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詩詞 >

誦讀古詩詞

誦讀古詩詞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大家都經常接觸到古詩吧,廣義的古詩,泛指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所有的詩歌,與近代從西方傳來的現代新詩相對應。你還在找尋優秀經典的古詩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誦讀古詩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誦讀古詩詞

誦讀古詩詞1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有我們課本上學過的唐朝的唐詩,還有沒學過的宋朝的宋詞,元朝的無曲;我們經常提到的琴(古箏)棋(圍棋)書(書法)畫(國畫);還有民俗節日(比如中秋、重陽、春節)等等都是我們的傳統文化。不過我還是最喜歡中華詩詞。

詩詞篇幅短小,課餘讀一些,所花時間不多;還可在緊張學習的間隙,鬆弛一下緊繃的神經,調劑一下疲憊的身心,也是十分愜意的。

詩詞都是有韻律、有節奏的,在古代,詩詞都能合着樂唱。當時的唱法現在躍然已經失傳,但讀詩詞如果不懂它的韻律和節奏,就很難品出它特有的意味。三味書屋的壽老先生讀書時那種悠長搖曳的聲調和如醉如痴的神態,人們也許覺得很可笑,其實,讀詩詞時需要的正是這種對詩詞韻味的體驗和充分的感情投入。人們把讀詩叫做“吟詩”,吟,就是一種拉長了聲調有節奏的誦讀。學習這種朗誦,除了體會詩意外,關鍵在於處理好詩句的節奏,具體説,就是要注意詩句中的停頓和某些字音的拖長。

讀古典詩詞給予人的影響,不是外顯的,而是一種潛移默化。讀詩詞的人也許並不感到這種影響的存在,但當他詩讀得多了,積澱豐厚了,人們就會從他不俗的談吐和文雅的舉止中感覺到一種特有的氣質,一種超凡脱俗的“書卷氣。蘇軾有詩云:“粗增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確實如此,一個飽讀讀書,受過傳統文化薰陶的人,即使身土布衣服,也無法掩藏其內在的氣質之美。

我愛誦讀中國的古詩詞。

誦讀古詩詞2

寒假裏,我讀了《中華經典古詩詞誦讀》分級讀本,我深受啟發,也學到了很多知識,明白了很多道理,也讓我漸漸地成長起來。這本書內涵豐富,意境深遠,每一首都令人心動,每一篇都妙趣橫生,意味深長,讓我深深地感受了古代文人豐富的情感。

這本書告訴我做人要有禮儀、守誠信,要自強不息,樂於向別人學習……有時想想,我平時有很多不禮貌的地方,大人總是教育我,可我總是不聽他們的話,動不動就和他們頂嘴吵架,有時太任性了。我知道他們都是為我好,我卻不聽話,不自覺學習,讓他們操不完心,真得太不應該了。現在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爸爸媽媽之所以囉嗦,那不都是關心疼愛我嗎?現在我知道該怎麼做了,我一定好好學習,聽他們的話,我也要理解他們。

特別是讀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時,讓我深深地明白了學習要勤學多思,不能不懂裝懂,不會裝會。在學習生活中,有時遇到難題就繞着走,怕動腦,怕麻煩,不想問老師和同學。看了這本書我現在明白了,如果這樣下去,後果不堪設想,對學習成績是有多麼大的影響,在今後的學習中我一定記住這句話。

這本書歷經千百年,讓人百讀不厭,今後我一定要用心讀它,讓它陪伴我長大。

誦讀古詩詞3

隨着新課程改革在全國的逐步推進,為深化教學改革,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涵養,發展其審美能力,誦讀教學越來越多地走進古典詩詞教學的課堂,併為眾多教育理論研究者所討論。本文即立足於課程改革,探討誦讀教學的定位;從詩詞的特點及其鑑賞規律來研究誦讀教學在具體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並對改進策略進行探究,目的在於更好的指導實踐。

一 誦讀教學的定位

《全日制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往往又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這一指導思想應如何理解,如何在教學中實施呢?

古人云:“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詩大序》)古典詩詞以其豐富的人文內涵而流傳不衰,為後人代代傳誦。從這些經典作品中,我們或是聆聽到作者賞景觀物時所發出的讚歎,或是欣賞到作者所描繪的名物勝景,或是感受到歷代作者不同的情志,以及灌注其中的華夏民族特有的文化和美學傳統;而這一切,既是當我們沉浸在那詩畫交融的情境之中時,如春雨潤苗般的潛移默化的滋養於心,又是根據各自的生活經驗而引起我們不同的想像和感受,正如王國維在論述關於情境關係時所説:“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人間詞話》)因此讀者在鑑賞詩詞時,經常帶有主觀色彩。

讀者對於詩詞的把握又是多元的。例如,辛棄疾在《青玉案.元夕》中的詞句:“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對於這句的理解,大多數人認為是與愛情有關的詞句,王國維將這首詞引伸為人生的一大境界,梁啟超則説此詞是詞人“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是自身高潔的寫照。

“讀物作為一種客體,它負載着作者顯露或是隱藏的見解、意願而去影響主體;同時主體又在不斷地利用自己的經驗積累去順應、同化或逆反客體所負載的信息。”

鑑於讀者對詩詞的主觀理解,讀者對詩詞多元的理解,以及讀物與讀者的相互的關係,若想既正確把握內容的價值取向,又兼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的體驗,最有效的教學方式即為誦讀教學。

㈠ 誦讀教學體現着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及其學習過程的體驗性。

誦讀是玩味的過程。按照《詩品》的見解,詩以抒情為審美特徵,因此,詩歌的誦讀鑑賞會產生“有滋味”的美感特徵,即所謂:“誦讀重在玩,重在味,須是沉潛諷詠,玩味義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 而這“玩”、“味”二字充分表明,誦讀需要主體獨特的審美體驗,因此在誦讀教學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調動他們積極參與的主動性。而在以往的詩詞教學中,教師往往多注重的是對於藝術特色、修辭手法的傳授,課堂教學以分析為主,把一首首含蓄雋永的詩詞的教學機械的肢解為作者介紹、背景介紹、詞句講解、主題分析、藝術特色總結等等毫無生命力的片段。這樣的做法恰恰忽視的就是學生的主體性,以及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誦讀教學的規律要求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以及學習過程的體驗性,它不再是以分析為主,而是代之以反覆的情感體驗;不再僅僅把藝術特色單獨地作為教學的重點,更注重的是品味、涵永的過程。

在詩詞教學中通過誦讀使學生融入情境,可以達到主體情感與作者情感的融合。古人亦云:“情以生文,文亦以生情。文以引生,聲亦足引文。循環復發,油然不能自已,庶漸漸可入佳境”。 從以下案例的對比中,我們可以看出誦讀在詩詞教學中所起到的創設情境、整體把握,為體會作者情感作鋪墊的作用。

實驗班1 師:介紹作者及相關流派,朗讀文章(讀的沒有任何語調變化)

師:提問學生對《望江南》主要內容的理解

生1:描寫景色的詞

生2:寫人物的詞(學生不能準確地回答出這首詞是一首思婦詞)

由於最開始學生對詞的內容理解的不到位,致使教師隨後安排的教學設計與學生課堂的實際情況完全不符。在拓展中,學生的理解不到位,從內容到藝術特色的銜接過程也不流暢。

普通班1 師:範讀《望江南》(讀的聲音不洪亮,讀的過程中被學生的議論打斷,議論的內容是詞義與個別學生的名字相同)。

師:請一組同學分別誦讀本詞,介紹作者及其流派。師生共同探討詞上、下闋的內容。

生:略(能夠較準確的回答出詞的內容及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這堂課基本完成了教學目標,學生基本理解這首詞的主旨,這節課完成了基本的鑑賞任務。但是,從課堂氣氛來看,學習一首思婦詞,學生的狀態不應該是很興奮雀躍的,學生經常因為對詞的理解不正確而竊笑。

普通班 2 師:放錄音《望江南》、《漁家傲》反覆聽三次(張家生版,聲音抑揚頓挫)錄音讀到第二遍時,學生自覺跟讀,模仿腔調,此起彼伏。

生:集體誦讀全詞(學生完全融入到作者的情感之中。)

在以上三個案例中,從實驗班1與普通班1的對比中,原本實驗班學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比普通班強,但是從教學效果上看,在普通班基本完成了教學目標,而在實驗班則一開始的內容理解中就出現了問題,因而在接下來的鑑賞與擴展中教學效果都不理想。兩個班都是在課堂的前十分鐘出現了一些問題,在前五分鐘都有作家背景介紹這一環節,不同的是普通班請了7位同學誦讀這首詞。差別只在這一環節中,但是普通班1教學效果明顯要好於實驗班1,這説明,只從介紹作者及相關背景方面,就設想學生能理解詞的主旨是不全面的,畢竟單從作者的生平背景或是流派特點來介紹是具有概括性的,必須有一個讓學生結合詩詞思考、體會的過程。因此在普通班1中,請7位同學誦讀的這一過程對於這堂課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學生在不斷的誦讀中,逐漸體會詞的主旨及作者情感。通過對比可以看出,誦讀對於學生整體把握詞的內容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普通班1與普通班2 的對比中,普通班1學生在教師的安排下誦讀7次,普通班2學生包括自發的跟讀以及教師的安排誦讀共8次。從課堂效果上看,普通班2比普通班1 明顯要好,有些理解能力好的學生能自主的思考、並且向老師提問,而這個問題正是老師下一個要講的內容。可見學生完全融入到了課堂中,並積極思考問題,思路正確。比較兩課教學過程的不同,差別就在於一開始範讀環節中,普通班1是以讀準字音為目的的範讀,而普通班2則是在多媒體的輔助下,由朗誦者的抑揚頓挫的聲調、雄渾的聲音使學生初步體會到了詞的魅力,因而學生在聽第二遍的過程中自發的模仿,在後半堂課的分析中,學生能夠準確的把握作者情感,課堂效果顯著。 因此讓學生聽錄音的範讀是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作者情志的關鍵,隨着高低起伏的語調,作者的躊躇之志或是壯志情懷都在精彩的誦讀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從以上案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誦讀對於詩詞教學起到的重要的作用,無論是整體把握詩詞,還是創設情境,都和以往的課堂不同,不再是整個學習的過程都是由教師安排,教師完全控制學生的思考,而是在學生誦讀詩詞的過程中,不斷融入學生自己的體驗與理解的過程,是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是主觀情感與作者情感融合的過程,體現着學習的主體性及過程的體驗性。

㈡ 誦讀教學體現着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既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閲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在這裏指出了語文課程理念的兩部分:培養理解運用的能力和豐富積累的過程。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的性質是:“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工具性是指語文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學習和工作的基礎工具。人文性是指語文是人們思想情志、社會文化的負載工具。”

古詩詞作為華夏文明傳承的重要依託,是語文課程中各階段都要學習的重要內容。詩詞本身是文化的積澱,承載着本民族的悠久的歷史與輝煌,更是現代人瞭解古人的思想、情志、文化的依託。誦讀是文化傳承的途徑,在反覆誦讀的過程中,鑑賞主體會逐漸形成文化的積澱,炎黃子孫代代傳承的美德,仁人志士所譜寫的生命的讚歌都在詩詞中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感染、薰陶着我們。從蘇軾的《江城子》中,我們感受着那種“西北望、射天狼”的報國壯志;從辛棄疾的《破陣子》中,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滿腔報國之志;再到《漁家傲秋思》中作者心憂國家,渴望為國建功立業的情感,無不體現着民族的精神。

在《新課程標準》中對(7-9)年級提出的學習目標8中也體現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這説明了語文是我們認識事物的工具。“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説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這裏提出的又是對人文素養培養目標的要求。

因此古詩詞誦讀教學,不僅是要使學生達到文通字順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學會認識事物的方法。誦讀不僅是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方法,更是瞭解古人、認識社會的途徑。此外在誦讀的過程中,古人的高節之志不斷內化,學生在誦讀中融入對於人生觀、價值觀的學習,以此達到對於愛國情志、社會主義道德品質的培養,並能從中學會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及其哀樂。

綜上所述,在誦讀的過程中傳統文化的精髓得以發揚和流傳,體現着語文課程的人文性;通過誦讀,學生掌握了欣賞、品味詩詞的方法,掌握了認識事物的方法,體現了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誦讀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誦讀被賦予了更深的意義,體現着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二 溯本求源:從詩詞的特點及鑑賞規律看誦讀教學的依據

華夏文明燦爛悠遠,詩、詞是五千年華夏文化中的奇葩,是為後人取之無盡的寶藏。因此詩詞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體會詩詞藝術的魅力,提高學生的審美、鑑賞能力,更是對華夏文明及文化經典的繼承與發揚。

從詩詞自身的特點來看,從先秦兩漢至明清時期,詩的發展一直伴隨着音樂和歌舞。從《尚書舜典》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文心雕龍樂府》稱“故知詩為樂心,聲為樂體”,到《宋書謝靈運傳》言“夫五色相宣,八音協暢,由乎玄黃律呂,各適物宜。欲使宮羽相變,低昂互節,若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妙達此旨,始可言文”,都反映了古典詩歌與音樂的聯繫。

詞則更是被稱作“詩餘”、“曲子詞”、“樂府”、“長短句”等,具有形式靈活的特點,可以和樂而歌:“蓋唐代以詩入樂,詩句齊整,而樂譜參差,以詞就譜,必加襯字,久之,感其不便,於是或出於樂工之請求,或由於詞人之自願,依樂譜之音律,作為長短句之新詞,以便歌唱。” 由此可知詞與音樂也有着很密切的聯繫。

因此,鑑賞詩詞,我們不能只把它當成一門語言的藝術,今天的詩詞鑑賞和教學,雖不必再和歌而唱,但依然應該充分認識和利用其音樂性特徵,通過誦讀體會其音樂美,從形象、音樂、情感等多方面,全面領會,從而更好的理解作品。

劉勰在《文心雕龍.情采》中説:“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聲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 陳良運的《中國詩學批評史》中則説:“聲律音韻是‘聲文’。 那麼,“詩詞曲為何要講求押韻、平仄與節奏? 完全是,而且僅僅是,為了獲得欣賞上和諧悦耳的音樂美效果。”

詩詞的音樂美主要體現在其聲調、押韻、節奏中。誦讀即從詩詞的這些方面入手,體會其音樂美的特點,進而加深對文義的'理解。

詩詞的音樂美可以通過誦讀在聲調、押韻、節奏中感知,而對其形象的感知以及情感的體會則需要通過鑑賞主體通過自身的聯想與想象去感受詩詞中的意境。在這一過程中,誦讀仍然是達到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葉聖陶説過:“誦讀是口、耳、腦、眼、心並用的過程。” 通過誦讀形成語感,以達到“識文-明象-得意-悟情” 的最終目的。詩歌中出現的意象在讀者腦海中呈現,其形象由此而感知。進而可以體會到意象所創造的意境,以及意境所傳達的情感。《文心雕龍隱秀》篇中所説:“隱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獨拔者也。”陳良運解釋説:“這樣説來,凡是最精彩的意藴含而不露就是‘隱’。‘隱’是對情意言,‘秀’是對文辭言” 。由此可知,詩詞的文外之旨,精彩而意深。即在文外,就不是我們僅僅通過了解詩詞所運用的藝術手法或是綺麗的語言所能感知的,它需要在品味、誦讀的過程中融入自身的理解以去感知它。如在元代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中: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全詞由11組意象組成,沒有直接抒情的語句,通過誦讀,在聲音、景象的基礎上發揮聯想與想象,進而瞭解其羈旅漂泊之感。

從詩詞自身的特點來看,通過誦讀法鑑賞詩詞,可以全面的體會詩詞的音樂美、形象美、以及其中所表達的情感。

誦讀古詩詞4

一、教學目標:

1.初步培養學生對於傳統文化的興趣,為將來的厚積薄發創造條件。

2.誦讀經典,積累豐富的語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3.直面經典,汲取中華文化的精髓,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4.誦中感悟,感受經典藴含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陶冶情操,淨化心靈。

二、教學內容:

本學期誦讀內容為三部分:

1、古詩十二首。

2、名人名言十句 。

3、帶“龍”的成語9個;含有“想”意思的成語6個;表示傑出、不一般的成語5個;描寫態度和藹的成語5個;成語接龍一組。

三、教學時間:

1.每週的經典誦讀課及一、三、五的晨間誦讀時間進行誦讀指導。

2.每天語文課上用1-3分鐘進行復習鞏固。

3.學生課外複習背誦。

四、教學策略:

1.教師範讀為主,輔以講解部分知識點。

2.學生反覆朗讀為主,要求背誦積累。

3、檢查落實

(1)開闢“古文誦讀園地”評出每月的誦讀明星 。

(2) 每月統計學生的背誦進度。

(3) 集體展示,評選班級明星。

五、三年級課外閲讀推薦書目

一、必讀書目。

1、《語文經典讀本》

2、《愛的教育》

3、《稻草人》 葉聖陶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79年版

4、《寶葫蘆的祕密》 張天翼 農村讀物出版社20xx年版

二、選讀書目。(根據各自愛好有選擇性的閲讀。)

1、楊紅櫻系列

2、《周恩來》

3、《雷鋒的故事》

4、《岳飛傳》

5、《小學生十萬個問不倒》

6、《中國節日故事》

7、《中華美德故事》

誦讀古詩詞5

1.古往今來,當人們身處困境,進退兩難時,便自然而然吟詠起陸游《遊山西村》中的名句:,。

2.詠雪,古今多少人,惟唐代詩人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詩中寫得最絕:“,。”

3.贈別詩在中國古代詩詞中佔有相當的比率。不少詩句至今仍被人們廣為傳誦。王維在《送元二使安西》中通過“ , ”來表達對友人的深摯感情;李白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借景抒情,用“ , ”含蓄地表達對友人的依依不捨之情;李白在《贈汪倫》中以水之深喻情之深,化無形為有形的名句是“ , 。”而高適在《別董大》中用“ , ”安慰朋友;王勃更是樂觀,他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用“ , ”寄語遠方朋友,表明只要心心相印,哪怕距離遙遠,也會覺得近在咫尺。

4.搞好西部開發,重要的是做好退耕還林,以期在西北沙漠中興起綠洲,在戈壁中出現草原,再現《敕勒歌》中的“ , , 。”的景象。

5.《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的詩句是: , 。

6.《天淨沙·秋思》中用九種景物構成一幅畫面的句子是: , , 。

7.《過零丁洋》中最能體現文天祥崇高民族氣節的兩句話是: , 。

8.“雨”是古代詩人筆下常見的景物,如“清明時節雨紛紛”,請你再寫出兩句含“雨”字的詩句①。②。

9.古詩詞中描寫秋季景色的名句有很多,請寫出兩句:①。②。

10. ,早有蜻蜓立上頭。(楊萬里《小池》)

11.洛陽親友如相問,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12.接天蓮葉無窮碧, 。(楊萬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13. ,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

14.日出江花紅勝火, 。(白居易《憶江南》)

15.大漠孤煙直, 。(王維《使至塞上》)

16.長風破浪會有時, 。(李白《行路難》)

17.隨風潛入夜, 。(杜甫《春夜喜雨》)

18 .,霜葉紅於二月花。(杜牧《山行》)

19.亂花漸欲迷人眼,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20. , ,此事古難全。(蘇軾《水調歌頭》)

21.落紅不是無情物, 。(龔自珍《己亥雜詩》)

22. ,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浣溪沙》)

23.春蠶到死絲方盡, 。(李商隱《無題》)

2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曹操《觀滄海》)

25.粉骨碎身渾不怕, 。(于謙《石灰吟》)26.欲把西湖比西子, 。(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

27.醉卧沙場君莫笑, 。(王翰《涼州詞》)

28. ,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楓橋夜泊》)

29. ,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元日》)

30.春色滿園關不住, 。(葉紹翁《遊園不值》)

31. ,不拘一格降人才。(龔自珍《己亥雜詩》)

32.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 。(《詩經?蒹葭》)

33. ,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34. ,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

35.不知細葉誰裁出, 。(賀知章《詠柳》)

36.王師北定中原日, 。(陸游《示兒》)

37.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李煜《相見歡》)

誦讀古詩詞6

教學目標

語言建構與運用反覆朗讀,讓學生獲得對全詩的整體認識,感受詩歌的語言魅力。

思維發展和提升分析詩歌中的意象,展開想象,學習詩中對寫法的表現手法,體悟詩中的情感。

審美鑑賞和創造體會詩歌含蓄不盡,餘味悠長的遊子思鄉、愛人離居的愁情別緒,積澱人文素養。

文化傳承和理解引導學生接受詩中高尚而純真的情感薰陶。

教學重點分析詩中意象,展開想象,感受詩歌的情感。

教學難點學習本詩中對寫的表現手法。

一、導入解題

1.唐代是中國詩歌的鼎盛時期,唐代詩歌代表着古典詩歌的最高成就,這是人們的共識。但是,所有事物的發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詩歌的發展也是一樣,它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期。在這發展過程中,先秦到南北朝時期的詩歌為唐代詩歌高潮的出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今天我們就將學習被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評價為“五言之冠”的《古詩十九首》中的一首《涉江採芙蓉》。

2.《涉江採芙蓉》選自《古詩十九首》,是南北朝時期蕭統編纂的《文選》中的一組“雜詩”的標題,是東漢末年文人五言詩的選輯,它的內容大多表現遊子矢志無成和遊子思婦的離別相思之苦。但藝術成就卻很高,長於抒情,善用事物來烘托,寓情於景,情景交融。這組詩歌,得到古人極高的稱譽。劉勰《文心雕龍》評價為“五言之冠”;鍾嶸《詩品》説是“文温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二、朗讀感知

指名朗讀。

詩歌表達怎樣的情感?

三、品味鑑賞

1.一二句畫面中選取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構成了怎樣的意境?

明確:芙蓉、蘭澤、芳草;意境高潔、清幽;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潔和所表達感情的純潔和美好。

採花折柳,這正是古人傳情達意的方式,一方面是傳達了對親朋的關懷、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託了對親朋的美好祝願。送別時總是折一枝柳條送給遠行的人,遠行的人為了表示對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驛使就託帶一枝梅花給他。正如王維的《相思》所寫:“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荷的意象:以荷花喻君子聖潔之風範;以荷花喻美好純潔的女子;以荷花喻愛情之堅貞真摯;芙蓉諧音夫容。

2.三四句情感的巨大變化?

明確:我們讀這首詩,要深刻體會“採之慾遺誰”這句問話的意味。承上兩句而來,它是突然的轉折,一腔熱忱遭到一盆涼水潑來,一霎時天地為之變色,此中有無限的淒涼寂寞,傷心失望。它是一句疑問,也是一聲歎息。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所思在遠道”這句話的位置。難道詩人“涉江採芙蓉”時原來就沒有想到這一點嗎?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這位“所思”嗎?“所思”是時時刻刻在他心頭的。“涉江採芙蓉”也還是為了他。如果入首就開門見山,把他表出,詩就平板無味了。在頭兩句中他是藏鋒不露,第三句一轉,就趁勢把他突然托出,才見出這句話有雷霆萬鈞之力。這句話是全詩發展的頂點,頂點同時是個轉折點,一方面替上文的發展暫時作一結束,一方面為下文的發展作一伏線,所以照例是要擺在中間的。

3.五六句的“還顧”、“漫浩浩”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可以清晰地表現了主人公孤獨、憂愁、悵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詞是寫主人公與環顧所見“舊鄉”的距離,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這兩個詞含蓄地傳達了主人公極度痛苦的心情,可是,這兩句並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就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藝術效果。

4.在最後的兩句詩中,你體會到主人公有怎樣的“情”?

明確:主人公痛苦、憂傷的心情;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篤厚的感情。————憂。

四、討論探究

1.詩的抒情主人公是誰,或者説可以是誰?

學生討論,可對比已經學過的《氓》女子的口吻,《采薇》男子的口吻等。

明確:“涉江”者有可能是思婦,“還顧”者則有可能是遊子;“涉江”者可能為思婦,“還顧”可能是思婦從對面曲揣彼意,想象遊子一定是望鄉時而感歎長途;窮困潦倒的遊子在客愁中,想象家中“思婦”也有離愁別緒,這思婦在想象遊子“還顧望舊鄉”的情景。

遊子思歸、思婦懷遠,二者皆有。

對寫法,即從對面寫來,也叫對面落筆,主客移位。詩人思鄉懷人,不直抒胸臆,傾訴衷情,而是落筆對方,將作者自己深摯的思念之情委婉含蓄地表達出來。這種寫法使詩歌的內容從單一轉向多視角。表現了詩人豐富的想象,構建了詩歌富有立體感的意境。

古詩有時看來很直率,實際上很曲折。“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兩句就是如此。講究語法的人們在這首詩裏會碰着一個難題,就是許多句子都沒有主詞,究竟是誰在“涉江”“採芙蓉”?誰在“還顧”?誰在“憂傷”?説話的人是個男子還是個女子?是男子“在遠道”還是女子“在遠道”?對於這些問題如何解答,就要看對“還顧”兩句如何理解。

2.你認為這首詩在情感表達上有什麼特點?

明確:情感跌宕起伏,含蓄不盡,餘味悠長。

五、拓展延伸

閲讀《月夜》回答下面問題: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結合全詩,體會詩歌在情感抒發上的特點。

明確:詩人站在妻子的角度展開想象,由自己的獨看想到妻子的獨看。詩歌的內容從單一轉向多視角。“閨中只獨看”,表現了妻子對我擔憂,其實我也擔憂妻子。但是詩人不直接説出,卻借妻子的心表現出來,把深摯的情思抒發得更為婉曲含藴。

誦讀古詩詞7

一、活動準備

1.投影儀、記分牌及投影片若干。

2.學生選定誦讀篇目、備齊紙筆。

3.學生自帶一本詩詞讀物或一幅抄寫詩詞的書法作品。

二、分組準備,推薦選手

學生自願組成3-5人活動小組,推薦一名選手上台參賽(小組成員要輪流當選手,不能連任),另選兩首課外詩詞寫在投影片上(各小組選題重複的不能超過3首)。

老師分發記分牌和投影片,主持人給小組和選手編號,通報各組選題。

三、抽籤背誦,評選能手

第一輪:將已經學過或要求背誦的古詩詞題目及作者寫在紙條上,由選手抽出三首詩,當眾背誦,每首詩滿分為10分。

要求用普通話,聲音洪亮且正確、流利。觀眾席上各小組用記分牌打分、亮分,各組打的分數之和即為選手得分,由老師在黑板上標出。

第二輪:選手依次背誦自選的課外詩詞,主持人投影出示詩詞全文,各小組對照投影給選手打分,要求及做法同上。

此外,選手若能加背一首課外詩詞,另獎2分,但必須正確、流暢,否則倒扣2分,而且加背的詩詞不能超過三首。兩輪競賽得分之和的前三名即為此次活動的背誦能手,全班鼓掌祝賀,這三位同學的名字將寫進班集體的光榮榜。

四、抄錄詩詞,自由誦讀

競賽告一段落,各小組交換課外讀物、摘抄課外詩詞,然後自由誦讀。老師巡視、答疑。主持人收集書法作品,課後組織評委評選,擇優張貼到“學習園地”,供全班同學學習、欣賞。

五、挑戰能手,爭當“擂主”

下課前5分鐘,挑戰者(包括本次活動的主持人)可選用古詩聯句、報字説句、報題背詩、據問背詩等形式讓背誦能手檢驗自己的實力,並選讀或加背1一2首課外詩詞。

如能勝出,即為“擂主”(下次活動的主持人),名字也上“光榮榜”;如果出師不利,就在背誦能手中推薦一名同學做“擂主”。不過,“擂主”評選一般比較靈活,比如有一位挑戰者雖然在按要求背詩答題中表現欠佳,但最後因聲情並茂地自選朗誦了一首詩,贏得滿堂喝彩而順利當選。

六、活動小結

教師小結時以鼓勵表揚為主,並指出應注意的問題,最後向同學們提要求、發號召。

誦讀古詩詞8

蘇東坡雲:“腹有詩書氣自華。”從小學習、誦讀一定數量的古詩文,有利於陶冶情操、加強修養、豐富思想,有利於培養對語言的感受、領悟能力和想象能力,也有利於提高語言的表達能力和鑑賞、審美能力。青少年時期是人一生中記憶力最強的黃金時期。如何激發學生誦讀古詩詞的興趣,引領學生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寶庫中暢遊呢?我想談一談自己在小學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幾點做法。

妙哉——詩詞誦

每節課預備鈴響後,由領讀員帶領大家反覆朗讀書寫在黑板一側的詩詞,直到任課教師到來。隨着熟練程度的提高,黑板上的字呈遞減趨勢;全擦掉了,學生就又背過了一首詩。利用好這短暫的課前二分鐘,每週可熟記兩三首詩詞。日積月累,便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了。晨讀時放上一曲《春江花月夜》,則更有助於學生讀出古詩的韻味,效果更佳。

美哉——詩詞畫

古代詩詞具有鮮明的形象性,所謂詩中有畫。詩配畫就是讓學生將詩詞中的一個個文字符號轉化成可視的繪畫。學生在描繪詩詞展現的勝景佳境的同時,自然會更深地體悟出詩家動人的情思,感受到字裏行間美妙的旨趣。將學生的詩配畫作品裝訂成冊,美其名曰《詩情畫意》,可以供同學們日常賞閲,還可以定期評選優秀作品,予以獎勵。

樂哉——詩詞牌

學生每人手裏都有一些自己製作的詩詞卡片,一面抄寫題目、作者,另一面抄寫詩(詞)文。可以四人一起玩詩詞牌,每人依次摸牌,如看到題目、作者則背誦詩文,看到詩文則説出題目、作者,答不出則讓下一人回答,最後以得牌最多者為勝。還可以引入聯賽機制,以免學生日久生厭。詩詞牌讓學生在趣味中獲知,在求知中得趣,不亦樂乎?

悠哉——詩詞隊

放學時,同學們背誦着詩詞走出校門。從操場整隊出發,到距校門百米以外解散,這段路程中每支隊伍要背誦不少於三首詩詞。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當琅琅的詩詞朗誦一路響起,路人紛紛側目。背誦詩詞出校門,避免了擁擠打鬧現象,又給校園增添了一絲文化氣息,一舉兩得。

善哉——詩詞賽

每學期臨近期末,我都在班上隆重舉行一次詩詞朗誦小隊競賽。競賽設有必答題,如“請你小隊背出含有動物名的詩句”“請你小隊背出含有顏色詞的詩句”等等;有搶答題,如“請説出下列名句出自誰人之手?”還有一場難解難分的擂台賽——各隊輪流背誦詩詞,不許重複。最後綜合各輪成績,看冠軍花落誰家。

這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不斷地汲取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並從中享受到莫大的精神愉悦。也許有許多詩句他們並不全懂,不必太在意,當他們在人生旅途中經歷了多種陰晴圓缺、悲歡離合以後,就會逐漸體會到那些只有過來人才能真懂的詩句的真義。老師們,就讓我們和學生們一起,循着李太白、蘇東坡等人的足跡踏遍千山萬水,走遍海角天涯,在古代詩詞營造的精神家園中留連忘返吧。

誦讀古詩詞9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並默寫詩歌。

2.培養學生讀詩句展開想象,體會詩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理解詩句的思想內容,從中體會勞動的艱辛和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並默寫詩歌。

2.培養學生讀詩句展開想象,體會詩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難點:

1.理解詩句的思想內容,從中體會勞動的艱辛和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複習背誦唐朝詩人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2.師出示“魚”)誰來讀讀這個字(指名讀),大家都知道這就是我們平常吃的魚。(加上“氵”)這個字誰認識?(指名讀)這兩個字意思一樣嗎?師解釋“漁”。(捕魚)那漁者就是--指名答(捕魚的人),那江上漁者就是--生答(江上捕魚的人)。今天我們就跟隨宋朝的大詩人范仲淹一起去看看江上捕魚的人。(板書課題)

3.作者簡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世稱“范文正公”。工於詩、詞、散文。代表作有《岳陽樓記》。

二、初讀詩歌,掃清字詞障礙。

1.學生自由讀詩。

教師指導學習:重點講解“鱸(lú)”字的讀音。

2.教師範讀。

3.讓學生結成小組,利用三到五分鐘理解詩句意思。

4.教師指導學生理解重點字詞。

漁者:捕魚的人。

但:只是。

愛:喜歡。

鱸魚:魚的一種。體側扁,背部青灰色,腹部灰白色,背部和背鰭有黑斑,口大,下頜突出。

君:你。

一葉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樹葉似的小船。

出沒:忽隱忽現。

風波:波浪。

三、再讀詩歌,整體感知。

1.出示古詩,師範讀,看圖讀詩,想想:古詩中寫了哪些人?

2.交流反饋。(捕魚的人--“漁者”;吃魚的人--“江上往來人”)

3.引導學生了解這首詩的主要內容。(這首詩通過反映漁民勞作的艱苦,希望喚起人們對民生疾苦的注意,體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關注與同情。)

四、品讀感悟,體會情感。

1.學習前兩句。

出示圖片:畫面上描繪了在江邊的酒樓裏,人們舉着筷子,品嚐着鮮美的鱸魚,歡快地談笑着。

師:同學們,你們看,每天在江邊來來往往的人們,他們都非常愛吃魚,特別是味道鮮美的鱸魚。看着圖,想一想,這些人們在吃魚的時候,會怎麼説?(鱸魚的味道太鮮美了,太好吃了……)

這些江上來來往往的人們啊,只知道讚美鱸魚味道的鮮美。那他們不知道的是什麼呢?

2.學習後兩句。

出示圖片:畫面為漁人駕駛着一葉小舟,在風急浪高的江面上穿行。

師讀詩句,引導:吃魚的人們不知道這些魚是從哪裏來的?是怎麼來的?你們看看圖,聽老師讀讀詩,你們知道嗎?

引導學生看圖,瞭解:捕魚人的船是一條小舟。這條小舟在波濤翻滾的江面上,就像什麼?

(一片飄蕩在江面上的小樹葉;一片隨時都會被風浪捲走的小木片……)

出示句子:你們看啊,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一隻小漁船像一片小樹葉,一會兒被捲上浪尖,一會兒又被打入浪底。

引導學生讀一讀句子,發表感歎:漁人們的生活真________!

(可以填上:真危險啊;真辛苦啊;真不容易啊;真艱難啊)

教師小結:這就是那些吃魚的人所不知道,所沒有看見漁人們的生活。漁人們用自己的生命和汗水換來生活的美味,我們應該體會到他們的艱辛並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

五、誦讀和背誦詩歌。

六、拓展延伸。

師:面對艱辛的漁民,這不由讓老師想到了艱辛的農民(出示《憫農》,隨之吟誦),還想起了艱辛的養蠶人(出示《蠶婦》,隨之吟誦)。我們可以學着發揮想象,根據這首詩編寫小故事,還原詩人創作這首詩時的情境,更好地理解本詩。

江上漁者

江上往來人,南來北往

但愛鱸魚美。肉嫩味鮮

君看一葉舟,波濤洶湧

出沒風波里。謀生艱辛

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我指導學生理解古詩含義,瞭解寫作背景,感悟詩人的思想感情,體會勞動人民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並積澱一定的語文素養。

誦讀古詩詞10

一、 活動目的

為了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增加學生課外積累,營造學習語文、使用語文的積極性、自覺性和良好氛圍,展現學生學習語文的新形象,幾番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迎接20xx新年的到來的到來;立足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和良好的精神面貌,同時結合語文教研組本學期教研活動的工作安排,五年級計劃在20xx~20xx年度第一學期舉行“迎新年”杯古詩文誦讀比賽

二、主 題

在完成必背篇目的基礎上,進行自選篇目的背誦。

三、比賽形式

團體表演

四、時 間

表演時間不得低於4分鐘。

比賽時間:20xx年12月xx日(週四1:00 ~ 3:00)

五、地點:實驗室

六、參賽對象

五年級全體學生

七、組織形式

採取自薦和推薦結合的形式報名參加。

1、宣傳

2、報名——有興趣參加的同學到各班班長處報名。

3、參賽同學於12月xx日下午12:50集中實驗室室抽籤決定出場序號。

八、獎勵辦法

1、團體獎:一等獎一組,二等獎二組,三等獎三組。

2、個人獎:一等獎三名,二等獎五名,三等獎七名。

九、組委會成員

1、組長:唐尊哲

成員:餘聯軍 劉文軍 王曉彬

2、評委成員: 唐尊哲 餘聯軍 劉文軍 王曉彬

3、計分員:宋志敏 王海濤。

4、會場佈置:王曉彬

4)比賽流程:

(1)比賽由一部分組成:這考察了選手們的應變能力、合作能力和情感表達能力。

(2)評分標準:(滿分50分)

表演內容:(40分)

3)必背篇目完成數量(15分)

4)附加篇目完成數量(15分)

5)能表達出詩詞中所含情感。。(xx分)

語言藝術:(xx分)

6)發音標準,流利。(xx分)

(3)評分規則:評委明確給出每部分評分(評分為整數),由工作人員進行最後加總,去掉最高分與最低分,取平均分為選手比賽成績,按成績排名分別獲一、二、三等獎。

誦讀古詩詞11

一、教材分析

本課《課外古詩詞誦讀》位於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最後一課,屬於課外自讀古詩詞。

二、學情

七年級下學期的學生初步具備了讀古詩詞的一些經驗,可以自己簡單的讀一讀古詩詞,但是可能還在沒有掌握一些閲讀的方法。

三、教學目標

1、能夠熟練誦讀古詩詞。

2、能自己對古詩做簡單賞析,並積累閲讀古詩詞的方法。

四、教學重、難點

能自己對古詩做簡單賞析,並積累閲讀古詩詞的方法。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同學們,昨天晚上我備課的時候,感覺這節課要讀的這四首古詩,內容豐富、情感真摯、寫作的方法多樣,可讀的角度較多,我就有點糾結,要從哪些角度帶領你們讀呢?不好選擇,只好來尋求你們的幫助,你們來和我説説,你們平日裏是從哪些角度來讀古詩詞的?

(二)自由批註

師:我們上學期在現代文閲讀中涉及到了批註閲讀的方法,本單元在名著閲讀中也提出了批註的方法,接下來就請同學們結合以往閲讀古詩詞的經驗,從四首古詩中自選一首,自選角度做一個批註。

生:批註

(三)發言交流

1、學生交流自己所做的批註。

2、教師歸納總結並板書;交流過程中指導朗讀。

(四)呈現老師批註

1、怎樣理解“詩中有畫”?

2、第二首詩中詩人的思鄉之情怎麼傳達出來的?

3、“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表達了詩人什麼情感?

(五)現在我們再來看看我們可以從哪些角度讀古詩

(六)我們一起來有情感的朗讀四首古詩詞

(七)學生任選一首詩一個角度,動筆寫一寫賞析

1、學生交流自己寫的賞析;

2、教師進行相關語言表述的指導。

(八)作業:積累背誦四首古詩詞,並繼續完成其它三首詩的賞析。

誦讀古詩詞12

小學生學古詩方法

【摘 要】小學生階段,如何誦讀古詩詞,對於陶冶其情操,培養審美能力,提高文化素養,顯得至關重要。筆者就這個問題發表了自己的一點看法。

【關鍵詞】古詩詞 教學 小學

小學生階段課本中古詩不論是哪個年級段,都有一板塊是古詩,可見對古詩多麼重視。學生們都要學習古詩,對於小學生又是最難的,小學生知識結構簡單,理解能力有限,古詩詞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詩句優美,韻律和諧,節奏性強,那麼如何誦讀古詩詞,對於陶冶其情操,培養審美能力,提高文化素養,顯得至關重要。怎樣學好古詩我總結了幾點:

首先,要了解所學古詩的歷史背景,瞭解這首詩是在什麼情況下寫的,這樣有助於瞭解本詩的思想感情。其次,要緊扣詩題,瞭解內容,學習古詩時,要學會理解題目,然後緊緊扣住題目,這樣才能想到作者寫的內容。最後,要自己反覆朗讀,自己體會詩詞中的詩意,這樣在體會到詩詞詩意的基礎上,朗讀出詩句中的感情並理解作者為什麼寫這首詞,或體會作者寫這首詩時的感受。

一、熟讀成誦法

在古詩文教學中,我們首先要教會學生朗讀課文。誦讀要讀出語感、讀出情感、讀出美感。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積累要選擇學生易讀易記,提高

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古人對“讀”也有經典概括和詮釋——“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等等。可見,誦讀是提高古詩文教學有效性的關鍵,及多讀,朗朗出生的誦讀,低唱慢吟的誦讀,也可“不求甚解”的誦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讀多了,自然成誦。如學習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二、想象入境法

充分發揮小學生的認知優勢,把生澀的古詩轉化為形象的畫面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很多小學生背詩很快,也朗朗上口,就是不知道什麼意思。相信通過畫畫,一定會加深他對詩的理解,提高學習古詩的興趣,畫畫一方面也培養了他的想象能力和動手能力,有利於小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作為教者如何把古詩轉化為畫面,對於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提高,記憶的激發,興趣的培養,都至關重要。即將誦讀過程作為佳作欣賞的過程,邊讀邊想象畫面,把自己融入詩詞的意境之中。如學習《憫農》(一):“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可邊讀邊思考,想象農人艱辛勞作的情景。在此基礎上,熟讀成誦,自然水到渠成。

三、聯繫擴充法

即將所學的某一古詩詞,與其題材內容,表現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詩詞聯繫起來誦讀,以形成一個知識組塊。如學習賀知章的《詠柳》:

“碧玉粧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可讓學生讀其他有關的“詠柳”的名詩,如杜牧的,《柳絕句》:“數樹新開翠影齊,倚風情態被春迷。依依故國樊川恨,半掩村橋半掩溪。”羅隱的《柳》:“灞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倚不勝春。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

文章的寫作背景。在教學古詩詞時,教師就要適時準確地給學生補充作者所寫作品時的年代及當時的歷史狀況,還有詩句所包含的歷史典故。當然這些背景資料亦可放手讓學生去查資料來解決。不管怎樣,只有在準確把握了作品的背景資料時,才能正確地去理解作品的意境、作品所要表達的情感。

四、理解重點詞語,明確句子大意

課堂上可以讓學生根據課文註釋自己領會句子含義,把握重點句子內涵,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參考文獻】

[1]邵清石.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的美育探索[d]. 哈爾濱師範大學,20xx-03-01.

[2]王晨. 論小學語文中的古詩與審美教育[d]. 華東師範大學,20xx-08-01.

[3]朱曉娜. 論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現狀分析與反思[j].魅力中國,20xx(7).

[4]孫豔蓮. 小學低年級古詩文教學之我見[j]. 華章,20xx(3).

[5]王揚.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問題及對策研究[d]. 東北師範大學,20xx(5).

[6]胡虹麗. 堅守與創新:百年中小學文言詩文教學研究[d]. 湖南師範大學,20xx(3).

[7]張連英. 入經典之門 聞古韻之香——淺析小學語文古詩文誦讀[j]. 中國校外教育,20xx(5).

[8]郭燕紅.“文”與“言”比翼齊飛,“效”共“趣”長天一色[j]. 中學教學參考,20xx(5).

誦讀古詩詞13

一、思教學理念

古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古詩詞對學生思想情感具有薰陶感染作用。

但是古詩詞的誦讀教學不容樂觀,在平時的考試默寫題中就能體現,丟分嚴重,學生苦於奔命的記背,忘了再背,背了再忘。每個初三的老師都深有體會,在如此緊張的複習中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耗費在古詩詞的複習上,學生提起來就頭痛。優秀的傳統文化學生避而遠之,毫無興趣,談何繼承和發揚?

我們提倡高效快樂的語文課堂,或許我們只注重一節課的教學,只注重一個學期教學任務的關聯。假如把初中三年的所有語文課當做一節語文課,每一天的語文課只是極小的一個環節;假如我們把初中所有的古詩詞當成一大首詩來背誦,平時的每一首詩就好比一個字節。我問過學生一個問題:《<論語>十二章》初三中考要考,初一上學期期末考試後,不看不管不問,800天以後中考複習時,是否記得。學生肯定的回答:記不得。我又問:初一上學期《觀滄海》初三必考,直到初三下學期中考複習時再來記背,記得否?記不住。這不得不讓我們反思,何為精準?精準早讀到底要決解什麼問題?能不能構想一個宏大的語文關,構想一堂超級高效快樂的大語文課堂?

關注學生體驗,關注學生感受,從學生認知、興趣出發,真正讓學生做為語文學習的主人,關注學生身心發展,用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知識科學的指導教學。注重知識的積累,注重初中各學期知識的聯繫和有機整合,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讓學生享受學習的過程,這些是我最大的教育理想。

據於以上原因,結合本次工作坊"精準早讀"這個主題,我從自身實際教學中深思反省。嘗試做一些誦讀古詩詞的探究,希望以此改善一點點學生古詩詞誦讀的現狀,希望能夠激發學生誦讀古詩詞的興趣,把握古詩詞誦讀的方法,讓"精準早讀"精準早讀插上理想的翅膀,讓學生記住的東西能保持更長遠,是我這堂課生命的歸宿。

二、思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我按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設計如下:能背誦並用楷書默寫(知識與能力);運用合理的方法在理解的基礎上高效記憶古詩(過程與方法);能調動原有的古詩詞儲備,積累詩文,增強古文背誦信心(情感態度價值觀);我認為這三個目標的設置定位是比較準確的比較樸實的,因為這僅僅是古詩詞誦讀的目標而不是古詩賞析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中,讓學生用楷書默寫其實考慮到現在好多學生書寫不過關、質量差,説到底還是融入傳統文化教育,原本我想在課堂上用毛筆現場楷書書寫一首給學生看,考慮時間關係省去了了這一步。

本節課的重點目標是讓學生運用合理的方法在理解的基礎上高效記憶古詩,在原來的設計中,我是想讓學生感知不同的誦讀法:韻腳法、理解記憶法、情景想象法、誦讀記憶法、分析記憶法、對仗記憶法、歌曲串唱記憶法、反覆朗讀加嘗試背誦法。但在實際教學中,時間緊,考慮到這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感悟如何去精準誦讀古詩詞,做了取捨,僅僅展示了後兩種。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設置實際上是對這堂課的一個延生,説到底它跟這堂課的內容關係不大,但我認為,學生對學習的內容是會整合的,更何況語文就是整合性較強的課程,讓學生能調動原有的古詩積累形成整體,此處主要指的是:相同意象、相同主題和相同作者的詩詞形成整體。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欲,培養學生自主記憶古詩的意識很重要,所以我想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和樂意接受的方式讓學生漸漸喜歡上古詩詞,我的方法是用流行歌串場的方式,學生現在的心理特點是喜歡耍酷、喜歡另類、喜歡追星……所以用這種比較"潮"的方式去唱,在不同的班級我做過調查,學生比較喜歡,我實踐下來效果相當良好。記得牢,便於課外複習,隨時隨地哼唱起來就把古詩複習了,決解了時間和空間的侷限性。

三、思教學內容

我這堂課的教學內容分兩層,一層是通過我總結的精準誦讀古詩詞的口訣來引領學生背誦《竹裏館》《春夜洛城聞笛》《逢入京使》《晚春》這四首古詩,讓學生在讀準字音、讀通節奏、整體感知詩意和感情的基礎上通過高效的方法識記、理解記憶、拓展記憶古詩,讓學生知道學古詩不僅是為了考試,還可以修養身心,提升境界。

另一層,就是通過四首古詩的誦讀的步驟和過程讓學生領悟我總結的精準誦讀古詩詞的口訣:火眼金睛音和形,讀通詩詞有韻味;整體感知意和情,各顯神通憶比拼;理解默寫來鞏固,積累拓展再延伸;課外複習抗遺忘,古詩從此記心上。讓學生知道,背誦古詩是講方法的,講過程的,是講技巧的,是有方法指導的,是講層次和梯度的。而不是單純的死記硬背,不是背完就放之大江讓之東流不管不問的。要讓其和原來的知識發生聯繫,形成整合,從而抗拒遺忘。遺忘是很正常的,要在課外及時複習,按時複習,循環複習,真正讓古詩記在心裏,進而繼承和發揚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四、思教學環節

教學環節是教學目標達成的重要途徑。教學環節分為三部分:導入新課,誦讀四首古詩詞並感知方法,增強古詩誦讀信心提升感情。

在實際教學中,感覺課前準備和導入新課學生是比較接受的,達到了預期的效果。課前白板播放我教班級學生唱歌記古詩詞的視頻並和學生談話,導入中展示馬龍汶河邊的柳樹,並手拿《唐詩三百首》,創設情景誦讀賀知章的《詠柳》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明白有詩歌生活就有詩意。

誦讀四首古詩詞這一環節,按照我整理的誦讀古詩詞的口訣分佈展開,但是因為我所設置的教學目標過大,太在乎一堂課的延展性,所以到後來和"精準早讀"的主題相背離,此時我才知道,教學目標就是一堂課的指南針,課的好壞大部分取決於次。如果我的教學目標只設計一個知識與能力目標,這節課單就是組織學生多種形式的讀,讓其背誦的話,我可以上一堂漂亮的早讀課,但我又於心不甘,我想我不僅要教學生語文,更要通過語文去教人。好多專家和同仁都發覺我把早讀課上成正課,我非常接受專家的批評和指正。因為我想:語文課就是語文教師的人生,人生語文,語文人生。課就是我的生命,它承載了我對語文對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很多感情,通過這堂課我想讓學生完成教學目標的基礎之上略有感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山重水複疑無路時,或許柳暗花明又一村。只有真正打通學生學習語文的"任督二脈",讓他有興趣有熱情去學習,他才可能變成語文高手。所以在課堂尾聲之時引出雷海為的事例去增強學生熱愛古詩詞的熱情,這寄託了我很大的期望和期待。

在實際教學中,有很多因素沒有把握好,學生不熟悉,自己儀態太過威嚴,時間把握不好,所以好多環節都流於形式,這節課的重點應該在讀上下工夫,多種形式讓學生展示記憶的成果,原本的多種形式的背誦和當堂課的默寫都變成了趕場,重點未突出出來,表面看起來很熱鬧的課,漏洞百出,羞愧不已。

五、思教法學法

在這堂課中,我設計的初衷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下自主學習,但實際上下來,我太注重了自己的教,讓學生禁錮在我設計好的線路和教學流程之中,束縛了其自主性,上下課來所以我感覺非常心慌和不安。這也是以後我要思考和努力的方向,就如著名語文教育專家王榮生教授提倡的,教師應多考慮教學內容,而不僅僅是教學方法。

六、思教學效果

王崧舟老師説過,一堂好的語文課得有三味:語文味、人情味、書卷味。具體説來,語文味表現為"動情誦讀、靜心默讀"的讀味,"圈點批註、摘抄書作"的寫味,"品詞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這裏的人情味有三層意味:一是指語文課要有情趣,枯燥乏味、機械刻板的語文課註定不受學生的歡迎,不受學生歡迎的課能稱為好課嗎?二是指語文課要注重情感薰陶、價值引領,否則,語文課就會犯上"喪魂落魄症",淪為"空心課".三是指語文課要以人為本,充滿人文關懷,對學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需求、賞識其個性、激勵其潛能,真正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王崧舟老師還説,有"書卷味"的語文課,充滿濃濃的文化氣息,內含豐富的文化底藴;有"書卷味"的語文,儒雅、從容、含蓄、純正;有"書卷味"的語文,常常靈氣勃發、靈光閃現,或在教學設計上別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獨具慧眼,或在課堂操作上另闢蹊徑。總之,有"書卷味"的語文課是大有嚼頭的語文課。或許我們每一位語文老師都可以以此為鏡來正視我們的語文課堂。

反思最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解決真實的課堂情景問題。當然,反思本身不能直接解決課堂問題,但是,通過反思可以為解決課堂問題指明方向、揚長避短。

誦讀古詩詞14

本學期我們學校在新課改精神及上級部門精神的指導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國學經典誦讀比賽活動,可以説國學經典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都是歷代名篇佳作,不僅內涵深刻,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詞句優美,韻律和諧,節奏性強,易讀易記,特別適合小學生誦讀。中國的國學經典博大精深,有很多傳世佳作,它們內涵豐富,意存高遠,也包含很多哲理,學一點古典國學,有利於陶冶情操,加強修養,豐富思想。為了落實以上精神,發揮學校這一教育基地的強有力的作用,我們學校進行了“師生國學經典誦讀比賽”活動,在活動中全校是生全情投入,誦讀熱情高漲,氣氛濃厚,比賽取得了較好效果。我們的具體活動安排是這樣的:

一、擬訂比賽計劃,明確比賽形式

在開學初,學校的領導班子制定了本學期國學經典比賽活動的計劃,並確定了本次活動的目的,要求及比賽形式,並告知各位班主任。

二、做好賽前準備,採取多種方法學習、積累、誦讀國學經典。

1、首先積累背誦國學經典,各班同學在班主任老師的指導下邊欣賞,邊朗讀,邊記憶,分類分批掌握了這些國學經典。

2、號召學生收集國學經典的卡片、圖畫,並利用廣播、電視媒體的古詩文欄目來學習理解、積累國學。

3、利用《唐詩》、《三字經》、《弟子規》等書籍來理解背誦國學經典,利用晨會和班隊會誦讀國學經典。

4、利用課前3分鐘背誦國學經典,一二年級學生要求課前背3首古詩,三六年級學生要求課前必背4頁內容。

5、家校結合,利用家長幫助學生積累國學經典。通過多種渠道做好家長工作,贏得了家長們的認同和支持,最後也證明了這一環節的重要性。

三、舉行了“國學經典誦讀比賽”大會,取得了較好效果。

在各班級充分準備的前提下,我們學校舉行了“國學經典誦讀比賽”大會,參賽學生不但熟練背誦而且在記憶國學經典的數量上和質量上都達到了一定的標準,部分同學還把國學經典的音韻美,節奏美表現的淋漓盡致。

本學期通過國學經典比賽活動,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國學經典的熱情,弘揚了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加厚了學生的人文底藴。以後我們還會多舉行這樣的國學經典比賽活動,讓國學經典這一文化瑰寶在中華大地上源遠流長,生生不息。

誦讀古詩詞15

學習目標

1、準確掌握詩詞背誦默寫,作者文學常識。

2、通過了解背景,理解作者情感。

一、文學常識

1、古體詩的特點:

古體詩,又稱也稱古詩、古風,是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是近體詩形成前,各種詩歌的體裁。這類詩歌,從字數看,有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和雜言詩等形式。四言詩,在近體詩中已經不存在了,因而四言詩都是古體詩;五言和七言古體詩作較多,簡稱五古、七古。

古體詩格律自由,不要求對仗、平仄,押韻較自由,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

2、《古詩十九首》,漢代無名氏創作的一組抒情短詩。非一時一人所作,一般認為產生於東漢末年。

3、曹操(155年-220年),他是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觀滄海》是《步出夏門行》的第一章,而《龜雖壽》則是最後一章。這兩首詩遙相呼應,寫下《龜雖壽》時,曹操已經53歲了,他的北征雖然歷盡艱辛,卻取得了巨大的勝利,為統一北方掃除了最後的障礙。他在為新的勝利所感奮和鼓舞,一面又清醒地認識到,大業未竟,任重道遠,應當乘勝前進,不斷進取。

4、劉楨(?—217),字公幹,東漢末詩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詩著稱。其詩風格遒勁,語言質樸。今有《劉公幹集》。

5、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國譙郡(今安徽亳州)人,三國魏詩人,曹操之子,封陳王,死後諡“思”,故世稱“陳思王”。他的詩內容廣泛,形式優美,思想深刻,鍾嶸稱讚其“骨氣奇高,詞采華茂”(《詩品》),有很高的藝術成就。特別是他的五言詩,代表了當時詩歌最高成就,對後世五言詩的發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篇》《七步詩》。

二、重點字音

遺(wèi)老驥(jì)伏櫪(lì)養怡(yí)

三、文章翻譯

1、庭院裏一株珍貴的樹,綠葉葱蘢,花朵開得繁盛(顯得格外生氣勃勃,春意盎然)。我攀引枝條,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要把它贈送給日夜思念的人。花的香氣染滿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可是天遙地遠,花不可能送到他的手中。這花有什麼珍貴呢?只是因為別離太久,想借着花兒表達懷念之情罷了。

2、神龜的壽命雖然十分長久,但也還有死亡的時候;騰蛇儘管能乘霧飛行,終究也會死亡化為土灰。年老的駿馬卧在馬槽裏,它的雄心壯志仍然是一日馳騁千里。有遠大抱負的人到了晚年,雄心也不會止息。人的壽命長短,不只是由上天所決定的;只要自己調養身心,保持心情愉快,也可以益壽延年。真是幸運極了,用這首詩來抒發自己的情感。

3、高山之上挺拔聳立的松柏,承受着山谷間瑟瑟呼嘯的寒風。風聲是多麼猛烈,松枝是多麼剛勁!嚴冬中冰霜嚴酷寒冷,松柏依舊終年端正挺拔。難道是松柏沒有遭受嚴寒?(是)松柏天生就有耐寒的本性。

4、八方的氣候各不相同,千里內這裏有雨那裏颳風。艱苦啊海邊的人民,他們生活在荒野之中。妻子兒女像禽獸一樣,奔走在山林險阻之地。簡陋的房屋多麼蕭條,狐狸、兔子在房屋裏自在地行走。

四、主旨歸納

1、這是一首表現思婦憶遠的閨怨詩,寫一個婦女對遠行丈夫的深切懷念之情。

前四句描寫環境,描繪出庭中繁花似錦的景象。後四句抒發情感,描繪出了一幅孤寂賞花圖,表達了主人公對心上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2、這是一首詠志詩,作者以神龜、騰蛇、老驥為喻,表明宇宙萬物有生必有死,是自然的規律,人應該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業,表現了作者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和熱愛生活的樂觀精神。

3、這首詩以松柏為喻,讚頌松柏挺立風中而不倒,歷經嚴寒而不凋的頑強生命力,表達了詩人對堂弟的勉勵之意,同時也表現了自己堅貞自守的品格。

4、這首詩描寫了海邊人民的困苦生活,表現了底層百姓生活環境的惡劣以及他們內心的恐懼與悽楚,表達了作者對底層百姓的深切同情。

五、賞析句子

(一)1、後四句詩有什麼妙處?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呢?

一個“盈”字,表明了花的香味之濃,如此香郁的花朵本應愉悦地欣賞的,但此時心上人卻在遠方,使一切愉悦之情又淡然、慘然,更襯托出悲涼孤寂之情。

2、詩歌採用何種表現手法,試簡要分析。

(1)反襯:詩歌開頭四句描繪了春日葉綠花盛的景象,一切都欣欣向榮,然而置身其境的是一個幽怨的思婦,美好的景緻更反襯出思婦內心的愁苦。

(2)抑揚結合:從前面六句來看,詩人對於花的珍奇美麗,本來是極力讚揚的。可是寫到最後,突然又説“此物何足貴”,未免使人有點驚疑。其實,對花落下先抑的一筆,正是為了後揚“但感別經時”這一相思懷念的主題。無論説花的可貴還是不足稀奇,都是為了表達同樣的思想感情。這一抑一揚,詩的感情增強了,最後結句也顯得格外突出。

(二)1、前四句作者選取哪些意象,有什麼用意?

《莊子秋水篇》説:“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曹操反其意而用之,説神龜縱活三千年,可還是難免一死呀!

《韓非子難勢篇》記載:“飛龍乘雲,騰蛇遊霧,雲罷霧霽,而龍蛇與同矣!”“騰蛇”和龍一樣能夠乘雲駕霧,本領可謂大矣!然而,一旦雲消霧散,就和蒼蠅螞蟻一樣,灰飛煙滅了!

古來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漢武,服食求仙,亦不免於神仙長生之術的蠱惑,而獨曹操對生命的自然規律有清醒的認識,這在讖緯迷信猖熾的時代是難能可貴的。

2、賞析詩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這四句是千古名句,筆力遒勁,韻律沉雄,內藴着一股自強不息的豪邁氣概,深刻地表達了曹操老當益壯、鋭意進取的精神面貌。“壯心不已”表達了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積極進取精神,永遠樂觀奮發,自強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曹操以切身體驗揭示了人的精神因素對健康的重要意義。

3、如何理解詩歌九至十二句的內涵?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表現出一種深沉委婉的風情,給人一種親切温馨之感。

(三)1、本詩的題目是“贈從弟”,卻描寫了松柏這種景物,你認為作者目的是什麼?這種寫法有什麼特點?

作者的目的是借青松剛勁挺拔的外形和不畏嚴寒、凌風傲雪的大無畏精神,表達自己的人生態度,並以此來勉勵堂弟:做人要像青松一樣保持堅貞本色,不向嚴寒低頭,不在惡勢力下彎腰,高俊挺挺,傲骨錚錚。這是託物言志的寫法。託物言志,是一種常見的表現手法。所謂託物言志,也稱寄意於物,是指詩人運用象徵或起興等手法,通過描繪客觀上事物的某一個方面的特徵來表達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採用託物言志法的文章特點是:用某一物品來比擬或象徵某種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標籤: 古詩詞 誦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hici/xoqv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