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現代作家 >季羨林 >

季羨林一生自在讀後感

季羨林一生自在讀後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季羨林一生自在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季羨林一生自在讀後感

《一生自在》是一本體現季羨林人生智慧的作品。全書共五章,分別是“書卷伴青燈,足以慰平生”的讀書自在;“從容坦蕩,心裝萬物”的處世自在;“一念放下,萬般自在”的心境自在;“見識天地,遇見自己”的求學自在;“與其完滿,不如自在”的感悟自在。

文集涉及人生的方方面面,都是短文。書籍是貯存人類智慧代代相傳的寶庫。團長要求我們讀書是有道理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只有站在別人的肩膀上,我們才能看得更遠,方知世界之大。希望你們都是大俠,心裏裝着書籍的武器,手無寸鐵,一舉手一投足卻是十八般兵器。關於時間的論述,我印象極為深刻。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不論是日出日落、沙漏、日晷、還是鐘錶,那種流逝讓人揪心,拖延症或懶癌患者應該好好看看沙漏裏細沙不經意的一點一點變少或者鐘錶的秒針滴滴答答走個不停。我曾經也是一個拖延症患者,只可惜生活將你逼上了絕路,高效率讓你有更多的時間可以支配。珍惜時間,珍惜光陰,宋代詩人朱熹充滿韻味的詩句“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一寸金。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桐已秋聲”也能喚醒我們對時間的理解。

季老留學德國的經歷對我來説印象最深,因為有故事情節。我第一眼看到的是阿根廷,可一想不對啊,這是一個城市名。“哥廷根彷彿是我的第二故鄉。”季老這樣定義他當年遠赴德國哥廷根大學的.留學經歷。1935年,青年學子季羨林赴德留學,開始了十年羈旅生涯。數十年後,學術泰斗季先生已近耄耋之年,記述了先生當年拋家傍路赴德求學的經過。特別是在哈爾濱到莫斯科的火車上,被人反覆檢查鐵皮水壺、打開水、吃“裂巴”、搶廁所等情節,足見生活之困難。在赫赫有名的哥廷根大學,先生幾經輾轉選定印度學為主修方向,遂對其傾注熱情與辛勞,最終獲得博士學位,論文和口語獲得了四個Sehr Gut(優),也由此奠定了畢生學術研究的深厚根基。在此過程中,先生飽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陰霾帶來的戲劇性苦難,而於苦難之外,又更難忘學長深思,友人情深。

“午夜時分,往事歷歷,紛至沓來。其中不盡是美事:痛苦、錯誤、未盡之事,以及令人羞愧和悲傷的種種往事,一齊湧上心頭。但是一切,無論好與壞,痛苦與歡樂,都描繪進了豐富的人生畫卷中,都成了我思想的糧食和進步的動力”,季老引用了作家梅·薩爾頓關於成長的論述,只有將經歷變為經驗,人生才有沉澱和積藴,厚積薄發,吹進狂沙始到金。

“這裏風光卻更加旖旎,高樹蔽天,濃蔭匝地,花開綠叢,蟬鳴高枝;荷塘裏的荷花正迎風怒放,西山的紫氣依舊幻奇”,季老對景物的描寫很有立體感,正所謂格局、眼界使然。“我心裏不知道是什麼滋味,酸甜苦辣攪和在一起,但是絕沒有像調雞尾酒那樣美妙”,對心理描寫又充滿了生動和幽默。

文集中的文章基本都寫於20世紀90年代,畢竟時間已經過去了20餘年,有些觀點也有侷限性,如對廣告的逆反心理。隨着時代的日益快速發展,外部環境有的是翻天覆地的變化,希望讀者結合實際,選擇性吸收。

季老憑藉自己一生的坎坷經歷和孜孜不倦的學習精神,對人生的理解和感悟深邃透徹,行文駕輕就熟,充滿了思辨魅力和哲學美感。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旅客。自在不是隨波逐流、肆意放縱,是遵照本心,發揚天性,是拼盡全力後的順其自然。

餘生,願你我都能挺過生活給的重錘,永遠生猛。無論生活怎樣,希望你,保持自律,保持清醒。昨日之深淵,今天之淺談。

標籤: 季羨林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xiandaizuojia/jimulin/evmev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