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現代作家 >餘秋雨 >

解讀《文化苦旅》中自然文化的沉浮

解讀《文化苦旅》中自然文化的沉浮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具有代表性的散文集,20世紀90年代初,餘秋雨以這部風靡全國的著作紅極一時。

解讀《文化苦旅》中自然文化的沉浮

《文化苦旅》到底魅力何在,能讓無數的讀者和學者為之傾倒,能讓來自社會不同階層的讀者,甚至是市井居民和普通勞動者“雅俗共賞”呢?究根溯源,這都是因為《文化苦旅》以及餘秋雨後期的大部分散文作品都屬於學者散文的範疇。餘秋雨創作的這類散文,以濃郁的傳統文化為基礎,悠久的歷史滄桑為背景,再加上其獨特的行文風格以及富有詩意的語言,無論是從任何角度去分析,都超越了當代中國所有的散文作品,堪稱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顆熠熠生輝的明星。

一、探索文化的靈魂

20世紀末,讀者對散文作品的不滿情緒與日俱增,散文作品缺乏思想深度以及凝重感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許多評論家為此而不斷呼籲,滿心焦灼。就在文學界對散文的發展一籌莫展的時候,《文化苦旅》彷彿一聲驚雷,又如久旱甘霖,帶給人們對中國文壇、對散文新的希望。同時,中華大地上喜愛散文的人們永遠記住了一個名字——餘秋雨。他以中國的歷史文化為目標,通過對名山大川、歷史遺蹟的尋訪和探索,運用自己深厚的史學功底和文學造詣,創作了一篇篇能夠傾述文化感受的散文作品。餘秋雨開創了一種新的散文形式——學者散文,打破了籠罩中國文壇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散文風格,一改以往以時代精神和個人抒情為主題的散文創作方式,而是以追求文化根源和表達文化感受為主題,開創了中國散文的新時代。

隨着《文化苦旅》,我們踏上了餘秋雨的旅程,作者的筆觸帶領着我們從荒蕪的陽關出發一路南下,走進了清新而熱鬧的江南小鎮,然後又走過廬山,走過蘇杭……邊走邊讀,被商業文化矇蔽了的雙眼開始專注地觀察每一點文化的氣息,曾經浮誇的腳步也逐漸沉重而踏實。我們閲讀的,我們所收入眼中的,不僅僅是靚麗而奇特的山川景色,更多的是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中華民族的性格特徵以及中國文人的人格魅力,這些都深深地印記在我們的心中。這也是餘秋雨大師想要向讀者展示的東西。《文化苦旅》共分37篇,作者在第二篇《莫高窟》中,首先探尋莫高窟開鑿的歷史根源,然後對莫高窟中多姿多彩、美不勝收的壁畫進行了詳細介紹,對從北魏開始一直到宋代不同時期的壁畫所展現出來的風格及時代特徵進行精心的描繪。在作者眼中,這些壁畫不僅僅是繪畫藝術,更多的是中華文明史以及中華民族發展史的一種本源。作者跨越審美的高度,從人性的角度對這些藝術品進行了深入的賞析和研讀,直觀而形象地展示了中國文化遺蹟的層累性,同時通過這些壁畫,開啟了中國當代心理學的大門。通過深度、廣度兼備的解讀和評析,為讀者展示了中國繪畫藝術的發展史,也為讀者展示出中華千年文明的底藴。

我們再看《陽關雪》,如果只看題目,讀者還以為這是一篇寫景的作品,但是詳細研讀後就可以看出,作者是通過描寫陽關雪景來引出對文化的思考和評論,作者在這篇文章中對中國古代作品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價值進行了深入的評析,對比了他們在文壇上的輝煌成就以及在官場上的困境。作者能在滿目皆是對唐朝文人的讚譽中有如此冷靜的思維和獨到的見解,實屬難得,讓人不禁為之震撼。在《文化苦旅》的自序中,作者曾提到自己想去的一般都是留有中國古代文人深刻印記或者是古代文化深刻影響的地方,作者所關注的是一種“人文山水”或者説是“古典文化”,而不僅僅是遊山玩水,娛樂怡情。其實,從《文化苦旅》中每一篇作品的題目我們已經初見端倪,如《江南小鎮》《柳侯祠》《三峽》《陽關雪》《莫高窟》。在這些地方,作者可以探尋到中國古代文化的起源和發展以及在不同歷史時期所經歷的艱辛與磨難。通過《文化苦旅》這部作品,作者可以從名勝古蹟、文化遺蹟中探尋到人生的真諦、中國文化的靈魂,穿越歷史的時空,去找尋中國文人的艱難跋涉以及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這是一種全新的文學審美理念,是以往的散文題材所不曾觸碰的`,是一種思想和靈魂的突破。作者在這些文章中也不僅僅是膚淺地討論,低吟淺唱地感慨,而是真實地感受和體會以及深刻地思考。宏觀的文化世界中並不是空泛的論調,而是具體到某人、某事,具體的景物。作者站在人類發展以及宏觀科學文化的高度對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和命運進行探索。這些歷史名勝其實都是我們熟知的,從古至今,有多少文人騷客都曾經有過描寫,如長江三峽、蘇州園林、杭州西湖以及廬山等早在千百年前就出現在了一些經典的歷史名句中。但是餘秋雨先生對這些景物的描寫不僅有新意,而且震撼人心。因為餘秋雨先生並沒有像古人一樣娛情山水,吟風弄月,而是帶着學者的使命感從文化的角度去進行深度的挖掘。最終的目的是完善人們的人格,喚醒人們的文化意識。所以他看待這些歷史名勝的角度也不盡相同,他是站在歷史文化和人格素質的角度以喚醒一個民族的憂患意識。作者通過對名勝古蹟的探尋,進而探尋人文、歷史、民族和社會的根本,這是帶有強烈憂患意識、民族意識和文化意識的呼喚。因而餘秋雨也常常能從具體的景物中抽象出凝練的內涵,使得他的文章帶有了濃郁的文化氣息,為讀者創造了更大的思考和感悟的空間。

二、 尋覓文化的艱難旅程

對於中國歷史的發展,餘秋雨的思考是充滿理性的,也是充滿激情的。他將富含哲理的思考通過沉穩的筆觸在字裏行間緩緩流淌出來。通過描寫充滿人文歷史的山水景觀去探尋其中歷史的變遷、人文的發展,將敍述、思考與自己的生命融為一體。在歷史文化的長河中暢遊,在古今文化的變遷中穿越,行起於歷史,而最終迴歸現實。融合古今學者之吟唱,舒捲歷史歲月之流淌,在形散而神不散的文章中不拘法、錯落自如,隨心徜徉。以獨特的歷史悟性和文化視角,對神州大地上的山山水水進行細膩而深刻的思考,探尋人生的真諦和中華民族的文化之魂,進而探尋中國文人的最終歸宿和中華文化的歷史命運。將尋覓文化之根的艱辛旅程凝聚成一本浩瀚的文化大作,展現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發展的心酸與艱辛。從兩千年前的都江堰到現代文明中的吳江船,從道士塔的漫漫黃沙到漂泊異鄉的腳步聲,餘秋雨真正意義上完成了這段文化的苦旅。洋洋萬言承載了太多的苦難,涵蓋了太多的精神,面對歷史的無奈、痛苦和委屈,只能用沉默和眼淚來回答。滿篇閃耀的只有智慧的光芒和思想的凝重,只有對中華文明的誠摯感情。餘秋雨被那殘垣斷壁中的深刻與凝重深深吸引,穿過歷史的滄桑,走進文明的廢墟,去親身品味千年文化凝聚成的酸與甜。餘秋雨眼中的中華文明就像一個飽經風霜的老人,輕撫着滿臉的滄桑,包裹起滴血的傷口,然後站在千禧之年的入口,重新踏上了走向久遠的征程。

餘秋雨所追尋的不是秀麗壯觀的自然山水,而是留下古代文人深刻印記的人文景觀。中國古老文化的薰陶和悠久歷史的渲染讓他踏上了尋根的旅程。他一路走來,一路追尋,將自己的人生感悟與思考融入歷史,又將歷史融入祖國的山水之中。他就像一位苦行僧,在磨難與忍耐中參悟歷史留給後人的無限深意。他從歷史變遷走進生命歷程,無論是枯黃的古樹,還是傲然風雨中的石碑,彷彿孕育着千年文明的生氣。人們不會遺忘歷史的色彩和偉人的詩句,在餘秋雨的筆下,氣勢恢弘與滿目蒼涼、艱難曲折與悠久文化就如同沉睡千年的美人一朝醒來,發出驚天地、泣鬼神的感歎。餘秋雨的文化苦旅,苦在了歷史的凝重,曾經的金戈鐵馬,曾經的大漠黃沙,掩埋了多少悲壯與屈辱,多少聚散惆悵。文章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像是從心底流出,流過這段艱辛的旅程,流到每一箇中國人的心靈深處。餘秋雨的這段苦旅中沒有輕浮和嬉笑,而是充滿了莊嚴和凝重。但是這段苦旅並不是索然乏味的,而是有着浪漫、華麗、經典的辭藻語言,在深邃的歷史荒涼中,去探尋,去思考,去感悟。

三、語言藝術

在探尋中國文化根源的旅程中,餘秋雨先生就像一位“導遊”一樣,將中國的歷史文物、傳統文化、名勝古蹟以及風土人情等用小説的筆法、詩意的語言及獨特的“秋雨式”敍事方式,有條不紊地介紹給讀者,旨在還原真實的歷史,在描寫文明盛衰的過程中挖掘積澱千年的文明;通過柔情的山水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藴,展現江南文化的清晰婉約及冷暖人情。從陽關、莫高窟、西湖、柳侯祠中探尋深刻的歷史韻味,從李白、王安石、蘇東坡、柳宗元等人的身上尋找古代文人的氣質;甚至從江南名妓蘇小小、妖仙參半的白娘子、看破紅塵的李叔同身上,追尋延續千年的民俗風情。作者將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和景物用獨特的“秋雨式”散文展現給讀者,以其非凡的藝術魅力感染讀者,以其深刻的文化內涵警醒讀者,讓我們在品讀中思考文章深層意義上的精神主旨。餘秋雨一改以往傳統散文的特點,沒有抒情卻句句飽含情感,沒有揭露卻字字指向主題。餘秋雨的散文語言注重氣氛的渲染,情感的流露,具有豐富華麗的辭藻,富有詩意的行文,無論是描寫壯麗景色,還是詠歎歷史滄桑,他的文筆總是絢麗多彩,總是充滿了迷人的魅力。

四、結 語

餘秋雨的《文化苦旅》與以往的遊記文學和學術論著都不相同,它是用散文的形式編著成一部飽含心酸的人文作品。在飛揚的想象中有着嚴密的思維邏輯,在生動的意境中又不乏動人的情節,餘秋雨憑藉自己深厚的文學功底和深刻的文化修養,憑藉自己對歷史文化、藝術審美的苦心鑽研,提筆揮毫,發揮得遊刃有餘。餘秋雨是當之無愧的文化學者。

標籤: 苦旅 沉浮 解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xiandaizuojia/yuqiuyu/nr3x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