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現代作家 >余光中 >

余光中聽聽那冷雨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余光中聽聽那冷雨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余光中聽聽那冷雨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余光中聽聽那冷雨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余光中聽聽那冷雨讀後感1

前幾日心情煩悶,望着窗外那傾盆如注的大雨,彷彿一切從頭至尾的沖刷着自己的內心,閒暇之餘緩慢地翻起一本書籍,映入眼簾的竟是那篇很熟悉的文章,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

文章先從故鄉的冷雨説起,回憶着在下雨的季節一位姑娘撐着一把油紙傘心平氣和的向小巷深處走去。她的腳步是那樣的寂寥而悽清,滴滴答答的雨滴聲敲打着高低不平的石板路。隨即,作者筆鋒一轉向我們展示了廈門之夜的雨,並以兩位主人翁的形象敍述了一種淡淡的相思之愁。之後再次進一步的描寫江南的雨,進而更深一步的刻畫了女性獨有的温柔。

雨氣得空濛而迷幻,輕輕地嗅一下,便可發現一種帶有特別的味道,是淡又是香,讓人不覺得感受到清爽的氣息撲面而來。

而身在美國的余光中,再次望着窗外的雨,卻少了些許的清淡多了些迷離的情調,這不禁會讓人的思緒飄落在梧桐相思樹上,並不像驟雨打荷葉那樣,總有一種淡淡的淒涼。可遠在殘等古屋下,這種悽慘的景象就變得越加的濃厚了。

春雨的綿綿;秋雨的瀟瀟;夏雨的磅礴;冬雨的冰涼,這也會一個人聯想到人的成長從青絲少年到白髮長者,伴隨着無數次的雨滴,慢慢的老去。此情此景傳遞着無論是對故鄉、還是對人事物的留戀,都伴隨在着冷冷的雨聲,透漏着一絲低迷的回憶。

雨既可以是一個人的心情變好也可以給一個人增添不少憂愁,也流漏着點點滴滴的回憶,這種記憶一直伴隨在悽迷的大地上久久會散去。

余光中聽聽那冷雨讀後感2

雨來時,撐傘拈花,默想輕笑,那是雨巷中丁香花一樣的姑娘的意境。而我這種還只處於“為賦新詞強説愁”的年輕學子,在這種哀而不傷的感情中,想到了《聽聽那冷雨》,想到那位隔着一道淺淺的海灣撐傘聆雨的老人,他從雨中都聽到了什麼。

雨聲,難説是“輕攏慢捻抹復挑”,但也可説是“大珠小珠落玉盤”。但在這個燈紅酒綠、各種聲音交雜的時代,這種不斷重複的單一音調,在某些人眼裏是極為單調無趣的。也是因為,他們早已對這個嘈雜世界麻木不仁了,他們的心早已變得粗糙,難以感覺到事物的美。而那些能在雨中有所感觸,讓思緒起伏的人們,有着一顆敏感的心。

對於余光中前輩,雨牽動着他的思緒悠悠盪盪,起起伏伏,卻始終縈繞在故鄉這塊土地上。從文章開頭就歎息道:“二十五年,四分之一世紀,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萬山,千傘萬傘。”接着又在字裏行間遊遊走走,最後仍是一聲歎息“二十五年,沒有受過故鄉白雨的祝福,或許發上下一點白霜是一種變相的自我補償吧。”他的心思都繚繞在海灣對面那塊大陸上,似乎想將他的念想包裹在每一滴雨露中,灑遍整個大陸。他用一顆敏感的靈魂所流露出來的話語,用紙筆所寄託,讓無數遊子讀完文章後感到一股與自己心靈合拍的悸動,去聽一聽冷雨,念想自己的家鄉。

猶記初春之時,升上高二的我剛剛度過在新學校的第一個秋季與冬季。在那將暖未暖,寒去猶來之際,我在教室裏,在與題海奮戰的偶得閒暇中,驀然聽到了淅淅瀝瀝的雨聲,抬頭瞥向窗外,卻被眼前那生機盎然的綠所驚訝到了。被雨水浸染的黃綠,嫩綠,青綠瞬間湧入你的視線,像是梵高所畫的油畫《蔦尾花》一般,透露着強烈的生命力,毫不掩飾,毫不收斂,像是要將你心中所有的陰霾都一一退散。那一剎那,我的心受到了強烈的衝擊,一時難以將眼光遊離。

只有敏感的心靈,才能感受到大自然對它的召喚。也只有敏感的心靈,才能寫出“誰的千指在按摩耳輪”“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若問閒情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此類深入人心的言辭。聽雨,其實是聽一顆敏感的靈魂的絮語。

余光中聽聽那冷雨讀後感3

記得高三的語文老師特別喜歡余光中的散文,時常在我們面前提到他。不過,説句實話,我對散文卻不怎麼喜歡。因為覺得散文就一個字——散!讀起來,感到很吃力,往往幾遍下來,還是不知道寫的是什麼。

看這篇《聽聽那冷雨》,是因為當時的天氣很熱,我的心也在不知不覺中感到有些煩燥,需要些“冷雨”。

文章沿着作者的足跡,從大陸“聽”到香港、台灣、美國最後又回到了台灣;隨着作者的思緒,從現代聽到了古代,從現實聽到了歷史;從少年聽到青年再到中年。每一次的“雨”都給作者帶來不同程度的聽覺上的感受與心靈上的顫動。

最最為引起我興趣的是,在余光中的筆下於是各種器官都可感受到的。視覺上:點點滴滴,滂滂沱沱,淅瀝淅瀝;嗅覺上:細細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點薄荷的香味,濃的時候,竟“發出草與樹沐發後特有的淡淡土腥氣”;聽覺上:無論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驟雨打荷葉,聽上去總有一點淒涼,至於雨敲在鱗鱗千瓣的瓦上,由遠而近,輕輕重重輕輕,夾着一股股的細流沿着瓦槽與屋檐潺潺瀉下,各種敲擊音與滑音密織成網。

我想,余光中先生應該是很喜歡雨的吧。如果沒有長期以來對雨的仔細觀察和打心底的喜歡,對雨不會有如此青苔般的深刻記憶。而對我,一個不喜歡雨,甚至有點討厭雨的人來説,看完這些對雨的描寫也不由得喜歡上了雨。另一方面,我不得不佩服余光中先生,他的文筆給我一種很感性的美,行文間可感受到他情感的豐沛、想象的獨特(沒有多少人會認為雨是帶有薄荷味的吧)。

再者,《聽聽那冷雨》中,還體現了余光中先生散文的一個特定:文藻豐富、瑰麗。在這篇文章的第一段,他連用了“料料峭峭”、“淋淋漓漓”、“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濕濕”、“瀟瀟”、“潮潤潤”、“走入霏霏”、“悽悽切切”八個疊詞,給人一種音樂美,也營造了一種古典的意境。此外,這些戲也使我更確切地體會到作者對“冷雨”的感覺,同時也為下文作者對“冷雨”展開敍述起了一定的鋪墊作用。

讀完全文,恨不得天馬上下一場冷雨!當然,這是假的。

不久前看的彥火先生的《多情的雨》,同樣是寫雨,彥火先生的“雨”缺個我不一樣的感覺。在彥先生筆下,出於就像文中寫的一首首詩詞,如“春雨有五色,灑來花旋成”,“枕前淚共階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清風醒病胃,快雨破煩心”等,這些詩詞帶給人無限美好的遐想。在彥火先生筆下,雨或是飄逸或纏綿,人們的更多是歡樂。

余光中與彥火的這兩篇散文,都帶有借景抒情的意味,但不同的是余光中先生的《聽聽那冷雨》卻透着一絲的哀愁,那是一種淡淡的鄉愁。它很平淡,幾乎感受不到,卻確實存在。

“冷雨”與“春雨”哪個更好,我説不出,但我覺得在不同的情緒下看不同的作品,可一個我們帶來不一樣的審美感受。

余光中聽聽那冷雨讀後感4

《聽聽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正如《荷塘月色》之於朱自清。初讀《聽聽那冷雨》,不由大驚:散文能夠如此寫?細讀之則手不釋卷。余光中曾戲稱:“右手寫詩,偶爾左手寫散文,算是副產品。”但這樣的副產品在當代散文家中有幾人能出其右?

詩一樣的充滿跳躍聯想的語言是《聽聽那冷雨》的最大特色。作者在文中超多動用了迭字句。文章開始,就對雨作盡情的描繪: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濕濕······一句就寫出雨的'形聲。之後他跳躍聯想,寫道:······即使在夢裏,也似乎把雨傘撐着······這句奠定了整篇一種“憂傷”的基調。立刻,他大膽想象:整個中國整部中國歷史無非是一張黑白片子,片頭到片尾,一向這樣下着雨。此時,我窒息般地感覺到余光中內心那種深深的鄉愁以及愛國情懷。

本文恰似一首長詩,字字句句,充滿令人驚奇的詩的意象。作者筆下的雨時而是“黑白片子”,時而是“宋畫”,時而是“一滴濕漉漉的靈魂”,時而是“温柔的灰美人”等等。作者憑非凡的才力和卓越的想象力,把鄉愁化為種種意象,而意象又於作者的某段人生遭遇及心靈歷程相連相融。可謂情絲和雨絲交織。

余光中用詩樣的語言對雨進行視覺、聽覺、嗅覺等多方面感覺進行描述,字裏行間,古詩韻味俯拾即是,例“牧童遙指”,“劍門細雨渭城輕塵”,“杏花春雨江南”。愛好古典文學者看本文,時時會心一笑。而喜愛現代風格的讀者也不會失望,例“雨是潮潮濕濕的音樂下在渴望的脣上舔舔那冷雨”一句,已令許多所謂的現代詩人汗顏。

語言是思想的載體,語言沒有音樂味,何能成為作家?同樣,思想不深邃,更是不成作家。余光中將思想完美融入語言,正如他所説:一位出色的散文家,當他的思想和文字相遇,美如鹽撒於燭,會噴出七色的火花。我讀書,常愛劃句,但是讀《聽聽那冷雨》,竟然摘不下一句,因為每一句話都這麼美。

文壇宿耆柯靈説:《聽聽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聲色光影,密密麻麻,縱橫交織而成。這也許能夠幫忙我們對中國文字和現代文學的表現力增加一點信心,也就應承認這在五四以來的散文領域中,算是別闢一境。評論毫無過獎,也深刻公道。

余光中聽聽那冷雨讀後感5

見它從打印機中滑出,為何今日打印機的效率如此之低,總是遲遲不將這好文章吐出,煞是讓人有點為之所急。所幸,這三張半的文字終被我獲取。一拿到手便反覆地看了三四次。回回感覺不同次次回味有異。實有種無法釋手之感。

初讀此文,就被余光中先生的博學所倒,也許這些博學幾乎所有的大家都知曉。這米氏父子、五陵少年、,但人所具備的文學底藴卻是遮掩不住的。餘秋雨的深刻,豐子愷的孩氣,葉聖陶的平易近人,總是可以在文章中看出點滴的。

再讀《聽聽那冷雨》,我竟讀出了《聲聲慢》的味道。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李清照和余光中,所見到的雨,大概是,同一時段的雨吧,但他們的相隔了千年之久,所帶來的感受,卻是如此相近的。因為中國的雨是千年不變的。就象余光中説過的:藍墨水字的上面就是汨羅江(待考證)。中國的每樣事物大概都有中國五千年的沉澱。所以中國的雨千年來也永遠都是滂滂沱沱,淅淅瀝瀝,清清爽爽新新的。

文中所寫,一個方塊字,就是一個天地,然也。一個雨字,便是天地的連接,當中的四點,就是中國的歷史,中國的文化,中國的驕傲,中國的思想。中國的雨,它,沉澱了,整個中國。大禹治水,映雪苦讀,上方穀雨救司馬懿。雨衝出了中國的歷史,也將歷史沖淡了許多。

三讀文章,卻讀出了一種惋惜之情。文中的古屋聽雨,是如何之詩意,如何之愜意啊。聽、雨之纖纖細手拂弄着無數黑鍵啊灰鍵,把晌午奏成黃昏,聽那點點滴滴點點,忐忐忑忑,忐忐忑忑,綿綿瀟瀟綿綿。一陣冷雨,把冬落成了春,把夏又拂成了秋。而如今,雨點卻只能溶在水泥裏,雨已成了沒有音韻的樂音,瓦的歌唱已成絕響:雨來時,已不再,叢葉嘈嘈切切,不再閃動那濕濕的綠光,鳥聲減了,蛙聲沉了,蟲吟沒了。只是歎息,只是後悔,千片萬片的瓦響已成了腦海中的一隅思念和回憶。這世間已再沒有少年聽雨,紅燭成昏;中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白頭聽雨,僧廬下了。

這種中國式的惋惜,是一種懷舊,是一種思念,是一種對祖國、對大陸、對家鄉的思念。一位老人對大陸統一的期盼!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xiandaizuojia/yuguangzhong/qx89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