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雜文 >

苗族蘆笙和蘆笙舞a href=http://ruiwen.com/friend/list.php(教師中心專稿)/a

苗族蘆笙和蘆笙舞a href=http://ruiwen.com/friend/list.php(教師中心專稿)/a

傳説在很久以前,苗家居住在北方,為了自衞,就築了一座城。那時候個部族經常打仗,苗家的兵馬把敵人打的大敗。他們回就到城裏,殺豬宰羊,設宴慶祝勝利,大家開懷痛飲,所有的人醉倒了,只有一個不喝酒的人閒着無事,就去砍一棵戴杉老樹來做蘆笙管,有用竹管放置葉片,再安上一個葫蘆,箍上喚香樹皮。葫蘆笙做成了,但他不知道吹什麼調子。他想着葫蘆笙是用這些東西製作的,於是第一句吹“杉老樹,喚香皮,葫蘆笙”;第二句吹“竹子安葉片,葫蘆笙。”他越吹越高興,就一個人邊吹邊跳起來。

苗族蘆笙和蘆笙舞a href=http://ruiwen.com/friend/list.php(教師中心專稿)/a

    被打退的敵人派人來察看,見一個苗兵在場上吹着蘆笙舞得快樂,心裏暗想:他一個人就跳的那樣團,我們咋個打得贏。這個敵兵就轉回去報信去了。敵人第二次派人來察看,仍然如此,不敢貿然進攻。第三次又派人來察看,發現除一個人外,其他人都成了醉鬼,便揮兵殺進城中。城中酒醉的當即被全部殺死,酒醒的慌忙逃出城外,還有的酒醒後被圍在城裏出不來。逃出來的人在城外唱到:“城外有棵大青藤,拉着藤子爬上牆,越過城牆逃出城。”城裏的人聽到歌聲,就拉着藤子悄悄逃出城來。

    逃出城的苗家東躲西藏,沒吃沒住。男人挖土洞,女人找野菜,白天躲進洞,夜裏鑽出來。但敵兵不時出來追捕搜查,洞裏也躲不住,只有向南逃走。此時世間的苗家除了六男六女之外,其餘的人不是被殺死就是餓死了。後來,為了紀念苗家世代居住的故地,他們他城垛繡在衣服上,田地繡在裙子上,黃河繡在裹腿布上,包穀挽在頭髮上,葫蘆揣在身上。

    十二個男女青年向南方進發。一路上他們肚子餓了,腳也走破了,每當歇息之時,就把蘆笙拿出來吹,因腳走破了,因此吹蘆笙時彎着腰,唱調子時手扶着腮巴。逃出城來時敵人插草人在路邊嚇苗人,苗人朝前走看見草人就退回來,蹲下去看看不是真人又站起來朝前走,所以吹蘆笙跳舞時有彎腰前進一步又後退一步有蹲下的舞蹈動作。他們解下腰帶拴在一起,過五天五夜的水路,走五天五夜的旱地,渡過黃河長江,歷盡千辛萬苦,老到了貴州青苔阱,在那裏定居下來了。

後來,為紀念因喝酒醉遭至失敗而逃跑的艱難情景,就愛吹蘆笙,跳蘆笙舞了。

不過據史書記載,則另有一個説法,認為蘆笙是在勞動生產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據苗族《古歌》的傳説:最古時,人們在收割稻穀休息之餘,用稻樁杆來奏響娛樂,稻管長短不同,吹出的聲調也不同,休息的人們聽之悦耳,就興高采烈。古代有一位非常能幹的後生善耶撓,就用長短不同的六根稻管合在一起,接上一根吹蔸,吹起來,就成不同音調,優美動聽。又有一個很聰明的姑娘叫做旺賈耶,有一天父母都出去了,阿旺妹去約寨上幾位姑娘來家作伴,剪筍殼做鞋底。正是這一天,阿善哥發現幾位姑娘在阿旺妹家走廊裏,於是把自己做的稻管拿到阿旺家門外吹奏,逗姑娘娛樂,誰知都打動了姑娘們的心。聽之悦耳,優美動聽,坐立不住,一齊擁過來同承善開玩笑,有的用筍殼製成喇叭形,罩在阿善哥的稻管上,使之吹不響,然而正巧合,此時奏的聲音更豁亮,更雄壯,更高亢。阿旺妹在家煮酸等老人回家食,此時聽到阿善的奏樂。阿旺正在打酸,便忘之,而跑出來,又將打酸的提子掛在阿善的稻管上,使阿善吹不叫,沒想到,善哥的稻管樂,反而更響亮,深厚,震耳欲聾,姑娘們又與阿善哥嬉戲,她們拉着阿善的手,讓阿善鬆手,使他吹不成,可是阿善拿得更緊,吹得更歡,結果姑娘和阿善哥高興采烈地跳起來,故把阿善砍的這玩節叫籠鬆,現在苗家仍叫做籠鬆,“籠”是姑娘們拿筍殼,酸筒罩放,“鬆”是阿善哥不鬆手,於是而名曰:“籠鬆”。隨着人類社會進步的發展,苗家人用金屬銅片做彈簧,用竹管代表稻管,以創造出現在的蘆笙樂器。

浙江大附中 施永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zawen/pj74ry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