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現代作家 >余光中 >

余光中 三生石

余光中 三生石

導語:余光中所寫的詩《三生石》被廣泛的傳誦着,成為人們非常喜歡的現代著名詩歌。下面是小編分享的余光中《三生石》,歡迎閲讀!

  三生石--余光中

  當渡船解纜

  當渡船解纜

  風笛催客

  只等你前來相送

  在茫茫的渡頭

  看我漸漸地離岸

  水闊,天長

  對我揮手

  我會在對岸

  苦苦守候

  接你的下一班船

  在荒蕪的渡口

  看你漸漸地靠岸

  水盡,天回

  對你招手

  就像仲夏的夜裏

  就像仲夏的夜裏

  並排在枕上,語音轉低

  喚你不應,已經睡着

  我也困了,一個翻身

  便跟入了夢境

  而留在夢外的這世界

  分分,秒秒

  答答,滴滴

  都交給牀頭的小鬧鐘

  一生也好比一夜

  並排在枕上,語音轉低

  喚我不應,已經睡着

  你也困了,一個翻身

  便跟入了夢境

  而留在夢外的這世界

  春分,夏至

  穀雨,清明

  都交給墳頭的大鬧鐘

  找到那棵樹

  蘇家的子瞻和子由,你説

  來世仍然想結成兄弟

  讓我們來世仍舊做夫妻

  那是有一天凌晨你醒來

  惺忪之際喃喃的痴語

  説你在昨晚恍惚的夢裏

  和我同靠在一棵樹下

  前後的事,一翻身都忘了

  只記得樹蔭密的好深

  而我對你説過一句話

  “我回等你,”在樹蔭下

  樹影在窗,鳥聲未起

  半昧不明的曙色裏,我説

  或許那就是我們的前世了

  一過奈何橋就已忘記

  至於細節,早就該依稀

  此刻的我們,或許正是

  那時痴妄相許的來生

  你歎了一口氣説

  要找到那棵樹就好了

  或許當時

  遺落了什麼在樹根

  紅燭

  三十五年前有一對紅燭

  曾經照耀年輕的洞房

  ——且用這麼古典的名字

  追念廈門街那間斗室

  迄今仍然並排地燒着

  照着我們的來路,去路

  燭啊愈燒愈短

  夜啊愈熬愈長

  最後的一陣黑風吹過

  哪一根會先熄呢,曳着白煙?

  剩下另一根流着熱淚

  獨自去抵抗四周的夜寒

  最好是一口氣同時吹熄

  讓兩股輕煙綢繆成一股

  同時化入夜色的.空無

  那自然是求之不得,我説

  但誰啊又能夠隨心支配無端的風勢該如何吹?

作者簡介

余光中(1928——),男,台灣著名詩人、散文家、批評家、翻譯家。祖籍福建永春,生於江蘇南京 ,曾就讀於金陵大學外 語系(後轉入廈門大學),1952年畢業於台灣大學 外文系。1953年,與覃子豪、鐘鼎文等共創“藍星”詩社。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LOWA)藝術碩士。曾獲得包括《吳三連文學獎》、《中國時報獎》、《金鼎獎》、《國家文藝獎》等台灣所有重要獎項,已出版詩文及譯著共40餘種。 2012年4月,84歲的余光中受聘為北京大學“駐校詩人”。2015年7月,獲得第13屆花蹤世界華文文學大獎。

余光中是個複雜而多變的詩人,他變化 的軌跡基本上可以説是台灣整個詩壇三十多年來的一個走向,即先西化後迴歸。他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在台灣早期的詩 歌論戰和70 年代中期的鄉 土文學論戰中,余光中的詩論和作品都相當強烈地顯示了主張西化、無視讀者和脱離現實的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時代 ,筆尖所染,不是希頓克靈的餘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釀業無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20世紀80年代後,他開始認識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對創作的重要性,把詩筆“伸回那塊大陸”,寫了許多動情的鄉愁詩,對鄉土文學的態度也由反對變為親切,顯示了由西方迴歸東方的明顯軌跡,因而被台灣詩壇稱為“回頭浪子”。

從詩歌藝術上看,余光中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詩人”。他的作品風格極不統一,一般來説,他的詩風是因題材而異的。表達意志和理想的詩,一般都顯得壯闊鏗鏘,而描寫鄉愁和愛情的作品,一般都顯得細膩而柔綿。

其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沉,且兼有中國古典文學與外國現代文學之精神,創作手法新穎靈活,比喻奇特,描寫精雕細刻,抒情細膩纏綿,一唱三歎,含蓄雋永,意 味深長,韻律優美,節奏感強。他因此被尊為台灣詩壇祭酒。他的詩論視野開闊,富有開拓探索的犀利朝氣;他強調作家的民族感 和責任感,善於從語言的角度把握詩的品格和價值,自成一家。

余光中先生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熱愛中國。禮讚“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説:“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他是中國文壇傑出的詩人與散文家,他的名字已經顯目地鏤刻在中國新文學的史冊上。

標籤: 三生石 余光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xiandaizuojia/yuguangzhong/vg4nn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