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學習資料 >禮儀常識 >

小朋友春節拜年禮儀

小朋友春節拜年禮儀

春節期間走親訪友很常見,這時正是對孩子進行親情教育、感恩教育和文明禮儀教育的大好時機。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小朋友春節拜年禮儀,歡迎大家閲讀!

小朋友春節拜年禮儀

小朋友春節拜年禮儀 1

一、打招呼

一歲:一歲以下的寶寶多半還不太會説話,所以事先教孩子用非語言性的方式打招呼。例如抱拳作揖、看到親朋好友微笑打招呼。

二歲以上:二歲以上的孩子應該可以説“恭喜發財”、“恭賀新年”、“歲歲平安”之類的吉祥話。發音未必完全正確,或未必能完整地説出這四個字,這點父母要體諒。

學會稱呼:

我們中國是禮儀之邦,外公、外婆、叔叔、阿姨這些常見的親人很容易稱呼,可是對不常見的爸爸媽媽的叔叔阿姨姑姑舅舅等,我們的稱呼是要比爸爸媽媽低一輩的,例如:

爸爸的:兄、弟、姐、妹、叔叔、阿姨、姑姑、舅舅……

我們相應稱:伯、叔、姑、姑、叔公、姨婆、姑婆、舅公……

媽媽的:兄、弟、姐、妹、叔叔、阿姨、姑姑、舅舅……

我們相應稱:舅舅、阿姨、叔公、姨婆、姑婆、舅公……

如果父母稱呼為祖輩的,我們則稱呼為“太祖輩”,例如爸爸的舅公,孩子就稱為“舅太公”……

二、如何收紅包

二歲以下:二歲以下的幼兒,不會知道紅包是什麼,只要告訴他當別人給他時,説聲謝謝,然後放進自己口袋或給媽媽,讓他知道步驟就成,之前可多練習這些步驟。

二歲以上:二歲以上的孩子,開始知道紅包內是錢,是屬於自己的,可以買東西。二三歲的孩子已經有一定的忍耐力,事前跟他們説好不要拆紅包,做到便有獎勵,否則便會懲罰,並給他們預備一個袋子去拜年,用來放置紅包。

三、不做餐桌小霸王

餐桌禮儀其實最考驗父母平時教育孩子的情況,因此,春節前,父母就得對孩子稍做“規矩”,免得到時尷尬。

當有人來拜訪或者去別人家做客時,父母可以提醒自己的孩子:

1.應該等待所有的人到齊,尤其是主人落座宣佈宴會開始後方可用餐。

2.要好好地坐下來吃,不能跑來跑去,不能爬到桌子上,不能邊玩邊吃。

3.在餐桌上不要舞動筷子、勺子或刀叉。

4.落座後,取菜時,不要翻來覆去地挑揀,更要小心夾菜,以免濺髒了自己或者別人的衣服。

需要強調的是,當孩子説他吃飽了,爸媽就不要再勸他吃,也要幫助他拒絕其他親友的勸吃,這是對孩子自己感覺的尊重。

四、如何接受糖果

三歲以下:親戚朋友總愛請小孩子吃糖果,不給他們會於心不忍。可是三歲以下的孩子並不一定明白吃太多糖果的害處,所以只要大人自己控制好就行了。

三歲以上:事前定下規矩,每次外出做客時,可以拿多少粒糖果,做到就有獎勵,否則就要承擔後果,要剝奪他一些喜歡做的事或東西,不過事前也要説清楚為什麼,孩子才會服氣。

五、如何不害怕出門做客

雖然這年紀的孩子渴望家庭以外的世界,但畢竟有些膽怯,出門在外需要一點熟悉的東西來支持。所以出門時,別忘了帶上一些孩子習慣吃的食品。另外,孩子出門前如果想帶上一二件心愛的玩具,父母應該尊重他的意願。

小朋友春節拜年禮儀 2

訪客禮儀 注意細節

如果去別人家作客,家長要教育孩子,去作客不要兩手空空,應該帶上一些小禮物以示禮貌。到達主人家後要先輕輕敲門,見到主人要主動打招呼、問好、拜年。進入屋內後,不能弄亂主人家的擺設,更不能牀上牀下亂竄。如果寶寶發現了自己特別感興趣的物品,千萬不要亂動,只有在徵求主人同意後,才能拿出來玩耍。玩完後一定要放回原處。

另外,父母和主人交談時,孩子不能隨意打斷,有事需要説時,可以先通過拉父母衣服等方法示意,在父母允許後再説出自己的想法。如果主人家有小朋友,就要告訴孩子,小主人對他家裏的玩具具有支配權,不能跟人爭搶。果皮、食品包裝袋等要扔到垃圾桶裏,或放到指定的地方,不隨處亂扔。臨走時要學會對主人的照顧、款待表示謝意,並邀請主人有機會到自己家裏做客。

客人到訪 禮貌至上

當聽到敲門聲後,發現是親友來訪,要教孩子主動開門問候,表示歡迎。把客人領進門後,應該禮貌地請客人坐下。招呼客人坐下後,孩子可以與爸爸媽媽一起準備茶飲、水果、零食、點心,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特別注意的是,在大人交談時,可以讓孩子自己去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情,不要隨便插話,否則就是對客人的不尊重。客人離開時,可以叫孩子一同送客,而且要送到門口跟客人道別,並邀請客人下次再來。

養成良好的餐桌禮儀

春節親友上門拜年,孩子吃飯就不能像平常在自己家裏那麼隨便了,要講究禮貌。家長要告訴孩子吃飯時要讓長輩先入座,然後請長輩嚐嚐,然後再自己吃,即使看見自己喜歡的飯菜也不能搶着吃。取菜時,儘量取自己面前的,不能在碗或盤子裏亂撥,夠不着的菜可禮貌地請求別人幫忙,不能站在椅子上或者橫在桌子上自己夠取食物,更不能用手抓。自己吃完飯後先放下碗,然後有禮貌地對還沒吃完的人説:“請大家慢用”。

另外,孩子就餐時要注意坐姿,不能歪着、斜着或趴着,也不可大聲喧譁,或者邊玩邊吃,甚至爬到桌子底下玩耍。不要舞動筷子、勺子或刀叉,以免妨礙到旁邊的人用餐。咀嚼時儘量控制自己不要發出怪聲。不管菜的味道是否符合自己口味,都不能評論菜的味道不好。

主動跟別人打招呼

無論是客人到訪還是到別人家作客,孩子碰見一些不常見的客人時,大多數情況下會羞於不知道怎麼稱呼。要解決這種尷尬場面,父母最好提前教導孩子該怎樣稱呼將要見面的客人,事先“排練”一下,這樣孩子稱呼起來就很自然了。

拿紅包吃零食 禮貌也講究

拿紅包也是有禮儀的。親戚朋友給孩子紅寶時,教孩子用雙手接紅包,一定要説“謝謝”,千萬不要當着客人的面拆紅包,那是非常沒禮貌的。

春節期間,吃零食成了孩子的一大樂事。無論在自己家還是別人家裏,都要教育孩子吃完的零食後,要將垃圾要放到垃圾簍或垃圾箱裏,不能隨地亂扔,養成講衞生的好習慣。

小朋友春節拜年禮儀 3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一、拜年先拜家裏人

春節裏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和鄰居那裏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我國拜年的習俗行之已久。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在,有些機關、團體、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拜年一般從家裏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牀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二、從儀式上看,拜年“拜法”較常見的'通常有幾種:

一是叩拜,即跪拜磕頭,現在在一些農村地區,晚輩給長輩,尤其是未成年人給輩分較高的長輩拜年時,還行這種禮儀。

二是躬身作揖,作揖的姿勢是先雙手抱拳前舉。這抱拳可不能亂抱,男子尚左,也就是男子用左手握右手,這稱作“吉拜”,相反則是“兇拜”。大過年的,來上一個右手握左手,就是觸人黴頭了。行禮時,不分尊卑,拱手齊眉,上下加重搖動幾下,重禮可作揖後鞠躬。這種禮儀一般是晚輩向長輩,或下級向上級拜年時所用。

三是抱拳拱手,這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禮儀,抱拳,是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鬆緊適度,拱手,自然於胸前微微晃動,不宜過烈、過高。這種禮儀多見於平輩間的拜年。

四是萬福,古代婦女禮儀的一種,右手覆左手,半握拳,附於右側腰肋間,上下微晃數下,雙膝微微下蹲,有時,邊行禮邊口稱萬福。當代已經鮮有襲用。

五是鞠躬,現代通用禮儀,用於拜年,多在晚輩對長輩、下級對上級,亦可用於平輩間,男女皆行。

三、拜年最好穿新衣

舊時拜年時,婦女們大多新裝盛飾,頭上簪了紅絨蝙蝠、小聚寶盆或鮮豔的絹花;老太太們的髮髻上也簪了紅石榴花;男孩兒都要換上長袍、馬褂兒或坎肩,以及新鞋、新帽;女孩都要穿上大紅、大綠的旗袍。為什麼要穿紅色呢,主要是為了趨吉避邪,甚至舊時***平時不能穿紅衣裙子,但春節時都可以例外。

現在的拜年着裝並不一定非要穿中式衣服,但一般還是講究穿新衣,從頭到腳,從裏到外,穿戴全新,質地檔次無妨。如果限於經濟條件難以全新,亦需“全潔”,整潔乾淨。色澤上亮麗,婦女以暖色為主,紅色更佳,不僅渲染喜慶,還帶着傳統意義上的趨吉避邪的意思。忌諱穿一身黑或一身白。男士的鞋一定要擦乾淨、打鞋油。着新裝的同時,別忘了理髮,俗語説“有錢沒錢,剃頭過年”,拜年時,必須將頭髮收拾乾淨整潔。

四、登門拜年時間別太早

拜年時最好避免在着裝和行禮上的中西結合的方式。如穿西服拜年時最好行鞠躬禮,而不行抱拳拱手禮或作揖,否則反差過大讓人覺得彆扭。當然穿中式服裝時,可根據對象、場合選擇各種拜法。一般説來,長輩不主動向晚輩拜年,一般只要迴應即可。

拜年登門時間別太早,隨着現代社會的發展,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晚間的休息時間人們都在充分利用,儘量把平時難得的娛樂時間補回來,所以禮尚往來已經不是越早越好,保證別人的休息,找好適當拜訪時間非常重要。要是去年輕人家,8點前不要去。老人中午要午休,所以中午不要去。家裏拜年時,忌説不吉利的話,像什麼死啊、病啊的,不要過分渲染不好的事情,什麼離婚啊、誰誰有病了等等。

不要帶訃告拜年,不要着孝服或戴着黑紗去拜年,北京舊禮正月如有親友訃告,進門時需將訃告撕破一角,以表示將晦氣除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xuexiziliao/liyichangshi/e9o79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