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唐詩 >

《新豐折臂翁戒邊功也》唐詩

《新豐折臂翁戒邊功也》唐詩

新豐老翁八十八,

《新豐折臂翁戒邊功也》唐詩

頭鬢眉須皆似雪;

玄孫扶向店前行,

左臂憑肩右臂折。

問翁折臂來幾年?

兼問致折何因緣?

翁雲貫屬新豐縣,

生逢聖代無征戰;

慣聽梨園歌管聲,

不識旗槍與弓箭。

無何天寶大徵兵,

户有三丁點一丁;

點得驅將何處去?

五月萬里雲南行。

聞道雲南有瀘水,

椒花落時瘴煙起;

大軍徒涉水如湯,

未過十人二三死。

村南村北哭聲哀,

兒別爺孃夫別妻;

皆雲前後徵蠻者,

千萬人行無一回。

是時翁年二十四,

兵部牒中有名字;

夜深不敢使人知,

偷將大石槌折臂;

張弓簸旗俱不堪,

從茲始免徵雲南。

骨碎筋傷非不苦,

且圖揀退歸鄉土。

此臂折來六十年,

一肢雖廢一身全;

至今風雨陰寒夜,

直到天明痛不眠。

痛不眠,終不悔,

且喜老身今獨在;

不然當時瀘水頭,

身死魂飛骨不收;

應作雲南望鄉鬼,

萬人冢上哭呦呦。

老人言,君聽取:

君不聞開元宰相宋開府,

不賞邊功防黷武?

又不聞天寶宰相楊國忠,

欲求恩幸立邊功?

邊功未立生人怨,

請問新豐折臂翁。

白居易詩鑑賞

南詔是居住於雲南大理一帶的少數民族白族政權。

開元十六年( 738),唐玄宗封南詔王閣邏鳳為雲南王。天寶九年( 750),因雲南太守張虔陀侮辱閣邏鳳,挑起戰爭。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率兵攻打南詔,大敗。楊國忠當政期間,派劍南留後李宓繼續征戰,又遭全軍覆沒。兩次征戰前後死傷士兵二十餘萬人,國力大傷。安祿山得以乘機起兵,發動叛亂。自此,一度繁榮富強的唐帝國逐步走向衰亡。詩人有感於此,於元和時代就寫下了這首沉痛激憤的《新豐折臂翁》。

從詩中可以看出詩人偶爾在街頭漫步,遇到一個年齡在八十左右,滿面白鬚,右臂骨折的老翁,他用左臂憑靠着玄孫,步履蹣跚地向前走着。詩人見此情景,便上前詢問老翁折臂的原因。於是新豐老翁向詩人講述了一段悽慘的故事

他的籍貫是原來的新豐縣。他原是幸運的,因為他生逢聖明的朝代,在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的開元時期度過了美好的青少年時代,以致不懂得旗槍弓箭為何物,僅聽慣了宮苑梨園中傳出的歌舞管絃之聲。然而好景不長,天寶時期,雲南一帶烽煙四起,朝廷大舉徵兵,在悽慘的哭泣聲中,兒子告別母親,丈夫辭別了妻子。聽説雲南瀘水一帶,瘴氣迷漫,還要徒步渡過那熱如沸湯的大河!據説相繼奔赴戰場者,沒有一個能活着回來。這一年,他二十四歲。很不幸,徵兵的名冊上赫然寫着他的名字。怎麼辦?夜深人靜,他偷偷地用石頭將自己的手臂砸斷。從此他變成了殘疾,但也因此逃脱了遠戍雲南之苦。作為一個斷臂的殘疾人,他是不幸的,因為六十年來,傷痛時時折磨着他;但他從未後悔,因為他沒有做雲南萬人冢上的望鄉鬼,他畢竟還活着,雖然活得並不輕鬆。

是誰造成了無數家庭妻離子散的悲劇?是誰驅使那些平民百姓到遙遠的雲南賣命,而死無葬身之地?

又是誰逼迫了新豐人的自斷其臂?詩歌最後一段“老人言,君聽取”云云,鮮明地表明瞭自己的觀點。開元時的賢相宋璟,為了避免邊將為邀功而輕啟戰爭,對於殺敵有功的天武軍牙將郝靈佺沒有論功行賞,僅在次年授他為郎將,以防止與少數民族的糾紛,從而保證了邊境的安寧。而楊國忠之流為達到個人邀功的卑鄙目的,不惜開邊尋釁,視數十萬平民百姓的性命為兒戲,驅趕他們到環境極為惡劣的邊遠地區去作戰,造成千萬個家庭的悲劇,也給國家和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災難。詩人把宋璟與楊國忠作了鮮明的對比,其褒貶傾向不言自明。他反對不義戰爭,希望各民族和睦相處,表現出詩人的寬大胸襟和善良的願望。

早在詩人寫成此詩以前,唐代另一位著名詩人,偉大的浪漫主義作家李白,在《古風·羽檄如流星》中,就曾針對楊國忠之流謊報戰功、害民誤國的.卑鄙行徑發出了“如何舞干鏚,一使有苗平”的慨歎,主張象舜那樣,不以武力討伐,而用文治使敵人順服。

李白在描寫被迫入伍的士卒們與家人訣別時寫道:“長號別嚴親,日月慘光晶。泣盡繼以血,心摧兩無聲。”

他們的悲傷痛哭,使得日月都為之慘淡不明。這幾句話可與《折臂翁》“村南村北哭聲哀,兒別爺孃夫別妻;皆雲前後徵蠻者,千萬人行無一回”相映照。但李白畢竟是個富於想像力的浪漫型詩人。他形容那些到前線的士卒“困獸當猛虎,窮魚餌奔鯨。千去不一回,投軀豈全生”。而主張詩文通俗易懂的白居易則借老翁之口娓娓地向讀者訴説一個不幸的故事,而窮兵黷武之禍自不待言,這與李白一腔熱血噴薄而出式的呼喊大相徑庭。風格雖不同,卻是異曲同工,各臻其妙。

此詩的結構完全符合詩人《新樂府序》所謂“首章標其目,卒章顯其志”的要求,首尾照應。在表達詩人的主觀傾向時,仍不忘以新豐折臂翁的悲慘遭遇作為富有説服力的見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tangshi/e2ljz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