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唐詩 >

《靈隱寺》宋之問唐詩全詩意思

《靈隱寺》宋之問唐詩全詩意思

《靈隱寺》是唐代宋之問創作的五言古詩。全詩描寫了靈隱寺及其附近一帶的奇麗風光,整體上看清新雄壯,還帶有一些出世的灑脱。

《靈隱寺》宋之問唐詩全詩意思

靈隱寺

  鷲嶺鬱岧嶢,龍宮鎖寂寥。

  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

  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

  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

  夙齡尚遐異,搜對滌煩囂。

  待入天台路,看餘度石橋。

【註釋】

鷲(jiù)嶺:本是印度靈鷲山,這兒借指靈隱寺前的飛來峯。

岧(tiáo)嶢(yáo):山高而陡峻的樣子。

龍宮:泛指靈隱寺中的殿宇。

浙江潮:杭州的錢塘江又稱浙江,故而浙江潮就是指錢塘江潮。

桂子:即桂花。

捫(mén)蘿:攀援藤蘿。捫,持、執。

登塔遠:攀登遠處的古塔。

刳(kū):剖開。

取泉遙:到遠處去取水。

更發:(開得)更加旺盛。

凋:凋落。

夙(sù)齡:年輕的時候。

尚:喜歡。

遐:遠。

異:奇異的美景、勝地。

搜:尋求。

滌:洗滌。

煩囂:塵世間的煩惱和喧囂。

石橋:指天台著名的風景石樑飛瀑。

【白話譯文】

飛來峯高聳而草木葱蘢,佛殿肅穆而且寂寞寥落。

層樓上可遠眺壯美日出,寺門正對着錢塘江大潮。

中秋常有桂花飄落寺裏,佛香能向上飄到九重天。

攀援藤蘿登上遠處古塔,挖空樹木到遠處取泉水。

霜凍下山花開得更旺盛,葉子沒有因為寒冷凋落。

早年愛好遠處奇異美景,用來洗滌塵世中的煩惱。

等到我走入天台山的路,看我過其中的梄溪石橋。

【創作背景】

唐中宗景龍四年(公元710年),宋之問貶為越州長史,離京赴越。《新唐書》中記載他“頗自力為政,窮歷剡溪山,置酒賦詩,流佈京師,人人傳諷。”《唐詩紀事》説:“之問貶黜放還,至江南,遊靈隱寺,夜月極明,長廊行吟曰‘鷲嶺鬱岧嶢,龍宮鎖寂寥’……”可見,這首《靈隱寺》是他途中經過杭州,遊靈隱寺時所作。此時,宋之問宮廷文人的身份早已結束,較之首次貶逐時所作的詩歌,更為清新雄壯,甚至還帶有一些出世的灑脱。

【賞析】

“鷲嶺鬱岧嶢”,“鷲嶺”本為印度靈鷲山的簡稱,印度高僧慧理説杭州的武林山就好像是靈鷲飛到杭州,後此處的山峯就稱為“飛來峯”,詩中的“鷲嶺”也就借指靈隱寺了。這一句從大處着筆,形容了飛來峯的高峻葱鬱。“龍宮鎖寂寥”,“龍宮”化用了龍王請佛入龍宮説法的佛教故事,此處借指靈隱寺。“鎖寂寥”用一個“鎖”字形象地突出了靈隱寺中的清靜。這兩句詩,先從大處起筆描寫了飛來峯,即靈隱寺的周邊環境,再慢慢地聚焦到一點上來描寫了靈隱寺。

下面的兩句“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從靈隱寺的樓閣上可以眺望大海日出時的壯景,靈隱寺的寺門又正對着錢塘江洶湧的潮水,對仗工整,氣勢雄壯,在描繪實景的同時又增加了景物的層次,給人帶來雄壯的感受。這兩句詩傳唱極廣,前人評價為“氣韻生動,境界幽遠”。

“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是吟詠桂花的名句,當為詩人根據靈隱寺每到金秋時節便有桂子從月宮中落下的傳説加以想象而成的,構思也相當絕妙。月宮中的桂子從天外飄下,寺廟中的香火從人間飄到了天外,天上人間彷彿都是相通的,顯出了佛教聖地的神祕色彩。

第二聯和第三聯描寫的是詩人在靈隱寺中見到的景色,第二聯是實景,第三聯是想象之景,是虛景。這兩聯虛實結合,更能顯出靈隱寺之神祕。下面兩聯則是詩人離開靈隱寺的途中見到的景色。

“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形容詩人跋山涉水之艱辛。這一聯採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描寫了詩人不分遠近地時而登塔,時而尋找名泉的遊覽過程。“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這一聯是詩人在登塔取泉的過程中見到的深秋美景,山花迎着薄霜開放,樹葉雖逢細冰而未凋。此處借景抒情,抒發了詩人雖遭受貶黜卻仍然堅強。“夙齡尚遐異,搜對滌煩囂”,這一聯是詩人自述一直以來就愛好奇山異水,因其可以洗滌塵世中的煩惱和喧囂。在靈隱寺的.遊覽也滌盡了詩人心中的煩惱。最後一聯“待入天台路,看餘度石橋”,是寫詩人還打算去浙江的天台山遊覽石橋。天台山是佛教天台宗的發源地。天台山的梄溪上有石橋,下為陡峭山澗。全詩在詩人想象的遊覽情景中結束,構思新穎,且以詩人對另一佛教勝景的嚮往, 反襯出在靈隱寺遊覽時的意猶未盡,還帶有一些出世歸隱的嚮往。

整首詩按照詩人遊覽的路線展開描寫,第一聯,從外部環境飛來峯入手,接着寫到靈隱寺,第二、三兩聯寫的是靈隱寺中的景色,四、五兩聯是從靈隱寺出來見到的景色,最後兩聯是詩人離開時的感想和打算。思路清晰順暢,語言凝練自然,描寫了靈隱寺及其附近一帶的奇麗風光,並在詩歌的結尾稍稍表示出了他出世歸隱的意向。全詩意境開闊,構思奇妙,景色描寫清麗淡遠,開啟了唐代山水詩的道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tangshi/83rnw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