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詩歌 >

雪花的快樂詩歌賞析

雪花的快樂詩歌賞析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收藏過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詩歌吧,詩歌飽含豐富的感情和想象。那什麼樣的詩歌才是好的詩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雪花的快樂詩歌賞析,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雪花的快樂詩歌賞析

雪花的快樂

徐志摩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裏瀟灑,

我一定認清我的方向——

飛揚,飛揚,飛揚,——

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悽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悵——

飛揚,飛揚,飛揚,——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裏娟娟的飛舞,

認明瞭那清幽的住處,

等着她來花園裏探望——

飛揚,飛揚,飛揚,——

啊,她身上有硃砂梅的清香!

那時我憑藉我的身輕,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貼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賞析一:

《雪花的快樂》無疑是一首純詩(即瓦雷裏所提出的純詩)。在這裏,現實的我被徹底抽空,雪花代替我出場,“翩翩的在半空裏瀟灑”。但這是被詩人意念填充的雪花,被靈魂穿着的雪花。這是靈性的雪花,人的精靈,他要為美而死。值得回味的是,他在追求美的過程絲毫不感痛苦、絕望,恰恰相反,他充分享受着選擇的自由、熱愛的快樂。雪花“飛揚,飛揚,飛揚”這是多麼堅定、歡快和輕鬆自由的執著,實在是自明和自覺的結果。而這個美的她,住在清幽之地,出入雪中花園,渾身散發硃砂梅的清香,心胸恰似萬縷柔波的湖泊!她是現代美學時期永恆的幻像。對於詩人徐志摩而言,或許隱含着很深的個人對象因素,但身處其中而加入新世紀曙光找尋,自然是詩人選擇“她”而不是“他”的內驅力。

與閲讀相反,寫作時的詩人或許面對窗外飛揚的雪花熱淚盈眶,或許獨自漫步於雪花漫舞的天地間。他的靈魂正在深受囚禁之苦。現實和肉身的沉重正在折磨他。當“星月的光輝與人類的希望”令他唱出《雪花的快樂》,或許可以説,詩的過程本身就是靈魂飛揚的過程?這首詩共四節。與其説這四節韻律鏗鏘的詩具有啟承轉合的章法結構之美,不如説它體現了詩人激情起伏的思路之奇。清醒的詩人避開現實藩籬,把一切展開建築在“假如”之上。“假如”使這首詩定下了柔美、朦朧的格調,使其中的熱烈和自由無不籠罩於淡淡的憂傷的光環裏。雪花的旋轉、延宕和最終歸宿完全吻合詩人優美靈魂的自由、堅定和執著。這首詩的韻律是大自然的音籟、靈魂的`交響。重複出現的“飛揚,飛揚,飛揚”織出一幅深邃的靈魂圖畫。難道我們還要詩人告訴我們更多東西嗎?

詩人徐志摩在他的《猛虎集》序文中寫道:“詩人也是一種痴鳥,他把他的柔軟的心窩緊抵着薔薇的花刺,口裏不住地唱着星月的光輝與人類的希望,非到他的心血滴出來把白花染成大紅他不住口。他的痛苦與快樂是深成的一片。”

個人認為,徐志摩把他的理想與希望寫進了之中。可以從雪花的快樂》、《再別康橋》和《我不知道風是在哪個方向吹》之間的連續性中看出。徐志摩做事講究意境,從他的詩中的意境中,我們不難看出徐志摩的思想和追求。

徐志摩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字槱森,後改字志摩,浙江海寧人,中國著名新月派現代詩人,散文家,亦是著名武俠小説作家金庸的表兄。徐志摩出生於富裕家庭,並曾留學英國。一生追求真、自由與美(胡適語),這為他帶來了不少創作靈感,亦斷送了他的一生。徐志摩倡導新詩格律,對中國新詩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1918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1年入英國留學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1926年任中央大學(49年更名南京大學)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飛機失事罹難。

徐志摩出生於浙江海寧一個富裕家庭,父親徐申如擁有一座發電廠、一個梅醬廠、一間絲綢莊,在上海還有一家小錢莊,又是硤石商會會長,人稱硤石鉅子。徐志摩18歲時由父母安排,與15歲的張幼儀結婚,隨後遠赴西方求學。對徐志摩來説,這段婚姻並不美滿。張幼儀遠渡重洋到了英國後,才發現徐志摩在旅英期間邂逅了林長民的女兒林徽因(原名林徽音)。後來張幼儀與徐志摩離婚。最後,林徽因卻選擇了梁啟超之子樑思成。

1923年梁啟超(號任公)寫了長信很懇切地勸他:萬不可以他人之痛苦,易自己之快樂。弟之此舉其於弟將來之快樂能得與否,始茫如捕風,然先已予多數人以無量之苦痛。戀愛神聖為今之少年所樂道。茲事蓋可遇而不可求。況多情多感之人,其幻象起落鶻突,而得滿足得寧帖也極難。所夢想之神聖境界恐不可得,徒以煩惱終其身已耳。任公又説:嗚呼!志摩!天下豈有圓滿之宇宙?當知吾儕以不求圓滿為生活態度,斯可以領略生活的妙味矣。若沉迷於不可必得之夢境,挫折數次,生氣盡矣。鬱邑佗傺以死,死為無名。死猶可也,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墮落至不復能自拔。嗚呼!志摩!可無懼耶!可無懼耶!

志摩答覆任公的信,不承認他是把他人的苦痛來換自己的快樂。他回信説:我之甘冒世之不韙,竭全力以鬥者,非特求免兇慘之苦痛,實求良心之安頓,求人格之確立,求靈魂之救度耳。人誰不求庸德?人誰不安現成?人誰不畏艱險?然且有突圍而出者,夫豈得已而然哉?我將於茫茫人海之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嗟夫吾師!我嘗奮我靈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熱滿之心血,明照我深奧之靈府。而庸俗忌之嫉之,輒欲麻木其靈魂,搗碎其理想,殺滅其希望,污毀其純潔!我之不流入墮落,流入庸懦,流入卑污,其幾亦微矣!

徐志摩留學後回到北平,常與朋友王賡相聚。王賡的妻子陸小曼,對徐志摩影響甚大。陸小曼聰慧活潑,是獨生女,父親陸寶曾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門生,回國後任賦税司。徐志摩和陸小曼在北平交際場相識相愛,並談及婚嫁。徐父執意請梁啟超證婚,徐志摩求助於胡適,胡適果然把梁任公請了出來,梁任公在大庭廣眾之下罵徐志摩:徐志摩,你這個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學問方面沒有成就,你這個人用情不專,以致離婚再娶以後務要痛改前非,重作新人。盛典舉罷,徐志摩與陸小曼南下定居上海。

由於徐志摩離婚再娶,觸怒了父親,中斷了對他的經濟援助,而陸小曼生活揮霍無度,住的是3層樓的豪華住所,每月100銀洋的租金,家裏傭人眾多,有司機、廚師、男僕,還有貼身丫鬟,這些鉅額花費使徐志摩入不敷支。應胡適的邀請,徐志摩兼教於北京大學,。沉溺於跳舞、打牌、票戲等夜生活的陸小曼每天天亮才上牀,睡到下午兩點才起身。

1931年11月19日,因林徽因要在北平協和禮堂為外國使節演講中國建築藝術,徐志摩欲前去捧場,於早上八時搭乘中國航空公司濟南號郵政飛機由南京北上,然而,飛機在大霧中誤觸濟南開山墜落,徐志摩罹難,死時34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hige/kxgdxe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