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學習資料 >科普知識 >

什麼是環形山

什麼是環形山

環形山是月球表面的顯著特徵,幾乎佈滿了整個月球。環形山近似於圓形,與地球上的火山口地形很相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什麼是環形山相關資料,僅供參考,歡迎閲讀

什麼是環形山

什麼是環形山

環形山

環形山是月面上最顯著的地貌特徵。月面上星羅棋佈、重重疊疊的環形山酷似地球上的火山口,中央有一塊圓形的平地,外圍是一圈隆起的山環,內壁陡峭,外坡平緩。

環形山的中間有一個陷落的深坑,四周圍有高聳直立的巖石,環形山的高度一般在7~8公里之間。環形山大小不一,直徑相差懸殊,小的環形山直徑不足10公里,有的僅一個足球場大小;大的環形山直徑超過100公里。最大的環形山是月球南極附近的貝利環形山,直徑達295公里,比我國的浙江省小一點;在月面上,直徑大於1公里的環形山總數達33000多個,佔月球表面積的10%;至於更小的、名副其實的月坑則數不勝數了。

環形山的形狀也各不相同,有的大環形山內再套一個小環形山,有的大環形山中央有一個很深的坑穴,如牛頓環形山,中心坑穴深達8000多米;還有的大環形山中央陡然矗起一座山峯,叫做“中央峯”。

環形山多以著名科學家的名字命名,如哥白尼環形山、阿基米德環形山、牛頓環形山、伊巴谷環形山、卡西尼環形山等,月球背面的環形山中,有四座分別以我國古代天文學家名字命名:石申環形山、張衡環形山、祖沖之環形山和郭守敬環形山。另外,為紀念一位傳説為嘗試飛向天空而獻身的萬户(實際上是舊時一種官名),而命名的環形山,叫“萬户環形山”。

現在認為,大多數環形山或月坑是由流星體、小行星和慧星撞擊而成;個別的環形山則是由火山爆發而成。

特徵

環形山(又叫做月坑)是月球表面的顯著特徵,幾乎佈滿了整個月球。環形山近似於圓形,與地球上的火山口地形很相似。環形山的中間,地勢低平,有的還分佈着小的山峯。環形山的內側比較陡峭,外側較平緩。有些環形山的周圍,還向外輻射出了許多明亮的條紋。

環形山的大小差別很大。在月面上,直徑大於1公里的環形山總數達3300多個,佔月球表面積的10%;至於更小的、名副其實的月坑則數不勝數了。環形山的形狀也各不相同,有的大環形山內再套一個小環形山,有的大環形山中央有一個很深的坑穴,如牛頓環形山,中心坑穴深達8000多米;還有的大環形山中央陡然矗起一座山峯,叫做“中央峯”。

命名

古代天文學家在給月球上的山起名字時,規定了月球上的山用地球上的山名,月球上的環形山用世界著名的科學家與思想家的名字來命名。這一規定沿用至今。如哥白尼環形山、阿基米德環形山、牛頓環形山、伊巴谷環形山、卡西尼環形山等,月球背面的環形山中,有八座分別以我國古代天文學家名字命名:石申環形山、張衡環形山、祖沖之環形山、郭守敬環形山、萬户環形山,張鈺哲環形山,蔡倫環形山,畢昇環形山。

正面有一座環形山以中國現代天文學家高平子命名的高平子環形山。

1987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命名水星上第一批環形山,其中有兩座分別以我國古代著名女詩人蔡文姬和女詞人李清照命名,這是歷史上僅有的兩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環形山的女性。

分類

環形山的構造十分複雜,種類也多。但是按它們形成的先後順序來劃分,基本上可分為古老型與年輕型兩類。古老的環形山很不規則,大多已經坍塌,而在它的上面重疊着圓形的小環形山及其中央峯。這些高高在上的環形山都是比較年輕的山 。它有單個的,有重疊的,有大有小。有個日本學者1969年提出一個環形山分類法,分為克拉維型(古老的環形山,一般都面目全非,有的還山中有山)哥白尼型(年輕的環形山,常有“輻射紋”,內壁一般帶有同心圓狀的段丘,中央一般有中央峯)阿基米德型(環壁較低,可能從哥白尼型演變而來 )碗型和酒窩型(小型環形山,有的直徑不到一米)。

關於環形山的形成,比較科學的解釋有兩種:

噴射

月球形成不久,月球內部的高熱熔巖與氣體衝破表層,噴射而出,就像地球上的火山噴發。它們開始威力較強,熔巖噴出又高又遠,堆積噴口外部,形成了環形山。後來噴射威力逐漸減小,噴射堆積只在中央底部,形成了小山峯,就是環形山中的中央峯。有的噴射熄滅較早,或沒有再次噴射,就沒有中央峯。

環形山流星體、隕石撞擊

流星體撞擊月球。1972年5月13日有一顆大的隕星體在月面上撞成一個有足球場那麼大的隕石坑。撞擊時引起的月震,被放置在月面的4個月震儀記錄下來。主張隕石撞擊的人認為,在距今約30億年前,空間的隕星體很多,月球正處於半融熔狀態。巨大的隕星撞擊月面時,在其四周濺出巖石與土壤,形成了一圈一圈的環形山。又由於月面上沒有風雨的洗刷與猛烈的地質構造活動,所以當初形成的環形山就一直保留下來了。

許多環形山的周圍都呈現放射狀斑紋結構,這種環形山至少在60座以上,如第谷,哥白尼,開普勒等環形山,都有形狀不一,長短不同,條紋數量互異和亮度也很不一致的輻射紋。1968年美國的“勘測者”7號月球探測器,拍下了第谷環形山的一些輻射紋。第谷環形山的輻射紋共有12條,它們穿過山脈,月谷,也橫越月海,其中最長的一條輻射紋竟長達1800公里,最寬的一條有20公里寬。

環形山輻射紋怎樣形成的,多數科學家認為,火山噴發或者大的隕星體撞擊月球表面時,巖石以及巖石粉末等被拋向四周。後來,這些物質逐漸回落到月面而成為輻射紋。由於它們的反照率比較大,所以看上去顯得格外明亮。 這是月球表面那些奇異的輻射紋。“阿波羅”飛船從月球傳回地面的月球圖片,可以清晰地看到巨大的隕石坑。

拓展

環形山的陰影變化及原因

在我們中國的日曆算法中,每個月的農曆十五,是月圓之日。所以每當看到月亮變得又圓又大,而且還發着比平常還大的光亮的'時候。我們就知道,今天農曆十五號了。而且每年的中秋節,我們國家的人們,都會相約親人朋友,一起吃月餅,一起賞月,一起共享團結的美好。那麼相信大家在觀賞月亮的時候,會發現在月亮上有一些陰影。隨着現在天文和航天的發展,在科學家們的觀測下,我們知道了這些這些陰影是一些圓形凹坑。這些圓形凹坑分佈在月球表面的各個角落,幾乎佔據了月球表面很大一部分的面積。因為這些坑洞的周圍,都環繞着高出月球表面的環形山,所以被我們人類叫做月坑。那麼月球上的環形山是怎麼來的?可能是為地球擋“子彈”形成的

我們知道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月球相當於已經被我們地球給“鎖定”了。所以我們在地球上,通常只能看到月球的一個面。我們能在地球上看到,月球正面的陰影就那麼幾塊。所以月球正面的坑洞不是很多,但是在我們需要通過探測器,或是人造衞星來觀察的月球背面,情況卻不是那麼好。月球背面的月坑,可以説是密密麻麻,坑上加坑。而一個月坑就會伴隨着一座環形山,所以在月球表面,直徑超過1000米的環形山有33000多個。而一些小型的環形山更是數不勝數。如果有朋友想看看這些環形山,只要有一台普通小天文望遠鏡,就可看到。但是隻限於直徑大於1600米的環形山。那麼這些環形山是怎麼形成的呢?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一般有兩種説法。

第一種説法:撞擊形成

我們知道在宇宙中,有很多大大小小在亂飛的小天體。而我們的地球卻很少被砸中,而這大部分都得謝謝月球。月球作為我們的衞星,幫我們的地球當下太多的“子彈”。所以這些坑洞都是隕石砸中月球后,在衝擊波的作用下,形成的坑洞。

第二種説法:火山作用

而在這個説法中,這些環形山被認為是月球上面的火山作用形成的。他們認為在月球的內部,有着熔巖和氣體。當 這些熔巖和氣體從月球表面噴發出來後,地下就空了,所以形成了塌陷。而這些熔巖就留在坑洞的旁邊,形成了環形山的一部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xuexiziliao/kepuzhishi/e2e8zn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