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學習資料 >科普知識 >

科普知識作文彙總五篇

科普知識作文彙總五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敍方法。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普知識作文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科普知識作文彙總五篇

科普知識作文 篇1

如果你乘輪船,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每當輪船要靠岸的時候,總是要把船頭頂着水流慢慢地向碼頭斜渡,然後平穩地靠岸。江水越急,這種現象越明顯。在長江及其他河裏順流而下的船隻,當它們到岸時卻不立刻靠岸,而要繞一個大圈子,將船逆着水流行駛以後,才慢慢靠岸。

這是因為船逆水靠岸,可以利用水流對船身的阻力而起到一部分“剎車”的作用,小朋友,你以後乘輪船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一下這個有趣的現象!

科普知識作文 篇2

今天,老師帶領我們走進了學校的科普館,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課。

老師帶我們排隊走進科普館。我的第一眼,就看見牆上掛滿了牆板,貼着壁紙,壁紙上都是科普知識。我慢慢地走着。

最靠門的壁紙上寫着一些觸目驚心的文字:地震又稱地動、地振動,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北京時間20xx年4月20日8時02分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北緯東經發生7.0級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據中國地震局網站消息,截至24日14時30分,地震共計造成196人死亡,失蹤21人人受傷。

我繼續看下去,看到了幾張雅安地震和各種災難性地震的圖片,覺得十分痛心。圖片上的災區,滿目瘡痍,人們在地上痛苦的呻吟。昔日熱鬧安詳的小鎮去哪兒了呢?平日裏歡聲笑語的人們哪兒去了呢?這地震,又多麼像戰爭。“戰爭”過後,這裏只留下依然的硝煙,滿地的坑洞。還活着的人坐在地上,腦子裏迴盪着那些驚恐痛心的場面,背影是如此孤獨無助。他們沒有了家,甚至連親人也沒有了。地震啊,你簡直就是一個惡魔,奪走了他們温暖的港灣,最親愛的人!

不知過了多久,我聽到了一個甜美的女聲響起。回頭一看,是我們學校一位女老師。她微笑着對我們説:“大家好!我是防震減災科普館的解説員。請大家跟着我來。”我不由自主地走上前,隨着她的視線看向另一張壁紙。“大家請看。這裏是防震減災的一些科普知識。哪些地面動物在地震前有異常反應呢?地震前,貓、豬及牛、馬等大牲畜均有異常反應,表現為亂咬、亂跑、亂鬧;有一些動物又表現為呆滯、不吃食。”我點點頭,認真的聽老師解説。過了一會兒,又有一位男老師來了,他也是解説員。兩位老師在不同地方進行解説。

最後,老師笑了笑,説:“我的解説到這裏就結束了。謝謝大家的傾聽。希望大家在這裏能學到在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下面同學們可以自己再看一些其他的科普知識。再見。”

我走到科普館中心,那裏放着兩個地震儀。一個下面是龍,另一個是蛤蟆,兩個都是銅色的。我端詳了一陣,就到其他地方起去了。

我把目光停在了一組數據上:地震數據之最。

我迫不及待往下看。

“世界震級最大的是20xx年3月11日的東日本大地震(里氏排名);

“死亡人數最多的是1201年7月發生在地中海東部的地震,死亡110萬人;

“地震損失最大的是20xx年3月11日的東日本大地震,損失金額摺合為人民幣約是8000億元到1.5萬億元。”

我捂住嘴,驚訝極了。地震不僅給人們帶來傷痛,還帶了那麼多的損失。可這種災難是不可以避免的。我不免有些失落。

準備結束時,我看到壁紙上面寫着很多對我們有用的自救急救知識和建議。比如,地震發生時正在上課,要在教師指揮下迅速抱頭、閉眼、躲在各自的課桌下或課桌旁。在操場或室外時,可原地不動蹲下,雙手保護頭部。要記得保護頭頸、眼睛、掩住口鼻……

看完這些,我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個畫面:本來毫無生氣的地震現場,重新回放。一個個同學和老師有序地從教室裏出來;一個個百姓不慌不忙地跑出家門。每個人都像是料到一樣。因為快速逃離,竟無一人受傷或死亡,只有房屋倒塌。他們歡呼着,互相擁抱着,大喊“活着萬歲”。大家樂觀堅強,共同重建家園。沒過多久,一個嶄新的城市崛起了,是那些勇敢善良的人們賜予了它第二次生命!我欣慰地笑了。

我的眼光落在了最後一張壁紙上。看了沒多久,老師叫我們了:“同學們,已經上課了。請大家先回去上課,歡迎下次再來。”我不捨的看了最後一眼科普館,走了出來。

透過窗,逆着光,我依稀看到那一張張生動的壁紙。謝謝你們讓我學到了很多知識,我心裏默唸着。防震減災科普館觀賞時間結束了,再見。

科普知識作文 篇3

20xx年9月25日是一個值得驕傲的日子,我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七號”終於揭開了神祕的面紗,出征遨遊太空,在漫無邊際的太空上演偉大和神奇,這是中華民族實力的展示,也是中國人民向世界的又一個宣告……興奮之餘,總有許多疑惑縈繞心頭。例如:為什麼不能在設備齊全的實驗室完成科學實驗,非要帶到遙遠的太空上去進行,我在《十萬個為什麼》裏找到了答案。

原來,在茫茫的太空裏有四項特別優良的天然條件:絕對沒有空氣,絕對沒有污染,零下270度的低温條件以及不受任何地球引力的干擾。尤其是第四項條件,它在地面上的任何實驗室裏都是絕不可能做到的。航天飛機是在太空裏飛行,是一個動態過程。把實驗帶到航天飛機上去做或者帶到遙遠的太空上去進行,其目的是為了讓實驗在與地面上完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進行,就有可能創造出全新的科學奇蹟。最吸引人的要數在太空科學試驗全新的生產加工方法:冶煉新的合金材料、各種新材料的焊接、製造質地絕對純淨的玻璃、提煉合成新的化學藥物等……看完整篇科普文章資料,我情不自禁地讚歎道:“太神奇了,太不可思議了!”

我想:我們今天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就是為將來去揭開一道道深邃、神祕的科學難題,去開闢一個新的.科學領域,去引領一個新的科學時代!

科普知識作文 篇4

暑假,老師帶我們來到體育館,觀看了一次有趣的科普展。

走進體育館,我看到好多稀奇古怪的景象。咦,那是什麼呀,一個水龍頭源源不斷的流出水來,卻沒供應給它水管的接頭。我看見介紹,才知道水裏隱藏着一根透明的水管。啊!原來那根水管才是供應水龍頭裏的水吶,這叫“無源之水”。我最喜歡的是“海市蜃樓”。我站在一米外,朝前面看,有一個彈簧懸在空中,我好奇地伸出手去摸,竟什麼也摸不到,那就是“海市蜃樓”啊!

我又看見有一扇很大的屏風。上面有很多奇特的圖案,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個大腦袋上有兩個人,下面寫到這幅有9張臉,據説全找到的智商有180。我好奇地區看,不少老師也來。唉,我只找着三張臉,而咱們的語文老師馬老師在背後指指點點,不一會兒便找着9長臉,真不愧是老師!

還有很多好玩,有趣的東西,我一路走走停停,説説笑笑,看同學們在用手觸摸大話筒“怒髮衝冠”;聽同學們彈電子琴的“哆來咪”;感受同學們的歡聲笑語,我的收穫真的很多。

依依不捨地走了,我想科學的進步真是特別快,越來越讓我着迷了。也讓我們知道有些事情不能太迷信,要相信科學,科學能帶領我們探索許多未知的祕密。

我覺得這次科普展很有意義。

科普知識作文 篇5

生態農業--是指在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態學、生態經濟學規律,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集約化經營的農業發展模式,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農業。

生態農業是相對於石油農業提出的概念

,是一個原則性的模式而不是嚴格的標準。而綠色食品所具備的條件是有嚴格標準的,包括:綠色食品生態環境質量標準;綠色食品生產操作規程;產品必須符合綠色食品標準;綠色食品包裝貯運標準。所以並不是生態農業產出的就是綠色食品。

生態農業是一個農業生態經濟複合系統,將農業生態系統同農業經濟系統綜合統一起來,以取得最大的生態經濟整體效益。它也是農、林、牧、副、漁各業綜合起來的大農業,又是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綜合起來,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現代農業。

生態農業是以生態學理論為主導,運用系統工程方法,以合理利用農業自然資源和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前

提,因地制宜地規劃、組織和進行農業生產的一種農業。是20世紀60年代末期作為"石油農業"的對立面而出現的概念,被認為是繼石油農業之後世界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主要是通過提高太陽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生物能的轉化率、廢棄物的再循環利用率等,促進物質在農業生態系統內部的循環利用和多次重複利用,以儘可能少的投入,求得儘可能多的產出,並獲得生產發展、能源再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經濟效益等相統一的綜合性效果,使農業生產處於良性循環中。

生態農業不同於一般農業,它不僅避免了石油農業的弊端,併發揮其優越性。通過適量施用化肥和低毒高效農藥等,突破傳統農業的侷限性,但又保持其精耕細作、施用有機肥、間作套種等優良傳統。它既是有機農業與無機農業相結合的綜合體,又是一個龐大的綜合系統工程和高效的、複雜的人工生態系統以及先進的農業生產體系。以生態經濟系統原理為指導建立起來的資源、環境、效率、效益兼顧的綜合性農業生產體系。中國的生態農業包括農、林、牧、副、漁和某些鄉鎮企業在內的多成分、多層次、多部門相結合的複合農業系統。20世紀70年代主要措施是實行糧、豆輪作,混種牧草,混合放牧,增施有機肥,採用生物防治,實行少免耕,減少化肥、農藥、機械的投入等;

80年代創造了許多具有明顯增產增收效益的生態農業模式,如稻田養魚、養萍,林糧、林果、林藥間作的主體農業模式,農、林、牧結合,糧、桑、漁結合,種、養、加結合等複合生態系統模式,雞糞餵豬、豬糞餵魚等有機廢物多級綜合利用的模式。生態農業的生產以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為重要前提,根據生物與環境相協調適應、物種優化組合、能量物質高效率運轉、輸入輸出平衡等原理,運用系統工程方法,依靠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信息的輸入組織生產。通過食物鏈網絡化、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充分發揮資源潛力和物種多樣性優勢,建立良性物質循環體系,促進農業持續穩定地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因此,生態農業是一種知識密集型的現代農業體系,是農業發展的新型模式。

生態農業最早於1924年在歐洲興起,20世紀30-40年代在瑞士、英國、日本等得到發展;60年代歐洲的許多農場轉向生態耕作,70年代末東南亞地區開始研究生態農業;至20世紀90年代,世界各國均有了較大發展。建設生態農業,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已成為世界各國農業發展的共同選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xuexiziliao/kepuzhishi/2dger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