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詩歌 >

詩歌《帆》賞析

詩歌《帆》賞析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肯定對各類詩歌都很熟悉吧,詩歌語言言簡義豐,具有凝練和跳躍的特點。那些被廣泛運用的詩歌都是什麼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詩歌《帆》賞析,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詩歌《帆》賞析

《帆》賞析

《帆》是一首傑出的具有象徵意義的風景哲理情詩。它既有風景畫面的精彩描繪,又有發人深省的哲理意藴。整首詩有節奏地交替着兩組鏡頭:一會兒是帶有帆船的大海的畫面;一會兒是站在岸邊的詩人看到上述畫面後的沉思。 詩人的目光首先停留在漂浮着一葉孤帆的大海上。

多少人在生活中不止一次地見過這種畫面,惟獨萊蒙托夫把它和詩人的命運聯繫起來,賦予帆以生命,使它人格化了。海面上霧靄茫茫,象徵着一個青年剛剛邁入人生的海洋,感到前途未卜的迷惘心態,從而產生了充滿着懸念的問題:“它尋求什麼,在遙遠的異地?/它拋下什麼,在可愛的故鄉?”接下來,大海的景象突然起了變化。刮來了狂風,掀起了巨浪,狂風捲着巨浪向帆鋪頭蓋頂地壓將下來,但這並沒有使帆退縮,那弓起了腰軋軋作響的桅杆,分明是説它在頂風破浪,奮勇前進。這個畫面象徵着青年在和惡劣的環境作鬥爭。詩人感慨地發出了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自相矛盾,深思起來卻又合乎情理的兩句箴言:“唉!它不是在尋求什麼幸福,也不是逃避幸福而奔向他方!”前一句説明了一個人要和環境作鬥爭是很艱苦的,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他不是在尋求什麼幸福。然而你能説他逃避幸福嗎?不,他認為鬥爭、拼搏就是一種樂趣,而且會換來更大的幸福。風暴過後,大海復歸平靜,而且雲消霧散,陽光燦爛。象徵着青年過上世俗的安樂生活。但這卻不是帆所追求的,它在故鄉拋下的正是這種幸福生活,它尋求的是革命的暴風雨。

所以它祈求風暴,並且認為只有在風暴中才能得到安寧。説明詩人不願渾渾噩噩、庸庸碌碌地度過一生,而要通過頑強拼搏,不斷進取,來體現人生的意義。當然,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帆”歸結為詩人的替身,它是那一代青年,那一代貴族革命家的象徵。然而,萊蒙托夫在《帆》這首詩中所闡釋的那種拼搏進取的精神,對於我們今天的青年也仍然有着積極的意義。這隻帆船,始終張着風帆,在大海中閃耀着白光,激勵着人們去尋求自由、幸福!在萊蒙托夫的詩歌寶庫中,《帆》可以説得上是一篇閃着異彩的傑作,不但在早期詩作中冠壓羣芳,而且在他全部創作中以至在整個俄羅斯詩歌史上也堪稱是不可多得的佳篇。著名作曲家華爾拉莫夫還把它譜成了一首抒情名歌。《帆》是物化了情思的詠物詩。詩人以漂游在茫茫大海上的一葉孤帆,暗示了他因在莫斯科大學驅逐反動教授而被迫遷到聖彼得堡後的孤獨苦悶的心情。和帆一樣,詩人也漂浮在塵世的茫茫海洋之上,迷霧遮蔽了他的前程,風浪激發他去抗爭,連紅日和碧流都不能給他的心靈以寧靜,他只有寄希望於風暴。在追求中彷徨,在彷徨中追求,這是帆的性格,也是抒情主人公的心態。本詩意象豐美、跳躍,富有浪漫色彩。孤傲不羣的性格在相互反襯的物象中顯現出來:大海與孤帆,異地與故鄉,尋找與逃離,紅日與碧流,風暴與寧靜……根據想像的邏輯,由三個蒙太奇鏡頭(一個詩節包含一個鏡頭)組接而成。這三個鏡頭攝自天氣不同的海空,彼此之間呈現出明顯的跳躍,但正是由不同的拍攝角度組接成一個完整的帆的.形象。第一個鏡頭是一幅“霧海孤帆”圖,傳達的是天涯遊子的迷惘感,他在這茫茫海面之上,想追求,但不知該追求什麼,欲回望,但又有什麼值得留戀呢?

第二個鏡頭是一張“怒海風帆”畫,傳達的是頂風冒浪的緊迫感,洶湧的波濤反襯着起伏的心潮,但是帆兒令人不解的是既不在尋找幸福,也沒有逃離幸福,它一定是在尋找別的什麼吧,但到底是什麼呢?第三個鏡頭則描繪了“晴海怪帆”的情景,傳達的是一種逆反感。風平浪靜,麗日碧流,可是帆兒卻在祈求風暴。噢!原來,只有在風暴裏他才尋找得到寧靜之邦。麗日碧流、風平浪靜的寧靜不過是虛假的寧靜,正如尼古拉一世專制統治下上流社會的歌舞昇平,必須用風暴打破這個假象,才能真正找到自然界和心靈世界的安謐境界。這就是《帆》的象徵意藴。詩的結構極為嚴謹,除三個詩節均為一、二行寫景,三、四行抒情外,各詩節的最後兩行節節相扣,始終圍繞着帆的價值取向的問題。第一詩節設問:“尋找什麼”;第二詩節否定地為設問作答:不是在尋找幸福,也沒有逃離幸福;第三詩節則從正面為設問作答:帆兒尋找的是風暴,因為風暴才孕育着寧靜,這才是他所要追求的真正的幸福。

拓展閲讀

《帆》

萊蒙托夫

蔚藍的海面霧靄茫茫,

孤獨的帆兒閃着白光!……

它到遙遠的異地尋找什麼?

它把什麼都拋在故鄉?

呼嘯的海風翻卷着波浪,

桅杆弓着腰嘎吱作響……

唉!它不是要尋找的樂疆!

下面湧着清澈的碧流,

上面灑着金色的陽光……

不安分的帆兒卻祈求風暴,

彷彿風暴裏有安靜之邦!

創作背景

1832年夏天,萊蒙托夫因參加驅趕反動教授的活動而被迫離開莫斯科大學,隨外祖母遷居彼得堡,並考入近衞軍軍官學校。但他發現在彼得堡“每個人只顧滿足自己/並不去關心別人的事情,/我們叫做靈魂的那種東西,/他們卻沒有這個名稱……”,因而深感乏味和孤寂,便常常去海邊觀看浪濤,甚至希望自己能像咆哮的海浪一般,以轟鳴的驚人力量沖毀彼得堡那難以忍受的、苦悶的平靜。一天,在奧拉寧包姆(現稱羅蒙諾索夫),面對大海的景象,他觸景生情,寫下這首《帆》,附在寄給女友洛普欣娜的信中。

作者簡介

米哈伊爾·尤里耶維奇·萊蒙托夫(1814一1841),19世紀俄羅斯詩人。出生在貴族家庭,曾進莫斯科大學和聖彼得堡禁衞軍軍官學校學習。1834年入軍隊服役。早在中學時期,詩人就開始寫詩,受普希金和拜倫的詩影響頗大。青年時代的詩人受十二月黨人的影響,寫下了很多對當時腐朽社會不滿的詩歌。1837年,詩人寫下《詩人之死》一詩,悼念普希金,觸怒了沙皇政府,被流放到高加索地區。流放期間是詩人創作的高峯期,寫下了《當代英雄》《祖國》《惡魔》等作品。1840年,詩人遭到沙皇政府的謀殺,身受重傷。1841年,詩人離開了人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hige/8vw3r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