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學習資料 >科普知識 >

成都平原地形地貌及氣候特徵

成都平原地形地貌及氣候特徵

成都平原又名川西平原、盆西平原,是位於中國四川盆地西部的一處沖積平原。成都平原南北長110公里,東西寬80公里,面積約9000平方公里,是中國西南三省最大的平原。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成都平原地形地貌及氣候特徵,希望有所幫助!

成都平原地形地貌及氣候特徵

成都平原地形地貌

成都平原四周羣山環抱。龍門山山脈(鄧峽山)斜列於西,龍門山橫攔於東,南連名鄧冰汛形成之高台地,北接安縣秀水一帶山地丘陵,地形上形成南北對峙,東西夾持,從平原中心向周邊階梯狀抬升的、封閉的菱形盆地景觀。平原內部地形平坦,南北長約200千米,東西寬近90千米,地面高程730-460米,由北西向南東傾斜,地面比降3-11‰。從地形上可將平原分為扇狀平原和周邊台地兩大部分。前者位平原主體,稱為平壩區;後者圍繞平原周邊斷續分佈。

衝洪積扇羣

衝洪積扇羣主要分佈在平原西測山前地帶,自北向南主要由幹河子一綿遠河扇,石亭江扇、渝江扇、山民江扇、西河扇和南江扇。各扇地勢,均自北西向南東傾斜,聯綴成羣。扇前緣,犬牙交錯的疊置於晚更新統之上,與河流漫灘,階地呈漸變關係,扇間位低窪地帶。其中崛江扇規模最大,其範圍可由都江堰至鄲縣犀甫、永定一帶。

冰水堆積扇

冰水堆積扇由晚更新統冰水一河流堆積組成。廣泛分佈在平原東、南、南東部,以2-3‰的比降向東及南東微傾。表面形態有“大平小不平”的特點,沿河分佈時,為河流的二級階地,比高4-17米,但有時與一級階地之間不具明顯的陡坎,呈條梗狀或覆舟狀,構成河間地塊。平原邊緣部位,表現為基座。階地分佈高程440-700米。

河漫灘及一級階地

河漫灘、心灘呈舌形、條形、新月形分佈於河心與岸畔,高出水面0-2米,往往不具明顯陡坎,灘面傾向河心,組成物為灰白砂礫石層。一級階地,分佈在平原南東側河流中、下游地段,及名鄧高地河道內。呈條帶狀順河斷續展布,嵌疊於冰水扇狀平原上,比高2-4米。階面平整,微向河牀或下游傾斜。各河以崛江階地最發育,階面寬可達數公里,長度數十千米。為全新統砂卵礫石層所組成。名鄧高地或部分山麓河流,因再造一、二冰期堆積或紅層母巖風化物混入,色調偏黃棕。

冰磧—冰水台地

冰磧—冰水台地由中、下更新統冰債和冰水堆積組成,斷裂環繞於平原周邊形成台地,枱面由西向東呈緩坡傾斜。名鄧台地平均比降‰,平原內顯示三個台坎,比高因地而異。

成都平原氣候特徵

成都平原四季分明,日照少、氣候温和,降雨充沛,屬暖濕亞熱帶太平洋東南季風氣候區。平原西北龍門山山前一帶,氣温較低,降水充沛,蒸發量略低,向東及東南有雨量略減、氣温略高的趨勢。

成都平原區氣温變化小。多年平均氣温為16.1℃,年最高氣温一般出現於7、8月份。從多年資料看,最高月平均氣温不超過26℃,最低月平均氣温一般不低於4℃。因此冰凍極為少見,無土壤及地下水凍結現象。

降雨充沛是成都平原氣候特色之一。龍門山橫亙於平原西側,對大氣降雨影響甚為顯著,東來水汽受龍門山屏障阻擋,形成地形雨,致使雅安一都江堰一安縣出現多雨地帶,年平均降雨量達1200-1600毫米,向東南方向雨量遞減,温江、鄲縣、新繁、廣漢一帶降雨量在1000毫米左右,致金堂、成都、新津、龍泉山麓為900毫米左右。降雨在季節上分配不均。6-9月受熱帶海洋暖濕氣團的控制產生大量降水,四個月的降雨總量為753.7毫米佔全年總降水量的76%。冬季,在大陸乾冷氣團的控制下,氣候乾燥,降水稀少。

成都平原多年平均相對濕度為82.1%,多年平均蒸發量為994毫米,最高1151毫米,最低960毫米。夏、秋季降水大大超過蒸發量,冬、春季降水量小於蒸發量。地域上存在西部山區向龍泉山麓遞增的趨勢。

成都平原自然資源

水資源

成都平原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總量為42.98億立方米,其中,當地降水入滲補給12億立方米;灌溉入滲補給量12.76億立方米;河道入滲補給量11.72億立方米;渠系入滲補給量6.40億立方米。成都平原多年平均(1980~2000年)年降水量929.4毫米,可換算為61.9億立方米/年。

土地資源

成都平原共有土地資源1331800公頃,人均地資源佔有量約0.1044公頃/人。2010年,成都平原耕地資源總量為478069公頃,佔平原幅員面積的35.90%,佔該區域農用地總面積的42.36%,人均佔有耕地面積僅約為0.0375公頃。

生物資源

成都平原自然環境複雜,動植物種類繁多。據《成都市志·地理志》統計,成都平原共有脊椎動物578種,獸類112種,鳥類384種,兩棲類24種,爬行類29種,估計昆蟲總數在一萬種以上;各種植物三千多種,其中裸子植物53種,佔中國裸子植物總數的27.5%,佔全川裸子植物總數的60.2%;被子植物2699種,佔四川的三分之一。

拓展:成都平原簡介

成都平原(Chengdu Plain),又名川西平原、盆西平原,四川話稱之為“川西壩子”,是位於中國四川盆地西部的一處沖積平原,包括四川省成都市各區縣及德陽、綿陽、雅安、樂山、眉山等地的部分區域,總面積1.881萬平方公里,是中國西南三省最大的平原。

成都平原發育在東北—西南向的向斜構造基礎上,由發源於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及其支流等8個沖積扇重疊聯綴而成複合的沖積扇平原。整個平原地表鬆散,沉積物巨厚,地勢平坦,平均坡度僅3%~10%,地表相對高差在20米以下。

成都平原四周有羣山環抱,基底由白堊紀和下第三紀碎屑巖(紅層)組成,平原主體物質由第四系鬆散堆積物組成。平原內四季分明,日照少、氣候温和,降雨充沛,屬暖濕亞熱帶太平洋東南季風氣候區;其水系格局特殊,呈紡錘形,河流出山口後分成許多支流奔向平原,分枝交錯,河渠縱橫。

成都平原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一般海拔600米左右,土壤肥沃。又有自古聞名的都江堰灌溉工程,水渠縱橫,農業發達,物產富饒,人口稠密,是中國重要的水稻、甘蔗、蠶絲、油菜籽產區,自古有 “天府之國” 的美譽。

形成演變

成都平原是在中生代前陸盆地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第四紀斷陷盆地,但範圍明顯縮小在龍門山中南段的山前地帶,而且盆地的沉降中心也發生遷移,三疊紀時沉降中心在江油一帶,侏羅紀時沉降中心遷往大邑、灌縣地區,第四紀沉降中心已遷往鄲縣竹瓦鋪一帶。

早更新世時,龍門山山前推覆構造帶中南段首先活動,沿綿竹一彭縣一大邑一線發生逆衝運動,導致南東側相對沉降,形成向北西傾斜的單側斷陷。該種現象可以有兩種不同的解釋,其一是竹瓦鋪斷陷最早,其二是同時斷陷但竹瓦鋪斷陷最深。

中更新世時,山前推覆構造帶繼續活動,東側的蒲江一新津一成都一德陽斷裂復活,開始了向北西的逆衝運動,此時成都平原內部的深斷陷開始形成。中更新世沉積厚度基本一致的事實表明此時深斷陷東西兩側的沉降幅度大體相同。中更新世後期,龍門山前山推覆構造帶中南段開始活動,向南東逆衝抬升,斷陷擴大,成都平原的西邊界移至龍門山前山斷裂帶。

晚更新世時,龍泉山西坡斷裂復活並向北西逆衝,使之成為成都平原的東南邊界。雖然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沉積覆蓋了成都平原,但自西向東厚度減小,粒徑變細以及沉積物年齡逐漸變新的現象表明,晚更新世以後四川盆地的沉降作用仍然是由北西向南東推進的,再度表現了龍門山推覆構造帶在成都平原形成過程中的主導作用。控制成都平原第四紀沉積分佈的斷裂活動時代表明有自西北向東南逐漸變新的基本規律,成都平原的形成過程則是平原中心斷陷向兩側擴大的過程。成都平原形成、演化的歷史反映了成都平原斷裂的活動史,這些斷裂的近代活動水平不但影響成都平原的地文特徵。

交通運輸

成都平原以成都為樞紐,公路、鐵路呈放射性分佈,公路四通八達,構成以高速公路為主體,國道、省道、縣道為輔助的密集運輸網絡,主要包括成渝高速、成綿高速、成南高速、成灌高速、成彭高速、成樂高速、成雅高速、國道G108、G213、G317、G318、G319、G321等;寶成鐵路、成渝鐵路、成昆鐵路、達成鐵路四條鐵路主幹線,連通全國;民航以成都雙流國際機場為依託,連接中國國內各大城市以及國外主要城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xuexiziliao/kepuzhishi/7gldpw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