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唐詩 >

《詠史》唐詩鑑賞

《詠史》唐詩鑑賞

 《詠史》

《詠史》唐詩鑑賞

年代: 唐 作者: 李商隱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何須琥珀方為枕,豈得真珠始是車。

運去不逢青海馬,力窮難拔蜀山蛇。

幾人曾預南薰曲,終古蒼梧哭翠華。

 《詠史》唐詩鑑賞:

李商隱的詠史詩不僅詠古況今,充分反映了他進步的歷史觀,而且借古諷今,含蓄地表達了他的現實主義傾向,同時還借題寄慨,委婉地抒發了他懷才不遇的苦悶。相對時政的深沉感慨,擴大了詠史詩的表現容量。

詠史詩以歷史故事或傳説為題材,與詩人的歷史觀有密切的聯繫。李商隱的詠史詩之所以寫得好,是因為他用發展變化的.歷史觀分析社會變化,將國家的興亡歸因於“人為”。在《覽古》中,他把縱的歷史與橫的觀實聯繫起來指出:“莫恃金湯忽太平,草間霜露古今情”,深刻地警告晚唐統治集團:一切都在變化,金城湯池並不能永保國家不衰亡。他還根據興亡的史實,概括為“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詠史》),提出了一切政權成敗的關鍵在他對歷史的一個根本認識是:“又聞理與亂,系人不繫天。(《行次西郊作一百韻》)在繫於何人的問題上,儘管他受時代的侷限,還只能將理亂的命脈繫於帝王,但在他的詩中,大都是指責他們敗亂國家的。因此這種揭露更有進步意義。“系人不繫天”的思想貫穿於李商隱全部的詠史詩中。最顯著的是一首《詠史》(北湖南林水漫漫),説明了興亡有道,不關天命。他又説:“自是當時天帝醉,不關秦地有山河”(《咸陽》)。秦並天下不繫於得山河之險。他既然認為理亂興亡有線索可尋,又存有“乘運應須宅人荒,男兒安在戀池隍”(《題漢祖廟》)的雄心,因此,雖然古來人事代謝,仍覺事有可為。並不悲觀。在強調人為的同時,詩人又突出批判了把地域條件、天命王氣作為精神支柱,毫無顧忌地苟安享樂的封建統治者。如《南朝》:“地險悠悠天地長,金陵玉氣應瑤光,休誇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粧。”此詩舉樑事以概南朝,巧妙地將“半面粧與分天下”聯繫起來,辛辣地諷刺了腐朽昏聵的建統治者迷信王氣,自恃天險,不圖進取,自食亡國之果。這些明確的以古鑑今的態度,包含着深刻的用意,比前人的認識更自覺完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tangshi/20pjz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