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現代作家 >汪曾祺 >

汪曾祺作品集讀後感範文(通用3篇)

汪曾祺作品集讀後感範文(通用3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汪曾祺作品集讀後感範文,歡迎閲讀與收藏。

汪曾祺作品集讀後感範文(通用3篇)

汪曾祺作品集讀後感1

又是“霧失樓台,霾迷津渡”的週末。蟄居在家,翻微信文章,看到汪曾祺先生一篇《五味》,不禁跟着先生的文字重又咂摸了一遍全國各地的“酸甜苦辣鹹”。

汪老的散文,平實中帶着幽默,富有濃濃的生活氣息。好比一鍋白菜豆腐湯,看似尋常,信手拈來,細品才發現不一般——原來是,蘇北草雞,金華火腿,太湖活蝦,雲南松茸……文火慢燉三四個鐘頭,再把這些全都撈起濾去,下入白菜豆腐吸油吸味,方得這湯清爽鮮亮,又回味無窮。倘若沒有豐富的閲歷和深厚的藝文底藴,哪個作家敢在“平”字上做文章?

然而我更喜愛汪曾祺先生的小説。或許是年資尚淺,相比繁華落盡的沖淡平和,更容易對純真唯美的東西着迷。汪曾祺小説,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和宏大壯闊的場面,只有形形色色的小人物,在他們的家鄉或旅途,在所寄身的蒼茫時代的一隅,過着前接古人後續來者、悲歡離合而又平凡無奇的一生。不似西洋畫法的透視深邃,一張白紙上只作閒閒幾筆,勾勒出人生中曇花鬼火、秋雲野鶴的幾幅畫面。

人生是什麼?在汪曾祺筆下,是明子和英子飛槳划船的蘆葦蕩,是巧雲織蓆十一子化錫的柳蔭街頭,是陳相公捱打後向遠方母親的嗚嗚哭訴,是秦老吉肩挑手摩數十年養大女兒的餛飩擔子,是李小龍的晚飯花,是王四海的黃昏,是臘月三十大雪紛飛如意樓上醉一回的三個老友,是墓草萋萋斯人已逝小學校的學生們依然傳唱的校歌:“西挹神山爽氣,東來鄰寺疏鍾,看吾校巍巍峻宇,連雲櫛比列其中。……願少年,乘風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

世俗中的優美,苦難中的堅強,趟過泥潭滾過油鍋後尚存的一抹温情和純真——這些即是汪曾祺小説裏最打動人心之處。生活縱然貧苦,命運縱然顛沛,但有那麼一點至純至美的東西照耀着,讓自己的小小世界也籠上了一層淡淡的温柔的光。

在霧霾鎖心的日子,捧一卷書,借一縷光,便能微笑着展望風清日朗的遠方。

汪曾祺作品集讀後感2

作者對對於金大力這樣一個泥瓦匠有着十分細緻的描述,哪怕幾句簡單的任務對白,也能夠看得出金大力這人的品性和為人。而這個人物的與眾不同,在於他長年累月地生活在一個單調的生活環境中,每一天重複同樣的勞動,所以構成了他淳樸的性格和易於滿足的心態。而這樣的人,對於整個社會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又是讓我們感歎而無可厚非的。

文中寫到這樣一段話:“這些他統統不會,他連砌牆都砌不直!當了一輩子瓦匠,砌牆會砌出一個鼓肚子,真也是少有。他是一個瓦匠頭,只能幹一些小工活,和灰送料,傳磚遞瓦。”可見此人真的沒有多大本領,甚至堪稱笨拙。此刻的話叫做笨得可愛。但是緊跟着下面一句描述卻説:“金大力聽明白了是一個多大的工程,就告辭出來。他算不來所需工料、完工日期,就去找有經驗的同行商議。第二天,帶了一個木匠頭兒,一個瓦匠老師傅,拿着工料單子,向主人家據實復告。”看看,這就是這個人良好品性的體現,絕不浮誇,做事情負職責,難怪“這一帶人家,凡有較大的泥工瓦活,都願意找他”。我們都明白,一個人的潛力大小和先天以及後天因素都有關係,我們看不起的並不是那種潛力不大的,相反潛力大卻恃才放曠的人我們都長都很厭惡。這就是我們經常説的,有品行的人,隨不足擔當重任,但是普通事情交給他,你能夠絕對放心。

再看看這段:“金大力是個瓦匠頭兒,但是拿的工錢很低,比一個小工多不了多少。同行師傅們過意不去,幾次提出要給金頭兒漲漲工錢。金大力説:‘不。幹什麼活,拿什麼錢。再説,我家裏還開着一爿茶水爐子,我不比你們指身為業。這我就知足。’”多麼難得!這就是健康的心態和為人。

這樣的形象恰恰代表了我們社會底層無數樸實簡單的勞動者,他們雖然潛力單薄,卻是社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他們並不好高騖遠,而是腳踏實地,有多大潛力就做多大的事情,有多少付出就要求多少回報。

我之所以認為這樣的人是社會不可缺少的,是因為他們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也能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從不給我們的社會製造衝突或者麻煩。而且他們還在一點一滴地為我們的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這些靠着自己的勞動和汗水吃飯的人,雖然平凡,卻是令人肅然起敬的。因為並不是人人都有良好而健康的心態和精神面貌。

汪曾祺作品集讀後感3

最近看完了汪曾祺的兩本書《打漁殺家》和《孤蒲深處》。汪是沈叢文的子弟,所以文字多有受其影響。《打漁殺家》主要是他的文論,書評,最吸引我的是他如何談寫作的一些資料。

《孤蒲深處》是他的.短篇小説集,都是比較有名的一些作品如《受戒》《大淖記事》《八千歲》《歲寒三友》《徙》等,他的小説確切地説更像是散文,是有一點兒故事性的散文。這也很像沈叢文的風格。此外他的書並不是個性流行的那種。

讀起來呢,很有生活滋味,讓你覺得不陌生,反而很親切。此外,能夠看得出汪氏的做人處世之淡泊態度,很有才華但是缺十分地內斂謙恭自省。他是江蘇高郵人,秦少游的同鄉,我也能夠攀上老鄉的江南之地。水鄉之地的人文歷史故事,不比高原北方的粗放豪爽,但是卻很耐人尋味。

其實,南方多才子佳人,也是我們大家都明白的事情。汪之後大多年是在北京居住,也寫了許多的京派文學作品,但是他影響深遠的還是他對於故鄉的那些描述和回憶。所以有人也稱他的文章為鄉土文學,但是他卻並不認同。我以為汪最看重的文學品質是平淡自然,他的文章裏也多次提到寫作的最高境界是平淡自然,也是他的文章最主要的特徵。

我常常會想,本是南方人的我卻長在北方,這樣的歷史對我會有多大的影響。如果我一向就在南方或是北方,我可能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

對於我的父母來説,他們是讀大學的時候才從南方到了北方,之後就再沒有能回去,他們不也是一向在流浪嗎人類命運有必須的重複性,沒有根的人,這樣才能夠四處漂泊,並不覺得有什麼難過,或者説是一種自然的選取。倒是那些祖宗多代一向固守一方水土的人,他們不能忍心離開的多。

現代許多人,不再有那麼多故土的觀念,是因為生活的質量決定一切其他,故鄉的觀念務必淡化。但是還是有一些人他們的不願意離開,是出於一種本能,倒不是他們意識到多麼地熱愛家鄉。

然而我又不得不承認,只有在離開了故鄉的時候,故鄉才有它極其不可抗拒的魅力。就像汪曾祺,沈從文這些大作家的作品所反映出來的。

沒有失去的人是不明白其寶貴的地方和好處的。我們從離鄉之人的視覺處發覺一個自己沒有體會過的故鄉,也只有從離鄉人的情懷裏體會出自己温暖幸福的真諦。

所以,故鄉的人就應感謝離鄉的人,因為如果沒有他們的時時提醒,他們並不明白他們的故鄉是多麼地美麗。汪的書所表達的對故鄉的懷念,其實是人類的一個普遍情懷,對於我來説,是勾起我的思鄉之心,引無限共鳴之意的好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xiandaizuojia/wangzengqi/2y0ky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