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行政公文 >報告 >

課程綜合實踐報告範文

課程綜合實踐報告範文

艱辛的社會實踐又告一段落了,想必你的視野也得到了開拓,就讓我們對對這次實踐活動做一次總結吧。那麼你真的會寫實踐報告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課程綜合實踐報告,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課程綜合實踐報告範文

課程綜合實踐報告1

電力工業是>國民經濟發展中最重要的基礎能源產業,是國民經濟的第一基礎產業,是關係國計民生的基礎產業,是世界各國經濟發展戰略中的優先發展重點。作為一種先進的生產力和基礎產業,電力行業對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進步起到重要作用。與社會經濟和社會發展有着十分密切的關係,它不僅是關係國家經濟安全的戰略大問題,而且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社會穩定密切相關。隨着我國經濟的發展,對電的需求量不斷擴大,電力銷售市場的擴大又刺激了整個電力生產的發展。

東莞供電局曾幾經易名,於2005年4月正式掛牌為廣東電網公司東莞供電局,是廣東電網公司直屬大一型企業,擔負東莞市33個鎮(區)的供電及電網規劃、電網建設和運行管理任務。截止至2006年12月31日,共有500KV變電站3座,220KV變電站19座,110KV變電站89座。全年完成供電量464.4507億千瓦時,在廣東省排第二位,僅次於深圳市。

隨着電力事業的發展,變電站由當初的有人值班站發展到現在無人值班站或者是中心站。我實習所在的220KV景湖變電站就屬於中心站;在有人值班的景湖站管轄下有9個無人值班的110KV變電站。東莞供電局計劃2009年前將220KV景湖變電站等發展成無人值班站。這將是對變電站值班員和變電設備提出更高的要求。

1. 實習目的

實習的目的是理論聯繫實際,增強學生對社會、國情和專業背景的瞭解;使學生拓寬視野,鞏固和運用所學過的理論知識,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工作能力和創新精神;培養勞動觀念,激發學生的敬業、創業精神,增強事業心和責任感;本次實習在學生完成部分專業課程學習後進行,通過本次實習,使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得以鞏固和擴大,增加學生的專業實際知識;為將來從事專業技術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礎;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分析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

2.實習內容

2.1 內容與形式:

2.1.1 蒐集整理變電站主要一、二次設備以及變電站運行方面的相關知識和資料。

2.1.2 蒐集整理220KV變電站特點方面資料。

2.1.3 熟悉變電站電氣主接線、主要電氣設備構成,瞭解電氣設備的佈置,瞭解電氣運行的有關知識。

2.1.4 實地考察景湖站220KV變電站的主接線、主要電氣設備(包括主變壓器、主要一次設備、二次設備、進出線情況等)電氣設備佈置方式、變電站主要運行控制方式、變電站的通訊方式等,參觀考察過程中要求作好筆記。

2.1.5 將蒐集學習到的相關知識與景湖站的實踐相結合,對理論知識進行深化理解,總結收穫。

2.1.6運用所學知識,對生產實際中存在的問題作出一定的分析,進一步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2 實習前期準備

變電所是聯繫發電廠和電力用户的中間環節,起着電壓變換和分配電能的作用。根據變電所在電力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變電所可分為樞紐變電所、中間變電所、區域變電所和終端變電所。

2.2.1 樞紐變電所樞紐

變電所位於電力系統的樞紐點,彙集有多個電源(發電廠或其他電力網),連接電力系統的高壓和中壓,負責向區域變電所和中間變電所供電。當其停電時,將引起電力系統解列甚至癱瘓。

2.2.2 中間變電所

中間變電所位於樞紐變電所和區域變電所之間,使長距離輸電線路分段,其高壓側以交換潮流為主,起功率交換作用。它一般彙集2~3路電源,電壓等級在500~330kV之間。除了通過功率外,它還降壓向當地用户供電,當其停電時將使區域電網解列。

2.2.3 區域變電所

區域變電所負責向某一地區城市供電,高壓側電壓等級一般為110kV或220kV,低壓側電壓等級一般為110 kV或35 kV.當該變電所停電時將使該地區的供電中斷。

2.2.4 終端變電所

終端變電所在輸電線路的終端,直接向電力用户供電,高壓側電壓一般為110 kV.當全所停電時,隻影響該變電所的供電用户。

2.2.5 牽引變電所

牽引變電所是一種特殊的終端變電所,用於向電氣化鐵路的電力牽引網和電力機車供電。其高壓側電壓一般為110 kV或220 kV,低壓側電壓為27.5 kV(BT供電)或55 kV(AT供電)。牽引變電所是一級電力負荷,少數牽引變電所還擔負着其所在地區的10 kV動力負荷。

2.3 220KV變電站的突出特點:為了把電能送到較遠的用電地區,需將電能經升壓

變壓器把電壓升高,通過高壓輸電線路送到用電地區,再經降壓變壓站的變壓器把電壓降低後分配使用。所以,變電站的主要任務是變換電壓,集中和分配電能,控制電能的流向和調整電壓。我國通過技術經濟比較及總結多年的運行經驗,得出了各級額定電壓與輸送及送電距離的關係。一般,220KV電壓級輸送功率為100~150MW,送電距離為200~300KM,由此可見,220KV電壓級最適合作為省級電網的主要輸電線路的電壓。由於我市用電量較大所以主要是取用220KV變電站來分配電能。

2.4 220KV變電站電氣主接線

電氣主接線是發電廠和變電所電氣部分的主體,它反映各設備的作用、連接方式和迴路間的相互關係。對電氣主接線的基本要求,概括地説包括可靠性、靈活性、和經濟性三個方面。

2.5 220KV變電站的主要電氣設備

220 kV變電站的主要電氣設備有主變壓器、斷路器、隔離開關、電壓互感器、電流互感器、避雷器、電抗器和、電容器等。

2.5.1 主變壓器

220kV變壓器:變壓器是藉助於電磁感應,以相同的頻率在兩個或多個相互耦合的繞組迴路之間傳輸功率的靜止電器。變壓器通過變換(升高或降低)交流電壓和電流,傳輸交流電能。因此,變壓器也可稱作是沒有運動功能部件的電氣設備。

2.5.2斷路器

高壓斷路器的主要作用是,在正常情況下控制各種電力線路和設備的開斷和關合,在電力系統發生故障時自動地切除電力系統的短路電流,以保證電力系統的正常運行。在我國220KV斷路器大部分是使用六氟化硫斷路器。

2.5.3 隔離開關

隔離開關是高壓開關設備的一種,在結構上,隔離開關沒有專門的滅弧裝置,因此不能用來拉合負荷電流和短路電流,.正常分開位置時,隔離開關兩端之間有符合安全要求的可見絕緣距離,在電網中,其主要用途有:①設備檢修時,隔離開關用來隔離有電和無電部分,形成明顯的開斷點,以保證工作人員和設備的安全;②隔離開關和斷路器相配合,進行倒閘操作,以改變系統接線的運行方式。其只要作用是電氣隔離。

2.5.4 電壓互感器

電壓互感器作為電壓變換裝置跨接於高壓與零線之間,將高電壓轉換成各種設備和儀表的工作電壓;電壓互感器的主要用途有:①供電量結算用,要求有0.2級準確等級,但輸出容量不大;②用作繼電保護的電影信號源,要求準確等級一般為0.5級及3p,輸出容量一般較大;③用作合閘或重合閘檢查同期、檢無壓信號,要求準確等級一般為1.0級和3.0級,輸出容量較大。現代電力系統中,電壓互感器一般可做到四繞組式,這樣一台電壓互感器可集上述三種用途於一身。電壓互感器分為電磁式和電容式兩大類,目前在220KV電力系統中,電磁式和電容式都有使用。

2.5.5 電流互感器

電流互感器是專門用作變換電流的特種變壓器。電流互感器的一次繞組串聯在電力線路中,線路中的電流就是互感器的一次電流,二次繞組接有測量儀表和保護裝置,作為二次繞組的負荷,二次繞組輸出電流額定值一般為 5A或1A.

2.5.6 避雷器

避雷器是變電站內保護電氣設備免雷電衝擊波襲擊的設備。當雷電衝擊波沿線路傳入變電站,超過避雷器保護水平時,避雷器首先放電,將雷電壓幅值限制在被保護設備雷電衝擊水平以下,使電氣設備受到保護。

課程綜合實踐報告2

摘 要:本課題主要從系統構建、整體推進和校本實施的角度探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有效實施。首先從縱向,我們對小學、初中和高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以及評價體系進行具體設計,使之有機銜接,從而在實施過程中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其次從橫向,我們將綜合實踐活動與學科課程有機整合,使學科知識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得到延伸、重組與提升;再次我們對綜合實踐活動三條線索進行合理設計,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與自我三塊內容得到有效溝通。同時在實踐層面上,我們探索了綜合實踐活動校本實施策略和具體操作方法,經過近四年的探索,本課題促進了實驗學校有效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並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課系統構建校本實施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及其意義

(一)研究背景

目前世界各國為應對國際競爭和社會發展而積極推動課程改革,不斷更新課程內容,加強學科知識與學生的經驗、當代社會發展的內在聯繫;強調課程的綜合性、恰當處理綜合課程與分科課程的關係;強調以學習者的經驗、社會需要和問題意識為核心進行課程的整合,有效地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軟化學科界限,設計綜合課程;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接受性學習轉向積極探究與發現學習,強調利用信息技術等手段主動解決問題,加強中小學生的綜合活動學習。為此設計和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成為世界各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共同趨勢。

為了應對激烈的國際競爭,培養適應時代發展的新型人才,我國也積極開展教育改革。其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就是現階段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點。本次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注重學生的經驗與學習興趣,改變課程實施過程中過分依賴教材、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因此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既適應我國當前進行素質教育的要求,又順應世界課程改革發展的趨勢。

近年來,很多學校和課程改革實驗區都在積極探索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如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途徑和策略、綜合實踐活動的具體評價方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師資隊伍的建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資源開發這些探索為進一步推廣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積累了很多值得借鑑的寶貴經驗。但是我們發現這些研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深層次探索解決。

2000年,我校在高中開始開設研究性學習,經過兩年探索取得了一些經驗和成績,但是效果不太理性,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實踐中進行校本實施。2002年,我校合併了麓山國際實驗學校,目前擁有幼兒園、小學、初中和高中,囊括了幼兒教育、義務教育和中等教育。由於辦學規模齊全,學校有整體的辦學思路,因而我們可以用大課程視野來審視基礎教育,教學行為和教學策略可以一以貫之,不搞急功近利的“短視教育”。於是我們想利用自身的辦學優勢,從小學到高中系統構建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體系,然後整體推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進而探索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有效實施途徑。

2004年,我校向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辦申報了《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系統構建與實施的研究》,課題被批准為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課題立項後,為了更好開展課題研究,學校聯合了麓山國際實驗學校、長沙市十一中、長沙市三十七中、仰天湖小學和黃興小學,組建課題實驗學校,共同致力於本課題研究。

(二)研究意義

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進行系統構建,可以拓展研究者的視野,更好的貫徹和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可以豐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理論與實踐,使之更具有操作性。總之探索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整體開發和校本實施,對於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推進素質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為本課題的實施提供政策支持,而《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又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和策略;

2、系統論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3、當代認知主義、人本主義、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和多元智能理論為深入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提供心理學基礎;

4、現代課程論的研究成果是本課題的理論基礎。

三、課題概念界定

本課題的“綜合實踐活動”是經國務院同意印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規定的義務教育階段3-9年級和普通高中階段學生的一門必修課程。它包括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等方面。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基於自身興趣,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活動,形成一種積極的、生動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走出教室,進入實際的社會情景,直接參與並親歷各種社會生活和社會活動領域,參與社區和社會實踐活動,開展各種力所能及的社區服務性、公益性、體驗性的學習,以獲得直接經驗、發展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為主旨的學習領域。設置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是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徑,是強化課堂、學校與生活、社會的聯繫的重要紐帶,是增強學生對他人、對集體、對社區乃至整個社會的使命感、責任感和奉獻精神的重要舉措。

勞動與技術教育是以學生獲得積極勞動體驗、形成良好技術素養為主的多方面發展為目標,且以操作性學習為特徵的學習領域。它強調學生通過人與物的作用、人與人的互動來從事操作性學習,強調學生動手與動腦相結合。通過該領域使學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術和職業分工,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形成初步的技術意識和技術實踐能力。

本課題中的“系統構建”是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按照“橫向溝通、縱向銜接、空間拓展和方式融合”的指導思想進行整合設計,構建具有本校特色的課程體系,從而使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有系統性、層次性、豐富性。

“橫向溝通”是指學校在設計綜合實踐活動主題時要把握好各指定領域之間的共同價值追求;要注意各領域之間的滲透和延伸,開發不同領域之間交叉、整合的課程內容;要在每個主題活動內容的組織過程中,充分挖掘每個主題中所藴涵的自然因素、社會因素、自我因素,要在活動實施過程中儘可能地採用多種活動方式,達到各指定領域之間的整合。

課程綜合實踐報告3

課程問題是學校教育改革的核心問題,教育現代化的關鍵是實現課程現代化。小學以綜合課程為主,是課程現代化的基本要求,也是深化素質教育的必然結果。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們依據現階段我國小學教育的培養目標和素質教育的要求,結合學校教改實際,對“課程建設與改革”進行了創造性的實踐,並着重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建設”這一課題,以“快樂週末活動課”為陣地,進行了探索研究,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為新一輪課程改革和課程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一、“快樂的小主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涵:

綜合實踐活動是指以學生的興趣和直接經驗為基礎,以學生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密切聯繫的各類現實性、綜合性、實踐性問題為內容,以研究性學習為主導學習方式,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及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為主要目的的新型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設應具有以下五大特點:

1、基於興趣與直接經驗。

綜合實踐活動課要基於學生的需要、動機、興趣和直接經驗來設計、實施相關課程活動,以此為基礎實現對傳統學科知識結構與邏輯體系的超越。

2、迴歸生活世界。

綜合實踐活動課要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只有當學生學習發生在有意義的背景中,學習才是有效的,從學生真實的生活世界中,選取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實踐性、現實性的問題、事件、現象來設計活動內容,學生才是最感興趣的。

3、立足實踐。

綜合實踐活動課,不侷限於書本知識的傳授,讓學生親身參與、主動實踐。在實踐中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各種實際問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們説,實踐的內容是豐富的,實踐的方式也是多樣的。實踐並不僅僅意味着讓學生作社會調查、參觀、訪問,更重要的是要為學生營造實踐情境,通過引導,讓學生自己能夠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特別是學生能夠面對生活世界裏的各種現實問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主動地去探索、發現、體驗、重演、交往、親力親為,獲得解決現實問題的真實經驗,從中培養實踐能力。

4、着眼創新。

綜合實踐活動課,着眼於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綜合實踐活動課為學生創新品質的形成提供了更為寬鬆、自由的空間。學生始終處於主體地位,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設計方案,自己蒐集資料,自己解決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可以充分發揮出來,他們不斷地有所發現、思考、創新。

5、以研究性學習為主導學習方式。

綜合實踐活動課,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出發點,遵循“提出問題,收集資料,形成解釋,總結成果”研究程序,強調知識的聯繫和綜合運用,注重過程,強調開放,重視師生互動。

二、“快樂的小主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原則

我校的“快樂的小主人——綜合實踐活動課”是我校“小主人教育”綻放的一朵奇葩,研究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也是我校“小主人教育”第三輪課題的研究內容之一,它是我校全員參與的校本特色課程之一,我們所用的教材是由學校教師與學生合作開發並曾試用過的校本教材,教師與學生既是活動課程的開發者,又是活動課程的實施者。在使用過程中,全校教師認真制訂學期課程計劃,精心備課上課,蒐集學生的活動資料,努力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差異,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發展。活動中充分體現了參與性、選擇性、研究性、綜合性、創新性等活動原則。

參與性——能做到人人蔘加活動,人人都有收穫;

選擇性——活動應因班而宜,根據班級學生特點,能對活動內容做出選擇;

自主性——要求活動的計劃設計、過程操作、成果總結應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自主完成;

研究性——鼓勵在活動中進行探究學習,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研究意識;

綜合性——注重學科間的整合,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創新性——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系列性——圍繞1~2個主題,開展系列活動,使每個活動都形成較完整的體系。

三、“快樂的小主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與具體做法

“活動的生命在於質量”在校本課程的實踐中,我們充分發揮年級組的集體智慧,有的年級組發揮每個教師的特長輪流執教,有的年級組老師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共同執教。

上半年,各年級組都開展了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特色活動:二年級的“蠶豆寶寶丰收了”活動,學生們經歷了兩學期的活動過程,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精神以及愛心、責任心的教育,還使學生深深懂得:只有用勤勞的雙手才能創造美好的生活的道理,“收穫節”活動鼓舞人心,很多家長都自願來參加,“揚子晚報”、“現代快報”給予了及時的報道,體驗性的集體活動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年級的“領養小樹”與“我愛綠色校園”活動,五年級的“閒置是浪費,捐贈交換好”活動,六年級的“環保智力競賽活動”,全校的“健康家庭評比”活動,不僅提高了學生的環保意識,增強健康知識,還改善了不良的行為習慣,為我校的環境健康教育增輝添色。

一、四、五、六年級的“十月軍校”活動,使學生經受了各種考驗,鍛鍊了學生的意志,加強了團結,嚴肅了紀律,增強了集體榮譽感

本學期,雖然我校接受檢查驗收的工作很多,但是老師們還是頂着繁重的,堅持上足、上好“快樂的小主人”綜合實踐活動課。

一年級開展了符合低年級學生年齡特點的“動手做”活動:如組裝陀螺、展示陀螺設計方案、進行陀螺大賽;製作可變速轉盤,嘗試用多種方法啟動旋轉等,還開展了“我是小小建築師”、“大眼睛看世界”等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動手能力的綜合活動。二年級開展了“美麗的葉貼畫”、“捏出七彩世界”、“有趣的七巧板”、“智力大沖浪”、“play and learn”等活動,學生們在活動中,培養動手能力和合作精神。三年級開展了“護蛋行動”,在從早晨到下午的護蛋過程中,體會到父母對兒女的養育之恩,使學生和父母之間的親情得到滿足和溝通,培養了學生的責任感。

達爾文説過“最重要的知識就是那些關於方法的知識。”為了培養孩子觀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和習慣,四年級重點開展了“學寫調查報告的系列活動”第一次活動,教師選擇了幾篇同齡孩子寫的調查報告給孩子們閲讀,使他們初步瞭解了調查報告的形式和大致結構,並向他們介紹調查報告是生活中的一種科學地研究問題的方法。第二次活動,重點向孩子們介紹選題的方法和表述,幫助孩子整理他們想要了解和分析的問題所在;第三次活動,教孩子設計一份圍繞選題的科學合理而又有效的調查問卷,並講解了統計的方法;之後,整理孩子調查問卷。在近一個月的收集數據的過程中,孩子們充分體現出了高漲的熱情、興趣。他們圍繞小學生學習習慣方面的問題,做出了各種各樣的選題,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最後,教師帶領孩子們仿照例文整理自己的調查結果,寫一篇調查報告。由於孩子年齡小,教師提出的要求並不高:“數據統計清楚、有一點自己的想法、有一點建議”即可。但是,孩子的熱情和能力是出乎想象的:他們對當前許多教育的熱點問題都作出了自己的思考:如“小學生的書包究竟有多重?”“小學生睡眠情況如何”“小學生週末上興趣班情況的調查”“小學生課外作業負擔的調查”等等。孩子們在自己的思考中,並非我們想象的總是為自己説話,而是更多地進行理性分析,有的甚至將一個問題放在不同的學校進行調查,分析區別及產生的原因;有的孩子在對自己的調查報告的反思中寫道:“由於我的調查侷限在南京幾所名校,學生的素質都比較好,家庭條件也比較好,所以可能結果帶有一定的侷限性。”這次學習讓孩子學會了一種科學研究的方法,讓他們更加關注生活。

四(4)班還在全校展示了一節綜合實踐活動課“蔬菜——我們的朋友”。課前學生自由分組蒐集整理了相關資料,課上同學們分成4個小組展示成果,第一小組“小小美食家”介紹了各種各樣的菜譜及我校食堂的營養午餐的搭配;第二小組“小小營養師”們用快板的形式向同學們介紹了蔬菜的營養、美容等功能並介紹了蔬菜中的“王子”和“王后”;第三小組“小小工藝師”向同學們展示了蔬菜雕刻作品,並進行了蔬菜服飾的表演;第四小組“小小農藝師”用錄像介紹了無土栽培的方法,並現場演示了無土栽培法。課上,同學們興趣很濃,課後還要設計一種營養豐富、功能多樣的未來的蔬菜。

五年級的149名學生在綜合實踐課上參加了中國科協—英特爾電腦創新思維項目訓練,這一課程的目標並不只是要讓學生掌握計算機操作技能,而是要通過課程的學習,培養青少年信息技術素養,即“為了在知識社會中健康成長,要會使用數字技術、通信工具和網絡來獲取信息、管理信息、整合信息、評價和創造信息”。同學們在每次兩個小時的課堂上學得愉快、學得自主,每兩人一小組共完成了20個單項活動作品,最後分小組又完成了綜合項目作品的製作。展示活動中,學生們展示了10個項目的成果,效果很好,並向英特爾總部選送了一個最佳項目——“推廣垃圾分類回收的調查研究” 。

五(4)班同學還進行了影響作業質量的調查與分析,並找到了提高作業質量的對策。

(1)學生對連續三天同樣數量的課堂作業和家庭作業完成的情況進行了統計

調查項目課 堂 作 業家 庭 作 業

按時完成96%80%

作業正確80%50%

字跡工整90%78%

明顯看出:孩子課堂作業做得好,家庭作業不夠認真。

(2)學生把作業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統計:

① 沒有讀清題目要求,看題囫圇吞棗,一口氣讀完就做,不是多字就是少字,導致思路出錯。

② 做題時“抄錯題目中的數據”“忘記積的小數點”“計算順序錯誤”造成計算失誤。

③ 計算數據較大的題不善於筆算而用口算導致錯誤。

④ 回答應用題答語語句不完整或亂回答。

⑤ 漏掉題目中的某一個問題不解答。

⑥ 書寫不規範,卷面不整潔,粗心嚴重

(3)對學生作業時的心理現象進行分析

學生主觀因素 : 不喜歡做機械的計算題,怕老師作業佈置多了耽誤下課玩的時間,趕緊完成作業交科代表就可放心玩。“無”時間檢查;開始認真完成,看見其餘同學做完去玩後心情激動,於是加快節奏完成任務,根本忘記了書寫美觀和檢查等要求;喜歡做稍微簡單的作業 ;喜歡先玩後做作業,或邊玩邊做作業,有時想玩忘記了作業,如果難度大了更不想做;不喜歡檢查作業,做不到的不願主動問老師,以免耽誤玩的時間,日積月累,無從下手;做作業有壓力,怕出錯而反而出錯,

家庭因素:學生做完作業,家長草草檢查一下或不檢查,便過關,導致孩子糊作業,常用計算器做作業,計算能力不斷下降,惰性嚴重。

(4)具體措施

①力求精講:留較多時間讓孩子練習,把課堂作業放在課內完成,家庭作業少而精,每天不超過四十分鐘。

②找家長交流:特別是單生家庭的家長是交流的重點,向他們轉達孩子的心聲,甚至讓部分家長親自閲讀孩子的答卷。同時,教給家長指導孩子作業的方法。

③ 獨具匠心,讓學生自主設計個性化作業,提高了學生寫作業的興趣和作業質量。

④培養學生認真完成作業的習慣和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

⑤家庭作業則建立“家庭作業完成情況登記表”,由組長每天負責檢查和填寫,老師抽查,對不過關的學生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處理。

(5) 取得的成績

1、 70%以上學生基本養成了自覺預習的習慣,30%的孩子預習質量比較高,通過預習,孩子們上課的聽課習慣有所好轉,能有針對性地解決自己的疑惑,孩子的學習能力有所提高。

2、 學困生課堂上善於舉手發言,一部分孩子敢於主動參與課中討論。

3、 學生作業卷面有了新面貌,沒有不做作業的現象。

4、 學生善於自覺甚至超前完成作業,不懂好問,問題意識大大增強,而且作業的準確率提高到92%和87%左右,

5、 增強了學生的探究意識,使學生的思維更靈活,養成自覺解決問題的習慣。

6、 初步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意志力也在不斷提高,學生在自主歸納整理單元知識作業時,全面、有序、仔細、有創意。

六年級同學在緊張的學習之餘開展了“走進愛因斯坦”“金字塔揭祕” 等活動,臨近新年,六年級還開展了“小主人教育系列特色活動”,同學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向辛勤培養自己六年的母校做出了彙報,同時也是一份別出心裁的新年賀禮。第一次活動由六(1)班的餘典同學展示了她近二十餘幅書法作品。活動中,xx同學暢談了她苦練書法的心得與感悟,戚校長也作了發言,表示學校會將此項活動繼續深入地開展下去,為學生提供亮相的機會,發展的平台,讓學生們在展示活動中樹立信心,品嚐成功,體驗快樂。

四. “快樂的小主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組織與實施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過程,是特殊認識和特殊實踐辨證統一的活動過程,是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學生主體能力生成和發展的過程。它是一個動態變化、和諧發展的過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在實際操作中,要給學生充分的學習自由度,提供各種外現的自主參與活動的條件,讓學生主體實踐和親身體驗。活動的形式應豐富多樣,如實踐操作、專題研究、親身體驗、嘗試實驗,不論是側重觀察、測量、記錄、收集、整理、討論、比較、分類、分析、撰寫報告或動手製作模型的科學研究活動,還是側重社會考察、實踐等社會性活動方式,都要注重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發現,從不同的角度對生活、社會問題和科學現象進行研究,自己去發現問題並做出結論。在組織形式上,實行既有培養獨立精神的個人活動,也有體現合作精神的小組活動,還有班級教學、小組合作、和個人活動三者的結合,通過這些獨立活動在與他人的互動交往合作中,把創新的機會交給了學生,讓他們用自己的智慧解決實際問題。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往往需要集中使用時間。因此,我們將在嚴格執行國家關於小學生每天在校活動時間規定的前提下,整合活動課與隊會、班會課,利用星期五的下午,形成“綜合實踐活動時間”。這樣,既保證了國家課程計劃中“基礎學科、基本內容”的系統教學,又保證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時間,體現了課程管理中的靈活性、開放性和創新性。

同時,調動各方面力量,對綜合實踐活動進行全方位的管理和監控:

1、組織管理

綜合實踐課程涉及各門學科,牽涉到方方面面,不僅需要學校領導的重視,各學科教師的關心、支持、和參與,還需要學生家長的理解。因此,我們首先建立了一個由校長、教科室、教導處、大隊部等主要負責人、教研組長、實驗教師、家長委員會代表組成的領導組,組織、安排、指導全校的 “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工作,做到統一領導、分層管理。

2、目標管理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研究的領域十分廣泛,研究內容十分豐富。我們依據校本課程總目標和分年段目標進行管理,保證研究的過程規範、科學。要求所有的教師結合自身實際確立學年研究成果目標,引導教師自我加壓、自我激勵、不斷追求新的目標。

3、常規管理

常規管理主要包括運作過程的管理和資料的管理。在運作過程中,我們要求各年級組、各班級開學初就制定好“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計劃,年級組每月進行一次交流,全校學期末進行一次大的交流。每位教師一學期要集一套研究資料,(含學年計劃、綜合實踐課的方案、研究記錄、聽課評課的情況、活動成果、音像圖片等)

4、師資管理

教師是課程改革的主體,是綜合課程實施的關鍵。如果只有一個較好的課程改革設想和綜合課程運行框架,而沒有一個掌握課程理論和熱心於課程改革的實踐者,綜合課程建設,就不可能達到預期的目標。為此,我們將師資隊伍建設和管理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來抓。着重做好以下幾項工作:(1)加強培訓。定期組織學習、交流,將好的經驗即時推廣;組織教師到外校參觀學習、取長補短、開闊眼界;聘請專家來校做輔導講座,具體指導研究工作。(2)加強研究。將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提交到綜合課程領導小組,由學校組織教師集體研究、羣策羣力、妥善解決。(3)建立健全考核評價制度,注重激勵性評價。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使其各盡其才,各司其職,共同完成研究任務。

五、今後思考與發展方向

“綜合實踐活動課”是學生們最喜歡的校本課程之一,老師們也付出了很多精力和時間,這一課程也得到了家長的稱讚和社會的好評,體現了師生的創新精神和智慧,師生收益很大。因此,我們仍將積極深入研究並實施這一特色課程,鼓勵探究式學習,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提倡過程性評價,包括自我評價、互相評價、家長評價、老師評價等,針對“培養自主創新性學習品質”這一關鍵點,研究並形成我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評價標準,着力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自主創新性學習品質。

課程綜合實踐報告4

由武漢市漢陽區教科中心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研員文斌承擔的課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常態化”實施策略研究》系武漢市教育科學規劃“十一五”重點課題(課題編號為:2006A050)。課題組成員開展了認真紮實的研究工作,經過五年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取得了預期的研究成果,達到了預期研究目標,現提交課題研究報告。

本報告共分為五個部分:一、 問題的提出;二、國內對本課題研究現狀的綜述;三、研究的目標和內容;四、研究的對象、方法和過程;五、研究的主要結論與觀點。

一、問題的提出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本次課程改革的產物,是對基礎教育課程結構作出調整之後增加的一種新的課程形態。它折射出時代的精神,集中體現出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成為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亮點”。然而因為它是一個由國家規定、地方管理、校本實施的跨三級課程,至今尚沒有成熟的課程標準,也沒有固定的教學內容,其管理的難度大,實施的開放性強,同時又成為課改的“難點”。該課程在執行中呈現如下特點:

1.穩定性差。學校一門課程的執行離不開四個最基本的要素:教師、學生、內容(載體)、課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執行中亦或缺乏教師,亦或課時被擠佔,亦或內容(載體)不明確,亦或不是全體學生的參與,其中任何一個要素的缺失,都導致課程的消失。

2.臨時性強。即便課程要素齊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能正常運行,也不能堅持一個學期,一個學年,一個學段,而是突擊式,運動式,應付式的實施,比如,某個時段為迎接某些檢查,為參與某些賽事而開課,檢查過後,賽事結束,課程即終止。

3.隨意性大。師資安排隨意,學校有“富餘”的老師就開課,沒有就不開;而且師資變換頻繁,沒有相對固定的師資培養規劃。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隨意,每位老師憑自己對課程的理解開發教學內容和選擇教學方法,課程質量差參不齊。

總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落實的穩定性、普遍性及有效性並不理想。相對於其它課程有成熟的課程內容、穩定的教師隊伍、固定的教學課時的“常態”實施而言,該課程的執行呈現臨時的、應急的、隨意的、間斷的狀況,且不是每所學校都在實施,全體學生都在經歷的“非常態”。因此,本課題提出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由“非常態”走向常態的“常態化”實施策略研究。

二、國內對本課題研究現狀的綜述

自2005年以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常態化”實施成為各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建設者們關注的焦點問題,研究者們提出的常態實施策略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宏觀層面,是自上而下的區域整體推進策略,如課程理論培訓是前提;教育行政部門相關政策制度支持是保

障;各級教研、培訓和科研機構業務管理和指導是推動力;二是中觀層觀,自下而上的校本化實施策略,如制訂學校計劃,成立教研組,建立綜合實踐活動基地等;三是微觀層面,指教師在課程中的有效指導策略,如不同課型的不同指導策略。

這些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常態實施,由於它們多是將影響課程常態實施的因素歸結為外在因素,如課程認識不到位、課程制度不健全、課程實施不規範、教師素質不全面以及課程評價不科學等,事實是問題仍大面積呈現,而且常期得不到妥善解決,本課題研究轉換視角,反求諸已,從課程設計本身去尋找障礙課程常態實施的內在因素,本課題組認為課程內在設計的高度綜合性、開放性、模糊性以及於當下教育文化之間的矛盾帶來的課程執行難度,不可小覷,面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這樣一門崇尚經驗的課程,崇尚活動的課程,崇尚綜合的課程,亦或是一接觸就使學校和教師無所適從,不知如何下手;亦或一段時間之後,教師累了,學校乏了,學生疲了,不得不終止,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課程的常態實施。本課題的研究旨在忠實課程理念的前提下,調適課程設計,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化零為整,使課程執行更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探尋更具有本土化、實效性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常態化”實施策略。

三、研究目標和內容

(一)研究目標

1.調查本地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現狀, 分析影響課程“常態化”實施的因素。

2.研究綜合實踐活動“常態化”實施的相關策略,推動本地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走向常態。

(二)研究內容

1.本地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現狀。

2.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常態化”實施的相關策略。

四、研究對象、方法及過程

1.研究對象

對本地區7--9年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及實施情況進行調查及研究。

2.研究方法及過程

主要採用行動研究法,輔以調查法和案例研究法等。

行動研究法。本課題研究主要以二十三初中,翠微中學,楚才中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情況為樣本,研究工作與實驗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常態實施的推進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邊研究邊提升,促使該課程達到常態實施。

調查法。本課題研究採用調查問卷的方式瞭解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現狀,由課題組成員組織部分學校師生集中獨立答卷並當場回收問卷。採用教師座談的方式,瞭解現有課程資源包的利弊。

在研究過程中,課題組立足於本課程在本區的實施現狀、教育改革與發展對新課程的要求,堅持將課題研究與提升課題組成員專業素養與推進該課程常態實施結合起來,開展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反思總結相結合。課題組成員在研究過程中及時收集研究資料、分析總結,始終注重反思、調整、修改,完善行動研究,最後形成研究成果。

五、研究的主要結論和觀點

(一)瞭解了本地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現狀,明確了課程實施存在的問題

課題組通過問卷調查,課堂調研,訪談交流等一系列研究活動,瞭解了本地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現狀,發現本地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存在着機構散、師資缺、課程虛的問題。

1.機構散。由於學校機械地按科技製作1課時,勞動技術教育1課時,信息技術1課時,學校課程1課時等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分開安排,直接導致課程門類過多,對課程的管理又因情況不同分屬不同的管理部門,如在區域層面,勞技教育由教研室負責,科技製作與信息技術由電教科技中心負責,心理健康及專題教育由基教科負責。在學校層面,課表由教務處安排,綜合實踐活動與學校課程資源開發由教科室負責,學生“創新素質實踐行”活動由政教處佈置。部門職責分割,課程內容分割,師資組建分割,課程評價分割,沒有統一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理念之下進行新的課程組織、設計與管理。

2.師資缺。由於學校把課程分得太細,導致教師嚴重缺乏。學校認為信息技術教師就只能教信息技術,勞技教師只能參加勞技教研活動,校本課程教師就不能擔任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師等等,把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師窄化到就是教“綜合實踐活動資源包”的教師。學科絕然的對立和分開,使得學校在師資配備上總是捉襟見肘。

3.課程虛。一方面,有的學校雖然科技製作,勞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專題教育等都寫進了課表,進入了課堂,但從這些課堂中看不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靈魂,也許從形式上看具備了綜合活動課程的某些性質,但從實質上並沒有達成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目標。因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更多的是一種理念的落實,對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

另一方面,武漢市素質教育品牌“創新素質實踐行”,一路走來,遭質疑和詬病不斷,其實最應該反思的是武漢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落實與質量。現在,大多數學校開展“創新素質實踐行”活動的操作方式是,在九年級的時候由學校政教處將該活動佈置給班主任,班主任以“中考可以加分”為宣傳點,在班上動員學生寒假後交報告。然而,學生在七、八年級的時候並沒有接觸到真正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並沒有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掌握科學規範的研究方法,對於如何選題,如何做研究,如何寫調查報告,並沒有體驗和訓練,要拿出象樣的研究報告,豈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出現學生作品由家長操刀也就不足為怪了。在一定意義上,本地區“創新素質實踐行”是檢驗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質量的標杆。

(二)明晰了核心概念以及相關概念之間的關係

關於“常態”。通常指有固定的姿態或形態,或本來的狀態。是指“正常的狀態”,“常態”是經常,是習慣,是要求。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常態”, 是課程實施的正常狀態,也是課程執行的最低要求,指課程組成要素教師、學生、內容、課時完整且落到實處,課程在執行中能明確:做什麼、怎樣做、何時做、何地做、何人做,有效地消除課程的隨意性和臨時性,課程運行正常不間斷。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常態化”, 即課程在執行層面由“非常態”趨向“正常的狀態”,它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

(三)提出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常態化”實施的原則

1.順序漸進原則

課程實施是將規劃的課程付諸實際教學行動的實踐歷程。現實影響課程常態實施的因素很多,“常態化” 不是一蹴而就,要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順序漸進。

2.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原則

綜合實踐活動是經驗的課程,是活動的課程,是以兒童為中心的課程,執行難度大,“常態化”要在課程設計層面,化難為易,化繁為簡,使課程更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

3.本土化原則

充分結合本地的教育實際,充分利用本地的教育資源,尤其是教育政策資源,紮根於本地的教育環境,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常態化”實施之路更順暢。“武漢市中小學生創新素質實踐行”活動是具有武漢特色的素質教育的一種運作模式,其課程化的發展就是武漢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範式。

4.適應性與超越性相結合原則

適應性指的是“常態化”要適應當前的教育文化,而超越性指的是“常態化”要衝破當前的教育文化。如果一味強調適應性,“常態化”則會削減課程的價值,過分強調超越性,學生、教師難以接受,“常態化”則難以達成。超越是在適應的基礎上的超越,實現後的超越又成為新的現狀而有待於繼續的超越,“常態化”之路要注重兩者的辨證統一、有機結合。

標籤: 實踐 報告 範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xingzhenggongwen/baogao/89e0d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