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詩歌 >

關於冬至的簡短詩歌

關於冬至的簡短詩歌

古人認為自冬至起,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天地陽氣開始興做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以下是小編分享的關於冬至的詩歌,希望大家喜歡!

關於冬至的簡短詩歌

冬至的簡短詩歌一

  聞説今日太陽走到至南,

  今日至冷今日至寒今日夜至長。

  一如嬰孩初生,

  一天天暖起來一天天顯出春花嬌巧的模樣。

  雪一直沒下,

  那有什麼關係。

  暮冬的雪正下在春節的檐前,

  幾多祥瑞幾多喜慶。

  穿着花花綠綠羽絨的男女,

  已經不在乎冰霜雪凍,

  該浪漫的仍在月下浪漫,

  該多情的仍在路燈下凝眸。

  沒有什麼大事發生,

  電視、報紙和網絡一如昨天。

  只是一碗母親親手包的餃子,

  讓這平常的日子有了不同。

  冬至了,

  春天不遠。

冬至的簡短詩歌二

  黃昏下起了寒鴉

  密密落滿柳梢

  更殘忍的冬景,唯有回憶

  我把自己一遍遍重複着

  拋棄

  終於呵,多情的心已無血色

  破碎成紛紛白雪…

  寒鴉銜起一片心事

  飛向沉淪的夕陽

  飛向這讓人悲愴的高度

  殘陽已無青山可依,而你

  或許正偎在他身旁

  或許嘴角勾起彩虹

  或許輕輕輕輕問他

  “我和雪那個更潔白?”…

  揹着夕陽,揹着有你的方向

  一隻寒鴉從我胸口飛出

  一片雪花自我眼中飄下

  沉淪着的夕陽呵——

  請用最後的悲愴啊

  將少年的背影拉成一聲幽幽的二胡…

冬至的簡短詩歌三

  過來一年又一年

  今天

  才知道

  冬至

  沒有一個人

  自獨處

  喜也罷

  惱也罷

  路過

  就好

冬至的簡短詩歌四

  踩着前人的腳印

  走着先人的路

  尋着祖父輩的根

  一方墳墓

  一束鮮花

  深深鞠躬

  迎風而立

  因為風吹起了淚意

  踏上歸鄉的路

  只為尋根尋親

  卻是兩個世界

  縱有萬語千言

  也可以不悲不喜

  問爹孃在那方可好

  吿爹孃女兒這邊一切安好

  勿掛念

拓展:

冬至節的`由來與傳説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説。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冬至傳説之一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説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户户吃餛飩。

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緣何有這種食俗呢?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裏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裏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麪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裏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後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麪餃”,人們還紛紛傳説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冬至傳説之二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説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冬至傳説之三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hige/ymzzk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