多變化,只是看的速度快了一些,有時先把一個整章快速瀏覽一遍,有個整體印象,再細背下去。

第三遍,是在高三第一學期末

經過一學期的學習,接觸了一些高難度的問題,因而決心要將知識整理成體系。

第四遍,是從第二學期開始

主要也是着眼於線索的整理記憶即縱向整理,理清各圍歷史發展脈胳,各個事件之前因後果。又整理不同歷史階段,如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自由資本主義時期,進入壟斷後各國情況之比較,找出各自的特點及產生原因,又如一戰前後民族解放運動之異同等等,這是橫向整理。這樣厚厚的幾本歷史書就被穿連成了一個有經有緯的網絡。

在整理中,為節省時間,並不寫下全部內容,只寫出主要框架、思路、要點。

複習時就將沿着框架進行,從而打破了歷史書原有的編輯體系,在整理中,還可鍛鍊幾種能力:概括歸納能力,高考時間有限,為爭取最多的分數,答題要答出要點、提煉出觀點,而不是不加分析的原始史料羅列;分析判斷能力,事件之前因後果,任何事物的背後都有其深厚的政治、經濟、文化、傳統背景;多角度考慮問題的能力,從各個方面分析兩種事物的異同,等等。

第五遍,是在第二學期中期

這次又回到課本上,加深課本在頭腦中的印象,主要過程是:按塊複習,有時包括幾章的內容。先背標題,從章列節到黑體字,再往每個標題下填補內容,背完之後合上書,在腦子裏回憶一下,看是否能記清標題,看是否能記住標題下的要點和大致內容。

第六遍,是臨高考前

主要將課本逐字逐句看了一遍,旨在查闕補漏,是屬於收尾工作了。這樣在一年時間裏,平均兩個月,將歷史徹底複習一遍,每一遍複習結束就着手計劃下次的復劃。而在兩個月內,由於要與遺忘作鬥爭,往往是背了的東西隔幾天再温習一遍。這樣的歷史複習就是經歷從點到塊到面,然後又刪其旁枝,留下一個主幹分明的網絡。

透過試卷找問題,將失分點變成得分點

期中考試後,成績,名次又成了家長們熱議的話題。不少學生表示自己考分不高在學校要“被比較”在家中還要“被數落”,令他們感到十分反感。期中考試要重視的是各科暴露出來的學習問題而不是最後的分數結果。家長要懂得利用期中考後的時間讓老師幫着孩子透過試卷找出學習問題,弄清失分原因。

理性看待成績,重視考後分析

期中考試考得好説明階段性知識點掌握良好,但是也要再接再厲,保持領先優勢;考得不好,説明知識體系中存在不足,要封死學習上的缺口,消除學習上的漏洞。

直面考試暴露的學習問題,才能找到“捷徑”

能知道自己在學習中有哪些不足,是非常幸運的事情。所謂早發現,早解決,不要將問題都視作為阻礙,“有問題”是取得進步,彌補不足的機會。“會考試、成績好”的學生都善於聽取老師的意見,在第一時間內調整學習策略,將學習問題與不足一併消滅。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4

1、提綱挈領、關鍵入手

《荀子勸學》中有言: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成語提綱挈領也做了如下的解釋:綱,指漁網的總繩;挈,指提起;領,指衣領。含義是抓住網的總繩,提住衣的領子。我們從中可以悟出一個哲理,那就是我們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抓住要領,簡明扼要,這樣才能掌控全局。

同學們現在使用的歷史教材是我們學好歷史的基本素材和必備工具。書前面的目錄就是全書的綱和領,我們通過仔細研讀,認真領會其內涵,就能夠從總體上把握人類文明發展的基本線索以及歷史內容的學習要點。我們以人教版《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教材古代史學習板塊為例,世界古代史講述的是人類從矇昧野蠻及彼此分散隔絕的狀態逐漸建立種種聯繫而步入文明並進而走向整體的艱辛而輝煌的歷程。對這段歷史,教材共劃分了三個單元,每個單元都由若干課組成,目錄上列得清清楚楚。

第一單元人類文明的開端和第二單元亞洲和歐洲的封建社會分別從時序性的角度介紹了原始、奴隸和封建社會三個歷史時期的歷史;單元下面的每一課從不同側面來講述所處歷史時期發展的基本線索和重要內容。如第一單元下設的3課中,分別從早期人類的形成和原始社會時期人們的社會概況,進入奴隸社會時期出現的大河流域文明以及西方的文明概況等角度來體現世界古代歷史的發展演變歷程和所處時代的典型特徵。

第三單元從目錄上就可以看出,古代世界文明之間的交流與碰撞。將三個單元內容融會貫通起來,就是世界古代歷史多元、共容文明的總體概貌。所以,熟悉目錄就能幫助我們瞭解歷史發展的總體脈絡和歷史的學習要點。

歷史不僅是指過去的事實本身,更是指人們對過去事實的有意識、有選擇的記錄。時間、地域、人物、事件等構成了歷史的關鍵要素。我們之所以探究它,真正意義在於從歷史感悟中得出歷史結論,並汲取歷史智慧,以便更好的指導我們的現實與未來生活。

所以,從時間、地域、人物、事件和史論等關鍵點入手去了解歷史史實,就能夠幫助我們夯實歷史基礎知識。我們仍然以人教版九年級上冊世界古代史版塊為例,如第三單元古代文明的傳播與發展第8課中世界三大宗教一目的學習,同學們從三大宗教的時間、出現的地點、創始人、基本的教義主張、傳播及對當時與未來社會的影響等方面入手,可以對世界三大宗教有一個基本的瞭解和概要的認識。

在此初步感知的基礎上,同學們可以進一步探究宗教產生的根源以及宗教雖然歷經上千年的發展歷程今天依然被眾多信徒信奉並被社會所承認的原因,來深刻體會宗教作為一種文明對人類文明發展的影響和推動,從而形成如下歷史結論──對那些體現人類的慈愛以及對人類命運關懷的宗教我們應該尊重。而對那些危害人類的生存與生活、破壞社會正常秩序的邪教,我們應該堅決反對和剷除。這樣的歷史認識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和認識宗教。

2、織網串珠、梳理架構

世界歷史就像一張縱橫交錯的網,它以對當時及後來人類社會產生重大影響的歷史事件為絲,以對人類自身和未來發展起關鍵作用的歷史人物為珠,並通過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之間千絲萬縷的縱橫聯繫,進而形成人類歷史發展的總體脈絡。

如果我們能對其進行合理的歸納梳理,將大量零散的歷史信息經過選擇織網串珠有效運用,就能形成條理清晰的知識網絡,一定會有助於我們建構起相對完整的初中世界歷史知識的總體架構,進而提升我們的學習效率。我們以本學期學習的人教版《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世界近代史板塊為例:世界近代史是關於資本主義社會制度萌生、確立、發展和演變(從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的演變)的歷史。

在新航路開闢、歐美資產階級革命、兩次工業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等近20多個重大歷史事件的絲線上,就串有達芬奇、哥倫布、瓦特、馬克思、林肯和達爾文等約30多顆交相輝映的明珠。而這些重大的歷史事件和重要的歷史人物涉及政治、軍事、思想文化、科技、藝術等各個領域。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5

一、抓住歷史發展脈絡,這是學習歷史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歷史就是時間發展的流水賬,大家可以通過歷史學習很多經驗,不過歷史的記憶一定要有方法,不可一味的盲目記憶。

二、熟讀事件,把握重點,歷史的學習必須要有重點,幾個大事件一定要記住,把握歷史發展的前因後果和發展脈絡,什麼人、什麼地點、什麼事件、什麼意義和結果。

三、每日早讀,投入情感,歷史學習一定要投入感情,不可以純死記硬背,一定要做到好學習,這樣才能學習好。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6

養成濃厚的學習的興趣:張載説過:“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克成。”楊振寧亦説過:“成功的真正祕訣是興趣,興趣是自學學習的先導,是人們探究世界的動力,是最好的老師。對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遇到挫折困難才能頑強攻克,百折不撓。”

培養學習的主動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學習規律:什麼是學習的主動性呢?就是不靠別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動下學習。怎樣才能培養學習的主動性呢?一是要有明確的學習目的。斯大林有一句名言:“偉大的毅力產生偉大的目的”。只有明確的學習目的,認清學習的重要性,才能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自覺地、堅持不懈地學習。二是要採取積極的學習態度,有計劃地學習每門課程,要注意做到課前認真預習,對老師要講內容做到心中有數,對於疑難問題做出記號,等到老師講解時集中精神聽。

“温故知新”與“温新知故”相結合:“温故知新”反映了學習過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認識過程必然循環往復,螺旋上升的規律,它告誡我們探求學問應該逐步消化,切忌囫圇吞棗,有的知識由表及裏,深思熟慮;有的知識需要由此及彼,融會貫通;有的知識應引進先知,觸類旁通;有的知識應該聯繫實際,具體領悟。然而,“温故知新”也有先天不足,它的知識面狹窄,難以深入下去,所以,在實踐中,“温故知新”走向“温新知故”,從後者中找方法和規律,與“温故知新”相輔相成,成為我們學習方法中的重要原則。“温新知故”就是不拘於舊知,在不斷探求新知識的同時,以新帶舊,組成知識的網絡系統,顯現知識間固有的邏輯關係,從而成為轉化能力,提高素質。

學歷史其實是不用死記硬背的:只要帶着心去看課本,認真多看幾次課本,記清事件的背景、過程和意義,理清歷史線索就可以了。

上課要專心聽,多記,多背:對一些歷史年代要聯繫上下文的內容來記憶。掌握問答題時,首先要對歷史事件的背景有個清晰的瞭解,再運用所學過的知識作答,做到理解記憶。多閲讀一些歷史課外書,除了能增長見聞外,還幫助你理解歷史課文

要做到熟練地掌握歷史知識:一是對課文要做到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二是平時要認真記錄好老師提出的重點內容,三是背誦;但即使是背誦也要講究方法:以時間為主軸,形成一條歷史事件演變的線索

掌握分析、歸納、綜合、比較、概括、推理等邏輯思維方法: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分析問題",這是進行歷史複習時的指導方針,應側重從這幾個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7

1、有些時候,你只需要看幾次重要事件的年表,自然記住。除了已知的重大事件之外,只需瞭解其大致的歷史或事件的順序,就這樣做吧。

2、地點是北,南,東,西,北。你只需要知道每個地方的一般位置或相對位置。最好的辦法是與地理科合併,以確定當今各國的政治地圖,特別是歐洲、中國和日本的邊界。主要城市。此外,還應銘記若干條約規定的領土變動。

3、人物是構成歷史事件的主角。不過,香港中學會考的要求並不太高。為了應付考試,我們必須記住重要的歷史人物。如自強活動的曾、左、李。恭親王、慈禧太后是必需熟記的,次要的人物如魏源、馮桂芬則略知一二,再其次的,則同等不記。不同歷史人物的生存時間和事蹟也應該知道。

4、所示。事件由三個元素。瞭解時間、地點和人物,可以知道這兩個的重要性。相關歷史事件年代明確的分析:一階後主題;時間閲讀主題重要的東西,其他主要情節記得事件,如洋務運動分為三個階段,辛亥革命重振中國社會和兩個時期的結合。至於麻煩,像考試。

5、事件的原因和後果可分為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其他方面。對這個概念有一個清晰的認識。總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五個公式在任何歷史事件中,都可以事半功倍。

6、因果關係應以歷史事實和邏輯為基礎。因為果實先來,果實晚些,所以兩者必須合情合理。從這個角度看,我們不應該孤立歷史事件,因此,如果我們用時間作為經度,事件作為緯度,引用一件事物,另一方面,事件的因果關係將像我們的手一樣清晰,學習將是事半功倍的結果。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8

1、整理背景

對於歷史來説,高考文綜肯定不會直接考察課本上的知識點,必然從歷史事件的發生背景和思考分析着手,來考察學生對於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

想要提高歷史成績,就要先讀懂看透歷史書,按照歷史的時間脈絡,將每個時代的背景梳理清楚;除了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以外,還應該整理出在課本上出現過的重大歷史事件。

比如看到15至18世紀,我們應該馬上在腦海中浮現出:人文主義、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新航路開闢、世界市場、殖民掠奪、物種交流、文化交流、自然科學、啟蒙思想、民主政治和工業革命等等,當然還應該包括每個事件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

對於歷史學習而言,對歷史事件的背景認識,決定着我們思考問題的廣度;而把歷史試題和相關背景結合在一起的程度則決定着我們分析問題的深度。因此,不管我們是高一還是高三,我們都應該立即着手,把每個歷史時代的背景整理出來。

然後怎麼複習呢?在做題的時候,看到任意一個時代或事件,都應該問問自己,這個時代活時間的背景是什麼,前後幾十年都發生過哪些重大歷史事件。

2、定位方向

政治、地理和歷史,都需要在答題時定位方向。

政治需要首先定位是哪本書,然後確定主體思想和相關理論;地理需要快速定位地點,然後把相關的自然、人文和地理要素全都列出來。

歷史需要快速定位時代,先確定背景,再結合背景去思考題設條件,確定答題思路。題目中可能説的是某時代的人、事物或是事件,不管看到什麼,我們都必須像條件反射一樣,想到這個時代的歷史背景,才能在答題時找到頭緒和方向。

3、審清題意

為什麼要特意強調把題設材料看懂,審清題意呢?

因為對於歷史題目來説,首先要摳字眼,把題設條件看明白,才能確定答題方向。

a、題設材料上的每句話和每個字詞,都有可能隱藏着命題老師的深意。

b、題設材料中會明示或暗示很多限制條件,你如果看不懂、找不到,在答題時沒有涉及,那就不得分。

c、題設材料會給出很多有價值的信息,如果我們在答題時沒有把挖掘出的信息全部用到、用完,肯定得不了高分。

歷史最難的是概括題,而且有固定招數和套路。

這個需要在平時做題時總結和思考,比如表示特點的詞語有隨意性、延續性、獨立性、漸進性、必然性和偶然性;正面意義可以用穩定性、優越性、擴張性、進步性或是開放性來描述;而政治經濟背景可以用法制化、民主化、現代化、科學化、工業化、集團化或區域化來闡述。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9

四輪學習法

第一輪:預習,查出障礙;

第二輪:聽課,排除障礙;

第三輪:温習,打掃障礙;

第四輪:功課,學會運用。實在這四輪與上面瞭解進程的感知、理解、鞏固、運用是對應符合的,固然所述的角度差別,但都有分階段的4步,每一步的學習要求特別很是類似。預習就是為了對一節課初步感知,聽課就是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温習是為了鞏固,功課就是對所學知識進行運用。4輪學習方略是近幾年風行天下的一種學習方法,因為它吻合一樣平常瞭解進程,故嚴厲堅持按這四個步驟學習每一節課,必能獲得較好的結果。

4輪學習方法中還介紹了一些具體的法子,如四輪温習法:①通讀,進行體系温習;②精讀,進行重點温習;③演練,進行解題温習;④回想,進行磨練温習。4步解題法:①審題,搞清是什麼;②構想,搞清為何;③解答,搞清怎麼辦;④磨練,驗證怎樣。4步記憶法:記憶、維持、再認、再現。這些看似常見的步驟,但一旦可以或許照步履行,學習結果就會當即表現出來。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10

有史必有時間,歷史時間是串連歷史知識的網絡。掌握歷史時間是學習歷史的一大難題,茲就高中生掌握歷史時間應注意的一些問題,作一簡述。

一。中國古代史教材敍述歷史時間的階段特殊性

(1)凡是原始社會階段的時間,都使用“距今××萬年”、“距今××千年”的提法,而未採取“公元前多少年”的提法。(2)從夏朝建立到“國人一”這一階段,教材一律使用“公元前××世紀”的提法,而不再用“距今”的提法,更不可能有“公元前××年”的説法,因這時的中國歷史尚無確切紀年。(3)從“周召共和”到西漢末年,教材一般採用“公元前××年”的説法。因從“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開始,中國歷史有了確切紀年。書寫這一時期的歷史時間,務必在年代數據前冠以“公元前”三字,切忌省去不用。(4)教材從“公元8年王莽稱帝”開始,以後的歷史時間不再冠以“距今”、“公元前”等字樣,而是直書年代數據。如唐朝建立於618年。王莽稱帝雖非公元前後的分水嶺,但“公元8年”是教材上出現的第一個公元后的時間。(5)西漢是中國古代史上,惟一的一個跨越公元前後的朝代。

二。記憶歷史時間的策略性

首先,應把歷史時間放到教材上的具體語言環境中去記憶,時間與史實相即。最好不要拋開教材的章節內容,而孤立地機械背誦書後所附的《歷史大事年表》。因背大事年表更枯燥難記,所記的知識又孤立零散,易於忘卻。其次,歷史時間應在學習過程中分散記憶,隨時記憶,循序漸進,而不宜堆壘於後集中背誦。此外,還需探求方法、訣竅。

三。歷史時間的計算與對換

(1)如果同是公元前或公元后的歷史時間,計算時間差直接用“減法”。如果有月份差,一般是月差在半年及其以上者,就在年差上增加一年。如:太平天國運動(1851.1—1864.7)年差13年,月差6個月,故謂“堅持戰鬥14年”。如果月差小於半年,則捨去不提。如“一”(1966.5—1976.10)月差不足半年,故舍去月份而稱“十年內亂”。(2)如果計算公元前後的時間差,則以公元前與公元后的時間直接相加,所得之和再減去一年。因公元前1年過後就是公元后1年,中間無“公元0年”的時界。(3)民國紀元與公元紀年的時間對換。若將民國年對換為公元年,則是“1911年+民國年”;若將公元年對換為民國年,則為“公元年-1911年”。切忌以1912年相加減,因1912年已經是民國元年了。(4)切莫將距今約4000多年的黃帝與公元前21世紀的夏朝建立誤解為相距近20xx年。因公元前後相加,夏朝距今已有4000年左右了。

四。世紀、年代及階段的劃分

(1)世紀。一般是100年為一個世紀,只有公元前1世紀和公元后1世紀分別為99年。因無“公元0年”,因此,從公元1年到99年為1世紀,而公元100年則為2世紀的開始。(2)年代。一般是10年為一個年代。如:1870—1879年為19世紀70年代。但每個世紀的最初20年,不稱“××年代”而稱“××世紀初”,如1905年同盟會建立,可説“建立於20世紀初”,不能説“建立於20世紀10年代”。(3)一個世紀內的階段劃分。一種是二分法,即把一個世紀分為前半期和後半期兩個階段(亦稱上半期和下半期)。另一種是三分法,即把一個世紀分為早、中、晚三期。以19世紀為例;1800—1829年為早期;1830—1869年為中期;1870—1899年為晚期。(4)兩個世紀之交的特殊稱謂。一般把上一世紀的最後20年到下個世紀的最初20年稱為“××世紀末××世紀初”。由於中國和世界近現代史教材上,很多大事集中於19世紀的最後10年和20世紀的最初10年,故習慣上把1890—1909年稱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

五。中國歷史教材涉及的幾種紀年法

(1)公元紀年。教材上的歷史時間,多采用公元紀年,但中國歷史上正式採用公元紀年是從1912年建立中華民國開始的。(2)干支紀年。教材上多有“甲子”、“戊戌”、“辛亥”等提法。但需注意,可以説1898年是戊戌年,不能説戊戌年是1898年。因干支紀年每隔60年又是戊戌年。(3)以皇帝年號紀年。如貞觀元年、康熙年間等。中國以年號紀年開始於漢武帝時期,但中學歷史教材上出現的第一個用年號紀年的時間是“漢靈帝中平元年,即184年”。(4)民國紀元。1912年孫中山宣佈“以中華民國紀元”。(5)以黃帝紀元。1911年湖北軍政府成立時,宣佈“廢除宣統年號,改為黃帝紀元”。1911年是黃帝紀元4609年。

上述各條,都是高中生掌握歷史時間應注意的問題或遵循的原理。要真正把握好歷史時間,還需科學地使用《歷史大事年表》,還需探究記憶的方法,更需投入相應的時間和精力。

今天就和大家就分享到這,祝願同學們用辛勤的汗水去收穫美好的未來吧!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11

一位歷史系學生説:

對於歷史,我想説的是:關鍵在平時,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

尤其對考小綜合或大綜合的同學來説,平時的基礎是決定勝敗的關鍵。

我自己就曾經吃過這樣的虧。

教我歷史的魏獻策老師是一位非常盡職盡責的好老師。

他的課彷彿有一種魔力能把你緊緊地吸引住,浩浩歷史長河在他的講解下彷彿一下子就與我們拉近了。

更重要的是,他總能引導我們透過紛繁複雜的歷史現象去思考它們背後的聯繫與實質。

這是學習歷史的最重要的方法。

在他的指導下,高一時我的'歷史學得很順利。

也許是讓勝利衝昏了頭腦,高二時我開始偷懶了,不再注重基礎知識的及時掌握。

只是到了考試前才臨時背一背。

到高三下學期總複習時,我才發現自己是多麼愚蠢。

高一的知識由於有紮實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費多少力就能輕鬆地回憶起全部內容。

而高二的課文我即使讀了好幾遍還是有忘的可能。

我這才知道為什麼老師總讓我們“抓基礎、重平時”。

高中歷史的學習與初中完全不同,並不是靠死記硬背就能解決問題的。

高中歷史更需要的還是理解。

最好是能每星期複習一次,每個月再總複習一次。

複習時關鍵是要反覆地看書,在反覆中提高。

書才是最根本的。

離開書本談能力是不現實的。

在讀每一節的內容時,要想想在一個歷史事件之前之後都發生了些什麼事,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繫,能夠説明什麼歷史道理。

也可進行歷史事件間的橫向縱向的比較。

例如,某兩場政變或兩種政策之間有什麼異同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異同,説明了什麼。

分析異同點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從背景、性質、影響等幾個固定的版塊去想。

有的書上説,要把歷史學成“立體”的。

我想,所謂的“立體”,大概也就是這種橫向與縱向的聯繫吧。

經常這樣思考,對不同的歷史現象,我們就可以較準確地分析出它們的實質,無論碰到什麼題都能迎刃而解。

這是讀書時要注意的問題。

書本決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光記住一些時間、地點、事件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後的東西。

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

其次,做題當然也很重要。

做題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再回顧再思考的過程。

現在的歷史題,單純考知識本身的已經很少了。

往往都是考你對某一事件的分析。

這就需要用到讀書時積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

例如做選擇題時,常常碰到一些諸如問“根本原因”、“實質”之類的問題,這通常要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方面去分析。

只要是有關於這幾方面的選項,一般來説就是正確的。

再如“直接”與“間接”這樣的問題,在我看來,其實也很簡單。

答“直接”時,你就讓頭腦變簡單些,一開始想到什麼就是什麼,完全不必拐什麼彎。

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歸入“間接”那部分去了。

至於問答題,則更需要你的思考與分析能力。

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題目是你曾經見過的,更不必費心去背某道題,只要掌握了方法,問答題也是很好解決的。

首先是分析。

通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儘量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

不要擔心想太多,只要你覺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確的。

更何況現在的考試一再強調“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有創新,有自己的觀點”,所以你就要儘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達。

最好是分條闡述,一點寫一兩行,不必太嗦,關鍵是把要點寫出,因為評卷時也是按點給分的,寫得太多,一個要點繞了好幾個彎才講完,不僅會喧賓奪主,使老師因找不到要點而扣分,還會浪費許多時間,以致來不及做完考卷。

在分條時也有一個技巧,即根據所給的分數決定要分幾條。

一般一個要點是兩到三分,如果一道題是八分,那麼很可能它的要點就有四個。

用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減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實在想不出還要答些什麼,也要儘可能寫滿那個推算出的條數。

同時,還要注意序列號的安排。

大點小點用不同的序列號標出,就會顯得層次分明,邏輯性強,這樣也就不容易丟分。

最後,字跡一定要工整。

想想看,一個老師要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改完那麼多的試卷,如果字跡潦草,有哪個閲卷老師會有好心情給你高分呢??

最後,多與老師同學交流對學習歷史也很有幫助。

一個人無論怎樣細心都會有疏忽的地方,通過與同學交流筆記、與老師探討習題,往往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也可讀一讀像《歷史學習》這樣的雜誌,瞭解一些課本上沒有的東西,提高自己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對解題很有幫助。

到高三下學期的時候,要爭取每天都花一至兩個小時在歷史上。

因為歷史有一個特點,容易忘。

今天記得滾瓜爛熟的東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乾二淨了。

所以複習歷史更要注意計劃性。

除了跟上老師的複習進度外,自己還應有自己的計劃,給自己定一個時間表,哪段時間複習哪段內容,注意科學合理,確保能夠按時完成。

可以雙條線同時進行。

一條是老師的,一條是你自己的。

例如老師在複習世界史,你掌握好世界史的同時,還可再看看中國史。

不僅記住了更多的內容,還有利於進行中外比較,使自己對高中三年的歷史知識有一個總體上的把握,效果要比單獨複習世界史好上幾倍。

另外,專題複習也很重要。

可以幫助你掌握好歷史線索,可以深入地研究一些歷史規律之類的東西,增加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廣度。

其實,歷史是一門很有意思的科目,不用擔心學不好它,只要肯用心,掌握方法之後,歷史會變得很簡單了。

還有:

學習要講求方法,提高效益。

具體要求是打實基礎,突出重點;獨立思考,善於質疑;及時總結,觸類旁通;循序漸進,效率第一。

學習歷史要掌握三種知識:章節知識結構、專題知識結構和整體知識結構,其中,章節知識是基礎。

具體學習的方法:

1、課文大、小字,是教材的主體內容,其中大字是學習的重中之重。

強調“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無疑是正確的,但理解不能代替記憶。

理解知識,一是掌握歷史事件的內部結構和外部聯繫,區分歷史事物的表層現象和內涵本質。

如魏源的“師夷制夷”思想,字面表意是學習西方和抵禦侵略,隱含的目的是“強國”;二是不同概念之間的隱性聯繫,洋務派繼承了抵抗派“師夷長技”的思想,並擴大了學習西方的內容,但兩派都不懂得兩次片鴉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是腐朽落後的封建制度,更不懂得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出路在於改變這一制度,這要挖掘的隱性聯繫。

小字是對大字的延伸和補充,它更具體、詳實,可視情況掌握:知識性記述,濃縮成要點;情節性描述,轉化為理性認識;觀點結論性分析,與大字同等掌握。

2、表格、地圖和文獻資料是學習的重要內容。

地圖掌握注意兩點,一是與重大歷史事件、現象相聯繫,能夠反映時代特徵和歷史演變趨勢的地圖;二是對圖中內容,首先掌握教材述及的內容。

文獻資料是複習時易忽略的內容。

對教材文獻資料,一要讀懂,二要分析與正文的關係,三要能説明反映了什麼現象和問題。

3、註釋不是章節知識學習的重點,可作瀏覽式掌握,

總之,上述幾種教材知識,學習時即要有輕重緩急次序,又要注意各自特點,不可偏廢。

總之,要記住基本史實,在此基礎上不斷總結,擴大閲讀面,注意將理論與史實結合起來,不斷提高自己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12

首先,先看書,後背書。

看是全面的看,背是重點的背。這理由很簡單,它符合人自身大腦的記憶規律。所有的東西你都背下來是不可能的,而看書,是緣由於“熟悉”對於事物記憶的幫助。很多事情,你沒有特意去背,但你卻記住了,而且,終生不忘,就在於,它是你所熟悉的。

其次,看書後,不劃重點的去做題。

重點不是不需要劃,而是,要看是誰來劃,如果是老師,是其他同學給你劃,那你便是一個被動的去接受的地位,你永遠不知道為什麼。而如果你去直接做題,遇到看書時沒注意的問題了,再去書中找出來,劃上好學校,長此以往,這便是你自己的重點。你會發現,無形中,你已經對那些要背的重點了如指掌了,何須再背。

第三,熟練記憶採分點詞彙。

做過考試練習的同學都知道,考試是按點得分的。一道大題的標準答案通常只有幾個要點,答出要點就有分,答不出哪怕寫再多也沒分。而要點通常都是很簡潔、乾淨,課本上的一大段內容可能只需要一個詞或一句話就能概括,一個詞一句話就是要點。很多同學不放心,大段大段地背課文,而且還要求自己背的與課本內容一字不差。這麼做,既難以記住又佔用大腦空間。

第四,學會用自己的語言詮釋要點。

這樣做的目的是幫助你記憶。只有你知道怎麼用自己的語言説出書裏的話了,你才能夠真正的記住它的內涵。考試時,你才能夠想起書裏的採分點。有的同學是不知道怎麼組織語言,怎麼展開來寫,就把死記硬背的課本內容套進去,其實可能是他對課本內容還不夠熟悉。這時候不妨多看看書。這裏更加體現了看書的重要性,平時看書看熟了,在回答大題尤其是主觀題時,自然而然會用學科語言展開答題,也不用擔心會出現寫完要點不知如何展開的情況。

第五,勤練習,保持“手感”。

考試四門考試中,文綜是最能拉分的一門。畢竟文綜三科不像語、數、英是從高一就練起,它是等到高三才開始三合一大綜合,大家適應這門考試的時間都不長,都處在同一起跑線上,在這方面奪分的可能性也最大。有的同學平時單獨做三科中的某一科像歷史、地理什麼的都挺強的,但一到三合一練習就不行了。這種情況,我也有過。説到底,就是還不適應。要適應的話,有個既笨又土但很有實效的方法:加大練習。成績是其次的,關鍵是練手,熟悉這門科目的考試感覺。做得多了,有些規律也就摸索出來。像大家都挺頭疼的文綜大綜合題,其實題目裏都會隱藏着線索,做題的時候先要找出這條線索,才能把握答題的方向。比如線索是農業,那就調出史、地、政三科有關農業的知識再做題。再如做題順序、做題時間,這些都是在平時的考試、練習中琢磨出來的。不要考試到最後,一看沒時間了,看到大綜合題就亂了陣腳。如果平時就找到適合自己的做題順序,給自己定出做選擇題、單科大題、最後一題等各用多少時間的話,高考時就可以保證所有的題目都能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13

一、線索與整合,每一個專題都有一個或幾個大的線索,這需要我們的觀察與思考。

二、進行大整合。打破政治史、經濟史、思想文化史的限制,打破必修與選修的界限,要搞總體史教學。

1.時間與效率

有的同學説已經投入了相當長的時間,但沒有取得相應的成績。首先同學們應該認識到,高考與中考考查的方式與能力要求的不同,我們即將應對的不是中考了,而是高考。高考歷史考什麼?高考歷史學科不僅明確要求考查對基本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更要考查學科素養和學習潛力,注重考查在科學歷史觀指導下運用學科思維和學科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次如何安排時間,歷史學科有大量的接受性知識點,掌握它們是學好歷史的前提,必須要有時間保證。如何有效果,我覺得應該堅持每天都拿出一定的時間,記憶一定量的歷史知識要點。具體地説,每天用於記憶歷史知識要點的時間以當天學習到的那部分知識為基本標準,循序漸進,日積月累的提高。

2.記憶與遺忘

進入高三以後,同學們學習歷史抱怨最多的就是看的越多,遺忘的就越多,甚至在丟掉課本後頭腦中出現空白。首先應該讓學生知道一點生理學知識,一定的遺忘是很正常,任何人都是如此。其次明確的告訴學生,很多知識你並沒有遺忘,而是儲存在你記憶的倉庫裏,在你需要用這部分知識的時候,就能夠很快調動這些知識。

同時指出,在投入時間的時候,要避免一種想法,那就是別希望通過一次性投入後,把一個知識點記得滾瓜爛熟,甚至能一直保持到高考。也許對於容量少、難度低的初中學習和高一、高二的階段性學習還能勉強應付,對於高三歷史學習來説,一定要避免。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堅持每天記憶的同時,每隔三天左右複習一遍,每隔一週左右再梳理一遍,越往後面間隔的時間可以逐漸延長,每次投入的時間可以逐漸減少。

3.掌握與應用

有的同學課本知識很熟悉甚至整個章節的知識都能夠背誦,課堂老師授課也能夠接受,單元知識考查的時候也能夠考出很不錯的成績,但是一旦大考時卻分數不理想。這種情況在高三學生尤其是平時很是用功的同學中較為常見。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14

好好預習。不得不説,預習對學習所有的科目都是很有必要,不要覺得預習沒有用,你嘗試過了嗎?或者你堅持每一課都預習了嗎?那如何預習呢?首先要大概瞭解接下來的那一課要講的是什麼內容,然後畫出所學事件的時間節點、定義、影響以及意義,基本熟悉就可以,不用完全記住。到上課的時候,把自己的理解和老師所講的對比一下,看看是否有出入,這個過程相當於第一次記憶。預習不僅可以解決了心中的疑惑,還為後面的記憶紮實了基礎,上完課後相信你會有恍然大悟的感覺。

認真聽課。小編高中的時候也有預習的習慣,但也因此產生了“反正自己預習過隨便聽聽課也能學懂”的想法,但其實這大錯特錯,聽課了其實就有第二次記憶的機會。前面有説到了,老師講課相當於是檢驗預習效果的一種方法,要是不好好聽,你怎麼知道自己的理解對不對,如果按照錯誤的理解學下去,豈不是白白浪費了時間?課堂上認真聽講非常非常重要!特別對於高一高二的學生來説更是重要,因為到了高三,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複習和查漏補缺,不可能像剛開始教的時候講得那麼細。

課後總結。聽完課並不代表着完事兒了,課後我們還得看一遍課上的筆記,這時候是我們第三次記憶的機會,然後總結並理清邏輯。我們每次單獨學的課程或者事件之間其實是有關聯的,也就是説,如果學完一個課程不通過複習或者總結理清思路,就會很難真正看清整個事件的脈絡,可能因此造成以偏概全的結果,個人覺得這是學習歷史事件中最忌諱的一件事。

課後作業。小編高中的時候,課後作業一般是老師出的試題。這些試題大多都有一個偏向,我們就能夠以此總結出所學的側重點在哪裏。做完題目之後還要做好錯題集,分析自己不理解的點在哪裏,然後查看書本或資料去改正,這過程我們自然又形成了一次記憶。

上面説的是第一遍完整學習的過程,整個過程完之後就是要複習,保持長期的記憶了。如果想要不忘記某一樣東西,最好的辦法就是不斷地去重複。平常遇到沒有歷史課,或者空閒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在腦海裏問自己:上節課學了什麼?不能快速想起來的話就多想一會,不要馬上去翻書。後期如果對課本產生了膩煩的心理,建議這時候去看筆記或者參考書,這又將是開拓天地的地方。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15

歷史地圖是幫助同學們學好歷史知識的重要輔助材料。那麼,我們怎樣才能充分利用歷史地圖來學好歷史知識呢?

一、看圖例。在圖的右下角出現的火把、箭頭、橢圓等即為圖例內容。弄清圖例是學好地圖的前提條件。只有弄清了圖例,才能有針對性地去看圖、識圖、析圖。如上圖,只有找出了太平軍從金田到南京的進軍路線,才能清楚太平軍進軍南京時主要經過了哪些地區,才能對太平軍北上經過的千難萬險有一個較為直觀的瞭解;另外,通過找出圖上出現的幾條不同的路線,你才會清晰地看到定都南京後,太平軍又開展了北伐、西征等重大軍事行動,從而對太平天國形成軍事上的全盛局面有了一個更加直觀的認識;通過圖上顯示的兩種不同的活動地區,你就會直接感受到農民起義者從拜上帝教直接活動的狹小範圍,發展到鼎盛時期控制長江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區,發展形勢迅猛由此可見一斑。

二、聯教材。我們看歷史地圖是帶有一定的目的的,即讀圖是為了輔助對教材正文內容的學習,所以聯繫教材是讀圖中很關鍵的一步。只有聯繫教材內容,我們在讀圖時,才能知道圖上的哪些地點、線路是需要掌握的重點,也就是需要側重記憶的內容。如上圖中出現的金田、永安、安慶、湖口、天京、揚州,是教材中的重點內容,所以也應該成為我們學習地圖時關注的重點內容,它們的位置,我們一定要搞清、記準。

三、挖隱性。隱性知識,即隱藏在圖中,而沒有在教材中直接表述出來的內容。通過讀上圖可知:太平軍西征的起點是天京,最西到達長沙;太平軍北伐的起點不是天京,而是揚州,最北到達過天津附近,最終失敗地點是馮官屯;在1855年太平天國運動興起之時,黃河曾有過一次改道,由原來的在黃海入海變為在渤海入海。

四、析緣由。有人問,為什麼在1862年清政府“借師助剿”,英法侵略軍會幫助清政府而進攻太平天國呢?回答這個問題,如能結合以上地圖及教材內容即可得到一個滿意的答案。我們知道,經過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又被迫開放了11個通商口岸,英法的侵略權益進一步擴大了;從圖上可知其中的漢口、九江、南京、鎮江四地則處於太平天國主要活動地區;而太平天國的外交政策是主張同外國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來,但不準外國干涉中國內政。綜合以上三點內容可知:在太平天國控制的地區,英法侵略者是得不到不平等條約規定的侵略權益的,所以,為了保護已有的和為了獲得更多的侵略權益,英法對太平天國的作戰是不可避免的。

標籤: 學習 高中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xuexiziliao/xuexifangfa/nym4d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