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行政公文 >報告 >

關於留守兒童的社會實踐報告

關於留守兒童的社會實踐報告

充實的社會實踐已經告一段落,回顧堅強地走過的這段時間,取得的成績實則來之不易,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寫實踐報告吧。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留守兒童的社會實踐報告,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於留守兒童的社會實踐報告

留守兒童的社會實踐報告1

一、活動目的

為了更多的瞭解留守兒童的心理道德素質等方面,加強與留守兒童的就留,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全面發展以及增加我們的責任心,鍛鍊我們的能力。

二、活動前期準備

有這樣一羣孩子,他們的父母為了生計背井離鄉,他們或是被交付給爺爺奶奶撫養,或是跟從父母到處流浪。從此,他們的生活比其他普通孩子少了許多,也多了許多。 現在社會隨着經濟的快速發展,外出務工人員越來越多,這導致了留守兒童數量的增加。這些兒童由於家長長期在外務工或忙於工作,他們大都由祖輩或親戚照顧,與家長之間的溝通、交流較少。面臨着安全失保、學業失教、生活失助、親情缺失等問題,直接影響了他們的生存、保護與發展。留守兒童由於長期被託養或寄養,缺少父母之愛容易導致他們的心理缺陷,老人溺愛或親友疏於管教又使他們缺少正確的價值引導。他們以後的發展真的很令人擔憂。於是,我便開始了自己的頭腦風暴,想該怎麼辦,在哪裏進行,如何進行,當然也從網上面借鑑了一些經驗。於是在準備差不多時,屬於我的關愛留守兒童的社會實踐之旅也要開始了!我從弟弟那得知楊興宇是留守兒童。他和他奶奶在家,父母在外務工。

三、活動過程

第二天早上,我就去了楊興宇的家裏。他奶奶已經上山幹活了,臨走時千叮嚀萬囑咐才放心地出去了。於是,我就和他在家一邊看電視一邊聊天。我主動和他説話,他好像沒聽到似的,臉上一片茫然,眼睛盯着電視。萬事難開頭,我下定決心,只要我能做到的,我一定要讓他活潑開朗起來,要讓他的小臉上洋溢着小孩子應該擁有的可愛笑臉。慢慢的我就和他聊起來了,我問他的年齡,他在哪裏上學,以及關於他父母的一些問題,他的回答很是被動,讓我不禁想到他平時肯定很少與別人溝通吧。後來我問他想不想他爸爸媽媽時,他的聲音哽咽了,只看他呆呆地望着電視。他一定很想念他的父母吧!唉!沒有父母陪伴在身邊的孩子,他心裏一定很難過吧!我又問了好多關於他學習上的一些瑣碎小事,並且和他説了一些我的成長的故事,告訴他要堅強,沒有父母陪在身邊的我們要更堅強。看着他那帶着迷茫的眼神,我很欣慰,因為我在他的眼神裏看到了真誠和 對幸福的渴望。我還告訴他,父母在外打工,是為了讓你更好的生活、學習、要學會理解父母,對父母感恩,如果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他們是這個世界上對我們最好的人,雖然他們現在不在你身邊,但是他們的心一直陪着你,所以你要堅強勇敢點,讓你的父母以你為榮!我希望他可以記得我説的話,然後我給他講了幾道題。過了一會兒,他奶奶回來了,奶奶大概60多歲了,頭上白絲勝過青絲,臉上佈滿了歲月的痕跡,看着他我有種很心酸的感覺。又説了一會兒的話,我就準備回家了。臨走時,他很不捨。他奶奶説我的到來讓他快樂了不少,希望我能經常去他家,和他聊聊天。我向他保證以後有時間就會來看他。

四、調查結果

1、留守兒童的總體現狀

(1)當代社會隨着經濟的發展,外出務工人員越來越多,這導致了留守兒童的數量大量增加;

(2)絕大多數留守兒童是單親監護或是隔代監護;

(3)留守兒童行為習慣欠佳。

2、留守兒童面臨的社會問題

(1)監護不力,九年義務教育難以保證

①80%以上的留守兒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監護和親友臨時監護。年事已高,文化素質較低的祖輩監護人基本沒有能力輔導和監督孩子學習。

②農村學校辦學條件、師資力量、教學理念的侷限與制約,針對留守兒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關愛力不從心,學校與家庭之間缺乏溝通。

③家庭和學校監護不力,導致相當數量的留守兒童產生厭學、逃學、輟學等現象。

(2)缺乏撫慰身心健康令人擔憂

留守兒童正處於生長髮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髮展的異常。有些人甚至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具體表現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為孤僻、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還有的脾氣暴躁。衝動易怒,常常將無端小事升級為打架鬥毆。

3、疏於照顧,人生安全不容忽視

監護責任不落實,監護人缺乏防範意識,兒童防護能力弱,農村留守兒童容易受到意外傷害,甚至成為不法分子侵害的對象。

五、建議與思考

農村孩子是未來社會主義心農村建設的主力軍,其中留守兒童佔了相當大的比重,關注留守兒童就是關注農村的.未來,解決好留守兒童的問題,為他們創造良好教育和健康成長的環境和空間,有利於促進學習教育和農村社會的良性發展。為了保證疏於留守兒童學生的健康成長,我們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1、加大支持力度,優化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環境,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強農村基礎建設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者結合的留守兒童監護體系。

2、加大對社會主義心農村建設的力度,儘量從各種渠道對農村貧困家庭的經濟上給予支持幫助,使一些家長多有些實踐來照顧自己的子女。

3、學校加強教育管理,努力提升教學

留守兒童的社會實踐報告2

調查時間:20XX年1月25—20XX年2月6日

調查地點:xx鄉村

參與人員:謝建業

摘要:隨着社會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農民大多數人選擇外出打工,將自己的孩子留給老人或親戚照看。農民的收入雖然提高了,但是孩子卻失去父母的愛,學習無人監督和指導,孩子的教育成了問題。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的未來,是祖國的希望,我們應該關注農村留守兒童,幫助農村留守兒童。

近年來,農村的農民為了增加收入,丟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雖然農民的收入有所增加,農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這還是有一些負面影響,如留守兒童問題。

我走訪了xx市政府,調查顯示:xx市有2000萬農民常年在城市務工經商,產生了近20萬留守兒童,其中14歲以下佔86。5%。他們失去父母庇護,身心、學習、成長都面臨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各界對這個羣體的關注。

我到xx市正陽縣永興鄉進行了實地調查,總結一下幾點:

(一):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育問題

由於父母長期在外,監護人的文化水平較低,對孩子教育幫助不夠。孩子的監護人大多數是年紀比較大的老人,他們的文化水平低,孩子在家裏無人輔導。由於老人在家有家務,他們很少或沒有參加家長會,也就無法瞭解孩子的學習情況,所以孩子的文化成績很低。這種趨勢不利於社會的發展。

2、缺乏父母愛,性格心理存在缺陷

由於正常的家庭心理環境的缺失,缺乏父母的愛,使得留守兒童形成了典型的個性特徵和行為缺陷。表現為:任性、鬱悶、敏感、不安、膽怯等。在學校常常表現的不合羣、易嫉妒、叛逆心理嚴重,不能與老師和同學和平共處。很多兒童由於無人管理或管理不當而與社會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養成了不良的行為習慣,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這樣後果是非常嚴重的,不利於孩子成長,不利於社會的安定。

3、安全方面得不到保障。面臨拐騙、打架、鬥毆、交通等方面的安全隱患。由於學校與家庭之間安全紐帶銜接不上,學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留守兒童年幼無知,監護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範防護能力,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等安全隱患無處不在,安全事件時有發生。

4、留守兒童在成長期需要家庭、社會的關愛和引導。目前他們尚處於心智未完全成熟的階段,缺乏對社會生活事物的準確判斷,沒有父母在身邊交流、教育和疏導,讓他們面臨了更多的疑惑和不安。如:學校尚未建立留守兒童檔案,村委會也沒設立外出務工人員花名冊,相關部門對留守兒童引發的一系列問題也尚未進行政策性的思考等。

(二)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原因

1、社會經濟發展,交通改善

隨着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發展,特別是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工廠增多,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交通便利促進農村勞動力在城鄉之間流動。

2、地區教育差異和教育制度的限制

城鄉隔離的户籍制度以及與這種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需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問題、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得這些羣體的子女在轉學後面臨兩地教育內容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羣體的產生。

3、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失衡,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裏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持。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衝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

(三)對問題的建議

1、各級政府和有關職能部門應結合當地實際,從入學教育、學校建設、户籍管理等方面健全政策和制度,逐步解決進城務工農民子女進城就學問題,並從根本上杜絕城市學校對流動兒童的歧視性待遇,確保流動兒童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學校為主政策的落實,解決一些有條件攜帶子女到城市讀書的農村流動父母的後顧之憂。

2、政府要注重發展地方經濟,帶動地方工業發展,為農民創造就業機會,不用外出就業。

3、父母雙方不能全部外出務工,至少有一方留在家鄉撫養子女。

4、政府應該推進教育制度改革,給予農民工子女上學的優惠政策。

5、地區高校應組織學生在寒假和暑假進行愛心活動,進入農村幫助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為他們解決困難。

6、大力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學校寄宿條件,保證農村外出務工者子女不但有學上,而且能夠上好學。堅持政府積極主導、部門分工協作的原則,共同擔負起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重任。

留守兒童的社會實踐報告3

調查目的:

①瞭解留守兒童的概念

②當今社會為什麼出現那麼多的留守兒童,是什麼原因導致那麼多的農村孩子不得已長期離開自己的父母

③瞭解當今社會對農村留守兒童所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留守兒童、社會現狀、原因、建議、相關文件等

調查人:鄭加容

憑藉寒假的機會,就武隆縣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進行了調查。在此期間,現在網上查閲了一些相關於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資料,然後再實地考

察詢問了部分農民工和留守兒童的看法和意見,我認為關愛農村留守

兒童是我們每個人的義務和責任。

名詞解釋

留守兒童(the "left—behind" children),是指父母雙方或

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者與上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

社會現狀

留守兒童問題如今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性問題。中國1.2億農民常年於城市務工經商,產生了近2千萬留守兒童。88.2%的留守兒童只能通過打電話與父母聯繫,其中53.5%的人通話時間在3分鐘以內,並且64.8%的留守兒童是一週以上或者更長的時間才能與外出的父母聯繫一次,有8.7%的兒童甚至與父母就沒有聯繫。49.7%的孩子表示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但也有44.1%的被調查對象明確表示不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有24.2%的留守兒童與照顧他們的成人很少或從不聊天。

通過這次調查,我們發現農村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較突出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協同合作。留守兒童問題是近年來出現的一個新名詞。隨着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羣體,即為留守兒童。調查顯示,本地的留守兒童中有大部分處於0—14週歲。父母外出打工後,與留守兒童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為監護人的角色要求,而佔絕對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人意處,這種狀況容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飢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

面出現偏差,學習受到影響。武隆,地處重慶市東南邊緣,烏江下游,武陵山與大婁山結合部,位於東經107°13—108°05,北緯29°02—29°40之間,東西長82.7公里,南北寬75公里,全縣幅員面積290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4.5萬畝,縣城建成區5。1平方公里。東鄰彭水,南接貴州省道,西靠南川、涪陵,北與豐都相連,據重慶市區128公里,處於重慶“一江兩翼”的交匯點,自古有“渝黔門屏”之稱,是千里烏江一顆璀璨的明珠。現轄26個鄉鎮,40.84萬人,縣城所在地為巷口鎮。武隆縣是一個山區型的國家級貧困縣。為了解決家庭的增收問題,近8萬農民長期在外打工,也因此產生了1萬餘名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的社會實踐報告4

隨着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上班務工,在廣大農村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羣體——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兒童” 是指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中父母雙方或單方外出打工、經商交由祖輩或親屬監護的未成年人。留守兒童是近幾年我國研究者廣泛關注和研究的對象。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於成長髮育的關鍵時期,由於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也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愛和呵護,以至於對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隔代教育”問題在農村留守兒童羣體中最為突出,也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髮展的異常,一些人甚至會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針對留守兒童種種問題,我們特成立“輞川鎮閆河小學留守兒童研究小組”,在上級主管部門及學校領導的大力幫助下,在各位教師和家長的通力支持下,在全體學生的積極配合下,我們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留守兒童問題不斷地嘗試和探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具備了結題條件。現將我們的研究情況做一總結,報告如下。

一、 當地留守兒童現狀

輞川鎮閆河小學(教學點)地處藍田縣城南十公里處,距國道G40西商高速輞川站出口300米,涵蓋接收相鄰4個行政村適齡兒童,學校下設2個教學班(一、二年級),在校學生總人數32名,其中留守兒童13名(7男6女),佔學校總人數41%。這些留守兒童中,有特殊的幾位,包括1名殘疾兒童(小兒麻痺症症患者),3名單親兒童和1名母親殘疾兒童。由於當地主要依靠種植白皮松為經濟來源,壯年勞動力流失相對較少,對比其他山區來説留守兒童數量,佔比都不算特別嚴重,而且經濟問題也不算突出。

留守兒童絕大部分寄養在爺爺、奶奶或親戚家,其中“隔代監護”居多,佔92%,託親屬監護的8%。在對臨時監護人的調查中,我們發現90%的老一輩爺爺奶奶都是文盲或者半文盲,基本上不能完成學生作業的輔導工作,所以導致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普遍較差。

二、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

1、委託人監護人職責不明,能力欠佳。

委託監護人多數由祖輩或親屬代理,然而這些爺爺奶奶根本不明確自己的職責,對留守兒童的照顧往往停留在單一的“衣食住行”上,對思想道德教育和學習輔導方面基本難以顧及,力不從心。對學生要不過分溺愛,任其放縱自由,要不簡單粗暴,嚴格管控監督,無形中給兒童造成很大的傷害,不利於兒童的健康成長。

2、家庭關愛少,親情缺失。

調查顯示,90%的父母在外忙於工作,每年僅回來一次,而且時間較短,平時的電話等聯繫也很少,70%的留守兒童覺得電話裏邊和父母不知道説什麼,更有25%的留守兒童坦言時間長了,甚至都想不起父母的樣貌,40%的留守兒童認為父母可能不想要自己了。種種跡象表明,情感的缺失對兒童的成長抹上了重重的陰影。

3、學習自覺性,積極性普遍較差,成績也不是很理想。

由於委託監護人的原因,留守兒童在學習上往往不思進取,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動作,開小差時有發生,家庭作業常常不能按時完成,學習成績不夠理想。

4、人格、性格差異明顯。

根據平時的交談,觀察和調查研究:

70%的留守兒童性格內向、孤僻,不善言談,很少與人交往,孤獨、離羣、自我封閉。

50%的留守兒童有不良習慣。如不自覺的啃咬手指、撕書角、摳橡皮等。

70%個人衞生情況不好,不講究衞生;

80%不懂禮貌,罵人説髒話;

60%不愛或不會做家務;

個別學生甚至出現偷別人東西,惹事,打架等惡劣事件。

5、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力量未能有效結合。

關於留守兒童的管理和教育方面,沒有一個權威的主導部門,學校,家庭和社會缺少有效地溝通、交流和整合,對留守兒童的關心幫助方面沒能抓住“重點”,切中“要害”,甚至有的“流於形式”,重在“走秀”,猶如“隔靴搔癢”、“望梅止渴”,那麼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就只能是“鏡中花”“水中月”。

三、實踐中採取的措施

針對現實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在本課題研究過程中採用的方法和手段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1)摸清底子,建立留守兒童成長檔案,進行個案跟蹤研究。學校對全校留守兒童的身體狀況、學業成績、父母情況和監護人情況進行調查摸底,逐一進行登記造冊,建立反映其進步與不足的成長記錄檔案並實行動態跟蹤,及時歸檔,分類管理,信息共通的工作程序。樹立班主任是關心留守兒童第一責任人的觀念,提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管理體制,加強管理,強化管理意識。

通過調查統計,建立了《閆河小學留守兒童花名冊》,對本校13名留守兒童的個人信息,家庭情況等進行全面詳細記錄。

(2)整體規劃,“三個三”校內關愛活動。

充分發揮學校主課堂、主陣地、主渠道的作用,創造性地總結出“三知、三多,三溝通”的校內關愛工程,“三知”就是每個老師都要知道留守兒童基本情況,委託監護人的基本情況,留守兒童父母的基本情況。“三多”就是多與留守兒童談心交流,掌握他們的學習、思想和生活狀況;多組織充滿人情味的集體活動;多對留守兒童進行家訪,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三溝通”定期與留守兒童,委託監護人,留守兒童家長溝通。

(3)師生聯手,實行留守兒童教育幫扶三優先。

一是學習上優先幫助和輔導。落實到班主任,科任教師,手拉手小夥伴連心工程;二是生活上優先關心照顧。學校對留守兒童實行多看一眼,多問一聲,多幫一把,使學生開心,家長放心。三是在活動上優先安排和指導。學校讀留守兒童的集體活動特別重視,希望通過各類活動讓留守兒童感受到 集體的温暖。

(4)採取多種措施彌補親情,心理輔導。

設立“留守兒童之家”“心理輔導室”,並有專人負責管理操作,定期舉行活動,開展專題心理輔導。聯合藍田縣統計局相關領導幹部,對留守兒童實行“一對一幫扶”政策,讓他們感受到來自社會的重視和關愛。

四、 取得的成績

1、留守兒童各方面成長明顯。

自實施以來,留守兒童在道德、行為、學習等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不良性格明顯好轉,漸漸地願意與人交往,變得開朗起來。生活自理能力增強,願意幫助家人做家務。理解父母在外工作的不易,明白家人,老師和同學對自己的關愛。

2、家長及委託監護人對留守兒童管理教育的能力不斷加強。

通過家訪、座談會和講座,讓家長及委託監護人進一步瞭解留守兒童情況,並不斷地提高自身教育管理理念和能力。

3,課題組成員的教研能力有所提升。

課題組成員在調查研究中,自覺學習相關理論知識,開展研究活動,遇到問題積極探討交流,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相互延伸,拓展,使自己得到了鍛鍊。

五、對於留守兒童的突出問題,我們提出如下對策和建議:

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需要學校、家庭及各種社會羣體共同努力,從政策、法律、文化、教育、管理等各個層面着手,採取有效的干預措施。

(一)政府方面

政府有責任為留守兒童創造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有關部門應當積極採取措施,制定和實施關愛留守兒童的工作計劃與方案。要加快完善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增加農村剩餘勞動力在家庭附近就業的機會,從而縮短農民工回家的週期。同時針對目前農村學校普遍的經費不足、人員流失、教學設施差的現狀,要加大對農村社區的教育投入,真正重視起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

1、明確責任主體,促進政府各部門協調合作。

近年來,留守兒童問題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政府各部門也能盡其所能參與到幫助和關愛留守兒童的隊伍中來,然而,至今誰要對留守兒童問題負主要責任依舊模糊不清,所以,儘快確立一個最有優勢負責此工作的主體才是迫切之求。有一個專門機構對留守兒童工作進行主體的負責,有利於更好的協調各方面的力量和關係,也有利於形成工作的長效機制,以前單純靠婦聯,共青團,關工委等部門不太實際,難度較大。建議成立由黨委,政府分管領導擔任組長,組織部,宣傳部,文明辦,教育廳,公安廳,司法廳,民政廳,婦聯,共青團,關工委等多部門組成關愛留守兒童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各部門工作職責,定期召開會議,研究解決問題。將留守兒童工作列入各政府績效考核目標,實行“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分層落實”,同時廣泛發動社會力量,與他們“手拉手”“結對子”,形成留守兒童為中心,以學校為主體,以村鎮為重點的橫向道邊,縱向到底的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網絡,切實為留守兒童獻愛心,辦實事。

2、加大傾斜力度,進一步推動農村留守兒童寄宿制學校建設。

由於農村特殊的地理環境因素,大部分留守兒童的住處離學校較遠,走讀會給學生安全,學校管理和家庭負擔帶來負面影響。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就很好地解除了諸多問題的困擾。一是通過學校的規範化管理,有助於這些缺少父母管教的留守兒童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使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二是給路途較遠的留守兒童提供就近入學的保障,並減少留守兒童在家或上放學途中安全事故的發生。三是實行寄宿制建設,進一步縮小了農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差距,有助於實現城鄉小學教育的均衡發展。實踐證明,寄宿制學校是目前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和管理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

3、完善政策法規,確保留守兒童監護,權益及救助保障落實到位。

一直以來,政府及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的關注都體現着自身學習,生活層面,卻忽視了法律制度的完善對保護留守兒童合法權益,為其營造健康成長環境的重要性。實際上,留守兒童是一個涉及勞工,三農,用工監護制度及户籍制度等方面的綜合性問題。特別是監護制度的不完善,造成很多糾紛和隱患。必須強化父母作為法定監護人的法律責任。

(二)學校方面

首先提高心理輔導教師素質。心理健康輔導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它需要從事這項工作的教師具備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論。因此,必須努力提高心理輔導教師素質,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專業教師隊伍。而且學校應定期與與父母交流溝通,瞭解其生活和思想狀況,全面掌握孩子的情況,共同探討促進其健康成長的方法。

不斷完善規範制度,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創設良好條件。

農村寄宿制學校作為直接面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單位,可以優先對留守兒童在思想上給予更多的關心,學習上給予更多的輔導,生活上給予更多的照顧。具體可以建立以下幾項規章制度

(1)建立委託監護制度。家長或代理監護人要與學校簽訂教育管理責任書,保障適齡兒童完成義務教育。

(2)建立檔案管理制度。準確記載家長,代理監護人的聯繫地址,聯繫方式和兒童日常學習品行等情況,以便有針對性的開展工作。

(3)建立親情交流制度。開展“親情通道”,讓留守兒童通過電話,短信或者網絡等途徑定期或不定期的保持聯繫。

(4)建立安全保障制度。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

(5)建立心理輔導制度。學校配備心理輔導室和相應教師,推廣建立學生心理檔案,為留守兒童提供心理諮詢服務。

(6)建立結對幫扶制度。動員機關單位。社會團體及個人,或者非留守兒童家長,開展幫扶結對活動。

(7)建立家校聯繫制度。在家長和學校之間建立廣泛而經常性的聯繫,堅持校訪和家訪相結合,關注學生,瞭解學生

(8)建立身心健康鍛鍊制度。學校應經常性的組織開展有益於學生身心健康的文體活動。

(三)家庭方面

父母應該利用多種方式和途徑對在家孩子的學習、生活各個方面加以關心、教育和指導,例如多打電話給孩子及監護人、老師等,並向其詢問孩子的基本情況。要注重與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溝通,也可通過講述打工的經歷,使孩子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確的生活觀。

加強校外支持,健全科學有效的家庭教育機制。針對農村教育資源薄弱,留守兒童家長或監護人教育觀念落後,缺乏科學有效的教育意識和方法,各級婦聯,關工委要藉助牽頭家庭教育工作以及“五老”隊伍等人力資源優勢,充分發揮農村家庭教育指導站,家長學校,校外教育輔導站,“留守兒童之家”等作用,廣泛開展“爭做合格家長,培養合格人才”家教實踐活動,通過開設爺爺奶奶培訓課,臨時託管親屬培訓班,舉辦家庭教育知識講座,讓家長及監護人懂得教育孩子的方法,優化養育和監護行為。要充分利用節假日,農忙等家長回鄉的有利時機,由村提供場所,學校提供教師,遵循就近教育原則,組織和早開返鄉家長會,因地制宜的開展家庭教育宣傳實踐活動,引導留守兒童家長樹立正確的教子觀,掌握科學的家教知識和方法,切實承擔起家庭教育的責任。

(四)社會羣體方面

充分發揮非政府組織的作用,開展綜合扶助留守兒童的項目工作。如設立愛心電話;資助和扶持對貧困人口的文化教育、健康教育、心理教育。增加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關注。組織各種會議、研討,在媒體上廣泛宣傳,並爭取獲得社會各方對留守兒童的關心和支持。

總之,加強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項複雜而系統的社會工程,需要黨和政府、社會各界及學校的通力配合,共同參與。堅持以學校為主導,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留守兒童”教育管理機制,搭好教育平台,是留守兒童得到全社會的關心和呵護,讓他們健康快樂的自由成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xingzhenggongwen/baogao/7eom4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