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詩詞 >

渡荊門送別古詩詞

渡荊門送別古詩詞

渡荊門送別古詩詞1

《渡荊門送別》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青年時期在出蜀漫遊的途中寫下的一首五律。全詩意境高遠,風格雄健,表現了作者年少遠遊、倜儻不羣的個性及濃濃的思鄉之情。

渡荊門送別古詩詞

賞析

《渡荊門送別》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青年時期在出蜀漫遊的途中寫下的一首五律。詩人順着長江遠渡荊門,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養育過他的故鄉,初次離別,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捨呢?但詩人不説自己思念故鄉,而説故鄉之水戀戀不捨地一路送我遠行,懷着深情厚意,萬里送行舟,從對面寫來,越發顯出自己思鄉深情。這首詩首尾行結,渾然一體,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得逼真如畫,有如一幅長江出峽渡荊門長軸山水圖,成為膾炙人口的佳句。

《渡荊門送別》翻譯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翻譯

我乘舟渡江來到遙遠的荊門外,來到戰國時期楚國的境內遊覽。

高山漸漸隱去平野慢慢舒展開,江水一片彷彿流進廣闊的莽原。

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飛來的明鏡,空中彩雲結成綺麗的海市蜃樓。

但我還是更愛戀故鄉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萬里行舟。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中國唐朝詩人,自言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先世西涼武昭王李嵩之後,與李唐皇室同宗。幼時內遷,寄籍劍南道綿州(今四川省江油昌隆縣)。

李白有“詩仙”、“詩俠”、“酒仙”、“謫仙人”等稱呼,活躍於盛唐,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合稱“李杜”。被賀知章驚呼為“天上謫仙”。

渡荊門送別古詩詞2

《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賞析

《渡荊門送別》中反襯江水平靜,展現江岸遼闊,天空高遠,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語句是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頷聯中的隨和入字用得好,一個隨字化靜為動(或以動寫靜),將羣山與平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地表現出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一個入字形象生動,寫出了氣勢的博大,充分表達了詩人的萬丈豪情,充滿了喜悦和昂揚的激情。

不僅由於寫進平野、大荒這些遼闊原野的意象,而氣勢開擴;而且還由於動態的描寫而十分生動。大江固然是流動的,而山脈卻本來是凝固的,隨、盡的動態感覺,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實際體驗。在陡峭奇險,山巒疊嶂的`三峽地帶穿行多日後,突見壯闊之景,豁然開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鍊的語言。極其概括地寫出了詩人整個行程的地理變化。

渡荊門送別古詩詞3

【原文】

《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註解】

1、荊門:山名,在湖北省宜都縣西北。

2、海樓:海市蜃樓。

3、故鄉水:指長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韻譯】

自劍門之外的西蜀沿江東下,來到了楚國境內作一次旅遊。

崇山隨着荒野出現漸漸逝盡,長江進入了莽原也緩緩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飛來天鏡,雲層締構城郭幻出海市蜃樓。

我依然憐愛這來自故鄉之水,行程萬里繼續漂送我的行舟。

【評析】

唐開元十四年(726),詩人懷着“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之情,出蜀東下,此詩即在旅遊途中所作。從詩意看,詩人與送行者同舟共發,是在舟中吟送的。清朝沈德潛認為,詩中無“送別”意,題中“送別”二字可刪,是不確的。這首詩雖意在描繪山水,然而仔細揣摩,“送別”之意猶在,足見椽筆功夫。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與杜甫的“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可比功力。或認為李是行舟流覽,杜則停舟細看。此説頗是在理。

渡荊門送別古詩詞4

《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翻譯

乘船遠行,路過荊門一帶來到楚國故地。青山漸漸消失,平野一望無邊。長江滔滔奔湧,流入廣袤荒原。月映江面,猶如明天飛鏡;雲變藍天,生成海市蜃樓。故鄉之水戀戀不捨,不遠萬里送我行舟。

李白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中國唐朝詩人,自言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先世西涼武昭王李嵩之後,與李唐皇室同宗。幼時內遷,寄籍劍南道綿州(今四川省江油昌隆縣)。

李白有“詩仙”、“詩俠”、“酒仙”、“謫仙人”等稱呼,活躍於盛唐,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合稱“李杜”。被賀知章驚呼為“天上謫仙”。

標籤: 送別 古詩詞 荊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hici/4ww3no.html
專題