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寓言 >

最短寓言故事

最短寓言故事

中國古代的寓言故事,大家知道哪些?下文就是小編收集的幾篇比較短的寓言故事,歡迎大家閲讀!

最短寓言故事

最短寓言故事【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國家各據一方,征戰不休,爭奪霸主的統治地位。其中,劉備管轄割據的地方稱為蜀。

劉備依靠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一批能幹的文臣武將打下了江山,他死後將王位傳給了兒子劉禪。臨終前,劉備囑咐諸葛亮輔佐劉禪治理蜀國。劉禪是一位非常無能的君主,什麼也不懂,什麼也不做,整天就知道吃喝玩樂,將政事都交給諸葛亮去處理。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嘔心瀝血地使蜀國維持着與魏、吳鼎立的地位;諸葛亮去世後,由姜維輔佐劉禪,蜀國的國力迅速走起了下坡路。

一次,魏國大軍侵入蜀國,一路勢如破竹。姜維抵擋不住,終於失敗。劉禪驚慌不已,一點繼續戰鬥的信心和勇氣都沒有,為了保命,他赤着上身、反綁雙臂,叫人捧着玉璽,出宮投降,做了魏國的俘虜。同時跟他一塊兒做了俘虜的,還有一大批蜀國的臣子。

投降以後,魏王把劉禪他們接到魏國的京都去居住,還是使他和以前一樣養尊處優,為了籠絡人心,還封他為安樂公。

司馬昭雖然知道劉禪無能,但對他還是有點懷疑,怕他表面上裝成很順從,暗地裏存着東山再起的野心,有意要試一試他。有一次,他請劉禪來喝酒,席間,叫人為劉禪表演蜀地樂舞。跟隨劉禪的蜀國人看了都觸景生情,難過得直掉眼淚。司馬昭看看劉禪,見他正咧着嘴看得高興,就故意問他:“你想不想故鄉呢?”劉禪隨口説:“這裏很快樂,我並不想念蜀國。”

散席後,劉禪的近臣教他説:“下次司馬昭再這樣問,主公應該痛哭流涕地説:‘蜀地是我的家鄉,我沒有一天不想念那裏。’這樣也許會感動司馬昭,讓他放我們回去呀!”果然不久,司馬昭又問到這個問題,劉禪就裝着悲痛的樣子,照這話説了一遍,但又擠不出眼淚來,只好閉着眼睛。司馬昭忍住笑問他:“這話是人家教你的吧?”劉禪睜開眼睛,吃驚的説:“是呀,正是人家教我的,你是怎麼知道的?”

司馬昭明白劉禪確實是個胸無大志的人,就不再防備他了。

劉禪身為一國之主,居然樂不思蜀,甚至連裝着想念故鄉都裝不出來,貪圖享樂而志向淪喪竟到了這種地步,實在可氣可歎。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該放棄自己的理想,而要嚴格要求自己,志存高遠,不懈地奮鬥。

最短寓言故事 【齊人學彈瑟】

古時候,有一種樂器叫作瑟,發出的聲音非常悦耳動聽。趙國有很多人都精通彈瑟,使得別的國家的人羨慕不已。

有一個齊國人也非常欣賞趙國人彈瑟的技藝,特別希望自己也能有這樣的好本領,於是就決心到趙國去拜師學彈瑟。

這個齊國人拜了一位趙國的彈瑟能手做師傅,開始跟他學習。可是這個齊國人沒學幾天就厭煩了,上課的時候經常開小差,不是找藉口遲到早退,就是偷偷琢磨自己的事情,不專心聽講,平時也總不願意好好練習。

學了一年多,這個齊國人仍彈不了成調的曲子,老師責備他,他自己也有點慌了,心裏想:我到趙國來學了這麼久的彈瑟,如果什麼都沒學到,就這樣回去哪裏有什麼臉面見人呢?想雖這樣想,可他還是不抓緊時間認真研習彈瑟的基本要領和技巧,一天到晚都只想着投機取巧。

他注意到師傅每次彈瑟之前都要先調音,然後才能演奏出好聽的曲子。於是他琢磨開了:看來只要調好了音就能彈好瑟了。如果我把調音用的瑟弦上的那些小柱子在調好音後都用膠粘牢,固定起來,可不就能一勞永逸了嗎?想到這裏,他不禁為自己的“聰明”而暗自得意。

於是,他請師傅為他調好了音,然後真的用膠把那些調好的小柱子都粘了起來,帶着瑟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回家以後,他逢人就誇耀説:“我學成回來了,現在已經是彈瑟的高手了!”大家信以為真,紛紛請求他彈一首曲子來聽聽,這個齊國人欣然答應,可是他哪裏知道,他的瑟再也無法調音,是彈不出完整的曲子來的。於是他在家鄉父老面前出了個大洋相。

這個齊國人奇怪極了:明明固定好了的音,怎麼就是彈不好呢?他不知道,音即使能調好,也只是彈好瑟的條件之一。

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沒有捷徑可走。我們只有堅持不懈地認真學習、努力鑽研,才不會重蹈這個齊國人的覆轍。

最短寓言故事 【楚人學齊語】

春秋時期,在現在河南省境內有一個小國叫“宋”。宋國大夫戴不勝比較開明,很關心國事,很想讓宋國國君多理朝政,就是不知道該怎樣勸説宋王才好。戴不勝知道孟子很有見識,很佩服孟子,也很想向孟子請教。有一次孟子到宋國旅行,戴不勝大夫很恭敬地接待了孟子,向孟子請教説:“您是很有學問的人。請您告訴我,怎樣才能勸説一個國家的.國君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來管理自己的國家,多為國家辦些好事呢?”

孟子想了一會兒,微笑着不緊不慢地説道:“這話看怎麼説,比如説,有位楚國大夫很想讓自己的兒子學説齊國話,您看是請齊國人教他好呢,還是請楚國人教他好呢?”戴不勝亦笑着回答説:“那當然是請齊國人教他好啊!”孟子笑了一下,接着説;“即使請來一個齊國人教他,並且很耐心地教他説齊國話,然而他周圍的人覺得很希奇,整天來干擾他,吵吵鬧鬧難得安靜,到了這種情形之下,哪怕用鞭子來抽打他,逼迫他學齊國話,他仍然是學不會的。如果把他帶引到齊國去,並且住在齊國都城最有名、最繁華的街巷裏,住下來學講齊國話。幾年以後,他的齊國話學會了,講得很好了,到那時再要他説楚國話,假若也用鞭子天天抽打他,要他説楚國話,那也是很困難的了。”

聽了孟子一席話以後,戴不勝終於明白過來:在宋國,國王周圍的大夫少有好人,在太多的壞大夫的讒言欺騙下,也難怪宋國國君會變得無道啊!

這篇寓言的寓意是:不可忽視客觀環境、周圍風氣對人的影響。

最短寓言故事 【游水之道】

有一次,孔子帶着他的幾個學生到呂梁遊覽觀賞美妙的大自然景色。只見那呂梁的瀑布飛流而下,從三千仞高處直瀉下來,濺起的水珠泡沫直達40餘里以外。瀑布下來衝成一條水流湍急的河,在這裏,就連黿(yuan)魚、鼉(tuo)鼈這一類水族動物都不敢遊玩出沒。然而,孔子卻突然發現一個漢子跳入水中暢遊。孔子大吃一驚,以為這個漢子有什麼傷心事欲尋短見,於是,他立即叫自己的學生順着水流趕去救那個人。

不料,那漢子在遊了幾百步遠的地方卻又露出了水面,上得岸來,披着頭髮唱着歌,在堤岸邊悠然地走着。

孔子趕上前去,誠懇地問他説:“我還以為你是個鬼呢,仔細一看,你實實在在是個人啊!請問,游水有什麼祕訣嗎?”

那漢子爽快地一笑説:“沒有,我沒有什麼游水的祕訣,我只不過是開始時出於本性,成長過程當中又按照天生的習性,最終能達到一種境地是因為一切都順應自然。我能順着漩渦一直潛到水底,又能隨着漩渦的翻流而露出水面,完全順着水流的規律而不以自己的生死得失來左右自己的行為,這就是我游水遊得好的道理。”

孔子又問道:“什麼叫做開始出於本性,成長中按照天生的習性,而有所成就是順應自然呢?”

那漢子回答説:“如果我生在丘陵,我就去適應山地的生活環境,這叫做出自本來的天性,如果長在水邊則去適應水邊的生活環境,這就是成長順着生來的習性;不是有意地去這樣做卻自然而然地這樣做了,這就叫順應自然。”

孔子聽了漢子的一番話,若有所悟地點頭而去。

標籤: 寓言故事 最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yuyan/n4o0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