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行政公文 >通知 >

學校元旦放假通知範文2017

學校元旦放假通知範文2017

歡迎來到CN人才網,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學校元旦放假通知範文2017,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學校元旦放假通知範文2017

  學校元旦放假通知範文2017【一】

全體師生教職工:

根據國家關於2017年元旦節放假的安排,我校放假時間如下:

2017年1月1日至3日元旦節放假,共三天,1月4日(週日)正常上課。

2016年12月31日(周x)下午2:00放學,2017年1月3日下午5:30後返校,請家長按時接送孩子。

放假期間,請注意安全。祝家長、同學們節日快樂!

  教務處

  2016年12月x日

  學校元旦放假通知範文2017【二】

學校各單位:

經研究,現將我校2017年元旦節放假安排通知如下:

一、放假時間

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月3日3天為元旦假期,2017年1月4日(星期x)開始上班。

二、注意事項

1、元旦放假期間,各單位要切實做好安全穩定工作,放假前要對本單位所屬部門開展一次安全檢查,全面排查安全隱患,特別要加強重要區域、重點部位的安全防範,確保校園安全。

2、各單位放假前教育師生員工提高安全意識,嚴防意外事故的發生;學生工作部門、各院系要對節假日期間的學生去向全面瞭解,掌握學生去向;各單位原則上不組織師生集體外出旅遊,如有安排必須按照師生集體外出管理規定辦理相關手續,確保學生的安全。

3、保衞處要堅持24小時值班制度,加強校園安全巡邏保衞。後勤部門要做好餐飲服務、水電供應,做好留校學生學習生活服務保障工作。各單位要做好單位值班工作,確保部門工作運轉正常、不出漏洞;各單位值班值班表及電話請於12月30日前報學校黨政辦公室。

4、行政值班人員要強化責任,堅持24小時值班制度,遇有重大突發事件要妥善處置,並按規定及時報告,確保全校師生員工度過一個平安祥和的節日。

  黨政辦公室

  2016年12月x日

  學校元旦放假通知範文2017【三】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2017年放假安排,1月1日(星期日)放假,1月2日(星期一)補休,1月3日(星期二)上班。為確保假期安全,現將有關要求通知如下:

一、嚴格落實安全工作責任制。按照中心校12月13日會議精神,學校各部門已經召開了安全工作會議,按照會議精神,要層層抓落實,確保安全防範措施落實到位。

二、加強師生安全教育。重點對師生進行交通安全、防煤氣中毒、放食物中毒、防火、防盜、防溺水、防摔傷、防拐騙等安全常識教育。教育學生遇到緊急情況向成人求救,準確及時使用120、119、110、122等救助、報警電話,避免發生更大傷亡。各校以《元旦通知》、微信羣、短信等形式開展教育活動。嚴禁出現學生放假後無人看管現象防止意外事故發生,確保學生安全。

三、做好安全防範工作。加強校園巡視,嚴防財務丟失,加強消防安全管理,檢查校方設施設備,確保正常有效使用。嚴格執行煙花爆竹禁放規定。

四、嚴格執行各項制度。嚴格執行校車管理制度、外出請假制度、矛盾排查制度、安全保衞制度和值帶班制度,明確要求、強化責任落實。

五、堅決抵制違反“四風”行為。

六、切實減輕學生負擔。嚴禁有償家教,已經發現嚴肅處理。

  2016.12.23

相關知識

中國元旦節的由來與故事

中國的元旦,據傳説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

“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文史學家蕭子云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宋代吳自牧《夢粱錄》卷一“正月”條目:“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一篇《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詩中謂之“元朔”。

我國在發掘大汶口文化遺物中,發現一幅太陽從山顛升起,中間雲煙繚繞的圖畫。經考證,這是我國最古老的“旦”字寫法。後來,在殷商的`青銅器鑄銘上,又出現了被簡化的“旦”的象形字。“旦”字是以圓圓的太陽來表示的。“日”下面的“一”字表示地平線,意為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

中國元旦歷來指的是夏曆(農曆、陰曆)正月初一。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在漢語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從哪日算起,在漢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統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並不一致。夏朝的夏曆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曆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初一為元旦。從漢武帝起,才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曆的正月初一)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這是夏曆,亦即農曆或陰曆,還不是我們今天所説的元旦。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曆,把農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節”,把公曆的1月1日叫做“元旦”。不過當時並未正式公佈和命名。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曆(實際使用是1912年),並規定陽曆(公曆)1月1日為“新年”,但並不叫“元旦”。

今天所説的“元旦”,是新中國成立前夕的公元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即是我們所説的陽曆。

在當代,元旦指公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為了區別農曆和陽曆兩個新年,又鑑於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曆新年的前後,因此便把農曆正月初一改稱為“春節”,陽曆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元旦”,並列入了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歡樂節日。

傳説故事

傳説在4000多年前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堯天子在位時勤政於民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才不太成器,他沒把“天子”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堯對舜説:“你今後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後也可安心瞑目了。”後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後來人們把堯死後,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眾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晉代詩人辛蘭曾有《元正》詩:“元正啟令節,嘉慶肇自茲。鹹奏萬年觴,小大同悦熙。”記述元旦慶賀情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xingzhenggongwen/tongzhi/q7lvxq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