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現代作家 >餘秋雨 >

山居筆記餘秋雨鹿賞析

山居筆記餘秋雨鹿賞析

導語:人生真是有很多遺憾,我喜歡語言而且自認在語言方面小有天賦,因此高考的時候也一心填報語言類的學校,但最終因為非成績類的因素學了財務。以下小編為大家介紹山居筆記餘秋雨鹿賞析文章,歡迎大家閲讀參考!

山居筆記餘秋雨鹿賞析

山居筆記餘秋雨鹿賞析

久居都市的繁華,淹沒在一片塵囂裏。夜晚的燈紅酒綠,早已迷離了我的雙眼;而白天大街上的車水馬龍、人流奔湧,忽然在某個午夜的寧靜裏,讓我覺出了生活的庸常與空泛。偶然間,窗外瀉進來如水般的月光,在萬籟俱寂中,照亮了記憶深處的那段歲月,那一段寂寞的、不復再來的山居歲月……

穿越阡陌交錯的稻壟,跋涉十里悠長的山間小徑,便開闊出一片平地。一幢破舊的房屋煢煢孑立於寂寥的山野之中。那片片青瓦和斑駁的牆壁,召示着一種古樸與久遠,彷彿是某一頁歷史裏遺落的一處殘垣斷壁。這就是我工作和生活的鄉林場。房前有魚塘、菜地,屋後大山橫亙。人跡罕至,無車馬之喧囂。久居於此,頗有種“不知有秦,無論魏晉”的意趣。

初來乍到,正值春光明媚,一如我二十歲的華年。縱然青春年少,空懷激烈,我依然平心靜氣地跟着同事們荷鋤而出,在山間揮汗如雨地勞作;雖然粗茶淡飯、蝸居陋室,但也覺比起家中的優越別有一番滋味。更讓人留戀的是,居於這樣的清壁堅野,無絲竹之亂耳,無白丁之往來。獨處清幽,可以“頌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清晨早起,洗漱畢,便手握一卷《古文觀止》,沿了一條幽靜的曲徑,踽踽地往後山去。踏過一片雜草和稀疏的苔痕,便是一片參天古木。在蒼蒼交疊的林中,空氣顯得格外純淨,異常清新。深吸一口,一種通透的清爽沁入五臟六腑,讓人頓覺精神煥發。三月的微風,輕輕地,淺淺地,掀起一陣陣樹葉的沙沙聲。悠悠地拂過面頰,如一隻温柔的少女之手,輕撫着肌膚,剎那間,彷彿跌入一個温柔的夢鄉,不再醒來。更有那滿山的野花,或含苞待放,或爭奇鬥豔,奼紫嫣紅,芳香襲人,似乎整個春天都醉了。最是那鳥雀的鳴唱,嘰嘰啾啾,啾啾嘰嘰,時而靈動,時而鋭利,時而婉轉,時而清朗。那實在是當之無愧的天籟!不知是鳥雀喚醒了春天,還是春天喚醒了鳥雀。它們歡快地跳着,躍着,歌着,唱着,無憂無慮,無牽無掛,用它們的心情,渲染出一片明麗的春光。

……宛如浸潤在春天裏了。

在千禧之年的春天,隨着古文裏的章節,走入到歷史深處。其間,有清照惆悵的心事,有東坡豪放的情懷,有岳飛未酬的壯志,有屈子不泯的靈魂……也有春花秋月,紅斷香殘,還有狼煙滾滾,金戈鐵馬……心靈便被那些文字撩拔得亦喜亦憂,尤怨尤悵……

哦吟之間,不覺煦陽初照。遠處的山巒氤氲着一層薄薄的煙靄,縹縹緲緲,如夢似幻。在晨曦微露之中,染了一層淡淡的金黃色。還沉浸在古舊的情懷裏,驀然從歷史裏醒來,一時竟忘了今夕何夕……

山裏的夜晚更有一番情致。林場條件極差,那時仍未通電。夜夜伴盞孤燈,與無邊的寂寞長相斯守。窗口破洞處悠然而來的夜風,牽引得燭火迷亂地舞蹈。幾位同事圍燭而坐。那些傳之於眾口的趣聞佚事,便就在燭火的搖弋裏蹁躚起舞。不知不覺間,倦意輕襲,鼾聲乍起,各人便漸次徜徉到自己的夢裏去了。有雨的夜晚,更讓人無眠。只要不是石破天驚的狂風暴雨,在聽覺上總是一種美感。無論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驟雨打荷葉,聽去總有一點淒涼,悽清,與悽楚;而在這空寂的黑夜裏,便更有一種悽迷了。淅淅瀝瀝,滂滂沱沱,敲打在瓦片上,樹葉上,窗櫺上,台階上,清脆可聽,宛如琴音裏流淌出一串串明媚的音符。那是自然界最質樸、最純粹、最古老的音樂!那濕漉漉的韻律,彷彿浸潤到我的生命裏來,讓我遙想起那段青澀而憂傷的年少歲月……

更多的夜晚,是沒有風也沒有雨。只有萬籟都歇的岑寂。偶爾,户外傳來一二聲野物淒厲的怪鳴,更增添與濃烈這山野之夜的寂靜。多少個夜晚,相伴孤燈,將自己的所思所悟,訴諸在那一頁頁的稿箋上;將內心澎湃的激情,形諸於筆端,化作一個個動人的故事……

那是一個明月如霜的夜裏,悠揚而來的口琴聲,打破了這黑夜的寂靜。琴聲如怨如慕,如泣如訴,訴説着年輕的`心事。是隔壁的萍,一個從農大畢業,在此工作了四、五年的女孩。24歲的韶華是該有着多少浪漫與憧憬、期待與夢想啊。但那悠悠的音韻,留不住一顆奈不住寂寞的男兒心。於是,夜夜的寂寞,萍只有獨自廝守。從此,那憂傷的音符,伴我度過了無數的漫漫長夜,最終打破了我心靈的寂寞……

忽然某一夜,琴聲嘎然而止。吹口琴的女孩遠嫁到他鄉。我寂寞的夜晚,驀然間更漫長、更寂寞了……

光陰荏苒,告別山居已經五、六年了。歷經塵世的風風雨雨,那顆純真的少年心,已然沾濡了世俗的塵埃。那段寂寞而美麗的山居歲月已成往事,而山裏的清風明月,鳥語花香,以及那憂傷的琴聲,卻時時温存着我的記憶……

【拓展閲讀】

山居筆記

《山居筆記》是2002年文匯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餘秋雨,該書是作者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訪中華文明的第二階段記述。

內容簡介

《山居筆記》是餘秋雨在1992年至1994年間,全身心地用兩年多的時間創作成的,共十一篇文章。寫作期間,作者辭去了學院的職務,不再上班;同時寫作又與考察聯在一起,很多寫到的地方一去再去。

在作者的總體計劃上,這本《山居筆記》是他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訪中華文明的第二階段記述。第一階段的記述是《文化苦旅》,在那本書中,他揹負着生命的困惑,去尋找一個個文化遺蹟和文化現場,然後把自己的驚訝和感動告訴讀者。但是等到走完寫完,發覺還有不少超越具體遺蹟的整體性難題需要繼續探訪。作者將這些問題歸為:對於政治功業和文化情結的互相覬覦和生死與共;對於文化靈魂的流放、毀滅和復甦;對於商業文明與中華文化的狹路相逢和擦肩而過;對於千年科舉留給社會歷史的功績和留給羣體人格的禍害;對於稀有人格在中華文化中斷絕的必然和祭奠的必要;對於君子和小人這條重要界線的無處不在和難於劃分 。

作品目錄

自序

小引

一、一個王朝的背影

二、流放者的土地

三、脆弱的都城

四、蘇東坡突圍

五、千年庭院

六、抱愧山西

七、鄉關何處

八、天涯故事

九、十萬進士

十、遙遠的絕響

十一、歷史的暗角

附錄

一、談“小人”

附 文外心鏡(四篇)

一、答學生問

二、我做了模特

三、沒那麼重要

四、酣睡寒風中

作者簡介

餘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於浙江省餘姚縣橋頭鎮(今屬慈溪市),國際著名文化史學者、文學家、散文家、作家、中國當代著名藝術理論家。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秋雨書院院長、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曾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上海劇協副主席、青歌賽評委。2006年第一屆“中國作家富豪榜”首富,其文化散文集,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紀初的中國大陸最暢銷書籍中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台灣、香港等地也有很大影響。海內外讀者高度評價他集“深度研究、親歷考察、有效傳播”於一身,以整整二十年的不懈努力,為守護和解讀中華文化作出了先於他人的傑出貢獻。

書名來由

餘秋雨先生曾在《山居筆記》自序中解釋過“山居”的來由:

“海內外研究成果積累得比較完整的是香港,於是我總是利用前去講學的機會在那裏貪婪補課。記得前不久一位曾經多次撰文批評《山居筆記》’硬傷‘的先生直接給我來信,説又發現我的一處論述在國內某大學編印的資料上找不到根據,我回信感謝他來信探討之誠,並説明那項資料早已被海外學術界嚴密論證,詳細資料存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庫房,答應下次去時複印一份送給他。香港中文大學在山上,我當時為了鑽研資料棲居一處設備簡單的集體宿舍叫曙光樓,因此有了’山居‘的説法。”

作品鑑賞

《山居筆記》並沒有比《文化苦旅》有所進步,它的核心概念在前一本書中已經全部出現了:對文明盛衰的感慨,對尊崇文化的呼籲,對健全人格的嚮往。它的寫作模式也沒有什麼變化:先由一件什麼事起頭,在巧合和偶遇中,發現了一根什麼線索,然後“目光遙遙地投向歷史的深處”,一篇文化散文誕生了。

《山居筆記》發揚的是《文化苦旅》中的根本性缺失:在文化單一前提下的文化決定論。這是餘秋雨的一貫思路。在《文化苦旅》中,藉助山水的記敍,還不那麼顯眼,到了《山居筆記》,這層依傍沒有了,這點便愈發見得分明。《天涯故事》,作者隨便拈出幾個歷史人物,就敢斷言海南文明是“女性文明”,從此便洋洋灑灑議論開去。要在幾千年的海南歷史中找出驍勇善戰、剽悍迅捷的例證,決非難事。所以還可以比餘秋雨更全面地説海南島是“兩性文明”。《遙遠的絕響》,劈頭一句話就判定了魏晉名士多被殺是因為他們有能力輔佐各個“統治集團”;“文人成批被殺”;這個問題不解決,後面的文字就成了為議論而議論,為抒情而抒情。然而不管,徑自寫開去。試參看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才能知道什麼叫做史家眼光。

再來看作者頗為自得的《十萬進士》,如果科舉史實敍述還大致不差的話,最後的一句問話充分顯現了餘秋雨的思維方式:“燦爛的中國文明,繁密的華夏人才,究竟中了什麼邪,要一頭鑽進這種鬼火、呻吟和惡臭裏邊?”在餘秋雨眼裏,科舉制度就成了中國文明的代表,考舉者也就囊括了華夏人才。經過餘秋雨一解剖,才發現,原來中國文明史就是如此簡單,簡單到一篇散文就可以總結出一個文化命題!

要批評的,不是餘秋雨史料的錯誤,不是《山居筆記》煽情的寫法,甚至不是餘秋雨喜歡標舉的文化高調,而是它們背後的思考進路。史料到了餘秋雨手中,往往成了隨意拿捏的泥團;抒情議論對於文化散文,通通是硃紅青紫的顏料,一篇文字旁徵博引,花團錦簇,還有“文化”的光環,可是作者的結論靠這些東西是推不出的。一次兩次不覺得,讀多了就能感覺到。

這裏我要引用一位父執信中的話:“他(餘秋雨)寫到的別的地方,如道士塔,沒有去過,不好評説。但如都江堰,太熟了,就不免覺得他有點‘灑狗血’……”“灑狗血”是京劇術語,意指造作、不真實的作派。《霸王別姬》里程蝶衣罵從花滿樓赤腳逃出來的段小樓的相好,就是:“那就別在這兒灑狗血了。”汪曾祺在《泰山片石》裏稱揚杜甫的“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説李白的“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就有點灑狗血。

頗疑心餘秋雨的走紅,是因為他的文化姿態而不是散文成就。是啊,誰不説俺家鄉好?一篇《抱愧山西》,山西人時常稱引;一篇《千年庭院》,湖南人自然大悦;《鄉關何處》更是算得造福桑梓。更重要的是,他給了讀者一個可以輕易感知、簡單把握的“文化”。本世紀談中國文化者,往往陷入非褒即貶的怪圈,但餘秋雨不。餘秋雨頌揚文化,是以反思的姿態頌揚;餘秋雨批評傳統,是以繼承者的身份批評。所以餘秋雨的文化散文是那麼的容易為國人接受,在海外流行[6]  。

社會評價

《山居筆記》讓作者幾乎是全身心地投入。他來了,一個氣勢磅礴的中國立刻展現在我們眼前!文學和史學攜手,散文藝術的登臨絕頂之作。繼《文化苦旅》之後,餘秋雨再展風華,一本有關歷史、地理、文化、美術的曠世鉅作──《山居筆記》,千呼萬喚,終於出版。

文明和邪惡不可混淆,歷史和法律不容侮弄。本書堪稱散文藝術中登峯造極之作。繼《文化苦旅》後,餘秋雨再展風華,將歷史、地理、文化、美術完美融合,造就了這部曠世鉅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xiandaizuojia/yuqiuyu/qglyr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